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信号输出电路.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20587 上传时间:2018-01-12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2.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80058057.0

申请日:

2013.11.08

公开号:

CN104769662A

公开日:

2015.07.08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9G 3/30申请日:20131108|||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G09G 3/30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索尼公司变更后权利人:株式会社日本有机雷特显示器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日本东京变更后权利人:日本东京登记生效日:20150715|||公开

IPC分类号:

G09G3/30; G09G3/20; H01L51/50

主分类号:

G09G3/30

申请人:

索尼公司

发明人:

青木健之; 牛之浜五轮男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12-249073 2012.11.13 JP; 2013-077482 2013.04.03 JP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40

代理人:

田喜庆; 吴孟秋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解决方案]在本发明中,信号输出电路将基准电压和视频信号电压交替地供应给数据线并且具有下列各项:输出节点,连接至数据线;基准电压节点,基准电压施加于基准电压节点;源放大器,根据输入灰度信号输出视频信号电压;第一开关,被设置在源放大器的输出侧与输出节点之间;第二开关,被设置在基准电压节点与输出节点之间;以及第三开关,被设置至源放大器的电源供给路径。其中,在以行为单位扫描显示元件的扫描周期中,在第一开关非导通且第二开关导通的状态与第一开关导通且第二开关非导通的状态之间执行切换;如果将第一开关置于导通状态时,将第三开关置于导通状态,并且如果将第一开关置于非导通状态时,将第三开关置于非导通状态。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包括以二维矩阵形式布置的显示元件,所述显示元件均包括电流驱动型的发光单元和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发光单元的驱动电路,所述显示元件连接至在行方向上延伸的扫描线和在列方向上延伸的数据线;以及
信号输出电路,被配置为将基准电压和视频信号电压交替地供应至所述数据线;
其中,所述信号输出电路包括:
输出节点,连接至所述数据线;
基准电压节点,所述基准电压被施加于所述基准电压节点;
源放大器,被配置为根据输入灰度信号输出所述视频信号电压;
第一开关,被设置在所述源放大器的输出侧与所述输出节点之间;
第二开关,被设置在所述基准电压节点与所述输出节点之间;以及
第三开关,被设置在所述源放大器的电源供给路径上,
在用于逐行扫描所述显示元件的扫描周期中,在所述第一开关非导通且所述第二开关导通的状态与所述第一开关导通且所述第二开关非导通的状态之间执行切换;并且
当将所述第一开关置于导通状态时,将所述第三开关置于导通状态,并且当将所述第一开关置于非导通状态时,将所述第三开关置于非导通状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信号输出电路进一步包括:
电源电压节点,预定电源电压被施加于所述电源电压节点;以及
第四开关,被设置在所述电源电压节点与所述输出节点之间,并且
在逐行扫描所述显示元件的扫描周期中,在所述第一开关非导通且所述第二开关导通的状态与所述第一开关导通且所述第二开关非导通的状态之间,在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处于非导通状态时将所述第四开关置于导通状态。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信号输出电路进一步包括预充电控制电路,所述预充电控制电路被配置为通过控制所述第四开关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长来控制施加于连接至所述输出节点的所述数据线的预充电电压的值。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预充电控制电路基于所述灰度信号的值来控制所述第四开关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长。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信号输出电路进一步包括偏置控制电路,所述偏置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灰度信号的值控制所述源放大器的偏置电流的值。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偏置控制电路基于所述灰度信号的值来控制所述源放大器的偏置电流的值。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信号输出电路包括被配置为接收从外部定时控制器传输的数据的差分接收单元,所述信号输出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接收到的数据生成所述灰度信号;以及
基于指示所述外部定时控制器是否传输有助于图像显示的数据的信号来控制所述差分接收单元中的差分放大器的电源供给路径的导通/非导通状态。

8.
  一种信号输出电路,用于将基准电压和视频信号电压交替地供应至显示单元的数据线,所述显示单元包括以二维矩阵形式布置的显示元件,所述显示元件均包括电流驱动型的发光单元和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发光单元的驱动电路,所述显示元件连接至在行方向上延伸的扫描线和在列方向上延伸的所述数据线,
所述信号输出电路包括:
输出节点,连接至所述数据线;
基准电压节点,所述基准电压被施加于所述基准电压节点;
源放大器,被配置为根据输入灰度信号输出所述视频信号电压;
第一开关,被设置在所述源放大器的输出侧与所述输出节点之间;
第二开关,被设置在所述基准电压节点与所述输出节点之间;以及
第三开关,被设置在所述源放大器的电源供给路径上,
其中,在逐行扫描所述显示元件的扫描周期中,在所述第一开关导通且所述第二开关非导通的状态与所述第二开关非导通且所述第二开关导通的状态之间执行切换;并且
当将所述第一开关置于导通状态时,将所述第三开关置于导通状态,并且当将所述第一开关置于非导通状态时,将所述第三开关置于非导通状态。

9.
  一种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所述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包括以二维矩阵形式布置的显示元件,所述显示元件均包括电流驱动型的发光单元和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发光单元的驱动电路,所述显示元件连接至在行方向上延伸的扫描线和在列方向上延伸的数据线;以及
信号输出电路,被配置为将基准电压和视频信号电压交替地供应至所述数据线,
所述信号输出电路包括:
输出节点,连接至所述数据线;
基准电压节点,所述基准电压被施加于所述基准电压节点;
源放大器,被配置为根据输入灰度信号输出所述视频信号电压;
第一开关,被设置在所述源放大器的输出侧与所述输出节点之间;
第二开关,被设置在所述基准电压节点与所述输出节点之间;以及
第三开关,被设置在所述源放大器的电源供给路径上,所述方法包括:
在逐行扫描所述显示元件的扫描周期中,在所述第一开关导通且所述第二开关非导通的状态与所述第二开关非导通且所述第二开关导通的状态之间执行切换;并且
当将所述第一开关置于导通状态时,将所述第三开关置于导通状态,并且当将所述第一开关置于非导通状态时,将所述第三开关置于非导通状态。

说明书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信号输出电路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信号输出电路。
背景技术
已熟知的是包括发光单元的显示元件和包括这种显示元件的显示装置。例如,由于显示元件可通过低压DC驱动实现高亮度光发射,所以越来越关注包括利用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以下也被简称为EL)的有机电致发光单元的显示元件(以下也被简称为有机EL显示元件)。
类似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系统,包括有机EL显示元件的用于显示装置的已知的驱动系统是简单的矩阵系统和有源矩阵系统。例如,有源矩阵系统的缺点在于结构较复杂,但是优点在于可以获得具有较高亮度的图像。通过有源矩阵系统驱动的有机EL显示元件不仅包括形成有包括发光层的有源层等的发光单元,而且还包括用于驱动发光单元的驱动电路。
与用于驱动有机电致发光单元(下文中还简称为发光单元)的电路一样,从JP 2007-310311 A(专利文献1)等中已知的是包括两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单元(被称为2Tr/1C驱动电路)的驱动电路。如在下面将描述的图2中所示,2Tr/1C驱动电路包括写入晶体管TRW和驱动晶体管TRD这两个晶体管以及电容单元C1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 2007-310311 A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适当地操作包括显示元件的上述显示装置,需要将基准电压和视频信号电压从信号输出电路交替地供应至连接至写入晶体管的数据线(参见专利文献1的图4A、图4D以及图4F)。一般说来,与被设计成仅供应视频信号电压的信号输出电路相比,被设计成交替地供应基准电压和视频信号电压的信号输出电路趋于消耗更大的功率。为了降低显示装置的功耗,期望被设计成交替地供应基准电压和视频信号电压的信号输出电路降低其功耗。
因此,本公开目标在于提供可降低功耗的信号输出电路、包括该信号输出电路的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包括被布置成二维矩阵形式的显示元件,显示元件中的每个均包括电流驱动型的发光单元和驱动发光单元的驱动电路,显示元件连接至在行方向上延伸的扫描线和在列方向上延伸的数据线;和
信号输出电路,所述信号输出电路将基准电压和视频信号电压交替地供应至数据线;
其中,信号输出电路包括:
输出节点,输出节点连接至数据线;
基准电压节点,基准电压节点被施加基准电压;
源放大器(source amplifier),该源放大器根据输入灰度信号输出视频信号电压;
第一开关,第一开关设置在源放大器的输出侧与输出节点之间;
第二开关,第二开关设置在基准电压节点与输出节点之间;以及
第三开关,第三开关设置在源放大器的电源供给路径上;
在逐行扫描显示元件的扫描周期中,在第一开关非导通且第二开关导通的状态与第一开关导通且第二开关非导通的状态之间执行切换;并且
当将第一开关置于导通状态时,将第三开关置于导通状态,并且当将第一开关置于非导通状态时,将第三开关置于非导通状态。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使用本公开的信号输出电路将基准电压和视频信号电压交替地供应至显示单元的数据线,显示单元包括被布置成二维矩阵形式的显示案件,显示元件中的每个均包括电流驱动型的发光单元和驱动发光单元的驱动电路,显示元件连接至在行方向上延伸的扫描线和在列方向上延伸的数据线;
信号输出电路包括:
输出节点,输出节点连接至数据线;
基准电压节点,基准电压节点被施加基准电压;
源放大器,源放大器根据输入灰度信号输出视频信号电压;
第一开关,被设置在源放大器的输出侧与输出节点之间;
第二开关,被设置在基准电压节点与输出节点之间;以及
第三开关,被设置在源放大器的电源供给路径上;
其中,在逐行扫描显示元件的扫描周期中,在第一开关导通且第二开关非导通的状态与第一开关非导通且第二开关导通的状态之间执行切换;并且
当将第一开关置于导通状态时,将第三开关置于导通状态,并且当将第一开关置于非导通状态时,将第三开关置于非导通状态。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公开中用于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
显示单元,显示单元包括被布置成二维矩阵形式的显示元件,显示元件中的每个均包括电流驱动型的发光单元和驱动发光单元的驱动电路,显示元件连接至在行方向上延伸的扫描线和在列方向上延伸的数据线;和
信号输出电路,信号输出电路将基准电压和视频信号电压交替地供应至数据线;
信号输出电路包括:
输出节点,输出节点连接至数据线;
基准电压节点,基准电压被施加于基准电压节点;
源放大器,源放大器根据输入灰度信号输出视频信号电压;
第一开关,被设置在源放大器的输出侧与输出节点之间;
第二开关,被设置在基准电压节点与输出节点之间;以及
第三开关,被设置在源放大器的电源供给路径上;
该方法包括:
在逐行扫描显示元件的扫描周期中,在第一开关导通且第二开关非导通的状态与第一开关非导通且第二开关导通的状态之间执行切换;并且
当将第一开关置于导通状态时,将第三开关置于导通状态,并且当将第一开关置于不导致状态时,将第三开关置于非导通状态。
本发明的效果
通过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信号输出电路,可以降低将基准电压和视频信号电压交替地供应至数据线的信号输出电路中的功耗。此外,整个信号输出电路增加了热设计的裕量。因此,还可以实现构成信号输出电路的半导体装置的高集成度并且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概念图。
[图2]图2示出了用于说明有助于驱动第n条数据线的信号数据电路的一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框图以及用于说明第(m,n)显示元件与信号输出电路、扫描电路以及电源单元的连接关系的示意性电路图。
[图3]图3是用于说明源放大器的示例性结构的示意性电路图。
[图4]图4是用于说明源放大器的另一示例性结构的示意性电路图。
[图5]图5是用于说明源放大器的另一示例性结构的示意性电路图。
[图6]图6是用于说明信号输出电路的操作的示意性时序图。
[图7]图7是包括显示元件的显示单元的一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8]图8示出了用于说明有助于驱动第n条数据线的信号输出电路的一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框图,以及用于说明第(m,n)显示元件与信号输出电路、扫描电路以及电源单元的连接关系的示意性电路图。
[图9]图9是用于说明源放大器的示例性结构的示意性电路图。
[图10]图10是用于说明源放大器的另一示例性结构的示意性电路图。
[图11]图11是用于说明源放大器的另一示例性结构的示意性电路图。
[图12]图12是用于说明信号输出电路的操作的示意性时序图。
[图13]图13是用于说明用于设定预充电电压的查询表的结构的表格。
[图14]图14是用于说明用于设定偏置电流的查询表的结构的表格。
[图15]图15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信号输出电路的结构的示意性框图。
[图16]图16A是用于说明定时控制器与作为参考例的差分接收单元之间的连接的示意性电路图。图16B是作为参考例的差分接收单元的电路图。
[图17]图17A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定时控制器与差分接收单元之间的连接的示意性电路图。图17B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差分接收单元的电路图。
[图18]图18是用于说明显示装置的操作的示意性时序图。
[图19]图19A和图19B是示意性示出了显示元件的驱动电路中的相应晶体管的导通/非导通状态等的示图。
[图20]图20A和图20B是继图19B示意性示出了显示元件的驱动电路中的相应晶体管的导通/非导通状态等的示图。
[图21]图21A和图21B是继图20B示意性示出了显示元件的驱动电路中的相应晶体管的导通/非导通状态等的示图。
[图22]图22A和图22B是继图21B示意性示出了显示元件的驱动电路中的相应晶体管的导通/非导通状态等的示图。
[图23]图23A和图23B是继图22B示意性示出了显示元件的驱动电路中的相应晶体管的导通/非导通状态等的示图。
[图24]图24是继图23B示意性示出了显示元件的驱动电路中的相应晶体管的导通/非导通状态等的示图。
[图25]图25是用于说明显示装置中的驱动电路的另一实例的示意性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且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描述。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并且所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各个数值和材料均是实例。在下面的描述中,通过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部件或者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并且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将按照下列顺序进行说明。
1.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信号输出电路的总体描述
2.第一实施方式
3.第二实施方式
4.第三实施方式及其他
[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信号输出电路的总体描述]
本公开的信号输出电路、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中的信号输出电路或者由本公开的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所使用的信号输出电路(在下文中,这些信号输出电路还被简称为本公开的信号输出电路)可进一步包括:
电源电压节点,该电源电压节点被施加预定的电源电压;以及
第四开关,该第四开关被设置在电源电压节点与输出节点之间;
其中,在逐行扫描显示元件的扫描周期中,在第一开关非导通且第二开关导通的状态与第一开关导通且第二开关非导通的状态之间,在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置于非导通状态时将第四开关置于导通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信号输出电路可进一步包括预充电控制电路,该预充电控制电路通过控制第四开关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长来控制被施加到连接至输出节点的数据线的预充电电压的值。
在这种情况下,预充电控制电路可基于灰度信号的值来控制第四开关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长。
包括上述各种优选结构的本公开的信号输出电路可进一步包括基于灰度信号的值来控制源放大器的偏置电流的值的偏置控制电路。
在这种情况下,偏置控制电路可以基于灰度信号的值来控制源放大器的偏置电流的值。
包括上述各种优选结构的本公开的信号输出电路可进一步包括差分接收单元,差分接收单元接收从外部定时控制器传输的数据并且被设计成基于接收数据生成灰度信号;并且
基于指示外部定时控制器是否传输有助于图像显示的数据的信号来控制差分接收单元中的差分放大器的电源供给路径的导通/非导通状态。
可以利用已知电路元件等形成包括上述各种优选结构的本公开的信号输出电路。其应用于下面将描述的电源单元和扫描电路。
显示装置可以所谓的单色(monochrome)显示结构或者可以是彩色显示结构。如果是彩色显示结构,则每一个像素均可形成有子像素。具体地,每一个像素均可形成有红色发光子像素、绿色发光子像素以及蓝色发光子像素等三个子像素。每一个像素均可形成有除了这三种子像素之外的进一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子像素的一组子像素(诸如,进一步包括用于增强亮度的白色发光子像素的一组子像素、进一步包括用于扩大色彩再现范围的互补色发光子像素的一组子像素、进一步包括用于扩大色彩再现范围的黄色发光子像素的一组子像素或者进一步包括用于扩大色彩再现范围的黄光和青色发光子像素的一组子像素)。
显示装置的像素值的实例包括用于图像显示的一些分辨率,诸如(1920,1035)、(720,480)和(1280,960),以及VGA(640,480)、S-VGA(800,600)、XGA(1024,768)、APRC(1152,900)、S-XGA (1280,1024)、U-XGA(1600,1200)、HD-TV(1920,1080)和Q-XGA(2048,1536)。然而,像素值并不局限于上述值。
例如,显示元件中的电流驱动型的发光单元可以是有机电致发光单元、LED发光单元或者半导体激光发光单元。利用已知材料和技术可以形成这些发光单元。为了形成平板显示装置,具体地,优选地利用有机电致发光单元形成发光单元。
例如,形成显示单元的显示元件形成在平面中(或者例如形成在支撑体上),并且每个发光单元均形成用于驱动发光单元的上述驱动电路,且其间设置有层间绝缘膜。
例如,用于驱动发光单元的驱动电路可以是包括晶体管和电容单元的电路。例如,形成驱动电路的晶体管可以是n沟道薄膜晶体管(TFT)。晶体管可以是增强型或者耗尽型(depression type)。在n沟道晶体管中,可以形成LDD结构(轻掺杂漏极结构)。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形成不对称的LDD结构。例如,当显示元件发射光时,将较大的电流施加于驱动晶体管。因此,LDD结构可仅形成在光发射时用作漏极区域的源极/漏极区域中。可替代地,例如,可以使用p沟道薄膜晶体管。只要该结构与本公开中的操作(即,将基准电压和视频信号电压交替地施加到数据线)兼容,则驱动电路的结构不受具体限制。
至于一个晶体管中的两个源极/漏极区域,在某些情况下,使用术语“一个源极/漏极区域”,即,意指连接至电源侧的源极/漏极区域。晶体管的导通状态指在源极/漏极区域之间形成沟道的状态。在这种晶体管中,电流可以或者不可以从一个源极/漏极区域流至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同时,晶体管的非导通状态指不在源极/漏极区域之间形成沟道的状态。源极/漏极区域可由诸如包含杂质的多晶硅或者不定型硅等导通材料形成。此外,源极/漏极区域可由金属、合金、导电颗粒、这种材料的堆叠结构或者由有机材料(导电聚合物)制成的层形成。
形成驱动电路的电容单元可包括一个电极、另一个电极以及插入在这些电极之间的介电层。例如,构成驱动电路的上述晶体管和电容单元形成 在平面中(或者例如形成在支撑体上),并且发光单元形成在上述驱动电路的晶体管和电容单元上,并且其间设置有层间绝缘膜。例如,驱动晶体管的其他源极/漏极区域经由接触孔连接至发光单元的一端(发光单元的阳极电极)。可替代地,晶体管可形成在半导体基板等之上。
诸如下面将描述的扫描线、数据线以及电源线等各种互连件都形成在平面上(或者支撑体上)。这些互连件可具有常规配置或者结构。
形成稍后所描述的支撑体和基板的材料的实例不仅包括诸如热稳定性玻璃、钠玻璃(Na2O·CaO·SiO2)、硼硅玻璃(Na2O·B2O3·SiO2)、镁橄榄石(2MgO·SiO2)以及铅玻璃(Na2O·PbO·SiO2)等玻璃材料,而且还包括诸如聚醚砜(PES)、聚酰亚胺、聚碳酸酯(PC)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柔性聚合材料。支撑体和基板的表面可设置有各种涂层。形成支撑体和基板的材料可以彼此相同或者不同。可以利用由柔性聚合材料构成的支撑体和基板形成具有柔性的显示装置。
只有当表达式在严格的数学意义上成立时,而且还当表达式完全成立时才可满足本说明书中的各个表达式中所示出的条件。为了使表达式正确,允许在设计或者制造显示元件和显示装置时存在各种变形。
在下面的描述中所使用的时序图中,示意性示出了指示各周期的横坐标轴的长度(时间长度),并且并不指各周期的时间长度的比例。纵坐标轴同样适用于上述情况。此外,还示意性示出了时序图中的波形。
[第一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涉及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信号输出电路。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概念图。显示装置1包括显示单元20和信号输出电路120,在显示单元中,均包括电流驱动型的发光单元和驱动发光单元的驱动电路的显示元件10中连接至在行方向上延伸的扫描线SCL和在列方向上延伸的数据线DTL,并且以二维矩阵形式进行布置;信号输出电路120将基准电压和视频信号电压交替地供应至数据线 DTL。将扫描信号从扫描电路110供应至扫描线SCL。例如,形成显示元件10的发光单元形成具有有机电致发光单元。
显示单元20进一步包括连接至被布置在行方向上的显示元件10的电源线PS1和连接至所有显示元件10的第二电源线PS2。将预定电压(下面所描述的VCC-H和VCC-L)从电源单元100供应至电源线PS1。共用电压(下面将描述的VCat)被供应至第二电源线PS2。下面将参考图2详细描述显示元件10与电源线PS1、电源线PS2、扫描线SCL以及数据线DTL的连接关系。
显示单元20显示图像的区域(显示区域)形成有被布置在行方向(图1中的X方向)上的N个显示元件10和被布置在列方向(图1中的Y方向)上的M个显示元件10,即,总共是以二维矩阵形式布置的(N×M)个显示元件10。显示区域中的显示元件10的行数是M,并且形成每一行的显示元件10的数目是N。尽管图1中示出了(3×3)个显示元件10,然而,这仅是一个实例。
扫描线SCL的数目和电源线PS1的数目皆是M。第m行(m=1,2,...,M)的显示元件10连接至第m条扫描线SCLm和第m条电源线PS1m并且构成一个显示元件行。
数据线DTL的数目是N。第n列(n=1,2,...,N)的显示元件10连接至第n条数据线DTLn
显示装置1是单色显示装置,并且一个显示元件10形成一个像素。利用来自扫描电路110的扫描信号逐行连续线性地扫描显示装置1。在下文中,位于第m行和第n列的显示元件10被称为第(n,m)显示元件10或者第(n,m)像素。
在显示装置1中,同时驱动形成布置在第m行中的N个像素的相应显示元件10。换言之,在N个显示元件10所属的行中统一控制被布置在行方向上的N个显示元件10的发光/非发光定时。其中,由FR(次/秒)表示显示装置1的显示帧速率,当逐行连续线性地扫描显示装置1时,每行的扫描周期(所谓的水平扫描周期)短于[(1/FR)×(1/M)]秒。
例如,与待显示的图像相对应的灰度信号DTin从一装置(未示出)被输入至显示装置1的信号输出电路120中。在某些情况下,对于待输入的灰度信号DTin,将由DTin(n,m)表示来表示与第(n,m)个显示元件10相对应的灰度信号。在某些情况下,将由VSig(n,m)或者VSig_m来表示信号输出电路120基于灰度信号DTin(n,m)的值而施加至数据线DTLn的视频信号电压。
为了便于说明,灰度信号DTin(n,m)中的灰度字节的数目是四个。根据所显示的图像的亮度,输入信号DTin(n,m)的灰度值是0至15。在这种情况下,灰度值越大,待显示的图像的亮度越高。
图2示出了用于说明有助于驱动第n条数据线的信号输出电路的一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框图以及用于说明第(m,n)个显示元件与信号输出电路、扫描电路以及电源单元的连接关系的示意性电路图。
现在将描述信号输出电路120的结构。信号输出电路120包括:
输出节点126,连接至数据线DTLn
基准电压节点122A,被施加基准电压VOfs
源放大器124,根据输入灰度信号DTin输出视频信号电压VSig
第一开关SW1,设置在源放大器124的输出侧与输出节点126之间;
第二开关SW2,设置在基准电压节点122A与输出节点126之间;以及
第三开关SW3,设置在源放大器124的电源供给路径上。
基于来自开关控制电路125的信号EN1、EN2以及EN3控制第一开关SW1、第二开关SW2以及第三开关SW3的导通/非导通状态。
参考标号121表示在对显示装置1进行扫描的同时将灰度信号DTin(n,1)至DTin(n,M)连续输入其中的节点。参考标号122B表示将用于激活源放大器124的预定电压VDD1供应至其中的节点。
将电压VDD1的值设定为源放大器124能够毫无困难地输出视频信号电压VSig的最大设计值的这样的值。
例如,通过DA转换器123将通过节点121输入的灰度信号DTin转换成模拟信号,然后,输入至由非逆变放大器电路形成的源放大器124的输入侧。然后,从源放大器124的输出侧输出视频信号电压VSig
从节点122B供应电压VDD1作为用于激活源放大器124的电压。在图2中所示的实例中,源放大器124的电源供给路径是从节点122B延伸至大地(GND)的路径。第三开关SW3被设置在该路径中。尽管在附图中所示的实例中该开关被设置在接地侧,然而,可将多个开关设置在接地侧与电源侧上。
源放大器124的结构不受具体限制。参考图3至图5,下面描述了源放大器124的三种示例性结构。
图3是用于说明源放大器的示例性结构的示意性电路图。
例如,源放大器124包括晶体管,即,场效应晶体管(FET)。例如,源放大器124形成有差分放大级124A和增益级124B。差分放大级124A由包括p沟道晶体管Q11和Q12与n沟道晶体管Q13和Q14的电流镜相电路形成,并且DA转换器123的输出被施加于晶体管Q13的栅极。增益级124B由p沟道晶体管Q17、n沟道晶体管Q18以及电容器CG形成。
差分放大级124A经由串联连接的n沟道晶体管Q15和Q16而接地。
使用晶体管Q16设置源放大器124的偏置电流的值,并且将预定的固定电压VFix_bias施加至其栅极。基于显示装置1的规格适当地设定VFix_bias的值。
来自开关控制电路125的信号EN3被施加到上述晶体管Q15的栅极。晶体管Q15串联连接至源放大器124的电源供给路径并且对应于第三开关SW3。
尽管图3中所示的源放大器的信号接收侧形成有n沟道晶体管,然而,它可形成有p沟道晶体管。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此进行描述。
图4是用于说明源放大器的另一示例性结构的示意性电路图。
在这个结构中,差分放大级124A形成有包括n沟道晶体管Q21和Q22与p沟道晶体管Q23和Q24的电流镜相电路,并且DA转换器124B的输出 被施加到晶体管Q23的栅极。增益级124B由n沟道晶体管Q27、p沟道晶体管Q28以及电容器CG形成。
差分放大级124A经由串联连接的p沟道晶体管Q25和Q26连接至电源侧。
晶体管Q26被用于设定源放大器124的偏置电流的值,并且将预定的固定电压VFix_bias施加到其栅极。基于显示装置1的规格适当地设定VFix_bias的值。
来自开关控制电路125的信号EN3被施加至上述晶体管Q25的栅极。晶体管Q25串联连接至源放大器124的电源供给路径并且对应于第三开关SW3。
图3和图4中所示的实例是通过第三开关SW3打开和闭合差分放大级124A中的电流路径的结构。然而,通过第三开关SW3可以打开和闭合差分放大级124A和增益级124B中的电流路径。下面参考附图对此进行描述。
图5是用于说明源放大器的又一示例性结构的示意性电路图。
差分放大级124A形成有包括p沟道晶体管Q31和Q32与n沟道晶体管Q33和Q34的电流镜相电路,并且DA转换器123的输出被施加到晶体管Q33的栅极。增益级124B形成有p沟道晶体管Q36、n沟道晶体管Q37以及电容器CG。差分放大级124A经由n沟道晶体管Q35接地。n沟道晶体管Q35和Q37被用于设定源放大器124的偏置电流的值,并且将预定的固定电压VFix_bias施加到这些晶体管的栅极。p沟道晶体管Q38和n沟道晶体管Q39串联连接至源放大器124的电源供给路径并且对应于第三开关SW3。在图5中,通过参考标号SW31表示位于接地侧上的第三开关,并且通过参考标号SW32表示位于电源侧上的第三开关。来自开关控制电路125的信号EN3被施加到晶体管Q38和Q39的栅极。更具体地,将信号EN3直接施加给晶体管Q38,并且经由逆变电路NTG将信号EN3施加给晶体管Q39。可替代地,可以仅设置晶体管Q38和Q39中的一个。
目前,已经描述了信号输出电路120的结构。接下来,将描述作为本公开的特征的信号输出电路120的操作。
图6是用于说明信号输出电路的操作的示意性时序图。
图6中所示的数据线DTLn的波形与稍后将描述的图18中所示的数据线DTLn的波形相对应。示意性地绘制了图18中的波形,并且未示出波形的无峰部分等。图6中所示的Hm-2、Hm-1、Hm以及Hm+1表示对应于第(m-2)、第(m-1)、第m以及第(m+1)显示元件10的水平扫描周期。其他水平扫描周期同样适用于这种情况。应注意,下面将在参考图18及其他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后半部分描述中说明图6中所示的“前一发光周期”、“非发光周期”以及“发光周期”。
如上所述,在图2中所示的信号输出电路120中,基于来自开关控制电路125的信号EN1、EN2以及EN3控制第一开关SW1、第二开关SW2以及第三开关SW3的导通/非导通状态。例如,基于从外部供应的时钟信号来操作开关控制电路125。
在逐行扫描显示元件10的扫描周期中(或者在水平扫描周期中),在第一开关SW1非导通且第二开关SW2导通的状态与第一开关SW导通且第二开关SW2非导通的状态之间执行切换。因此,如图6中所示,将基准电压VOfs(例如,0伏特)和视频信号电压VSig(例如,0伏特至15伏特)交替地供应至连接至输出节点126的数据线DTLn
在这种情况下,当将第一开关SW1置于导通状态时,将第三开关SW3置于导通状态,并且当将第一开关SW1置于非导通状态时,将第三开关SW3置于非导通状态。
因此,当源放大器124的输出侧连接至输出节点126时,不阻断源放大器124的电源供给路径,并且源放大器124处于运行状态。当源放大器124的输出侧没有连接至输出节点126(或者不需要激活源放大器124)时,则阻断源放大器124的电源供给路径。因此,源放大器124的功耗可以比其中源放大器124持续运行的结构的功耗更小。
基本上,信号输出电路120需要使源放大器124的数目与数据线DTL的数目相同。当源放大器124的功耗减少时,整个信号输出电路中的热设计裕量增加。因此,还可以实现构成信号输出电路的半导体装置的更高的集成度并且降低成本。
接下来,描述显示元件10的结构。由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与后面所描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整个显示装置的操作基本相同,所以将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后半部分描述中对此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2中所示,显示元件10包括电流驱动型的发光单元ELP和驱动电路11。驱动电路11至少包括具有栅极电极和源极/漏极区域以及电容单元C1的驱动晶体管TRD,并且电流经由驱动晶体管TRD的源极/漏极区域流入发光单元ELP中。如下面参考图7详细描述的,显示元件10具有堆叠驱动电路11和连接至这个驱动电路11的发光单元ELP的结构。
除了驱动晶体管TRD之外,驱动电路11进一步包括写入晶体管TRW。驱动晶体管TRD和写入晶体管TRW由n沟道TFT形成。可替代地,写入晶体管TRW可以由p沟道TFT形成。驱动电路11可进一步包括另一晶体管。
电容单元C1被用于保持针对驱动晶体管TRD的源极区域中的栅极电极的电压(所谓的栅极-源极电压)。在这种情况下,“源极区域”指在发光单元ELP发光时用作“源极区域”的源极/漏极区域。在显示元件10发光的状态下,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域(图2中连接至电源线PS1的一个)用作漏极区域,并且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发光单元ELP的一端,或者具体地,连接至阳极电极的一个)用作源极区域。构成电容单元C1的一个电极与另一个电极分别连接至驱动晶体管TRD的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与栅极电极。
写入晶体管TRW包括连接至扫描线SCL的栅极电极、连接至数据线DTL的一个源极/漏极区域以及连接至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的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
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形成第一节点ND1,写入晶体管TRW的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与电容单元C1的另一电极连接至第一节点ND1。驱动晶体管TRD的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形成第二节点ND2,电容单元C1的一个电极与反光单元ELP的阳极电极连接至第二节点ND2
发光单元ELP的另一端(具体地,阴极阳极)连接至第二电源线PS2。如图1中所示,在所有显示元件10中,第二电源线PS2是相同的。
通过第二电源线PS2将后面所描述的预定电压VCat施加给发光单元ELP的阴极电极。通过CEL表示发光单元ELP的电容。通过Vth-EL表示发光单元ELP发光所需的阈值电压。即,当在发光单元ELP的阳极电极与阴极电极之间施加Vth-EL以上的电压时,发光单元ELP发光。
发光单元ELP具有这样一种已知配置或者结构,其由阳极电极、孔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运输层以及阴极电极等形成。
将图2中所示的驱动晶体管TRD被设定成这样一种电压,即,驱动晶体管TRD在显示元件10发光的状态下在饱和区域中运行并且被驱动,以根据下面所示的公式(1)施加漏极电流Ids。如上所述,在显示元件10发光的状态下,将驱动晶体管TRD的该一个源极/漏极区域用作漏极区域,并且将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用作源极区域。为了便于易于说明,在下文中,驱动晶体管TRD的该一个源极/漏极区域还被简称为漏极区域,并且在下文中,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还被简称为源极区域。在下列描述中,
μ:有效迁移率,
L:沟道长度,
W:沟道宽度,
Vgs:针对源极区域的栅极电极的电压,
Vth:阈值电压;以及
Cox:(栅极绝缘层的相对介电常数)×(真空介电常数)/(栅极绝缘层的厚度)k≡(1/2)·(W/L)·Cox
Ids=k·μ·(Vgs-Vth)2   (1)
当漏极电流Ids流入发光单元ELP中时,显示元件10的发光单元ELP发光。此外,根据漏极电流Ids的值的量级来控制显示元件10的发光单元ELP处的光强度。
在下列描述中,将电压或者电位的值设定如下。然而,为了便于说明设定了这些值,并且电压或者电位的值并不局限于这些值。
VSig:视频信号电压
0伏特至15伏特
VOfs:施加于驱动晶体管TR的栅极电极(第一节点ND1)的基准电压
0伏特
VCC-H:用于将电流施加于发光单元ELP的驱动电压
20伏特
VCC-L:用于初始化驱动晶体管TRD的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第二节点ND2)的电位的初始化电压
10伏特
Vth: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
3伏特
VCat:施加于发光单元ELP的阴极电极的电压
0伏特
Vth-EL:发光单元ELP的阈值电压
4伏特
图7是包括显示元件的显示单元的一部分的示意性截面图。例如,构成驱动电路11的晶体管TRD和TRW以及电容单元C1形成在支撑体21上,并且发光单元ELP形成在驱动电路11的晶体管TRD和TRW以及电容单元C1上方,且层间绝缘膜40被设置在发光单元ELP与驱动晶体管11的晶体管TRD和TRW与电容单元C1之间。驱动晶体管TRD的另一个源极/漏极 区域经由接触孔连接至发光单元ELP的阳极电极。在图7中,仅示出了驱动晶体管TRD,隐藏并且未示出其他晶体管。
现参考图7,具体描述了显示元件10的结构。驱动晶体管TRD包括栅极电极31、栅极绝缘层32、形成在半导体层33中的源极/漏极区域35、35以及沟道形成区域34,该沟道形成区域是半导体层33中位于源极/漏极区域35、35之间的部分。同时,电容单元C1包括另一个电极36、栅极绝缘层32的延伸部分形成的介电层以及该一个电极37。栅极电极31、栅极绝缘层32的一部分以及电容单元C1的另一个电极36形成在支撑体21上。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域35连接至互连件38(对应于电源线PS1),并且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35连接至该一个电极37。利用层间绝缘膜40覆盖驱动晶体管TRD、电容单元C1及其他,并且由阳极电极51、孔输送层、发光层、电子运输层以及阴极电极53形成的发光单元ELP形成在层间绝缘膜40上。在附图中,由层52来表示孔输送层、发光层以及电子运输层。第二层间绝缘膜54被设置在层间绝缘膜40中的一部分上,其中,未形成发光单元ELP,并且透明基板22被放置在第二层间绝缘膜54与阴极电极53上。从发光层发射的光穿过基板22并且被释放至外面。通过形成在层间绝缘膜40中的接触孔连接该一个电极37与阳极电极51。阴极电极53经由形成在第二层间绝缘层54中的接触孔56和55与层间绝缘膜40连接互连件39(对应于第二电源线PS2),该互连件被设置在栅极绝缘层32的延伸部分上。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还涉及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信号输出电路。
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信号输出电路进一步包括:第四开关,该第四开关被设置在电源电压节点与输出节点之间;预充电控制电路,预充电控制电路通过控制第四开关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长来控制施加于连接至输出节点的数据线的预充电电压的值;以及偏置控制电路,偏置控制电路基于灰度信号的值控制源放大器的偏置电流的值。
除了使用图像显示单元2替代了图像显示单元1并且使用信号输出电路220替代了信号输出电路120之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的示意图与图1中那些的相同。
显示装置2中除了信号输出电路220之外的部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1的相应部件相同。此处不再对它们进行说明。
图8示出了用于说明有助于驱动第n条数据线的信号输出电路的一部分的结构的示意性框图以及用于说明第(m,n)个显示元件与信号输出电路、扫描电路以及电源单元的连接关系的示意性电路图。
现详细描述信号输出电路220的结构。信号输出电路220包括:
输出节点126,连接至数据线DTLn
基准电压节点122A,被施加基准电压VOfs
源放大器224,根据输入灰度信号DTin输出视频信号电压VSig
第一开关SW1,设置在源放大器224的输出侧与输出节点126之间;
第二开关SW2,设置在基准电压节点122A与输出节点126之间;以及
第三开关SW3,设置在源放大器224的电源供给路径上。除了源放大器224之外的部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所描述的相应部件相同。
基于来自开关控制电路225的信号EN1、EN2以及EN3控制第一开关SW1、第二开关SW2以及第三开关SW3的导通/非导通状态。以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时期来控制这些开关。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信号输出电路220进一步包括:
电源电压节点222C,施加了预定的电源电压VDD2;以及
第四开关SW4,设置在电源电压节点222C与输出节点126之间。
信号输出电路220进一步包括预充电控制电路227,该预充电控制电路227通过控制第四开关SW4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长来控制施加于数据线DTL的预充电电压的值,该数据线DTL连接至输出节点126。预充电控 制电路227基于灰度信号DTin的值控制第四开关SW4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长。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信号输出电路220进一步包括偏置控制电路228,该偏置控制电路228基于灰度信号DTin的值控制源放大器224的偏置电流的值。偏置控制电路228基于灰度信号DTin的值控制源放大器224的偏置电流的值。
源放大器224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源放大器124的结构基本相同。参考标号224A表示不同的放大级,并且参考标号224B表示增益级。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信号Vbias从偏置控制电路228输入至晶体管的栅极,用于设定施加于源放大器224的偏置电流的值。
现参考图9至图11,描述了与上面参考图3至图5所描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源放大器相对应的示例性结构。
图9是用于说明源放大器的示例性结构的示意性电路图。
除了信号Vbias从偏置控制电路228被输入至差分放大级224A中的晶体管Q16的栅极之外,该结构与上面参考图3所描述的结构相同。
图10是用于说明源放大器的另一示例性结构的示意性电路图。
除了信号Vbias从偏置控制电路228被输入至差分放大级224A中的晶体管Q26的栅极之外,该结构与上面参考图4所描述的结构相同。
图11是用于说明源放大器的又一示例性结构的示意性电路图。
该结构与上面参考图5所描述的结构相同,但是,信号Vbias从偏置控制电路228输入至差分放大级224A中的晶体管Q35的栅极。
目前,已经描述了信号输出电路220的结构。接下来,将详细描述信号输出电路220的操作。
图12是用于说明信号输出电路的操作的示意性时序图。
图12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参照的图6。图12中所示的数据线DTLn的波形基本对应于图18中所示的数据线DTLn的波形。为了便于说 明,示意性地绘制了图18中的波形,并且并未示出由预充电电压的供应而产生的波形的无峰部分和波形的变化。
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信号输出电路120中一样,在信号输出电路220中,在逐行扫描显示元件10的扫描周期中(在水平扫描周期中),在第一开关SW1非导通且第二开关SW2导通的状态与第一开关SW1导通且第二开关SW2非导通的状态之间执行切换。因此,将基准电压VOfs和视频信号电压VSig交替地供应至连接至输出节点126的数据线DTLn。当将第一开关SW1置于导通状态时,将第三开关SW3置于导通状态,并且当将第一开关SW1置于非导通状态时,将第三开关SW3置于非导通状态。
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当不需要激活源放大器224时,则阻断源放大器224的电源供给路径并且可以减少源放大器224的功耗。
然而,在将基准电压VOfs和视频信号电压VSig交替地供应至数据线DTL的情况下,根据数据线DTL的负载电容等,电流从源放大器224流至数据线DTL。此时,由于流经数据线DTL的电流和源放大器224中的晶体管的导通状态电阻等而在源放大器224中产生热量。
可以通过减少源放大器224的输出中的电压变化来减少上述产生的热量。
因此,在信号输出电路220中,在逐行扫描显示元件10的扫描周期中,在第一开关SW1非导通且第二开关SW2导通的状态与第一开关SW1导通且第二开关SW2非导通的状态之间,第一开关SW1和第二开关SW2置于非导通状态时第四开关SW4置于导通状态。预充电控制电路227通过控制第四开关SW4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长来控制施加于连接至输出节点126的数据线DTL的预充电电压的值。
如果基准电压VOfs是0伏特,则通过下面所示的公式(2)来表示预充电电压电平Vpcg。在下面所示出的公式中:
t:第四开关SW4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长;以及
τ:数据线DTL的负载电容与负载电阻的乘积。
Vpcg=VDD2×{1–exp(-t/τ)}   (2)
基于灰度信号DTin的值,预充电控制电路227控制第四开关SW4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长。预充电控制电路227具有基于灰度信号DTin的值的查询表。
图13是用于说明用于设定预充电电压的查询表的结构的表格。
在图13中所示的实例中,将预充电电压的最大值设定为视频信号电压VSig的最大设计值的约一半的值。如果视频信号电压VSig低于其最大设计值的约一半的值,将预充电电压与视频信号电压VSig设计成相同的值。如果视频信号电压VSig高于其最大设计值的约一半的值,将预充电电压的最大值设定为视频信号电压VSig的最大设计值的约一半的值。
应根据显示装置的规格等适当地设定在图8中所示的电源电压VDD2的值和查询表中的T1-0至T2-MAX的值,以使得可以顺利执行上述预充电操作。例如,VDD2可以等于VDD1或者VDD2可以低于VDD1。根据显示装置的规格,VDD2可以近似等于VDD1/2。
可以通过供应上述预充电电压减少源放大器224中的输出电压的变化。因此,减少了源放大器224中产生的热量。在包括第四开关SW4的部分中,由于伴随预充电的充电/放电电流而产生热量。然而,在整个信号输出电路中,将热生成单元分割成VDD1系统和VDD2系统,因此,热设计中的裕量变大。因此,还可以实现构成信号输出电路的半导体装置的更高集成度,并且可以降低成本。在不产生充电/放电电流并且不需要预充电的情况下,诸如当显示黑色时(例如,VSig=0伏特),可以将开关SW4导通的时长设定为0秒,并且可以不执行预充电。
在信号输出电路220中,基于灰度信号DTin的值控制源放大器224中的偏置电流的值。
偏置控制电路228具有灰度信号DTin的值和基于灰度信号DTin的值的查询表。
图14是用于说明用于设定偏置电流的查询表的结构的表格。
在图14中所示的实例中,以100%(H电平)、75%、50%、25%以及0%(L电平)等五个电平来控制偏置电流,且100%是在视频信号电压VSig具有其最大设计值时而设置的值。在图12中,简化并且以“H/.../L示出了这五个电平。
在定性术语中,当视频信号电压VSig的值变大时,写入数据线中的电流大小增加,因此,执行控制使得偏置电流变大。
因此,以优选的方式控制在将视频信号电压VSig写入显示元件10中时的偏置电平。因此,无需考虑灰度信号DTin的值,可以在保持固定偏置电平的结构中减少源放大器的功耗。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还涉及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信号输出电路。
通常,显示装置基于从外部传输的数据显示图像。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信号输出电路包括差分接收单元,该差分接收单元接收从外部定时控制器传输的数据并且被设计成基于接收数据产生灰度信号。基于指示外部定时控制器是否传输有助于图像显示的数据的信号来控制差分接收单元中的差分放大器的电源供给路径的导通/非导通状态。
更具体地,当外部定时控制器传输有助于图像显示的数据时,差分放大器的电源供给路径处于导通状态,并且当外部定时控制器不传输有助于图像显示的数据时,差分放大器的电源供给路径处于非导通状态。从而可以减少差分接收单元的功耗。
除了使用图像显示单元3替代了图像显示单元1并且使用信号输出电路320替代了信号输出电路120之外,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3的示意图与图1中的相同,。
在显示装置3中,除了信号输出电路320之外的部件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1中的相应部件相同。此处不再对其进行说明。信号输出电路中有助于驱动第n条数据线的部分可具有上面参考图2所描述的第一实 施方式的结构,或者可具有上面参考图8所描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因此,此处不再进行对驱动第n条数据线的说明。
图15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信号输出电路的结构的示意性框图。
例如,将数据从外部定时控制器Tx传输至信号输出电路320。信号输出电路320包括:差分接收单元321(还被称为Rx),从外部定时控制器Tx接收数据;串行/并行转换单元322,将差分接收单元321的串行信号转换成并行信号;移位寄存器单元323,将并行数据从串行/并行转换单元322输入至移位寄存器单元323中;锁存单元(latch unit)324,锁存单元324保持来自移位寄存器单元323的信号;DA转换器325,转换由锁存单元所保持的数字数据;以及输出单元326,对DA转换器325的输出进行放大并且将放大结果输出至数据线DTL。
为了便于理解,现描述参考例。
图16A是用于说明定时控制器与作为参考例的差分接收单元之间的连接的示意性电路图。图16B是作为参考例的差分接收单元的电路图。
作为参考例,通过差分信号传输路径将数据从定时控制器Tx传输至差分接收单元321′。Ro表示终端电阻器。
例如,如图16B中所示,差分接收单元321′包括晶体管,该晶体管是场效应晶体管(FET)。在图16B中,未示出差分接收单元321′中的增益级。使用包括p沟道晶体管T1和T2以及n沟道晶体管T3和T4的电流镜相电路形成差分接收单元321′,并且将来自差分信号传输路径的信号施加于晶体管T3和T4的栅极。晶体管T5是设定偏置电流的晶体管。当差分接收单元321′以较高速度运行时,需要增加偏置电流,并且与偏置电流相关联的功耗也随之增加。
图17A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定时控制器与差分接收单元之间的连接的示意性电路图。图17B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差分接收单元的电路图。
当从定时控制器Tx传输有助于图像显示的数据时,需要适当地操作差分接收单元。然而,当不从定时控制器Tx传输任何有效数据时,如果差分接收单元保持处于运行状态,则浪费了电力。
因此,如图17A中所示,定时控制器Tx将指示定时控制器Tx是否传输有助于图像显示的数据的信号IF_EN传输至差分接收单元。
如图17B中所示,在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差分接收单元321中,晶体管T6串联连接至差分放大器的电源供给路径,并且将信号IF_EN输入至晶体管T6的栅极。当从定时控制器Tx传输有助于图像显示的数据时,晶体管T6处于导通状态。在任何其他情况下,晶体管T6处于非导通状态。因此,可以减少差分接收单元321的功耗。
图17B中所示的差分接收单元321的结构仅是实例。例如,可替代地,差分接收单元321可具有类似于由图4中的124A所表示的差分放大级的结构。
已经详细描述了信号输出电路320的操作。现参考图18、图19A和图19B、图20A和图20B、图21A和图21B、图22A和图22B、图23A和图23B以及图24,详细描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整个显示装置的相同操作。因为将预充电电压施加于数据线DTL并不影响显示元件10的任何操作,所以为了便于说明,此处不再描述将预充电电压施加于数据线DTL。
[周期TP(2)-1](参见图18和图19A)
[周期TP(2)-1]是前一显示帧的操作周期和第(n,m)显示元件10在完成前一周期中的各种处理之后的处于发光状态的周期。即,基于后面所示公式(5′)的漏极电流Ids′流入形成第(n,m)像素的显示元件10中的发光单元ELP中,并且形成的第(n,m)像素的显示元件10的亮度具有对应于漏极电流Ids′的值。此处,写入晶体管TRW处于非导通状态,并且驱动晶体管TRD处于导通状态。第(n,m)显示元件10的发光状态持续,直至被布置在第(m+m′)行上的显示元件10的水平扫描周期开始之前。
如上所述,对于各水平扫描周期,将基准电压VOfs和视频信号电压VSig供应至数据线DTLn。然而,因为写入晶体管TRW处于非导通状态,故即使数据线TLn的电位(电压)在[周期TP(2)-1]期间改变,第一节点ND1和第二节点ND2的电位也不改变(实际上,由于寄生电容的静电耦合等而发生电位变化,但是,通常可以忽略这种变化)。这种情况适用于后面所描述的[周期TP(2)0]。
图18中所示的[周期TP(2)0]至[周期TP(2)6]是从完成前一周期中的各种处理之后的发光状态结束直至刚好在下一写入处理之前的操作周期。原则上,在[周期TP(2)0]至[周期TP(2)6]中,第(n,m)显示元件10处于不发光状态。如图18所示,第m水平扫描周期Hm中包括[周期TP(2)5]、[周期TP(2)6]以及[周期TP(2)7]。
此外,在[周期TP(2)3]和[周期TP(2)5]中,尽管基于来自扫描线SCL的扫描信号经由被置于导通状态的写入晶体管TRW将基准电压VOfs从数据线DTLn施加于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然而,将驱动电压VCC-H从电源线PS1施加于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域,并且使驱动晶体管TRD的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的电位更接近于通过从基准电压VOfs中减去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而计算的电位。同样,执行阈值电压撤消处理。
在下面的描述中,在水平扫描周期中,或者更具体地,在第(m-1)水平扫描周期Hm-1和第m水平扫描周期Hm中执行阈值电压撤消处理(threshold voltage canceling process),但是还可以在其他周期中执行阈值电压撤消处理。
在[周期TP(2)1]中,将初始化电压VCC-L(即,其与基准电压VOfs的差超过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从电源线PS1施加至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域,并且基于来自扫描线SCLm的扫描信号经由被置于导通状态的写入晶体管TRW将来自数据线DTLn的基准电压VOfs施加至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同样,对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的电位与驱动晶体管TRD的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的电位进行初始化。
在图18中,[周期TP(2)1]对应于第(m-2)个水平扫描周期Hm-2中的基准电压周期(将基准电压VOfs施加到数据线DTL的周期),[周期TP(2)3]对应于第(m-1)个水平扫描周期Hm-1中的基准电压周期,并且[周期TP(2)5]对应于第m个水平扫描周期Hm中的基准电压周期。
参考图18和其他描述了[周期TP(2)0]至[周期TP(2)8]等各周期中的操作。
[周期TP(2)0](参见图18和图19B)
[周期TP(2)0]是从前一显示帧继续至当前显示帧的操作周期。即[周期TP(2)0]是从前一显示帧中的第(m+m′)个水平扫描周期Hm+m′开始至当前显示帧中的第(m-3)个水平扫描周期结束的周期。原则上,在[周期TP(2)0]中,第(n,m)个显示元件10处于不发光状态。在[周期TP(2)0]开始时,将从电源单元100供应至电源线PS1m的电压从驱动电压VCC-H切换至初始化电压VCC-L。因此,第二节点ND2的电位下降至VCC-L,在发光单元ELP的阳极电极与阴极电极之间施加反向电压,并且将发光单元ELP置于不发光状态。与第二节点ND2的电位下降一样,处于浮置状态的第一节点ND1的电位(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下降。
[周期TP(2)1](参见图18和图20A)
然后,当前显示帧中的第(m-2)个水平扫描周期Hm-2开始。在[周期TP(2)1]中,将扫描线SCLm设定在高电平,使得将显示元件10的写入晶体管TRW被置于导通状态。从信号输出电路220供应至数据线DTLn的电压是基准电压VOfs。因此,第一节点ND1的电位变成VOfs(0伏特)。因为急于电源单元100的操作将来自电源线PS1m的初始化电压VCC-L施加至第二节点ND2,所以第二节点ND2的电位保持处于VCC-L(-10伏特)。
因为第一节点ND1与第二节点ND2之间的电位差是10伏特,并且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Vth是3伏特,所以驱动晶体管TRD处于导通状态。发光单元ELP中的第二节点ND2与阴极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是-10伏特,并且并不超过发光单元ELP的阈值电压Vth-EL。因此,第一节点ND1的电位和第二节点ND2的电位被初始化。
[周期TP(2)2](参见图18和图20B)
在[周期TP(2)2]中,将扫描线SCLm设定成低电平。将显示元件10的写入晶体管TRW置于非导通状态。第一节点ND1与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基本与前一周期保持相同。
[周期TP(2)3](参见图18和图21A)
在[周期TP(2)3]中,执行第一阈值电压撤消处理。将扫描线SCLm设定成高电平,使得显示元件10的写入晶体管TRW被置于导通状态。从信号输出电路220供应至数据线DTLn的电压是基准电压VOfs。第一节点ND1的电位是VOfs(0伏特)。
然后,将从电源单元100供应至电源线PS1m的电压从电压VCC-L切换至驱动电压VCC-H。因此,第一节点ND1的电位不改变(或者保持处于VOfs=0伏特),但是,第二节点ND2的电位朝向通过从基准电压VOfs中减去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Vth而求出的电位改变。即,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变高。
如果[周期TP(2)3]足够长,则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与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之间的电位差达到Vth,并且驱动晶体管TRD进入非导通状态。即,第二节点ND2的电位接近(VOfs-Vth)并且最终变成(VOfs-Vth)。然而,在图18中所示的实例中,[周期TP(2)3]的时长不足够长以至于不能改变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并且在[周期TP(2)3]结束时,第二节点ND2的电位达到电位V1,即,满足关系:VCC-L<V1<(VOfs-Vth)。
[周期TP(2)4](参见图18和图21B)
在[周期TP(2)4]中,将扫描线SCLm设定成低电平,使得显示元件10的写入晶体管TRW被置于非导通状态。因此,将第一节点ND1置于浮置状态。
因为将来自电源单元100的驱动电压VCC-H施加给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域,所以第二节点ND2的电位从电位V1增加至电位V2。同时,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处于浮置状态,并且存在电容单元C1。 因此,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中发生自举(bootstrapping)。因此,在第二节点ND2的电位改变之后,第一节点ND1的电位增加。
如同下一[周期TP(2)5]中的操作的先决条件,在[周期TP(2)5]开始时,第二节点ND2的电位需要低于(VOfs-Vth)。基本确定[周期TP(2)4]的持续时间以满足条件V2<(VOfs-L-Vth)。
[周期TP(2)5](参见图18、图22A以及图22B)
在这个[周期TP(2)5]中,执行第二阈值电压撤消处理。基于来自扫描线SCLm的扫描信号将显示元件10的写入晶体管TRW置于导通状态。从信号输出电路220供应至数据线DTLn的电压是基准电压VOfs。第一节点ND1的电位从因自举而增加的电位改变,并且返回至VOfs(0伏特)(参见图22A)。
此处,电容单元C1的值是值c1,并且发光单元ELP的电容CEL的值是值cEL。通过cgs表示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与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之间的寄生电容的值。而通过cA(cA=c1+cgs)表示第一节点ND1与第二节点ND2之间的电容值,且通过cB(cB=cEL)表示第二节点ND2与第二电源线PS2之间的电筒值。额外的电容单元可以并联连接至发光单元ELP的两端。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将额外的电容单元的电容值进一步加至cB
当第一节点ND1的电位变化时,第一节点ND1与第二节点ND2之间的电位也改变。即,根据第一节点ND1与第二节点ND2之间的电容值和第二节点ND2与第二电源线PS2之间的电容值除以基于第一节点ND1的电位变化的电荷。因此,如果值cb(=cEL)充分大于值cA(=c1+cgs),则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变化较小。通常,发光单元ELP的电容CEL的值cEL大于电容单元C1的值c1和驱动晶体管TRD的寄生电容的值cgs。在下面的描述中,并不将由第一节点ND1的电位变化而引起的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变化考虑在内。在图18中所示的驱动时序图中,并不将因第一节点ND1的电位变化而引起的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变化考虑在内。
因为将来自电源单元100驱动电压VCC-H施加至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域,所以第二节点ND2的电位朝向通过从基准电压VOfs中减去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Vth而求出的电位改变。即,第二节点ND2的电位从电位V2增加并且朝向通过从基准电压VOfs中减去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Vth而求出的电位改变。当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与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之间的电位差达到Vth时,驱动晶体管TRD进入非导通状态(参见图22B)。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节点ND2的电位为约(VOfs-Vth),只要满足下面所示的公式(3),或者选择和确定电位以满足公式(3),则发光单元ELP不发光。
(VOfs-Vth)<(Vth-EL+VCat)(3)
在这个[周期TP(2)5]中,第二节点ND2的电位最终变成(VOfs-Vth)。即,仅根据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Vth和基准电压VOfs确定第二节点ND2的电位。第二节点ND2的电位与发光单元ELP的阈值电压Vth-EL无关。在[周期TP(2)5]结束时,基于来自扫描线SCLm的扫描信号将写入晶体管TRW从导通状态置于非导通状态。
[周期TP(2)6](参见图18和图23A)
尽管使写入晶体管TRW保持处于非导通状态,然而,将来自信号输出电路220的视频信号电压VSig_m(而非基准电压VOfs)供应至数据线DTLn的一端。如果驱动晶体管TRD在[周期TP(2)5]中进入非导通状态,则第一节点ND1与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并不改变(实际上,由于寄生电容的静电耦合而发生电位变化,但是通常可忽略这种变化)。如果驱动晶体管TRD通过在[周期TP(2)5]中执行的阈值电压撤消处理而不进入非导通状态,则在[周期TP(2)6]中发生自举,并且第一节点ND1与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变得稍微偏高。
[周期TP(2)7](参见图18和图23B)
在这个[周期TP(2)7]中,基于来自扫描线SCLm的扫描信号将显示元件10的写入晶体管TRW置于导通状态。将视频信号电压VSig_m从数据线DTLn施加给写入晶体管TRW的栅极电极。
在上述写入处理中,将视频信号电压VSig施加给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而将来自电源单元100的驱动电压VCC-H施加给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域。因此,如图18所示,在显示元件10中,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在[周期TP(2)7]中改变。具体地,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变高。通过ΔV来表示电位上的增量。
其中,通过Vg来表示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第一节点ND1)的电位,并且通过Vs表示驱动晶体管TRD的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只要不将第二节点ND2的电位的上述增加考虑在内,则Vg的值与V的值如下所述。由下面所示公式(4)表示第一节点ND1与第二节点ND2之间的电位差或者栅极电极与用作驱动晶体管TRD的源极区域的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之间的电位差Vgs
Vg=VSig_m
Vs≈VOfs-Vth
Vgs≈VSig_m–(VOfs-Vth)   (4)
即,通过对驱动晶体管TRD执行的写入处理而获得的Vgs仅取决于视频信号电压VSig_m,以用于控制发光单元ELP的亮度、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Vth以及基准电压VOfs。应注意,Vgs与发光单元ELP的阈值电压Vth-EL无关。
接下来,描述了第二节点ND2的电位的上述增量(ΔV)。通过上述驱动方法执行写入处理,并且将驱动电压VCC-H施加给显示元件10中的各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域。因此,还执行迁移率校正处理,以改变显示元件10中的各驱动晶体管TRD的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的电位。
在使用薄膜晶体管等形成驱动晶体管TRD的情况下,各个晶体管之间的迁移率μ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即使将相同值的视频信号电压VSig施加给迁移率μ彼此不同的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但流入具有高迁移率μ的驱动晶体管TRD中的漏极电流Ids与流入具有低迁移率μ的驱动晶体管TRD中的漏极电流Ids之间存在差异。如果产生该差异,则显示装置1的屏幕不能保持均匀性。
通过上述驱动方法,将视频信号电压VSig施加给各个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而将来自电源单元100的驱动电压VCC-H施加给各个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域。因此,如图18中所示,在写入处理中,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变高。如果驱动晶体管TRD的迁移率μ的值较大,则驱动晶体管TRD的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中的电位(或者第二节点ND2的电位)的增量ΔV(电位校正值)较大。另一方面,如果驱动晶体管TRD的迁移率μ的值较小,则驱动晶体管TRD的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中的电位的增量ΔV较小。此处,栅极电极与用作驱动晶体管TRD的源极区域的另一源极/漏极区域之间的电位差Vgs从公式(4)变换成下面示出的公式(5)。
Vgs≈VSig_m–(VOfs-Vth)-ΔV   (5)
应根据显示元件10和显示装置1的设计来确定用于写入视频信号电压VSig的扫描信号的时长。此外,确定扫描信号的时长使得驱动晶体管TRD中的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的电位(VOfs-Vth+ΔV)满足下面所示的公式(3′)。
在显示元件10中,发光单元ELP在[周期TP(2)7]期间并不发光。通过迁移率校正处理,同时还校正了系数k(≡(1/2)·(W/L)·Cox)的变化。
(VOfs-Vth+ΔV)<(Vth-EL+VCat)   (3′)
[周期TP(2)8](参见图18和图24)
保持将来自电源单元100的驱动电压VCC-H施加给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域的状态。在显示元件10中,电容单元C1通过写入处理保持与视频信号电压VSig_m一致的电压。因为来自扫描线的扫描信号的供应已经结束,所以写入晶体管TRW处于非导通状态。因此,停止将视频信号电压VSig_m施加给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因此,经由驱动晶体管TRD将对应于通过写入处理而保持在电容单元C1中的电压值的电流施加给发光单元ELP,并且发光单元ELP发光。
现将更为详细地描述显示元件10的操作。保持将来自电源单元100的驱动电压VCC-H施加到驱动晶体管TRD的一个源极/漏极区域的状态,并 且使第一节点ND1与数据线DTLn断开电气连接。由于上述结果,第二节点ND2的电位相应地增加。
此处,如上所述,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处于浮置状态。而且因为存在电容单元C1,所以类似在驱动晶体管TRD的栅极电极中发生所谓的自举等的相同现象,并且还使第一节点ND1的电位增加。因此,栅极电极与用作驱动晶体管TRD的源极区域的另一个源极/漏极区域之间的电位差Vgs具有根据公式(5)的值。
当第二节点ND2的电位增加并且超过(Vth-EL+VCat)时,发光单元ELP开始发光。在这种情况下,流入发光单元ELP中的电流时从漏极驱动晶体管TRD的漏极区域流入源极区域的漏极电流Ids并且由此通过公式(1)来表示。此处,基于公式(1)和(5),可将公式(1)变换成下面所示的公式(6)。
Ids=k·μ·(VSig_m-VOfs-ΔV)2   (6)
因此,如果将基准电压VOfs设定成0伏特,则流入发光单元ELP中的电流Ids与通过从用于控制发射单元ELP的亮度的视频信号电压VSig_m的值减去由驱动晶体管TRD的迁移率μ而得到的电位校正值ΔV的值所求出的值的平方成正比。换言之,流入发光单元ELP中的电流Ids并不取决于发光单元ELP的阈值电压Vth-EL和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Vth。即,发光单元ELP的发光的量(亮度)并不受发光单元ELP的阈值电压Vth-EL和驱动晶体管TRD的阈值电压Vth的影响。形成第(n,m)像素的显示元件10的亮度是对应于电流Ids的值。
因为具有高迁移率μ的驱动晶体管TRD具有较大的电位校正值ΔV,所以公式(5)中的左边的值Vgs变小。因此,即使迁移率μ的值较大,公式(6)中的值(VSig_m-VOfs-ΔV)2也变小。因此,由于驱动晶体管TRD的迁移率μ的变化(以及k的变化),故可以校正漏极电流Ids的变化。同样,由于迁移率μ的变化(以及k的变化),故可以校正发光单元ELP的亮度变化。
发光单元ELP的发光状态继续直至第(m+m′-1)水平扫描周期。第(m+m′-1)水平扫描周期的结束对应于[周期TP(2)-1]的结束。此处,“m′”满足关系1<m′<M并且是显示装置1中的预定值。换言之,从[周期TP(2)8]开始直至刚好在第(m+m′)个水平扫描周期Hm+m'之前驱动发光单元ELP,并且该周期是发光周期。
尽管目前已经具体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可以基于本公开的技术构思对其做出各种改变。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数值、结构、基板、材料、处理等仅是实例,并且根据需要可以使用上述不同的数值、结构、基板、材料、处理等。
例如,如果每个驱动晶体管均是p沟道晶体管,则如图25中所示,可将驱动晶体管与发光单元ELP之间的布线关系倒置。在该电路中,还可以顺利执行阈值电压撤消处理、写入处理以及自举。
本公开还可以是下列形式。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包括以二维矩阵形式布置的显示元件,所述显示元件均包括电流驱动型的发光单元和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发光单元的驱动电路,所述显示元件连接至在行方向上延伸的扫描线和在列方向上延伸的数据线;以及
信号输出电路,被配置为将基准电压和视频信号电压交替地供应至所述数据线;
其中,所述信号输出电路包括:
输出节点,连接至所述数据线;
基准电压节点,所述基准电压被施加于所述基准电压节点;
源放大器,被配置为根据输入灰度信号输出所述视频信号电压;
第一开关,被设置在所述源放大器的输出侧与所述输出节点之间;
第二开关,被设置在所述基准电压节点与所述输出节点之间;以及
第三开关,被设置在所述源放大器的电源供给路径上,
在用于逐行扫描所述显示元件的扫描周期中,在所述第一开关非导通且所述第二开关导通的状态与所述第一开关导通且所述第二开关非导通的状态之间执行切换;并且
当将所述第一开关置于导通状态时,将所述第三开关置于导通状态,并且当将所述第一开关置于非导通状态时,将所述第三开关置于非导通状态。
[2]根据[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信号输出电路进一步包括:
电源电压节点,预定电源电压被施加于所述电源电压节点;以及
第四开关,被设置在所述电源电压节点与所述输出节点之间,并且
在逐行扫描所述显示元件的扫描周期中,在所述第一开关非导通且所述第二开关导通的状态与所述第一开关导通且所述第二开关非导通的状态之间,在将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处于非导通状态时将所述第四开关置于导通状态。
[3]根据[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信号输出电路进一步包括预充电控制电路,所述预充电控制电路被配置为通过控制所述第四开关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长来控制施加于连接至所述输出节点的所述数据线的预充电电压的值。
[4]根据[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预充电控制电路基于所述灰度信号的值来控制所述第四开关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长。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信号输出电路进一步包括偏置控制电路,所述偏置控制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灰度信号的值控制所述源放大器的偏置电流的值。
[6]根据[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偏置控制电路基于所述灰度信号的值来控制所述源放大器的偏置电流的值。
[7]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信号输出电路包括接收从外部定时控制器传输的数据并且被设计成基于接收的数据生成灰度信号的差分接收单元;以及
基于指示所述外部定时控制器是否传输有助于图像显示的数据的信号来控制所述差分接收单元中的差分放大器的电源供给路径的导通/非导通状态。
[8]一种信号输出电路,用于将基准电压和视频信号电压交替地供应至显示单元的数据线,所述显示单元包括以二维矩阵形式布置的显示元件,所述显示元件均包括电流驱动型的发光单元和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发光单元的驱动电路,所述显示元件连接至在行方向上延伸的扫描线和在列方向上延伸的所述数据线,
所述信号输出电路包括:
输出节点,连接至所述数据线;
基准电压节点,所述基准电压被施加于所述基准电压节点;
源放大器,被配置为根据输入灰度信号输出所述视频信号电压;
第一开关,被设置在所述源放大器的输出侧与所述输出节点之间;
第二开关,被设置在所述基准电压节点与所述输出节点之间;以及
第三开关,设置在所述源放大器的电源供给路径上,
其中,在逐行扫描所述显示元件的扫描周期中,在所述第一开关导通且所述第二开关非导通的状态与所述第一开关非导通且所述第二开关导通的状态之间执行切换;并且
当将所述第一开关置于导通状态时,将所述第三开关置于导通状态,并且当将所述第一开关置于非导通状态时,将所述第三开关置于非导通状态。
[9]一种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该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包括以二维矩阵形式布置的显示元件,所述显示元件均包括电流驱动型的发光单元和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发光单元的 驱动电路,所述显示元件连接至在行方向上延伸的扫描线和在列方向上延伸的数据线;以及
信号输出电路,被配置为将基准电压和视频信号电压交替地供应至所述数据线,
所述信号输出电路包括:
输出节点,连接至所述数据线;
基准电压节点,所述基准电压被施加于所述基准电压节点;
源放大器,被配置为根据输入灰度信号输出所述视频信号电压;
第一开关,设置在所述源放大器的输出侧与所述输出节点之间;
第二开关,设置在所述基准电压节点与所述输出节点之间;以及
第三开关,设置在所述源放大器的电源供给路径上,
所述方法包括:
在逐行扫描所述显示元件的扫描周期中,在所述第一开关导通且所述第二开关非导通的状态与所述第一开关非导通且所述第二开关导通的状态之间执行切换;并且
当将所述第一开关置于导通状态时,将所述第三开关置于导通状态,并且当将所述第一开关置于非导通状态时,将所述第三开关置于非导通状态。
参考标号列表
1、2、3 显示装置
10  显示元件
11  驱动电路
20  显示单元
21  支撑体
22  基板
31  栅极电极
32  栅极绝缘层
33  半导体层
34  沟道形成区域
35、35 源极/漏极区域
36  另一个电极
37  一个电极
38、39 互连件
40  层间绝缘层
51  阳极电极
52  孔输送层、发光层以及电子运输层
53  阴极电极
54  第二层间绝缘膜
55、56 接触孔
100 电源单元
110  扫描电路
120、220、320 信号输出电路
121 灰度信号输出单元
122A、122B、222C  电源终端
123 DA转换器
124、224  源放大器
124A、224A  差分放大级
124B、224B  增益级
125、225  开关控制电路
126 输出终端
227 预充电控制单元
228 偏置控制电路
321、321′  差分接收单元
322 串行/并行转换单元
323 移位寄存器单元
324 锁存单元
325 DA转换器
326 输出单元
TRW 写入晶体管
TRD 驱动晶体管
C1  电容单元
ELP 有机电致发光单元
CEL 发光单元ELP的电容
ND1 第一节点
ND2 第二节点
SCL 扫描线
DTL 数据线
PS1 电源线
PS2 第二电源线
Q11至Q18、Q21至Q28、Q31至Q39、T1至T6 晶体管(FET)
CG 电容器
SW1 第一开关
SW2 第二开关
SW3(SW31、SW32) 第三开关
SW4 第四开关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信号输出电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信号输出电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信号输出电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信号输出电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信号输出电路.pdf(5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解决方案在本发明中,信号输出电路将基准电压和视频信号电压交替地供应给数据线并且具有下列各项:输出节点,连接至数据线;基准电压节点,基准电压施加于基准电压节点;源放大器,根据输入灰度信号输出视频信号电压;第一开关,被设置在源放大器的输出侧与输出节点之间;第二开关,被设置在基准电压节点与输出节点之间;以及第三开关,被设置至源放大器的电源供给路径。其中,在以行为单位扫描显示元件的扫描周期中,在第一开关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教育;密码术;显示;广告;印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