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光型彩陶釉料组合物.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16868 上传时间:2018-01-1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9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190699.7

申请日:

2015.04.21

公开号:

CN104774038A

公开日:

2015.07.15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C03C 8/00申请公布日:20150715|||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4B 41/86申请日:20150421|||公开

IPC分类号:

C04B41/86

主分类号:

C04B41/86

申请人:

柳培健

发明人:

柳培健

地址:

233100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府城镇楼西街100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安徽信拓律师事务所34117

代理人:

鞠翔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发光型彩陶釉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纳米二氧化硅45-55份、电子级红丹25-35份、石墨烯0.4-0.6份、山嵛酸甘油酯0.4-0.6份、羟丙基-β-环糊精0.4-0.6份、变性玉米淀粉0.4-0.6份、氧化铜4-6份、聚乙烯蜡1-2份、氧化铁0.1-0.3份、钾长石微粉1-3份、硝酸银0.4-0.6份、海泥1-3份;本发明配制、烧制的彩陶,釉色晶莹、亮丽、光润,具有极佳的装饰效果;加入改性海泥,使成品永不脱釉,便于永久保存。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发光型彩陶釉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 成:纳米二氧化硅45-55份、电子级红丹25-35份、石墨烯0.4-0.6份、山嵛酸 甘油酯0.4-0.6份、羟丙基-β-环糊精0.4-0.6份、变性玉米淀粉0.4-0.6份、 氧化铜4-6份、聚乙烯蜡1-2份、氧化铁0.1-0.3份、钾长石微粉1-3份、硝酸 银0.4-0.6份、海泥1-3份。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型彩陶釉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 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纳米二氧化硅50份、电子级红丹30份、石墨烯0.5 份、山嵛酸甘油酯0.5份、羟丙基-β-环糊精0.5份、变性玉米淀粉0.5份、氧 化铜5份、聚乙烯蜡1.5份、氧化铁0.2份、钾长石微粉2份、硝酸银0.5份、海 泥1.5份。

说明书

一种发光型彩陶釉料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釉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光型彩陶釉料组合物。
背景技术
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陶艺是一种人工形态。 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 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 物产生美的形式。同时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通过人们敏锐的灵感和 创新意识,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 全新的陶艺形态,为智慧的人所掌握、发展、创新。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 段,都会形成完整的技巧。
陶瓷艺术在中国发源年代久远,样貌繁多,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陶瓷艺 术一直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也由于传承年代久远,技术不断更新,加上历 经朝代更迭,不同民族性与生活方式影响了中国陶瓷的发展方向。随着朝代 及制陶技术的演进,陶瓷品在人类的生活中已不再只有实用的价值,同时因 为文化的演变,陶瓷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文化,多样化的风格及不同的 型态用途,所代表的是人类审美观及生活品质的改变。
由于现代对于化工原料知识的进步,与釉烧技术的发展,加上工业化后 机器的制造与发明,陶艺的制作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在彩陶制备技术中,近 千年来,釉色一直采用100%的硅铅作釉料,存在问题有:1)流动性大,温度 低(800度左右);2)在受潮的情况下,容易脱釉,不易保存;3)色泽单调; 这些都是彩陶作品一直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配料简单,永不脱色的发光型 彩陶釉料组合物。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发光型彩陶釉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 纳米二氧化硅45-55份、电子级红丹25-35份、石墨烯0.4-0.6份、山嵛酸甘油 酯0.4-0.6份、羟丙基-β-环糊精0.4-0.6份、变性玉米淀粉0.4-0.6份、氧化 铜4-6份、聚乙烯蜡1-2份、氧化铁0.1-0.3份、钾长石微粉1-3份、硝酸银 0.4-0.6份、海泥1-3份;
各组分的较佳重量份数为:纳米二氧化硅50份、电子级红丹30份、石墨 烯0.5份、山嵛酸甘油酯0.5份、羟丙基-β-环糊精0.5份、变性玉米淀粉0.5 份、氧化铜5份、聚乙烯蜡1.5份、氧化铁0.2份、钾长石微粉2份、硝酸银0.5 份、海泥1.5份;
一种采用上述釉料对彩陶进行上釉的工艺,步骤如下:
1)在温度为900-1000℃的环境下将配比好的材料相熔合,形成结晶,同 时和彩陶坯体相结合,形成强度高的釉色表面层,并对彩陶坯体进行烧制;
2)把烧制好的彩陶成品浸入水分,在零下20-25℃的冰箱里进行冷冻 20-30小时,取出在25-40℃的阳光下曝晒至干,即不脱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配制、烧制的彩陶,釉色晶莹、亮丽、光 润,具有极佳的装饰效果;加入改性海泥,使成品永不脱釉,便于永久保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 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发光型彩陶釉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 纳米二氧化硅50份、电子级红丹30份、石墨烯0.5份、山嵛酸甘油酯0.5份、 羟丙基-β-环糊精0.5份、变性玉米淀粉0.5份、氧化铜5份、聚乙烯蜡1.5份、 氧化铁0.2份、钾长石微粉2份、硝酸银0.5份、海泥1.5份;
一种采用上述釉料对彩陶进行上釉的工艺,步骤如下:
1)在温度为900-1000℃的环境下将配比好的材料相熔合,形成结晶,同 时和彩陶坯体相结合,形成强度高的釉色表面层,并对彩陶坯体进行烧制;
2)把烧制好的彩陶成品浸入水分,在零下20-25℃的冰箱里进行冷冻 20-30小时,取出在25-40℃的阳光下曝晒至干,即不脱釉。
实施例2
一种发光型彩陶釉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 纳米二氧化硅55份、电子级红丹25份、石墨烯0.6份、山嵛酸甘油酯0.4份、 羟丙基-β-环糊精0.6份、变性玉米淀粉0.4份、氧化铜6份、聚乙烯蜡1份、 氧化铁0.3份、钾长石微粉1份、硝酸银0.6份、海泥1份;
一种采用上述釉料对彩陶进行上釉的工艺,步骤如下:
1)在温度为900-1000℃的环境下将配比好的材料相熔合,形成结晶,同 时和彩陶坯体相结合,形成强度高的釉色表面层,并对彩陶坯体进行烧制;
2)把烧制好的彩陶成品浸入水分,在零下20-25℃的冰箱里进行冷冻 20-30小时,取出在25-40℃的阳光下曝晒至干,即不脱釉。
实施例3
一种发光型彩陶釉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 纳米二氧化硅45份、电子级红丹35份、石墨烯0.4份、山嵛酸甘油酯0.6份、 羟丙基-β-环糊精0.4份、变性玉米淀粉0.6份、氧化铜4份、聚乙烯蜡2份、 氧化铁0.1份、钾长石微粉3份、硝酸银0.4份、海泥3份;
一种采用上述釉料对彩陶进行上釉的工艺,步骤如下:
1)在温度为900-1000℃的环境下将配比好的材料相熔合,形成结晶,同 时和彩陶坯体相结合,形成强度高的釉色表面层,并对彩陶坯体进行烧制;
2)把烧制好的彩陶成品浸入水分,在零下20-25℃的冰箱里进行冷冻 20-30小时,取出在25-40℃的阳光下曝晒至干,即不脱釉。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 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 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 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 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一种发光型彩陶釉料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发光型彩陶釉料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发光型彩陶釉料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发光型彩陶釉料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发光型彩陶釉料组合物.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发光型彩陶釉料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纳米二氧化硅45-55份、电子级红丹25-35份、石墨烯0.4-0.6份、山嵛酸甘油酯0.4-0.6份、羟丙基-环糊精0.4-0.6份、变性玉米淀粉0.4-0.6份、氧化铜4-6份、聚乙烯蜡1-2份、氧化铁0.1-0.3份、钾长石微粉1-3份、硝酸银0.4-0.6份、海泥1-3份;本发明配制、烧制的彩陶,釉色晶莹、亮丽、光润,具有极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水泥;混凝土;人造石;陶瓷;耐火材料〔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