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03801919.1
2003.02.19
CN1612982A
2005.05.04
终止
无权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F16F 15/26申请日:20030219授权公告日:20080206终止日期:20110219|||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F16F15/26; F02B77/0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内海洋司; 伊藤正博
日本国静冈县磐田市
2002.02.20 JP 43831/2002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徐申民
一种发动机的平衡装置,与曲轴平行地配置第1、第2平衡轴,通过该曲轴,使第1、第2平衡块以与曲轴同一速度进行旋转驱动,在所述第1平衡轴的曲轴轴向一端部配设所述第1平衡块,在所述第2平衡轴的曲轴轴向另一端部配设所述第2平衡块,所述第1、第2平衡轴与曲轴接近,使得在朝曲轴轴向看时,所述第1、第2平衡块的旋转轨迹的一部分与所述曲轴的连杆结合部的旋转轨迹重合。
1. 一种发动机的平衡装置,与曲轴平行地配置第1、第2平衡轴,利用该曲轴,以与曲轴同一速度旋转驱动第1、第2平衡块,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平衡轴的曲轴轴向一端部配设有所述第1平衡块,在所述第2平衡轴的曲轴轴向另一端部配设有所述第2平衡块,使所述第1、第2平衡轴与曲轴接近,使得在朝曲轴轴向看时,所述第1、第2平衡块的旋转轨迹的一部分与所述曲轴的连杆结合部的旋转轨迹重合。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曲轴的连杆结合部的两侧,通过第1、第2轴颈轴承由曲柄室侧壁轴支承,将所述第1、第2平衡块由所述第1、第2平衡轴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使形成于该第1、第2平衡块的平衡从动齿轮与接近所述第1、第2轴颈轴承外侧配置的曲柄驱动齿轮啮合。3. 一种发动机的平衡装置,与曲轴平行地配置第1、第2平衡轴,利用该曲轴,以与曲轴同一速度旋转驱动第1、第2平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第2平衡轴兼用为左右拼接式曲轴箱的结合螺栓,由该第1、第2平衡轴对第1、第2平衡块旋转自如地进行支承。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平衡轴的曲轴轴向一端部配设有所述第1平衡块,在所述第2平衡轴的曲轴轴向另一端部配设有所述第2平衡块,使所述第1、第2平衡轴与曲轴接近,使得在朝曲轴轴向看时,所述第1、第2平衡块的旋转轨迹的一部分与所述曲轴的连杆结合部的旋转轨迹重合。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曲轴的连杆结合部的两侧,通过第1、第2轴颈轴承由曲柄室侧壁轴支承,使形成于该第1、第2平衡块的平衡从动齿轮与接近所述第1、第2轴颈轴承外侧配置的曲柄驱动齿轮啮合。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第2平衡轴,具有支承所述第1、第2平衡块的平衡块支承部以及与曲轴相邻配置的曲轴箱内部分,该曲轴箱内部分形成为,其直径小于所述平衡块支承部。7. 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第2平衡轴上,形成有将曲柄室与平衡块轴支承部连通的机油导入通路。8. 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第2平衡从动齿轮的旋转中心线相对于第1、第2平衡轴的轴线偏位,通过使该第1、第2平衡轴旋转,可调整所述第1、第2平衡从动齿轮与所述第1、第2曲柄驱动齿轮之间的齿隙。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第2平衡轴的曲轴轴向同一端部侧具有齿隙调整机构。10. 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第2曲柄驱动齿轮的结构是,在固定于曲轴的圆盘状的基座部周围,可相对旋转地配设具有与平衡从动齿轮啮合的啮合齿的环状的齿轮部,该齿轮部与基座部之间夹装着U字状的缓冲弹簧。
发动机的平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2个平衡轴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发动机的不正常的振动发生,有时采用发动机的平衡装置,与曲轴平行地配设第1、第2平衡轴,使该平衡轴与曲轴同速反转。 上述传统的双轴式平衡装置中,受平衡轴的配设构造如何的影响,有时会使曲轴箱周围大型化、或者对车辆的平衡性造成障碍,还担心存在构造复杂化、零件数增多、组装性降低、发动机功率输出损失等的问题。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传统的问题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其能防止曲轴箱周围大型化,对车辆的平衡性不会造成障碍,又能避免构造复杂化、零件数增多、组装性降低、发动机功率输出损失等问题。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与曲轴平行地配置第1、第2平衡轴,通过该曲轴,将第1、第2平衡块以与曲轴同一速度进行旋转驱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平衡轴的曲轴轴向一端部配设所述第1平衡块,在所述第2平衡轴的曲轴轴向另一端部配设所述第2平衡块,使所述第1、第2平衡轴接近于曲轴,使得朝曲轴轴向看时,所述第1、第2平衡块块的旋转轨迹的一部分与所述曲轴的连杆结合部的旋转轨迹重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基于技术方案1,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曲轴的连杆结合部的两侧,通过第1、第2轴颈轴承由曲柄室侧壁轴支承,将所述第1、第2平衡块由所述第1、第2平衡轴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使形成于该第1、第2平衡块的平衡从动齿轮与接近所述第1、第2轴颈轴承外侧配置的曲柄驱动齿轮啮合。 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与曲轴平行地配置第1、第2平衡轴,通过该曲轴,将第1、第2平衡块以与曲轴同一速度进行旋转驱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第2平衡轴兼用为左右拼接式曲轴箱的结合螺栓,由该第1、第2平衡轴对第1、第2平衡块旋转自如地进行支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基于技术方案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平衡轴的曲轴轴向一端部配设所述第1平衡块,在所述第2平衡轴的曲轴轴向另一端部配设所述第2平衡块,使所述第1、第2平衡轴接近于曲轴,使得朝曲轴轴向看时,所述第1、第2平衡块的旋转轨迹的一部分与所述曲轴的连杆结合部的旋转轨迹重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基于技术方案4,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曲轴的连杆结合部的两侧,通过第1、第2轴颈轴承由曲柄室侧壁轴支承,使形成于该第1、第2平衡块的平衡从动齿轮与接近所述第1、第2轴颈轴承外侧配置的曲柄驱动齿轮啮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基于技术方案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第2平衡轴具有支承所述第1、第2平衡块的平衡块支承部以及与曲轴相邻配置的曲轴箱内部分,该曲轴箱内部分形成为,其直径小于所述平衡块支承部。 本发明技术方案7的发动机的平衡装置基于技术方案5或6,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第2平衡轴上,形成有将曲柄室与平衡块轴支承部相连通的机油导入通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基于技术方案3至7中任一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第2平衡从动齿轮的旋转中心线相对于第1、第2平衡轴的轴线偏心,通过使该第1、第2平衡轴旋转,可对所述第1、第2平衡从动齿轮与所述第1、第2曲柄驱动齿轮的齿隙进行调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基于技术方案8,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第2平衡轴的曲轴轴向同一端部侧具有齿隙调整机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基于技术方案8或9,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第2曲柄驱动齿轮是这样的齿轮,在固定于曲轴的圆盘状的基座部周围,可相对旋转地配设具有与平衡从动齿轮相啮合的啮合齿的环状齿轮部,该齿轮部与基座部之间介在有U字状的缓冲弹簧。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动机的右视图。 图2为上述发动机的平面剖视展开图。 图3为表示上述发动机的气阀装置地左视图。 图4为上述气阀装置的剖面后视图。 图5为示出上述发动机的平衡装置的平面剖视展开图。 图6为上述发动机的缸盖的仰视图。 图7为上述发动机的缸体的仰视图。 图8为上述发动机的缸体与缸盖结合部的剖面侧视图。 图9为上述发动机的缸体与缸盖结合部的剖面侧视图。 图10为上述发动机的缸体与曲轴箱结合部的剖面侧视图。 图11为示出上述发动机的平衡装置的左视图。 图12为上述平衡装置的保持杆安装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13为上述平衡装置的转动杆构件的侧视图。 图14为表示上述平衡装置的平衡驱动齿轮的缓冲构造的侧视图。 图15为上述平衡装置的右视图。 图16为上述发动机的轴承托架的剖面右视图。 图17为上述发动机的轴承托架的剖面左视图。 图18为上述发动机的润滑装置的模式结构图。 图19为上述润滑装置的结构图。 图20为上述润滑装置的润滑油泵周围的剖面侧视图。 图21为上述润滑装置的剖面左视图。 图22为用来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7的实施例的平衡轴的剖面侧视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图2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发动机平衡装置的图。 图中,1是水冷式4循环单缸5气门发动机,它的基本构造是,在曲轴箱2上层叠式紧固着缸体3、缸盖4和缸盖罩5,滑动自如配设于缸体3的气缸3a内的活塞6通过连杆7与曲轴8连接。 所述缸体3和曲轴箱2,通过将贯通于下凸缘部(曲轴箱侧凸缘部)3b的4根曲轴箱螺栓30a旋入所述曲轴箱2的气缸侧接合面2e部分而结合。具体来讲,所述曲轴箱螺栓30a被螺插在铁合金制的轴承托架12、12’(后述)的螺栓结合部(结合轮毂部)12c中,轴承托架12、12’通过插入铸造方式被埋设于铝合金制的曲轴箱2的左、右壁部内。另外,31a是曲轴箱2与缸体3定位用的定缝销钉。 所述缸体3与缸盖4,通过2根短头螺栓30b和4根长头螺栓30c结合。所述短头螺栓30b通过螺插被植设于缸盖4的进气口4c下部和排气口下部并向下方延伸,贯通缸体3的上凸缘部3f后,向下方突出。在该短头螺栓30b的下方突出部螺合着盖形螺母32a,由此将该上凸缘部3f及缸体3紧固在缸盖4的气缸侧接合面4a上。 所述长头螺栓30c通过螺旋插入方式被植设于缸体3的下凸缘部3b上并向上方延伸,从缸体3的上凸缘部3f再贯通缸盖4的凸缘部4b后向上方突出。在该长头螺栓30c的上方突出部螺合着盖形螺母32b,由此将该下凸缘部3b及缸体3紧固在缸盖4的气缸侧接合面4a上。 这样,当缸体3与缸盖4结合时,缸体3的上凸缘部3f不仅被短头螺栓30b和盖形螺母32a紧固在缸盖4上,而且长头螺栓30c被植设在与曲轴箱2的接合面2e螺栓紧固的下凸缘部3b上,通过该长头螺栓30c和盖形螺母32b将缸体3紧固在缸盖4的凸缘部4b上,故燃烧压力引起的拉伸负载由缸体3和所述4根长头螺栓30c来承担,可相应地减轻作用于缸体3的负载。结果是可减小缸体3特别是轴向中间部所发生的应力,即使减薄该缸体3壁厚,也能确保耐久性。 顺便说一下,若只将缸体3的上凸缘部3f与缸盖4结合,则有可能在缸体3的轴向中间部发生过大的拉伸应力,严重时在该部分会出现裂缝,但本实施例中,因存在所述长头螺栓30c,故可避免在缸体中间部发生所述过大的应力,可防止裂缝的发生。 在将所述长头螺栓30c植设于下凸缘部3b时,将该长头螺栓30c配设在曲轴箱紧固用的箱体螺栓30a的旁边,故可使所述燃烧压力所引起的负载从缸盖4通过所述长头螺栓30c和缸体3而可靠地传递到曲轴箱2,这一点也能提高对于所述负载的耐久性。 如图5、图16所示,所述右侧的轴承托架12’具有轮毂部12b,采用压入等方式可将曲轴8的右侧轴承11a’嵌合插入于轴承孔12a内。并且,朝该轮毂部12b的曲轴8的方向看时,所述螺栓结合部12c、12c,从夹着该曲轴8的前侧及后侧部分向上方一直延伸至曲轴箱2的气缸侧接合面2e的附近。 另外,如图5、图17所示,在左侧的轴承托架12上,朝曲轴8的方向看时,所述螺栓结合部12c、12c从夹着该曲轴8的前侧及后侧部分向上方一直延伸至曲轴箱2的气缸侧接合面2e的附近。在轮毂部12b上形成有套环孔12e,其可压入铁制的外径大于后述的平衡驱动齿轮25a的轴承套环12d。在该轴承套环12d的轴承孔12a内,嵌合插入有左侧的曲轴轴承11a。 所述轴承套环12d的作用是,能在将具有所述平衡驱动齿轮25a的齿轮体25压入安装于曲轴8的状态下,将该曲轴8组装在曲轴箱2内。 如图5所示,在所述曲轴8左轴部8c的所述齿轮体25与轴承(第1轴颈轴承)11a间的部分,夹装有密封板25d。该密封板25d的内径侧部分由所述齿轮体25与轴承11a的内座圈夹持,在其外径侧部分与轴承11a的外座圈之间具有避免两者碰撞的微小间隙。该密封板25d的外周面与所述轴承套环12d的凸缘部12h内周面滑动接触。 另外,在曲轴8右轴部8c’的所述轴承(第2轴颈轴承)11a’与盖板17g间的部分,夹装有密封筒17i。该密封筒17i的内周面与所述右轴部8c’配合固定。在密封筒17i的外周面形成有迷宫式构造的密封槽,并且,与形成于右箱部2b的密封孔2p内周面滑动接触。 这样,通过在曲轴8的左、右轴部8c、8c’的轴承11a、11a’外侧嵌装密封板25d和密封筒17i,可防止曲柄室2c内的压力泄漏。 由此,采用本实施例,由于在铸造成铝合金制的曲轴箱2曲轴支承用的铁合金制轴承构件12、12’的、被气缸轴线A分开的两侧一体形成向缸体3侧延伸的螺栓结合部(结合轮毂部)12c、12c,在该螺栓结合部12c上螺旋插入缸体3与曲轴箱2结合用的箱体螺栓30a,因此,可由被气缸轴线A分开的前后2个部位的螺栓结合部12c来均匀地承担燃烧压力引起的负载,可提高缸体3与曲轴箱2的结合刚性。 另外,由于曲轴8的附近与该曲轴8平行配设的平衡轴22、22’的至少一端部,由所述铁合金制的轴承构件12、12’支承,故可提高平衡轴22、22’的支承刚性。 在将铁制的轴承托架12、12’埋设于铝合金制的曲轴箱2内时,螺栓结合部12c的上端面12f位于内方,不使其露出到曲轴箱2的气缸侧接合面2e,因此,在曲轴箱2与缸体3的接合面上,不混合有硬度和材质不同的金属构件,可避免密封性下降。即,若将铁制的螺栓结合部12c的上端面12f与铝合金制的缸体3的下凸缘部3b上所形成的箱体侧接合面3c抵接,则会受热膨胀系数误差等的影响而使密封性下降。 在左侧的轴承托架12上,因将外径大于平衡驱动齿轮25a的轴承套环12安装在轴承11a的外周,因此,在采用压入等方式(当然也可是一体形成)将所述平衡驱动齿轮25a安装固定于曲轴8的状态下将该曲轴8组装在曲轴箱2内时,该平衡驱动齿轮25a不会与轴承托架12的轮毂部12b的最小内径部相碰,可无障碍地进行组装。 所述曲轴箱2是由左、右箱体部2a、2b组成的左、右两个拼接式的结构。左箱部2a装有可装拆的左箱盖9,由该左箱部2a和左箱盖9围住的空间成为弗拉马戈(日文:フラマグ)室9a。在该弗拉马戈室9a内收容着安装于曲轴8左端部的弗拉马戈式发电机35。所述弗拉马戈室9a通过后述的链条室3d、4d而与凸轮轴配置室连通,对凸轮轴进行润滑后的润滑油大部分,经过链条室4d、3d落到弗拉马戈室9a内。 所述右箱部2b安装有可装拆的右箱盖10,该右箱部2b和右箱盖10围住的空间成为离合器室10a。 分别地,在所述曲轴箱2的前部形成曲柄室2c,后部形成变速器室2d。所述曲柄室2c朝所述气缸3a的方向开放,并与变速器室2d等其它室实质性划分开。由此,随着所述活塞6的上升、下降,变速器室2d内的压力产生变动而起着泵的作用。 所述曲轴8被配设成可将左、右的臂部8a、8a和左、右的平衡块部8b、8b收容在所述曲柄室2c内。该曲轴8是一组合式结构,通过筒状的曲柄销8d,将由所述左方臂部8a、平衡块部8b和轴部8c一体化后的左曲轴部分与由右方臂部8a、平衡块部8b和轴部8c’形成一体的右曲轴部分结合成一体而成。 所述左、右轴部8c、8c通过轴承11a、11a’由左、右箱体部2a、2b旋转自如地支承。如上所述,该轴承11a、11a’被压入铁合金制的轴承托架12、12’的轴承孔12a内,而该轴承托架12、12’被插入铸造于铝合金制的左、右箱体部2a、2b中。 在所述变速器室2d内收纳配设有变速机构13。该变速机构13具有与曲轴8平行配设的主轴14和驱动轴15,采用了将安装于主轴14的1速~5速齿轮1p~5p与安装于驱动轴15的1速~5速齿轮1w~5w始终啮合的始终啮合式的构造。 所述主轴14通过主轴轴承11b、11b由所述左、右箱体部2a、2b作轴支承,所述驱动轴15通过驱动轴轴承11c、11c由所述左、右箱体部2a、2b作轴支承。 所述主轴14的右端部贯通于所述右箱部2b后向右侧突出,在该突出部安装着所述离合器机构16,该离合器机构16位于所述离合器室10a内。该离合器机构16的减速大齿轮(输入齿轮)16a与固定安装在所述曲轴8右端部的减速小齿轮17啮合。 所述驱动轴15的左端部从左箱部2a向外方突出,在该突出部安装着驱动链轮18。该驱动链轮18通过驱动链条而与后轮的从动链轮连接。 本实施例的平衡装置19由配置成夹着所述曲轴8的、实质上相同结构的前、后(第1、第2)平衡装置20、20’构成。该前、后平衡装置20、20’包括:非旋转式的前、后(第1、第2)平衡轴22、22’;和通过轴承23、23被其旋转自如地支承的前、后(第1、第2)平衡块24、24’。 这里,所述前、后平衡轴22、22’兼用为用于在曲轴轴向上将所述左、右箱体部2a、2b相互间紧固结合的箱体螺栓(结合螺栓)。该前、后平衡轴22、22’具有:处于贯通曲柄室2c内的位置的箱体内部分22g;以及向曲柄室2c的外侧凸出、通过轴承23、23对所述平衡块24、24’进行轴支承的轴支承部。该轴支承部的直径设定得较大,该较大直径不妨碍通过轴承23对所述平衡块24、24’进行轴支承,而所述箱体内部分22g的直径设定得较小,该小直径与可承受所需结合力的程度即通常的箱体结合螺栓相同。另外,所述小直径的箱体内部分22g与大直径的轴支承部的边界部分形成锥状。 所述平衡轴22、22’是,将所述被轴支承的形成于平衡块24、24’的发动机宽度方向内侧的凸缘部22a、22a’与被插入右、左箱体部2b、2a内的所述轴承托架12”、12的轮毂部12g抵接,通过在反向侧端部螺装固定螺母21b、21a而将左、右箱体部2a、2b结合。 所述前、后平衡装置20、20’的平衡块24、24’,由大致半圆状的平衡块本体24a、24a’和与其形成一体的圆形的齿轮支承部24b、24b’构成,在该齿轮支承部24b、24b’上安装固定着环状的平衡从动齿轮24c、24c’。另外,24d是用于尽量减小平衡块本体24a、24a’径向相反一侧部分的重量的减重孔。 朝曲轴轴向看时,所述前、后平衡装置20、20’与曲轴8近接配置,其程度是:平衡块24、24’的旋转轨迹的一部分与用曲柄销65将连杆7大端部7a结合在曲轴8的臂部8a上而成的连杆结合部的旋转轨迹和平衡块部8b的旋转轨迹相重合。 所述后侧的平衡装置20’的平衡从动齿轮24c与所述曲轴8侧的平衡驱动齿轮25a啮合。该平衡驱动齿轮25a可相对旋转地安装在被压入固定于所述曲轴8左轴部8c的齿轮本体25上。该齿轮本体25与左侧的轴颈轴承11a邻接。 25b是与所述齿轮体25一体形成的定时链驱动用的链轮,该链轮25b如图11所示,在外侧面具有对气门定时予以整合用的定位标记25c。所述齿轮本体25这样被压入曲轴8,使得当曲轴8处于压缩上死点位置时,所述对位标记25c在朝曲轴轴向看时与气缸轴线A一致。 安装在前侧的平衡装置20平衡块24的齿轮支承部24b上的平衡从动齿轮24c,与所述曲轴8侧的平衡驱动齿轮17a啮合。该平衡驱动齿轮17a可相对旋转地被支承在减速小齿轮17上,而减速小齿轮17被安装固定在曲轴8的右轴部8c上。 这里,所述后平衡装置20’用的平衡驱动齿轮25a相对于齿轮本体25支承为可相对旋转的状态,而前平衡装置20用的平衡驱动齿轮17a相对于减速小齿轮17支承为可相对旋转的状态。并且,在所述平衡驱动齿轮25a、17a与齿轮本体25、减速小齿轮17之间,夹装着由U字状的板簧组成的缓冲弹簧33,由此可抑制因发动机的扭矩变动等产生的冲击传递给前、后平衡装置20、20’。 下面参照图14详细说明所述前侧驱动用的平衡驱动齿轮17a,后侧驱动用的曲柄驱动齿轮25a也是同样。所述平衡驱动齿轮17a呈环状,并由形成于减速小齿轮17的侧面的直径比其小的滑动面17b可相对旋转地支承。在该滑动面17b上,凹设有多个U字状的弹簧保持槽17c,其以曲轴心为中心形成放射形状,在该弹簧保持槽17c内插入配设着所述U字状的缓冲弹簧33。该缓冲弹簧33的开口侧端部33a、33a被卡止在凹设于所述平衡驱动齿轮17a内周面的卡止凹部17d的前、后阶梯部上。 当所述减速小齿轮17与平衡驱动齿轮17a间因扭矩变动等产生相对转动时,缓冲弹簧33向所述端部33a、33a的间隔变狭的方向产生弹性变形,吸收扭矩变动。另外,17g是将所述缓冲弹簧33保持于保持槽17c内用的盖板,17h是将减速小齿轮17与曲轴8结合的键。17e、17f是减速小齿轮17与平衡驱动齿轮17a组装时的定位标记。 在所述前、后平衡轴22、22’上,配设有对平衡从动齿轮24c、24c与平衡驱动齿轮17a、25a间的齿隙予以调整用的机构。该调整机构是一种使所述平衡轴22、22’的平衡轴线与所述平衡从动齿轮24c、24c’的旋转中心线极其微小地偏心的结构。即,若将所述平衡轴22、22’绕平衡轴线转动,则因该偏心,所述平衡从动齿轮24c、24c’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平衡驱动齿轮17a、25a的旋转中心线的间隔发生略微变化,于是齿隙发生变化。 这里,用于使所述前、后平衡轴22、22’绕平衡轴线转动的机构,前侧平衡装置20与后侧平衡装置20’不同。首先,在后侧平衡装置20’中,后侧的平衡轴22’的左端部形成有六角形的卡止突部22b,该卡止突部22b与形成在转动杆26一端上的花键状(多角形星状)卡止孔26a卡止。在该转动杆26的另一端部,形成有以所述平衡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状的螺栓孔26b。 插入所述螺栓孔26b中的固定螺栓27被植设在导板28上。该导板28呈大致圆弧状,并被螺栓紧固在曲轴箱2上。该导板28还具有调整润滑油流量的功能。 后侧的平衡装置20’的齿隙调整方法是,在将所述固定螺母21a旋松的状态下,将所述转动杆26转动到所述齿隙为合适的状态,然后,使用所述固定螺栓27a和螺母27b将转动杆26固定,然后再将所述固定螺母21a紧固。 在所述前侧的平衡轴22左端部,形成有在截面为圆形的两侧形成平坦部22e的截面为椭圆状的把持部22f(参照图12)。在该把持部22f上安装着具有与其外周形状一致的内周形状的套环29a,并在该套环29a的外侧,安装着轴向可移动但不能相对旋转的保持杆29的保持部29b。该保持杆29的前端部29e由螺栓29f固定在左箱部2a的轮毂部2f上。在所述保持杆29的保持部29b上形成有紧固用切口29c,通过将固定螺栓29d旋入固定,可阻止所述套环29a及平衡轴22的旋转。并且,在所述平衡轴22的套环29a的轴向外侧,通过垫圈螺合着所述固定螺母21b。 前侧的平衡装置20的齿隙调整方法是,将所述固定螺母21b旋松,最好是取下,用工具将所述平衡轴22的把持部22f把持,调整到齿隙的合适状态后,通过将所述固定螺栓29d旋入固定而进行,然后再将所述固定螺母21b紧固。 另外,在所述平衡轴22、22’的卡止突部22b的上部,形成有圆弧状切开的润滑油导入部22c。在该导入部22c开口有导向孔22d,该导向孔22d延伸至该平衡轴22内并贯通外周面的下部,由此使所述润滑油导入部22c与所述平衡轴承23的内周面连通。这样,落到所述润滑油导入部22c的润滑油被供给到平衡轴承23。 所述平衡块24和平衡从动齿轮24c,在前平衡装置20中是被配设于曲轴轴向右侧端部,而在后平衡装置20’中则是被配设于左侧端部。所述平衡从动齿轮24c、24c’相对于平衡块24、24’,前、后平衡装置20、20’都是位于右侧,因此,前、后平衡块24、24’和平衡从动齿轮24c、24c’的前、后都设定为同一形状。 这样,采用本实施例,由于在前平衡轴(第1平衡轴)22的曲轴轴向右端部(一端部)配设有平衡块24的平衡块本体24a和平衡从动齿轮24c,在后平衡轴(第2平衡轴)22’的曲轴轴向左端部(另一端部)配设有平衡块24’的平衡块本体24a和平衡从动齿轮24c’,因此,重量物被分开配设在曲轴轴向左右,可避免配设双轴式平衡装置时曲轴轴向上的重量平衡的恶化。 另外,由于将所述前、后平衡轴22、22’与曲轴8近接配置,以使平衡块24、24’的旋转轨迹的一部分与曲轴8的连杆结合部的旋转轨迹重合,因此,在配设双轴式平衡装置时,可避免因将2根平衡轴与曲轴分离状配设而造成的曲轴箱周围的大型化。 另外,由于所述前、后平衡轴22、22’兼用为将左、右箱体部2a、2b结合的箱体螺栓,故在采用双轴式平衡装置时,可抑制构造的复杂化,抑制零件数的增加,并可提高曲轴箱的结合刚性,同时可减小专用的箱体结合螺栓的配设空间,这一点也能避免曲轴箱周围的大型化。 另外,由于平衡轴22、22’的箱体内部分22g的直径小于轴支承部,因此,对平衡块24、24’的轴支承不会造成障碍,可将平衡轴22、22’最大限度地接近曲轴8,这一点也能避免曲轴箱周围的大型化。 另外,由于各自的所述平衡块本体24a、24a’与各自的平衡齿轮24c、24c’作成一体化,并由平衡轴22、22’旋转自如地进行支承,因此,只要对由平衡块本体24a和平衡从动齿轮24c组成的平衡块24、24’进行旋转驱动即可,不必旋转驱动平衡轴本身,可相应地有效利用发动机输出功率。 另外,由于在支承构成曲轴8连杆结合部的臂部8a两侧的轴颈轴承11a、11a’的外侧,近接状配设有前、后平衡块24、24’,因此,可将曲轴轴向尺寸控制在最小限度,在配设双轴式平衡装置时,可避免出现因将平衡块配设成在曲轴轴向上离开曲轴连杆结合部所引起的曲轴箱周围在曲轴轴向扩大的问题。 另外,由于采用了平衡块24、24’与平衡轴22、22’分体式结构,故与将它们作成一体化结构相比,可提高组装方面的自由度。 另外,由于使所述平衡从动齿轮24c、24c’的旋转中心线相对平衡轴22、22’的轴线偏位,因此,采用简单的构造、并通过使平衡轴旋转这一简单的操作,而可对所述平衡从动齿轮24c、24c’与曲轴8侧的平衡驱动齿轮17a、25a的齿隙进行调整,可防止噪音的发生。 所述齿隙的调整方法是,在前平衡轴22上,使用工具将该平衡轴22的宽度方向左侧的把持部22f把持,转动该平衡轴22,或者在后平衡轴22’上,转动同样配设于车辆宽度方向左侧的转动杆26。这样,前、后平衡轴22、22’均可从发动机左侧对齿隙进行调整,可高效地进行齿隙调整作业。 另外,由于将与平衡从动齿轮24c啮合的曲轴8侧的平衡驱动齿轮17a配设成相对固定于曲轴8的减速小齿轮17滑动面17b可旋转,在凹设于该滑动面17d的弹簧保持槽17c中配设有U字状的缓冲弹簧33,因此,可用简单的构造将发动机的扭矩变动等造成的冲击予以吸收,使平衡装置顺利地进行动作。另外,平衡驱动齿轮25a侧也是一样的。 并且,在所述前侧平衡轴22的右端部,配设有与其同轴的冷却水泵48。该冷却水泵48的旋转轴,通过具有与后述润滑油泵52同样构造的十字联轴节等方式与平衡轴22连接,可将与其之间的略微偏心吸收。 本实施例的气阀装置是由所述曲轴8对配设于所述缸盖罩5内的进气凸轮轴36和排气凸轮轴37进行旋转驱动。具体来讲压入安装于所述曲轴8左轴部8c的齿轮体25的曲柄链轮25b与由植设于所述缸盖4的支承轴39轴支承的中间链轮38a利用定时链40被连接,与该中间链轮38a一体形成的直径小于该中间链轮38a的中间齿轮38b,与固定于所述进气、排气凸轮轴36、37端部的进气、排气凸轮齿轮41、42啮合。另外,所述定时链40被配设成穿过形成于缸体3、缸盖4左壁的链条室3d、4d内的状态。 所述中间链轮38a和中间齿轮38b,通过2组滚针轴承44由所述支承轴39支承,该支承轴39在气缸轴线A上沿曲轴轴向贯通缸盖4的链条室4d。所述支承轴39的凸缘部39a利用2根螺栓39b而固定在缸盖4上。另外,39c、39d是密封用衬垫。 所述2组的滚针轴承44、44采用市售品(标准型产品),在该各轴承41、41间配设有间隔调整用的套环44a,两端配设有承受轴向负载用的推力垫圈44b、44b。该推力垫圈44b是阶梯状结构,具有与中间链轮的端面滑动接触的大径部和朝所述滚针轴承44沿轴向突出的阶梯部。 这样,在2组的轴承44、44间嵌装着间隔调整用的套环44a,故可采用市售的标准型产品作为滚针轴承,来调整套环44a的长度,可降低成本。 由于作为推力垫圈44b采用了阶梯形状的构件,因此可提高所述中间链轮38a的组装作业性。即,在组装中间链轮38a时,必须在将该中间链轮38a和中间齿轮38b定位成使推力垫圈在两端不掉落而配置于链条室4d内的状态下,从外侧插入支承轴39,通过将所述推力垫圈44b的阶梯部事先卡止在中间链轮38a的轴孔中,可防止该推力垫圈44b落下,从而可相应地改善组装性。 另外,在所述支承轴39上形成有油孔39e,其利用形成于缸盖4的油导入孔4e,将从凸轮室内导入的润滑油供给至滚针轴承44。 在所述中间链轮38a上,每隔60度间隔形成有4个凹孔38c和2个壁厚减薄兼用组装时观察孔38c’。并且,在所述中间齿轮38b的观察孔38c’的大致中心位置的齿上,刻印有定位标记38d。进气、排气凸轮齿轮41、42的、与所述定位标记38d对应的2个齿上也刻印有定位标记41a、42a。此时,若左、右的定位标记38d、38d与定位标记41a、42a一致,则进气、排气凸轮齿轮41、42处于压缩上死点。 并且,在所述中间链轮38a的、所述定位标记38d与41a、42a一致时,位于缸盖4的盖体侧接合面4f上的部分形成有定位标记38e、38e。 要整合气门定时,首先使所述定位标记25c(参照图11)与气缸轴线A一致,将曲轴8保持于压缩上死点位置,再通过支承轴39将安装于缸盖4的所述中间链轮38a和中间齿轮38b进行定位,以使该中间链轮38a的定位标记38e与盖体侧接合面4f一致,在此状态下,由定时链40将链轮25b与中间链轮38a连接。然后,一边从观察孔38c’确认这些定位标记41a、42a与中间齿轮38b的定位标记38d一致,一边使所述进气、排气凸轮轴36、37的所述进气、排气凸轮齿轮41、42与该中间齿轮38b啮合,通过凸轮推杆将所述进气、排气凸轮轴36、37固定于缸盖4的上面。 这样,由于在大径的中间链轮38a上配设有用于轻量化的壁厚减薄兼用的观察孔38c’,可从该观察孔38c’对背面侧的小径的中间齿轮38b定位标记38d与凸轮齿轮41、42定位标记41a、42a的一致状态进行确认,因此,尽管将小径的中间齿轮38b配设在大径的中间链轮38a背面,但可容易且可靠地用目视来确认中间齿轮38b与凸轮齿轮41、42的啮合位置,可无障碍地整合气门定时。 另外,由于在中间链轮38a的背面侧可配设中间齿轮38b,因此,可缩短从与中间齿轮38b啮合的凸轮齿轮41、42至凸轮前缘36a的尺寸,可相应地减小凸轮轴的扭转角,可提高气门的开闭定时的控制精度,还可使凸轮轴周围小型化。 即,例如在将中间齿轮38b配设在中间链轮38a前面的场合,虽然可容易地整合气门的定时,但从所述凸轮齿轮41、42至凸轮前缘36a的尺寸变长,相应地加大了凸轮轴的扭转角,会降低气门的开闭定时的控制精度。 另外,在将中间齿轮38b配设在中间链轮38a前面的场合,为了避免中间链轮38a与凸轮轴36、37的碰撞,需要扩大中间链轮支承轴39与凸轮轴36、37的间隔,相应有使凸轮轴周围大型化之虞。 本例中,在所述中间齿轮38b与凸轮齿轮41、42之间配设有齿隙调整机构。该调整机构的结构是,分别由驱动齿轮(动力电动齿轮)46和变速齿轮(调整齿轮)45的2个齿轮构成进气凸轮齿轮41和排气凸轮齿轮42,并且,对驱动齿轮46和变速齿轮45的角度位置可进行调整。 即,在凸轮轴36、37的端部形成的凸缘部36b、37b上,通过4个周向较长的长孔45a、46a和4根长螺栓68a,固定着可调整角度位置的变速齿轮45和驱动齿轮46,同时在外侧配设的驱动齿轮46上形成有切口的避让部46b,利用该避让部46b,通过2个长孔45b和2根短螺栓68b,来仅固定可调整角度位置的变速齿轮45。 按照以下顺序进行齿隙的调整。在本实施例的发动机中,如图3所示,中间齿轮38b在从发动机的左侧看的状态下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进气凸轮齿轮41和排气凸轮齿轮42都是顺时针方向旋转。这里虽对进气凸轮齿轮41的齿隙调整作出说明,但排气凸轮齿轮42也是一样的。 首先,将进气侧凸轮齿轮41的固定螺栓68a、68b全部松开,使变速齿轮45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使该变速齿轮45的顺时针方向前侧的齿面与中间齿轮38b的逆时针方向后侧的齿面轻微抵接,在此状态下,使用2根短螺栓68b将变速齿轮45固定于凸轮轴36的凸缘部36b。其次,使驱动齿轮46逆时针方向转动,为得到所需要的齿隙而将该逆时针方向前侧的齿面(被驱动面)与中间齿轮38的逆时针方向前侧的齿面(驱动面)抵接,,在此状态下,通过将4根长螺栓68a旋入,将驱动齿轮46和变速齿轮45固定在进气凸轮轴36上。 这样,由于进气、排气凸轮齿轮41、42是由驱动齿轮(动力传递齿轮)46和与该齿轮相对可旋转的变速齿轮(调整齿轮)45构成,因此,通过使变速齿轮45相对驱动齿轮46进行旋转方向前进侧或后退侧的相对旋转,即可调整齿隙。 在本实施例中,对构成凸轮齿轮41、42的驱动齿轮46和变速齿轮45双方都可相对凸轮轴作相对旋转的场合作了说明,但也可将驱动齿轮46、变速齿轮45的任一方齿轮可相对旋转,而另一方齿轮与凸轮轴一体化。在此场合,与凸轮轴一体化的一方最好作为动力传递用齿轮。采用这种结构,可获得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例是对本发明适用于链条驱动方式的结构的场合作了说明,当然,本发明也适用于带齿的皮带驱动方式的结构。 下面说明润滑构造。 本实施例的润滑装置50的结构是,通过车体构架56的下管56c,由润滑油泵52对储存于分体的润滑油箱51内的润滑油进行吸引加压,使从该泵52排出的油分散在凸轮润滑系统53、变速器润滑系统54和曲柄润滑系统55的3个系统中,供给到各被润滑油部,,且利用随着所述活塞6升降的曲柄室2c内的压力变动,将这些各被润滑油部进行润滑的润滑油返回到所述润滑油箱51。 所述润滑油箱51一体状形成在由车体构架56的头管56a、主管56b、下管56c和加强托架56d所围成的空间中。该润滑油箱51从所述下管56c与连接该下管56c下部相互间的十字管56e连通。 所述十字管56e通过与其连接的出口管56f、油管57a、联轴节管57b、形成于曲轴箱盖上的油吸入通路58a而与所述润滑油泵52的吸入口连接。该润滑油泵52的排出口,通过油排出通路58b、外部连接室58c、油通路58d而与机油过滤器59连接,在该机油过滤器59的次级侧与所述3个润滑系统53、54、55分离。 所述机油过滤器59的结构是:在过滤室59d内配设油要素构件59e而成,该过滤室59d是,可装拆地将过滤器盖47安装在凹设于所述右箱盖10的过滤器凹部10b。 所述凸轮润滑系统53的基本结构是,从所述过滤器盖47到形成于所述过滤器凹部10b外侧的油通路的凸轮侧出口59a连接T字状的润滑油泵的纵边部53a下端,该润滑油泵的横边部53b的左、右端与凸轮轴给油通路53c连接,通过该通路53c将润滑油供给到凸轮轴36、37的轴承部等的被润滑油部。 所述变速器润滑系统54具有如下的结构。所述油过滤器59的变速器侧出口59b与形成于右箱部2b内的右变速器给油通路54a连接,该给油通路54a通过形成于左箱部2a内的左变速器给油通路54b,而与主轴14轴心上的主轴孔14a内连通。并且,该主轴孔14a通过多个分支孔14b与主轴14和变速齿轮的滑动部连通,被供给到该主轴孔14a的润滑油通过分支孔14b供给到所述滑动部。 所述左变速器给油通路54b的中途部分与螺栓孔60a连通,该螺栓孔60a贯通插入用于结合左、右箱体部2a、2b的箱体螺栓60。该螺栓孔60a的结构是,在所述左、右箱体部2a、2b上为了以它们的接合面进行相对抵接所形成的筒状的轮毂部60c、60c上,形成有比所述箱体螺栓60的外径稍大的内径孔。该轮毂部60c处于主轴14与驱动轴15的齿轮组的啮合部附近,且形成有使所述螺栓孔60a内的润滑油向所述啮合部喷出的多个分支孔60b。另外,图19中的螺栓60是以左、右箱体部分展开的形式表示的,它们是同一螺栓。 另外,所述螺栓孔60a的右端部,通过连通孔54c与所述驱动轴15的轴心上形成的驱动轴孔15a连通。该驱动轴孔15a的左侧部分被分隔壁15c闭塞,通过多个分支孔15b使驱动轴15与驱动齿轮的滑动部连通。这样,向该驱动轴孔15a供给的润滑油通过分支孔15b供给到所述滑动部。 所述曲柄润滑系统55具有如下的结构。在所述过滤器盖47上,形成有从曲柄侧出口59c向润滑油泵52延伸的曲柄给油通路55a,该通路55a与贯通形成于所述润滑油泵52的旋转轴62轴心的连通孔62a连通,并且,该连通孔62a通过连接管64与曲轴8的轴心上的曲柄给油孔8e连通。该曲柄给油孔8e通过分支孔8f与曲柄销65的销孔65a内连通,该销孔65a通过分支孔65b,向连杆7大端部7a的滚针轴承7b的转动面开口。这样,由机油过滤器59过滤的润滑油被供给到所述滚针轴承7b的转动面。 所述润滑油泵52具有如下的基本性结构。在由左、右箱体61a、61b组成的两拼接式的外壳61的右箱61b上凹设有泵室61c,该泵室61c内配设有旋转自如的旋转件63。该旋转件63的轴心上插入配置有贯通的旋转轴62,由销子63a将该旋转轴62和旋转件63固定。所述左箱体61a的泵室上游侧、下游侧,分别连接有所述油吸入通路58a、油排出通路58b。另外,66是将润滑油泵52的排出压力保持在规定值以下的安全阀,当该润滑油泵52的排出侧的压力达到规定值以上时,该排出侧的压力转移到油吸入通路58a侧。 所述旋转轴62是沿轴向贯通所述泵箱体61的筒状结构,图示的右端部向所述曲柄给油通路55a开口。旋转轴62的图示的左端部一体形成有动力传递用凸缘部62b。该凸缘部62b与所述曲轴8的右端面相对,所述凸缘部62b与曲轴8,通过十字联轴节67被连接成可将略微的偏心予以吸收。 所述十字联轴节67具体来说,结构是:将联轴节板67a配设在曲轴8与凸缘部62b之间,在该联轴节板67a的连接孔67d内,插入有植设于曲轴8端面的销子67b和植设于凸缘部62b的销子67c。 所述连接管64用于将所述曲轴8的右端开口与旋转轴62的左端开口连通,在曲轴开口内周及旋转轴开口内周与连接管64的外周之间,由油封64a进行密封。 如上所述,曲柄室2c划分成另外的变速器室2d、弗拉马戈室9a、离合器室10a等,由此,该曲柄室2c内的压力随着活塞6的行程而作正负变动,利用该压力变动,所述各室内的润滑油被返回到所述润滑油箱51,构成了回油机构。 具体来讲,在所述曲柄室2c中形成有排出口2g和吸入口2h。该排出口2g处配设有曲柄室内压力为正时打开的排出口导阀69,在所述吸入口2h处配设有曲柄室内压力为负时打开的排出口导阀70。 所述排出口2g从曲柄室2c通过连通孔2i与离合器室10a连通,且从该离合器室10a通过连通孔2j与变速器室2d连通,此外,该变速器室2d通过连通孔2k与弗拉马戈室9a连通。与该弗拉马戈室9a连通状形成的返回口2m,通过返回软管57c、滤油器57d、返回软管57e而与所述润滑油箱51连通。 所述返回口2m处配设有导向板2n,通过确保所述返回口2m与底壁2p的间隙a变小而宽度b放大,使该导向板2n具有能可靠地排出润滑油的功能。 所述润滑油箱51与机油分离机构连接,该机油分离机构利用离心力使该箱体内的空气中所含的油雾分离而返回到所述曲柄室2c。该机油分离机构的构造是:导入软管72a的一端与润滑油箱51的上部连接,而另一端则沿接线方向与圆锥状的分离室71的上部连接,将连接于该分离室71底部的回油软管72b与所述曲柄室2c的吸入口2h连接。另外,所述油雾被分离后的空气通过排气软管72c向大气排出。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由于将曲柄室2c作成大致密闭的空间,以使压力随着活塞6的升降而变动,流入该曲柄室2c内的润滑油随着该曲柄室2c内压力的变动而被送到所述润滑油储存箱51,因此,可不再需要专用的送油泵(净化泵),可实现构造的简单化和成本降低。 另外,由于在曲柄室2c的送油通路连接部附近,配设有当曲柄室内压力上升时打开、下降时关闭的排出口导阀(排出侧单向阀)69,因此,能更加可靠地将曲柄室内的润滑油送向润滑油储存箱51。 另外,由于通过回油软管72a、72b将所述润滑油储存箱51内油面的上侧与所述曲柄室2c连接,在该曲柄室2c的回油软管连接部附近,配设有当曲柄室内压力下降时打开、上升时关闭的排出口导阀(吸入侧单向阀)70,因此,活塞上升时将所需的空气吸入曲柄室2c内,活塞6下降时,曲柄室2c的内压增高,能更加可靠地输送曲柄室2c内的润滑油。 顺便说一下,在未设有从外部朝向曲柄室内的空气供给路径的场合,若活塞、气缸间的密封性好,则活塞上升时曲柄室内成为负压,即使活塞下降,曲柄室的内压也仅为负压或较低的正压,有可能不能送油。 另外,由于将分离润滑油雾的离心式润滑油雾分离器71夹设在所述返回通路72a、72b的途中,被分离的润滑油通过回油软管72b而返回曲柄室2c,分离出烟雾部分的空气向大气中排出,因此,仅可将润滑油雾部分返回曲柄室内,可避免因曲柄室内流入过剩的空气而使送油效率下降,不仅可防止大气污染,而且能更加可靠地输送曲柄室内的润滑油。 另外,由于将润滑油泵52与曲轴8的一端连接配设,将该润滑油泵52的排出口与该润滑油泵52内形成的连通孔(泵内给油通路)62a以及通过连接管64形成于曲轴8内的曲柄室给油孔(曲轴内给油通路)8e连通,因此,可采用简单且小型的构造将润滑油供向曲轴8的被润滑油部。 另外,由于通过可吸收轴直角方向变位的十字联轴节67来连接所述曲轴8与润滑油泵52,同时由连接管64使连通孔62a与曲柄给油孔8e连通,在该连接管64与所述连通孔62a、曲柄给油孔8e之间夹装具有弹性的O形环64a,因此,即使在曲轴8与旋转轴62间多少产生偏心,也能无障碍地将润滑油供给到所述被润滑油部,可确保所需的润滑性。 另外,由于在构成变速装置的所述主轴14、驱动轴15的旁边形成有筒状的轮毂部60c,同时在该螺栓孔60a内插入曲轴箱结合用的箱体螺栓60,将该螺栓孔60a内面与箱体螺栓60外面的空间作成润滑油通路,在所述轮毂部60c上形成有指向变速齿轮的分支孔(润滑油供给孔)60b,因此,可不再需要设置专用的润滑油供给通路,可将润滑油供给到变速齿轮的啮合面。 另外,由于将由所述螺栓孔60c内面和箱体螺栓60外面形成的润滑油通路的另一端与形成于所述驱动轴15内的驱动轴孔(润滑油通路)15a的反输出侧开口连通,因此,可不再需要设置专用的润滑油供给通路,可将润滑油供给到驱动轴15的变速齿轮滑动部。 图22是说明能更加可靠地将润滑油供给于平衡轴承23的本发明技术方案7的一实施例用的图。图中与图5相同的符号表示同一或相当部分。 本实施例中,在平衡轴22、22’上形成有将曲柄室2c与平衡块24、24’用轴承23、23安装部予以连通的机油导入通路80。该机油导入通路80的油入口80a向曲柄室2c开口,油出口80b向所述轴承23开口。 利用由活塞6往复运动产生的曲柄室2c内压力的脉动,将润滑油从所述油入口80a导入机油导入通路80内,从油出口80b排出。由此,能可靠地将润滑油供给到轴承23,可提高轴承23的润滑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由于在第1平衡轴的曲轴轴向一端部配设第1平衡块,在所述第2平衡轴的曲轴轴向另一端部配设第2平衡块,2个平衡块分开配设在曲轴轴向两侧,而成为左右对称,因此,可避免在设置双轴式平衡装置时所担心的曲轴轴向上重量平衡的恶化。 另外,在朝曲轴轴向看时,所述第1、第2平衡轴与曲轴近接,使所述第1、第2平衡块的旋转轨迹的一部分与所述曲轴的连杆结合部的旋转轨迹重合,因此,在设置双轴式平衡装置时,可避免出现因平衡轴与曲轴分离配设所造成的曲轴箱周围大型化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和技术方案5,由于配设有第1、第2平衡块,形成与支承曲轴的连杆结合部两侧的第1、第2轴颈轴承的外侧近接的状态,因此,可将曲轴轴向尺寸控制在最小限度,在设置双轴式平衡装置时,可避免出现因平衡块在曲轴轴向与曲轴的连杆结合部分离配设所造成的曲轴箱周围朝曲轴轴向扩大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由于将第1、第2平衡轴兼用于左右拼接式曲轴箱的结合螺栓,因此,在采用双轴式平衡装置的场合,可抑制构造的复杂化和零件数的增加,可提高曲轴箱的结合刚性。另外,可将平衡轴兼用于曲轴箱结合螺栓,相应地减小专用的曲轴箱结合螺栓的配设空间,这一点也能避免曲轴箱周围的大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由于在朝曲轴轴向看时,所述第1、第2平衡轴与曲轴近接,形成第1、第2平衡块的旋转轨迹的一部分与所述曲轴的连杆结合部的旋转轨迹重合,因此,在具有双轴式平衡装置的场合,可进一步避免因平衡轴与曲轴分离配设所造成的曲轴箱周围的大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由于将平衡块与平衡从动齿轮一体化,并由平衡轴旋转自如地将其支承,因此,只需使平衡块与平衡从动齿轮旋转驱动即可,不再需要平衡轴本身的旋转驱动,可相应地有效利用发动机输出功率。此外,与平衡块和平衡轴被一体化的结构相比较,可提高组装时的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由于第1、第2平衡轴的曲轴箱内部分的直径形成比平衡块支承部小的小径,因此,可使平衡轴更加近接于曲轴,能更加可靠地避免曲轴箱周围的大型化。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由于在第1、第2平衡轴上形成有曲柄室与平衡块轴支承部连通的机油导入通路,因此,随着活塞的上下运动所产生的曲柄室内压力的脉动,而能可靠地将润滑油供给到平衡块轴支承部。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由于所述驱动齿轮的旋转中心线相对平衡轴的轴线偏心,因此,采用简单的构造或通过使平衡轴旋转的这一简单的操作,就可对所述平衡齿轮与曲轴侧的驱动齿轮的齿隙进行调整,可防止噪音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由于将第1、第2平衡轴用的齿隙调整机构的双方均配设在同一侧,因此,可在发动机的一侧对双方的平衡轴的齿隙进行调整作业,使该作业容易化。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由于与平衡齿轮啮合的曲轴侧的驱动齿轮,在固定于曲轴的圆盘状的基座部周围可相对旋转地配设具有与平衡齿轮的啮合齿的环状齿轮部,在该齿轮部与基座部之间夹装着U字状的缓冲弹簧,因此,以小型的构造将发动机的扭矩变动等造成的冲击吸收,可使平衡装置顺利地进行动作。
《发动机的平衡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动机的平衡装置.pdf(4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发动机的平衡装置,与曲轴平行地配置第1、第2平衡轴,通过该曲轴,使第1、第2平衡块以与曲轴同一速度进行旋转驱动,在所述第1平衡轴的曲轴轴向一端部配设所述第1平衡块,在所述第2平衡轴的曲轴轴向另一端部配设所述第2平衡块,所述第1、第2平衡轴与曲轴接近,使得在朝曲轴轴向看时,所述第1、第2平衡块的旋转轨迹的一部分与所述曲轴的连杆结合部的旋转轨迹重合。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