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体的垫补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体的垫补装置.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4112486 U(45)授权公告日 2015.01.21CN204112486U(21)申请号 201420485449.7(22)申请日 2014.08.26E04B 1/38(2006.01)E04D 13/00(2006.01)(73)专利权人蔡权地址 510006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72)发明人蔡权(54) 实用新型名称建筑体的垫补装置(57)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体的垫补装置,所述建筑体包括一立墙、一横置且与该立墙形成有夹角的建筑板,及一接合该立墙与建筑板之板材,所述建筑板包括有一板体,及若干个彼此相间隔凸出于板体上之肋。
2、条,所述板材定义有二长向侧边,并包括一第一本体,及一与该第一本体相连接且夹有一角度之第二本体,而各该长向侧边是分别位于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相对位置处,而该垫补装置是固设于该建筑板与板材之间,其中所述垫补装置包括:一基板、一套覆部及一垫制部,所述基板平置于该建筑板的板体上;所述套覆部凸出形成于该基板一侧边并对应套覆该建筑板的肋条;所述垫制部凸出形成于该基板另一侧边且与该建筑板之一最高肋条的高度趋于一致。(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15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15页(10)授权公告号 CN 2041124。
3、86 UCN 204112486 U1/1页21.一种建筑体的垫补装置,所述建筑体包括一立墙、一横置且与该立墙形成有夹角的建筑板,及一接合该立墙与建筑板之板材,所述建筑板包括有一板体,及若干个彼此相间隔凸出于板体上之肋条,所述板材定义有二长向侧边,并包括一第一本体,及一与该第一本体相连接且夹有一角度之第二本体,而各该长向侧边是分别位于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相对位置处,而该垫补装置是固设于该建筑板与板材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垫补装置包括:一基板、一套覆部及一垫制部,所述基板平置于该建筑板的板体上;所述套覆部凸出形成于该基板一侧边并对应套覆该建筑板的肋条;所述垫制部凸出形成于该基板另一侧边且与该建。
4、筑板之一最高肋条的高度趋于一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体的垫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若干个固定组件,用以将板材锁固定位于该肋条及垫补装置上而连接建筑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体的垫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板的每一肋条的高度是趋于一致,而该垫补装置的套覆部是对应套覆于一肋条,且所述垫制部是位于该板体上。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体的垫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板部份肋条为第一肋条,及另一部份肋条为第二肋条,这些第二肋条是设置于两两第一肋条间,且各第一肋条的突出高度是大于各第二肋条的突出高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体的垫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覆部是对应套覆于一第二肋条,而。
5、所述垫制部是位于该板体上且与第一肋条的高度趋于一致。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体的垫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覆部与垫制部是分别对应套覆于两相邻之第二肋条。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体的垫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覆部与垫制部是分别对应套覆于两相邻之第一、第二肋条。权 利 要 求 书CN 204112486 U1/5页3建筑体的垫补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物结构,尤指一种建筑体的垫补装置。背景技术0002 一般用于搭建铁皮屋或遮阳篷架或包覆于建物做为遮挡用等之建筑板,其结构早期是以金属板利用辊轧弯折出若干个彼此相间隔之肋条,相邻的两建筑板之间或建筑板与另一墙体(如直立墙)之。
6、间,再通过锁合一接合板材而相连接。0003 如图1、2所示,该建筑板1具有一板体11,及若干个经弯折形成而彼此相间隔凸出于该板体11上之肋条12,而每一肋条12的突出高度大致是趋于一致。如前所述,该建筑板1便可使用于一种水切(Upper assembly)的组合结构,此种“水切”是指一直立墙2与该横置的建筑板1(如另一屋顶)间的连接结构。0004 在组装时,是备置一接合板材3,该板材3包括一直立的第一本体31、一与该第一本体31相连接且夹有一角度之第二本体32,及一自该第二本体32且远离该第一本体31的侧边朝下延伸的导水部33。之后,将该板材3如“L”型般以第一本体31与第二本体32分别搭接于。
7、直立墙2与横置的建筑板1上,再利用若干个螺丝30将第二本体32一一锁固连接于下方之肋条12,即完成此“水切”之连接组装作业。通过这样,经由直立墙2流下的雨水能在第一、第二本体31、32与导水部33的导引下,进一步快速地由建筑板1向下排出至地面。0005 如图3、4所示,该建筑板1另可使用于一种包角(Corner sealing)组合结构,此种“包角”是指对一直立的建筑板1与一横置的建筑板1(如另一屋顶)间的连接结构,再于二相邻的建筑板1、1之间接合一概呈倒L形体状的接合板材3,而该板材3是包括一直立的第一本体31、一与该第一本体31相连接且夹有一角度之第二本体32,及一自该第二本体32且远离该。
8、第一本体31的侧边朝下延伸的挡止缘34。在组装时,同样是将该板材3如倒“L”型般以第一本体31与第二本体32分别搭接于呈直立与横置的建筑板1、1上,再利用若干个螺丝30将第二本体32一一锁固连接于其下方之肋条12,即完成此”包角”之连接组装作业。通过这样作为包覆组合结构,同时兼顾外形美观。0006 然而,一般的建筑板1及板材3皆具有特定的尺寸规格(目前常见的长度大致为750mm等多种型式),且该建筑板1之两两相邻的肋条12也有固定的间距(目前常见的肋条12间距大致为250mm及375mm等多种型式),因此,该建筑板1在使用时,便需视现场环境进行接合或裁切。0007 如图5或图6所示,若该建筑板。
9、1经裁切后,而使覆盖于该板材3内之肋条12与导水部33(或挡止缘34)所构成的空间A过大时,该第二本体32接近导水部33(或挡止缘34)的位置处,便形成悬空状态而缺乏支撑与锁固的力量,如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该第二本体32便容易因风动而产生凸、陷形变,甚至形变后更容易随着风动而上下偏移,进而导致建筑板1与板材3之组合结构产生松动。因此,如何克服前述问题以加强建筑板1与板材3间之组合结构,成为可进一步改善的目标。说 明 书CN 204112486 U2/5页4实用新型内容0008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建筑体的垫补装置,其能加强建筑体的整体结构强度,且适用于各类型建筑体的接合结。
10、构上。0009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0010 一种建筑体的垫补装置,所述建筑体包括一立墙、一横置且与该立墙形成有夹角的建筑板,及一接合该立墙与建筑板之板材,所述建筑板包括有一板体,及若干个彼此相间隔凸出于板体上之肋条,所述板材定义有二长向侧边,并包括一第一本体,及一与该第一本体相连接且夹有一角度之第二本体,而各该长向侧边是分别位于该第一本体与该第二本体相对位置处,而该垫补装置是固设于该建筑板与板材之间,其中所述垫补装置包括:一基板、一套覆部及一垫制部,所述基板平置于该建筑板的板体上;所述套覆部凸出形成于该基板一侧边并对应套覆该建筑板的肋条;所述垫制部凸出形成于该基板另一。
11、侧边且与该建筑板之一最高肋条的高度趋于一致。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当该板材组设于不同尺寸规格之建筑板上并覆设该垫制装置时,通过该垫补装置之套覆部套覆、定位在一肋条上,且该垫制部与最高之肋条高度趋于一致而能填补板材与建筑板间的空间,进而提供该板材一支撑力量及相互固接的使用机能,如此,即可使该建筑体的组合结构更加稳固,防止板材发生形变及组合结构产生松动。0012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如下:0013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若干个固定组件,用以将板材锁固定位于该等肋条及垫补装置上而连接建筑板。0014 进一步地,所述建筑板的每一肋条的高度是趋于一致,而该垫补装置的套覆部是对应。
12、套覆于一肋条,且所述垫制部是位于该板体上。0015 进一步地,所述建筑板部份肋条为第一肋条,及另一部份肋条为第二肋条,这些第二肋条是设置于两两第一肋条间,且各第一肋条的突出高度是大于各第二肋条的突出高度。0016 进一步地,所述套覆部是对应套覆于一第二肋条,而所述垫制部是位于该板体上且与第一肋条的高度趋于一致。0017 进一步地,所述套覆部与垫制部是分别对应套覆于两相邻之第二肋条。0018 进一步地,所述套覆部与垫制部是分别对应套覆于两相邻之第一、第二肋条。附图说明0019 图1是现有建筑体水切组合结构的立体图。0020 图2是如图1所示的侧视图。0021 图3是现有建筑体的包角组合结构的立体。
13、图。0022 图4是如图3所示的侧视图。0023 图5是现有建筑体的水切组合结构另一形态之侧视图。0024 图6是一现有建筑体包角组合结构的另一型态侧视图。0025 图7是本实用新型建筑体的垫补装置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说 明 书CN 204112486 U3/5页50026 图8是图7所示建筑体的垫补装置的组合侧视图。0027 图9是本实用新型建筑体的垫补装置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侧视图。0028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建筑体的垫补装置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0029 图11是图10所示建筑体的垫补装置的侧视图。0030 图12是是本实用新型建筑体的垫补装置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组合侧视图。0。
14、031 图13是图9所示建筑体的垫补装置的立体分解图。0032 图14是图13所示建筑体的垫补装置的侧视图。0033 图15是图9所示建筑体的垫补装置的侧视图。0034 图16是图10所示建筑体的垫补装置第一组设状态的侧视图。0035 图17是图10所示建筑体的垫补装置第二组设状态的侧视图。0036 图18是图10所示建筑体的垫补装置第三组设状态的侧视图。0037 其中:4,4.建筑板,41.板体,42.肋条,43.第一肋条,44.第二肋条,5.复合垫补装置,50.垫制部,51.垫补装置,511.基板,52.套覆部,6.板材,60.固定组件,61.第一本体,62.第二本体,63.导水部,64.。
15、挡止缘。具体实施方式0038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0039 如图7、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建筑体的垫补装置5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组设形态。该垫补装置5是用于建筑板4的组合结构上,在本实施例中是以用做水切(Upper assembly)为说明。该建筑板4包括有一板体41,及若干个经弯折形成而彼此相间隔凸出于板体41上之肋条42,在本实施例中,每一肋条42的突出高度概呈一致。0040 垫补装置5是设于该建筑板4上,其包括一可平置于该建筑板4之板体41上的基板51、一凸出形成于该基板51一侧边而可对应套覆一肋条42之套覆部52,及一凸出形成于该基板51另一侧边且与该等肋条42高。
16、度趋于一致之垫制部50。0041 该板材6是连设于该建筑板4上并局部覆设该垫补装置5,该板材6定义有二长向侧边,并包括一直立的第一本体61、一与该第一本体61相连接且夹有一角度且局部包覆于该垫补装置5上之第二本体62,及一自该第二本体62且远离该第一本体61的侧边朝下延伸的导水部63。而各该长向侧边是分别位于该第一本体61与该第二本体62相对位置处。0042 在组装时,是先将该套覆部52对应套覆于该建筑板4之一肋条42上,此时该垫制部50即对应置于该建筑板4之板体41上且与每一肋条42的高度趋于一致。再将如” L”型般之板材6以第一本体61与第二本体62分别搭接于直立墙7与建筑板4上后,利用若。
17、干个固定组件60之锁固定位而连接该建筑板4。也就是说,在第二本体62上以如自攻螺丝的固定组件60一一锁固连接置于其下方的肋条42与垫制部50,以及锁固该套覆部52与置于其下方的肋条42,如此即完成此“水切”之连接组装作业。通过这样,经由直立墙7流下的雨水能在该板材6之第一、第二本体61、62与导水部63的导引下,进一步快速地由建筑板4向下排出至地面。0043 当完成组装作业而使该板材6组设于经接合或裁切后而形成不同任何长度尺寸之建筑板4时,即可通过该套覆部52套覆、定位于一肋条42上,且该垫制部50与肋条42的高度趋于一致而能填补该第二本体62与建筑板4间的空间,进而提供该板材6之第二本说 明。
18、 书CN 204112486 U4/5页6体62支撑力量及与固定组件60相互固接的使用机能,如此,即可使该建筑板4与板材6的组合结构更加稳固,而能防止板材6发生形变及组合结构产生松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与现有建筑体相较之下,能完全解决板材6下方之空间过大的问题,避免形成悬空状态而缺乏支撑与锁固的力量,同时能克服因风动而产生凸、陷形变,甚至形变后更容易随着风动而上下偏移等缺点。0044 如图9,为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二组设形态,该板材6也可完全套覆该垫补装置5之套覆部52与垫制部50。当进行锁固时,是于第二本体62上以固定组件60一一锁固连接置于其下方之套覆部52与肋条42,以及锁固于其下方之垫制部。
19、50,如此同样能完成此”水切”之连接组装作业。0045 如图10、11,为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三组设形态,在本实施例中是以用做包角(Corner sealing)为说明。该板材6是局部覆设该垫补装置5,该板材6同样定义有二长向侧边,并包括一直立的第一本体61、一与该第一本体61相连接且夹有一角度且局部包覆于该垫补装置51上之第二本体62,及一自该第二本体62且远离该第一本体61的侧边朝下延伸的挡止缘64。而各该长向侧边是分别位于该第一本体61与该第二本体62相对位置处。0046 在组装时,同样是先将该垫补装置5之一套覆部52对应套覆于该建筑板4之一肋条42上,此时该垫制部50即对应置于该建筑板。
20、4之板体41上且与每一肋条42的高度趋于一致。再将该板材6以第二本体62搭接于呈直立与横置的两垂直建筑板4、4边缘后,先于第一本体61上以固定组件60一一锁固连接置于其内面之直立建筑板4上,另于第二本体62上以固定组件60一一锁固连接置于其下方之横置建筑板4的肋条42与该垫制部50,以及锁固该套覆部52与置于其下方之肋条42,如此即完成此”包角”之连接组装作业,不但仍能提供该建筑板4与板材6的组合结构更加稳固,防止板材6发生形变及组合结构产生松动之优点,还能同时兼顾外形美观。0047 如图12,为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四组设形态,该板材6也可完全套覆该套覆部52与垫制部50。在进行锁固时,同样是。
21、在第二本体62上以固定组件60一一锁固连接置于其下方之套覆部52与肋条42,以及锁固于其下方之垫制部50,如此同样能完成此“包角”之连接组装作业。0048 如图13、14,为本实用新型建筑体的垫补装置5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第一组设形态,是以用做水切(Upper assembly)为说明,当然也可适用于包角(Corner sealing)组合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该建筑板4具有一板体41、若干个经弯折形成于该板体41上且彼此相间隔凸出之第一肋条43,及若干个彼此相间隔凸出且位于两两第一肋条43间之第二肋条44,且第一肋条43的突出高度是大于第二肋条44的突出高度。0049 在组装时,先将该垫补装置5的。
22、一套覆部52对应套覆于该建筑板4的第二肋条44上,此时该垫制部50位于该板体41上且与第一肋条43的高度趋于一致。再将板材6以第一本体61与第二本体62分别搭接于直立墙7与呈横置的建筑板4后,即如前述的固定方式,利用若干个固定组件60的锁固定位而连接建筑板4。0050 如图15,为该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第二组设形态。该垫补装置5在置设上,可以该套覆部52套覆于该第二肋条44,而该垫制部50则可置于相邻之另一第二肋条44上。当以固定组件60锁固时,是在第二本体62上以固定组件60一一锁固连接置于其下方之垫制部说 明 书CN 204112486 U5/5页750与第二肋条44,以及锁固该套覆部52与其。
23、下方的第二肋条44。0051 如图16,为本实用新型建筑体的垫补装置5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第一组设形态,该套覆部52与垫制部50的高度与该建筑板4之第一肋条43的高度趋于一致。在置设上,可以该套覆部52套覆于该第一肋条43,而该垫制部50也可置于相邻之第二肋条44上。当进行锁固时,是于第二本体62上以固定组件60一一锁固连接置于其下方之垫制部50与第二肋条44,以及锁固该套覆部52与其下方之第一肋条43。0052 如图17,为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第二组设形态。图标之垫补装置5在置设上,可以该套覆部52套覆于一第二肋条44,而该垫制部50则可置于相邻之另一第二肋条44上。当进行锁固时,是于第二本体62。
24、上以固定组件60一一锁固连接置于其下方之垫制部50与第二肋条44,以及锁固该套覆部52与其下方之第二肋条44。0053 如图18,为该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第三组设形态,图标之垫补装置5在置设上,可以该套覆部52套覆于该第一肋条43,而该垫制部50也可置于相邻之第二肋条44上。当进行锁固时,是于第二本体62上以固定组件60一一锁固连接置于其下方之垫制部50与第二肋条44,以及锁固该套覆部52与其下方之第一肋条43。0054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建筑体垫补装置5在设计上,可使板材6组设于经接合或裁切后而形成不同任何长度尺寸之建筑板4时,能通过该套覆部52套覆、定位于一肋条42上,且该垫制部50与肋条4。
25、2的高度趋于一致而能填补该第二本体62与建筑板4间的空间,进而提供该板材6之第二本体62支撑力量及与固定组件60相互固接的使用机能,如此,即可使该建筑板4与板材6的组合结构更加稳固,防止板材6发生形变及组合结构产生松动,故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之目的。0055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作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说 明 书CN 204112486 U1/15页8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112486 U2/15页9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112486 U3/15页10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112486 U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