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810166032.3
2008.10.06
CN101402320A
2009.04.08
授权
有权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K 37/00申请日:20081006|||公开
B60K37/00; B62D1/19; B60R21/02
B60K37/00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大协西川株式会社
田中一洋; 落水均; 黑田征平; 青山刚; 栉田浩; 林秀树; 伊垣典明; 吉村俊辉
日本国广岛县安芸郡府中町新地3番1号
2007.10.2 JP 2007-258208; 2007.10.2 JP 2007-258210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张惠萍
本发明的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转向管柱(3)承受来自后方的冲击负荷时可向前方移动,并且转向柱罩(5)从转向管柱的移动方向看与仪表单元(2)重叠,其特征在于,仪表单元介由脆弱部(31g、31g、33g、33g)安装于仪表板(1),以便通过转向柱罩的抵接来解除安装。采用本发明,可充分确保转向管柱的向前移动量。
1. 一种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有仪表单元的仪表板;贯穿该仪表板中的所述仪表单元的下方、向车辆后方延伸的转向管柱;以及安装于该转向管柱的较仪表板后方的部位上的转向柱罩;其中,所述转向管柱承受来自后方的冲击负荷时可向前方移动,并且所述转向柱罩从所述转向管柱的轴心方向看与所述仪表单元重叠,所述仪表单元介由脆弱部安装于所述仪表板,以便通过所述转向柱罩的抵接来解除安装。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柱罩的上壁部上,形成有上方突出部、以及从该上方突出部的前端部向所述仪表单元的下方倾斜的倾斜部。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仪表单元下方,设置有支撑于车身侧、基于冲击负荷乘员膝部抵接时通过向上方突出变形以吸收冲击能量的护膝,并且所述护膝通过突出变形,上推所述仪表单元,以便减轻在所述转向柱罩向前移动时该转向柱罩与所述仪表单元的抵接。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仪表单元的安装于所述仪表板的安装部,设置有将该仪表单元的上部侧安装于所述仪表板的上部安装部、以及将所述仪表单元的下部侧安装于所述仪表板的下部安装部,并且所述上部安装部及所述下部安装部上分别设置有所述脆弱部,所述各安装部构成为,基于所述脆弱部,在所述转向柱罩与所述仪表单元抵按时,所述下部安装部先于所述上部安装部解除安装。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安装部构成为,基于所述脆弱部,随着所述转向柱罩与所述仪表单元抵接、向车辆前方施加指定以上负荷时解除安装。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安装部构成为,基于所述脆弱部,随着所述转向柱罩与所述仪表单元抵接、向上方施加指定以上负荷时解除安装。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单元的下方具有安装片部,所述安装片部通过螺丝固定,安装于所述仪表板,所述安装片部上的螺丝所穿过的部位由从下端向上方延伸的切槽构成。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板,具有仪表板主体及安装于该仪表板主体的板部,所述仪表单元通过所述板部安装于所述仪表板主体,所述脆弱部设置于所述仪表单元的安装于所述板部的安装部与所述板部的安装于所述仪表板主体的安装部中的至少一方。9.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仪表板从上方覆盖,并且所述仪表板由仪表板主体和覆盖所述仪表单元的一部分且可分离的别的板部所构成,所述仪表单元,基于所述转向柱罩与所述仪表单元的抵接向上方移动,并且所述别的板部通过脆弱部安装于所述仪表板主体,以便基于所述仪表单元向上移动时的抵接来解除安装。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仪表板从上方覆盖,并且该仪表板由仪表板主体、安装于该仪表板主体的第1板部、及覆盖所述仪表单元的一部分且可分离的第2板部所构成,所述仪表单元通过所述第1板部安装于所述仪表板主体,所述仪表单元基于所述转向柱罩与所述仪表单元的抵接向上方移动,并且所述脆弱部的第1脆弱部设置于所述仪表单元的安装于所述第1板部的安装部与所述第1板部的安装于所述仪表板主体的安装部中的至少一方,所述脆弱部的第2脆弱部设置于所述第2板部与所述仪表板主体的安装部上,并基于所述仪表单元向上方移动时的抵接来解除安装。
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备具有冲击吸收功能的转向管柱的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属于汽车的安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的仪表板上,安装有仪表单元等各种装置。此外,转向管柱(steering column)贯穿该仪表板向车辆后方延伸,在其车内侧的端部安装有方向盘。而且,在转向管柱的较仪表板后方的部位上安装有转向柱罩(column cover)。 转向管柱有时会采用在乘员的抵接冲击负荷作用于方向盘时可向车辆前方移动的结构,但是,在转向管柱贯穿仪表板中的仪表单元的下方、转向柱罩从转向管柱的轴心方向看与仪表单元重叠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该转向柱罩和转向管柱一起向车辆前方移动时与仪表单元抵接、转向管柱的进一步向前移动受阻的问题。 作为该问题的对策,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实开平4-95548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在仪表单元下部设置承受在冲击负荷的作用下向前方移动的乘员膝部并向上方推压仪表单元的上推部,由此避免仪表单元与转向柱罩的抵接,允许管柱的向前移动的技术方案。 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中,转向管柱以前部侧较低的状态倾斜设置,并且沿其轴线方向即向斜前下方移动。然而,在其他的实例中,还有采用在转向管柱保持倾斜姿势下向前方大致水平地移动的结构。若采用后者的结构,为了避免仪表单元与转向柱罩的抵接,必须将仪表单元上推到更高的位置以避免与转向柱罩的接触,因此,仅靠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上推部的上推有时并不够。此外,即便在转向管柱沿其轴线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当该管柱的倾斜角较小时,也会不同程度地产生转向柱罩与仪表单元抵接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充分确保转向管柱的向前移动量的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有如下结构。 本发明的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包括,安装有仪表单元的仪表板、贯穿该仪表板中的上述仪表单元的下方并向车辆后方延伸的转向管柱、以及安装于该转向管柱的较仪表板后方的部位上的转向柱罩,其中,上述转向管柱承受来自后方的冲击负荷时可向前方移动,并且上述转向柱罩从转向管柱的轴心方向看与仪表单元重叠,上述仪表单元介由脆弱部安装于仪表板,以便通过转向柱罩的抵接来解除安装。 根据该结构,本发明中并非回避仪表单元与转向柱罩的抵接,而是积极地利用抵接以解决问题。即,当转向管柱基于来自后方的冲击负荷作用向前方移动,且转向柱罩与仪表单元抵接时,通过脆弱部解除仪表单元的在仪表板上的安装,从而在抵接后使转向柱罩推开仪表单元可以进一步向车辆前方移动。因此,即便在转向柱罩从转向管柱的轴心方向看与仪表单元重叠的情况下,也可充分确保转向管柱的向前移动量。 转向柱罩的上壁部上,例如有时为了配置各种开关等而设置有上方突出部,在该结构下,当转向柱罩向前方移动并与仪表单元抵接时,有可能发生该上方突出部钩挂住仪表单元,无法进一步向前方移动的情况。 为此,本发明中,上述转向柱罩的上壁部上,设置有上方突出部、以及从该上方突出部的前端部向仪表单元的下方倾斜的倾斜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上述转向柱罩的上壁部上,设置有从上述上方突出部的前端部向仪表单元的下方倾斜的倾斜部,因此,即便转向柱罩在向前移动时与仪表单元抵接,仪表单元下部也会随着倾斜部的向前移动而沿着倾斜部的上表面移动。因此,避免了因钩挂妨碍向前方移动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中,在上述仪表单元下方,设置有支撑于车身侧、基于冲击负荷乘员膝部抵接时通过向上方突出变形以吸收冲击能量的护膝,并且该护膝通过突出变形,上推仪表单元,以便减轻在上述转向柱罩向前移动时该转向柱罩与上述仪表单元的抵接。 根据该结构,护膝支撑于车身侧,因此,基于冲击负荷乘员膝部抵接于护膝时,可切实地承受施加于护膝的负荷。另外,通过该护膝向上方突出变形,冲击能量得到良好的吸收。 此外,本发明中,作为上述仪表单元的安装于仪表板的安装部,设置有将该仪表单元的上部侧安装于仪表板的上部安装部、以及将仪表单元的下部侧安装于仪表板的下部安装部,并且上述上部安装部及上述下部安装部上分别设置有上述脆弱部,上述各安装部的脆弱部构成为,在转向柱罩与仪表单元抵接时,下部安装部先于上部安装部解除安装。 根据该结构,若作为上述仪表单元的安装于仪表板的安装部,设置有将仪表单元的上部侧安装于仪表板的上部安装部、以及将仪表单元的下部侧安装于仪表板的下部安装部,并且在各安装部上分别设置有脆弱部,那么,转向柱罩抵接于仪表单元时,下部安装部便先于上部安装部解除安装。反之,则在上部安装部的安装被解除后,仪表单元变得不稳定而向周边倾倒,有可能妨碍转向柱罩向前方移动,不过,采用本发明,可防止该情形。 另外,本发明中,上述下部安装部的脆弱部构成为,随着转向柱罩与仪表单元抵接向车辆前方施加指定以上负荷时解除安装。 根据该结构,由于上述下部安装部的脆弱部,随着转向柱罩抵接于仪表单元向车辆前方施加指定以上负荷时解除安装,因此,随着该解除,仪表单元的下部侧便能够以上部侧为中心转动。因此,若转向柱罩以抵接于仪表单元的下部侧的状态向前方移动,该仪表单元的下部侧便被推向前方,其结果,转向管柱可向车辆前方良好地移动。 下部安装部的安装被解除后,如上所述,随着转向柱罩的向前移动,仪表单元便以上部安装部为中心转动,转向柱罩潜入仪表单元下方,不过,当仪表单元例如抵接于后方的障碍物等而无法进一步转动时,有可能发生若不向上方移动仪表单元则转向柱罩无法进一步向前方移动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中,上述上部安装部的脆弱部构成为,随着转向柱罩与仪表单元抵接向上方施加指定以上负荷时解除安装。 根据该结构,由于上述上部安装部的脆弱部,随着转向柱罩抵接于仪表单元向上方施加指定以上负荷时解除安装,从而可以向上方推压仪表单元。因此,即便在抵接后,转向管柱也可良好地向车辆前方移动。 另外,本发明中,在上述仪表单元侧,设置有向下方延伸的安装片部,该安装片部通过螺丝固定,安装于仪表板,该安装片部的螺丝所穿过的部位由从下端向上方延伸的切槽构成。 根据该结构,例如,在上述仪表单元侧,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安装片部,通过螺丝固定,安装于仪表板,该安装片部的螺丝所穿过的部位由从下端向上方延伸的切槽构成,因此,若仪表单元向上方移动,螺丝便在安装片部的切槽内相对地向下方移动从而脱离切槽。即,在仪表单元侧的向上方移动时,可方便地解除在仪表板上的安装。 此外,本发明中,上述仪表板,具有仪表板主体及安装于该仪表板主体的板部,上述仪表单元通过上述板部安装于上述仪表板主体,上述脆弱部设置于仪表单元的安装于上述板部的安装部与上述板部的安装于上述仪表板主体的安装部中的至少一方。 根据该结构,当上述仪表板具有仪表板主体和安装于该仪表板主体的板部,上述仪表单元通过上述板部安装于上述仪表板主体时,由于上述脆弱部设置于仪表单元的安装于上述板部的安装部与上述板部的安装于上述仪表板主体的安装部中的至少一方,因此,转向柱罩与仪表单元抵接时,若任意一方的脆弱部断裂,仪表单元即可相对于仪表板主体移动。因此,即便在另行设置有板部的情况下,也可充分确保转向管柱的向前移动量,避免因钩挂妨碍向前方移动的情况。此外,仪表单元通过板部安装于仪表板主体,因此安装刚性降低,其结果,仪表单元易于向上方移动。 另外,本发明中,上述仪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由仪表板从上方覆盖,并且该仪表板由仪表板主体和覆盖仪表单元且可分离的别的板部构成,上述仪表单元基于转向柱罩与仪表单元的抵接向上方移动,并且上述别的板部通过脆弱部安装于仪表板主体,以便基于仪表单元向上移动时的抵接来解除安装。 根据该结构,当上述仪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由仪表板从上方覆盖,并且该仪表板由仪表板主体和覆盖仪表单元且可分离的别的板部构成,并且上述仪表单元基于转向柱罩与仪表单元的抵接向上方移动时,由于该别的板部通过脆弱部安装于仪表板主体,以便基于仪表单元的向上移动时的抵接来解除安装,因此,仪表单元向上方移动之际,抵接于别的板部时,该别的板部的安装部的安装被解除,该别的板部可与仪表单元一起向上方移动。因此,例如出于设计、结构、或者组装方面的理由等,即使仪表单元的一部分由仪表板从上方覆盖的情况下,也可充分确保转向管柱的向前移动量,避免因钩挂妨碍向前方移动的情况。 此外,本发明中,上述仪表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由仪表板从上方覆盖,并且该仪表板由仪表板主体、安装于该仪表板主体的第1板部、及覆盖仪表单元的一部分且可分离的第2板部构成,上述仪表单元通过上述第1板部安装于上述仪表板主体,上述仪表单元基于转向柱罩与仪表单元的抵接向上方移动,并且上述脆弱部的第1脆弱部设置于仪表单元的安装于上述第1板部的安装部与上述第1板部的安装于上述仪表板主体的安装部中的至少一方,上述脆弱部的第2脆弱部设置于所述第2板部与上述仪表板主体的安装部上,并基于仪表单元向上移动时的抵接来解除安装。 根据该结构,可充分确保转向管柱的向前移动量,避免因钩挂妨碍向前方移动的情况,而且安装刚性降低,其结果,仪表单元易于向上方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汽车仪表板的正视图(驾驶席前方部分)。 图2是驾驶席前方部分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为了表示安装部52等而使一部分截面位置错开)。 图4是转向支撑机构的概略侧视图。 图5是仪表板的单体正视图(与图1相同的部分的从稍斜上方观察的图)。 图6是仪表单元及第2板部的后视图。 图7是沿图2中B-B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3中的箭头C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沿图2中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0是用以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作用效果的说明图(其一)。 图11是用以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作用效果的说明图(其二)。 图12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是相当于沿图2的A-A线的截面的图(其中,为了表示安装部52等而使一部分截面位置错开)。 图13是图1中透视仪表板的状态下的正视图。 图14是用以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作用效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面,对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汽车仪表板中驾驶席前方部分的正视图,图2是该前方部分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沿图2中的A-A线的剖视图。另外,例示为左置方向盘的汽车,但也可应用于右置方向盘的汽车。 如图1~图3所示,该仪表板1中,在驾驶席的前方设置有仪表单元2。另外,转向管柱3贯穿该仪表板1向车辆后方延伸,在其车内侧的端部安装有方向盘4。而且,在转向管柱3的较仪表板1后方的部位上安装有转向柱罩5。 如图4所示,转向管柱3以前部侧较低的状态倾斜设置,且其车辆前端部(下端部)通过万向节6与连接轴7连接。连接轴7的下端部通过未图示的齿轮机构与连杆机构连接。另外,连接轴7由可在长度方向上滑动地嵌合的第1部件7a和第2部件7b构成。 转向管柱3、安装于其上的方向盘4以及转向柱罩5(以下将这些部件称为“转向机构10”),由转向支撑机构20支撑,在冲击负荷作用时可向车辆前方大致水平移动。 该转向支撑机构20包括:在车身的左右侧部间沿车宽方向延伸、且上下间隔设置的一对仪表板横梁21、22;上下端部固定于该仪表板横梁21、22的左右一对支架23、23;沿车辆前后方向安装于该支架23、23的上部侧、具有相对的槽部24a、24a的导轨部件24、24;在左右端部具有可嵌合于该导轨部件24、24的槽部24a、24a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凸部25a、25a、可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地由导轨部件24、24支撑、且收纳转向管柱3的转向柱壳25;及连接上述左右导轨部件24、24与转向柱壳25的连接部件26。 该连接部件26由指定厚度的铁板等构成,其左右侧端部26A、26A横跨固定在上述左右导轨部件24、24的前部上表面,从俯视方向看(未图示)宽度狭窄,从侧视方向看(图4的状态)弯曲为J字状的部分26B固定于转向柱壳25的前部上表面。即,该弯曲部26B设定为相对于指向车辆前方的负荷容易变形,当对方向盘4施加指定以上的指向车辆前方的负荷时,弯曲部26B追随转向柱壳25的移动,如虚线26’所示地变形,从而转向管柱3可沿着导轨部件24、24保持倾斜状态向车辆前方大致水平地移动。 接下来,对仪表板1的结构进行说明,该仪表板1如图1~图3及图5所示,包括:上下分割设置的仪表板上部主体31及下部主体32;在该上部主体31上,沿着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于仪表单元2的车辆前上方的信息装置安装凹部31a的下部,沿车宽方向设置的第1板部33;设置在安装有音响装置等的中央仪表台的侧面的第2板部34。 仪表板上部主体31及下部主体32在未图示的部位固定于上述仪表板横梁21、22,第1板部33及第2板部34安装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另外,上述各板均由树脂形成。 在仪表板上部主体31及下部主体32的上下结合部,形成有大小可供转向柱罩5前后移动的贯穿孔1a。 此外,如图5所示,仪表单元安装用凹部1b跨及构成仪表板1的上述部件31…34,向车辆前方侧凹陷地形成。 另外,在图3中设置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的车辆前方的板部件35,是和上部主体31一起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空调风管空间X的板部件。 如图2、图3所示,仪表单元2,由仪表主体41、及从上方覆盖该仪表主体41的大致呈扇形的罩42构成,如以下所说明,其上部侧通过安装部51安装于第1板部33,其下部侧通过安装部52安装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 即,根据图2可知,上部侧安装部51在车宽方向上间隔设置有三处,在仪表单元2侧,如图6、图7所示,具有设置于仪表单元2的罩42后缘部42a下表面的支撑部42b…42b,和从该支撑部42b…42b分别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夹件42c…42c。 另一方面,在第1板部33侧,如图5、图7所示,具有在构成仪表单元安装用凹部1b的开口缘部1c的缘部33a上、对应于上述各夹件42c…42c的位置设置的下方突出部33b…33b,和分别设置于该下方突出部33b…33b的夹件卡合孔33c…33c。而且,仪表单元2侧的夹件42c…42c与第1板部33侧的夹件卡合孔33c…33c卡合,由此,仪表单元2的上部侧安装于第1板部33。 下部侧的安装部52如图3、图6、图8所示,在仪表单元2侧,具有从仪表主体41的下部左右向斜前下方延伸的脚部41a、设置于其下端侧的安装面部41b、形成于该安装面部41b的定位孔41c及螺丝孔41d。 另一方面,在仪表板上部主体31侧,如图3、图5、图8所示,具有:在仪表板上部主体31上构成贯穿孔1a的切口31a的缘部左右两下端侧上,与上述安装面部41b对应设置的安装面部31d、31d;在该安装面部31d、31d上,与上述定位孔41c及螺丝孔41d对应设置的定位销31b及螺丝孔31c。 而且,在仪表单元2侧的定位孔41c、41c与仪表板上部主体31侧的定位销31b、31b卡合的状态下,将螺丝N拧入螺丝孔31c、31c、41d、41d中,使该将仪表单元2的下部侧安装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另外,形成于上述安装面41b的螺丝孔41d也可采用从该安装面41b的下端部延伸设置的切槽(未图示)的形态。 接下来,对第1板部33及第2板部34在仪表板上部主体31上的安装进行说明。 首先,对第1板部33的安装进行说明,该仪表板33如图3所示,通过安装结构不同的两种安装部53、54安装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 根据图2可知,安装部53在车宽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处,如图3、图5、图9所示,在第1板部33侧,具有在其前缘部33f侧的下表面沿车宽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撑部33g…33g(图2中表现了两处)、及分别从该支撑部33g…33g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夹件33h…33h。 另一方面,在仪表板上部主体31侧,如图5、图9所示,具有在凹部1b的后壁面31k上对应于上述各夹件33h…33h的位置分别设置的夹件卡合孔31e…31e。而且,第1板部33侧的夹件35h…33h与仪表板上部主体31侧的夹件卡合孔31e…31e卡合,由此,第1板部33安装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 安装部54如图5所示,在第1板部33侧,具有从车宽方向正中的下方突出部33b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长部33d、及从该下方延长部33d的下端向上方延伸的切槽33e。 另一方面,在仪表板上部主体31上、凹部1b的后壁面31k上具有对应于切槽33e上端的位置设置的螺丝孔31m。于是,通过将螺丝M拧入第1板部33侧的切槽33e及仪表板上部主体31侧的螺丝孔31m,由此,第1板部33安装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另外,切槽33e的宽度设置为稍大于螺丝M的螺丝部直径。 接着,对第2板部34的安装进行说明,该仪表板34如图2、图5所示,通过间隔设置于上端部侧及下端部侧的两处安装部55、55安装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 各安装部55具有与上述安装部53相同的结构,在第2板部34侧具有支撑部34a、34a和夹件34b、34b,在仪表板上部主体31上具有夹件卡合孔31f、31f(未图示)。 于是,第2板部34侧的夹件34b、34b与仪表板上部主体31侧的夹件卡合孔31f、31f(未图示)卡合,由此,第2板部34安装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 如图2的箭头α所示,仪表主体41的车宽方向内端侧的一部分,从俯视方向看突出于罩42以外,并由第2板部34的上端部侧(后端部侧)覆盖。该突出部分在技术上可以容易地通过罩42的扩展予以覆盖,但基于罩42的设计上的关系而采用了上述结构。 在此,本实施例中,根据图1可知,转向柱罩5从车辆正视方向看(转向管柱3大致水平地向前方移动,因此与从转向管柱3的移动方向看大致相同)设置为与仪表单元2重叠,其结果,该盖5向车辆前方移动时抵接于仪表单元2。 因此,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可解除仪表单元2在仪表板1上的安装的结构,以便在抵接后使包含转向柱罩5的转向机构10可向前方移动。 即,如图3、图8所示,在仪表单元2的安装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的下部侧的安装部52处,在安装面部31d、31d的周缘上分别形成有槽31g、31g(脆弱部)。如转向柱罩5向前方移动时与仪表单元2抵接并施加指定以上的前后方向负荷,上述槽31g、31g便发生断裂。 此外,第1板部33的安装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的安装部53的支撑部33g…33g形成如下结构。即,如图2、3、9所示,支撑部33g…33g具有彼此直交的三个壁部,在各壁部间形成有切槽33i、33i,并且在各壁部的基部设置有薄壁部33j…33j。 于是,若转向柱罩5向前方移动之际抵接于仪表单元2并施加指定以上的指向上方的力,则基于切槽33i、33i的存在从而各壁部容易扭曲,导致该薄壁部33j…33j断裂。即,支撑部33g…33g构成脆弱部。 另外,槽31g及薄壁部33j…33j的厚度设定为,在转向柱罩5向前方移动,抵接于仪表单元2时,槽31g先于薄壁部33j…33j断裂。 此外,关于第2板部34的安装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的安装部55的支撑部34a…34a,在此不作详细说明,但其与第1板部33的安装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的安装部53的支撑部33g…33g相同,具有薄壁部及切槽,若有向上方的力施加于第2板部34,薄壁部便发生断裂。即,支撑部构成脆弱部。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转向柱罩5的上壁部5a上,在仪表单元2的后方处设置有配置有各种开关等的上方突出部5b,并且设置有从上方突出部5b的前端部向仪表单元2的下方倾斜的倾斜部5c。 接下来,对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仪表板周围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即,例如因车辆的前方碰撞等而乘员抵接于方向盘4时,从车辆后方指向前方的冲击负荷作用于方向盘4,基于该负荷转向机构10通过上述转向支撑机构20向车辆前方大致水平地移动。 而且,基于该移动,转向柱罩5抵接于仪表单元2的下部,随后如欲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前后方向的折断力作用于仪表单元2的安装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上的安装部52(下部安装部)的槽31g、31g(脆弱部),从而该槽31g、31g断裂。由此,仪表单元2下部变为自由状态,转向柱罩5可向前方推开该单元2的下部并向前方移动。即,转向管柱3可进一步向前方移动。 此时,在该向前移动中,第1板部33的安装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上的安装部53(上部安装部)的支撑部33g…33g(上部安装部的脆弱部)尚未断裂,因此仪表单元2在转向柱罩5的倾斜部5c抵接于仪表单元2的下部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其的后部侧以上部侧为中心转动并升高。另外,仪表单元2的背面抵接于仪表板主体31的凹部1b的后壁面31k,此后,该仪表单元2沿着后壁面31k向上方移动。 另外,此时,在第1板部33的安装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的安装部54处,由于在下方延长部33d上设置有切槽33e,螺丝M可在切槽33e内相对地向下方移动,其结果,螺丝M与切槽33e的卡合容易地解除,安装部54处的安装便被解除。 而且,当仪表单元2向上方移动一定程度以上时,上下方向的折断力作用于安装部53(上部安装部)的支撑部33g…33g(上部侧安装部的脆弱部),从而该支撑部33g…33g的薄壁部33j…33j断裂。由此,仪表单元2的上部侧及下部侧的安装均被解除,该仪表单元2的上部及下部侧均变为自由状态,如图11所示,转向柱罩5可将该单元2推向上方并向前方移动。即,转向管柱3可进一步向前方移动。 另外,仪表单元2进一步向上方移动时,仪表主体41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抵接于第2板部34,此时,第2板部34的安装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的安装部55的支撑部断裂。由此,仪表单元2可进一步向上方移动,转向柱罩5、转向管柱3可进一步向前方移动。 另外,在转向柱罩5的上壁部5a,设置有从上方突出部5b的前端部向仪表单元2下方倾斜的倾斜部5c,因此即便转向柱罩在向前移动时与仪表单元2抵接,仪表单元2下部也会随着倾斜部5c的向前移动而沿着倾斜部5c的上表面移动,避免了因钩挂妨碍向前方移动的情况。 [第二实施例] 下面,对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进行说明。 在此,第二实施例中,也和第一实施例相同,转向柱罩5从车辆正视方向看(转向管柱3大致水平地向前方移动,因此与从转向管柱3的移动方向看大致相同)与仪表单元2重叠,其结果,当该盖5向车辆前方移动时抵接于仪表单元2。为此,本实施例中,利用用以吸收施加于乘员的冲击的护膝60的变形,上推仪表单元2,由此减轻仪表单元2与转向柱罩5的抵接,从而转向机构10可向前方移动。 该护膝60如图12、图13所示,具有位于仪表单元2的左右端部下方、且沿着仪表板1(仪表板下部主体32)的内表面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负荷承接部60a;从该负荷承接部60a的上端大致向前方延伸且前端安装于上述上侧横梁21的上侧脚部60b;从该负荷承接部60a的下端大致向前方延伸且前端安装于上述下侧横梁22的下侧脚部60c。 负荷承接部60a向后倾,由此,当承接从乘员的膝部的后方负荷时,由于护膝60的上下端部在上下两处固定于横梁21、22,因此承受向上方的移位力,从而与上侧脚部60b的后端侧一起向上方突出变形。 另外,为了使护膝60的突出变形对仪表单元2的上推容易进行,仪表单元2的在仪表板1上的安装,采用可通过脆弱部解除的结构。 即,例如发生车辆的前方碰撞等时,虽然乘员的上半身受到安全带的束缚,但下半身会因惯性力向前方移动。于是,当乘员的膝部经由仪表板下部主体32抵接于护膝60的负荷承接部60a时,护膝60开始向上方突出变形。 而且,该变形中当护膝60经由仪表板上部主体31中的仪表单元2下方的部分抵接于该仪表单元2下部时(图12、图14是相当于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图2中的A-A截面的剖视图,因此未表示抵接的仪表板上部主体31的下部侧。另外,关于护膝60,虽其稍微偏离截面位置,但为方便起见也进行了图示。),上推力作用于该单元2,从而折断力作用于安装部53、52的支撑部(脆弱部)31g、31g、33g、33g。 此时,仪表单元2的上部后部侧,从仪表板上部主体31向往上方离开的方向移动,因此,作用于上部侧安装部53的折断力,大于作用于下部侧安装部52的折断力,上部侧安装部53的支撑部(脆弱部)33g、33g断裂。 另外,如图5所示,在仪表板上部主体31的凹部1b存在纵面31k,因此仪表单元2形成后部靠在纵面31k上的状态,并以该状态向上方移动。由此,转向管柱3可进一步向前方移动。 另外,此时,在第1板部33的安装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的安装部54处,由于在下方延长部33d上设置有切槽33e,螺丝M可在切槽33e内相对地向下方移动,其结果,螺丝M与切槽33e的卡合容易地解除,安装部54上的安装便被解除。 此外,仪表单元2进一步向上方移动时,仪表主体41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抵接于第2板部34,此时,安装部53也同样地,其支撑部34a、34a断裂。由此,仪表单元2可向上方推压第2板部34并进一步向上方移动。 而且,当乘员上半身抵抗安全带的束缚而向前方移动并抵接于方向盘4时,基于此时的来自后方的负荷,转向机构10通过上述转向支撑机构20向车辆前方大致水平地移动。此时,仪表单元2被推向上方,因此与未被上推的情况相比,转向柱罩5难以抵接于仪表单元2,转向管柱3易于向前方移动。 另外,转向柱罩5向前方移动时,例如转向柱罩5抵接于仪表单元2下部,则前后方向的折断力作用于下部侧安装部52的脆弱部(槽)31g,其结果,脆弱部(槽)31g断裂,由此,仪表单元2下部变为自由状态,转向柱罩5易于向上方推压仪表单元2下部并向前方移动。即,转向管柱3可进一步向前方移动。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例所涉及的仪表板周围结构,护膝60支撑于车身侧,因此,基于冲击负荷乘员膝部抵接于护膝60时,可切实地承接施加于护膝60的负荷。此外,通过该护膝60向上方突出变形,从而可良好地吸收冲击能量。 而且,仪表单元2通过护膝60的向上突出变形而被上推,以便减轻转向柱罩5向前方移动时该转向柱罩5与仪表单元2的抵接。因此,可充分确保转向管柱3的向前移动量。 如以上所说明,特别是上述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仪表板周围结构中,并非回避仪表单元2与转向柱罩5的抵接,而是积极地利用抵接以解决问题。即,当转向管柱3基于来自后方的冲击负荷作用向前方移动,且转向柱罩5与仪表单元2抵接时,通过脆弱部31g、31g、33g、33g解除仪表单元2的在仪表板1上的安装,从而在抵接后使转向柱罩5推开仪表单元2可以进一步向车辆前方移动。 因此,即便在转向柱罩5从转向管柱3的移动方向看与仪表单元2重叠的情况下,也可充分确保转向管柱3的向前移动量。 此外,假设转向柱罩5抵接于仪表单元2时,上部安装部53先于下部安装部52解除安装,则存在上部安装部53的安装被解除后,仪表单元变得不稳定而向周边倾倒,有可能妨碍转向柱罩向前方移动,不过,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下部安装部52先于上部安装部53解除安装的结构,因而可防止该情形。 另外,上述实施例的仪表板1中,基于设置信息装置的关系而设置有第1板部33,即使此时,由于在第1板部33的安装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侧的安装部53设置有脆弱部,因而仪表单元2的上部侧的在仪表板上部主体31的安装也会被解除。另外,仪表单元2通过第1板部33安装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因此安装刚性降低,其结果,仪表单元2易于向上方移动。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出于仪表单元2的罩42的设计上的原因,仪表主体41从俯视方向看向外侧突出,但由于在第2板部34的安装于仪表板上部主体31的安装部55上设置有脆弱部,因此,如上所述,仪表单元2向上方移动并抵接于第2板部34时,该第2板部34的安装部55的安装被解除,该第2板部34可与仪表单元2一起向上方移动。因此,出于设计、结构、或者组装方面的理由等,仪表单元2的一部分由构成仪表板1的仪表板从上方覆盖的情况下,也可获得本发明的效果。 另外,上述实施例中,有关在仪表单元2上部侧的安装,脆弱部设置于安装部53,但也可设置于安装部51,或者设置于两安装部51、53。 此外,在安装部55的支撑部34a、34a均设置有薄壁部及切槽,但仅在上部侧支撑部34a设置时,第2板部34上部侧也可向上方移动,也可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转向管柱在冲击负荷的作用下可向车辆前方移动,并且转向柱罩从转向管柱的移动方向看与仪表单元重叠的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中。
《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pdf(2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汽车仪表板周围结构,转向管柱(3)承受来自后方的冲击负荷时可向前方移动,并且转向柱罩(5)从转向管柱的移动方向看与仪表单元(2)重叠,其特征在于,仪表单元介由脆弱部(31g、31g、33g、33g)安装于仪表板(1),以便通过转向柱罩的抵接来解除安装。采用本发明,可充分确保转向管柱的向前移动量。。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