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运器具.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11560 上传时间:2018-01-11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084597.7

申请日:

2015.02.16

公开号:

CN104787429A

公开日:

2015.07.22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B65D 6/16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变更后: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161002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厂前一路36号变更后:161002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厂前一路36号|||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5D 6/16申请日:20150216|||公开

IPC分类号:

B65D6/16; B65D25/24; B65D21/032

主分类号:

B65D6/16

申请人:

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王凯志; 陆超; 季延风; 刘忠诚; 谭宗保; 赵大庆

地址:

161002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厂前一路3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代理人:

罗满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运器具,能够充分利用车厢内的空间,且适用于整个物流运输过程中,提高了货物的装卸效率,满足了快速货运的需求。本发明包括上集装笼和下集装笼,两者的至少一面为具有一定致密程度的网面,以围合形成用于承载货物且能够透气的闭合空间;所述上集装笼能够叠加在所述下集装笼上。上集装笼和下集装笼均具有用于承载货物的空间,以便对货物进行有效约束,避免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移动,提高了运输稳定性;网面不仅可以对货物进行有效约束,还使得承载货物的空间具有透气性,尤其利于新鲜货物的运输;上下集装笼可以叠加,以便在货物的长途运输和短途转运之间进行切换,提高了货物的装卸效率。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集运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两者的至少一面为具有一定致密程度的网面,以围合形成用于承载货物且能够透气的闭合空间;所述上集装笼(1)能够叠加在所述下集装笼(2)上。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运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集装笼(2)包括至少两层可上下叠加的下分笼单元(21),各所述下分笼单元(21)均具有用于承载货物的闭合空间。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运器具,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下分笼单元(21)包括至少两个可左右排列的下分笼(211),各所述下分笼(211)均具有用于承载货物的闭合空间。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运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网面上的网格呈菱形设置。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运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网面包括与其所在端面匹配的钢筋网和用于支撑所述钢筋网的骨架,所述骨架由若干钢管或压型边框焊接而成。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运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集装笼(1)包括至少两个可左右排列的上分笼(11),各所述上分笼(11)均具有用于承载货物的闭合空间。

7.
  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集运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集装笼(1)和所述下集装笼(2)中,通过堆码角柱(3)实现上下叠加。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运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集装笼(1)和/或所述下集装笼(2)的底部可拆卸地安装有脚轮(4)。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运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集装笼(1)和/或所述下集装笼(2)的底部设有若干安装板(5);各所述安装板(5)高于所述上集装笼(1)和/或所述下集装笼(2)的底面,或各所述安装板(5)能够支撑于车厢底面或地面;所述安装板(5)设有用于安装所述脚轮(4)的安装孔。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运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轮(4) 为自带脚刹的万向轮。

说明书

一种集运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货物运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集运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商货物快速运输方面,没有专用的集运器具,通常情况下,货物散装在集装箱等器具内进行长途运输,当到达目的地后,再借助货场内的推车等小型货运工具完成货物的转运。上述现有的小型货运工具主要包括底架以及围绕在底架四周的侧壁,以构成货物的集散空间,主要用于货物的地面转运,如装卸货过程等,不能够参与集装箱等长途货运。
在快速货物运输以及动车组货物运输时,受到集运器具的限制,目前主要是以散运为主。
一方面,采用散运的方式进行长途运输时,货物散装在运输车内,货物的摆放较为散乱,在运输过程中容易损坏货物;另一方面,当两种以上的货物处于同一车体内运输时,不同货物之间容易相互影响;再者,货物仅能够通过车体的相关结构进行约束,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因货物固定不稳而引发事故。
更为重要的是,采用散运的运输方式,当货物在长途和短途运输方式之间相互切换时,必须要对货物进行重新装卸,在较大程度上增大了人工成本,同时显著降低了货物集散效率;而且,采用散运的运输方式容易出现货物的二次、三次甚至多次装卸,在装卸过程中容易引发货物的损坏,尤其因运输期限的增加而降低货物质量,例如导致生鲜等货物腐烂。
可见,上述传统的运输工具已经不能够满足快速货运的需求,如果能研制出一种集装货物的运输器具,可以用于从物流公司-货场-物流公司整个过程的运输,便可减少人力,对货物起到保护作用,使得货运运输效率得到提高,运输秩序更加井然。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集运器具,以满足快速货运的要求,同时应用于长途和短途运输,提高其通用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运器具,能够充分利用车厢内的空间,且适用于整个物流运输过程中,提高了货物的装卸效率,满足了快速货运的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集运器具,包括上集装笼和下集装笼,两者的至少一面为具有一定致密程度的网面,以围合形成用于承载货物且能够透气的闭合空间;所述上集装笼能够叠加在所述下集装笼上。
本发明的集运器具,包括上集装笼和下集装笼,两者均具有用于承载货物的空间,以便对货物进行有效约束,避免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移动,提高了货物运输的稳定性;上集装笼和下集装笼的至少一面设置为网面,一方面可以对货物进行有效约束,另一方面使得承载货物的空间具有透气性,尤其有利于新鲜货物的运输,不会因空气不流通而导致货物腐败;更为重要的是,上集装笼和下集装笼可以上下叠加,实现货物的长途运输,当到达目的地后,直接将上下集装笼分离即可用于短途转运,可适用于整个物流运输过程,提高了货物的装卸效率;上下集装笼叠加后形成的整个集运器具可与车厢的结构匹配,充分利用车厢上部的空间,提高运输量。可见,本发明的集运器具能够满足快速货运的需求。
可选地,所述下集装笼包括至少两层可上下叠加的下分笼单元,各所述下分笼单元均具有用于承载货物的闭合空间。
可选地,各所述下分笼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可左右排列的下分笼,各所述下分笼均具有用于承载货物的闭合空间。
可选地,所述网面的网格呈菱形设置。
可选地,所述网面包括与其所在的端面匹配的钢筋网和用于支撑 所述钢筋网的骨架,所述骨架由若干钢管或压型边框焊接而成。
可选地,所述上集装笼包括至少两个可左右排列的上分笼,各所述上分笼均具有用于承载货物的闭合空间。
可选地,所述上集装笼和所述下集装笼中,通过堆码角柱实现上下叠加。
可选地,所述上集装笼和/或所述下集装笼的底部可拆卸地安装有脚轮。
可选地,所述上集装笼和/或所述下集装笼的底部设有若干安装板;各所述安装板高于所述上集装笼和/或所述下集装笼的底面,或各所述安装板能够支撑于车厢底面或地面;所述安装板设有用于安装所述脚轮的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脚轮为自带脚刹的万向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集运器具在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集运器具的上集装笼在一种设置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上集装笼折叠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集运器具的下集装笼在第一种设置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下集装笼折叠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集运器具的下集装笼在第二种设置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提供集运器具在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集运器具中下集装笼的下分笼在第一种设置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下分笼折叠后状态示意图;
图10为图7所示集运器具中下集装笼的下分笼在第二种设置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下分笼折叠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2为图7所示集运器具中下集装笼的下分笼在第三种设置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所提供集运器具所采用的各种叠加拼接形式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所提供集运器具的各部件所采用结构的示意图。
图1-14中:
上集装笼1、上分笼11、底架111、顶盖112、上顶盖1121、侧盖1122、前墙113、后墙114、左侧墙115、右侧墙116、下集装笼2、下分笼单元21、下分笼211、第一下分笼211a、第二下分笼211b、支撑杆2111、堆码角柱3、脚轮4、安装板5、门组6、门锁61、折页7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集运器具,能够充分利用车厢内的空间,且适用于整个物流运输过程中,提高了货物的装卸效率,满足了快速货运的需求。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集运器具进行具体说明,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准确地理解本发明。
为便于描述,本文采用列车中常用的基本方位对方向进行定义,以平行于列车运行的方向为纵向,在纵向上,处于列车运行前方的方向为前,处于列车运行方向后方的方向为后;在平行于轨道面内,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为横向,在横向上,沿列车运行方向看,处于左侧的方向为左,处于右侧的方向为右;垂直于轨道面的方向为垂向,在垂向上,靠近轨道面的方向为下,远离轨道面的方向为上。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集运器具,尤其可以适用于货物的轨道运输,可以包括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其中,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 均可以设置为独立的笼状结构,以形成用于承载货物的空间,如图1所示,使得货物通过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相互隔离,形成独立的存储空间;也就是说,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的存储空间是相互独立的,同时,两者的空间均是各自闭合的空间,不存在未隔挡的端面或者未对货物进行约束的部位,以提高货物的稳定性。当然,可以在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上设置门组6(参见下文)等可开启的结构,或者设置可开启的顶盖等,以便将闭合空间开启后完成货物的装卸。
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的各面均可以设置为网面结构,该网面具有一定的致密程度,不仅能够透气,还可以对货物提供足够的约束力,尤其能够避免体积较小的散装货物从上集装笼1或下集装笼2中脱出。也可以将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中的至少一个面设置为网面,其他各面可以设置为实体面等,例如,可以将两者的底面设置为实体板面,以便提高结构的稳定性,顶面或者其他侧面设置为网面,以实现透气。
网面可以采用网格类结构,如菱形的网格,也可以采用横条纹或者竖条纹按照较小间距排列而成,还可以采用横条或者竖条交错形成不规则的网状结构;换言之,网眼的结构形式不限,可以为正六边形等规则的几何形状,也可以其他不规则的形状,且网眼的形成方式不限,只要能够形成用于透气的孔眼、同时不会因孔眼过分稀疏而影响货物的定位可靠性即可。
详细地,所述网面可以包括钢筋网和用于支撑钢筋网的骨架,也就是说,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均可以采用若干骨架依次连接构成其主体支撑结构,该骨架可以由若干钢管或者压型边框焊接而成,形成图1-12所示的结构;然后,在骨架上焊接钢筋网,或者将钢筋网围合在骨架的外侧,将骨架之间的中空部分填充封堵,以形成闭合的空间,用于承载货物。
换言之,为满足多种货物的运输需求,还可以在骨架围合的空间形成网格结构,构成网面,以便提高货物承载空间的致密程度,避免散货因骨架之间的间隙过大而脱离集运器具。以方体状结构为例,可 以在方体状的各个边均可以采用钢管等连接而成所述骨架,在所形成方体结构的各个面均可以设置网格结构,可以为钢筋网或者致密的钢丝条纹等,从而形成所述网面;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将各集装笼的内部空间进一步围合,共同对货物进行隔挡,不仅可以适用于体积较大的大中型货物的运输,还能够用于体积较小的散装货物的运输。
上集装笼1可以叠加放置在下集装笼2上,可以将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分离,形成相互独立的运输主体,以便减小整个货物的体积,实现货物的短途转运。当需要进行货物的长途运输时,可以将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叠加,形成整体结构的运输主体,进而装入车厢,由于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形成一个整体,两者在运输过程中不会产生相对位移,提高了运输稳定性;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上下叠加后,可以有效避免因杂乱排列而浪费载货空间,进而提高车厢的空间利用率;同时,上集装笼1的顶面能够与车顶相匹配,当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叠加后,整个集运器具能够与车厢的内部空间基本匹配,充分利用车厢的内部空间。
由于车顶的中间通常平行于轨道面,而受到车辆限界等的限制,车顶的两侧通常在横向上由内而外向下倾斜,故上集装笼1的顶面在垂向上的截面可以设置成等腰梯形,进而使得上集装笼1的顶面与车顶相匹配。或者,可以对上集装笼1两侧的倾斜角度进行设置,即其垂向截面也可以采用不等腰的梯形结构,或者根据车厢的结构进行相应设置,请参照下文关于图14的说明。
具体地,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的横向宽度可以基本上等于车厢的横向宽度,也就是说,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可以设置为与车厢的横向尺寸匹配的结构,以便两者叠加后即可装满整个车厢;换言之,车厢的垂向空间被划分为两部分,上部用于实现上集装笼1的装运,下部用于实现下集装笼2的装运,两者叠加后进行长途运输,并在需要短途转运时将两者分离后单独运输,以提高运输便捷性。
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也可以包括若干分笼,即对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拆分,以便通过若干分笼叠加组合后 形成上下结构的集运器具。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上集装笼1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左右排列的上分笼11,上分笼11可以在左右方向上依次排布,或者依次拼接,以形成上集装笼1;各个上分笼11可以单独构成用于承载货物的空间,以便进行各个上分笼11的单独运输。可以根据上集装笼1所占用车厢的横向尺寸设置上分笼11的个数,以便对车厢上部的横向空间进行有效划分,实现上部空间的充分利用,避免出现车厢上部空运。各个上分笼11可以设置为相同或者类似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根据车厢上部空间的结构形式设置不同结构的上分笼11。
以设置左右两个关于车厢的垂向中心线对称的上分笼11为例,如图1所示,上分笼11的顶面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平面部分和斜面部分,其中,平面部分处于横向的内侧,即靠近垂向中心线的一侧,斜面部分连接在平面部分的外侧;平面部分平行于轨道面设置,斜面部分由平面部分在横向上的外侧边缘向下倾斜设置,即斜面部分由内而外向下倾斜设置。
请进一步参考图2和图3,以左侧的上分笼11为例,其可以包括底架111、顶盖112、前墙113、后墙114、左侧墙115和右侧墙116,各个部分依次连接形成封闭结构的上分笼11。其中,顶盖112可以采用折页7等结构与右侧墙116实现可转动的连接,则可以翻转打开顶盖112,将货物装入上分笼11内,然后在货物装载完毕后盖合顶盖112。所述顶盖112即构成上分笼11的顶面,其具体可以包括上述平面部分和斜面部分,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表达,图2和图3中上分笼11的结构相对于在车厢中的放置位置进行了一定角度的旋转,但本文的文字部分依然以上文中定义的方位进行说明,即图2和图3中朝向前方的端墙即为该上分笼11的左侧墙115,与前方的端墙相背的端墙即为所述右侧墙116,图中处于左右两侧的端墙分别为前墙113和后墙114。装运时,左侧的上分笼11以其右侧墙与右侧的上分笼11的左侧墙拼接,以形成整个上集装笼1,形成图13中所示的结构,组装后用于长途运输。
其中,为便于空车返运,适应两地货物运输量不对等的需求,提高集运器具的通用性和便捷性,上集装笼1还可以设置为可折叠的结构,如图3所示。
详细地,可以在上分笼11组装时,在需要翻折的连接处设置折页7等枢接件,并在其他连接处采用插接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为便于折叠,可以将顶盖112分为上顶盖1121和侧盖1122两个部分,左右两侧的上分笼11拼接后,两者的上顶盖1121相接构成所述上集装笼1的平面部分,两者的侧盖1122分别形成上集装笼1两侧的斜面部分;此时,还可以将侧盖1122与上顶盖1121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以便对两者分别进行折叠,提高折叠的便捷性。其中,顶盖112与右侧墙116之间、左右两个侧墙与底架111之间、右侧墙116与底架111之间均可以采用折页7或者铰接轴等连接方式。
当需要对上分笼11进行折叠时,首先拆除可拆卸的连接件,解除各墙之间的连接,然后可以首先将前墙113和后墙114依次叠合至底架111上,将上顶盖1121向外旋转270度折叠至右侧墙116上,再将右侧墙116连同上顶盖1121向内旋转90度叠置到底架111上,最后将侧盖1122向内旋转叠置到上顶盖1121上,形成图3所示折叠后的上分笼11。
如图1和图13所示,在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上集装笼1可以包括左右两个上分笼11,此时,下集装笼2可以根据需要由一个、两个或者多个下分笼211组成。
下集装笼2可以直接通过两个左右相互拼接的下分笼211组合而成,如图1和图13所示,或者根据需要调整左右排列的下分笼211的个数;也可以包括两层以上在上下方向上叠加的下分笼单元21,各下分笼单元21可以进一步包括至少两个左右相互拼接的下分笼211。
在其中一种设置方式中,下集装笼2具体还可以包括至少两层下分笼单元21,各个下分笼单元21之间可以上下叠加,则上集装笼1和各下分笼单元21共同对车厢的高度进行划分,可以对车厢的高度空间进行等分;或者首先确定上集装笼1与下集装笼2在高度空间上的 比例关系,然后根据需要设置相应个数的下分笼单元21对下集装笼2所占用空间进行划分。也就是说,此时各个笼子分别占用车厢的一定高度空间,以有效利用车厢空间进行货物的装载运输,避免车厢上部空运等现象。同时,当需要进行短途转运时,在车厢体积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多个笼子填充车厢的高度空间使得各个笼子的体积相对较小,便于提高转运的便捷性。
进一步,各个下分笼单元21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左右排列的下分笼211,既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排布,也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依次拼接等,以便对车厢的横向空间进行划分,如图1、图4-6和图13所示。各个下分笼211的结构可以进行统一设置,采用相同或者类似的结构,以便提高装运的便捷性;当然,可以根据车厢的结构对处于横向上不同位置的下分笼211进行分别设置。
如图4所示,下分笼211可以设置为中空方体状,可以为长方体,还可以在该长方体除底面以外的任意一面设置可开启的门组6,以便通过门组6启闭该下分笼211;还可以在该门组6上设置门锁61,具体可以为插销式等简单的门锁61结构,只要能够使得货物封锁在下分笼211内即可。其中,为实现门组6的启闭,安装门组6的一面与其相邻端面之间可以采用折页7等枢接件实现转动连接。
同时,下分笼211还可以设置为可折叠的结构,如图5所示,可以将整个下分笼211的一侧墙折叠到其后端墙上,并将其前端墙折叠到其另一侧的侧墙上,以折叠形成类似L型的构架,便于空返运输。当然,限于下分笼211的结构和体积,综合考虑折叠的便捷性,不便于将其设置为能够折叠成类似平板的结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当需要降低返运难度时,也可以将其设置为能够折叠成平板状的结构,具体可以参照现有技术。
当然,下分笼211也可以设置为不可折叠的固定式结构,如图6所示,此时,下分笼211也可以设置为中空方体状,并在其一面设置门组6,也可以设置在门组6上设置用于启闭下分笼211的门锁61,具体结构可以参照上文以及图4和图5所示的可折叠的下分笼211的 结构进行设置。
此外,还可以在下分笼211的底部安装脚轮4,如图4-6所示,则当需要对各下分笼211分别进行短途转运时,可以直接推动下分笼211,通过脚轮4支撑并完成转运,以得到省时省力的效果。
脚轮4可以使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安装在下分笼211的底部,以便根据需要在有轮和无轮之间变换;脚轮4具体可以为万向轮,以提高其移动的便捷性。当需要进行下分笼211的短途转运时,安装脚轮4以便通过脚轮4的滚动实现下分笼211的移动;当需要装入车厢进行长途运输时,可以拆除脚轮4,以使得下分笼单元21与车厢底面有效接触,提高定位可靠性,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滑移。
所述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可以为螺栓连接或者销轴连接等。详细地,在下分笼211的底部可以设置若干安装板5,然后在安装板5上设置用于安装脚轮4的安装孔;安装板5的个数可以根据所需设置脚轮4的个数进行相应设置,如图4-6中,可以在长方体底面的四个角处分别设置一个脚轮4,则可以在四个角的位置各设置一个安装板5。根据安装形式的不同,安装孔可以为螺栓孔或者销孔等,则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将脚轮4安装在安装板5上或者从安装板5上拆除,以使得下分笼211在有轮和无轮之间变换。
其中,本文中所述的若干是指数量不确定的多个,通常为两个以上。
为避免脚轮4影响下分笼211的稳定性,可以采用自带脚刹的脚轮4,则即使在长途运输中,也可以不必拆卸脚轮4或者可以直接将脚轮4固定设置在下分笼211的底部,当不需要借助脚轮4移动时,可以直接通过脚刹实现脚轮4的制动,使得下分笼211固定。
为进一步提高下分笼211的稳定性,可以对安装板5的设置位置进行调整。如图4和图5所示,安装板5可以设置为平板状结构,当拆除脚轮4后,整个安装板5能够与车厢的底面或者地面形成可靠接触,进而将下分笼211稳定地支撑;还可以将安装板5设置在高于下分笼211底面的位置,当拆除脚轮4后,下分笼211以其底面与车厢 底面或地面接触而支撑,无需通过安装板5支撑,或者说安装板5不会影响到下分笼211的支撑。还可以在下分笼211的底部设置支撑结构,例如支撑角柱等结构,如图6所示。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所述上分笼11也可以在其底部安装脚轮4,以提高其运输便捷性,具体安装方式可以参照上文中下分笼211所安装脚轮4进行设置;此外,当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不采用上述左右排列、上下叠加的结构形式,而采用整体结构时,也可以在两者的底部安装脚轮4;换言之,不管是整体结构还是通过分体结构拼接叠加而成,均可以在所形成上集装笼1、下集装笼2的底部设置脚轮4。
请进一步参考图7-12,在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下集装笼2可以包括若干上下叠加的下分笼单元21,各个下分笼单元21也可以采用相同或者不同的结构。每个下分笼单元21均可以包括在左右方向上相互拼接的下分笼211。以下结合附图,以设置在左侧的下分笼211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其中,上集装笼1可以参照上述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进行设置,此处不再赘述。
为便于区分,在本实施例中,以下将下集装笼2所采用的下分笼211分为第一下分笼211a和第二下分笼211b;显然,当下集装笼2包括有三个以上的下分笼211时,均可以类比所述第一下分笼211a和/或第二下分笼211b进行设置。
当采用两层上下叠加的下分笼单元21构成所述下集装笼2时,可以将上层的下分笼211定义为第一下分笼211a;将下层的下分笼211定义为第二下分笼211b。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等词仅为了区分相同或者类似结构的不同部件,不表示对某种特殊顺序的限定。
如图8和图9所示,在一种设置方式中,第一下分笼211a可以设置为中空方体状,具体可以呈类似正方体的结构,包括六面围合形成的闭合空间,当然,六面均为网面,以形成能够透气的空间,以便承 载货物。
在上述基础上,还可以在第一下分笼211a上设置门组6,以启闭其内部空间,用于装卸货物,并能够提高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门组6可以按照上文进行设置,门组6具体可以设置在除底面以外的其他任意端面上。门组6可以采用折页7等结构与其相连的端面转动连接,以实现门组6的启闭。
同时,还可以将第一下分笼211a设置为可折叠的结构,如图8和图9所示,可以将第一下分笼211a的顶盖向外旋转270度贴合到其后墙上,然后将后墙连同顶盖一起向内旋转90度后叠置到其底面上;再将其中左侧门向内旋转90度贴合到其左侧墙上,然后将两者一起向内旋转90度叠放到其顶盖上;同理,将右侧门向内转动贴合到右侧墙上,再将两者一起叠放到左侧墙上,如图9所示,完成其折叠过程。
显然,为实现折叠,第一下分笼211a的后墙与其左侧墙、右侧墙之间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固定,如销接等,以便在拔出销轴等连接件后使得各自的运动相互独立。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也可以在第一下分笼211a的底部设置脚轮4,脚轮4可以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也可以自带脚刹,具体均可以参照上文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
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下分笼211a也可以采用不设置脚轮4的结构,此时可以在其底面设置支撑杆2111等辅助结构,以提高其结构稳定性。此外,支撑杆2111等辅助结构还可以在其底部设置能够与地面接触的支撑部等结构,以便形成多点支撑,进一步提高支撑稳定性。
可以理解,此时的第一下分笼211a也可以采用可折叠的结构形式,以折叠形成如图11所示的平板状的结构,具体折叠方式和结构形式可以参照上文。
请参考图12,第二下分笼211b可以采用不可折叠的固定形式。其具体也可以设置为中空方体状,具体结构均可以参照上文所述的第一下分笼211a。由于第二下分笼211b为固定式结构,故其各个端面 之间采用焊接等固定连接方式,使得整个笼体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更高。
其中,当本申请的集运器具包括下分笼单元21、下分笼211和上分笼11等结构时,各个部分均可以相互独立,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空间,即各部分均可以具有用于承载货物的闭合空间,相应地,各部分也均可以设置门组6等可启闭所述闭合空间的结构,以实现货物的装卸,并在需要运输时封闭所述闭合空间,以提高运输过程中对货物的定位可靠性。显然,所述闭合空间是指各方位均设置网面等约束结构的空间,即不存在缺口等结构,但并不表示该空间是完全密封、不能透气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述的集运器具通常应用于轨道列车,针对轨道列车的车厢结构,本发明的集运器具可以采用不同的组合形式,即可以对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的结构和组合形式进行调整。以下结合附图13和图14,对其结构和布置形式进行说明。
在第一种设置方式中,本发明的集运器具可以采用图13(a)所示的结构形式,即上集装笼1包括左右两个拼接的上分笼11,且上分笼11所占用的体积较小,基本上为车厢高度的1/3,且能够与车厢的上部空间相配合;下集装笼2也包括左右两个相互拼接的下分笼211,最后与上集装笼1叠加形成与车厢的内部轮廓相匹配的集运器具。
在第二种设置方式中,本发明的集运器具可以采用图13(b)所示的结构形式,上集装笼1和下集装笼2分别包括两个左右排列的上分笼11和下分笼211;与第一种设置方式不同的是,两个上分笼11的体积较大,占用车厢上部的大部分空间,基本上为车厢高度的2/3,下分笼211所占用的空间较小。
在第三种设置方式中,本发明的集运器具可以采用图13(c)所示的结构形式,上集装笼1也包括左右排列的两个上分笼11,基本占用车厢高度的1/3;下集装笼2包括两层结构的下分笼单元21,各下分笼单元21又包括两个左右排列的下分笼211。
在第四种设置方式中,本发明的集运器具可以采用图13(d)所 示的结构形式,上集装笼1可以为整体结构,其垂向截面大致呈梯形凸台状;下集装笼2可以才可两层结构的下分笼单元21,各下分笼单元21又包括两个左右排列的下分笼211。
进一步,如图14所示,当上集装笼1采用分体结构设置时,其上分笼11可以采用图14(a)所示的类似方体状设置,并以向下倾斜设置的斜面对其进行线性切割,以便其外侧能够与车厢顶部的外侧倾斜结构相配合;当然,左右两侧的上分笼11的倾斜面相异,可以根据其设置位置调整斜面的设置位置。
如图14(b)所示,当上集装笼1采用整体结构设置时,其可以设置为类似长方体状的结构,并分别以由上至下向右倾斜的斜面和由上至下向左倾斜的斜面对其左右两侧进行线切割,以使得其顶面的两侧结构能够与车厢匹配。
如图14(c)所示,当下集装笼2仅包括左右两个相互拼接的下分笼211时,其大致可以设置为长方体状,并且其长边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当然,在下集装笼2包括两层以上的下分笼单元21时,其可以大致设置为正方体状,或者长边在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体状。
更为具体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图13-图14所示的结构,结合上文的详细描述,对本发明的集运器具进行设置,以最终形成既能够与车厢完整匹配,又便于运输的通用器具。换言之,可以采用图14中所示的结构进行任意组合,以形成与图13中所示车厢的容积匹配的结构,不限于图13中的组合形式。
再者,为实现上集装笼1与下集装笼2的上下叠加,以及下集装笼2中各下分笼单元21的上下叠加,可以设置堆码角柱3等辅助结构实现叠加,以便于提高叠加的稳定性和便捷性。
另外,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为便于表达本申请集运器具的结构,图1-14中均仅示出了其骨架部分,网面结构予以省略,以便更为清楚地显示集运器具的整体结构;显然,图1-14中虽然省去了网格类结构,但这并不能理解为本申请的集运器具不具备网格,实质上,所述集运器具的各面均为网面,以便在透气的条件下实现货物的可靠运输。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集运器具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一种集运器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一种集运器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一种集运器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集运器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集运器具.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运器具,能够充分利用车厢内的空间,且适用于整个物流运输过程中,提高了货物的装卸效率,满足了快速货运的需求。本发明包括上集装笼和下集装笼,两者的至少一面为具有一定致密程度的网面,以围合形成用于承载货物且能够透气的闭合空间;所述上集装笼能够叠加在所述下集装笼上。上集装笼和下集装笼均具有用于承载货物的空间,以便对货物进行有效约束,避免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移动,提高了运输稳定性;网面不仅可以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输送;包装;贮存;搬运薄的或细丝状材料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