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pdf

上传人:00062****4422 文档编号:1554520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131750.8

申请日:

2014.03.21

公开号:

CN203923826U

公开日:

2014.11.05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避免重复授予专利权IPC(主分类):E01C 1/04申请日:20140321授权公告日:20141105放弃生效日:20170412|||授权

IPC分类号:

E01C1/04

主分类号:

E01C1/04

申请人: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明人:

孔庆伟; 廖彩凤

地址:

200030 上海市徐汇区南丹东路106号3楼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代理人:

朱俊跃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南方向位置的东南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南方向位置的西南口(F)、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E)、位于北面方向位置的北向口(D)、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全流向的交通转向;立交层数为两层,建筑高度低、工程造价小;通过设置集散车道,消除主线与匝道车辆之间的频繁交织。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建立虚拟坐标系,在该虚拟坐标系内,具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位于所述虚拟坐标系内,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南方向位置的东南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南方向位置的西南口(F)、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E)、位于北面方向位置的北向口(D)、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四条直行主干道,分别为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其中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
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之间布设有第一环形匝道(DC)、第二环形匝道(AD)和第三环形匝道(BA),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位于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右侧,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位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左侧;
在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四环形匝道(AF)、第五环形匝道(DA)和第六环形匝道(ED),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位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右侧,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位于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左侧;
在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的外侧布设有第一右转匝道(AB),在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的外侧布设有第二右转匝道(BC),在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的外侧布设有第三右转匝道(CD),在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的外侧布设有第四右转匝道(DE),在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的外侧布设有第五右转匝道(EF),在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的外侧布设有第六右转匝道(FA);
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之间布设有第七右转匝道(CE),在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八右转匝道(FB),在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和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之间布设有第一左转匝道(CB)和第二左转匝道(FE)。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车道包括第一集散车道(111),所述第一集散车道(111)连接所述第一环形 匝道(DC)和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车道包括第二集散车道(222),所述第二集散车道(222)连接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和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车道包括第三集散车道(211),所述第三集散车道(211)连接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和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车道包括第四集散车道(122),所述第四集散车道(122)连接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和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车道还包括第五集散车道(121),所述第五集散车道(121)连接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和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车道还包括第六集散车道(212),所述第六集散车道(212)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和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车道还包括第七集散车道(221),所述第七集散车道(221)连接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和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车道还包括第八集散车道(112),所述第八集散车道(112)连接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和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交叉处互为第一层和第二层;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交叉处互为第二层和第一层。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道路中常见的交叉口为三路T型交叉和四路十字交叉,设置立体交叉时的交通组织设计相对容易,车辆流向顺适、流畅;而在城市和郊区中,也有可能会存在六路交叉的现象。六路交叉多个方向上来回共有30个流向,若是设置常规的全互通式立交,其层数较三路、四路交叉更多,建筑高度更高,工程造价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克服了以往六路相交一般很少实现全互通立体交叉的情况,避免了若实现互通式立体交叉,往往造成立体交叉建筑高度高、工程投资大的缺点,通过保证四路双向直行交通流向之外,其余两路双向直行和所有转向交通在设置的环形左转匝道及其外侧右转匝道通行,大大降低立体交叉的建筑高度,节省工程造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建立虚拟坐标系,在该虚拟坐标系内,具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位于所述虚拟坐标系内,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南方向位置的东南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南方向位置的西南口(F)、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E)、位于北面方向位置的北向口(D)、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四条直行主干道,分别为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其中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
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之间布设有第一环形匝道(DC)、第二环形匝道(AD)和第三环形匝道(BA),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位于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右侧,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位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左侧;
在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四环形匝道(AF)、第五环形匝道(DA)和第六环形匝道(ED),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位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右侧,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位于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左侧;
在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的外侧布设有第一右转匝道(AB),在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的外侧布设有第二右转匝道(BC),在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的外侧布设有第三右转匝道(CD),在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的外侧布设有第四右转匝道(DE),在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的外侧布设有第五右转匝道(EF),在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的外侧布设有第六右转匝道(FA);
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之间布设有第七右转匝道(CE),在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八右转匝道(FB),在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和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之间布设有第一左转匝道(CB)和第二左转匝道(FE)。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车道包括第一集散车道(111),所述第一集散车道(111)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和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车道包括第二集散车道(222),所述第二集散车道(222)连接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和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车道包括第三集散车道(211),所述第三集散车道(211)连接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和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车道包括第四集散车道(122),所述第四集散车道(122)连接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和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车道还包括第 五集散车道(121),所述第五集散车道(121)连接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和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车道还包括第六集散车道(212),所述第六集散车道(212)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和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车道还包括第七集散车道(221),所述第七集散车道(221)连接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和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车道还包括第八集散车道(112),所述第八集散车道(112)连接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和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交叉处互为第一层和第二层;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交叉处互为第二层和第一层。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可以解决全流向的交通转向;
2、立交层数为两层,建筑高度低、工程造价小;
3、通过设置集散车道,消除主线与匝道车辆之间的频繁交织。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首先建立虚拟坐标系,在该虚拟坐标系内,具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本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位于该虚拟坐标系内,下文中所提及的所有和方向有关的名词将不作为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场合的限定。在上述虚拟坐标系内,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南方向位置的东南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南方向位置的西南口F、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E、位于北面方向位置的北向口D、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本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一对四条直行主干道,包括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其中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
在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之间布设有第一环形匝道DC、第二环形匝道AD和第三环形匝道BA,第一环形匝道DC位于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右侧,第三环形匝道BA位于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左侧。
在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四环形匝道AF、第五环形匝道DA和第六环形匝道ED,第四环形匝道AF位于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右侧,第六环形匝道ED位于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左侧。
在第一环形匝道DC的外侧布设有第一右转匝道AB,在第二环形匝道AD的外侧布设有第二右转匝道BC,在第三环形匝道BA的外侧布设有第三右转匝道CD,在第四环形匝道AF的外侧布设有第四右转匝道DE,在第五环形匝道DA的外侧布设有第五右转匝道EF,在第六环形匝道ED的外侧布设有第六右转匝道FA。
在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之间布设有第七右转匝道CE,在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和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八右转匝道FB,在第七右转匝道CE和第八右转匝道FB之间布设有第一左转匝道CB和第二左转匝道FE。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车道包括第一集散车道111,第一集散车道111连接第一环形匝道DC和第二环形匝道AD;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车道包括第二集散车道222,第二集散车道222连接第二环形匝道AD和第三环形匝道BA;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车道包括第三集散车道211,第三集散车道211连接第四环形匝道AF和第五环形匝道DA;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车道包括第四集散车道122,第四集散车道122连接第五环形匝道DA和第六环形匝道ED;南-东北方向直行道 AC的车道还包括第五集散车道121,第五集散车道121连接第七右转匝道CE和第三环形匝道BA;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车道还包括第六集散车道212,第六集散车道212连接第一环形匝道DC和第八右转匝道FB;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车道还包括第七集散车道221,第七集散车道221连接第八右转匝道FB和第六环形匝道ED;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车道还包括第八集散车道112,第八集散车道112连接第四环形匝道AF和第七右转匝道CE
更进一步的,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交叉处互为第一层和第二层,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交叉处互为第二层和第一层,两层为全互通式设计。
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以及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和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分流处前端可采用物理分隔O,反之,合流处前端也可采用物理分隔O。
继续参看图1所示,各条道路进口车辆行驶流线如下表所示: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可以解决全流向的交通转向;立交层数为两层,建筑高度低、工程造价小;通过设置集散车道,消除主线与匝道车辆之间的频繁交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只是作为范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出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923826 U(45)授权公告日 2014.11.05CN203923826U(21)申请号 201420131750.8(22)申请日 2014.03.21E01C 1/04(2006.01)(73)专利权人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 200030 上海市徐汇区南丹东路106号3楼(72)发明人孔庆伟 廖彩凤(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代理人朱俊跃(54)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57)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南方向位置的东南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南方。

2、向位置的西南口(F)、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E)、位于北面方向位置的北向口(D)、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全流向的交通转向;立交层数为两层,建筑高度低、工程造价小;通过设置集散车道,消除主线与匝道车辆之间的频繁交织。(51)Int.Cl.(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1页(10)授权公告号 。

3、CN 203923826 UCN 203923826 U1/2页21.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建立虚拟坐标系,在该虚拟坐标系内,具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位于所述虚拟坐标系内,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南方向位置的东南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南方向位置的西南口(F)、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E)、位于北面方向位置的北向口(D)、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四条直行主干道,分别为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其中。

4、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之间布设有第一环形匝道(DC)、第二环形匝道(AD)和第三环形匝道(BA),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位于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右侧,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位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左侧;在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四环形匝道(AF)、第五环形匝道(DA)和第六环形匝道(ED),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

5、F)位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右侧,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位于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左侧;在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的外侧布设有第一右转匝道(AB),在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的外侧布设有第二右转匝道(BC),在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的外侧布设有第三右转匝道(CD),在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的外侧布设有第四右转匝道(DE),在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的外侧布设有第五右转匝道(EF),在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的外侧布设有第六右转匝道(FA);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之间布设有第七右转匝道(CE),在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

6、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八右转匝道(FB),在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和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之间布设有第一左转匝道(CB)和第二左转匝道(FE)。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车道包括第一集散车道(111),所述第一集散车道(111)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和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车道包括第二集散车道(222),所述第二集散车道(222)连接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和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

7、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 F)的车道包括第三集散车道(211),所述第三集散车道(211)连接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和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车道包括第四集散车道(122),所述第四集散车道(122)连接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和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权 利 要 求 书CN 203923826 U2/2页3道(AC)的车道还包括第五集散车道(121),所述第五集散车道(121)连接所述第七右转。

8、匝道(CE)和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车道还包括第六集散车道(212),所述第六集散车道(212)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和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车道还包括第七集散车道(221),所述第七集散车道(221)连接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和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车道还包括第八集散车道(112),所述第八集散车道(112)连接。

9、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和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交叉处互为第一层和第二层;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交叉处互为第二层和第一层。权 利 要 求 书CN 203923826 U1/5页4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背景技术0002 城市道路中常见的交叉口为三路T型交叉和四路十字交叉,设置立体交叉时的交通组织设计相对容易,车辆流向顺适、流畅。

10、;而在城市和郊区中,也有可能会存在六路交叉的现象。六路交叉多个方向上来回共有30个流向,若是设置常规的全互通式立交,其层数较三路、四路交叉更多,建筑高度更高,工程造价大。实用新型内容0003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克服了以往六路相交一般很少实现全互通立体交叉的情况,避免了若实现互通式立体交叉,往往造成立体交叉建筑高度高、工程投资大的缺点,通过保证四路双向直行交通流向之外,其余两路双向直行和所有转向交通在设置的环形左转匝道及其外侧右转匝道通行,大大降低立体交叉的建筑高度,节省工程造价。0004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000。

11、5 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建立虚拟坐标系,在该虚拟坐标系内,具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位于所述虚拟坐标系内,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南方向位置的东南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南方向位置的西南口(F)、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E)、位于北面方向位置的北向口(D)、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四条直行主干道,分别为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其中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构成双Y型。

12、直行道结构,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0006 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之间布设有第一环形匝道(DC)、第二环形匝道(AD)和第三环形匝道(BA),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位于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右侧,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位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左侧;0007 在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四环形匝道(AF)、第五环形匝道(DA)和第六环形匝道(ED),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位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右侧,所述第。

13、六环形匝道(ED)位于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左侧;0008 在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的外侧布设有第一右转匝道(AB),在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的外侧布设有第二右转匝道(BC),在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的外侧布设有第三右说 明 书CN 203923826 U2/5页5转匝道(CD),在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的外侧布设有第四右转匝道(DE),在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的外侧布设有第五右转匝道(EF),在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的外侧布设有第六右转匝道(FA);0009 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之间布设有第七右转匝道(CE),在所述北-东南方。

14、向直行道(DB)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八右转匝道(FB),在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和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之间布设有第一左转匝道(CB)和第二左转匝道(FE)。0010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车道包括第一集散车道(111),所述第一集散车道(111)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和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0011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车道包括第二集散车道(222),所述第二集散车道(222)连接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和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0012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

15、中,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车道包括第三集散车道(211),所述第三集散车道(211)连接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和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0013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车道包括第四集散车道(122),所述第四集散车道(122)连接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和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0014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车道还包括第五集散车道(121),所述第五集散车道(121)连接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和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0015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

16、的车道还包括第六集散车道(212),所述第六集散车道(212)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和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0016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车道还包括第七集散车道(221),所述第七集散车道(221)连接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和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0017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车道还包括第八集散车道(112),所述第八集散车道(112)连接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和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0018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

17、)的交叉处互为第一层和第二层;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交叉处互为第二层和第一层。0019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0020 1、可以解决全流向的交通转向;0021 2、立交层数为两层,建筑高度低、工程造价小;0022 3、通过设置集散车道,消除主线与匝道车辆之间的频繁交织。说 明 书CN 203923826 U3/5页6附图说明0023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0024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最优。

18、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25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0026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0027 首先建立虚拟坐标系,在该虚拟坐标系内,具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本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位于该虚拟坐标系内,下文中所提及的所有和方向有关的名词将不作为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场合的限定。

19、。在上述虚拟坐标系内,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南方向位置的东南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南方向位置的西南口F、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E、位于北面方向位置的北向口D、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本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一对四条直行主干道,包括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其中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0028 在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之间布设有第一环形。

20、匝道DC、第二环形匝道AD和第三环形匝道BA,第一环形匝道DC位于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右侧,第三环形匝道BA位于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左侧。0029 在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四环形匝道AF、第五环形匝道DA和第六环形匝道ED,第四环形匝道AF位于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右侧,第六环形匝道ED位于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左侧。0030 在第一环形匝道DC的外侧布设有第一右转匝道AB,在第二环形匝道AD的外侧布设有第二右转匝道BC,在第三环形匝道BA的外侧布设有第三右转匝道CD,在第四环形匝道AF的外侧布设有第四右转匝道DE,在第五环形匝道DA的外侧布设有。

21、第五右转匝道EF,在第六环形匝道ED的外侧布设有第六右转匝道FA。0031 在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之间布设有第七右转匝道CE,在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和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八右转匝道FB,在第七右转匝道CE和第八右转匝道FB之间布设有第一左转匝道CB和第二左转匝道FE。0032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车道包括第一集散车道111,第一集散车道111连接第一环形匝道DC和第二环形匝道AD;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车道包括第二集散车道222,第二集散车道222连接第二环形匝道AD和第三环形匝道BA;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车道包括。

22、第三集散车道211,第三集散车道211连接第四环形说 明 书CN 203923826 U4/5页7匝道AF和第五环形匝道DA;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车道包括第四集散车道122,第四集散车道122连接第五环形匝道DA和第六环形匝道ED;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车道还包括第五集散车道121,第五集散车道121连接第七右转匝道CE和第三环形匝道BA;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车道还包括第六集散车道212,第六集散车道212连接第一环形匝道DC和第八右转匝道FB;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车道还包括第七集散车道221,第七集散车道221连接第八右转匝道FB和第六环形匝道ED;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车道。

23、还包括第八集散车道112,第八集散车道112连接第四环形匝道AF和第七右转匝道CE0033 更进一步的,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交叉处互为第一层和第二层,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交叉处互为第二层和第一层,两层为全互通式设计。0034 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以及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和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分流处前端可采用物理分隔O,反之,合流处前端也可采用物理分隔O。0035 继续参看图1所示,各条道路进口车辆行驶流线如下表所示:0036 0037 说 明 书CN 203923826 U5/5页80038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可以解决全流向的交通转向;立交层数为两层,建筑高度低、工程造价小;通过设置集散车道,消除主线与匝道车辆之间的频繁交织。0039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只是作为范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出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说 明 书CN 203923826 U1/1页9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3923826 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