国际碰撞力学棋.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269163 上传时间:2018-02-07 格式:PDF 页数:41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88104488.1

申请日:

1988.07.26

公开号:

CN1030705A

公开日:

1989.02.0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公开

IPC分类号:

A63D15/00; A63F7/24

主分类号:

A63D15/00; A63F7/24

申请人:

孙志义

发明人:

孙志义

地址:

北京市航空航天工业部二院284厂(北京148信箱27分箱)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此棋是开发人体智力和体能双重技巧的体育竞赛项目。此棋竞赛时,棋手借助击子杆体发力,撞击扁鼓形棋子,使其在棋盘场地平面上发生物理位移运动;棋子进入棋盘上的洞穴或到达某几何平面位置点,都是由技、战术决定的。该棋赛时所产生的棋子之间,棋子同棋盘四周敷有一层海绵状的消声助弹物体的档框之间产生的各色各样的碰撞力学效应,其知识性、趣味性、竞技价值都很高。

权利要求书

1: 棋子在棋盘上做位移、碰撞运动的棋具。该棋具具有一个独立棋盘和若干独立棋子。其特征是: a、棋盘结构包括:档框(1)。硬型海棉消声助弹层(2)。棋盘面托板。竞赛水平面表层材料,棋盘场地顶角附近的园口形洞穴(棋盘面托板及竞赛水平面表层材料被齿通)。 b、在745×745mm 2 正方形的,用白色表示的棋盘竞赛水平面场地上,有用绿色线条表示的规则线区域如下: 4个顶角区(7)、4个三角形框区(8) 4个对角线区(9)、8个假定梯形区(10), 一个中心湖区(11)、4个小长方形框区(12), 一个十字线区(13)、4个长方形框区(14), 4个小湖区(15)、4个洞穴对角线区(16)、 4个扇形区(17),32个处罚点(18),子力赛前列陈点(20) 有用绿色线条表示的,但实际应齿成洞穴的4个洞穴区(4)。 有用黑色表示的几何坐标线(3)。 c、用白色表示的棋盘档框顶部弧形面上,有用绿色图案表示的规则线区域如下: 杆体所占部位限制线(5)、地面上的十字线标记线(6)。棋盘方位名称标志(19)。 d、有用实心的、桦木天然质料制成的,外表面显示颜色和阿拉伯数字的。两种几何尺寸的棋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棋具特征在于:棋盘的档框(1)与硬型海棉消声助弹层(2)敷沾成一体;棋子在棋盘竞赛水平面场地上做运动时,同硬型海绵消声助弹层可直接撞去、接触。
3: 根据权利要求1述棋具特征在于:棋盘竞赛水平面场地上的规则线线条、宽度画法是:宽度部位应标志在所属规则线区域或处罚点园圈区域以里,几何坐标线(3)和十字线区(13)的线条宽度部位应标在该线两侧均等;所有规则线宽度为3mm,所有处罚点(18)的园圈线和子力赛前列阵点园圈线宽度为1mm;几何坐标线(3)的宽度为:0.2mm。
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棋盘特征在于:棋盘竞赛水平面场地上的各规则线区域画法如下: 中心湖区(11)画法:在745×745mm 2 正方形棋盘面上虚设两条对角线。以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为园心,以153mm为半径划园线所围的区域。 小湖区(15)画法,以距中心湖区湖心点310.72mm的点(此点在正方形棋盘面虚设的对角线上)为园心,分别以32.5mm和36.5mm为半径划二个园圈。小园圈所围的区域 即是小湖区。凡画在二个园圈内的其它规则线都应涂去。 洞穴区(4)画法,以距中心湖区中心点417.72mm的点(此点在正方形棋盘面虚设的对角线上)为园心,以32.5mm为半径划园线所围的区域。 长方形框区(14)画法,正方形框区四条边的延长线分别交于四个方位档框后,正方形框区外围出现的长方形区域。棋盘面上共有四个这样的区域(注:正方形框区画法,四个小湖区园心的依次串连直线组成的一个正方形区域)。 顶角区(7)画法,每两个相邻方位的长方形框区的公共区。 小长方形框区(12)画法:画一条距边线45mm的,同边线相平行的线;其两端分别交于二个不同方位顶角区框线,距边线45mm的线也叫:小长方形框区框线。小长方形框线同有关的边线,顶角区框线组成一个长方形框区。 三角形框区(8)画法:画一条过某方位小湖区园心点的,同有关的边线相交的,并垂直于棋盘面上虚设的有关对角线的线,该线同有关的边线组成一个三角形框区。 对角线区(9)画法:截取从某方位小湖区外园线至中心湖区园线之间的、虚设对角线线段;再作二条同该虚设线段相平行的二条线段(每一条线段的两端分别交于该方位小湖区外园线一点和中心湖区园线一点):这两条线段分别画在虚设的对角线线段左、右二侧。这两条线段同中心湖区有关的园弧线和该方位小湖区外 园线有关的园弧所围成的区域就叫,对角线区。对角线区直线交于正方形框区边线一点。 洞穴对角线区(16)画法:截取从某方位小湖区外园线至同方位洞穴园线之间的虚设对角线线段;再作二条同该对角线线段相平行的二条线段(每一条线段的两端分别于该方位小湖区外园线一点和洞穴区园线一点);这两条线段分别画在虚设的对角线线段左、右两侧。这二条线段同该小湖区外园线有关的园弧线相同方位洞穴园有关的园弧线所围成的区域就叫,洞穴对角线区。 洞穴对角线区宽度同洞穴直径。 十字线区(13)画法:在正方形棋盘面上划一个“十”字线。十字线的四个端点分别交于四个方位的小长方形框线中点。 假定梯形区(10)画法,对角线区和十字线区的有关线段,把正方形框区分成八个等同的区域;每个这样的区域,就叫,假定梯形区域。 扇形区(17)画法,十字线区的有关线段把中心湖区分为四个等同的区域;每个这样的区域就叫,扇形区域。 处罚点(18)画法: 假定梯形区处罚点: 以每个假定梯形区的中点(中点画法:该假定梯形区的每二条相对边线中点的连线相交的点)为园心,分别以16.7mm和21mm为半径画二个园线;21mm为半径画的园线两端分别 交于边线。棋盘面上共有8个这样的处罚点。 小长方形框区右侧处罚点: 以距边线中点73.6mm,距边线18.4mm的交点(该点在某一小湖区右相邻的小长方形框区右侧)为园心,分别以16.7mm和21mm为半径画二个园线;21mm为半径画的园线两端分别交于边线。棋盘面上共有4个这样的处罚点。 小长方形框区左侧处罚点: 以距边线中点73.6mm距边线18.4mm的交点(该点在某一小湖区相邻的小长方形框区左侧)为园心,分别以16.7mm和21mm为半径画二个园线;21mm为半径画的园线两端分别交于边线。棋盘面上共有四个这样的处罚点。 顶角区处罚点: 以距棋盘面每一顶角29.69mm的点(此点在棋盘面虚设的对角线上)为园心,以21mm为半径画一个园线;该园线的两端分别交于边线,棋盘面上共有四个这样的处罚点。 扇形区处罚点: 第一种子力列阵方式时,红10号,兰11号,红13号,兰14号碰撞子的列阵位置点分别是四个扇形区处罚点的内园线再在内园线外画以21mm为半径的外园线。 长方形框区处罚点:(每个方位的长方形框区被棋盘面上的十字线分成两个长方形框区) 以该长方形框区中点为园心,分别以16.7mm和21mm为半径画二个园线,棋盘面上共有八个这样的处罚点。 对角线区处罚点: 以每个对角线区中点(中点画法:该对角线区的两条直线性边线中点连线同该对角区的两条弧线线段中点连线相交的点)为园心,分别以16.7mm和21mm为半径画二个园线。棋盘面上共有四个这样的处罚点。 子力赛前列阵点(20)画法:(第一种列阵方式) 在中心湖区的每个碰撞子列阵位置点用16.7mm为半径画的园线表示。 几何坐标线画法: 在正方形棋盘面的每条边线上,以10mm为一个坐标标记单位;该线条同边线成90度角,并交于边线,线条长5mm。边线顶端的坐标标记单位是:12.5mm。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棋具特征在于: 棋盘档框(1)顶部凸弧形面上的规则线区域画法如下: 地面上的十字线标记线(6)画法: 在棋盘四个方位档框顶部弧形面的中点区域,划出宽35mm地面上的十字线的标记线。 杆体所占部位限制线(5)画法 在棋盘顶角的档框顶部弧形面上,从每个顶点划出64度角 的两条射线,交于档框顶部弧形面同档框内侧面之间的棱角。棋盘面上虚设的对角线的延长线平分64度的角。每一个棋手左(右)相邻方位顶角上的。靠近该棋手的64度角的其中一条射线,即是该棋手杆体部位不得超过的限制线。64度角内用绿色表示。 棋盘方位名称标志(19)画法: 在棋盘顶角档框顶部弧形面上,按照逆时钟顺序画上A、B、C、D英文大写字母字样;字母顶端对准棋盘面上的顶角区处罚点。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棋具特征在于: 棋子(首撞子)具备以下几何尺寸(误差尺寸:±0.03mm); 球的二个假定园柱体水平面间距:18mm;球的二个假定圆柱体侧面呈凸弧曲顶顶端间距42.3mm;球的假定圆柱体水平面呈凸弧曲面曲面半径152mm;球的假定圆柱体侧面呈凸弧曲面曲面半径22mm;球的某一水平面呈凹弧曲面同球的假定圆柱体水平面的两个相交面间距;34.3mm;球的假定圆柱体水平面直径38.3mm。 棋子(碰撞子)具备以下几何尺寸(误差尺寸±0.03mm)。 球的二个假定圆柱体水平面间距;16mm;球的二个假定 圆柱体侧面呈凸弧曲面顶端间距;36.8mm;球的假定圆柱体水平面呈凸弧曲面曲面半径152mm;球的假定圆柱体侧面呈凸弧曲面曲面半径22mm;球的某一水平面呈凹弧曲面同球的假定圆柱体水平面的两个相交面间距29.4mm,球的假定圆柱体水平面直径33.4mm。
7: 根据权利要求13.4所述棋具特征在于: 棋盘面上,截断三角形框区框线2mm长度,不同小长方形框区框线相交;截断小长方形框区框线2mm长度,不同顶角区框线相交。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棋具特征在于: 棋子(首撞子)外表面全部显示深紫黑色。棋子(碰撞子)外表面全部显示品红或翠蓝色。
9: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棋具特征在于:棋子(碰撞子)的二个水平面呈凹弧曲面的面上显示1-52号数。

说明书


本棋发明专利说明书由《竞赛和技艺特点》、《棋子、棋盘特性》、《竞赛具体方法简述》三部分内容组成。

    一、竞赛和技艺特点

    《国际碰撞力学棋》是随着“几何体相互碰撞力学”运动理论作指导的健身项目在近代世界竞技体坛领域内,被高度认识和兴盛发展,而适时创生问世的一种供正规比赛的、益智颇深、锻炼体智能技巧魅力甚强的、世界通行知识性质的新兴棋种。

    通过对其竞赛实践和技艺理论的深度考察表明:此棋划时代地、破格表现了棋史(竞技棋史)学说最新颖设计的观念;是续棋类的“围”、“跳”,和“符号”概念设计艺术形式建立之后,又一重大发明-“碰”。

    该棋的诞生,客观上是对近代已广为流传(但还无明确的竞赛规则专门文学记载和规范性设备观念的建立)在中国民间中的一种体育健身游戏-“康乐球”(近时代已广泛称其为“康乐棋”、“克郎棋”)各种民间娱乐性约定玩法的一次严肃、认真、庄重、历史性的科学总结、创新和提高。该棋是中国“康乐球”必然要发展成正规竞技体育项目的历史科学产物之一。

    该棋是在具有系统、严谨、合理可行、科学地艺术规律指导下的竞赛规则和规范性棋具的要求下,进行的一项胜、负尊严性很强的比赛运动。

    该棋竞赛时,双方子力相互厮杀是在745×745mm正方形的、具有特定粘度、光洁度制作标准、特定的静(动)摩擦系数的水平面场地内进行的。子力在运动中的着落,可以是棋盘上任意几何位置。在棋盘场地的四个顶角咐近,设计有相同大小的四个园口形洞穴。场地边沿有用特定木质材料(将来有可能使用人工合成材料)制成一定几何尺寸的围框和子力直接撞击接触的、敷沾在木围框边沿的胶边(用特定硬度的人造海绵制作的,一定几何形状的消声、助弹层)。按照竞赛规则要求,棋盘竞赛场地内,划出了规则线图案。棋盘被棋盘支架固定在空间某一高度。棋盘支架的制作有其严格的要求。支架整体形状应以不防碍棋手作出适度的击杆动作为准;支架在地面的最大俯视投影面不得大于棋盘水平放置时,在地面的俯视投影面范围。支架应能把棋盘托板牢靠地支承在距地面一定的高度,棋盘同棋盘支架之间经受××推力和××上、下拉压力后,棋盘同棋盘支架之间不应松动和晃动;用××扭力转动棋盘部位时,棋盘和棋盘支架之间不应移动和晃动。棋盘和棋盘支架总重量应不小于××公斤、其中棋盘支架整体重量应不小于××公斤。用金属结构或其它材料结构制作的棋盘支架部应符合上述各项条件。棋盘支架部件表面的外饰处理不做具体规定。移动或固定式棋盘支架都应具有棋盘面倾斜度调节机构和棋盘水平升降调节机构。棋盘支架上还应设立以下附件:棋盘洞穴口下的存子(或四口归一)装置,首撞子待用放置装置(电镀镶边)、备用和失效棋子放置装置、比赛指令牌和有关竞赛手册放置装置、棋盘每个方位计时器的开关、比赛记录屏幕和控制开关。

    该棋设计有单、双弈竞赛形式。单弈时,两个棋手分别在棋盘的二个相对顶角方位确定位置。双弈时,由四个棋手参赛,每方的二个棋手分别在棋盘的两个相对顶角方位确定位置。

    每局竞赛开始前,由双方各自拿出16枚本方碰撞子(形成棋势的子力名称),按照规定阵势布列在指定位置。按照规则规定:双方要连续进行三局至五局的比赛来决定一场棋赛的胜、负。每局比赛时,子力的赛前布阵势的规定都有所不同,各具特色,以利棋手充分发挥开局技、战术。棋艺竞赛前的布阵势是模拟战争中的集中、隐蔽、分散的基本兵力分布轮廓和双方兵力相互渗透、制约的形象设计的。

    比赛中,首先得6分值(每局胜方得2分;和局每方各得1分)的一方获得一场棋赛的胜利。

    某局比赛开始后,由每个棋手按照规定的行棋顺序以手执击子杆体作出杆体击子端面撞击首撞子(使碰撞子产生位移动能的棋子名称)的行为;首撞子产生位移动能后,撞击碰撞子,以此造成双方子力在可能的被碰撞后,形成棋局的变化现象;构成含有激烈战术对抗的竞技角逐。角逐的目的,是要达到棋手本方碰撞子全部被击入洞穴,而使对方碰撞子停留在棋盘场地上;或造成比赛规定时限已到,此时,棋手本方碰撞子停留在棋盘场地上的数目少于对方棋手的碰撞子停留在棋盘场地上的数目,从而形成比赛胜利的局面。

    该棋竞赛形态的浓郁魅力,以及从竞赛实践中引出“扁球几何体力学碰撞”内涵知识的深邃性特色,决定了该棋种定会迅速为世界棋类爱好者所称道,并成为世界人民所共同享有的保贵体育文化财富。“扁球体力学碰撞”游戏的体育竞赛方式(国际碰撞力学棋)能被确定是棋赛项目的根本要素和条件,主要是由子力着落位置预想可靠性强、双方子力在特定位置能形成棋局战略,战术观念的道理所决定的。一个棋子(或若干棋子)在平滑的,摩擦系数限定的平面上滑动位移运动时,能在玩棋人的击杆力量技巧的调配下,使其准确地着落在预想的战术位置点或区域内。根据子力运动状态的这种特性,棋手就能利用行棋规则,自觉或不自觉地完成双方子力之间多种位置的相互利用与搏杀的战略、战术组合关系。

    棋手运用棋子之间、棋子同棋盘档框的相互碰撞,其结果是要做到本方子力多子入洞、多洞入子、有子入洞;限制、阻止、避免对方子力进入洞穴;本方子力选择在对方子力前进入洞穴。在子力间形成不同形式的“多子力链”或“多力链”的复杂变幻的碰撞力学关系网中,棋术“调运”的攻、防着法便充分显现出来。这种一定数量的棋子,在平面任意几何位置上形成变化无穷的特定组势时,因人而宜、因招而宜、因损而宜,表现出了具有复杂思维的棋术中那样奥妙绝顶的智斗推敲价值。

    《国际碰撞力学棋》棋赛形态,已科学地涉及到了棋手实在可见的体力和技巧运动发挥的领地。这是棋类发展史至今,所有著名竞技棋种都不曾有过的棋赛内涵。赛棋人借助击子杆体施力掸击棋手,使棋子在相互碰撞运动后,到达几何战术位置点,从而使子力形成棋势状态。棋手的“击杆技术”包括了人体指、腕、手臂、躯干、腿部等有关肌肉群能力素质的发挥,也包括了眼力测定准确度素质的准确的发挥(竞赛中,人体眼力测定内容包括:杆体撞触棋子的受力点,棋子之间接触时的受力点,棋子向棋盘档框撞触的受力点)。击杆技巧运用的成功与否,对棋赛“招式运调技巧”(棋赛中招式抉择技术)、“招式技巧的运用”(某一招式发挥时的具体内容)及战局形成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可见,棋手在体力运动中的间接对抗性竞争内涵的存在,使该棋种,竞技价值必然相应提高。

    该棋对弈时,主要“运调”理论属于“特定扁球体力学碰撞”运动理论,数绎和概率推论运用的范畴。可见,该棋是当今棋苑中有典型代表性的、已臻成熟的著名科学知识类型的棋种。它是几何力学、物理力学中的动力学、重力学、碰撞力学等有关力学知识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活动。棋手判棋时,运用以上力学知识规律的综合分析,估算棋局后,才能把握住子力布局的攻、防形成。根据某种有利于本方的正确判定,来决定使用那种击杆技术、招式技巧。将一个或若干子力击放到棋盘哪个位置上。通查力学中有关的基本定理,结合该棋运动实践时子力、杆体,棋盘档框间的受力现象,阐明该棋子力受力后,运动基本规律(法则)的理论,对于棋手分析和制造棋局,从而驾驭作战主动权,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指导。棋手若在比赛中实行盲目的,背驰扁球体力学碰撞规律的思维,指导棋赛活动,必将导致智力竞争的失败。

    此棋竞赛时,棋手用于“调运”的招式(招法)是极其丰富的。“基础”招式(棋手应用哪些具体行棋技巧方法,能将哪个几何位置上的子力击放到哪个位置或洞穴中去的总合内容之称)的选择和运用原理相当科学,受着特定扁球体碰撞运动理论的严格制约,并对棋势的发展起到直接性的影响。尤其是“特定多子组合碰撞”招式和“复合”招式(棋手实施一着棋法后,使两个以上子力到达预想战术位置点的行棋技巧方法)的准确兑现,更显棋局变换方式复杂和高深难测。该棋在固有的、复杂战术指导下的战法,能把棋术中表现实际军事上,双方之战现代化方式的模拟化程度更复杂,快速作战的风格,形象,完美地表演出来。

    在固有的、极丰富的棋赛招式具备的条件下,棋手所施展的“招式运调技巧”的技艺将变幻莫测。在“招式运调技巧”的好坏上有:高着、低着、劣着、诱着、紧着、逼着、连坏着、概率性应着等概念的区别。在算度上有:精算、粗算、概算之分。

    该棋竞赛时,棋盘竞赛场地内所有几何位置点都可能是双方子力争占的战略、战术、战役位置点。这一要素的客观存在,是该棋棋势可构成无穷尽格局的基础,是该棋竞赛价值十分有考究的原因之一。棋手施招后,一个或多个子力都可能发生几何位置变动的、子力运动方式特征,打破了以往任何棋种的子力运动的格律,对于此棋技艺探讨更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为此棋种的存在,增添了更加光辉的形象。

    棋手利用本方子力的运动,达到棋赛取胜的目的。同时,也可利用本方子力运动、去破坏和影响对方子力的战术位置点,创造出无数不同风格,极精采而奥妙的棋局。

    棋手在一手棋调运后,能使双方有关子力都有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发生运动的形态(战局的变化状态)现象,必然会出现战局利害瞬变率大为增快的棋赛现象。因此,棋手所要承受的智力和心理上的考验将甚为严峻。

    此棋技艺最显深思的问题,乃是“复合”招式在竞赛中成功的运用。由于某一子力到达准确的预谋战术位置点,需要棋手的招式技巧(力度、棋子受力部位、棋盘档框的连击)恰到好处的发挥才能实现(多个子力同时到达准确的战术位置点或区域时,棋手发挥的招式技巧难度要求更高);竞赛实践也证明:再出类拨翠的棋手也时常不能全面把握在某一复合招式运用时,控制多个子力准确到达预想着落位置。因此,常常造成棋局不能按照意愿,发生更高级、更深刻、更出其不意、防其不备的变化。可见,此棋竞赛时,复合招式运用技巧的深度、难度相当大。招法达到高水平棋赛所要求的娴熟水平,需要长期,持久的磨炼,需要花费很大的训练功夫。

    综上所述,该棋的诞世,扩大了人们对棋类发展史学说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该棋所独具的棋艺竞争场面和棋势形态节奏变化快的形象,将能更好地满足观赛人们入胜的兴致。棋类竞赛史必将因《国际碰撞力学棋》竞赛运动的出现,而别开新貌,展示出空前盛况。

    二、棋子、棋盘特性

    1、棋子:

    棋子分两种规格。一种棋子名称叫:首撞子;另一种棋子名称不叫:碰撞子。首撞子比碰撞子略大。棋子都用桦木的天然质料制成,呈实心体,表面及里无缺陷。棋子制成后,光洁度在△4以上。首撞子重量(未外饰前)克。碰撞子重量(未外饰前)克。每一个棋盘应配备4个首撞子(三个备用),104个碰撞子(每方52个)。棋子的外表面全部着色后,涂清漆,漆厚不超过0.15mm。首撞子的表面着深紫褐色,碰撞子为品红、翠兰二种颜色。每种颜色的碰撞子,须用阿拉伯数字方式分别标上1-52号数,写在棋子上的二个水平面呈凸弧曲面的中心区域,号数用白色和棋子本色显示,棋子本色号数写在白色号数里面,号的外形尺寸范围;24×24mm。棋子表面涂色、标号、罩清漆后,木纹不应显露。

    (一)棋子的形状,及各部位名称(见附图一)

    图中所标的部位名称:

    (1)球的假定圆柱体水平面

    (2)球的假定圆柱体水平面呈凹弧曲面

    (3)球的假定圆柱体侧垂直面

    (4)球的假定圆柱体侧面呈凸弧曲面

    (二)首撞子外观几何尺寸(见附图二)误差尺寸±0.03mm。

    球的二个假定圆柱体水平面间距:18mm;球的二个假定圆柱体侧面呈凸弧曲面顶端间距42.3mm;球的假定圆柱体水平面呈凹弧曲面曲面半径152mm;球的假定圆柱体侧面呈凸弧曲面曲面半径22mm;球的某一水平面呈凹弧曲面同球的假定圆柱体水平面的两个相交面间距;34.3mm;球的假定圆柱体水平面直径38.3mm。

    (三)碰撞子外观几何尺寸(见附图三)误差尺寸±0.03mm。

    球的二个假定圆柱体水平面间距;16mm;球的二个假定圆柱体侧面呈凸弧曲面顶端间距;36.8mm;球的假定圆柱体水平面呈凹弧曲面曲面半径152mm;球的假定圆柱体侧面呈凸弧曲面曲面半径22mm;球的某一水平面呈凹弧曲面同球的假定圆柱体水平面的两个相交面间距29.4mm;球的假定圆柱体水平面直径33.4mm。

    2、棋盘:

    (一)结构:

    由木质档框、硬型海绵消声助弹层(胶边)、棋盘面托板(托板应是韧硬度都较强的材料)、竞赛水平面表层木质材料、竞赛设备表面涂色、涂漆膜组成。在棋盘面托板上将棋盘四个顶角附近齿成洞穴。

    棋盘的制作工艺、档框弹力的鉴定、设备表面工艺要求、胶边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

    (二):棋盘竞赛场地上的规则线(图案)(见附图四)棋盘上各部位及各规则线区域名称:

    (1):档框    (2):海绵消声助弹层    (3):几何坐标线    (4):洞穴区    (5):杆体所占部位限制线    (6):地面上的十字线标记线    (7):顶角区    (8):三角形框区    (9):对角线区    (10):假定梯形区    (11):中心湖区    (12):小长方形框区    (13):十字线区    (14):长方形框区    (15):小湖区    (16):洞穴对角线区    (17):扇形区    (18):处罚点    (19):棋盘方位名称标志    (20):子力赛前列阵点(第一种列阵方式)

    棋盘上未有规则线条的地方,用白色表示。棋盘上的几何坐标线用黑色表示。棋盘上的规则线条用绿色表示。

    棋盘上各规则线区画法:

    中心湖区:在745×745mm正方形棋盘面上虚设两条对角线。以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为园心,以153mm为半径划园线所围的区域。

    小湖区:以距中心湖区湖心点310.72mm的点(此点在正方形棋盘面虚设的对角线上)为园心,分别以32.5mm和36.5mm为半径划二个园圈。小园圈所围的区域即是小湖区。棋盘面上共有四个小湖区。凡画在二个园圈内的其它规则线都应涂去。

    洞穴区:以距中心湖区中心点417.72mm的点(此点在正方形棋盘面虚设的对角线上)为园心,以32.5mm为半径划园线所围的区域。棋盘面上共有四个洞穴区。洞穴区域应挖成洞穴。

    长方形框区:正方形框区四条边的延长线分别交于四个方位档框后,正方形框区外围出现的长方形区域。棋盘面上共有四个这样的区域(注:正方形框区画法:四个小湖区园心的依次串连直线组成的一个正方形区域)。

    顶角区:每两个相邻方位的长方形框区的公共区。棋盘面上共有四个这样区域。

    小长方形框区:画一条距边线45mm的,同边线相平行的线;其两端分别交于二个不同方位顶角区框线,距边线45mm的线也叫:小长方形框区框线。小长方形框线同有关的边线、顶角区框线组成一个长方形框区。棋盘面上共有四个这样的区域。

    三角形框区:画一条过某方位小湖区园心点的,同有关的边线相交的,并垂直于棋盘面上虚设的有关对角线的线;该线同有关的边线组成了一个三角形框区。棋盘面上共有四个这样的区域。

    对角线区:截取从某方位小湖区外园线至中心湖区园线之间的、虚设对角线线段;再作二条同该虚设线段相平行的二条线段(每一条线段的两端分别交于该方位小湖区外园线一点和中心湖区园线一点);这两条线段分别画在虚设的对角线线段左、右二侧。这两条线段同中心湖区有关的园弧线和该方位小湖区外园线有关的园弧线所围成的区域就叫:对角线区。对角线区直线交于正方形框区边线一点。棋盘面上共有四个这样的区域。

    洞穴对角线区:截取从某方位小湖区外园线至同方位洞穴园线之间的虚设对角线线段;再作二条同该对角线线段相平行的二条线段(每一条线段的两端分别交于该方位小湖区外园线一点和洞穴区园线一点);这两条线段分别画在虚设的对角线线段左、右两侧。这二条线段同该小湖区外园线有关的园弧线相同方位洞穴园有关的园弧线所围成的区域就叫:洞穴对角线区。棋盘面上共有四个这样的区域。洞穴对角线区宽度同洞穴直径。

    十字线区:在正方形棋盘面上划一个“十”字线。十字线的四个端点分别交于四个方位的小长方形框线中点。

    假定梯形区:对角线区和十字线区的有关线段,把正方形框区分成八个等同的区域;每个这样的区域,就叫:假定梯形区域。

    扇形区:十字线区的有关线段把中心湖区分为四个等同的区域;每个这样的区域就叫:扇形区域。

    处罚点:

    (1)假定梯形区处罚点:

    以每个假定梯形区的中点(中点画法:该假定梯形区的每二条相对边线中点的连线相交的点)为园心,分别以16.7mm和21mm为半径画二个园线;21mm为半径画的园线两端分别交于边线。棋盘面上共有四个这样的处罚点。

    (2)小长方形框区右侧处罚点:

    以距边线中点73.6mm,距边线18.4mm的交点(该点在某一小湖区右相邻的小长方形框区右侧)为园心,分别以16.7mm和21mm为半径画二个园线;21mm为半径画的园线两端分别交于边线。棋盘面上共有四个这样的处罚点。

    (3)小长方形框区左侧处罚点:

    以距边线中点73.6mm距边线18.4mm的交点(该点在某一小湖区左相邻的小长方形框区左侧)为园心,分别以16.7mm和21mm为半径画二个园线;21mm为半径画的园线两端分别交于边线。棋盘面上共有四个这样的处罚点。

    (4)顶角区处罚点:

    以距棋盘面每一顶角29.69mm的点(此点在棋盘面虚设的对角线上)为园心,以21mm为半径画一个园线;该园线的两端分别交于边线,棋盘面上共有四个这样的处罚点。

    (5)扇形区处罚点:

    第一种子力列阵方式时,红10号,兰11号,红13号,兰14号碰撞子的列阵位置点分别是四个扇形区处罚点的内园线;再在内园线外画以21mm为半径的外园线。

    (6)长方形框区处罚点:(每个方位的长方形框区被棋盘面上的十字线分成两个长方形框区)

    以该长方形框区中点为园心,分别以16.7mm和21mm为半径画二个园线,棋盘面上共有八个这样的处罚点。

    (7)对角线区处罚点:

    以每个对角线区中点(中点画法:该对角线区的两条直线性边线中点边线同该对角线区的两条弧线线段中点连线相交的点)为园心,分别以16.7mm和21mm为半径画二个园线。棋盘面上共有四个这样的处罚点。

    (8)子力赛前列阵点(第一种列阵方式)

    在中心湖区的每个碰撞子列阵位置点用16.7mm为半径画的园线表示。

    (9)杆体所占部位限制线:

    在棋盘顶角的档框顶部弧形面上,从每个顶点划出64度角的两条射线,交于档框顶部弧形面同档框内侧面之间的棱角。棋盘面上虚设的对角线的延长线平分64度的角。每一个棋手左(右)相邻方位顶角上的、靠近该棋手的64度角的其中一条射线,即是该棋手杆体部位不得超过的限制线。64度角内用绿色表示。

    (10)地面上的十字线标记线:

    在棋盘四个方位档框顶部弧形面的中点区域,划出宽35mm的地面上的十字线的标记线。

    (11)几何坐标线:

    在正方形棋盘面的每条边线上,以10mm为一个坐标标记单位:用0.2mm的线条表示;该线条同边线成90度角,并交于边线,线条长5mm。边线顶端的坐标标记单位是:12.5mm。

    (12)棋盘方位名称标志:

    在棋盘顶角档框顶部弧形面上,按照逆时钟顺序画上A、B、C、D英文大写字母字样;字母顶端对准棋盘面上的顶角区处罚点。

    注:除了某些特殊规定外,棋盘面上及档框顶部上所有规则则图案线宽度为3mm。所有表示处罚点的园圈线宽度为1mm。棋盘面上,截断三角形框区框线2mm长度,不同小长方形框区框线相交;截断小长方形框区框线2mm长度,不同顶角区框线相交。

    规则线宽度画法:规则线的宽度部分应标在所属区域或处罚点园线区域以里;几何坐标线和十字线区的十字线条宽度应标在该线两侧均等。

    三、竞赛具体方法简述

    1、《国际碰撞力学棋》竞赛规则由下列章节组成:

    (1)竞赛场地和设备

    (2)定义

    (3)棋盘规则线和方位

    (4)成绩评定和竞赛方式

    (5)棋手借助击子杆体运子规则

    (6)行棋规则

    (7)处置异态碰撞子和处罚规则

    (8)竞赛裁决程序和过程

    (9)竞赛秩序

    (10)示意图和裁决表格

    该竞赛规则大约二万五千字左右,它是实施该棋正规比赛的指导性大纲。

    2、《国际碰撞力学棋》竞赛方式简要:

    (1)竞赛设备须放置在画有一定规则线图案的竞赛地面上。竞赛场(每一个棋盘)设置裁判员、棋手休息点和观摩人员席位(臂如:阶梯型环式座椅群布置形式)及棋赛实况录像屏幕,比分和处罚记录显示器。

    (2)执行裁判员在比赛中的位置:

    在某局比赛中,裁判员应处于棋盘C、D方位之间的位置,并可根据需要,灵活决定所处位置。

    (3)规则条文中对:棋子出界,把棋子放置在处罚点上、同碰撞子形成“链式”接触的碰撞子、判棋棋手等定义都有明确的解释。

    (4)单弈时(双弈时),棋手应抽签决定所处方位的位置。第二局比赛时,棋手应采用逆时钟旋转90度角的方法,交换方位和双方子力颜色;以后各局竞赛时,都按此规律类推。

    (5)一局棋赛的胜、负评定:

    ①比赛时,双方各自使用的计时器都未到时时,首先把棋盘面上的本方碰撞子全部击入洞穴(这时,一轮次击杆已终结)的一方棋手胜;当双方的碰撞子在某轮次击杆过程中、全部击入洞穴时,为平局。

    ②比赛时,某一方使用的计时器到时时,该方棋手本方碰撞子少于对方碰撞子时,该方棋手胜;该方棋手本方碰撞子多于或等于,对方碰撞子时,该方棋手负。

    当双方的碰撞子全部击入洞穴时,为平局(同计时器到时指令音响信号同时击出的杆次有效)。

    (6)竞赛项目和形式

    在重大锦标性质的比赛中应设:单弈(男、女)、双弈(男、女)、混双弈(一男、一女)、团体(男、女)及少年组的竞赛项目。在重大象征性比赛(例如:现代国际奥林匹克性质的比赛)中,应设单弈(男、女)比赛项目。

    (7)团体赛应采用单弈对抗形式。

    (8)单项赛的每场比赛应采用5局比赛制。先胜局分数6分(或6分以上)为胜。5局比赛后,双方局分数相同,应计算胜对方碰撞子总个数,多者为胜;双方胜对方碰撞子总个数相同时,应以抽签决定胜负。

    (9)单项赛或团体赛的5局比赛制方法和顺序:

    第一局:按照第一种子力列阵势方式比赛。

    第二局:按照第二种子力列阵势方式比赛。

    第三局:按照第三种子力列阵势方式比赛。

    第四局:按照第一种子力列阵势方式比赛。

    第五局:按照第二种子力列阵势方式比赛。

    (10)竞赛方法:

    采用循环或淘汰性质赛法,,或其它特定赛法。

    (11)棋手在比赛中使用的击子杆体和怎样按规定使用击子杆体都有明确的规定。

    (12)棋手在行棋中,被允许选用的行棋方法名称:

    ①示意性首撞子直接击中碰撞子。

    ②非示意性首撞子直接击中碰撞子。

    ③非示意性首撞子间接击中碰撞子。

    ④非示意性本方小湖区内某一指定碰撞子直接或间接击中碰撞子。

    (13)此棋比赛不设“封棋”规则,各局比赛应连续进行。

    (14)比赛中,判棋棋手击杆后,运用行棋方法的内容违例时,应按该棋手行棋违例处罚。

    (15)遇到各种违例现象时,都有针对性的处罚规定。

    (16)取消该棋手(方)该局赛资格的规定:(只阐明技术性违例)

    该棋手(方)分别出现下列性质的“技术性”违例行为时:

    ①首撞子未准确放置在本方小湖区内园范围内,累积2次。

    ②行棋违例,累积5次。

    ③击子违例,累积3次。

    ④场外违例,累积2次。

    ⑤警告性处罚,累积2次。

    ⑥首撞子误入洞穴,对方碰撞子误入洞穴、首撞子出界次数累积20次。

    (17)取消该棋手整场比赛资格也有明确的规定。

    (18)比赛裁决时,真对各种现象,裁判员都应按照规定要求处理和指示。

    (19)比赛进行中,棋手启动或关闭计时器都有明确的要求。

    (20)局比赛时,子力赛前列阵势都有明确规定:

    ①第一种子力列阵势方式(附图五)

    ②第二种子力列阵势方式(附图六)(图示包括单、双弈区分图)

    ③第三种子力列阵势方式(附图七)(图示包括单、双弈区分图)

    注:图五、图六、图七中所显示的:红1、兰1等标记表示该碰撞子颜色和编号数。

国际碰撞力学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国际碰撞力学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国际碰撞力学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碰撞力学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碰撞力学棋.pdf(4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此棋是开发人体智力和体能双重技巧的体育竞赛项目。此棋竞赛时,棋手借助击子杆体发力,撞击扁鼓形棋子,使其在棋盘场地平面上发生物理位移运动;棋子进入棋盘上的洞穴或到达某几何平面位置点,都是由技、战术决定的。该棋赛时所产生的棋子之间,棋子同棋盘四周敷有一层海绵状的消声助弹物体的档框之间产生的各色各样的碰撞力学效应,其知识性、趣味性、竞技价值都很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运动;游戏;娱乐活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