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秧苗培植盘.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165730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87.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38993.8

申请日:

2001.03.29

公开号:

CN1539260A

公开日:

2004.10.27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01G 9/10申请日:20010329授权公告日:20061011终止日期:20110329|||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01G9/10

主分类号:

A01G9/10

申请人:

何爱民;

发明人:

何爱民

地址:

615600四川省冕宁县交通局宿舍2-2-1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冯忠亮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为双层秧苗培植盘,由上层苗带(2)和下层钵盘(4)组合而成,苗带(2)由分隔成多个钵管(3)且各钵管(3)的顶部与底部均具有开口的盘状结构体所构成,其特征在于钵盘(4)由分隔成多个钵体(5)且各钵体(5)的顶部具有开口且有底面的盘状结构体所构成,钵体(5)与钵管(3)的横截面均为圆形,纵横成行排列,钵盘(4)支承苗带(2),钵管(3)位于钵体(5)内与其仿形。

权利要求书

1: 双层秧苗培植盘,由上层苗带(2)和下层钵盘(4)组合而成,苗带(2) 由分隔成多个钵管(3)且各钵管(3)的顶部与底部均具有开口的盘状结构体所 构成,其特征在于钵盘(4)由分隔成多个钵体(5)且各钵体(5)的顶部具有开 口且有底面的盘状结构体所构成,钵体(5)与钵管(3)的横截面均为圆形,纵 横成行排列,钵盘(4)支承苗带(2),钵管(3)位于钵体(5)内与其仿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秧苗培植盘,其特征在于钵管(3)的深度是 钵体(5)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钵管(3)和钵体(5)有相吻合的突出部位(7), 突出部位(7)的深度是钵体(5)深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钵体(5)底部有 小孔(6)。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秧苗培植盘,其特征在于钵盘(4)用厚度为 0.2~0.35mm农用塑盘材料制成,苗带(2)用厚度为0.05~0.15mm的农用抗拉薄 膜制成。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层秧苗培植盘,其特征在于钵盘(4)与苗 带(2)两侧的飞边(8)上的压合线(9)相吻合。

说明书


双层秧苗培植盘

    本发明是申请日为2001年3月29日,申请号为01107293.8,名称为秧苗培植盘和秧苗透管直插式定植机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与农作物的育秧和移植机械有关。

    已有的插秧机的分秧方式为钳夹式或梳齿式秧爪从装秧箱中分秧,插秧方式为往复式或滚动式,结构较复杂。由于所用秧苗为常规育秧,要经过手工拔秧,洗秧、剪秧根后再装箱,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并且插秧机分秧困难,机械损伤严重,实用性差。现有的秧苗户苗方式,均用单层塑料盘,移栽过程中很难控制株距,更无法实现玉米的定向移栽。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插秧质量高,工作效率高,生成本低的秧苗透管直插式定植机。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秧苗透管直插式定植机,机架(12)上有传动装置(14)与摆杆轴(30)传动连接,摆杆轴与摆杆(36)连接,摆杆(36)与插杆架(52)间歇传动连接,插杆架与机架立柱(50)上的滑道(51)配合,机架(12)上有支承移动装置与钵盘(4)配合,盘架(18)上有拨鼓(42)、苗带(2)与钵盘(4)分离爪(44),拨鼓(42)与卷带辊(47)传动连接,苗带(2)与卷带辊(47)连接,钵盘(4)通过护盘网(41)与回收架(61)连接,船体(64)支承机架(12)。

    机架(12)的盘架(18)上有凸出纵条(22)拨鼓(42)上有凸起的叶片(43),叶片(43)横向分为若干段,段之间形成的槽(43A)与盘架(18)上的纵条(22)和分离爪(44)相接,分离爪(44)隔条(44A)之间的凹槽与苗带(2)的钵管(3)形成的纵行配合。

    机架(12)上有竖立的滑槽(55)在分离爪(44)的后端与插杆架(52)上的插杆(53)及其插头(54)配合,插头(54)对应位于滑槽(55)上端的分离爪(44)的缺口(44B)处苗带(2)的钵管(3),滑槽(55)下端有开沟器(62),盘架(18)上在插杆(53)前面有挡秧板(57),后面有压带辊(45)。

    滑槽(55)地横截面为半园弧,其上部园弧大于下部园弧,插杆(53)和插头(54)的横截面为半园弧,插头(54)的园弧直径小于滑槽(55)的园弧直径,两者形成半闭合形,换向器使插杆(53)、插头(54)在滑槽(55)下部开沟器(62)的舵形尾翼(63)上端转动100°-135°。

    动力输入轴(15)与摆杆轴(30)传动连接,摆杆轴两端有摆轮(33)与传动齿轮(14)啮合,摆轮(33)带动摆杆(36)反时针转动,摆杆(36)端部与插杆架(52)的凸缘(28)每旋转一圈接触一次,插杆架(52)通过滚轮在滑道(51)内滑动,摆杆轴(30)的两端有棘爪(27)与拨鼓(42)的棘轮(35)配合,摆杆轴(30)一端有拨杆(37)与横移装置(38)的弯碰杆(72)配合。

    本发明秧苗透管直插式定植机。包括苗带2和钵盘4,苗带2为上、下开口的若干钵管3构成,呈矩形,苗带2支承于钵盘4上,钵盘4由若干开口的钵体5组成,呈矩形,钵管3位于钵体5内,机架12上有传动装置14与摆杆轴30传动连接,摆杆轴与摆杆36连接,摆杆36与插杆架52间歇传动连接,插杆架与机架立柱50上的滑道51配合,机架12上有支承移动装置与钵盘4配合,盘架18上有拨鼓42、苗带2与钵盘4分离爪44,拨鼓42与卷带辊47传动连接,苗带2与卷带辊47连接,钵盘4通过护盘网41与回收架61连接,船体64支承机架12。

    机架12的盘架18上有凸出纵条22与培植盘1的纵向凹槽配合,拨鼓42上有凸起的叶片43与培植盘1的横向凹槽配合,叶片43横向分为若干段,段之间形成的槽43A与盘架18上的纵条22和分离爪44相接,分离爪44隔条44A之间的凹槽与苗带2的钵管3形成的纵行配合。

    机架12上有竖立的滑槽55在分离爪44的后端与插杆53及其插头54配合,插头54对应位于滑槽55上端的分离爪44的缺口44B处苗带2的钵管3,滑槽55下端有开沟器62,盘架18上在插杆53前面有挡秧板57,后面有压带辊45。

    滑槽55的横截面为半园弧,其上部园弧大于下部园弧,插杆53和插头54的横截面为半园弧,并与钵管3及突出部位7对应,插头54的园弧直径小于滑槽55的园弧直径,两者形成半闭合形,换向器使插杆53、插头54在滑槽55下部开沟器62的舵形尾翼63上端转动100°-135°。

    动力输入轴15与摆杆轴30传动连接,摆杆轴两端有摆轮33与传动齿轮14啮合,摆轮33带动摆杆36反时针转动,摆杆36端部与插杆架52的凸缘28每旋转一圈接触一次,插杆架52通过滚轮在滑道51内滑动。摆杆轴30的两端有棘爪27与拨鼓42的棘轮35配合,摆杆轴30一端有拨杆37与横移装置38的弯碰杆72配合。

    钵管3和钵体5有相吻合的突出部位7,钵管3的深度是钵体5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突出部位7的深度是钵体5深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钵体5的底部有小孔6。

    本发明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取消了传统的机械分秧机构而代之以育苗时已分装的双层秧苗培植盘,故插秧机构工作可靠,定植质量好,不会损伤秧苗,适用于多种农作物的规范化栽培和玉米的定向移栽,可完全实现自动操作,工作效率高。

    如下是本发明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定植机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机架与摆杆工作示意图。

    图3是盘架和拨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仰视图。

    图6是苗带和钵盘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A-A剖视图。

    图8为图6的B-B剖视图。

    图9为拨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插秧机构示意图。

    图11为滑槽示意图。

    图12为插位示意图。

    图13为开沟器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俯视图。

    图15为分离爪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横移装置结构示意图。

    如下是本发明的实施例:

    本发明秧苗培植盘的苗带2用农用抗拉薄膜制成,钵盘4用农用塑盘材料制成。苗带厚度为0.05-0.15mm,钵盘厚度在0.20-0.35mm之间。钵体5底部有小孔6。苗带2上有钵管3。钵体5与钵管3均为园形,均按纵横成行排列。以纵横相同间距隔开,以便于在定植机的纵条22、拨鼓42的叶片43和分离爪44的隔条款4A上顺利平稳移动。为了防止秧苗在钵盘4与苗带2分离时或分离后从钵管3中下坠,在钵体5与钵管3上端前进方向右下角设置突出部位7,其深度为钵体5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培植秧苗时,钵管3置于钵体5内。钵盘4与苗带2的突出部位7自然重合。

    钵盘4与苗带2两侧的飞边8上的压合线9相吻合,苗带2的长度是钵盘4的数倍。

    本发明的定植机可利用现有的插秧机、抛秧机、耕整机、移栽机的机头及行走装置为牵引动力源。

    机架12上有动力输入轴15,轴15两端有传动齿轮14与摆杆轴30两端的摆轮33啮合。摆杆36固连在摆杆轴30,随摆轮逆时针旋转。摆杆36的端部与插杆架52的凸缘28每转一圈接触一次,使插杆架52通过滚轮在立柱50的滑道51内上、下移动。

    机架12上的前导轨19和后导轨20支承盘架18。盘架18朝前倾斜向上弯曲,一端有卷带辊47和卷带链轮49与拨鼓轴34的链轮46通过链条48传动连接。使拨鼓42与卷带辊47同步移动,盘架18上有分离爪44压带辊45和挡秧板57。

    摆杆轴30上的拨杆37拨动横梁29上横移装置38的弯碰杆72,使齿条39带动盘架18沿前导轨19和后导轨20左右移动,实现培植盘1的左右移动,以保证钵苗11按给定速度进给。其结构为横移装置38上的弯碰杆72与碰杆梁71铰连,碰杆梁71通过直立轴74与机架12上的横梁29连接,轴套75与直立轴74滑动配合,并与拨叉体77铰连,轴套75和回位弹簧76与弯碰杆短臂端铰连,拨叉体77的拨叉头与齿条39的齿配合,有左、 右调向销钉78与调向钩79和弹簧80配合,齿条39有槽与横梁29上的轴栓73动配合,弯碰杆72的长臂端与摆杆轴30上的拨杆37配合。

    当传动装置14带动摆杆轴30转动时,轴上的拨杆37拨动弯碰杆72,弯碰杆72短臂向上,推动轴套75及拨叉体77向上运动,拨叉体77一端的拨叉头又推动齿条39,使固连于齿条39上的盘架18移动一齿距离,盘架18上的培植盘1也便移动一格。当拨杆37离开弯碰杆72,弯碰杆72的压力消除,回位弹簧76使各部件回复原位。如此往复循环,完成培植盘1的横移。

    培植盘1的纵移是这样实现的:

    当横移装置38横移到左右端极限位置,盘架18停止横移一次时,摆杆轴30两端的棘爪27间歇性在两端极限位置拨动拨鼓42上的棘轮35,使拨鼓轴34和拔鼓42转动,拔鼓轴34上的链轮46通过链条48带动链轮49与卷带辊47同步完成纵移。

    苗带2通过卷带辊47回卷,适时取下,钵盘4通过分离爪44使其沿护盘网41从盘架18的底部后移到回收架61上,适时取走。钵盘4与苗带2均可多次重复使用。

    插杆53与滑槽55配合。滑槽55呈半园弧形,内空直径上下一致,略大于钵苗的直径。上部园弧大于下部园弧,上部园弧为280-300°,下部园弧为180°,插杆53和插头54是小半园弧,约为100-135°,在下插时,插杆53和插头54从分离爪44的缺44B处对准钵苗11的突出部位7下插,插头54与滑槽55形成半闭合形,当插头54到达开沟器62舵形尾翼63处前换向器使插杆53和插头54改变角度100°-135°,插杆53与插头54完全进入滑槽55的范围,使钵苗11在滑槽55前进方向的前半个园弧之内,即图12中虚线54A处,使钵苗11能顺利离开滑槽55,落在开沟器62开出的沟中。当摆杆36再次使插杆架52上升时,插杆53恢复原来状态。

双层秧苗培植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双层秧苗培植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双层秧苗培植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层秧苗培植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层秧苗培植盘.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为双层秧苗培植盘,由上层苗带(2)和下层钵盘(4)组合而成,苗带(2)由分隔成多个钵管(3)且各钵管(3)的顶部与底部均具有开口的盘状结构体所构成,其特征在于钵盘(4)由分隔成多个钵体(5)且各钵体(5)的顶部具有开口且有底面的盘状结构体所构成,钵体(5)与钵管(3)的横截面均为圆形,纵横成行排列,钵盘(4)支承苗带(2),钵管(3)位于钵体(5)内与其仿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