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鼻窦炎的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鼻窦炎的药物,属于中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鼻窦为鼻腔周围含气骨腔的总称,共有4对,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按解剖特点上颌窦的窦腔较大,开口甚小位置高,引流差,发病率高。但现有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佳,如市售的太极集团重庆桐君阁药厂生产的鼻窦炎口服液,其疗程长(20天为一个疗程),临床推荐为2-3个疗程,治疗费用较高,经临床对比试验显效率低于本发明所提供的药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疗程短,疗效显著,治疗费用低,不易复发的纯中药治疗鼻窦炎的药物。
本发明是采用下列方案实现的,治疗鼻窦炎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重量比的原料制成的药剂:
黄芪10-30克 莪不食草6-15克 桃仁6-15克
辛夷6-15克 苍耳子6-15克 石菖薄5-10克
细辛2-6克 川 芎5-15克 鱼腥草3-15克 桔梗5-10克。
本发明是一种治疗鼻窦炎的药物,其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
黄芪12-20克 莪不食草7-12克 桃仁7-12克
辛夷7-10克 苍耳子7-10克 石菖薄7-10克
细辛2-4克 川 芎7-10克 鱼腥草6-10克 桔梗6-8克。
本发明为使疗效更佳,优选下列原料的重量配比是:
黄芪15克 莪不食草10克 桃仁10克
辛夷9克 苍耳子9克 石菖薄6克
细辛3克 川 芎6克 鱼腥草10克 桔梗6克。
本发明依据中药君、臣、佐、使进行配伍,方中君药黄芪益气固表,内托疮疡,所含成分L-3羟基-9-甲氯茎紫檀素有抗菌作用,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桃仁活血散淤,所含儿茶素有收缩血管,减少渗出的作用;莪不食草能够通鼻窍,达到益气消肿通窍之功效;辛夷中所含的丁香酚,能够起到收敛、保护粘膜面,改善局部循环的作用;苍耳子可解毒止痛,散结通窍,对葡萄球菌和杆菌均有抑制作用;石菖薄和细辛可散邪、去湿、止痛,抗组织胺及抗变态反映;川芎具有活血止痛,改善鼻部循环,减少水肿分泌物,抗纤维组织增生之功效;鱼腥草可解毒,从而增强人体外围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桔梗排脓畅窦抗过敏,有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的功效。
制备本发明所述药物的方法:
1、按上述重量配比称取原料。
2、清除杂质,用非金属器皿盛装。
3、常温漂洗2-3遍。
4、将黄芪、桃仁、莪不食草、石菖薄、鱼腥草混合煎煮,一次40分钟,三次后浓缩到100-200ml,与粉碎过地辛夷、苍耳子、细辛、川芎、桔梗原料混合于制板上自然晒干。
5、晒干后用中药粉碎机混合粉碎。
6、用120目过筛,装入胶囊。
本发明经临床对比试验结果如下:
治疗组选取130例患者服用本发明的药物(鼻清舒胶囊)治疗两个疗程,每个疗程10天,治愈50例(38.46%)、显效57例(43.85%)、有效16例(12.31%)、无效7例(5.38%),总显效率达82.31%,总有效率达94.62%。治疗组各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变化情况,见表1。结果表明,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值均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的下降(P<0.001)。
表1:治疗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变化(X±S) 症状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 鼻寒 128 2.73±0.63 0.53±0.65 <0.001 头痛 102 1.82±0.65 0.54±0.62 <0.001 脓鼻涕 92 1.63±0.61 0.42±0.54 <0.001 嗅觉减退 84 1.57±0.66 0.32±0.56 <0.001 精神不振 52 1.54±0.5 0.12±0.32 <0.001 总积分 130 7.03±2.37 0.69±0.70 <0.001
对照组选取110例患者服用本发明的药物(鼻清舒胶囊),每次2粒,每日三次,每个疗程20天,治愈30例(27.27%)、显效49例(44.55%)、有效20例(18.18%),无效11例(10.0%),总显效率71.82%,总有效率达90.00%。对照组各症状治疗前后积分变化情况,见表2。结果表明,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值均较治疗前有显著的下降(P<0.001)。
表2: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变化(X±S) 症状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 鼻寒 107 2.26±0.63 0.67±0.71 <0.001 头痛 93 2.00±0.66 0.67±0.70 <0.001 脓鼻涕 88 1.63±0.63 0.66±0.62 <0.001 嗅觉减退 67 1.54±0.68 0.33±0.59 <0.001 精神不振 40 1.40±0.59 0.15±0.43 <0.001 总积分 110 7.26±2.80 2.24±2.06 <0.001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疗效比较见表3。
表3: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疗效比较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显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130505716782.3194.62对照组1103049201171.8290.00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差值比较,见表4。结果表明,治疗组对鼻寒、头痛等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
表4:两组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差值比较(X±S) 症状 治疗组 对照组 P值 例数 差值 例数 差值 鼻寒 128 1.84±0.78 107 1.59±0.80 <0.05 头痛 102 1.29±0.75 93 1.42±0.84 <0.05 脓鼻涕 92 1.21±0.75 88 0.97±0.88 <0.05 嗅觉减退 84 1.25±0.67 67 1.21±0.75 <0.05 精神不振 52 1.44±0.54 40 1.27±0.55 <0.05 总积分 130 5.34±2.54 110 5.02±2.97 <0.05
以上疗效的判定标准为:采用半定量积分法统计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百分比变化,分为四级。两个疗程内,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积分降为“0”;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积分总值减少≥80%;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积分总值减少≥30%,但不足60%;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积分总值减少<30%。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按下列重量配比称取原料:
黄芪15克,莪不食草10克,桃仁10克,辛夷9克,苍耳子9克,石菖薄6克,细辛3克,川芎6克,鱼腥草10克,桔梗6克。
2、清除杂质,用非金属器皿盛装。
3、常温漂洗2-3遍。
4、将黄芪、桃仁、莪不食草、石菖薄、鱼腥草混合煮,每次40分钟,三次后浓缩到100-200ml,合并药液,与粉碎过的辛夷、苍耳子、细辛、川芎、桔梗原料混合于制板上自然晒干。
5、晒干后用中药粉碎机混合粉碎。
6、用120目过筛,装入胶囊。
7、给药方法,一日三次,一次4-6粒,温开水送服,儿童减半,每个疗程10天。
实施例2
1、按下列重量配比称取原料
黄芪10克,莪不食草6克,桃仁6克,辛夷6克,苍耳子6克,石菖薄5克,细辛2克,川芎5克,鱼腥草3克,桔梗5克。
剩余制备步骤可参照实施例1。
实施例3
1、按下列重量配比称取原料
黄芪30克,莪不食草15克,桃仁15克,辛夷15克,苍耳子15克,石菖薄10克,细辛6克,川芎15克,鱼腥草15克,桔梗10克。
剩余制备步骤可参照实施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