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的防脱散方法.pdf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15231 上传时间:2018-01-1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99.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088840.2

申请日:

2015.02.27

公开号:

CN104878513A

公开日:

2015.09.02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视为放弃IPC(主分类):D04B 1/00放弃生效日:20171117|||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4B 1/00申请日:20150227|||公开

IPC分类号:

D04B1/00

主分类号:

D04B1/00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株式会社SHIMA

发明人:

冈本一良; 津田隆纪; 森本真也

地址:

日本和歌山县

优先权:

2014-038830 2014.02.28 JP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

代理人:

黄永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比现有技术简单且确实地进行织物的防脱散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具备:相对于由第一针织纱(1)获得的终端线圈(12)由第一针织纱(1)编结锁定线圈(14)的α工序,在使用终端线圈(12)近旁的织针由第二针织纱(2)编结废弃织物(20)的途中,由该第二针织纱(2)编结将废弃织物(20)与锁定线圈(14)结合的结合线圈(23)的β工序,与结合线圈(23)相连地继续编结废弃织物(20)的γ工序。β工序也可具备相对于锁定线圈(14)进行附加针织的β1工序,和相对于通过附加针织编结的新线圈(22)编结结合线圈(23),使新线圈(22)的两个沉降弧与锁定线圈(14)的一个沉降弧(14a)交叉的在β2工序。γ工序也可具备由结合线圈(23)和废弃织物(20)的已有线圈(26)形成重合线圈(24)的γ1工序,和与重合线圈(24)相连地继续编结废弃织物(20)的γ2工序。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织物的防脱散方法,在使用横机编结织物后对该织物的终端线圈实施防脱散处理,该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和分别向针床供给第一针织纱及第二针织纱的第一给纱口及第二给纱口,在前后的针床之间可进行线圈的移圈;
该织物的防脱散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α工序、β工序和γ工序;
在α工序中,相对于由上述第一针织纱编结的织物中的被卡定于针床的上述终端线圈,由第一针织纱编结锁定线圈;
在β工序中,在使用上述终端线圈的近旁的织针由第二针织纱编结废弃织物的途中,由该第二针织纱编结将废弃织物与上述锁定线圈结合的结合线圈;
在γ工序中,与上述结合线圈相连地编结新的线圈而继续编结废弃织物。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β工序具备β1工序和β2工序;
在β1工序中,将上述锁定线圈移圈到相向的针床,并且,将上述第二针织纱从上述锁定线圈拉出,进行在卡定着上述锁定线圈的织针编结新线圈的附加针织;
在β2工序中,相对于上述新线圈由上述第二针织纱编结上述结合线圈,使上述新线圈的两个沉降弧相对于上述锁定线圈的一个沉降弧交叉;
上述γ工序具有γ1工序和γ2工序;
在γ1工序中,使上述结合线圈与废弃织物的已有线圈重合,形成重合线圈;
在γ2工序中,与上述重合线圈相连地编结新的线圈而继续编结废弃织物。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针织纱和上述第二针织纱为不同的颜色。

说明书

织物的防脱散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用横机编结(织)织物后使织物不从织物的终端线圈脱散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
背景技术
在使用横机编结织物后需要使织物不从该织物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终端线圈脱散地进行防脱散。这是因为,为了从横机将针织结束的织物取下,要将从织物的终端线圈(在进行收针处理的场合,是收针的最终线圈)向横机的给纱口延伸的针织纱切断,但当针织纱的切断端被拉时,线圈连锁地从终端线圈脱散。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对作为要实施防脱散的线圈的终端线圈重复多次地编结线圈而编结废弃织物,然后,将针织纱切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通过这样做,即使切断端被拉,也因为首先废弃织物的线圈脱散,所以,可防止成为产品的织物的线圈脱散。废弃织物的处理如以下那样进行,即,在针织纱被切断后,通过手工作业仅将废弃织物拆开,将切断端拔出到终端线圈中。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7479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当通过手工作业拆开废弃织物时,难以拆到终端线圈(收针的最终线圈)跟前停止,存在织物的线圈也脱散的危险。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可简单而且确实地进行织物的防脱散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
本发明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在使用横机编结织物后对该织物的终端线圈实施防脱散处理,该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和分别向针床供给第一针织纱及第二针织纱的第一给纱口及第二给纱口,在前后的针床之间可进行线圈的移圈;在该织物的防脱散方法中,具备以下的α工序~γ工序。
[α工序]…相对于由上述第一针织纱编结的织物中的、被卡定于针床的上述终端线圈,由第一针织纱编结锁定线圈。
[β工序]…在使用上述终端线圈的近旁的织针由第二针织纱编结废弃织物的途中,由该第二针织纱编结将废弃织物与上述锁定线圈结合的结合线圈。
[γ工序]…与上述结合线圈相连地编结新的线圈而继续编结废弃织物。
作为本发明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的一方式,可列举出以下方式,即,上述β工序具备以下的β1工序和β2工序,上述γ工序具有以下的γ1工序和γ2工序。
[β1工序]…将上述锁定线圈移圈到相向的针床,并且,将上述第二针织纱从上述锁定线圈拉出,进行在卡定着上述锁定线圈的织针编结新线圈的附加针织。
[β2工序]…相对于上述新线圈由上述第二针织纱编结上述结合线圈,使上述新线圈的两个沉降弧相对于上述锁定线圈的一个沉降弧交叉。
[γ1工序]…使上述结合线圈与废弃织物的已有线圈重合,形成重合线圈。
[γ2工序]…与上述重合线圈相连地编结新的线圈而继续编结废弃织物。
作为本发明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的一方式,可列举出上述第一针织纱和上述第二针织纱为不同颜色的方式。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因为使废弃织物与相对于终端 线圈编结的锁定线圈结合,所以,即使从终端线圈(在进行了收针处理的场合,是收针线圈的最终线圈)延伸的第一针织纱的切断端被拉,也因为废弃织物被钩挂于终端线圈的圈弧,所以,线圈不会从终端线圈脱散。在从横机取下织物及废弃织物后,通过拉废弃织物,第一针织纱的切断端可容易地从终端线圈中拔出。此时,因为仅锁定线圈脱散,第一针织纱成为缠结于终端线圈的状态,所以,织物脱散的情况基本消失。如果从终端线圈中拔出第一针织纱的切断端,完成防脱散,则不需要废弃织物。在由本发明的防脱散方法获得的织物中,通过拉废弃织物的端部(针织开始侧或针织结束侧的至少一方),可容易地从织物(第一针织纱)将废弃织物去掉。
通过在β工序中进行β1工序及β2工序,在γ工序中进行γ1工序及γ2工序,可通过将第二针织纱缠结于锁定线圈的一个沉降弧进行废弃织物的结合,所以,不需要相对于锁定线圈(由第一针织纱获得的织物)由第二针织纱再进行结合。因此,从终端线圈中拔出第一针织纱的切断端的作业容易进行,从织物(第一针织纱)将废弃织物去掉的作业也容易进行。
通过使第一针织纱与第二针织纱为不同的颜色,容易区别织物和废弃织物。由于锁定线圈与不同颜色的废弃织物结合,因而可将废弃织物用作锁定线圈的标记,进而可用作终端线圈的标记。因此,将第一针织纱的切断端从终端线圈中拔出的作业容易进行。另外,将废弃织物从织物(第一针织纱)去掉的作业也容易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的针织工序图。
图2是由实施方式1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编结的终端线圈近旁的织物及废弃织物的针织纱的状态的圈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编结筒状织物、对该筒状织物的最终线圈列实施收针处 理后进行的织物的防脱散为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
实施方式1
根据图1及图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在记载于本实施方式1的针织中使用双针床横机,该双针床横机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而且在前后方向上相互面对的一对针床,在前后的针床之间可进行线圈的移圈,并且,至少一个针床可位移。配备于此横机的织针是复合针,该复合针在织针的侧面没有移圈用的叶片,而是具有针主体和滑块,该针主体具有针钩,该滑块具有使针钩开闭的2片开闭用片,可在2片开闭用片之间进行线圈的交接。另外,使用的横机也可以是4针床横机。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的针织工序图。图1的左栏的“S+数字”表示针织工序的编号,右栏表示各针织工序中的针床的针织状态。在右栏中,FB表示前针床,BB表示后针床,A~S的黑点表示织针,黑圆表示在该针织工序中编结的线圈,白圆表示卡定于织针的旧线圈,双重圆表示重合线圈,倒V表示钩挂线圈,倒三角形表示给纱口。另外,省略在线圈的移动时进行的FB、BB的相对的位移动作的说明,使用的针数比实际的针织少。
在S1中,对由从第一给纱口6给纱的第一针织纱1编结的筒状织物10的最终线圈横列进行收针处理。在这里,筒状织物10的终端线圈列被卡定于BB的织针G~织针S及FB的织针S~织针G。即,这里所说的筒状织物10的终端线圈12(参照图2)是指被卡定于FB的织针G的线圈。收针处理首先使卡定于BB的织针G的线圈与卡定于邻接的BB的织针I的线圈重合,形成重合线圈,与此重合线圈相连地形成新的线圈。通过此新的线圈的形成,重合线圈被从织针脱下。然后,以同样的程序对新的线圈重复进行,直到被卡定于BB的织针S的线圈。然后,将与形成于针织S的重合线圈相连的新的线圈与卡定于FB的织针S的线圈重合,重复同样的针织,直到被卡定于FB的织针G的线圈为止(参照S1~S4)。
在S2中,在上述筒状织物10的收针处理的途中使用筒状织物10的终端线圈的近旁的空针由从第二给纱口8给纱的第二针织纱2编结废弃织物20(参照图2)的针织开始部。在针织开始部,从图1的左方朝右方向使第二给纱口8移动,在织针A编结一个钩挂线圈21,使第二给纱口8一度通过织针C,从图1的右方朝左方向使第二给纱口8返回,在织针C编结另一个钩挂线圈21。废弃织物20的针织开始部的线圈数例如可列举出1个~4个左右。
在S3中,在由第一针织纱1相对于筒状织物10继续进行收针处理的同时,由第二针织纱2编结废弃织物20。在与针织开始部相连的废弃织物20的针织中,可列举出直到后述的结合线圈23的针织进行多个线圈横列(4线圈横列~30线圈横列左右)的情况。通过这样做,即使与废弃织物20的针织开始部相连的第二针织纱2被拉,也因为此多个线圈横列的线圈脱散,所以,可防止脱散到后述的结合线圈23。
在S4中,相对于筒状织物10的终端线圈12由第一针织纱1编结锁定线圈14(与本发明的α工序相当)。在这里,为了对筒状织物10进行收针处理,在形成为终端线圈12的相邻的线圈的重合线圈上编结的新的邻接收针线圈11(参照图2)使该新的邻接收针线圈11与终端线圈12重合,形成重合线圈,与此重合线圈相连地编结锁定线圈14。此时,筒状织物10是仅锁定线圈14被卡定于FB的织针G的状态。废弃织物20,为线圈被BB的织针C、A卡定的状态。
S4的锁定线圈14的针织(α工序)和S2中的废弃织物20的开始针织部的针织的顺序也可相反。在此场合,在筒状织物10的收针处理后在终端线圈12编结锁定线圈14(α工序),在使此锁定线圈14卡定于织针的状态下,编结废弃织物20的针织开始部,编结多个线圈横列的废弃织物20。
在S5中,在由第二针织纱2编结废弃织物20的途中,由该第二针织纱2在锁定线圈14进行附加针织。在废弃织物20,使卡定于BB的织针A、C的线圈向FB的织针A、C进行移圈,使供给第二针织纱2的第二给纱口8从左朝右方向移动,与移圈后的FB的织针A、C 的线圈相连地编结新的线圈。此后,使第二给纱口8进一步朝右方向移动,一面将锁定线圈14移圈到BB的织针G,一面从锁定线圈14将第二针织纱2拉出,在FB的织针G编结新线圈22(与本发明的β1工序相当。)。
在S6中,将移圈到了BB的织针G的锁定线圈14移圈到FB的织针H,使第二给纱口8移动到与锁定线圈14相比靠左侧的位置。此时,对锁定线圈14进行移圈的织针只要不是卡定新线圈22的织针G即可,不特别限定。但是,最好是在对新线圈22进行卡定的FB的织针G的两侧分别向左右去三针量的范围。
在S7中,在使移圈到FB的织针H的锁定线圈14移回到BB的织针G后,一面使第二给纱口8朝图的右方向移动,一面相对于新线圈22由第二针织纱2编结结合线圈23(与本发明的β2工序相当)。此时,成为新线圈22的两个沉降弧相对于锁定线圈14的左侧的沉降弧14a(参照图2)交叉的状态。
在S8中,将卡定于FB的织针G的结合线圈23移圈到BB的织针E,将卡定于FB的织针A、C的废弃织物20的线圈移圈到BB的织针C、E。即,结合线圈23和废弃织物20的已有线圈26重合,形成重合线圈24(与本发明的γ1工序相当)。在S9中,一面使第二给纱口8朝图的左方向移动,一面与重合线圈24相连地由第二针织纱2编结固定线圈25,再继续编结废弃织物20(与本发明的γ2工序相当)。
其后,与结合线圈23相连地编结多个线圈横列(4线圈横列~30线圈横列左右)的废弃织物20。通过这样做,即使废弃织物20的针织结束后的第二针织纱2的切断端被拉,也因为此数线圈横列的线圈脱散,所以,可防止脱散到结合线圈23。通过处于废弃织物20的全部线圈横列数的中间的方式编结结合线圈23,因为不论是从针织开始或针织结束哪一方脱散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废弃织物20,所以,可防止进一步的直到结合线圈23的脱散。
其后,在相对于筒状织物10的锁定线圈14由结合线圈23结合了废弃织物20的状态下,将从锁定线圈14向第一给纱口6延伸的第一 针织纱1切断。作为此切断,可列举出由设置于针床的端部的针织纱保持切断装置(未图示)进行的切断。然后,从BB的织针G将锁定线圈14脱下,再将废弃织物20的最终线圈列从织针C、E脱下。
在图2中表示由以上的方法编结的织物的终端线圈12近旁的废弃织物20的针织纱的状态。废弃织物20通过第二针织纱2仅钩挂于筒状织物10的锁定线圈14的一个沉降弧14a,与筒状织物10结合。即使在此状态下第一针织纱1的切断端10e被拉,也因为废弃织物20钩挂于终端线圈12的圈弧,所以,线圈不会从终端线圈12脱散。当在此状态下通过手工作业拉废弃织物20时,第一针织纱1的切断端10e被从终端线圈12中拉出。通过这样做,仅锁定线圈14脱散,成为第一针织纱1缠结于终端线圈12的状态,可防止筒状织物10脱散。如果将第一针织纱1的切断端10e从终端线圈12中拔出而完成防脱散,则通过手工作业拉废弃织物20的针织纱的端部,将废弃织物20从筒状织物10(第一针织纱1)去掉。
在这里,虽然说明了在对筒状织物10的最终线圈列进行收针处理后进行的防脱散,但织物的形状不特别限定,可在对织物的终端线圈进行防脱散时利用本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针织纱1和第二针织纱2可利用颜色、种类不同的针织纱。通过使第二针织纱2和第一针织纱1为不同的颜色,筒状织物10与废弃织物20容易区别。另外,通过使第二针织纱2为弹性纱线,废弃织物20容易成为球状的块,可使废弃织物20更难脱散。当对筒状织物10进行收针处理时,最终卡定于织针的线圈仅是在终端线圈12编结的锁定线圈14,存在因为筒状织物10的自重导致锁定线圈14的圈弧断开的危险。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经结合线圈23将废弃织物20与锁定线圈14相连,可使作用于锁定线圈14的张力分散。通过由弹性纱线构成废弃织物20,可充分地对抗在织完时受的张力、从进行进退动作的针受的摩擦力,可更稳定地保持筒状织物10。
变型例1-1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使用具备没有移圈用的叶片的复合针(例 如参照日本专利3085657号公报等)的横机的场合的防脱散方法。另一方面,使用具备叶片针的横机也可进行防脱散。叶片针是在其一个侧面具备移圈用的叶片的钩针(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5032822号公报等)、复合针(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5-78962号公报等),具备经其叶片在相向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的构造。因此,相向的针床的叶片针的针钩彼此在针床的长度方向错开一些。由于此错开,可在使用具备叶片针的横机进行附加针织的场合(实施方式1的图1的S5),将新线圈的两个沉降弧缠绕于锁定线圈的一个根部。即,当进行附加针织时,成为新线圈钩挂于锁定线圈的一个沉降弧的状态,所以,可省略在实施方式1的S6及S7中进行的锁定线圈的移回和第二给纱口的移动(返回)。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使第二针织纱2缠结于锁定线圈14的一个沉降弧14a,将废弃织物20与锁定线圈14结合,进行防脱散。作为使废弃织物与锁定线圈结合的别的方法,可列举出以下方法,即,重合锁定线圈和废弃织物的已有线圈形成重合线圈,与此重合线圈相连地编结新的线圈,固定重合线圈。在实施方式2中,编结结合线圈的β工序及与结合线圈相连地编结废弃织物的γ工序与实施方式1不同,其它的工序与实施方式1相同。下面参照图1的针织工序图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2中,在图1的S5中,当编结废弃织物时,将卡定于BB的织针A、C的线圈移圈到FB的织针A、C,使供给第二针织纱的第二给纱口8从左朝右方向移动,与移圈后的FB的织针A、C的线圈相连地由第二针织纱编结新的线圈。不进行相对于锁定线圈的针织。接下来,将卡定于FB的织针G的锁定线圈移圈到BB的织针E,将卡定于FB的织针A、C的废弃织物的线圈移圈到BB的织针C、E。即,使锁定线圈与废弃织物的已有线圈重合,形成重合线圈。通过与此重合线圈相连地编结新的线圈(结合线圈),可将废弃织物与锁定线圈结合(与本发明的β工序相当)。与结合线圈相连地由第二针织 纱进一步继续编结废弃织物(与本发明的γ工序相当)。
在实施方式2的方法的防脱散方法中,也通过由结合线圈固定上述重合线圈,将废弃织物与筒状织物结合。在此状态下即使第一针织纱的切断端被拉,也因为废弃织物钩挂于终端线圈的圈弧,所以,线圈不会从终端线圈脱散。在此状态下,当通过手工作业拉废弃织物时,第一针织纱的切断端被从终端线圈中拉出。从筒状织物将废弃织物去掉的作业也可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进行。
附图标记说明:
1 第一针织纱  10 织物(筒状织物)  10e 切断端
11 邻接收针线圈  12 终端线圈
14 锁定线圈  14a 沉降弧
2 第二针织纱  20 废弃织物
21 钩挂线圈(针织开始部)  22 新线圈  23 结合线圈
6 第一给纱口  8 第二给纱口

织物的防脱散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织物的防脱散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织物的防脱散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织物的防脱散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织物的防脱散方法.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比现有技术简单且确实地进行织物的防脱散的织物的防脱散方法。具备:相对于由第一针织纱(1)获得的终端线圈(12)由第一针织纱(1)编结锁定线圈(14)的工序,在使用终端线圈(12)近旁的织针由第二针织纱(2)编结废弃织物(20)的途中,由该第二针织纱(2)编结将废弃织物(20)与锁定线圈(14)结合的结合线圈(23)的工序,与结合线圈(23)相连地继续编结废弃织物(20)的工序。工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编织;花边制作;针织;饰带;非织造布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