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尘基站机房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站,具体涉及一种防尘基站机房。
背景技术
为了使各种基站机房内设备的正常工作,需要将环境温度维持在设备允许范围内,目前都是通过空调来降温处理,但是这就要求空调长时间开着,很浪费电,如果机房外部与内部通风的话,就会有很多的灰尘进入,打扫起来很不方便。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基站机房来解决此类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了一种防尘基站机房,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防尘基站机房,包括基塔、机房、机房门、防雨罩、进风机、第一过滤装置、第二过滤装置、灰尘传感器、空调、温度传感器、主控箱、吸音板和通槽,所述基塔的一侧设有所述机房,所述机房的外侧设有所述机房门和所述防雨罩,所述机房的内部设有所述主控箱,所述机房内部的一侧设有所述进风机,所述进风机安装在所述通槽的内部,所述进风机的内部上端设有所述吸音板,所述进风机的内部一侧设有所述第一过滤装置,所述第一过滤装置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二过滤装置,所述第二过滤装置的一侧设有所述灰尘传感器,所述机房内部的另一侧设有所述空调,所述空调的一侧设有所述温度传感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防雨罩的一端与所述进风机的一端在所述通槽的内部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过滤装置为可拆卸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装置为可拆卸百叶窗。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主控箱与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灰尘传感器、所述空调、所述进风机之间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一种技术方案,所述进风机与所述吸音板、所述第一过滤装置、所述第二过滤装置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基站机房,通过第一过滤装置和第二过滤装置的应用,能有效地防止灰尘颗粒和昆虫进入到机房内,也能防雨,而且还能通过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差来自动控制空调开关,节省了很多能量。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防尘基站机房结构示意图;
图2基站机房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3排风机内部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中:1、塔基;2、机房;3、机房门;4、防雨罩;5、排风机;6、第一过滤装置;7、第二过滤装置;8、灰尘传感器;9、空调;10、温度传感器;11、主控箱;12、吸音板;13、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防一种尘基站机房,包括基塔1、机房2、机房门3、防雨罩4、进风机5、第一过滤装置6、第二过滤装置7、灰尘传感器8、空调9、温度传感器10、主控箱11、吸音板12和通槽13,基塔1的一侧设有机房2,机房2的外侧设有机房门3和防雨罩4,机房2的内部设有主控箱11,机房2内部的一侧设有进风机5,进风机5安装在通槽13的内部,进风机5的内部上端设有吸音板12,进风机5的内部一侧设有第一过滤装置6,第一过滤装置6的一侧设有第二过滤装置7,第二过滤装置7的一侧设有灰尘传感器8,机房3内部的另一侧设有空调9,空调9的一侧设有温度传感器10。
所述防雨罩4的一端与所述进风机5的一端在所述通槽13的内部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防止所述进风机5被雨淋湿受损。
所述第一过滤装置6为可拆卸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装置7为可拆卸百叶窗,主要是为了方便清洗。
所述主控箱11与所述温度传感器10、所述灰尘传感器8、所述空调9、所述进风机5之间电性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电路,由主控箱11控制整个电路。
所述进风机5与所述吸音板12、所述第一过滤装置6、所述第二过滤装置7之间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防止风力太大,把两个过滤装置吹散。
具体的,使用时,室外的风经过进风机4时,进风机4的上端安装的吸音板12,使得噪声减小,然后通过第一过滤装置6和第二过滤装置7,第一过滤装置6可防止昆虫和灰尘颗粒进入,如果灰尘过大的话,通过灰尘传感器8的感应,主控箱11会关闭进风系统,而且当风进入时,温度传感器10会感应室外和室内的温度差,来控制空调9的开关,而且机房2外部的防雨罩4可以有效的防止雨滴沾湿而导致进风机4受损。
该种防尘基站机房的有益效果:该种基站机房,通过第一过滤装置和第二过滤装置的应用,能有效地防止灰尘颗粒和昆虫进入到机房内,也能防雨,而且还能通过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差来自动控制空调开关,节省了很多能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