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pdf

上传人:GAME****980 文档编号:1624492 上传时间:2018-06-29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3.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002173.2

申请日:

2013.01.03

公开号:

CN103033073A

公开日:

2013.04.1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的生效IPC(主分类):F28D 7/00合同备案号:2018110000015让与人:青岛科创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受让人:青岛科创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发明名称: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申请日:20130103申请公布日:20130410授权公告日:20141105许可种类:普通许可备案日期:20180402|||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IPC(主分类):F28D 7/00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青岛科创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变更后:青岛科创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266300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北京东路203号时代国际中心2号楼2单元301室变更后:266300 山东省青岛胶州市胶北工业园科创路7号|||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IPC(主分类):F28D 7/00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青岛科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变更后:青岛科创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266300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北京东路203号时代国际中心2号楼2单元301室变更后:266300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北京东路203号时代国际中心2号楼2单元301室|||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8D 7/00申请日:20130103|||公开

IPC分类号:

F28D7/00; F28F9/22

主分类号:

F28D7/00

申请人:

青岛科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吴荣华; 迟芳; 余洋; 苗正

地址:

266300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北京东路203号时代国际中心2号楼2单元301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本发明属于能源技术领域。为解决采用现有板式结构换热方式承压能力不够、漏水事故严重、套管结构耗钢量大、管式结构管口达连堵塞,以及板式宽流道结构流道内悬浮物与杂质滞留等问题。本发明方法是在疏导型壳体内设置多个并行的流道,其中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向进管口22,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反向流动,即两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动方向呈180°,以保证悬浮物不会在进口处形成堵塞;在换热管两端的管板上设置多个疏导隔板,使一根换热管的出口仅对应下一根换热管的进口,实现内部换热管的进口不会出现堵塞。本发明方法用于提取污水或地表水中的冷热量时,污水或地表水与介质的无堵塞、高效换热,该方法原理简单、可靠。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换热壳体(1)内设置多层换热管(2),多层换热管(2)的左端与左管板(3)固连,多层换热管(2)的右端与右管板(4)固连,换热壳体(1)上分别设有介质进口(5)和介质出口(6),疏导型壳体(7)的左端为敞口端,疏导型壳体(7)的敞口端与右管板(4)固连,疏导型壳体(7)上设置一个或两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疏导型壳体(7)内设置多个并行的流道,多个并行的流道个数与多层换热管(2)中位于最上层换热管根数一一对应并连通,设定多个并行的流道为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上设有一个或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以及一个或两个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并且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的长度由长度最短的一侧向长度最长的一侧依次递增,相邻两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通过连接口连通,设定该连接口为流道分离口(10),设定在疏导型壳体(7)内由流道右端向左端看去的换热管进口为进管口(22),且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与相邻的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
步骤二:分别在左管板(3)和右管板(4)上设置多个疏导隔板(13),该多个疏导隔板(13)将多层换热管(2)沿水流方向均分成多组管束,各组管束之间互不相通,在每组管束中,上一根换热管的出口仅对应下一根换热管的进口,设定设置在换热壳体(1)内的多层换热管(2)的两端为内管口(24),在左管板(3)和右管板(4)上设置多个折流隔板(14);
步骤三:污水或地表水从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进入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内并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向进管口(22),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反向流动,即两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动方向呈180°,所述的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通过流道分离口(10)进入与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邻的下一个分离流道,污水或地表水由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依次流动,最后流动至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内,沿水流方向,上一个流道分离口设置在进管口(22)与下一个流道分离口的中间;污水或地表水在分离流道(9)内逐一从进管口(22)进入换热管内,在疏导隔板(13)与折流隔板(14)的阻隔下,沿水流方向,污水或地表水最后分别从各组管束的最后一根换热管的出口流出,该出口定义为出管口(23),流出后的污水或地表水经设置在疏导型壳体(7)下部的污水或地表水出口(15)排出,污水或地表水在换热管内流动过程中与从介质进口(5)进入换热壳体(1)内部并位于换热管外部的介质进行换热,介质为清洁水或制冷剂,换热后的介质从介质出口(6)流出。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的数量为一个,并设置在疏导型壳体(7)的前侧壁上。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相对于疏导型壳体(7)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疏导型壳体(7)的前后侧壁上,每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与相邻的一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的数量为一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设置疏导型壳体(7)右端中部,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与相邻的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
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换热壳体(1)内设置多层换热管(2),多层换热管(2)的左端与左管板(3)固连,多层换热管(2)的右端与右管板(4)固连,换热壳体(1)上分别设有介质进口(5)和介质出口(6),疏导型壳体(7)的左端为敞口端,疏导型壳体(7)的敞口端与右管板(4)固连,疏导型壳体(7)内设置多个并行的流道,多个并行的流道个数与多层换热管(2)中位于上层换热管根数一一对应并连通,设定多个并行的流道为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上设有一个或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以及一个或两个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并且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的长度由长度最短的一侧向长度最长的一侧依次递增,相邻两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通过连接口连通,设定该连接口为流道分离口(10),设定在疏导型壳体(7)内由流道右端向左端看去的换热管进口为进管口(22),疏导型壳体(7)固定在外壳体(16)内,外壳体(16)与疏导型壳体(7)之间形成污水或地表水腔室(17),外壳体(16)上设置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通过污水或地表水腔室(17)与一个或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
步骤二:分别在左管板(3)和右管板(4)上设置多个疏导隔板(13),该多个疏导隔板(13)将多层换热管(2)沿水流方向均分成多组管束,各组管束之间互不相通,在每组管束中,上一根换热管的出口仅对应下一根换热管的进口,设定设置在换热壳体(1)内的多层换热管(2)的两端为内管口(24),在左管板(3)和右管板(4)上设置多个折流隔板(14);
步骤三:污水或地表水进入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内并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向进管口(22),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反向流动,即两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动方向呈180°,所述的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通过流道分离口(10)进入与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邻的下一个分离流道,污水或地表水由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依次流动,最后流动至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内,沿水流方向,上一个流道分离口设置在进管口(22)与下一个流道分离口的中间;污水或地表水在分离流道内逐一从进管口(22)进入换热管内,在疏导隔板(13)与折流隔板(14)的阻隔下,沿水流方向,污水或地表水最后分别从各组管束的最后一根换热管的出口流出,该出口定义为出管口(23),并经设置在疏导型壳体(7)下部的污水或地表水出口(15)排出,污水或地表水在换热管内流动过程中与从介质进口(5)进入换热壳体(1)内部并位于换热管外部的介质进行换热,介质为清洁水或制冷剂,换热后的介质从介质出口(6)流出。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通过污水或地表水腔室(17)与一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通过污水或地表水腔室(17)与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对于外壳体(16)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疏导型壳体的左右两侧。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所述的疏导型壳体(7)的右端与每个流道分离口(10)所对应的端面均为斜面(18)。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换热壳体(1)为卧式的长方体或者是卧式的圆柱体形状。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疏导隔板(13)包括圆弧形板(19)及多个分隔板(20),多个分隔板(20)沿圆弧形板(19)长度方向并列且等间距设置,多个分隔板(20)垂直固连于圆弧形板(19)的内圆弧面上,多个分隔板(20)将圆弧形板(19)分隔成多个分隔腔(21),每个分隔腔(21)与上下两个相邻设置的换热管的内管口(24)相连通。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污水或地表水中的冷热量与介质换热方法,属于能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利用污水或地表水等低品位可再生清洁能源中的冷热量为建筑物供热与空调,一般采用热泵技术,是建筑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之一,其节能幅度可达45%以上。这些低位可再生清洁冷热源包括:大气、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城市污水等等,利用这些冷热能源时,一方面需要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另一方面需要有效解决一些共性与关键技术问题。关于污水和地表水冷热源,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杂质堵塞和提高换热效率问题,如不妥善处理,则运行时换热设备的流量急剧下降,换热效率大幅度降低,造成换热设备严重达不到使用要求。
为解决堵塞问题,有两种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第一种技术方案是在换热设备前加设防堵装置,先过滤再换热,例如:发明专利公开号为CN1474125A、公开日为2004年2月11日、名称为“城市污水冷热源的应用方法和装置”以及发明专利公开号为CN1920447A、公开日为2007年2月28日、名称为“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无阻塞压力平衡防阻装置及其系统”等等;第二种技术方案是加大换热设备的过流断面,使含杂质的污水或地表水直接进入换热设备,杂质顺利地通过,称之为“疏导型换热”。
关于第二种“疏导型换热”涉及到的相关专利及其主要缺陷如下:
1、发明专利公开号为CN101915511A、公开日为2010年12月15日、名称为“污水或地表水源热泵大管径换热装置及其系统”以及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为CN101943528A、公开日为2011年1月12日、名称为“污水或地表水源热泵畅通型换热装置及其系统”,还没有很好地解决管口达连堵塞问题。
2、发明专利公开号为CN101149233A、公开日为2008年3月26日、名称为“污水或地表水源热泵流道式换热系统”,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1096463Y、授权公告日为2008年8月6日、名称为“污水及地表水冷热源单流道壳板式换热装置”,发明专利公开号为CN101893395A、公开日为2010年11月24日、名称为“城市污水源热泵系统过流式换热装置”,发明专利公开号为CN101598507A、公开日为2009年12月9日、名称为“单层扁管全隔离污水管壳换热装置”,发明专利公开号为CN102226656A、公开日为2011年10月26日、名称为“一种污水箱式换热器”,上述专利的换热面采用了平板结构(内设拉筋),其主要缺陷为承压能力低、受压变形,焊接点漏水、难修复等。
3、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为CN201417100、公开日为2010年3月3日、名称为“一种污水换热装置”,该专利采用套管式结构形式,能够很好的解决堵塞问题,但壳体分散、连接管件多,耗钢量极大,在污水或地表水换热温差较小的情况下,耗钢量更大,不实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为解决采用现有板式结构换热方式承压能力不够、漏水事故严重、套管结构耗钢量大、管式结构管口达连堵塞和板式宽流道结构流道内悬浮物与杂质滞留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换热壳体内设置多层换热管,多层换热管的左端与左管板固连,多层换热管的右端与右管板固连,换热壳体上分别设有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疏导型壳体的左端为敞口端,疏导型壳体的敞口端与右管板固连,疏导型壳体上设置一个或两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疏导型壳体内设置多个并行的流道,多个并行的流道个数与多层换热管中位于最上层换热管根数一一对应并连通,设定多个并行的流道为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上设有一个或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以及一个或两个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并且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的长度由长度最短的一侧向长度最长的一侧依次递增,相邻两个并行的分离流道通过连接口连通,设定该连接口为流道分离口,设定在疏导型壳体内由流道右端向左端看去的换热管进口为进管口,且污水或地表水进口与相邻的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
步骤二:分别在左管板和右管板上设置多个疏导隔板,该多个疏导隔板将多层换热管沿水流方向均分成多组管束,各组管束之间互不相通,在每组管束中,上一根换热管的出口仅对应下一根换热管的进口,设定设置在换热壳体内的多层换热管的两端为内管口,在左管板和右管板上设置多个折流隔板;
步骤三:污水或地表水从污水或地表水进口进入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内并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向进管口,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反向流动,即两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动方向呈180°,所述的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通过流道分离口进入与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邻的下一个分离流道,污水或地表水由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依次流动,最后流动至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内,沿水流方向,上一个流道分离口设置在进管口与下一个流道分离口的中间;污水或地表水在分离流道内逐一从进管口进入换热管内,在疏导隔板与折流隔板的阻隔下,沿水流方向,污水或地表水最后分别从各组管束的最后一根换热管的出口流出,该出口定义为出管口,流出后的污水或地表水经设置在疏导型壳体下部的污水或地表水出口排出,污水或地表水在换热管内流动过程中与从介质进口进入换热壳体内部并位于换热管外部的介质进行换热,介质为清洁水或制冷剂,换热后的介质从介质出口流出。
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的数量为一个,并设置在疏导型壳体的前侧壁上。
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相对于疏导型壳体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疏导型壳体的前后侧壁上,每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与相邻的一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
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的数量为一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设置疏导型壳体右端中部,污水或地表水进口与相邻的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
本发明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换热壳体内设置多层换热管,多层换热管的左端与左管板固连,多层换热管的右端与右管板固连,换热壳体上分别设有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疏导型壳体的左端为敞口端,疏导型壳体的敞口端与右管板固连,疏导型壳体内设置多个并行的流道,多个并行的流道个数与多层换热管中位于上层换热管根数一一对应并连通,设定多个并行的流道为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上设有一个或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以及一个或两个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并且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的长度由长度最短的一侧向长度最长的一侧依次递增,相邻两个并行的分离流道通过连接口连通,设定该连接口为流道分离口,设定在疏导型壳体内由流道右端向左端看去的换热管进口为进管口,疏导型壳体固定在外壳体内,外壳体与疏导型壳体之间形成污水或地表水腔室,外壳体上设置污水或地表水进口,污水或地表水进口通过污水或地表水腔室与一个或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
步骤二:分别在左管板和右管板上设置多个疏导隔板,该多个疏导隔板将多层换热管沿水流方向均分成多组管束,各组管束之间互不相通,在每组管束中,上一根换热管的出口仅对应下一根换热管的进口,设定设置在换热壳体内的多层换热管的两端为内管口,在左管板和右管板上设置多个折流隔板;
步骤三:污水或地表水进入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内并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向进管口,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反向流动,即两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动方向呈180°,所述的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通过流道分离口进入与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邻的下一个分离流道,污水或地表水由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依次流动,最后流动至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内,沿水流方向,上一个流道分离口设置在进管口与下一个流道分离口的中间;污水或地表水在分离流道内逐一从进管口进入换热管内,在疏导隔板与折流隔板的阻隔下,沿水流方向,污水或地表水最后分别从各组管束的最后一根换热管的出口流出,该出口定义为出管口,流出后的污水或地表水经设置在疏导型壳体下部的污水或地表水出口排出,污水或地表水在换热管内流动过程中与从介质进口进入换热壳体内部并位于换热管外部的介质进行换热,介质为清洁水或制冷剂,换热后的介质从介质出口流出。
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通过污水或地表水腔室与一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
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通过污水或地表水腔室与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对于外壳体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疏导型壳体的左右两侧。
步骤一中,所述的疏导型壳体的右端与每个流道分离口所对应的端面均为斜面。
所述的换热壳体为卧式的长方体或者是卧式的圆柱体形状。
所述的疏导隔板包括圆弧形板及多个分隔板,多个分隔板沿圆弧形板长度方向并列且等间距设置,多个分隔板垂直固连于圆弧形板的内圆弧面上,多个分隔板将圆弧形板分隔成多个分隔腔,每个分隔腔与上下两个相邻设置的换热管的内管口相连通。
本发明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采用管式结构,避免现有板式结构承压能力不够、漏水事故严重等,以及套管结构耗钢量大等,通过采取进管口分离、内管口分离和管组隔离的方法,彻底有效地解决悬浮物的堵塞问题,同时保障了设备的可靠性。此外,本发明还具有加工工艺简单可靠的显著优势;
2、目前所有的换热器均未曾设有分离流道,本发明通过采取分离流道的分流方式,保证了换热管进管口不会出现悬浮物达连从而造成进管口堵塞的现象;
3、通过采取设置疏导隔板的方案,这是壳管换热器没有的,将换热管束进行了分组流动,沿水流方向,各换热管的出口与下一根换热管的进口一一对应,这样避免了多个出口对应多个进口从而造成悬浮物在管的进口处形成达连直至堵塞;
4、由于疏导隔板将换热管束进行了分组,如悬浮物在某一根换热管内滞留,对应该换热管组束内的水流将在受阻情况下形成较大的推力直至排出,这样避免了现有管式结构中一个管路有悬浮物时水流会从其它并联管路流走,或板式宽流道结构中水流绕开悬浮物流走,从而造成悬浮物和杂质的大量滞留,一般连续运行15天以上后严重影响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现本发明方法原理的俯视示意图,未设置有外壳体;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3是图1的b向视图;
图4是实现具体实施方式八原理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实现具体实施方式三原理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实现具体实施方式四原理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实现本发明方法原理的俯视示意图,设置有外壳体,最短的分离流道数量为一个;
图8是实现本发明方法二原理的俯视示意图,设置有外壳体,最短的分离流道数量为两个;
图9是疏导隔板的侧视图;
图10是图9的c向视图。
图中,换热壳体1、多层换热管2、左管板3、右管板4、介质进口5、介质出口6、疏导型壳体7、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分离流道9、流道分离口10、疏导隔板13、折流隔板14、污水或地表水出口15、外壳体16、污水或地表水腔室17、斜面18、圆弧形板19、分隔板20、分隔腔21、进管口22、出管口23、内管口24。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图3、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换热壳体1内设置多层换热管2,多层换热管2的左端与左管板3固连,多层换热管2的右端与右管板4固连,换热壳体1上分别设有介质进口5和介质出口6,疏导型壳体7的左端为敞口端,疏导型壳体7的敞口端与右管板4固连,疏导型壳体7上设置一个或两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疏导型壳体7内设置多个并行的流道,多个并行的流道个数与多层换热管2中位于最上层换热管根数一一对应并连通,设定多个并行的流道为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上设有一个或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以及一个或两个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并且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的长度由长度最短的一侧向长度最长的一侧依次递增,相邻两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通过连接口连通,设定该连接口为流道分离口10,设定在疏导型壳体7内由流道右端向左端看去的换热管进口为进管口22,且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与相邻的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
步骤二:分别在左管板3和右管板4上设置多个疏导隔板13,该多个疏导隔板13将多层换热管2沿水流方向均分成多组管束,各组管束之间互不相通,在每组管束中,上一根换热管的出口仅对应下一根换热管的进口,设定设置在换热壳体1内的多层换热管2的两端为内管口24,在左管板3和右管板4上设置多个折流隔板14(使污水或地表水在两个管板之间沿水流方向来回流动);
步骤三:污水或地表水从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进入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内并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向进管口22,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反向流动,即两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动方向呈180°,所述的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通过流道分离口10进入与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邻的下一个分离流道,污水或地表水由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依次流动,最后流动至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内,沿水流方向,上一个流道分离口设置在进管口22与下一个流道分离口的中间;污水或地表水在分离流道9内逐一从进管口22进入换热管内,在疏导隔板13与折流隔板14的阻隔下,沿水流方向,污水或地表水最后分别从各组管束的最后一根换热管的出口流出,该出口定义为出管口23,流出后的污水或地表水经设置在疏导型壳体7下部的污水或地表水出口15排出,污水或地表水在换热管内流动过程中与从介质进口5进入换热壳体1内部并位于换热管外部的介质进行换热,介质为清洁水或制冷剂,换热后的介质从介质出口6流出。
具体实施方式二:如图1所示,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的数量为一个,并设置在疏导型壳体7的前侧壁上。
具体实施方式三:如图5所示,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相对于疏导型壳体7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疏导型壳体7的前后侧壁上,每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与相邻的一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
具体实施方式四:如图6所示,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的数量为一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设置疏导型壳体7右端中部,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与相邻的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其优点是设一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减少分离流道的流动阻力,保证水流分配均匀。
具体实施方式五:如图2、图3、图7及图8所示,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换热壳体1内设置多层换热管2,多层换热管2的左端与左管板3固连,多层换热管2的右端与右管板4固连,换热壳体1上分别设有介质进口5和介质出口6,疏导型壳体7的左端为敞口端,疏导型壳体7的敞口端与右管板4固连,疏导型壳体7内设置多个并行的流道,多个并行的流道个数与多层换热管2中位于上层换热管根数一一对应并连通,设定多个并行的流道为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上设有一个或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以及一个或两个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并且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的长度由长度最短的一侧向长度最长的一侧依次递增,相邻两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通过连接口连通,设定该连接口为流道分离口10,设定在疏导型壳体7内由流道右端向左端看去的换热管进口为进管口22,疏导型壳体7固定在外壳体16内,外壳体16与疏导型壳体7之间形成污水或地表水腔室17,外壳体16上设置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通过污水或地表水腔室17与一个或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
步骤二:分别在左管板3和右管板4上设置多个疏导隔板13,该多个疏导隔板13将多层换热管2沿水流方向均分成多组管束,各组管束之间互不相通,在每组管束中,上一根换热管的出口仅对应下一根换热管的进口,设定设置在换热壳体1内的多层换热管2的两端为内管口24,在左管板3和右管板4上设置多个折流隔板14(使污水或地表水在两个管板之间沿水流方向来回流动);
步骤三:污水或地表水进入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内并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向进管口22,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反向流动,即两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动方向呈180°,所述的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通过流道分离口10进入与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邻的下一个分离流道,污水或地表水由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依次流动,最后流动至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内,沿水流方向,上一个流道分离口设置在进管口22与下一个流道分离口的中间;污水或地表水在分离流道内逐一从进管口22进入换热管内,在疏导隔板13与折流隔板14的阻隔下,沿水流方向,污水或地表水最后分别从各组管束的最后一根换热管的出口流出,流出后的污水或地表水经设置在疏导型壳体7下部的污水或地表水出口15排出,污水或地表水在换热管内流动过程中与从介质进口5进入换热壳体1内部并位于换热管外部的介质进行换热,介质为清洁水或制冷剂,换热后的介质从介质出口6流出。
具体实施方式六:如图7所示,具体实施方式五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通过污水或地表水腔室17与一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
具体实施方式七:如图8所示,具体实施方式五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通过污水或地表水腔室17与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对于外壳体16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疏导型壳体的左右两侧。其优点是避免采取一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时,后续分离流道的流动阻力较大,水流分配不均。
具体实施方式八:如图4所示,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七中任意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步骤一中,所述的疏导型壳体7的右端与每个流道分离口10所对应的端面均为斜面18。其优点是对水流进行导向,疏导悬浮物并且减少流动阻力。
具体实施方式九:具体实施方式八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所述的换热壳体1为卧式的长方体(如图3所示)或者是卧式的圆柱体形状(图中未标示)。换热壳体1采用卧式的长方体形状,其优点是导流隔板和折流隔板容易制作,换热装置占地小。换热壳体1采用卧式的圆柱体形状,其优点是壳体承压能力大。
具体实施方式十:如图3、图9及图10所示,具体实施方式八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所述的疏导隔板13包括圆弧形板19及多个分隔板20,多个分隔板20沿圆弧形板19长度方向并列且等间距设置,多个分隔板20垂直固连于圆弧形板19的内圆弧面上,多个分隔板20将圆弧形板19分隔成多个分隔腔21,每个分隔腔21与上下两个相邻设置的换热管的内管口24相连通。便于加工和安装。
如图1~图3及图5~图8所示,本发明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的原理为:
1、污水或地表水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进入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中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并在该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内一部分水流向进管口22,一部分水反向流动并经流道分离口10进入下一个分离流道,在该下一个分离流道内一部分水又流向进管口22,一部分水同样反向流动并经下一个流道分离口10进入下一个分离流道,如此直到从最后一个分离流道全部流入最后一个进管口22。这样就避免了如没有分离流道,则悬浮物将会在两个进管口22之间达连,最后形成进管口22堵塞的问题。
2、污水或地表水从进管口22进入换热管的内部后,在疏导隔板13的阻隔下,污水或地表水在各组管束内流动,各管束内的水流互不参混,从而形成一根换热管的出口仅对应下一根换热管的进口,这样悬浮物就不会在内管口24达连,污水或地表水在折流隔板14的阻隔下,在两个管板之间来回流动,并最终经出管口从污水或地表水出口15流出。介质则在换热壳体1内的多层换热管2外部流动,并与污水或地表水进行换热。
3、如悬浮物在某一换热管内滞留预造成堵塞时,由于换热管从进管口22到出管口都是单根管一一对应,堵塞部位前后的压差即为进管口22与出管口压差,如完全堵塞,堵塞部位前后的压力可达数十公斤重的压力,可完全将悬浮物推动并流出。由此实现了管式结构的疏导无堵塞换热。

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33073 A(43)申请公布日 2013.04.10CN103033073A*CN103033073A*(21)申请号 201310002173.2(22)申请日 2013.01.03F28D 7/00(2006.01)F28F 9/22(2006.01)(71)申请人青岛科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地址 266300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北京东路203号时代国际中心2号楼2单元301室(72)发明人吴荣华 迟芳 余洋 苗正(54) 发明名称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57) 摘要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本发明属于能源技术领域。为解决采用现有。

2、板式结构换热方式承压能力不够、漏水事故严重、套管结构耗钢量大、管式结构管口达连堵塞,以及板式宽流道结构流道内悬浮物与杂质滞留等问题。本发明方法是在疏导型壳体内设置多个并行的流道,其中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向进管口22,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反向流动,即两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动方向呈180,以保证悬浮物不会在进口处形成堵塞;在换热管两端的管板上设置多个疏导隔板,使一根换热管的出口仅对应下一根换热管的进口,实现内部换热管的进口不会出现堵塞。本发明方法用于提取污水或地表水中的冷热量时,污水或地表水与介质的无堵塞、高效换热,该方法原理简单、可靠。(51)Int.Cl.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7页 附图6页(1。

3、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3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6 页1/3页21.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换热壳体(1)内设置多层换热管(2),多层换热管(2)的左端与左管板(3)固连,多层换热管(2)的右端与右管板(4)固连,换热壳体(1)上分别设有介质进口(5)和介质出口(6),疏导型壳体(7)的左端为敞口端,疏导型壳体(7)的敞口端与右管板(4)固连,疏导型壳体(7)上设置一个或两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疏导型壳体(7)内设置多个并行的流道,多个并行的流道个数与多层换热管(2)中位于最上层换热管根数。

4、一一对应并连通,设定多个并行的流道为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上设有一个或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以及一个或两个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并且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的长度由长度最短的一侧向长度最长的一侧依次递增,相邻两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通过连接口连通,设定该连接口为流道分离口(10),设定在疏导型壳体(7)内由流道右端向左端看去的换热管进口为进管口(22),且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与相邻的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步骤二:分别在左管板(3)和右管板(4)上设置多个疏导隔板(13),该多个疏导隔板(13)将多层换热管(2)沿水流方向均分成多组管束,各组管束之间互不相通,在每。

5、组管束中,上一根换热管的出口仅对应下一根换热管的进口,设定设置在换热壳体(1)内的多层换热管(2)的两端为内管口(24),在左管板(3)和右管板(4)上设置多个折流隔板(14);步骤三:污水或地表水从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进入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内并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向进管口(22),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反向流动,即两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动方向呈180,所述的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通过流道分离口(10)进入与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邻的下一个分离流道,污水或地表水由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依次流动,最后流动至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内,沿水流方向,上一个流道分离口设置在进管口(22)与下一个流道分。

6、离口的中间;污水或地表水在分离流道(9)内逐一从进管口(22)进入换热管内,在疏导隔板(13)与折流隔板(14)的阻隔下,沿水流方向,污水或地表水最后分别从各组管束的最后一根换热管的出口流出,该出口定义为出管口(23),流出后的污水或地表水经设置在疏导型壳体(7)下部的污水或地表水出口(15)排出,污水或地表水在换热管内流动过程中与从介质进口(5)进入换热壳体(1)内部并位于换热管外部的介质进行换热,介质为清洁水或制冷剂,换热后的介质从介质出口(6)流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的数量为一个,并设置在疏导型壳体。

7、(7)的前侧壁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相对于疏导型壳体(7)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疏导型壳体(7)的前后侧壁上,每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与相邻的一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的数量为一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设置疏导型壳体(7)右端中部,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与相邻的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5.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方法包括。

8、以下步骤:步骤一:换热壳体(1)内设置多层换热管(2),多层换热管(2)的左端与左管板(3)固连,多层换热管(2)的右端与右管板(4)固连,换热壳体(1)上分别设有介质进口(5)和介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033073 A2/3页3质出口(6),疏导型壳体(7)的左端为敞口端,疏导型壳体(7)的敞口端与右管板(4)固连,疏导型壳体(7)内设置多个并行的流道,多个并行的流道个数与多层换热管(2)中位于上层换热管根数一一对应并连通,设定多个并行的流道为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上设有一个或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以及一个或两个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并且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

9、9)的长度由长度最短的一侧向长度最长的一侧依次递增,相邻两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通过连接口连通,设定该连接口为流道分离口(10),设定在疏导型壳体(7)内由流道右端向左端看去的换热管进口为进管口(22),疏导型壳体(7)固定在外壳体(16)内,外壳体(16)与疏导型壳体(7)之间形成污水或地表水腔室(17),外壳体(16)上设置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通过污水或地表水腔室(17)与一个或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步骤二:分别在左管板(3)和右管板(4)上设置多个疏导隔板(13),该多个疏导隔板(13)将多层换热管(2)沿水流方向均分成多组管束,各组管束之间互不相通,在。

10、每组管束中,上一根换热管的出口仅对应下一根换热管的进口,设定设置在换热壳体(1)内的多层换热管(2)的两端为内管口(24),在左管板(3)和右管板(4)上设置多个折流隔板(14);步骤三:污水或地表水进入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内并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向进管口(22),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反向流动,即两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动方向呈180,所述的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通过流道分离口(10)进入与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邻的下一个分离流道,污水或地表水由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依次流动,最后流动至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内,沿水流方向,上一个流道分离口设置在进管口(22)与下一个流道分离口的中间;污水或地表。

11、水在分离流道内逐一从进管口(22)进入换热管内,在疏导隔板(13)与折流隔板(14)的阻隔下,沿水流方向,污水或地表水最后分别从各组管束的最后一根换热管的出口流出,该出口定义为出管口(23),并经设置在疏导型壳体(7)下部的污水或地表水出口(15)排出,污水或地表水在换热管内流动过程中与从介质进口(5)进入换热壳体(1)内部并位于换热管外部的介质进行换热,介质为清洁水或制冷剂,换热后的介质从介质出口(6)流出。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通过污水或地表水腔室(17)与一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7.如权利要求5所。

12、述的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通过污水或地表水腔室(17)与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对于外壳体(16)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疏导型壳体的左右两侧。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其特征是:步骤一中,所述的疏导型壳体(7)的右端与每个流道分离口(10)所对应的端面均为斜面(18)。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换热壳体(1)为卧式的长方体或者是卧式的圆柱体形状。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

13、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疏导隔板(13)包括圆弧形板(19)及多个分隔板(20),多个分隔板(20)沿圆弧形板(19)长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033073 A3/3页4度方向并列且等间距设置,多个分隔板(20)垂直固连于圆弧形板(19)的内圆弧面上,多个分隔板(20)将圆弧形板(19)分隔成多个分隔腔(21),每个分隔腔(21)与上下两个相邻设置的换热管的内管口(24)相连通。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033073 A1/7页5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污水或地表水中的冷热量与介质换热方法,属于能源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 利用污水或地。

14、表水等低品位可再生清洁能源中的冷热量为建筑物供热与空调,一般采用热泵技术,是建筑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之一,其节能幅度可达45%以上。这些低位可再生清洁冷热源包括:大气、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城市污水等等,利用这些冷热能源时,一方面需要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另一方面需要有效解决一些共性与关键技术问题。关于污水和地表水冷热源,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杂质堵塞和提高换热效率问题,如不妥善处理,则运行时换热设备的流量急剧下降,换热效率大幅度降低,造成换热设备严重达不到使用要求。0003 为解决堵塞问题,有两种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第一种技术方案是在换热设备前加设防堵装置,先过滤再换热,例如:发明专利公开号为CN1。

15、474125A、公开日为2004年2月11日、名称为“城市污水冷热源的应用方法和装置”以及发明专利公开号为CN1920447A、公开日为2007年2月28日、名称为“污水及地表水源热泵无阻塞压力平衡防阻装置及其系统”等等;第二种技术方案是加大换热设备的过流断面,使含杂质的污水或地表水直接进入换热设备,杂质顺利地通过,称之为“疏导型换热”。0004 关于第二种“疏导型换热”涉及到的相关专利及其主要缺陷如下:0005 1、发明专利公开号为CN101915511A、公开日为2010年12月15日、名称为“污水或地表水源热泵大管径换热装置及其系统”以及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为CN101943528A、公开。

16、日为2011年1月12日、名称为“污水或地表水源热泵畅通型换热装置及其系统”,还没有很好地解决管口达连堵塞问题。0006 2、发明专利公开号为CN101149233A、公开日为2008年3月26日、名称为“污水或地表水源热泵流道式换热系统”,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1096463Y、授权公告日为2008年8月6日、名称为“污水及地表水冷热源单流道壳板式换热装置”,发明专利公开号为CN101893395A、公开日为2010年11月24日、名称为“城市污水源热泵系统过流式换热装置”,发明专利公开号为CN101598507A、公开日为2009年12月9日、名称为“单层扁管全隔离污水管壳换热装。

17、置”,发明专利公开号为CN102226656A、公开日为2011年10月26日、名称为“一种污水箱式换热器”,上述专利的换热面采用了平板结构(内设拉筋),其主要缺陷为承压能力低、受压变形,焊接点漏水、难修复等。0007 3、实用新型专利公开号为CN201417100、公开日为2010年3月3日、名称为“一种污水换热装置”,该专利采用套管式结构形式,能够很好的解决堵塞问题,但壳体分散、连接管件多,耗钢量极大,在污水或地表水换热温差较小的情况下,耗钢量更大,不实用。发明内容说 明 书CN 103033073 A2/7页60008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为解决采用现。

18、有板式结构换热方式承压能力不够、漏水事故严重、套管结构耗钢量大、管式结构管口达连堵塞和板式宽流道结构流道内悬浮物与杂质滞留等问题。0009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0010 本发明的一种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11 步骤一:换热壳体内设置多层换热管,多层换热管的左端与左管板固连,多层换热管的右端与右管板固连,换热壳体上分别设有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疏导型壳体的左端为敞口端,疏导型壳体的敞口端与右管板固连,疏导型壳体上设置一个或两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疏导型壳体内设置多个并行的流道,多个并行的流道个数与多层换热管中位于最上层换热管根数一一对应并连。

19、通,设定多个并行的流道为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上设有一个或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以及一个或两个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并且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的长度由长度最短的一侧向长度最长的一侧依次递增,相邻两个并行的分离流道通过连接口连通,设定该连接口为流道分离口,设定在疏导型壳体内由流道右端向左端看去的换热管进口为进管口,且污水或地表水进口与相邻的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0012 步骤二:分别在左管板和右管板上设置多个疏导隔板,该多个疏导隔板将多层换热管沿水流方向均分成多组管束,各组管束之间互不相通,在每组管束中,上一根换热管的出口仅对应下一根换热管的进口,设定设置在换热壳体内的多层换热管的。

20、两端为内管口,在左管板和右管板上设置多个折流隔板;0013 步骤三:污水或地表水从污水或地表水进口进入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内并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向进管口,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反向流动,即两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动方向呈180,所述的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通过流道分离口进入与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邻的下一个分离流道,污水或地表水由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依次流动,最后流动至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内,沿水流方向,上一个流道分离口设置在进管口与下一个流道分离口的中间;污水或地表水在分离流道内逐一从进管口进入换热管内,在疏导隔板与折流隔板的阻隔下,沿水流方向,污水或地表水最后分别从各组管束的最后一根换热。

21、管的出口流出,该出口定义为出管口,流出后的污水或地表水经设置在疏导型壳体下部的污水或地表水出口排出,污水或地表水在换热管内流动过程中与从介质进口进入换热壳体内部并位于换热管外部的介质进行换热,介质为清洁水或制冷剂,换热后的介质从介质出口流出。0014 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的数量为一个,并设置在疏导型壳体的前侧壁上。0015 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相对于疏导型壳体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疏导型壳体的前后侧壁上,每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与相邻的一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0016 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的数量为一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设置疏导。

22、型壳体右端中部,污水或地表水进口与相邻的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0017 本发明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18 步骤一:换热壳体内设置多层换热管,多层换热管的左端与左管板固连,多层换热说 明 书CN 103033073 A3/7页7管的右端与右管板固连,换热壳体上分别设有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疏导型壳体的左端为敞口端,疏导型壳体的敞口端与右管板固连,疏导型壳体内设置多个并行的流道,多个并行的流道个数与多层换热管中位于上层换热管根数一一对应并连通,设定多个并行的流道为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上设有一个或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以及一个或两个长。

23、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并且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的长度由长度最短的一侧向长度最长的一侧依次递增,相邻两个并行的分离流道通过连接口连通,设定该连接口为流道分离口,设定在疏导型壳体内由流道右端向左端看去的换热管进口为进管口,疏导型壳体固定在外壳体内,外壳体与疏导型壳体之间形成污水或地表水腔室,外壳体上设置污水或地表水进口,污水或地表水进口通过污水或地表水腔室与一个或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0019 步骤二:分别在左管板和右管板上设置多个疏导隔板,该多个疏导隔板将多层换热管沿水流方向均分成多组管束,各组管束之间互不相通,在每组管束中,上一根换热管的出口仅对应下一根换热管的进口,设定设置在换热壳体内的多。

24、层换热管的两端为内管口,在左管板和右管板上设置多个折流隔板;0020 步骤三:污水或地表水进入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内并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向进管口,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反向流动,即两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动方向呈180,所述的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通过流道分离口进入与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邻的下一个分离流道,污水或地表水由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依次流动,最后流动至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内,沿水流方向,上一个流道分离口设置在进管口与下一个流道分离口的中间;污水或地表水在分离流道内逐一从进管口进入换热管内,在疏导隔板与折流隔板的阻隔下,沿水流方向,污水或地表水最后分别从各组管束的最后一根换热管的出口。

25、流出,该出口定义为出管口,流出后的污水或地表水经设置在疏导型壳体下部的污水或地表水出口排出,污水或地表水在换热管内流动过程中与从介质进口进入换热壳体内部并位于换热管外部的介质进行换热,介质为清洁水或制冷剂,换热后的介质从介质出口流出。0021 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通过污水或地表水腔室与一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0022 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通过污水或地表水腔室与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对于外壳体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疏导型壳体的左右两侧。0023 步骤一中,所述的疏导型壳体的右端与每个流道分离口所对应的端面均为斜面。0024 所述的换热壳体。

26、为卧式的长方体或者是卧式的圆柱体形状。0025 所述的疏导隔板包括圆弧形板及多个分隔板,多个分隔板沿圆弧形板长度方向并列且等间距设置,多个分隔板垂直固连于圆弧形板的内圆弧面上,多个分隔板将圆弧形板分隔成多个分隔腔,每个分隔腔与上下两个相邻设置的换热管的内管口相连通。0026 本发明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的有益效果是:0027 1、本发明采用管式结构,避免现有板式结构承压能力不够、漏水事故严重等,以及套管结构耗钢量大等,通过采取进管口分离、内管口分离和管组隔离的方法,彻底有效地解决悬浮物的堵塞问题,同时保障了设备的可靠性。此外,本发明还具有加工工艺简单可靠的显著优势;说 明 书CN 。

27、103033073 A4/7页80028 2、目前所有的换热器均未曾设有分离流道,本发明通过采取分离流道的分流方式,保证了换热管进管口不会出现悬浮物达连从而造成进管口堵塞的现象;0029 3、通过采取设置疏导隔板的方案,这是壳管换热器没有的,将换热管束进行了分组流动,沿水流方向,各换热管的出口与下一根换热管的进口一一对应,这样避免了多个出口对应多个进口从而造成悬浮物在管的进口处形成达连直至堵塞;0030 4、由于疏导隔板将换热管束进行了分组,如悬浮物在某一根换热管内滞留,对应该换热管组束内的水流将在受阻情况下形成较大的推力直至排出,这样避免了现有管式结构中一个管路有悬浮物时水流会从其它并联管路。

28、流走,或板式宽流道结构中水流绕开悬浮物流走,从而造成悬浮物和杂质的大量滞留,一般连续运行15天以上后严重影响换热效果。附图说明0031 图1是实现本发明方法原理的俯视示意图,未设置有外壳体;0032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0033 图3是图1的b向视图;0034 图4是实现具体实施方式八原理的俯视示意图;0035 图5是实现具体实施方式三原理的俯视示意图;0036 图6是实现具体实施方式四原理的俯视示意图;0037 图7是实现本发明方法原理的俯视示意图,设置有外壳体,最短的分离流道数量为一个;0038 图8是实现本发明方法二原理的俯视示意图,设置有外壳体,最短的分离流道数量为两个;0039。

29、 图9是疏导隔板的侧视图;0040 图10是图9的c向视图。0041 图中,换热壳体1、多层换热管2、左管板3、右管板4、介质进口5、介质出口6、疏导型壳体7、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分离流道9、流道分离口10、疏导隔板13、折流隔板14、污水或地表水出口15、外壳体16、污水或地表水腔室17、斜面18、圆弧形板19、分隔板20、分隔腔21、进管口22、出管口23、内管口24。具体实施方式0042 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图3、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43 步骤一:换热壳体1内设置多层换热管2,多层换热管2的左端与左管板3固连,多层换。

30、热管2的右端与右管板4固连,换热壳体1上分别设有介质进口5和介质出口6,疏导型壳体7的左端为敞口端,疏导型壳体7的敞口端与右管板4固连,疏导型壳体7上设置一个或两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疏导型壳体7内设置多个并行的流道,多个并行的流道个数与多层换热管2中位于最上层换热管根数一一对应并连通,设定多个并行的流道为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上设有一个或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以及一个或两个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并且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的长度由长度最短的一侧向长说 明 书CN 103033073 A5/7页9度最长的一侧依次递增,相邻两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通过连接口连通,设定该连接口为流道分离。

31、口10,设定在疏导型壳体7内由流道右端向左端看去的换热管进口为进管口22,且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与相邻的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0044 步骤二:分别在左管板3和右管板4上设置多个疏导隔板13,该多个疏导隔板13将多层换热管2沿水流方向均分成多组管束,各组管束之间互不相通,在每组管束中,上一根换热管的出口仅对应下一根换热管的进口,设定设置在换热壳体1内的多层换热管2的两端为内管口24,在左管板3和右管板4上设置多个折流隔板14(使污水或地表水在两个管板之间沿水流方向来回流动);0045 步骤三:污水或地表水从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进入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内并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向进管。

32、口22,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反向流动,即两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动方向呈180,所述的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通过流道分离口10进入与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邻的下一个分离流道,污水或地表水由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依次流动,最后流动至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内,沿水流方向,上一个流道分离口设置在进管口22与下一个流道分离口的中间;污水或地表水在分离流道9内逐一从进管口22进入换热管内,在疏导隔板13与折流隔板14的阻隔下,沿水流方向,污水或地表水最后分别从各组管束的最后一根换热管的出口流出,该出口定义为出管口23,流出后的污水或地表水经设置在疏导型壳体7下部的污水或地表水出口15排出,污水或地表水在换热管内流动过程。

33、中与从介质进口5进入换热壳体1内部并位于换热管外部的介质进行换热,介质为清洁水或制冷剂,换热后的介质从介质出口6流出。0046 具体实施方式二:如图1所示,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的数量为一个,并设置在疏导型壳体7的前侧壁上。0047 具体实施方式三:如图5所示,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相对于疏导型壳体7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疏导型壳体7的前后侧壁上,每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与相邻的一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0048 具体实施方式四:。

34、如图6所示,具体实施方式一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的数量为一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设置疏导型壳体7右端中部,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与相邻的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其优点是设一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减少分离流道的流动阻力,保证水流分配均匀。0049 具体实施方式五:如图2、图3、图7及图8所示,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50 步骤一:换热壳体1内设置多层换热管2,多层换热管2的左端与左管板3固连,多层换热管2的右端与右管板4固连,换热壳体1上分别设有介质进口5和介质出口6,疏导型壳体7的左端为敞口端,疏导型壳体7。

35、的敞口端与右管板4固连,疏导型壳体7内设置多个并行的流道,多个并行的流道个数与多层换热管2中位于上层换热管根数一一对应并连通,设定多个并行的流道为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上设有一个或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以及一个或两个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并且多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的长度由长度最短的一侧向长度最长的一侧依次递增,相邻两个并行的分离流道9通过说 明 书CN 103033073 A6/7页10连接口连通,设定该连接口为流道分离口10,设定在疏导型壳体7内由流道右端向左端看去的换热管进口为进管口22,疏导型壳体7固定在外壳体16内,外壳体16与疏导型壳体7之间形成污水或地表水腔室17,。

36、外壳体16上设置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通过污水或地表水腔室17与一个或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0051 步骤二:分别在左管板3和右管板4上设置多个疏导隔板13,该多个疏导隔板13将多层换热管2沿水流方向均分成多组管束,各组管束之间互不相通,在每组管束中,上一根换热管的出口仅对应下一根换热管的进口,设定设置在换热壳体1内的多层换热管2的两端为内管口24,在左管板3和右管板4上设置多个折流隔板14(使污水或地表水在两个管板之间沿水流方向来回流动);0052 步骤三:污水或地表水进入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内并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向进管口22,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反向。

37、流动,即两部分污水或地表水流动方向呈180,所述的另一部分污水或地表水通过流道分离口10进入与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邻的下一个分离流道,污水或地表水由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依次流动,最后流动至长度最长的分离流道内,沿水流方向,上一个流道分离口设置在进管口22与下一个流道分离口的中间;污水或地表水在分离流道内逐一从进管口22进入换热管内,在疏导隔板13与折流隔板14的阻隔下,沿水流方向,污水或地表水最后分别从各组管束的最后一根换热管的出口流出,流出后的污水或地表水经设置在疏导型壳体7下部的污水或地表水出口15排出,污水或地表水在换热管内流动过程中与从介质进口5进入换热壳体1内部并位于换热管外部的介质进。

38、行换热,介质为清洁水或制冷剂,换热后的介质从介质出口6流出。0053 具体实施方式六:如图7所示,具体实施方式五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通过污水或地表水腔室17与一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0054 具体实施方式七:如图8所示,具体实施方式五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步骤一中,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进口8通过污水或地表水腔室17与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连通,两个长度最短的分离流道相对于外壳体16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疏导型壳体的左右两侧。其优点是避免采取一个污水或地表水进口时,后续分离流道的流动阻力较大,水流分配不均。0055 具体实。

39、施方式八:如图4所示,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七中任意一个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步骤一中,所述的疏导型壳体7的右端与每个流道分离口10所对应的端面均为斜面18。其优点是对水流进行导向,疏导悬浮物并且减少流动阻力。0056 具体实施方式九:具体实施方式八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所述的换热壳体1为卧式的长方体(如图3所示)或者是卧式的圆柱体形状(图中未标示)。换热壳体1采用卧式的长方体形状,其优点是导流隔板和折流隔板容易制作,换热装置占地小。换热壳体1采用卧式的圆柱体形状,其优点是壳体承压能力大。0057 具体实施方式十:如图3、图9及图10所示,具体实施方式八所述的污水或地表水用管式疏导型换热方法,所述的疏导隔板13包括圆弧形板19及多个分隔板20,多个分隔板20沿圆弧形板19长度方向并列且等间距设置,多个分隔板20垂直固连于圆弧形板19的内圆弧面上,多个分隔板20将圆弧形板19分隔成多个分隔腔21,每个分隔腔21与上下两个说 明 书CN 103033073 A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一般热交换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