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冲吸振的移动空压机排气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缓冲吸振的移动空压机排气装置.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14982 A(43)申请公布日 2013.05.22CN103114982A*CN103114982A*(21)申请号 201310040939.6(22)申请日 2013.02.01F04B 39/10(2006.01)F04B 39/00(2006.01)(71)申请人湖北工程学院地址湖北省孝感市交通西路272号(72)发明人张升义 徐智辉 雷丽 吕昊王新民(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尚德技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8代理人马贺(54) 发明名称一种缓冲吸振的移动空压机排气装置(57)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缓冲吸振的移动空压机排气装置,其包括。
2、有与移动空压机内气缸呈内腔相互连通的排气阀、气管和压力表,所述排气阀包含阀体、阀杆、锁接于阀体上的阀帽、密封圈及弹簧;所述阀杆为呈阶梯状的杆体,在所述阀杆中段设有供所述密封圈套置的凹环部;所述阀帽设有孔径大于所述阀杆直径的贯穿孔,所述阀杆顶端贯穿并延伸出所述阀帽,所述弹簧套置于所述阀杆的底端,且位于所述阀杆与阀帽之间,以使所述阀杆中段套设的密封圈顶持于所述阀帽内壁而能开启或关闭所述阀帽的贯穿孔。(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14982 ACN。
3、 103114982 A1/1页21.一种缓冲吸振的移动空压机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与移动空压机内气缸呈内腔相互连通的排气阀、气管和压力表,所述排气阀包含阀体、阀杆、锁接于阀体上的阀帽、密封圈及弹簧;所述阀杆为呈阶梯状的杆体,在所述阀杆中段设有供所述密封圈套置的凹环部;所述阀帽设有孔径大于所述阀杆直径的贯穿孔,所述阀杆顶端贯穿并延伸出所述阀帽,所述弹簧套置于所述阀杆的底端,且位于所述阀杆与阀帽之间,以使所述阀杆中段套设的密封圈顶持于所述阀帽内壁而能开启或关闭所述阀帽的贯穿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吸振的移动空压机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延伸出的所述阀帽的外端设有按压头。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吸振的移动空压机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与所述阀帽之间由螺纹锁合,且在所述阀帽与阀体之间套设有止漏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吸振的移动空压机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内部形成有用于抵接所述弹簧的台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吸振的移动空压机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在紧贴凹环部的下方一体成形有用于抵接所述弹簧的凸环。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缓冲吸振的移动空压机排气装置,所述阀体一体结合于空压机汽缸上。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缓冲吸振的移动空压机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为设置并连通所述气管的独立件。8.根据权利要求。
5、7所述的缓冲吸振的移动空压机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底端设有插接部,所述阀体的插接部插接在一连接管上,所述阀体经连接管及三通管连接设置于所述气管上,所述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阀体底端的插接部,另一端连接所述三通管的一个插接部,所述三通管的另两个插接部连接所述气管。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114982 A1/3页3一种缓冲吸振的移动空压机排气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关于一种移动空压机,更具体地说,关于一种缓冲吸振的移动空压机排气装置。背景技术0002 目前已有的移动空压机,被广泛应用于矿山、水利、交通、造船、城建、能源、军工等行业,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移动空压机充气快速,排气压。
6、力出现脉动以及其他因素,增大了移动空压机的振动和噪声,另外由于充气迅速,因此很容易发生过度充气,致使充气压力超出预期值,不能精确的控制充气压力,必须卸下移动空压机的气嘴,通过手工调整被充气装置的充气压力,从而使整体操作非常繁琐,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发明内容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缓冲吸振的移动空压机排气装置,利用该排气装置能够降低移动空压机的振动和噪声,精确控制移动空压机的排气压力。0004 本发明中的缓冲吸振的移动空压机排气装置包括有与移动空压机内气缸呈内腔相互连通的排气阀、气管和压力表,所述排气阀包含阀体、阀杆、锁接于阀体上的阀帽、密封圈及弹簧;所述阀杆为呈阶梯状的杆体,在所述。
7、阀杆中段设有供所述密封圈套置的凹环部;所述阀帽设有孔径大于所述阀杆直径的贯穿孔,所述阀杆顶端贯穿并延伸出所述阀帽,所述弹簧套置于所述阀杆的底端,且位于所述阀杆与阀帽之间,以使所述阀杆中段套设的密封圈顶持于所述阀帽内壁而能开启或关闭所述阀帽的贯穿孔。0005 所述阀杆延伸出的所述阀帽的外端设有按压头。0006 所述阀体与所述阀帽之间由螺纹锁合,且在所述阀帽与阀体之间套设有止漏环。0007 所述阀体内部形成有用于抵接所述弹簧的台阶。0008 所述阀杆在紧贴凹环部的下方一体成形有用于抵接所述弹簧的凸环。0009 所述阀体一体结合于空压机汽缸上。0010 所述阀体为设置并连通所述气管的独立件。0011。
8、 所述阀体底端设有插接部,所述阀体的插接部插接在一连接管上,所述阀体经连接管及三通管连接设置于所述气管上,所述连接管的一端连接所述阀体底端的插接部,另一端连接所述三通管的一个插接部,所述三通管的另两个插接部连接所述气管。0012 本发明包含移动空压机主体结构,以及缓冲排气装置,包含排气阀,压力表,气管等,排气阀与压力表的内腔均呈互通状态,排气阀设置于空压机气缸与气管之间。0013 本发明中的缓冲吸振的移动空压机排气装置在平时,套设于阀杆中段凹环部的密封圈顶持在阀帽内壁而关闭阀帽的贯穿孔,当按压阀杆时,则可开启阀帽的贯穿孔,当被充气装置过度充气时,即可依据压力表显示的压力数值按压阀杆,以启动排气。
9、阀放气,精确控制排气压力,从而防止排气压力出现脉动,缓冲吸振,降低噪声,使用操作简单方便,从而达到本发明的目的。说 明 书CN 103114982 A2/3页4发明内容0014 图1是本发明中移动空压机的结构示意图。0015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排气阀的结构示意图,该图中示出了排气阀在关闭状态下的结构。0016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排气阀的结构示意图,该图中示出排气阀在开启状态下的结构。0017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排气阀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18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中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0019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中的移动空压机4包含移动空压机主体,在移动空压机主。
10、体的出气口经气管3向使用设备供气,在移动空压机主体的出气处设置有排气装置,该排气装置包含排气阀1,气管3和高精度压力表2。排气阀1、压力表2以及气管3均与移动空压机主体气缸的内腔呈互通状态。移动空压机主体产生的压缩空气,经过排气阀1、压力表2调整供气压力,经气管3输出压缩空气。同时利用压力表2可以精确显示充气的压力数值。下面对排气阀1的多个不同实施例作分别说明。0020 实施例一如图2和图3所示,排气阀1包含阀体17、阀杆12、阀帽13、密封圈14及弹簧16。阀体17一体结合于移动空压机的气缸上,使排气阀1、气管3及压力表2呈内腔互通状态,因此,当被充气装置过度充气时,可依据压力表2显示的压力。
11、数值按压阀杆12,以启动排气阀1进行放气,并于压力表2显示下降到所需的压力数值时停止按压阀杆12,即能精确调节放气压力数值,整体操作简单方便。0021 阀体17的内壁呈阶梯状,即设有供弹簧16抵接的台阶19,阀杆12为呈阶梯状的杆体,中段设有供密封圈14套置的凹环部117及用于抵接弹簧16的凸环18,阀帽13设有孔径大于阀杆12直径的贯穿孔123,阀杆12的顶端贯穿并延伸出阀帽13,并于阀杆12延伸出阀帽13的外端锁设按压头11,如图2所示,按压头11与阀杆12之间由螺纹连锁接,也可以是卡合锁接。0022 阀帽13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锁接于阀体17的内壁(也可以是螺纹以外的连接方式,只要能使阀帽。
12、13与阀体17锁合固定即可,如插槽连接),并于阀帽13与阀体17之间套设止漏环15。弹簧16套置于阀杆12的底端,且位于阀杆12的凸环18与阀体17的台阶19之间,以使阀杆12可以沿阀帽13的贯穿孔123的内壁作上下活动,当压力表2内显示的压力在正常范围时,套设于阀杆12中段凹环部117的密封圈14顶持于阀帽13内壁而关闭阀帽13的贯穿孔12,如图2所示,当于压力表2内显示的压力超出正常范围需要卸压时,可以当按压阀杆12,开启阀帽13的贯穿孔123进行卸压,使压力表2内的压力处理正常范围,精确控制排气压力,防止排气压力出现脉动,缓冲吸振,降低噪声,使用操作简单方便,从而达到本发明的目的,如图3。
13、所示。0023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二中的排气阀1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阀体17的结构,说 明 书CN 103114982 A3/3页5本实施例中的阀体17为一独立件,即不与移动空压机的缸体一体成形,而在阀体17的底端设有呈倒锯齿状的插接部171,利用该插接部171插接在一连接管5上,从而可以使排气阀1连接设置于气管3上的任一位置。如图4所示,在气管3的任意位置设置一个三通管6,三通管6的一个插接部61经连接管5与阀体17的插接部171连接,三通管6的另外两个插接部62、63连接气管3,三通管6的插接部61、62、63均可呈倒锯齿状,以确保与连接管5、气管3呈紧密的气密连接。0024 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修改与结合,均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说 明 书CN 103114982 A1/2页6图1图2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114982 A2/2页7图4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11498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