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国首I号”菌种及培养方法和栽培方法.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157136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36.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3114499.3

申请日:

2003.02.12

公开号:

CN1521256A

公开日:

2004.08.18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公开

IPC分类号:

C12N1/14; A01G7/00; //(C12N1/14,C12R1:645)

主分类号:

C12N1/14; A01G7/00; //

申请人:

刘德印;

发明人:

刘德印

地址:

721711陕西省凤县山岔镇山岔村1组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宝鸡市新发明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马天顺;李凤岐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猪苓“国首I号”菌种(Grifola umbellata),以野生猪苓菌核的组织分离物作为人工移转基因源,采取人工组织分离,移转基因、提纯复制而成,是多孔菌科、多孔菌属、寄生菌核、人工培育的一种新型菌种。其培养方法是以马铃薯、琼脂、葡萄糖为主的母种培养基及以锯木削、麸皮、米糖、谷壳为主的原种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基培养,以椴木点种埋植法或腐植物埋植法栽培。本菌种系一种同步菌种,在菌丝边吃料的情况下子实体便可随即形成,无需其它菌类的扶助作用,性态稳定,菌核形成周期短、产量高,抗逆性、排杂性、食它性及耐受力均较强。且栽培和采收不受季节的限制,栽培后不须施肥、除草、浇水,省时、省力、省钱,栽培简单,管理粗放,极易推广。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工栽培繁育猪苓中药材的种源问题,从而达到人工繁衍栽培猪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猪苓中药材的产量,满足药用市场需求之目的。

权利要求书

1: 1、猪苓“国首I号”菌种(Grifola umbellata),其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 员会普通微生物保藏中心保藏,保藏编号:CGMCC No.088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猪苓“国首I号”菌种(Grifola umbellata),其特征是: ①以野生猪苓菌核的组织分离物作为人工移转基因源,采取人工组织分离,移转基 因、提纯复制而成,是多孔菌科、多孔菌属、寄生菌核、人工培育的一种新型菌种; ②菌学特性:母种成熟期菌丝体为环形链状或网状,并带原猪苓表色素红褐色,扶 转后菌丝体呈白色网状,立体扁平,半透明粉条状,在母液中涉入适当激素,经培养可 出现子实体原基,即菌核原基;将这种试管母种植入较粗放木质培养基中,即可在5-10 天内出现白色绒毛状菌丝体,在菌丝边吃料的情况下,菌核原基便可随即形成;原基形 成期为白色不规则绒毛状或球状,菌核表面出现无色水珠,若受直射光或散射光刺激则 很快呈现为黄褐色;菌核成熟期受辐射或散射以及直射光的影响,其表面变为光滑状, 表面色素随着菌龄的长短而由浅变深,直至变为黑色,菌核内部结构由白色海绵体变为 半木质化菌核;由于猪苓属多年生多孔菌科生物;故其具有药用成分的递增聚缩特性; 其生菌丝始终以雾状形态显现出猪苓特有的性态;由于多孔菌科菌丝体生长对氧较为敏 感,在摄氧不足的情况下,便可先生成一种半木质化的棒状或半握拳状、带少数菌褶的 肺样呼吸器官伸出料面,为料内营养菌丝生长提供充分的氧气,使其营养菌丝迅速生 长,扭结结实;当菌丝迅速膨大时,这种呼吸器官随即退化。 3、猪苓“国首I号”菌种的培养方法,其特征是: ①母种培养方法: 培养基配方为(重量): 马铃薯         200g    VB12                15mg 琼脂           20g     铵                  5g 50%葡萄糖     40ml    10%大麦芽糖侵出液  100ml VB6            10mg    水                  1000g VB9            12mg    PH值                6-6.5 制作方法:马铃薯去皮切片煮液滤汁,琼脂溶于马铃薯滤液中,50%葡萄糖直接加 入上液中,VB6,VB9,VB12研磨后溶于上液中,二铵溶于上液中,10%大麦芽糖侵出 液直接加入上液中,制成以上诸成份的混合液; 培养方法:将制成的混合液注装于试管1/5处,封口灭菌后放置于试管支架上使其 形成母液斜面,然后取优选的野生猪苓分离块在无菌箱内接入试管培养基斜面前1/3 处,封好试管口出箱存放在25℃恒温条件下培养发菌,10-15天菌丝即可布满培养基斜 面,优选出菌丝生长纯真健壮无杂菌污染的试管菌种作为母种; ②原种培养方法: 培养基配方为(重量): 锯木削  60%    麸皮      10%     米糖  10%     谷壳  17% 石膏    1%     二铵      0.2%    多菌灵125g     蔗糖
2: 5% VB9     10g     高锰酸钾  15g      水100-125%    PH值  6-6.5 制作方法:将锯木削、麸皮、米糖、谷壳、石膏、二铵、多菌灵先干拌均匀,然后 将蔗糖、VB9、高锰酸钾溶于水中制成拌料液,再将上述拌好的干料加入拌料液中拌匀 制成含水份约为65-70%的培养料; 培养方法:将培养料装入所需规格的菌袋,封口后置入1.5Kg/CM 2 压力锅内进行灭 菌1-1.5小时,停止供温待压力锅指针归零后取出菌袋。常压100℃灭菌8-10小时、停 火焖料至30℃以下即可取出,待料温冷却至10-15℃时便入接种箱接入母种,将接入母 种的菌袋存放在25-28℃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培养发菌,45天左右待菌丝长满后优选菌丝 洁白健壮纯真无杂菌污染的菌种作为原种; ③栽培种培养方法: 培养基配方为(重量):与原种培养基的配方基本相同; 制作方法:与原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 培养方法:与原种的培养方法基本相同,优选菌丝洁白健壮纯真无杂菌污染的菌种 作为栽培种。 4、猪苓“国首I号”菌种的栽培方法,其特征是: 椴木点种埋植法:以各种阔叶椴木打孔点种,井字形埋入方形或长方形坑内,椴木 材料要求易于腐朽的质底为佳,新鲜活料必须经风吹干、凉晒,使其水分保持在50-60 %之间再点种埋植,埋植时每层可加入腐值土,隔层埋至地平,再覆土10-15厘米,高 出地表,最好以北高南低的角度埋植,以构成斜面或弧形,便于提高菌料温度和防止过 量进水侵泡。 5、猪苓“国首I号”菌种的栽培方法,其特征是: 腐植物埋植法:采集各类腐植物,如树木的枝、杆、叶,草本植物的杆、径、叶壳 等较干材料均可作为腐植基料,采用层压、穴播、散播的方法将菌种粉碎埋植至腐植基 料中。

说明书


猪苓“国首I号”菌种及培养方法和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猪苓“国首I号”菌种及培养方法和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猪苓菌种(Grifola umbellata)是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的菌类植物中药材,野生猪苓资源已濒临灭绝,如何人工繁衍栽培猪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猪苓中药材的产量,满足药用市场的需求,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猪苓“国首I号”菌种及培养方法和栽培方法。通过人工组织分离,移转基因,提纯复制,人工培育一种猪苓菌种。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工栽培繁育猪苓中药材的种源问题,从而达到人工繁衍栽培猪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猪苓中药材的产量,满足药用市场需求之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

    猪苓“国首I号”菌种(Grifola umbellata),其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保藏中心保藏,保藏编号:CGMCC No.0889。以野生猪苓菌核的组织分离物作为人工移转基因源,采取人工组织分离,移转基因、提纯复制而成,是多孔菌科、多孔菌属、寄生菌核、人工培育的一种新型菌种;

    菌学特性:母种成熟期菌丝体为环形链状或网状,并带原猪苓表色素红褐色,扶转后菌丝体呈白色网状,立体扁平,半透明粉条状,在母液中涉入适当激素,经培养可出现子实体原基,即菌核原基;将这种试管母种植入较粗放木质培养基中,即可在5-10天内出现白色绒毛状菌丝体,在菌丝边吃料的情况下,菌核原基便可随即形成;原基形成期为白色不规则绒毛状或球状,菌核表面出现无色水珠,若受直射光或散射光刺激则很快呈现为黄褐色;菌核成熟期受辐射或散射以及直射光的影响,其表面变为光滑状,表面色素随着菌龄的长短而由浅变深,直至变为黑色,菌核内部结构由白色海绵体变为半木质化菌核;由于猪苓属多年生多孔菌科生物;故其具有药用成分的递增聚缩特性;其生菌丝始终以雾状形态显现出猪苓特有地性态;由于多孔菌科菌丝体生长对氧较为敏感,在摄氧不足的情况下,便可先生成一种半木质化的棒状或半握拳状、带少数菌褶的肺样呼吸器官伸出料面,为料内营养菌丝生长提供充分的氧气,使其营养菌丝迅速生长,扭结结实;当菌丝迅速膨大时,这种呼吸器官随即退化。

    ①母种培养方法:

    培养基配方为:

    马铃薯                   200g    VB12    15mg

    琼脂                   20g       二铵                 5g

    50%葡萄糖             40ml      10%大麦芽糖侵出液   100ml

    VB6                    10mg      水                   1000g

    VB9                    12mg      PH值                 6-6.5

    制作方法:马铃薯去皮切片煮液滤汁,琼脂溶于马铃薯滤液中,50%葡萄糖直接加入上液中,VB6,VB9,VB12研磨后溶于上液中,二铵溶于上液中,10%大麦芽糖侵出液直接加入上液中,制成以上诸成份的混合液;

    培养方法:将制成的混合液注装于试管1/5处,封口灭菌后放置于试管支架上使其形成母液斜面,然后取优选的野生猪苓分离块在无菌箱内接入试管培养基斜面前1/3处,封好试管口出箱存放在25℃恒温条件下培养发菌,10-15天菌丝即可布满培养基斜面,优选出菌丝生长纯真健壮无杂菌污染的试管菌种作为母种;

    ②原种培养方法:

    培养基配方为(重量):

    锯木削   60%      麸皮     10%      米糖    10%       谷壳  17%

    石膏     1%       二铵     0.2%     多菌灵  125g       蔗糖  1.5%

    VB9      10g       高锰酸钾 15g       水      100-125%  PH值  6-6.5

    制作方法:将锯木削、麸皮、米糖、谷壳、石膏、二铵、多菌灵先干拌均匀,然后将蔗糖、VB9、高锰酸钾溶于水中制成拌料液,再将上述拌好的干料加入拌料液中拌匀制成含水份约为65-70%的培养料;

    培养方法:将培养料装入所需规格的菌袋,封口后置入1.5Kg/CM2压力锅内进行灭菌1-1.5小时,停止供温待压力锅指针归零后取出菌袋。常压100℃灭菌8-10小时、停火焖料至30℃以下即可取出,待料温冷却至10-15℃时便入接种箱接入母种,将接入母种的菌袋存放在25-28℃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培养发菌,45天左右待菌丝长满后优选菌丝洁白健壮纯真无杂菌污染的菌种作为原种;

    ③栽培种培养方法:

    培养基配方为(重量):与原种培养基的配方基本相同;

    制作方法:与原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

    培养方法:与原种的培养方法基本相同,优选菌丝洁白健壮纯真无杂菌污染的菌种作为栽培种。

    栽培方法:

    椴木点种埋植法:以各种阔叶椴木打孔点种,井字形埋入方形或长方形坑内,椴木材料要求易于腐朽的质底为佳,新鲜活料必须经风吹干、凉晒,使其水分保持在50-60%之间再点种埋植,埋植时每层可加入腐值土,隔层埋至地平,再覆土10-15厘米,高出地表,最好以北高南低的角度埋植,以构成斜面或弧形,便于提高菌料温度和防止过量进水侵泡。

    腐植物埋植法:采集各类腐植物,如树木的枝、杆、叶,草本植物的杆、径、叶壳等较干材料均可作为腐植基料,采用层压、穴播、散播的方法将菌种粉碎埋植至腐植基料中。

    本发明的优点和效果:

    1、从根本上解决了人工栽培繁育猪苓中药材的种源问题,从而达到人工繁衍栽培猪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猪苓中药材的产量,满足药用市场需求之目的。

    2、本菌种系一种同步菌种,在菌丝边吃料的情况下子实体便可随即形成,无需其它菌类的扶助作用,性态稳定,菌核形成周期短、产量高,抗逆性、排杂性、食它性及耐受力均较强。

    3、本菌种的最佳生产周期一般为2-3年,1-1.5年便可采收。椴木点种栽培,以50×50×50cm的小窝计算,1.5-2年期每窝单产平均为8-10kg,2-3年期每窝单产平均为15-20kg,基料中硬质材料越充足生长期越长,其产量也相应提高。

    4、本菌种属地下寄生菌科,基本不受地表以上气候条件的影响,因此栽培和采收不受季节的限制,栽培后不须施肥、除草、浇水,省时、省力、省钱,栽培简单,管理粗放,极易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母种培养:

    培养基配方为:

    马铃薯                 200g      VB12                 15mg

    琼脂                   20g       二铵                 5g

    50%葡萄糖             40ml      10%大麦芽糖侵出液   100ml

    VB6                    10mg      水                   1000g

    VB9                    12mg      PH值                 6-6.5

    制作方法:马铃薯去皮切片煮液滤汁,琼脂溶于马铃薯滤液中,50%葡萄糖直接加入上液中,VB6,VB9,VB12研磨后溶于上液中,二铵溶于上液中,10%大麦芽糖侵出液直接加入上液中,制成以上诸成份的混合液;

    培养方法:将制成的混合液注装于试管1/5处,用药棉封口,置入1.5kg/CM2高压锅中灭菌25-30分钟,停止供温待压力锅指针归零后即可取出试管,放置于30度试管支架,使其形成母液斜面,然后取优选的野生猪苓分离块在无菌箱内接入试管培养基斜面前1/3处,封好试管口出箱存放在25℃恒温条件下培养发菌,10-15天菌丝即可布满培养基斜面。优选出菌丝生长纯真健壮无杂菌污染的试管菌种作为母种。

    2、原种培养:

    培养基配方为(重量):

    锯木削   60%     麸皮    10%    米糖    10%    谷壳  17%

    石膏    1%    二铵      0.2%    多菌灵  125g    蔗糖  1.5%

    VB9     10g    高锰酸钾  15g      水       125%  PH值  6-6.5

    制作方法:将锯木削、麸皮、米糖、谷壳、石膏、二铵、多菌灵先干拌均匀,然后将蔗糖、VB9、高锰酸钾溶于水中制成拌料液,再将上述拌好的干料加入拌料液中拌匀制成含水份约为65-70%的培养料;

    培养方法:将培养料装入所需规格的菌袋,封口后置入1.5Kg/CM2压力锅内进行灭菌1-1.5小时,停止供温待压力锅指针归零后取出菌袋。常压100℃灭菌8-10小时、停火焖料至30℃以下即可取出,待料温冷却至10-15℃时便入接种箱接入母种。将接入母种的菌袋存放在25-28℃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培养发菌,45天左右待菌丝长满后优选菌丝洁白健壮纯真无杂菌污染的菌种作为原种。

    3、栽培种培养:

    培养基配方为(重量):与原种培养基的配方基本相同;

    制作方法:与原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

    培养方法:与原种的培养方法基本相同,优选菌丝洁白健壮纯真无杂菌污染的菌种作为栽培种。

    4、栽培方法:

    椴木点种埋植法:以各种阔叶椴木打孔点种,井字形埋入30-50厘米深的方形或长方形坑内,椴木的长短一般以50-80厘米为宜,椴木材料要求易于腐朽的质底为佳,新鲜活料必须经风吹干、凉晒,使其水分保持在50-60%之间再点种埋植,埋植时每层可加入腐值土,隔层埋至地平,再覆土10-15厘米,高出地表,最好以北高南低的角度埋植,以构成斜面或弧形,便于提高菌料温度和防止过量进水侵泡。

    实施例2:

    1、母种培养:与实施例1相同。

    2、原种培养:与实施例1相同。

    3、栽培种培养:与实施例1相同。

    4、栽培方法:

    腐植物埋植法:采集各类腐植物,如树木的枝、杆、叶,草本植物的杆、径、叶壳等较干材料均可作为腐植基料,采用层压、穴播、散播的方法将菌种粉碎埋植至腐植基料中即可。

猪苓“国首I号”菌种及培养方法和栽培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猪苓“国首I号”菌种及培养方法和栽培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猪苓“国首I号”菌种及培养方法和栽培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猪苓“国首I号”菌种及培养方法和栽培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苓“国首I号”菌种及培养方法和栽培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猪苓“国首I号”菌种(Grifola umbellata),以野生猪苓菌核的组织分离物作为人工移转基因源,采取人工组织分离,移转基因、提纯复制而成,是多孔菌科、多孔菌属、寄生菌核、人工培育的一种新型菌种。其培养方法是以马铃薯、琼脂、葡萄糖为主的母种培养基及以锯木削、麸皮、米糖、谷壳为主的原种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基培养,以椴木点种埋植法或腐植物埋植法栽培。本菌种系一种同步菌种,在菌丝边吃料的情况下子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生物化学;啤酒;烈性酒;果汁酒;醋;微生物学;酶学;突变或遗传工程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