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装置及开闭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装置以及具备该安全装置的开闭机构, 所述安全装置与将可动 体卡定在主体固定位置处或从该位置解除卡定的锁闩装置中特别是双推式 ( 也称推压锁 定·推压打开式 ) 锁闩装置一起使用, 即使该锁闩装置的卡定通过从外部施加的冲击等负 荷 ( 与惯性力同义, 以下相同 ) 被解除, 也能将可动体保持在主体固定位置处。背景技术
双推式锁闩装置通过克服加力机构的作用力的推压操作将盖等可动体卡定在主 体的固定位置 ( 一般为关闭位置 ), 并通过下一推压操作解除上述卡定状态。虽然该锁闩 装置的优点在于使用方便, 只需推动可动体即可实现卡定及解除, 但在卡定状态下, 如果可 动体受到伴随紧急刹车等的惯性力, 则会产生与解除时的推压操作方向相同的动作, 因此, 会担心因误动作而解除卡定。作为该对策, 大致分为在锁闩装置自身增加安全功能的内设 型 ( 例如, 专利第 2912433 号公报 ) 和在专利文献 1 等中列举的与锁闩装置独立的专用型。 当然, 与专用型相比, 内设型因要将其构成部件配置在锁闩壳体内, 从而安全性和精度易受 到制约。
图 12 以该图 (a) 中未施加惯性力的状态和该图 (b) 中施加惯性力的状态显示了 专利文献 1 的安全装置。其整体结构具备左侧开口的外壳 H、 可动体 ( 容纳箱 )B、 朝打开方 向对可动体 B 加力的未图示的加力机构、 和未图示的双推式锁闩装置, 利用上述锁闩装置, 可通过克服作用力的推压操作将可动体 B 卡定在外壳 H 关闭位置处, 通过下一次的推压操 作解除卡定以使可动体 B 向外壳 H 的打开方向移动。
安全装置设有利用轴部件 3 枢转支承在外壳 H 上并且通过弹簧 2 向一个方向加力 的旋转体 1、 和可在待机位置和动作位置变化的惯性随动体 4, 并设有可动体 B 自身解除关 闭状态时克服弹簧 2 的作用力而使旋转体 1 反向旋转的突起 9, 仅在惯性力作用时, 使惯性 随动体 4 移动到工作位置, 从而阻止旋转体 1 反向旋转。换言之, 在该结构中, 当施加惯性 力时, 惯性随动体 4 通过惯性, 如图 12(b) 所示克服螺旋弹簧 6 的加力而突出, 即使利用同 样的惯性力朝箭头方向按压可动体 B, 并使旋转体 1 克服弹簧 2 的作用力而顺时针旋转, 旋 转体 1 仍会碰到因惯性而突出的惯性随动体 4 而不能旋转。这样, 阻止可动体 B 可通过由 上述旋转体 1 限制的突起 9 而不向与锁闩装置的解除卡定相同的方向移动。
专利文献 1 : 实开平 5-75003 号公报
在上述以往的安全装置中, 当惯性随动体 4 如图 12(b) 所示克服螺旋弹簧 6 的加 力而突出后, 会再次返回图 12(a) 的通常位置, 该惯性随动体 4 在突出位置停留的时间很 短。因此, 根据通过惯性力向图 12(b) 的箭头方向按压的时间, 可能会出现突起 9 抵达未被 惯性随动体 4 限制的旋转体 1, 从而使可动体 B 向解除锁闩装置的卡定的方向移动的情况。 该误动作在惯性力强弱不同并且反复施加的情况下容易发生。
在以上背景下, 为了可靠地抑制双推式锁闩装置的误动作, 作为安全装置, 本申请 人先前研发了特开 2007-308977 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安全装置的安全性能和精度, 提高对象的双推式锁闩装置的可靠性并扩大其用途。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是一种与通过克服加力机构的作用力的推压操作使可 动体相对于主体卡定在上述主体的卡定位置并可通过下一推压操作解除上述卡定的双推 式锁闩装置一起使用的安全装置, 其特征在于, 具备 : 设置在上述主体和上述可动体中的一 个上并具有往返槽部及卡定槽部的循环凸轮槽、 以及设置于上述主体及上述可动体的另一 个上并具有跟随上述循环凸轮槽的销的随动部件, 当上述随动部件受到冲击等负荷时, 上 述销以不能返回的方式从上述循环凸轮槽的上述往返槽部向上述卡定槽部移动, 即使上述 锁闩装置的卡定通过冲击等负荷而被解除, 仍可将上述可动体保持在上述固定位置。在以 上的本发明中, “以不能返回的方式向卡定槽部移动” 是指随动部件受到冲击等负荷 ( 惯性 力 ) 时, 一旦销从往返槽部向卡定槽部运动, 即使惯性力消失 ( 例如, 如在实施方式中所示 只要不对可动体进行推压操作 ), 也不会从卡定槽部返回往返槽部。
作为双推式锁闩装置因惯性力引起的误动作的对策, 以上的安全装置和以往装置 的思路完全不同。在以往的装置中, 当锁闩装置在卡定状态下承受与卡定解除用推压操作 同方向的惯性力时, 阻止相关部件的移动以使其不会从上述卡定状态切换到卡定解除状 态。 与此相反, 本发明的装置允许利用惯性力使锁闩装置从卡定状态切换到卡定解除状态, 即使解除卡定, 仍能够以不破坏锁闩装置的推压操作的方式, 获得与锁闩装置的卡定状态 同样的保持, 即将可动体保持在主体的固定位置的状态。
下面, 参照图 1(a) ~ (d) 的原理图 ( 与图 2 ~图 11 所示的作用相同的部件用相 同符号表示 ) 对本发明的装置构造和作动特征进行说明。在该图中, 符号 1 为主体, 符号 2 为可动体。 符号 3 为双推式锁闩装置, 符号 4 为本发明的安全装置。 锁闩装置 3 作为最简单 的结构例, 其由设置于可动体 2 侧的心形凸轮槽 30 和设置于主体 1 侧的沿该凸轮槽 30 轨 迹运动的销 35 构成。安全装置 4 由设置于可动体 2 侧的循环凸轮槽 40 和设置于主体 1 侧 并具有沿循环凸轮槽 40 轨迹运动的销 45 的随动部件 41 构成。循环凸轮槽 40 具有往返槽 部等, 这一点与心形凸轮槽 30 不同。另外, 作为锁闩装置 3, 也可在主体 1 侧设置凸轮槽 30 的同时, 在可动体 2 侧设置销 35。作为安全装置 4, 也可在主体 1 侧设置循环凸轮槽 40 的 同时, 在可动体 2 侧设置具有销 45 的随动部件 41。这一点在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均一样。
图 1(b) 表示了锁闩装置 3 及安全装置 4 未受到惯性力的通常时的动作。即, 锁闩 装置 3, 通过相对于主体 1 克服作用力的推动操作, 将可动体 2 卡定在主体 1 的固定位置, 也 就是说, 使销 35 相对于凸轮槽 30 按箭头方向沿 a、 b、 c 跟随运动, 以将其卡定在 c 的卡定槽 部。通过下一推压操作解除上述卡定, 即销 35 按箭头方向沿 c、 d 跟随运动, 并最终经过 e 离开凸轮槽 30, 这样, 通过作用力使可动体切换到主体的固定位置之外。在这几个过程中, 安全装置 4 在上述锁闩装置侧的销 35 沿凸轮槽 30 的 a、 b、 c 和 c、 d 等轨迹运动时, 销 45 仅 能自由地沿循环凸轮槽 40 中 f 的往返槽部轨迹运动, 其不起任何卡定作用。
图 1(c) 表示了在可动体 2 通过锁闩装置 3 卡定在主体固定位置的状态下受到惯 性力的异常时的作动。即, 在锁闩装置 3 中, 惯性力与下一次的推压操作起同样作用, 虽然 销 35 从 c 的卡定槽部脱离并向 d 的解除方向移动, 但从 e 再进一步的移动则会由安全装置 4 限制。也就是说, 安全装置 4 在受到与上述相同的惯性力时, 销 45 将以不能返回的方式
从 f 的往返槽部向 ( 通过 g 的引导槽部 )h 的卡定槽部移动, 其结果, 将使可动体 2 保持在 主体的固定位置。
图 1(d) 表示了从 (c) 的状态对可动体进行推压操作时的动作。通过该推压操作, 安全装置 4 的销 45 从 h 的卡定槽部跟随解锁方向的 j、 k 运动, 进而与循环凸轮槽 40 脱离。 同时, 锁闩装置 3 在卡定解除状态下, 例如销 35 从 e 暂时移动到 d 之后, 跟随卡定解除方向 的 d、 e、 f 运动, 进而与循环凸轮槽 30 脱离。
以上的本发明更优选如下具体化。
(1) 上述随动部件在受到冲击等负荷时, 克服加力部件的作用力而旋转, 可以使上 述销从上述循环凸轮槽的往返槽部向卡定槽部移动 ( 优选形式 1)。
(2) 上述随动部件在受到冲击等负荷时, 克服加力部件的作用力而滑动, 可以使上 述销从上述循环凸轮槽的往返槽部向卡定槽部移动 ( 优选形式 2)。
(3) 上述随动部件通过轴部件可自由转动地支承在上述主体上, 并且在上述轴部 件的一方侧设置上述销, 在另一方侧具有平衡器 ( 优选形式 3)。
(4) 上述随动部件通过保持部滑动自如地支撑在上述主体上, 并且在突出于上述 保持部的突出端侧设置上述销 ( 优选形式 4)。
(5) 上述循环凸轮槽可通过卡定用引导槽部, 使上述销从上述往返槽部向上述卡 定槽部移动, 并且通过对上述可动体的推压操作, 可通过返回用引导槽部等, 使上述销从上 述卡定槽部再移动到上述往返槽部 ( 优选形式 5)。
另外, 本发明也可作为可动体的开闭机构, 在通过克服作用力的推压操作, 使门等 可动体相对于主体从打开位置切换到关闭位置, 并且通过作用力从关闭位置向打开方向切 换的开闭机构中, 可使用上述安全装置。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 当施加惯性力并且随动部件检测到该惯性力时, 设置在随动部件上 的销以不能返回的方式从循环凸轮槽的往返槽部朝卡定槽部移动, 从而将可动体保持在主 体的固定位置。作为该安全装置的特征 : 由于采用的是专用型, 因此, 锁闩装置如果使用 双推式, 则可使用现存的装置, 构成部件由于是由循环凸轮槽和随动部件及销构成, 因此, 非常简单, 并且, 由于即使解除锁闩装置的卡定, 也能将可动体可靠地保持在主体的固定位 置, 因此, 成为解决因惯性力引起锁闩装置的误动作的最佳对策。
在优选形式 1 和 2 中, 例如, 特定了随动部件不管是旋转式或者滑动式均可实施这 一点, 作为安全装置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在优选形式 3 中, 由于随动部件通过轴部件可枢转地相对主体支承, 并且, 在轴部 件的一方侧具有销而在另一方侧具有平衡器, 因此, 可提高随动部件对惯性力的检测性能 和稳定性。与此相对, 在优选形式 4 的发明中, 由于通过保持部相对于主体支撑随动部件, 因此, 可使随动部件对惯性力的检测性能稳定。
在优选形式 5 中, 由于通过惯性力使销从往返槽部移动到卡定槽部, 从而将可动 体保持在主体的固定位置处, 在该状态, 通过推压操作使销从卡定槽部、 经过引导槽部返回 原来的往返槽部, 因此, 作为安全装置, 通过这种简单的结构就能够可靠地重复使用。与此 相对, 在本发明中, 也能提供具备以上安全装置的优点的开闭机构, 因而, 能提高开闭机构 的可靠性。附图说明 图 1(a) ~ (d) 是表示本发明原理的原理图。
图 2 是在盖板打开位置显示图 1 的开闭机构模式侧视图。
图 3 是在盖板关闭位置处显示图 1 的开闭机构的模式侧视图。
图 4(a) 为上述安全装置的俯视图, (b) 为从 (a) 的 A 方向观察的视图, (c) 为从 (a) 的 B 方向观察的视图。
图 5 是表示在上述盖板打开位置的安全装置与锁闩装置之间关系的结构图。
图 6 是表示在上述盖板关闭位置的安全装置与锁闩装置之间关系的结构图。
图 7(a) 表示上述锁闩装置的卡定解除状态, (b) 表示安全装置通常时的工作例, (c) 为 (b) 的 A-A 线剖面图。
图 8(a) 表示上述锁闩装置的卡定状态, (b) 和 (c) 表示安全装置异常时 ( 受到惯 性力时 ) 的动作和恢复到正常时状态时的动作。
图 9 表示上述安全装置的变形例, (a) 为分解透视图, (b) 为从上面观察的视图, (c) 表示了主体的剖面状态。
图 10 是与图 5 对应在盖板打开位置表示的结构图。 图 11 为与图 6 对应在盖板关闭位置表示的结构图。 图 12(a) 和 (b) 是表示专利文献 1 的安全装置等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形式进行说明。图 1(a) ~ (d) 表示了本发明的原 理, 图 2 和图 3 表示整体结构, 图 4(a) ~ (c) 表示安全装置, 图 5 ~图 8(c) 表示作动。图 9(a) ~ (c) 表示上述安全装置的变形例, 图 10 和图 11 表示使用图 9(a) ~ (c) 的安全装置 时的动作。在以下说明中, 按开闭机构、 锁闩装置、 安全装置、 动作、 安全装置的变形例的顺 序进行详细描述。图 2 与图 3 在作图时有部分省略或进行了简化处理。
( 开闭机构 ) 实施方式的开闭机构的结构为 : 如图 2 和图 3 所示, 使盖 2 相对于外 壳 1 在打开外壳 1 侧开口部的图 2 所示的打开位置和关闭开口部的图 3 所示的关闭位置之 间转动切换, 该开闭机构具备朝打开方向对盖 2 加力的弹簧部件 ( 加力机构 )25、 控制盖 2 的开闭速度的未示出的阻尼器、 使盖 2 克服弹簧部件 25 的作用力而卡定或解除卡定的双推 式锁闩装置 3 以及主要部件即安全装置 4。
在此, 外壳 1 是汽车等交通工具用容纳装置的主体, 由两侧面 10、 上面 11、 底面 12、 背面 13 划分形成并且使跟前侧 ( 图中的右侧, 以下称为后侧 ) 开口。两侧面 10 具有突出 设置于上侧前后方向大致中间的安全装置用配置部 14、 突出设置于上面跟前侧的上安装部 15、 从上安装部 15 的后端向下延伸的修边部 16、 设置于上安装部 15 前端面的锁闩装置用配 置部 17 以及设置于上安装部 15 和修边部 16 之间并与盖 2 的支承用臂部 21 对应的未图示 的窗口部等。配置部 14 是支承安全装置 4A(4B) 的大致垂直的平面, 其具有突出设置于该 平面上的弹簧用卡定部 14a、 竖立于该平面边缘部的保护用凸缘部 14b 以及突出设置于凸 缘部 14b 后下端侧的限制部 14c。配置部 17 形成为以上下贯通的框状, 使锁闩装置 3A 向下 支撑在该框形部上。符号 10a 是以盖安装部为中心的引导用圆弧形肋, 符号 18、 19 为设置于底面 12 上的前后安装部。
盖 2 形成与外壳侧开口部对应的矩形板状, 其具有突出设置于内壁两侧的左右臂 部 21、 设置于一侧臂部 21 的先端部 22 上的碰撞部 23 以及循环凸轮槽 40。碰撞部 23 具有 与后面所述的锁闩装置 3A 卡定或脱离的凹形凹部 23a, 循环凸轮槽 40 构成安全装置 2。以 上的盖 2 的各个臂部 21 相对于外壳 1 的侧面 10 从上述窗口部向外侧配置, 并通过套环 26 和螺钉 24 等可转动地被枢轴支承。另外, 弹簧部件 25 在卷设于套环 26 周围的状态下, 一 端卡定于修边部 16 侧, 另一端卡定于臂部 21 的对应部 ( 图示省略 ), 从而总是向打开方向 对盖 2 加力。
( 锁闩装置 ) 该锁闩装置 3A 如图 7 和图 8 的各 (a) 所示, 具备 : 下端开口的壳体 31 ; 滑动体 33, 其具有与盖板侧的碰撞部 23 抵接的阻挡部 33a 和凸轮槽 30, 且配置在壳体 31 内并克服弹簧部件 34 的作用力而移动 ; 沿凸轮槽 30 跟踪的销 35 ; 以及带有先端侧爪 36a 和基端侧突起 36b 并由枢轴支承在滑动体 33 上的卡合体 36。其中, 滑动体 33 和卡合体 36 构成直接作用于碰撞部 23 上的锁闩部件 32。卡合体 36 相对于滑动体 33 在与上下中间靠 下侧的轴部嵌合的状态下以枢轴支承, 通过滑动体 33 的移动 ( 该移动由滑动体侧突起 33c 和该突起 33c 滑动自如地嵌合的壳体 31 侧的长槽 31a 限制 ), 在图 7(a) ~ (c) 所示的几 乎容纳于滑动体 33 内的卡定解除位置、 和使图 8(a) ~ (c) 所示的爪 36a 从滑动体 33 内突 出以按压盖板侧的碰撞部 23 的卡定位置之间切换。在卡定解除位置, 滑动体 33 以弹簧部 件 34 的作用力移动到壳体 31 的入口侧, 卡合体 36 通过使突起 36b 与设置在壳体 31 内的 肋 37 触碰而保持其状态。在卡定位置, 滑动体 33 通过碰撞部 23 的推压力克服弹簧部件 34 的作用力而向里侧移动, 并通过凸轮槽 30 和销 35 的卡合而保持在该移动后的位置处, 卡合 体 36 的突起 36b 移动到肋 37 的较低部分并倾斜移动以使爪 36a 从滑动体 33 内突出。 在以上的卡定状态下, 当盖 2 因撞车事故或紧急停车等原因承受关闭方向的惯性 力时, 碰撞部 23 推压滑动体侧的阻挡部 33a, 结果使销 35 向图 8(a) ~ (c) 的箭头方向移 动, 因此, 会通过误动作而解除卡定。安全装置 4A 的作用在于即使由该误动作解除卡定, 仍 可将盖 2 保持在关闭位置。该锁闩装置具被由设置在壳体里侧的随动体 38 和加力部件 39 构成的称为 G 传感器的内设型安全功能, 当受到惯性力时, 随动体 38 克服加力部件 39 的作 用力而以轴部 38a 为支点顺时针旋转, 伴随该旋转而阻止滑动体 33 的下端对应部, 从而可 以阻止滑动体 33( 卡合部 36) 在卡定解除方向即向上的移动。但是, 在图 8(a) ~ (c) 中显 示了假设即使锁闩装置受到惯性力, 但因该惯性力的应力不足等原因仍无法发挥这种安全 功能时的情况。 其意义在于 : 虽然本发明的安全装置是与双推式锁闩装置一起使用的, 但该 锁闩装置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结构。
( 安全装置 ) 该安全装置 4A 具备图 4(a) ~ (c) 所示的树脂制成的随动部件 41、 对随动部件 41 加力的加力部件 42、 安装于随动部件 41 上的大致 L 形的跟随销 45 以及由金 属制成且为硬币形锤的平衡器 44、 以及按压销 45 的大致コ形板簧 50, 由于销 45 与设置在 盖板侧臂部 21 中的循环凸轮槽 40 之间的关系, 即使锁闩装置 3A( 图 1(a) ~ (d) 中的锁闩 装置 3 亦可 ) 的卡定被惯性力解除, 仍可以使盖 2 保持在关闭位置处。
在此, 随动部件 41 在夹持大致中央部的枢轴部的一端侧形成平衡器用配置部, 在 另一端侧形成销及板簧用配置部。平衡器用配置部将平衡器 44 配置于环形肋 41a 中, 并通 过设置于肋 44 局部上的弹性卡定爪 41b 防止脱离。销和板簧用配置部如图 4(b) 所示, 通
过与上述平衡器配置部几乎形成同一平面的上部分 41c、 以及与上部分 41c 保持一定间隔 而突出的下部分 41d 划分形成剖面コ形部分。在上部分 41c 中具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一对 肋 41e、 沿宽度方向设置的一对肋 41f、 和在肋 41f 内侧且沿肋 41e 的延长线设置的销用通 过孔 ( 未图示 ), 在将销 45 配置于两肋 41e 之间的状态下, 使 L 形短边侧从上述通过孔向上 述コ形部分突出。通过设置在两肋 41f 等的板簧 50 向销突出方向按压该销 45。此外, 随动 部件 41 的枢轴部由突出于下面侧的筒形凸起部 41g 形成。
以上的随动部件 41 通过螺钉 27 等相对于盖板侧配置部 14 可旋转自如地支承, 并 且通过弹簧部件 42 向一个方向对其加力。具体地说, 在螺钉 27 通过上述凸起部 41g 卡定 于设置在配置部 14 中的安装部上的状态下, 以枢轴方式支承随动部件 41。弹簧部件 42 具 有卷簧部, 该卷簧部配置于凸起部 41g 的周围, 并且, 一端 42a 卡定在随动部件 41 的对应部 上, 另一端 42b 卡定在外壳侧卡定部 14a 上, 从而向顺时针方向对随动部件 41 加力。并且, 随动部件 41 在图 2 的盖板打开位置处抵达外壳侧限制部 14c, 从而旋转受到限制, 同时, 在 图 3 的盖板关闭位置处, 销 45 配置在循环凸轮槽 40 的往返槽部 f。
即, 虽然循环凸轮槽 40 如图 7(b) 和 (c) 所示, 位于盖板侧臂部 21 的先端侧, 设置 于心形岛 40a 的周围部上, 这一点与锁闩装置侧的心形凸轮槽 30 类似, 但是, 其具有沿销 45 的进入方向延伸设置的往返槽部 f、 设置于心形岛 40a 中与销 45 进入方向相反侧并与销 45 卡合的卡定槽部 h、 设置于往返槽部 f 旁边且一端通向卡定槽部 h 的卡定用引导槽部 g、 通 向卡定槽部 h 并与卡定用引导槽部 g 大致平行延伸设置的返回用引导槽部 j, 以及与该引导 槽部 j 连接设置向凸轮槽外延伸的返回槽部 k。另外, 引导槽部 g 比往返槽部 f 更深一截, 销 45 一旦从往返槽部 f 进入该槽部 g 则不易返回。同样, 卡定槽部 h 比引导槽部 g 更深一 截, 销 45 一旦从引导槽部 g 进入该槽部 h 则不易返回。
( 作动 ) 下面, 对以上安全装置 4A 的动作, 包括其与锁闩装置 3A 之间的关系进行 说明。图 7(a) 和 (b) 及图 8(a) 表示锁闩装置 3A 和安全装置 4A 未受到冲击等负荷 ( 即惯 性力 ) 的通常时的动作。即, 就锁闩装置 3A 而言, 若盖 2 通过克服弹簧部件 25 的作用力的 推压操作相对于外壳 1 从图 2 的打开位置切换到图 3 的关闭位置, 则销 35 如图 7(a) 所示, 朝箭头方向沿凸轮槽 30 轨迹运动而卡定在卡定槽部。另外, 就锁闩装置 3A 而言, 通过下一 推压操作解除上述卡定, 即销 35 如图 8(a) 所示朝箭头方向沿凸轮槽 30 轨迹运动并最终移 动到原来位置。这样, 盖 2 通过弹簧部件 25 的作用力切换到打开位置。在这几个过程中, 安全装置 4A 在销 35 沿上述凸轮槽 30 轨迹运动时, 如图 7(b) 所示, 销 45 只是沿循环凸轮 槽 40 的往返槽部 f 轨迹自由运动, 而不起任何卡定作用。这些均与图 1(b) 相同。
(2) 图 8(a) 表示在盖 2 通过锁闩装置 3A 卡定于外壳 1 的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受到 冲击等负荷 ( 即惯性力 ) 而出现异常时的动作。也就是说, 在锁闩装置 3A 中, 惯性力与下 一推压操作起同样作用, 如图 8(a) 所示, 虽然销 35 从卡定槽部脱离并向该图箭头的解除方 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移动, 但安全装置 4A 会限制其进一步移动。即, 安全装置 4A 在受到惯 性力时, 如图 8(b) 所示, 销 45 从往返槽部 f 落入引导槽部 g 内后以不可返回的方式移动到 卡定槽部 h, 结果, 将使盖 2 保持在外壳 1 的关闭位置。这些与图 1(b) 相同。
(3) 图 8(c) 显示了从图 8(b) 的状态对盖 2 进行推压操作时的动作。通过该推压 操作, 安全装置 4A 的销 45 从卡定槽部 h 沿引导槽部 j 轨迹运动, 进而沿返回槽部 k 轨迹运 动, 再与循环凸轮槽 40 脱离。同时, 锁闩装置 3A 在上述卡定解除状态下, 例如销 35 一旦移动到解除用引导槽部 d 之后, 便跟随返回槽部, 进而与循环凸轮槽 30 脱离。最终形成将图 7(a) ~ (c) 的盖 2 切换至打开位置的初始状态。这些均与图 1(c) 相同。
(4) 还有, 考虑到与图 2 和图 3 的开闭机构之间的关系, 对以上安全装置 3A 进行以 下设定。即, 在图 3 中, 符号 Z 为盖 2 的重心, 线 S 为连结盖 2 的旋转中心 ( 螺钉 24) 与盖 2 重心 Z 的线。
(5)-1, 在该基本设定中, 在盖 2 的关闭位置处, 以相对于线 S 为直角的最小冲击输 入 ( 惯性力 ) 对盖 2 施加朝向打开方向的最大旋转力矩。另外, 由于线 S 设定为与安全装 置侧的随动部件 41 平行, 因此, 盖板旋转机构与安全装置侧随动部件的旋转机构的旋转力 矩最大方向相同。
(5)-2, 在盖 2 的关闭位置处, 冲击载荷在达到 11.9G 之前不会旋转 ( 其是由弹簧 部件 25 和安全装置 4A 的反作用力设定造成的 ), 与此相反, 对于来自同向的冲击载荷, 安全 装置 4A 的随动部件 41 在 8G 以上将旋转。这样, 在盖 2 朝打开方向旋转之前, 安全装置侧 的随动部件 41 将旋转, 上述销 45 从往返槽部 f 卡定在卡定槽部 h 并将盖 2 保持在关闭位 置。
(5)-3, 作为冲击输入范围, 在图 3 中 A 的情况下, 由于盖 2 硬行向脱离方向旋转, 因此无法切换到打开方向。作为冲击输入范围, 在图 3B 的情况下, 以从下向上施加的下突 ( 符号 C) 为例, 施加到盖 2 上的冲击根据该图的角度 θ 形成旋转力矩的分力。同样, 虽然 向安全装置 4A 的冲击输入也形成旋转力矩方向的分力, 但是, 由于盖 2 与安全装置侧随动 部件 41 的旋转力矩最大方向为相同方向, 因此, 上述分力的角度 θ 也相同。这样, ( 安全 装置侧随动部件 41 的旋转开始>盖 2 的旋转开始 ) 的关系在该图 B 的所有范围不会变化。 因此, 对于从 360 度的任何方向进行的冲击输入 ( 惯性力 ), 都无法打开盖 2。
( 变形例 ) 该安全装置 4B 具备图 9(a) ~ (c) 所示的箱形保持部 46、 滑动自如地 配置在保持部 46 上的随动部件 47、 向引入方向对随动部件 47 加力的加力部件 48、 安装于 随动部件 47 上的大致 L 形的跟随用销 45 和金属锤即平衡器 49、 以及按压销 45 的大致コ形 板簧 51, 由于销 45 与设置在盖板侧臂部 21 上的循环凸轮槽 40 之间的关系, 即使通过惯性 力解除锁闩装置 3A( 图 1(a) ~ (d) 中的锁闩装置 3 亦可 ) 的卡定, 仍可将盖 2 保持在关闭 位置。
在此, 保持部 46 例如与外壳侧的配置部 14 一体形成, 其一个端面开口, 并且具有 设置在上侧面上的嵌合孔部 46a 和设置在后端面上的通孔 46b。 随动部件 47 具有剖面略小 于后部分的矩形前部分 47a、 设置于后部分的弹性爪部 47b 及安装平衡器 49 的配置部 47c、 以及从后部分的端面向后方突出的引导用轴部 47d。 另外, 在前部分 47a 中设有穿过 L 形销 45 的对应部的贯通孔和对板簧 51 的对应部进行限位的肋。
并且, 将平衡器 49 安装于配置部 47c 中, 将销 45 定位设置在前部 47a 的对应部上 并由板簧 51 对其进行推压, 在此状态下, 将后部推入保持部 46 中, 轴部 47d 从通孔 46b 向 外突出, 并且爪部 47b 与嵌合孔部 46a 弹性嵌合, 由此组装随动部件 47。该场合, 作为加力 部件 48 的螺旋弹簧, 其一端从保持部 46 的内侧卡定在设置于里侧端面的卡定部上, 另一端 卡定在随动部件 47 的对应部上, 从而向保持部 46 侧推动随动部件 47 移动。随动部件 47 从其组装状态克服加力部件 48 的作用力向突出方向滑动。该滑动距离形成爪部 47 可在配 合孔部 46a 中滑动的图 9(b) 的 d 尺寸。以上的随动部件 47, 在图 2 和图 10 的盖打开位置处, 在通过加力部件 48 拉进保持 部 46 中且突出量最小的状态下, 当通过推压操作使盖 2 转换到关闭位置时, 销 45 与上述实 施形式的销 45 一样配置于循环凸轮槽 40 的往返槽部 f 中。并且, 上述安全装置 4A( 及图 1(a) ~ (d) 中的安全装置 4) 的作动说明和图 7(a) ~ (c) 和图 8(a) ~ (c) 均完全适用于 以上安全装置 4B 的动作。
本发明不应受到以上实施方式或变形例的任何约束, 只要具有主要技术方案所限 定的要件, 可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变更。作为一个例子, 发明对象的开闭机构应用于例如图 12(a)(b) 的容纳装置时, 可在主体 ( 外壳 )H 与可动体 ( 容纳箱 )B 之间设置加力机构, 并且 在主体 H 的最里部附设有双推式锁闩装置和安全装置 4、 4A、 4B, 或者在可动体 ( 容纳箱 )B 的对应部附设有碰撞部 23 和循环凸轮槽 40。
还有, 在此引用 2007 年 12 月 26 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 2007-333611 号的说明 书、 权利要求书的范围、 附图及摘要的全部内容, 并录入这些内容以作为本发明说明书的公 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