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是关于辐射型暖气机的,具体地说是关于辐射式煤油暖气机等类的暖气机,这类暖气机用煤油火焰加热器(Radiant-tpe Kerosene Flare Heater),即主要是用燃烧器加热赤热体,由赤热体放出的辐射热向外壳前方辐射把室内加热。 本发明又提供了一种新的煤油火焰加热器:在具有赤热体的辐射式煤油暖气机上采用了旋转雾化式燃烧器,在该燃烧器上采用了具有独特开口的环形(马蹄形)火焰口的燃烧器头,赤热体又采用了悬吊于燃烧筒内的结构,并为防止产生一氧化碳而使其热容量尽可能小,同时保证辐射效率,形成经久耐用、视觉感好而又结构简单的加热器。
作为家用暖气机有多种多样。不过最近人们从追求舒适性和低噪音化的角度出发,又把眼光从易于使室内温度均一的暖风暖气机转向辐射型暖气机。这种倾向在寒冷地区又特别显著。本发明提供的新颖的煤油火焰加热器使人们能够看到历来被隐藏了的美丽火焰,更强调由于简单的赤热体地作用人们看后的温暖感觉。
在日本的实用新型公开说明书实公昭61-24819中就展示了具有赤热体的暖气机,该赤热体是利用燃烧器的火焰来加热的。这种赤热体采用高铬不锈钢等金属板材作成圆筒形,为了提高用燃烧器的火焰加热时的赤热度,其上差不多各处都设有穿透孔。
上述这种先有的赤热体是将金属板以轧制等方式制成圆筒的,用点焊等方式将其端部之间重迭焊合。由于其置于燃烧器之上,因反复加热及冷却而不能吸收由热膨胀引起的应力,于是在其周壁的某些部分就会产生凹状等一类热变形,这是这种赤热体的缺点。这种热变形可以通过加大金属板的厚度来解决,不过这时赤热体的热容量会增加,又会产生赤热度下降的问题。此外,在日本实用新型实公昭60-2415和60-2420中就有下面这样的燃烧装置:在燃烧器体内使气体燃料与燃烧用一次空气进行预混合,再将该预混合气从燃烧器头的火焰口喷出。但前一实用新型中的燃烧装置具有下面的缺点:由于必须使二次空气管贯穿燃烧器体,燃烧器体的结构就复杂了,同时二次空气管的安装又很费功夫;另外,后一实用新型中的装置的缺点是:由于在燃烧器头内必须形成二次空气的通路,于是燃烧器头的结构也就变得十分复杂。
还是主要利用发热部分的辐射热加热室内温度的带反射板的暖气机,例如日本发明专利说明书特开昭54-85538中所显示的那种机器:在其主体壳的前部设有开口,在该壳内对应于上述开口设有发热部件,并且在反射板与主体壳之间设置送风机,于是可用辐射与暖风两种方式加热室内。不过,上述结构的这种装置会有下述缺点:由于在发热部上方设置了隔热板,因而主体壳的顶板并非由发热部直接加热,于是,在以高发热量使发热部燃烧时,升温了的空气就会滞留在隔热板与顶板之间,因此顶板的温度就会升高得超过必须的温度,而这一温升会产生各种弊病。
由于煤油燃烧装置中的预混合燃烧易于得到充分的燃烧,且燃烧的火焰稳定以及燃烧范围大等因素,因而广泛地用于家用风扇加热器。在一般的预混合燃烧中,煤油雾化后又在加热面上气化,强制其与一次空气混合后再在燃烧器头处燃烧。这种预混合燃烧方式因燃料的微粒化以及气化方式的不同而分成以下三类:喷咀喷流式、旋转雾化式和气化式。
本发明所采用的旋转雾化方法具有以下的重大优点:煤油的微粒化粒子很细易于气化;因应用旋转雾化而可以利用整个气化面,于是即使是高沸点燃料或变色煤油,气化面的残渣也少;还由于燃料与燃烧用空气的混合最佳,所以可以形成稳定的火焰并得到完全燃烧。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经过改进的、能够消除前述先有技术中各种缺点的煤油火焰加热器。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这样的一种煤油火焰加热器:它的赤热体一方面能良好地维持燃烧状态,另一方面又可确保辐射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最佳燃烧器,用以加热上述赤热体。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视觉感好又经久耐用的优异赤热体。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煤油火焰加热器,它一方面具有热辐射装置,同时又可以送出暖风来。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控制外壳上部的温度上升的煤油火焰加热器。
本发明的暖气机具有以下这些部件:前部有开口的外壳;设置于该外壳内上部的阻挡板;设于前述外壳内下部的燃烧器,其上有多个火焰孔,可以供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出;由薄板制成的赤热体,该赤热体向着前述燃烧器悬挂于前述阻挡板上。
在上述结构中,最好将上述燃烧器制成下面这样:在上述赤热体的紧下边和前述赤热体外侧的一部分上不开火焰孔,而在上述赤热体外侧的其他部位开多个火焰孔。
另外,最好使上述赤热体形成下面这样的构造:它是向上述外壳的前部开口弯曲的带状薄板,其两侧形成凸缘。
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形式中,它具有下面的结构:前部有开口的双层壁构造的外壳;设置于该外壳内的上部的阻挡板;设于上述外壳内的下部的、具有使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气体流出的多个火焰孔的燃烧器;向着上述燃烧器而悬挂于上述阻挡板的、由薄板制成的赤热体;在上述外壳的双层壁内形成的通气室;向该通气室内送入空气的送风机;上述通气室的出口设于外壳前面的上部。
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在外壳上部的通气室上设置板部件,对由上述送风机至上述通气室出口的空气流进行上下分流。
在本发明中,作为旋转雾化式燃烧器的构造主要包括为送入燃烧用一次空气的供气风扇、使煤油气化形成预混合气进而使其燃烧的气化器体、使供气风扇和旋转扩散板旋转的燃烧器马达以及铜制的输油管;而本发明正是谋图将上述这些部件集于一体形成一个紧凑的结构。气化器体是用耐热性好的铸铁制成,其内埋设了加热器,仅在点火时将其用加热器加热至气化所必须的温度。在气化器体内形成气化壁,在此由旋转扩散板使微粒化了的煤油气化,再利用旋转扩散板的叶片使气化了的煤油与空气充分混合。在气化器体的上部设有燃烧器头,火焰就在其上形成。
燃烧器的工作过程如下:由埋设在气化器体内的加热器将气化器体加热至使煤油气化所必需的温度,这时燃烧器马达开始转动,通过供气风扇将燃烧用空气取入燃烧器内。经过一定时间供油泵开始工作,将煤油从输油管供给旋转扩散板,利用扩散板的旋转使煤油微粒化后使其与气化壁冲撞,在短瞬间被气化。处于气化壁附近的高浓度可燃气体由旋转扩散板的叶片使其与同时由供气风扇送入的空气充分混合后,经过混合气整流板到达燃烧器头,在此点火,形成燃烧火焰。此后,该火焰就烘烤气化器体的上部,利用这个热的反馈而保持气化壁的温度。
本发明的纵式旋转雾化机构克服了以往的自输油管调整旋转圆锥体间隙困难和调整不充分时会有漏油的弱点,提高了旋转雾化的性能。
在过去的机构中,为了使燃料被旋转雾化必须将其从输油管送至圆锥体,其间隙的调整精度必须在0.8毫米至0.5毫米。间隙过小时,送油压力会上升,燃料供给量就会下降,以致旋转圆锥体与送油管接触而产生噪音。相反地,如果间隙过大,就会从旋转中心发生偏离,于是不能正常地供应燃料,而产生所谓的间歇燃烧以及不能送入旋转圆锥体的燃料沿着输油管下滴产生漏油。
在本发明的结构上,将输油管焊接于中心部具有旋转轴透孔的承油另件上,将承油另件设于气化器体内,利用输油管的喷吐力,使燃料飞撞至旋转扩散板而微粒化。这个结构的特点是,即使燃料不能被送至旋转扩散板,也可以沿着承油另件而落至气化器体的底面而使燃料气化,防止漏油。在本发明的结构中的间隙,由于利用输油泵的喷吐力,燃料的承受面大,因此即使大至0.5~4.0毫米,也不会产生漏油的问题,与过去相比,安装调整都更容易。
下面对本发明的燃烧器头的结构加以说明。作为燃烧头的结构,一般地,其燃烧火焰孔的面积取决于如何使普通燃料的燃烧速度与预混合气流速度平衡。作为火焰孔的负荷性能参数,使用下式所示的火焰孔负荷率:
火焰孔负荷率=单位时间燃烧量/火焰孔面积
在使用煤油的情况下,该火焰孔的负荷率在每小时每平方毫米大约5千卡的情况下,燃烧速度与预混合气流速度大致处于平衡;这是由经验得来的。于是,近年来人们要求燃烧器的燃烧量调节幅度加大,于是该火焰孔负荷率在最大燃烧量与最少燃烧量上也发生很大的变化,结果,本发明的燃烧头在最大燃烧时也达到每小时每平方毫米6千卡。
火焰的内焰长度由下式表示:
L∞D.V/λ
其中:L为内焰长度
D为火焰孔径
V为预混合气的喷出速度
λ为预混合气的燃烧速度
在上式中,燃烧速度是以内焰表面积除流量得到的值表示的,而流量和内焰的高度由测量得到,内焰视为圆锥体。该值根据燃烧用一次空气量的比例,改变预混合气的燃烧速度。一般在强制预混合的情况下,燃烧用空气与气化可燃气体的混合状态决定了内焰的形状。
该发明的燃烧器头,为低噪音和燃烧量调节幅度的加大而使火焰口为小圆孔群,为使位于燃烧器上部的赤热体变得赤热而须形成长外焰;这是其重点所在。为此,由火焰的摇晃和赤热体的辉度出发而使燃烧用二次空气以自然气流取入。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性,探讨了降低产生一氧化碳的问题。起初,燃烧器头的小孔群是作成环状的,但是在供气不足试验等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一氧化碳,因此在本发明中将环状的一部分切去,于是在该部分就不会形成火焰,从外部来的新鲜空气气流就会进入火焰的中央,这样就较少产生一氧化碳了。
下面对本发明的赤热体加以说明。
在考虑燃烧器火焰的形成时,必须从整个一次燃烧特性出发,将燃烧用一次空气的空气比设定于0.5~1.0的范围。但是,由于在这一范围内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所以有必要以燃烧用二次空气进行二次燃烧。观察一下燃烧器的火焰,可以看到,由燃烧用一次空气形成内焰,其集合体聚集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外焰。不过,外焰中仍有未燃烧的可燃气体,且充满了一氧化碳。但是,在外焰与燃烧用二次空气的接触部分未测出一氧化碳,可见是完全燃烧了。
然而,在伸得较长的外焰顶端因空气过剩而使火焰的温度下降,燃烧不尽的物质也会产生微量的一氧化碳。在该外焰的顶端放入水平的阻挡板,从此使火焰的顶端沿水平方向伸延,与燃烧用二次空气接触,同时阻挡板又起到保温板的作用,这样就能够完全燃烧。实验结果表明,这种状态下的燃烧器最能够抑制一氧化碳的产生。
然而在实验中,开始时尽可能把赤热体作得大些,用了大约三十种形状大小不同的赤热体放于外焰中观察,可是这些赤热体都会产生一氧化碳。不过,形状和大小相同的赤热体,使用较薄的板材时,产生的一氧化碳就比较少。据推测,其原因是赤热体是热的放射体,同时又是火焰的冷却体,将其放入火焰中时,由于夺走了燃烧所必需的热,而使未燃的可燃气体不能反应,于是就产生了一氧化碳。因此我们弄清楚了赤热体的热容量越小,越有利于抑制一氧化碳。
在确定赤热体的形状时,除了上述事项之外,还探讨了赤热的均一性、辉度和有无热变形等,得到的结论是半圆筒形状最佳。
接着,又对悬挂于圆筒内的赤热体的位置进行了各种试验。根据这些试验可知,位于外焰的顶端时赤热性恶化,与燃烧用二次空气接触的部分,因赤热体而火焰温度下降,燃烧反应不完全,于是产生的一氧化碳多起来。赤热体位于后部时,发生的一氧化碳最少,这是因为燃烧器头的切口部位于后部,而使赤热体离开外焰。当赤热体在外焰的中心下悬时,赤热状态最佳,且发生的一氧化碳也少。外焰的中心部温度高,赤热体易达赤热程度,同时赤热体又是冷却体,会使燃烧不充分而产生一氧化碳。但据推测,因外侧由火焰包着,燃烧反应沿着火焰的外周方向不断进行,于是产生的一氧化碳少。
从以上可知,关于本发明的赤热体的位置和形状分别应当位于外焰的中央和为了减少热容量而用板状材料制成。另外,由于热变形强而也从外形方面加以考虑,使其两端有两处弯曲形成半圆形状,从正面看是圆筒形。作为赤热体的材质采用铁素体类耐高温不锈钢SUH-21(18Cr,3Al钢),板厚0.3毫米。这种不锈钢SUH-21因铬和铝的含量而耐酸性好,赤热体反复地受加热和冷却也较少发生鳞片状剥落,是优良的耐高温耐氧化的钢。
图1是本发明的暖气机的纵剖面图;
图1A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2是沿图1中Ⅱ-Ⅱ线的剖面图;
图3A与图3B为本发明中的赤热体的轴测图和俯视图;
图3C是赤热体另一形态的俯视图;
图3D表明了赤热体相对于燃烧器的位置关系;
图4、图5和图6分别为本发明中的暖气机的侧视图、挪开保护装置后的主视图和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中的燃烧装置详细的纵剖面图;
图8是用于图7的燃烧装置上的燃烧器头的俯视图;
图9是沿图8中的Ⅸ-Ⅸ线的剖面图;
图10是显示燃烧器头的其他实施例的俯视图。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加以说明。
在图1至图6中可见,主体壳(外壳)1具有作为载台的底板2、周侧板3、顶板4以及带有开口部5的前面板6。如图2所示,周侧板3是由将一块金属板弯曲形成左右侧面板3A和背面板3B的一个整体;在前述侧面板3A上有向着背面板3B倾斜的倾斜部7,越趋近3B其相互距离越小。
在上述底板2上固置了燃烧装置8,该装置具有马达9和内装了利用马达9旋转的供气风扇10的供气箱11,同时在该供气箱的上部设置了使煤油燃料气化燃烧的圆筒形燃烧器12。在该燃烧器12内气化了的燃料与来自供气风扇10的燃烧空气混合,从燃烧器头12a的火焰口13喷出,在该火焰口13的上方形成蓝色火焰F而燃烧。在供气箱11的上部设有将前述燃烧器12围起来的圆筒形燃烧器壳14,其周壁上设有多个向燃烧器壳14内导入二次空气的二次空气孔15。供气箱11有供气管16,通过滤器17向该供气箱内供给室内空气作为燃烧空气,在前述燃烧器装置8的后部底板2上固置了承油皿18。关于燃烧装置8及其四周的结构的最佳实施例,将在后面参照图7加以说明。
承油皿18的后部比前述周侧板2的背面板3B还要向外突出。而且其前部还向前述供气箱11的两侧突出。所设的燃料供给泵19是电磁泵等类型,它将前述承油皿18内的燃料吸起,供给前述燃烧器12;另外,在主体壳1的外部装有插入式油箱20,它向前述承油皿18补充燃料,并由油箱导向装置22以可卸去的方式支承着,而该导向装置22与包围承油皿18的油箱护罩21的上部形成一体。点火塞23和火焰检测器24以穿过前述燃烧器壳14的方式被支承,固定于承油皿18上的点火变压器25给予点火塞23高电压。
在主体壳1内对应于前述前面板6的开口5处,设有作为发热部的燃烧筒26,该燃烧筒26是以耐热的透明玻璃制成中空圆筒形,前述燃烧器12的火焰F在该燃烧筒26内的下部向上冒。在主体壳1内设有将其上下隔开的间壁板27,它同时又兼用作水平反射板;该间壁板27的后缘与前述周侧板3的背面板3B固接,同时又如图2所示,其左右二侧缘又与周侧板3的侧面板3A的内面离开一段距离。此外,在前述间壁板27约中央的位置上有下侧支承部28,以配合的方式支承着前述燃烧筒26的下端;在间壁板27的下表面与前述燃烧器壳14之间具有大约5~10毫米的间隙A。在燃烧筒26的后部设有反射板29其俯视形状为圆弧形,其下端以点焊等方式与间壁板27结合成一体,该反射板29与前述周侧板3之间形成了空间B,空间B的下端与前述间壁板27的下方空间连通。
数字30表示的是热回收用送风机,它将通过滤器31吸入的室内空气加速,向前述空间B中送风,其构成如下:驱动马达31、固定于该马达轴32上的、其直径大约为60~80毫米的微风送风用多叶片环形风扇33、吹出口34向上开设的风扇壳35;在该风扇壳35上设有导片36,它将部分由吹出口34向上吹出的风引向侧面。
在前述反射板29的上端处设有上部反射板37,支承着圆筒形的排气筒38,但排气筒38贯穿反射板37并可上下活动;该排气筒38的底部与具有多个排气孔39的排气整流板(阻挡板)40结合,悬挂于前述燃烧筒26内大约中心处的赤热体41的上端部固定在整流板40上。
该赤热体41是用一片板厚约为0.3毫米(0.3~0.5)的高铬不锈钢板(SUH-21)以冲压加工等方式成型的,其中央设有向前述开口5弯曲的、横断面约呈U字形的弯曲部71,在该弯曲部71的左右两侧上又设有向外伸出的平的凸缘部72。前述凸缘72设置在弯曲体的全长上,该凸缘72的上端与前述弯曲部分71的上端分别弯曲成形,形成安装片73,并与凸缘72构成一体。因此在本发明中,该赤热体41是通过将前述安装片73固定于前述废气整流板40的赤热体支承部40A的大约中心的位置上的方式,悬挂于前述的燃烧筒26内的,这样,在悬挂于燃烧筒内的状态下,赤热体41的下端与前述燃烧器8接近,接触到燃烧器8的火焰F的内焰而被加热至赤热程度。另外,如图3D所示,赤热体41设于燃烧器头12a上的马蹄形火焰口13的内侧,可以被火焰F包起来而与火焰F的内焰接触。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赤热体41的弯曲部的横断面大致作成U字型,不过也可以制成图3C所示的大致的V字型。
在前述燃烧筒26的上方设置了倾斜的隔热板47,它向着前面开口5的那一侧要高一些。隔热板47通过其左右二侧的垂片48固定于上反射板37上,在该隔热板47的下面形成了排气室C,排气室C包含了前述排气筒38的内部,并且通过排气筒38与燃烧筒26内部连通。因而,在将前述上反射板37的前端部弯曲形成的下侧折片50上设置了多个排气室C的前端出口49。此外,在前述隔热板47的后端部与上部反射板37之间设有使排气室C与前述空间B的上端连通的小间隙D。对应于该小间隙D设置了用于温度异常上升时停止运转的异常温度检测器69。在前述隔热板47与主体壳1内的上端形成了与前述空间B连通的通气室E,在与前述下侧折片50连为一体而经弯曲形成的上侧折片52上,设置了多个通气室E的前端出口51。因而前述排气室C的出口49在通气室E的出口51的下方,而且其位置比出口51向内侧偏大约15~30毫米。在前述隔热板47的上方设有辅助隔热板53。为了使其进一步地具有所期望的分流板功能,该辅助隔热板53也可以象图1A所示具有向空间B突出的垂片53a。
在前述顶板4的上部配置了操作部54,该操作部54与前述顶板4之间设了大约为2~5毫米的间隔F。为得到间隔F而设有凸起55,操作部54的下面板56的一部分并向下方突出。57表示操作面板在合成树脂制的顶箱58的前面一侧,它向上方倾斜,其上有各种操作按钮59A和指示器59B。60表示置于操作部54内的操作部电路底板,61是设于前述开口5上的保护构件,具有左右固定杆62和其端部与固定杆62固定的多个横杆63,最上部的横杆63比排气室C的出口49要低,这样就不易被排出气体加热。
此外,如图6所示,由于分别在前述周侧板3的侧面板3A的倾斜部7上设了开口,因此,即使将机器安装于室内墙壁W的附近也可保持与前述滤器31覆盖的热回收送风器30的吸入口64和前述供气滤器17覆盖的供气管道16的供气口65,与壁面之间有充分的距离。在上述构造中,在开始工作时首先驱动燃烧装置8,由马达9使供气风扇10旋转,以此将吸入供气箱11内的燃烧空气作为一次空气送入燃烧器12,供气箱11内的一部分空气作为二次空气放至间壁板27下方的主体壳1内。于是供入燃烧器12的一次空气与送入燃烧器12内并气化了的煤油燃料的气化可燃烧气体预混合,该预混合气由火焰孔13喷向燃烧筒26内,由点从塞23点火,形成蓝色火焰F,进行燃烧。该燃烧装置8开始燃烧后,前述火焰F和高温可燃烧气体加热赤热体41使其达到赤热,其燃烧废气通过废气整流板40的排气通道孔39流入排气室C内,通过废气导向板44的催化剂45,从排气室C的出口49排出。
下面就参照图7至图10,对燃烧装置8和它的结构与工作等加以说明。
在图7中,80是圆筒形马达壳,在其侧壁的适当地方设有供气口81,通过通气口82与供气箱11连通。供气箱11又通过绝热板84与燃烧器壳83连通,在燃烧器壳的侧壁上,大致整个圆周上开设了多个空气通口85,于是马达壳80、供气箱以及燃烧器壳83以该顺序连接起来。在设于前述马达壳80内的马达9的马达轴9A的中间,并于供气箱11内,安装了涡轮式的供气风扇10。
在燃烧器壳83内大约中心部,设有有底圆筒状的燃烧器体86,其周壁上埋设了气化加热器87,该燃烧器体86通过绝热板84与前述供气箱11连结起来。另外,该燃烧器体86的底部大致中心部上设有一次空气入口88,其内部形成气化预混合室89。在前述马达轴9A的端头的气化预混合室89内,安装了一个兼作燃料飞散板的搅拌板90,燃料从穿过一次空气入口88与气化预混合室89相临的燃料供给管91供向该搅拌板90。92是设于一次空气入口88近傍的气化预混合室89上的固定另件,它支承着前述燃料供给管91的出口部分,同时又防止燃料沿该燃料供给管漏至气化预混合室的外部。93是活门板,它比约位于中央的活门94要偏向外侧,其上以环状方式设有多个穿透孔96,97是固定于整流板95中央部上面的有底圆筒形的支承筒,这些另部件以活门板93、整流板95和支承筒97的顺序安装于燃烧器体86内。
安装于前述燃烧器体86的顶端开口近傍的燃烧器头12a,其结构如图9所示,顺次由主板100、金属丝网101副板从上至下叠合而成。如图8所示,该燃烧器头12a的中心及外周部分之外,贯穿了许多小圆孔103,由此而形成了马蹄形的火焰孔部105。另外,前述的许多小圆孔103的直径定为约1.8~2.0毫米。
在上述的结构中,当气化加热器87通电时,燃烧器体86即被加热;当该燃烧器体86的温度达到煤油的气化温度时,燃烧器温度检测器(图中未显示)就会检测到这一温度,这时马达9开始驱动,供气风扇10的搅拌板90旋转。前述马达9工作之后就使供油泵(图中未显示)工作,将煤油燃料从燃料供给管91供向旋转着的搅拌板90的下面。这样,送至搅拌板90的燃料因离心力而飞散成微粒子,当该飞散的燃料接触到被加热了的燃烧器体86的内圆周面时,瞬间就被气化,在气化预混合室成为气体状燃料。
另一方面,来自供气风扇10的燃烧用一次空气由一次空气口88供向气化预混合室89,前述气体状燃料由搅拌板90在气化预混合室89与一次空气进行预混合,该预混合气通过活门94和穿透孔96从燃烧器头12a的火焰口部13的小圆孔103喷出,由点火塞(图中未显示)等点火,在前述火焰口部13的上方形成火焰F,燃烧呈现蓝色火焰。
然而在本发明中,由于燃烧器头12a的火焰口部13形成马蹄形,因此在火焰孔部13形成了向上方伸延成筒形的火焰F,同时,该火焰F的圆周方向上,有一部分形成了具有一定幅度的无火焰空间X,而且由于燃烧气体上升带来的抽气作用,使火焰F的中央部分形成负压,于是二次空气如图7的箭头G所示,从无火焰空间X吸入并供给火焰F的中心部。因此,利用火焰F的抽气作用产生的自然通风,可供给火焰的中心部二次空气,二次空气的供给,一方面可以降低燃烧噪音,一方面又可以抑制CO的产生。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必要使二次空气贯穿于燃烧器体内和在燃烧器头上形成二次空气的通路,使复杂的结构简化了。此外,构成火焰孔部13的小圆孔103的直径如果定在2毫米以下,可以抑制为防止逆向火用的金属丝网101的赤热程度,可以大大地提高燃烧器头12a的耐用性。另外,对于马蹄形的火焰部13的形成,也可以象图10那样,以大约6至10个扇形开口13a形成似马蹄形的火焰孔部。
于是,在燃烧装置8开始燃烧后,火焰F和高温的燃烧气体加热赤热体41使其赤热,该燃烧废气从排气室C的出口排出,这与前述情况一致,另一方面,当火焰检测器24检测到火焰F的存在时,就驱动热回收用送风机30,室内空气由多叶片环形风扇33,经过滤器31被吸入风扇壳35内,再从喷出口34到前述空间B的下端。流入该空间B的微风空气流一面回收被燃烧筒26的辐射热加热的反射板29的热,一面上升,其中一部分从小间隙D流入排气室C,其大部分流入通气室E并从该通气室的出口51排出。
根据上述实施例,在燃烧筒26的上方所设的隔热板47与主体壳1的顶板4之间形成通气室E,由于向反射板29和主体壳1之间的空间B送风的送风机30的送风空气流入前述通气室E,因而可以利用送风机30送出的风回收温度上升了的反射板29和隔热板47的热,并释放到室内,这就提高了暖气效果,同时又可以有效地抑制主体1的周侧板3和顶板4的温度上升。
再有,在前述隔热板47之下,形成了与前述燃烧筒26连通的排气室C,从通气室E的出口51放出的空气流,可以降低从排气室C的出口49放出的废气温度,这样就可以抑制因接触废气而产生的前面板6上端的温度上升,防止火伤等危险于未然。而且由于排气室C的出口49比起通气室E的出口51要更位于主体壳1的内侧,所以就不容易接触到高温的排气室C的出口49。
根据本发明,赤热体41是由具有向着机器开口5一侧弯曲的弯曲部71的板材构成的,这样,加热时因热膨胀而产生的应力可利用弯曲部71的弯曲吸收,于是一方面因不会有局部赤热体产生热变形造成凹陷,而可防止热变形,另一方面由于赤热体无须作成筒形而使结构简化了。另外,弯曲部二侧的凸缘部72增大了赤热面,可以得到大范围的辐射,这样也就可以提高暖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