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纤维复合敷料.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26729 上传时间:2018-01-16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046088.5

申请日:

2015.01.29

公开号:

CN104800089A

公开日:

2015.07.29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61K 8/02申请日:20150129|||公开

IPC分类号:

A61K8/02; A61Q19/00

主分类号:

A61K8/02

申请人:

娇芃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郑成大

地址:

中国台湾新北市五股区五权七路57号六楼

优先权:

103103466 2014.01.29 TW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14

代理人:

程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表层和第二表层的布膜,且该布膜具有布膜纤维;以及具有相对的第三表层和第四表层的生物纤维膜,由葡糖醋杆菌属(Gluconacetobacter)的菌所形成,且该第四表层结合于该第一表层上,该生物纤维膜的第四表层延伸有复数缠绕结合在该布膜纤维的生物纤维,以通过该生物纤维膜提升该敷料的保湿性,并可携带更多活性成分。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包括:
布膜,具有相对的第一表层和第二表层,且该布膜具有布膜纤维;以及
生物纤维膜,由葡糖醋杆菌属的菌所形成,且该生物纤维膜具有相对的第三表层和第四表层,该第四表层结合于该第一表层上,且该生物纤维膜的第四表层延伸有复数缠绕结合在该布膜纤维的生物纤维。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其特征在于,该生物纤维膜还具有立体网状结构,结合于该第三表层和第四表层之间,且该立体网状结构的密度小于该第三表层和第四表层的密度,该立体网状结构自该第四表层延伸至该布膜的第一表层内。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其特征在于,该立体网状结构由复数生物纤维所构成。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其特征在于,该立体网状结构具有复数彼此平行的骨干纤维以及交织于相邻任二骨干纤维的复数层间纤维。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其特征在于,该复数骨干纤维的直径大于或等于该复数层间纤维的直径。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其特征在于,该复数骨干纤维于该生物纤维膜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延伸。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其特征在于,该布膜为织布或无纺布。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其特征在于,该织布由人造纤维织成、天然纤维织成、或人造纤维与天然纤维混纺制成。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其特征在于,该人造纤维是聚酯、压克力或尼龙。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其特征在于,该天然纤维是蚕丝或棉纤。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还包括另一生物纤维膜,设于该第二表层上。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其特征在于,该另一生物纤维膜具有复数缠绕结合在该布膜纤维的生物纤维。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还包括活性成分或药物。

14.
  如权利要求13项所述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其特征在于,该活性成分是保湿剂、美白成份、抗皱成份、去角质成份、生长因子或酶。

1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其特征在于,该生物纤维膜由该葡糖醋杆菌属的菌在具有甘露醇、蛋白胨、酵母萃取物及琼脂的培养液中形成。

1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其特征在于,该生物纤维膜具有复数生物纤维,且每单位面积的该生物纤维量为0.005至0.008g/cm2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其特征在于,该生 物纤维的直径为20至100nm。

1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具有至少50%的复水率。

19.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具有至少50%至91%的复水率。

2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其特征在于,该生物纤维膜的厚度为至少20μm。

21.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其特征在于,该生物纤维膜的厚度为20至30μm。

说明书

生物纤维复合敷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生物纤维复合敷料,更详而言之,有关于一种贴敷在皮肤上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
背景技术
目前医疗领域中,在创伤照护的敷料大多选用棉垫或纱布,但此类敷料产品抗菌性不佳,伤口感染机率高,容易产生沾粘伤口的现象,且当更换敷料时,具有不易移除的缺点。
其后有以无纺布敷料取代纱布和棉垫,不外乎无纺布型态的敷料具有较佳的吸液能力以及可提供湿润环境帮助伤口修复的特性,然而,当无纺布吸取的液体或水份逐渐失去后,也容易产生伤口沾粘的问题。
另一方面,现代人除了基本生活需求外,更重视美容保养,尤其对脸部的保养更是美容产业的诉求重点,因此开发多种面膜产品。现有技术的面膜种类繁多,诸如泥膏型面膜、撕剥型面膜以及片体状面膜等。
泥膏型面膜虽含有保养成分或矿物质,但敷完面膜后需冲洗,保养成分难被皮肤真正吸收,且由于含有较多矿物质,而必须添加较多的防腐剂以防止细菌在湿润的泥膏中生长。撕剥型面膜主要成分是高分子胶、水和酒精,并通过升高表皮温度,促进皮肤血液循环,但由于撕剥型面膜需等到面膜干燥才能撕除,撕除过程恐对敏感性肌肤造成伤害,且该撕剥型面膜中为求干燥而不添加保湿成分,对干性肌肤而言,亦不甚适用。至于片体状面膜主要是吸附有具有功效的精华液的单层片体,并可通过调整成分以供保养各种肤质,虽然敷完不需冲洗,但不具清洁效果。上述片体状面膜多使用单层无纺布制成。当使用者使用吸取精华液的无纺布时,往往会因无纺布中水分快速挥发的考量,而使用浓度较高的精华液,不仅产生浪费,同时仍无法解决水 分挥发的问题。
故而业界开发出生物纤维膜以作为面膜产品,虽然生物纤维膜具有较佳的保湿性,但整体贴附舒适性较差,且用其吸附精华液后,不易展开整片生物纤维膜面膜。故,仍有需要开发一种新颖的敷料产品。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习知技术的缺失,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表层和第二表层的布膜,且该布膜具有布膜纤维;以及具有相对的第三表层和第四表层的生物纤维膜,由葡糖醋杆菌属(Gluconacetobacter)的菌所形成,且该第四表层结合于该第一表层上,且该生物纤维膜的第四表层延伸有复数缠绕结合在该布膜纤维的生物纤维。
于一具体实施例中,该生物纤维膜还具有立体网状结构,结合于该第三表层和第四表层之间,其中,该立体网状结构的密度小于该第三表层和第四表层的密度,且该立体网状结构自该第四表层延伸至该布膜的第一表层内,其中,该立体网状结构由复数生物纤维所构成。
再者,该立体网状结构具有复数彼此平行的骨干纤维以及交织于相邻任二该骨干纤维的复数层间纤维,而该复数骨干纤维及层间纤维皆为生物纤维,且该复数骨干纤维的直径大于或等于该复数层间纤维的直径。又,该复数骨干纤维于该生物纤维膜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延伸。
于又一具体实施例中,该生物纤维复合敷料还包括另一生物纤维膜,设于该第二表层上。
于另一具体实施例中,该另一生物纤维膜具有复数缠绕结合在该布膜纤维的生物纤维。
本发明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具有布膜及生物纤维膜,以通过该生物纤维膜吸收更多的水分或活性成分,且因生物纤维膜的孔隙较布膜细致,故于具有透气性的同时,避免水分快速地自布膜蒸发,提升该敷料的保湿性。故而,使用本发明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贴敷在皮肤上,利如作为面膜使用时,无须吸取过量的活性成分,为终端使用者节省大幅消费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2A及2B为显示本发明生物纤维膜复合敷料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其中,图2A是显示立体网状结构延伸至布膜的照片,图2B是显示生物纤维膜的侧视照片;
图3A及3B分别为显示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在生物纤维膜侧的500倍放大的SEM照片和传统生物纤维膜的500倍放大的SEM照片;
图4为显示本发明生物纤维膜复合敷料具有另一生物纤维膜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5为显示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及市售传统生物纤维膜的渗透性测试结果,其中,图5(a)是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的测试结果,图5(b)是市售传统生物纤维膜的测试结果。
符号说明
1、2         生物纤维复合敷料
10、20       布膜
101          布膜纤维
10a、20a     第一表层
10b、20b     第二表层
12、22       生物纤维膜
12a          第三表层
12b          第四表层
121          立体网状结构
121a         骨干纤维
121b         层间纤维
22’         另一生物纤维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该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 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该领域技术人员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上”及“一”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本文中的术语“平行”指复数骨干纤维在同一方向,例如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延伸的形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表层和第二表层的布膜,且该布膜具有布膜纤维;以及具有相对的第三表层和第四表层的生物纤维膜,由葡糖醋杆菌属的菌所形成,且该第四表层结合于该第一表层上,且该生物纤维膜的第四表层延伸有复数缠绕结合在该布膜纤维的生物纤维。
所述的该布膜是织布或无纺布。通常,织布指透过纺织技术编织而成。该织布可由人造纤维织成、天然纤维织成、或人造纤维与天然纤维混纺制成。于具体实施上,该人造纤维是聚酯、压克力或尼龙。该天然纤维是蚕丝或棉纤。
本发明的生物纤维膜指由微生物的培养而获得者。本发明发现由该葡糖醋杆菌属的菌在具有甘露醇、蛋白胨(peptone)、酵母萃取物(yeast extract)及琼脂的培养液中形成该生物纤维膜方具有复数缠绕结合在该布膜纤维的生物纤维。
于生产生物纤维膜的具体实施例中,通过菌种的发酵培养开始,首先,提供培养液,该培养液置于容器中,且培养液的成分包括选自动物胶、阿拉伯胶、洋菜胶、等已知组分,但该培养液还需具有碳源,例如甘露醇、葡萄糖等,其他成分如蛋白胨及酵母萃取物,且碳源、蛋白胨及酵母萃取物的重量分比例可为5:1:1至4:1:1之间。接着控制培养液的酸碱值在酸性,例如pH值0.5至6之间,且起始微生物浓 度范围可控制在102至105个/ml,在25至28℃静置培养24至96小时,之后将前述布膜平铺于该容器中的培养液内,待24小时至48小时取出复合敷料,即得本发明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
经检测,本发明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中的生物纤维膜具有复数生物纤维,且每单位面积的该生物纤维量为0.005至0.008g/cm2,且该生物纤维的直径为20至100nm。
此外,将本发明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干燥后,再吸收水或活性成分,其具有至少50%的复水率、至少60%的复水率、至少70%的复水率,甚至达到91%的复水率。另一方面,该生物纤维复合敷料中的生物纤维膜的厚度为至少20μm,例如20至30μm、或例如20至26μm或24至26μm。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1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表层10a和第二表层10b的布膜10;以及设于该第一表层10a上的生物纤维膜12。该生物纤维膜12具有相对的第三表层12a和第四表层12b,该第四表层12b结合于该第一表层10a上。
此外,请参阅图2A,其显示该生物纤维膜12的第四表层12b延伸有复数缠绕结合在该布膜纤维101的生物纤维。
如图所示,该生物纤维膜12具有立体网状结构121,自该第四表层12b延伸至该布膜10的第一表层10a内,且该立体网状结构121由复数生物纤维所构成。具体而言,该立体网状结构121具有复数彼此平行的骨干纤维121a以及交织于相邻任二该骨干纤维121a的复数层间纤维121b,如此,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上连接相邻任二该骨干纤维121a,以形成三维立体网状结构121。而该骨干纤维121a及层间纤维121b皆为生物纤维,且如图所示,该骨干纤维121a的直径大于或等于该层间纤维121b的直径。甚至,可发现该骨干纤维121a的直径小于该布膜纤维101。
请参阅图2B,其显示生物纤维膜12的侧视照片,其中,该生物纤维膜12亦具有复数彼此平行、或于该生物纤维膜12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延伸的骨干纤维121a及与该骨干纤维121a交织的层间纤维121b。又,该立体网状结构结合于该生物纤维膜12的二表层之间,且该立体网状结构的密度小于该二表层的密度,例如该第三表层和第四表层的密度。在此实施例中,该生物纤维复合敷料中的生物纤维膜的厚度为 20至30μm。
请参阅图3A及3B,分别显示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在生物纤维膜侧的500倍放大的SEM照片和传统生物纤维膜的500倍放大的SEM照片。
如图3A所示,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在生物纤维膜侧为平坦,图中显示的条状物是生物纤维膜下方的布膜纤维,故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在生物纤维膜侧非常平坦。但图3B所示的传统生物纤维膜表面则具有许多皱折。因此,该生物纤维膜与皮肤的贴附性不佳,以致于影响触感,造成药物或活性成份吸收不佳的问题。
如图4所示,倘若于培养过程中布膜20于容器中的时间较长,或将该布膜20翻面,则布膜20的第二表层20b上还包括形成有另一生物纤维膜22’,故此实施例中,生物纤维复合敷料2除了形成于该第一表层20a上的生物纤维膜22,还包括另一生物纤维膜22’。
本发明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供贴敷在皮肤上,尤其可用作面膜使用,故该生物纤维复合敷料还可包括活性成分或药物。该活性成分的实例包括保湿剂、美白成份、抗皱成份、去角质成份、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s)或酶(enzymes)。添加不同的活性成分更可使本发明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具有纾压和体表按摩的功效。
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的抗张强度测试
将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裁切为15mmx15mm的尺寸,并取三张试片进行抗张强度测试,所得的结果分别为2113.70g/15mm、2145.00g/15mm、1951.90g/15mm,平均的抗张强度为2070.20g/15mm。
若以传统生物纤维膜进行相同测试,其抗张强度达2607.33g/15mm。由此可知,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的柔软性较传统生物纤维膜为佳。
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的伸长率测试
此外,将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进行伸长率的测试,所得的结果分别为21.00%、16.20%及16.60%,平均的伸长率为17.93%。但以传统生物纤维膜进行相同测试,其伸长率仅5.66%,可见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的伸长率明显为佳,可延伸贴附于更大的面积。
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的吸水性测试
取三张尺寸为100mmx15mm的试片,在水皿中注入去离子水,保持水温在23±1℃,接着,将试片接触水面,测量一分钟的吸水高度。
经测量,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的平均吸水高度为40mm,传统生物纤维膜的平均吸水高度为仅为1mm,故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具有较佳的吸水性。
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中的每单位面积生物纤维量测试
取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并裁切成5cmx5cm的大小共16张样品后,于60℃烘干10分钟,称量经烘干的样品干种,并以扣除掉布膜干重后的各该样品干重除以该样品面积,测得每单位面积生物纤维量为0.005至0.008g/cm2
相较之下,市售传统生物纤维膜的每单位面积的生物纤维量通常仅达0.001g/cm2
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的复水率测试
取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及市售传统生物纤维膜,并测量其湿重,接着,于20℃烘干30分钟至该敷料及生物纤维膜呈现卷曲和白色丝状维后,测量其干重。接着,重新令该敷料及生物纤维膜接触水30分钟,并记录其复水后的重量,以该复水后的重量除以该湿重与干重之间的重量差,以得到复水率。
经检测,发现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可达至少50%,最高达到91%的复水率,但市售传统生物纤维膜则无法吸水,其原因可能在于市售传统生物纤维膜的单位面积纤维量仅0.001g/cm2,但本发明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中的生物纤维膜的每单位面积生物纤维量达0.005至0.008g/cm2,故具有优异的复水率。
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的渗透性测试
将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及市售传统生物纤维膜分别平放于一底材上,接着于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及市售传统生物纤维膜滴加等量的经染色的精华液,等待10秒钟,目视观察该底材的渗透状况。
如图5所示,图5(a)为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的测试结果,图5(b)为市售传统生物纤维膜的测试结果,其中,市售传统生物纤维膜在刚滴加精华液时,其精华液扩散效果不佳,等待10秒钟后自然无法有效地将精华液渗透至底材,但本发明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则具有显著 的精华液扩散和渗透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具有布膜及生物纤维膜,以通过该生物纤维膜吸收更多的水分或活性成分,且因生物纤维膜的孔隙较布膜细致,故于具有透气性的同时,避免水分快速地自布膜蒸发,提升该敷料的保湿性。另一方面,当生物纤维复合敷料的一侧为布膜时可同时具有贴附舒适性和长效保湿性。故而,使用本发明的生物纤维复合敷料贴敷在皮肤上,利如作为面膜使用时,无须吸取过量的活性成分,为终端使用者节省大幅消费成本。
上述实施例用以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该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因此本发明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权利要求书所列。

生物纤维复合敷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生物纤维复合敷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生物纤维复合敷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纤维复合敷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纤维复合敷料.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生物纤维复合敷料,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表层和第二表层的布膜,且该布膜具有布膜纤维;以及具有相对的第三表层和第四表层的生物纤维膜,由葡糖醋杆菌属(Gluconacetobacter)的菌所形成,且该第四表层结合于该第一表层上,该生物纤维膜的第四表层延伸有复数缠绕结合在该布膜纤维的生物纤维,以通过该生物纤维膜提升该敷料的保湿性,并可携带更多活性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