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件及具有该结合件的装置.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20793 上传时间:2018-01-12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051472.X

申请日:

2014.02.14

公开号:

CN104763714A

公开日:

2015.07.0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B 5/00申请日:20140214|||公开

IPC分类号:

F16B5/00

主分类号:

F16B5/00

申请人: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姿吟

地址:

中国台湾新北市

优先权:

103100638 2014.01.08 TW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代理人:

董惠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合件,结合多个相互迭合的物件或解除该等物件结合状态。各物件具有一固定孔,各固定孔在一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的宽度为固定孔第一宽度(P1)。该结合件包含两个相间隔排列的弹性臂、一连接两所述弹性臂的连接部,及一自其中一弹性臂延伸的限位臂。该限位臂包括一宽度等于或略小于固定孔第一宽度(P1)的颈部及一连接于该颈部底缘且投影面积大于该颈部的限位部。当两所述弹性臂受压,该限位部从该等物件的一侧通过该等固定孔;当两所述弹性臂被释放,该限位臂反向位移而使该限位部邻近该颈部的表面抵于该等物件另一侧,颈部则容置于该固定孔中,据此不脱离该等物件。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结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件能结合多个相互迭合的物件或解除所述物件的结合状态,所述相互迭合的物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相反的第二表面,各所述物件具有一固定孔,各所述固定孔在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的宽度为固定孔第一宽度(P1);所述结合件包含:
第一及第二弹性臂,在所述第一表面一垂直所述第一方向的弹性方向上相间隔排列,各具有一邻近所述物件的第一表面的第一端缘,及一相对地较远离所述物件的第一表面的第二端缘,所述第一端缘宽度大于所述固定孔第一宽度(P1);
一连接部,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及第二弹性臂的第二端缘,所述连接部提供所述第一及第二弹性臂在所述弹性方向上相互靠近或远离的弹力;及
一限位臂,自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第一端缘延伸,并包括
一颈部,邻近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第一端缘,且所述颈部的宽度(W1)等于或小于固定孔第一宽度(P1),及
一限位部,连接于所述颈部底缘且于第二表面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颈部于第二表面的投影面积;
当所述第一及第二弹性臂受压而带动所述限位臂位移靠近所述第二弹性臂,所述限位部得以通过所述固定孔而到达所述物件的第二表面;当所述第一及第二弹性臂被释放,所述限位臂反向位移而远离所述第二弹性臂,所述限位部邻近所述颈部的表面抵于所述物件的第二表面,且所述颈部在所述弹性方向上抵于所述固定孔的孔缘。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截面呈开口朝向所述第一、第二弹性臂之间的弧形。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及第二弹性臂其中至少一弹性臂的截面呈开口朝向另一弹性臂的弧形,且呈弧形的弹性臂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处的曲率半径相异。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臂的颈部及限位部位于同一平面;各所述物件的固定孔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呈狭长型且长边宽度为固定孔第二宽度(P2)的狭长部,所述固定孔第二宽度(P2)大于所述固定孔第一宽度(P1),及一自所述狭长部长边侧向延伸的容置部;所述结合件的限位臂的限位部在 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2)等于或小于所述固定孔第二宽度(P2)而得以穿设于所述固定孔的狭长部;所述容置部供反向位移的限位臂的颈部容置其中。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结合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自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一端缘延伸的固定臂,所述固定臂包括一朝远离所述限位臂的方向延伸且固定连接于所述物件的第一表面的固定部。

6.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结合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自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一端缘延伸的另一限位臂,两所述限位臂对称设置;所述固定孔形状也配合两所述限位臂形状而呈对称设置。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臂的颈部及限位部位于相互垂直的平面,且限位部的宽度与颈部的宽度(W1)相同,所述限位部在所述弹性方向上延伸,且延伸的长度为延伸长度(L1);各所述物件的固定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等于所述固定孔第一宽度(P1),在所述弹性方向上的宽度至少等于所述延伸长度(L1),因此在所述第一与第二弹性臂受压的情况下,所述限位臂的限位部得以穿设于所述固定孔。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结合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自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一端缘延伸的另一限位臂,两所述限位臂对称设置;各所述物件的固定孔在所述弹性方向上的宽度至少等于两倍的所述延伸长度(L1),因此在所述第一与第二弹性臂受压的情况下,两所述限位臂的限位部得以穿设于所述固定孔。

9.
  一种具有结合件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结合件的装置包含:
多个相互迭合的物件,迭合后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相反的第二表面,各所述物件具有一固定孔,各所述固定孔在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的宽度为固定孔第一宽度(P1);及
一结合件,结合所述物件或解除所述物件结合状态,所述结合件包括:
第一及第二弹性臂,在所述第一表面一垂直所述第一方向的弹性方向上相间隔排列,各具有一邻近所述物件的第一表面的第一端缘,及一相对地较远离所述物件的第一表面的第二端缘,所述第一端缘宽度大于所述固定孔第一宽度(P1),
一连接部,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及第二弹性臂的第二端缘,所述连接部提供所述第一及第二弹性臂在所述弹性方向上相互靠近或远离的弹力,及
一限位臂,自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第一端缘延伸,并包括一邻近所述第一弹性臂的 第一端缘且宽度(W1)等于或小于所述固定孔第一宽度(P1)的颈部,及一连接于所述颈部底缘且于第二表面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颈部于第二表面的投影面积的限位部;
当所述第一及第二弹性臂受压而带动所述限位臂位移靠近所述第二弹性臂,所述限位部得以通过所述固定孔而到达所述物件的第二表面;当所述第一及第二弹性臂被释放,所述限位臂反向位移而远离所述第二弹性臂,所述限位部邻近所述颈部的表面抵于所述物件的第二表面而受限无法脱离所述固定孔,且所述颈部在所述弹性方向上抵于所述固定孔的孔缘。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结合件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截面呈开口朝向所述第一、第二弹性臂之间的弧形。

11.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结合件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臂的颈部及限位部位于同一平面;各所述物件的固定孔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呈狭长型且长边宽度为固定孔第二宽度(P2)的狭长部,所述固定孔第二宽度(P2)大于所述固定孔第一宽度(P1),及一自所述狭长部长边侧向延伸的容置部;所述结合件的限位臂的限位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2)等于或小于所述固定孔第二宽度(P2)而得以穿设于所述固定孔的狭长部;所述容置部供反向位移的限位臂的颈部容置其中。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结合件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件还包括一自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一端缘延伸的固定臂,所述固定臂包括一朝远离所述限位臂的方向延伸且固定连接于所述物件的第一表面的固定部。

13.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结合件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件还包括一自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一端缘延伸的另一限位臂,两所述限位臂对称设置;所述固定孔形状也配合两所述限位臂形状而呈对称设置。

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结合件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固定孔还包括一自所述容置部在弹性方向上进一步延伸的旋转容置部,所述旋转容置部的轮廓包括二段在所述弹性方向上距离所述固定孔第一宽度(P1)地相间隔的直线段,及至少二段对称设置且连接所述直线段与所述容置部的轮廓且曲率半径等于所述固定孔第一宽度(P1)一半的弧形段;各所述弧形段与直线段交界处形成一供所述结合件的限位臂的颈部抵靠的肩部。

15.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结合件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件的限位臂 的颈部及限位部位于相互垂直的平面,且限位部的宽度与颈部的宽度(W1)相同,所述限位部在所述弹性方向上延伸,且延伸的长度为延伸长度(L1);各所述物件的固定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等于所述固定孔第一宽度(P1),在所述弹性方向上的宽度至少等于所述延伸长度(L1),因此在所述第一与第二弹性臂受压的情况下,所述限位臂的限位部得以穿设于所述固定孔。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具有结合件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件还包括一自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一端缘延伸的另一限位臂,两所述限位臂对称设置;各所述物件的固定孔在所述弹性方向上的宽度至少等于两倍所述延伸长度(L1),因此在所述第一与第二弹性臂受压的情况下,两所述限位臂的限位部得以穿设于所述固定孔。

17.
  如权利要求9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结合件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所述物件还具有至少一朝其他所述物件突出的突部,所述其他物件还具有与所述突部形状相配合且供所述突部穿设其中的贯孔。

说明书

结合件及具有该结合件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结合件,特别是指一种拆装免工具的结合件及具有该结合件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于两片物件之间有结合固定的需求时,大多采用螺丝或铆钉。以图1所示伺服器9举例来说,其机壳91后侧预先开设有贯穿的PCI插槽90,并在该PCI插槽90边缘枢设有可枢转而覆盖该插槽90的门片92。通过该门片92,在没有插设PCI介面卡(图未示)的情况下,可覆盖该插槽90而达到防尘及屏蔽的效果。当要插设PCI介面卡,只需要枢转该门片92而露出该插槽90即可。
当门片92覆盖该插槽90,一般来说使用者须持用工具将至少一螺丝(图未示)穿过门片92及机壳91的对应螺孔而使两者结合固定。然而,拆装螺丝需使用工具,且螺丝取下后须另作保管而避免遗失。因此,衍生出另一种结合固定的方案,即采用手转螺丝。
若采用手转螺丝(图未示)固定于门片92上,具有免工具的优点并且不用担心螺丝遗失的问题。但手转螺丝单价居高不下,不符合低成本的诉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可取代手转螺丝的结合件,免工具结合固定多个物件或解除该等物件结合状态,且解除该等物件结合状态时无须担心该结合件遗失。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结合件的装置。
于是,本发明提出的结合件,结合多个相互迭合的物件或解除所述物件结合状态,所述相互迭合的物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相反的第二表面,各所述物件具有一固定孔,各所述固定孔在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的宽度为固定孔第一宽度P1。
所述结合件包含第一及第二弹性臂、一连接部及一限位臂。
所述第一及第二弹性臂在所述第一表面一垂直所述第一方向的弹性方向上相间隔排列,即所述第一及第二弹性臂在所述物件的第一表面相间隔排列,且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各具有一邻近所述物件的第一表面的第一端缘,及一相对地较远离所述物件的第一表面的第二端缘,所述第一端缘宽度大于所述固定孔第一宽度P1。
所述连接部两侧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及第二弹性臂的第二端缘,所述连接部提供所述第一及第二弹性臂在所述弹性方向上相互靠近或远离的弹力。
所述限位臂自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第一端缘延伸,并包括一邻近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第一端缘且宽度W1等于或略小于所述固定孔第一宽度P1的颈部,及一连接于所述颈部底缘且于第二表面的投影面积大于所述颈部于第二表面的投影面积的限位部。
当所述第一及第二弹性臂受压而带动所述限位臂位移靠近所述第二弹性臂,所述限位部得以通过所述固定孔而到达所述物件的第二表面;当所述第一及第二弹性臂被释放,所述限位臂反向位移而远离所述第二弹性臂,所述限位部邻近所述颈部的表面抵于所述物件的第二表面,且所述颈部在所述弹性方向上抵于所述固定孔的孔缘。
较佳地,所述连接部截面呈开口朝向所述第一、第二弹性臂之间的弧形。
更佳地,所述第一及第二弹性臂其中至少一所述弹性臂截面呈开口朝向另一所述弹性臂的弧形,且呈弧形的弹性臂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处的曲率半径相异。
较佳地,所述限位臂的颈部及限位部位于同一平面;各所述物件的固定孔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呈狭长型且长边宽度等于固定孔第二宽度P2的狭长部,所述固定孔第二宽度P2大于固定孔第一宽度P1,及一自所述狭长部长边侧向延伸的容置部;所述结合件的限位臂的限位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W2等于或略小于所述固定孔第二宽度P2而得以穿设于所述固定孔的狭长部;所述容置部供反向位移的限位臂的颈部容置其中。
前述限位臂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当限位臂是一个时,所述结合件,还包括一自所述第二弹性臂的第一端缘延伸的固定臂,所述固定臂包括一朝远离所述限位臂的方向延伸且固定连接于所述物件的第一表面的固定部。当限位臂是两个时,是分别自所述第一及第二弹性臂的第一端缘延伸,两所述限位臂对称设置;此时所述固定孔形状也配合两所述限位臂形状而呈对称设置。
较佳地,所述限位臂的颈部及限位部位于相互垂直的平面,且限位部的宽度与颈部的宽度(W1)相同,所述限位部在所述弹性方向上延伸,且延伸的长度为延伸长度L1;各该物件的固定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等于固定孔第一宽度P1,在所述弹性方向上的宽度至少等于所述延伸长度L1,因此在所述第一与第二弹性臂受压的情况下,所述限位臂的限位部得以穿设于所述固定孔。据此,限位臂的限位部是在固定孔弹性方向上的两侧进行限位。
前述限位臂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当限位臂是两个时,是分别自所述第一及第二弹性臂的第一端缘延伸,两所述限位臂对称设置;各所述物件的固定孔在所述弹性方向上的宽度至少等于两倍所述延伸长度L1,因此在所述第一与第二弹性臂受压的情况下,两所述限位臂的限位部得以穿设于所述固定孔。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结合件的装置,其包含多个相互迭合的物件及一如上所述的结合件。迭合后所述物件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相反的第二表面,各所述物件具有一固定孔,各所述固定孔在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的宽度为固定孔第一宽度P1。结合件结合所述物件或解除所述物件结合状态。
在结合件的限位臂的颈部及限位部位于同一平面(参阅前述)且具有两个限位臂的情况下,各所述固定孔还包括一自所述容置部在弹性方向上进一步延伸的旋转容置部,所述旋转容置部的轮廓包括二段在所述弹性方向上距离固定孔第一宽度P1地相间隔的直线段,及至少二段对称设置且连接所述直线段与所述容置部的轮廓且曲率半径等于所述固定孔第一宽度P1一半的弧形段。各所述弧形段与直线段交界处形成一供所述结合件的限位臂的颈部抵靠的肩部。
在所述结合件的限位臂的颈部及限位部位于相互垂直的平面(参阅前述)且具有两个限位臂的情况下,各所述物件的固定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宽度等于固定孔第一宽度P1,各所述物件的固定孔在所述弹性方向上的宽度至少等于两倍的所述延伸长度L1,因此在所述第一与第二弹性臂受压的情况下,两所述限位臂的限位部得以穿设于所述固定孔。
较佳地,其中一物件还具有至少一朝其他所述物件突出的突部,所述其他物件还具有与所述突部形状相配合且供所述突部穿设其中的贯孔。
本发明的功效在于本发明结合件在使用上为免工具而结合固定多个物件或解除该等物件结合状态,且解除该等物件结合状态时,只需使结合件设置于其中一物件的固定孔处,无须担心该结合件遗失,又确实可满足降低成本的诉求。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图式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图1是一立体图,举例说明两物件之间有结合固定的需求的状况;
图2是一类似于图1的立体图,说明本发明具有结合件的装置的第一实施例,在该两物件(门片及机壳)尚未迭合的状态;
图3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实施例中,结合件的构造;
图4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实施例中,其中一物件(门片)的构造;
图5是一类似于图2的立体图,说明该两物件相互迭合且结合的状态;
图6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图7、图8、图10及图12各自是一立体图,说明结合件结合该等物件的连续动作;
图9是一由图8横剖过该两物件之间的剖视图;
图11是一由图10横剖过该两物件之间的剖视图;
图13及图14各自是一立体图,举例说明本实施例中,该两物件的突部及贯孔的可变化态样;
图15至图18各自是一类似于图9或图11的剖视图,说明本实施例的第一变化例;
图19是一类似于图18的剖视图,说明本实施例的第二变化例;
图20是一类似图6的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图21是一立体图,说明本实施例的结合件;及
图22至23是一立体组合图,说明本实施例中结合件结合该等物件的状态。
附图标号说明:
100:具有结合件的装置   311:第一端缘
1:门片(物件)           312:第二端缘
10、10’、10”、10”’:固定孔  32:第二弹性臂
101:狭长部             321:第一端缘
102:容置部             322:第二端缘
103:旋转容置部         33:连接部
103A:直线段            34、36:限位臂
103B:弧形段            341、361:延伸部
103C:肩部              342、362:颈部
11:第一表面            343、363:限位部
12:突部                35:固定臂
13、14:贯孔            350:螺孔
2:机壳(物件)           351:延伸部
20、20”’:固定孔      352:固定部
201:狭长部             39:螺丝
202:容置部             D1:第一方向
21:第二表面            D2:弹性方向
22:贯孔                D3:限位方向
23、24:突部            P1、P2:固定孔第一宽度、固定孔第二宽度
29:PCI插槽             W1、W2:限位臂宽度
3:结合件               L1:延伸长度
31:第一弹性臂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2、图3及图4,本发明具有结合件的装置100的第一实施例是以一伺服器举例说明,其包含一预先开设有贯穿的PCI插槽29的机壳2、一枢设于该插槽29边缘的门片1,及两个结合件3。该门片1可枢转而覆盖该插槽29,并与机壳2局部相互迭合。该等结合件3用来结合该门片1与机壳2,或解除其结合状态。
该门片1具有一远离该机壳2的第一表面11、两个间隔设置的贯穿的固定孔10,及多数个朝该机壳2突出的突部12。该机壳2具有一远离该门片1的第二表面21、两个与该门片1的固定孔10形状相同且位置对应的贯穿的固定孔20,及多数个与该门片1的突部12形状相配合且供该等突部12穿设其中的贯孔22。
须说明的是,本实施例虽以门片1、机壳2各具有两个固定孔10、20,且采用两个结合件3举例说明,但数量不以两个为限。又,由于门片1与机壳2的该固定孔10、20形状相同,为说明上方便及清楚起见,以下仅以门片1的固定孔10进行说明。
该固定孔10包括一在一第一方向D1(图4中为左/右方向)上延伸呈狭长型且长边宽度为固定孔第二宽度P2的狭长部101,及一自该狭长部101的其中一长边侧向延伸的容置部102。容置部102在该第一方向D1的宽度为固定孔第一宽度P1,P1小于P2。
本实施例的结合件3包含一第一弹性臂31、一第二弹性臂32、一连接部33、一限位臂34及一固定臂35。
该第一及第二弹性臂31、32在一垂直该第一方向D1的弹性方向D2上相间隔排列,各具有一邻近门片1的第一表面11的第一端缘311、321,及一相对地较远离该门片1的第一表面11的第二端缘312、322。以下称邻近及远离迭合在机壳2的门片1的第一表面11的方向为限位方向D3。
该连接部33截面呈开口朝向该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之间的弧形,但不以此为限,亦可视需求而设计为开口反向,或形状改为V字形或U字形。连接部33两侧分别连接该第一及第二弹性臂31、32的第二端缘312、322,提供该第一及第二弹性臂31、32在该弹性方向D2上相互靠近或远离的弹力。本实施例,该第一及第二弹性臂31、32以及连接部33的截面各自概呈半圆形且开口相向设置,该第一及第二弹性臂31、32的曲率半径明显大于连接部33的曲率半径,但不以此为限,第一及第二弹性臂31、32亦可设计为不对称、一字形、V字形或U字形。
前述第一端缘311、321在该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大于P1。该限位臂34包括一自该第一弹性臂31的第一端缘311在该限位方向D3上以等宽度延伸的延伸部341、一自该延伸部341末端在该限位方向D3上延伸且宽度W1等于或略小于P1的颈部342,及一自该颈部342底缘在该限位方向D3上延伸的限位部343。该颈部342在该限位方向D3上的延伸长度为等于略大于该门片1加上该机壳2的厚度,据此达到下文所述的限位效果。
该限位部343在该限位方向D3上的投影面积(即于第二表面21的投影面积)大于该颈部342的投影面积。详细而言,该限位臂34的颈部342及限位部343位于同一平面,且该限位部343在该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W2大于P1,因此投影面积大于颈部342。此外,该限位部343的宽度W2等于或略小于P2,厚度小于等于该固定孔10的狭长部101的短边宽度(也就是在弹性方向D2上的宽度),据此得以穿设于该固定孔10的狭长部101。结合件3的固定臂35包括一自该第二弹性臂32的第一端缘321在该限位方向D3上延伸的延伸部351、一自该延伸部351垂直弯折而朝远离该限位臂34的方向(即弹性方向D2)延伸的固定部352。该固定部352呈片状,并具有至少一供螺丝39穿设锁固的螺孔350。该结合件3通过螺丝39穿设固定部352的螺孔350而预先固定连接于门片1的第一表面11,且邻近于固定孔10的狭长部101其中另一长边处。结合件3的限位臂34则预先穿设于该固定孔10。须说明的是,结合件3固定于门片1的方式不以螺丝39锁固为限,也可以是焊接、铆接等任何固定方式。
本实施例中,结合件3是一金属冲压件,但不以此为限,限位臂34可采用较厚或与连接部33不同强度的金属构成。此外,结合件3整体也可以是塑胶一体成型,或者各部位分别成型后再以射出成型方式、热熔、铆合等结合成一体。
参阅图2及图5,当门片1要与机壳2相互迭合,使用者须捏持该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使限位臂34从固定孔10的容置部102移动到狭长部101。详细而言,当该第一及第二弹性臂31、32受压而带动该限位臂34位移靠近该固定臂35,该限位部343也抵达对齐狭长部101的位置,此时门片1逐渐靠近机壳2,则限位部343得以通过机壳2的固定孔20的狭长部201;随着门片1迭合机壳2,延伸部341仍位于门片1第一表面11处,颈部342没入门片1与机壳2内,且限位部343露出机壳2而到达机壳2的第二表面21。此时使用者可放开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当该第一及第二弹性臂31、32被释放,该限位臂34反向位移而远离该固定臂35,该延伸部341邻近该颈部342的表面抵于门片1的第一表面11,该限位部343的邻近该颈部342的表面抵于机壳2的第二表面21,且该颈部342容置于该等固定孔10、20的容置部102、202,并在该弹性方向D2上抵于容置部102、202孔缘。
据此,限位臂34的限位部343在机壳2的第二表面21的固定孔20孔缘处进行限位方向D3上的限位,使得门片1与机壳2保持迭合而无法分离。此时限位臂34的限位部343具体 位置在于固定孔20的狭长部201未与容置部202重迭的部分,在弹性方向上的孔缘。
此外,在门片1迭合机壳2的同时,门片1的突部12也穿设于机壳2的贯孔22,据此限制门片1与机壳2平行地相对位移。在本实施例,突部12与贯孔22皆呈长型,但形状不以此为限;且位置也可以互换,亦即,机壳2具有突部而门片具有贯孔。
参阅图6,其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结合件3的限位臂34是两个,并取消固定臂35(见图3)。两所述限位臂34是分别自该第一及第二弹性臂31、32的第一端缘311、321在该限位方向D3上延伸,且两所述限位臂34在本实施例是对称设置,但不以此为限,也可视需求而设计为非对称形状。该固定孔10、20形状对应于限位臂34,因此在本实施例也呈对称,亦即,以固定孔10来说,该容置部102是自狭长部101两长边彼此远离地侧向延伸。若限位臂34设计为非对称,例如宽度不同,则固定孔10形状也配合地为非对称,例如自狭长部101两长边彼此远离地侧向延伸的部分,宽度不同。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图式中,将第一实施例的门片与机壳以两片物件1、2简化说明。物件1具有四个圆形贯孔13,而物件2具有四个朝物件1突出的圆柱状突部23。可理解地,其数量、位置及形状不以图式所示为限。
参阅图7至图12,在本实施例,当欲使物件1与物件2相互迭合且结合固定,须使两者先行迭合,透过突部23穿设于贯孔13而限制两者之间平行地相对位移。使用者接着捏持该结合件3的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使两所述限位臂34如图7所示相互靠近至贴合。此时,限位部343得以如图8、图9所示通过物件1、2的固定孔10、20的狭长部201,而使颈部342恰好没入两所述物件1、2内,且延伸部341露于物件1的第一表面11上。此时使用者可放开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
如图10、图11及图12所示,当该第一及第二弹性臂31、32被释放,两所述限位臂34反向位移而彼此远离,该延伸部341邻近该颈部342的表面抵于物件1的第一表面11,该限位部343邻近该颈部342的表面抵于物件2的第二表面21,且该颈部342容置于该等固定孔10、20的容置部102、202,并在该弹性方向D2上抵于容置部102、202孔缘。
据此,限位臂34的限位部343在物件2的第二表面21的固定孔20孔缘处进行限位方向D3上的限位,使得物件1、2保持迭合而无法分离。此时限位臂34的限位部343具体位置在于固定孔20的狭长部201未与容置部202重迭的部分,在弹性方向上的孔缘。
本实施例的物件1、2的突部与贯孔也可以呈长型,但形状不以此为限;且位置也可以互换。具体来说,参阅图13及图14,物件1具有长型贯孔14,物件2具有长型突部24,亦可达到限制两物件1、2间平行相对位移的功能。
参阅图15至图18,本实施例的第一变化例是针对固定孔10’(20’未图示)的形状进行变化 设计。本变化例中,以物件1的固定孔10’来说,还包括一自该容置部102在弹性方向D2上进一步延伸的旋转容置部103。该旋转容置部103的轮廓包括两段在该弹性方向上距离P1地相间隔的直线段103A,及四段连接该直线段103A与该容置部102的轮廓且曲率半径等于的弧形段103B。各该弧形段103B与直线段103A交界处形成一肩部103C。
在该第一变化例,使用者可进一步捏持该结合件3的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并使该结合件3如图17所示旋转。此过程中,由于旋转容置部103的弧形段103B曲率半径等于,因此限位臂34的颈部342(宽度W1等于或略小于P1)可通过。当该结合件3旋转达90度角,使用者可放开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当该第一及第二弹性臂31、32被释放,该限位臂34如图18所示反向位移而相互远离,该颈部342抵于旋转容置部103(203未图示)的肩部103C。据此,即便结合件3的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被挤压,也不致于轻易解除两所述物件1、2的结合状态,而是需要旋转达90度,结合件3的限位臂34的限位部343才能从狭长部101(201未图示)脱离,进而解除两所述物件1、2的结合状态。
参阅图19,本实施例的第二变化例同样是针对固定孔10”(20”未图示)的形状进行变化设计。本变化例中,以物件1的固定孔10”来说,与第一变化例的差异在于,旋转容置部103的轮廓只包括两段相隔约180度的弧形段103B。也就是说,各该直线段103A只有一端与该容置部102的轮廓透过弧形段103B连接,直线段103A的另一端则与该容置部102的轮廓以垂直的直线连接。因此,该结合件3只能单向旋转90度而不能继续旋转。
参阅图20至图23,其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结合件3的限位臂的型态,以及物件1、2的固定孔10”’、20”’也对应产生差异。
本实施例的结合件3具有二限位臂36。各该限位臂36包括一自该第一弹性臂31的第一端缘311在该限位方向D3上以等宽度延伸的延伸部361、一自该延伸部361末端在该限位方向D3上延伸且宽度W1等于或略小于P1的颈部362,及一自该颈部362底缘弯折而在该弹性方向D2上延伸的限位部363。限位部363宽度同样为W1,延伸长度为L1。详细而言,本实施例限位臂36的颈部362与限位部363位于相互垂直的平面,限位部363在该限位方向D3上的投影面积大于颈部362。
以物件1的固定孔10”’来说,在该第一方向D1上的宽度等于P1,在该弹性方向D2上的宽度等于或略大于两倍L1。因此,在该第一与第二弹性臂31、32受压的情况下,两所述限位臂36的限位部363得以穿设于该固定孔10”’、20”’。当限位部363通过物件1、2的固定孔10”’、20”’,而使颈部362恰好没入该二物件1、2内,且延伸部361仍露于物件1的第一表面11上。此时使用者可放开第一、第二弹性臂31、32。
如图22及图23所示,当该第一及第二弹性臂31、32被释放,两所述限位臂36反向位移而彼此远离,该延伸部361邻近该颈部362的表面抵于物件1的第一表面11,该限位部363邻近该颈部362的表面抵于物件2的第二表面21,且该颈部362容置于该等固定孔10”’、20”’,并在该弹性方向D2上抵于孔缘。
据此,限位臂36的限位部363在物件2的第二表面21的固定孔20”’孔缘处进行限位方向D3上的限位,使得物件1、2保持迭合而无法分离。此时限位臂36的限位部363具体位置在于固定孔20”’的弹性方向上的两侧孔缘。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限位臂36可以类似第一实施例而为一个,而搭配固定臂固定设置于物件1上,此时物件1、2的固定孔在该弹性方向D2上的宽度等于或略大于L1即可。
综上所述,本发明各实施例所述的结合件3,在使用上为免工具而结合固定多个物件1、2或解除该等物件1、2结合状态,且解除该等物件1、2结合状态时,只需使结合件3设置于其中一物件1、2的固定孔10(或10’、10”、10”’)、20(或20’、20”、20”’)处,无须担心该结合件3遗失,又确实可满足降低成本的诉求,故确实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而且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各组成部分并不仅限于上述整体应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描述的各技术特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项单独采用或选择多项组合起来使用,因此,本发明理所当然地涵盖了与本案发明点有关的其它组合及具体应用。

结合件及具有该结合件的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结合件及具有该结合件的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结合件及具有该结合件的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结合件及具有该结合件的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合件及具有该结合件的装置.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合件,结合多个相互迭合的物件或解除该等物件结合状态。各物件具有一固定孔,各固定孔在一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的宽度为固定孔第一宽度(P1)。该结合件包含两个相间隔排列的弹性臂、一连接两所述弹性臂的连接部,及一自其中一弹性臂延伸的限位臂。该限位臂包括一宽度等于或略小于固定孔第一宽度(P1)的颈部及一连接于该颈部底缘且投影面积大于该颈部的限位部。当两所述弹性臂受压,该限位部从该等物件的一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