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8所示,一种将保温板20安装在建筑物外墙上的连接扣件10,扣件10包括垂直于墙面的板体11和用于插入到保温板20内的第一板体12、用于连接墙体60的连接板体14,第一板体12和连接板体14位于板体11的相反板面上并分别平行于墙面,板体11的板面上具有凹凸部11`,该凹凸部11`可以是冲压在板体11的板面上的凹坑或者凸起,或者是板体11的板面弯折构成的凹槽或阶梯形等等,如图1所示的就是凹凸部11`的横截面呈阶梯形。该凹凸部11`是相对而言的,冲压或弯折过后必然地在板体11的一半板面上形成凹部、而在另一板面上会形成凸部,其实质目的是在不增加板体11的外部尺寸的前提下增大其表面积。
如图8所示,扣件10上的第一板体12插入保温板20中,连接板体14用螺钉40可以方便的固定到墙体60上,这样就实现了保温板20与墙体60的初步连接;然后板缝用密封胶50,例如硅酮密封胶填充,只要板体11的板面上具有凹凸部11`,则板体11的板面面积必然增加,那么板体11与密封胶50的结合面更大,结合更牢固;这就避免了两者分离、开裂,保证了外墙的美观,同时也使保温板20的使用寿命可以提高;而且还避免雨水渗入墙体60和保温板20,提高了保温板20的保温、防潮效果。
当然,凹凸部11`的优选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具体来说就是板体11的板面弯折构成的凹槽或阶梯形。
如图1所示的,板体11的外端先与第一板体12的板面平行地反向延伸,然后再折向垂直于墙面向墙体60外侧延伸一段、也就是向远离墙体60的方向延伸,这样整个板体11的表面就类似于阶梯型,从连接板体14一侧来看:板体11与第一板体12的结合部就形成了凹部,如图1中的凹凸部11`所示,这就是上述的凹凸部11`的一种优选形式,这样的结构加工简单,用料节省;当然,板体11也可以在第一板体12的更外侧或更内侧的部位开始弯折,弯折的方向也可以是与墙面略有夹角,也就是形成的阶梯面可以与墙面有较小的夹角,这都可以实现发明目的。
图5所示的是另一种凹凸部11`的形式,凹凸部11`也是由板体11的板面弯折构成,板体11的板面在外端位置弯折呈凹槽形,最好该凹槽的开口的方向与第一板体12的方向相反,第一板体12连接在该凹槽的槽背外侧,也可以说是该凹槽构成的凹凸部11`位于靠近第一板体12根部的位置。当然,这样的话凹凸部11`的延伸方向、也就是凹槽的槽长方向平行于墙面。这样的结构中,密封胶50可以与板体11结合地更牢固,而且凹向保温板20的凹凸部11`还可以作为止水槽,与设置在保温板20的保温层21与饰面层22结合处的止水槽一起起动双重隔水作用,进一步防止雨水渗入。
上述两种方式中的凹凸部11`实际上都是凹向第一板体12一侧的凹部,其优点就是板缝填充密封胶50时,这样的结构既便于密封胶50填充施工,保证密封胶50填充地更密实,保证胶合效果;而且凹凸部11`可以对密封胶50起到限位作用,进一步防止其与板体11分离或脱落。如图1、5、8所示,板体11外端与墙面垂直的部分较内端与墙面垂直的部分更远离第一板体12,这样沿板缝两侧间隔布置的扣件10又构成了收口的结构,进一步防止密封胶50掉落。
板体11的板面也可以弯折构成“V”形或弧形,如图6、7所示。这样的板体11的结构强度较好,板体11更牢固。
也可以将第一板体12的悬伸端设置为梯形或舌形或尖角形,分别如图2、3、4所示,还可以将第一板体12的悬伸端边缘设置成坡口状,也就是最图示1或5所示的最右端最薄。这样第一板体12可以更顺畅地插入保温板20中,由于第一板体12是插入保温板20时先接触保温板20的一端小、也就是前端小,另一端、也就是后端大的形状,扣件10插入保温板20时阻力更小,不仅避免插接时破坏保温板20,提高连接的可靠性,而且插接操作方便,提高了保温板20安装的质量和速度。
还可以在板体11的外端边缘上设置平行于墙面的窄板体13,窄板体13较第一板体12远离墙面,连接板体14距墙体距离比第一板体12更近,连接板体14最好就设置在板体11上的朝向墙体一侧延伸部的边沿处,这样板体11的用料可以最省;窄板体13的尺寸小于第一板体12的尺寸,窄板体13可以位于板体11的一侧或两侧,在连接板体14与墙体60连接的同时,第一板体12插入保温板20的保温层21或者插入保温层21与饰面层22之间的槽口内,窄板体13的板面与第一板体12的板面同向延伸的部分插入保温板20的饰面层22内,当然窄板体13也是由与板体11连接的一端向悬伸端尺寸逐渐缩小的,利于插入保温板20。这样窄板体13插入饰面层22就大大增强了扣件与保温板20的连接可靠性,也就使保温板20与墙体60的连接更加牢固,同时有效避免了保温板20的饰面层22开裂或翘边;至于窄板体13的与连接板体14同向延伸的部分,则可以增强扣件10与相邻保温板20的板缝之间所填充的密封胶50的连接强度,进一步提高两者结合的牢固程度和可靠性。
所述的窄板体13在垂直于板体11且位于其两侧的尺寸为板体厚度的1~3倍,也就是窄板体13为窄条状,这是考虑到饰面层22的硬度和强度较高,窄板体13无需插入饰面层22太深就能保证连接可靠;并且这样在饰面层22的侧面开设的插接孔也可以更浅,避免破坏饰面层22的整体性,也使得插接操作更方便。所述的各板体的厚度相同,材料选用铝合金既可,便于采用模具挤压成型材,不仅方便加工、节约用材且可以确保连接强度。
板体11上最好还设置平行于墙面的第二板体15,第二板体15与第一板体12位于板体11的同一板面上,第二板体15较第一板体12靠近墙面。如图5所示,第二板体15可以是尺寸小于第一板体12的、也就是较短的板体,同样的,第二板体15的板面也由板体11向悬伸端尺寸逐渐变小,也就是该板体悬伸端设置为梯形或舌形或尖角形,这样第二板体15可以插入保温板20的保温层21中或结构层中,进一步加强扣件10与保温板20的连接可靠性,当然也可以将所述的第二板体15、第一板体12和窄板体13的悬伸端的边缘,也就是要插入到保温板20内的边缘部分设置成坡口状;这样插接操作时阻力更小,插接操作将更顺畅,保温板20也更难以被损坏,这样的扣件10使用更加方便。
或者第二板体15的尺寸大于第一板体12的尺寸,然后在第二板体15上开设通孔,这样,在窄板体13和第一板体12插入保温板20的同时,可以用短的螺钉由该通孔将第二板体15与保温板20底面固接,然后将连接板体14与墙体60连接,第二板体15与连接板体14的板面重合,连接板体14与固定在墙体60上的骨架用螺钉40连接,那么整个扣件10和保温板20也就固定到了墙体60,这也叫干式连接;或者第二板体15稍微较连接板体14远离墙面,此时连接板体14用螺钉40直接与墙体60连接,第二板体15与墙面之间填充砂浆或其它密封胶实现与墙体60的固定,这也可以叫做湿法连接。
总体来说这样的一体板扣件10,使用方便,而且能与墙体60连接的更牢固,保温板20与板缝里的密封胶50也结合的更加牢固,整个保温体系经久耐用,保温、防潮、装饰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