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通风器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门窗通风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多侧进风的门窗通
风器。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建筑如需要通风换气,必须开启建筑的门窗,开启
建筑外门窗带来室外噪音、灰尘、安全防盗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市面上开始流通了门窗通风器,这些门窗通
风器一般安装在门窗的上边缘,用于连接门窗框体和门窗本体,通风
器一般由外壳、断桥、风门(风道导向板)及个别的吸音材料组成。
现有的门窗通风器一般使用端面为圆形或S型的曲型风道,风道
断面面积很大,但由于瓶颈效应,实际的通风量不一定能保证很大,
比较浪费风道区域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门窗通
风器,解决了现有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门窗通风器,包括通风器本体,降噪保温泡棉,其特征在于:还
包括进风隔条、风道盖板,所述进风隔条与所述风道盖板均竖立设置
在所述通风器本体内部且与进风方向垂直,所述风道盖板的立面面积
大于所述进风隔条的立面面积,所述进风隔条投影在所述风道盖板以
外的部分由所述降噪保温泡棉填充,所述进风隔条与所述风道盖板间
距设置形成水平平行的风道区,所述进风隔条、所述风道盖板均为水
平不连续设置,所述进风隔条的设置间隙被所述风道盖板的设置间隙
遮挡。
优选地,所述的进风隔条的设置间隙大于所述风道盖板的设置间
隙,前后二者比例为1:4-1:5。
优选地,所述风道盖板在靠近所述风道区的一侧还设置有降噪保
温泡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使用进风隔条及风道盖板形成风道区,能够降低风道区的端
面高度,整体缩小风道区的占用体积;
2、由于进风隔条与风道盖板的间隙设置,进风降噪、柔和效果
进一步加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门窗通风器的侧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门窗通风器的剖面立体示意图。
其中,1、通风器本体;2、进风隔条;3、风道盖板;4、降噪
保温泡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
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
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
获得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门窗通风器,包括通风器本体1,降噪保温泡
棉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风隔条2、风道盖板3,所述进风隔条2
与所述风道盖板3均竖立设置在所述通风器本体1内部且与进风方向
垂直,所述风道盖板3的立面面积大于所述进风隔条2的立面面积,
所述进风隔条2投影在所述风道盖板3以外的部分由所述降噪保温泡
棉4填充,所述进风隔条与所述风道盖板间距设置形成水平平行的风
道区,所述进风隔条2、所述风道盖板3均为水平不连续设置,所述
进风隔条2的设置间隙被所述风道盖板3的设置间隙遮挡。
优选地,所述的进风隔条2的设置间隙大于所述风道盖板3的设
置间隙,前后二者比例为1:4-1:5。
优选地,所述风道盖板在靠近所述风道区的一侧还设置有降噪保
温泡棉4。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
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变化
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