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风扇框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风扇框架,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组合式风扇框架。
背景技术
科技不断地进步,平常所使用的电子产品例如:计算机、服务器或家电产品等,其功能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多样化,效能也随之提升。由于电子产品内各组件的效能上升,组件所产生的热量也会提高,使电子产品在使用时温度容易上升,进而造成电子产品效能降低甚至损坏。因此电子产品必须透过散热机制,才能使其在使用时温度不致过高,维持正常运作。
以服务器为例,传统技术是将散热风扇配置于风扇框架中,每个风扇的容置区都有四面框壁,风扇框架再以两侧吊挂至机壳上,利用散热风扇运转,强制空气对流,达到散热的效果。风扇框架除了以螺丝锁固于机壳底板或侧板上,大多搭配弹片及其它配件卡固于机壳上,图1为传统风扇框架的固定结构,固定结构100包括二固定架110及120,其分别配置于风扇框架130的二侧壁140及150上,利用二插销160及配置于固定架120上的一弹片170,将风扇框架130卡固于机体(未绘示)上所设置的二风扇承座上。散热风扇(未绘示)可装置于风扇框架130的容置空间180内,当散热风扇运转时,风扇框架130会因为震动而发出噪音,因此固定结构100可通过弹性垫圈190,配置在插销160与风扇承座的卡合处,来吸收震动所发出的噪音并减少风扇框架130因风扇运转而产生的震动。
然而,传统的风扇框架130其容置空间180四面框壁的设计,使散热风扇与风扇框架130的接触面积增加,且固定结构100具有多个组装配件,造成风扇框架130与固定结构100容易因风扇的转动而产生震动与噪音。另外,传统的风扇框架130结构复杂,不但使风扇框架130制造的困难度增加,提高制造成本,也会造成风扇框架130在与机壳组装时的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式风扇框架,用以减少风扇转动时所产生的震动。
本发明提出一种组合式风扇框架,其包括一框架、多个第一组装件、一背板及多个第二组装件。框架由一固定板及相对的一第一侧壁与一第二侧壁所组成。固定板连接于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且固定板、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定义出可容纳至少一风扇模块的容置空间。固定板具有至少一第一通风口以及设置于第一通风口周围的多个第一组装孔,风扇模块的出风口朝向固定板的第一通风口。第一组装件穿设第一组装孔并固定风扇模块于固定板上,而背板则垂直固定于机体的一表面上并与固定板相对,且背板具有至少一第二通风口以及多个第二组装孔。另外,第二组装件穿设第二组装孔并可拆卸地固定框架于背板上。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框架为一体成形的ㄇ型框架。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组装件包括螺丝、插销或卡榫。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框架还具有多个第一折板,分别垂直地连接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且第二组装件组装于第一折板上,并朝向背板突出。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组装孔为具有一第一孔径部以及一第二孔径部的葫芦孔,而第二组装件适于经由第一孔径部穿设并固定于第二孔径部中。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组装件包括螺丝或插销,第二组装件具有一杆体,杆体的头部外径小于第一孔径部的孔径,且杆体的头部外径大于第二孔径部的孔径。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框架还具有多个第二折板以及位于第二折板上的多个第三组装孔,第二折板分别垂直地连接第一折板,而背板还具有多个第三折板以及突出于第三折板上的多个第三组装件,第三组装件垂直于机体的表面,并穿设于第三组装孔中。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三组装件包括插销或卡榫,而第三组装孔内分别具有一防震垫圈,用以隔离第三组装件与第三组装孔。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折板与第二折板一体成形于框架上,并分别突出于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三折板一体成形于背板上,并垂直突出于背板。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组合式风扇框架其结构简单,且组装所需配件数量少,而风扇框架的设计更可使风扇模块与框架的接触面积减少,进而降低风扇模块运转时所造成风扇框架的震动。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风扇框架的固定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组合式风扇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框架与风扇模块的组合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板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框架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组合式风扇框架与风扇模块的组合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地组合式风扇框架的立体图。请参考图2,本发明的组合式风扇框架200可装设于一般需要装置散热风扇的产品的机体,例如:计算机或服务器等。组合式风扇框架200具有一框架210与一背板230,框架210由一固定板211及相对的一第一侧壁212与一第二侧壁213所组成,固定板211连接于第一侧壁212与第二侧壁213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板211、第一侧壁212与第二侧壁213可为一体成型的ㄇ型框架,并围出一容置空间。固定板211具有至少一第一通风口211a以及设置于第一通风口211a周围的多个第一组装孔211b。
图3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框架与风扇模块的组合立体图。请继续参考图3,当风扇模块250与框架210组装时,风扇模块250可置于上述由固定板211、第一侧璧212与第二侧璧213所定义出的容置空间内。透过穿设于第一组装孔211b的多个第一组装件220,例如螺丝、插销或卡榫等组装件,可将风扇模块250单面卡固于固定板211上。在固定时,风扇模块250的出风口朝向固定板211的第一通风口211a,使风扇模块250转动时所带动的热空气可顺利排出,达到散热的效果。
本发明的组合式风扇框架200其背板230的立体图如图4所绘示。请参考图4,背板230垂直固定于机体300其中一表面301上(例如为机体300的底面),且背板230与固定板211(如图2所示)平行相对。背板230上设有至少一第二通风口231及多个第二组装孔232。图5是背板230的局部放大图,请继续参考图5,第二组装孔232可为一葫芦孔(或钥匙孔),其具有一第一孔径部232a及一第二孔径部232b,且第一孔径部232a的孔径大于第二孔径部232b的孔径。背板230还具有多个第三折板233以及突出于第三折板233上的多个第三组装件234。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折板233与背板230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且第三折板233垂直突出于背板230。第三组装件234,例如可为插销或卡榫等卡固件,朝向Z轴方向并垂直于机体的表面301(如图5所示的X-Y平面)。下文中,将针对本实施例的背板230与框架210的组装方式作详细介绍。
图6为框架210的局部放大图,如图6所示,框架210具有多个第一折板214。第一折板214分别垂直地连接第一侧壁212及第二侧壁213,且突出于第一侧壁212及第二侧壁213。请同时参考图5与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折板214可与框架210一体成型,而多个第二组装件240则装置于第一折板214上,并朝背板230的方向突出。第二组装件240具有一杆体241,例如可为螺丝或插销等组装件,杆体241的头部外径小于如图5所绘示的第一孔径部232a的孔径,且杆体241的头部外径大于第二孔径部232b的孔径。当框架210在与背板230组装时,只要将第二组装件240其杆体241头部穿过第二组装孔232的第一孔径部232a,再往第二孔径部232b的方向做卡固的动作,将第二组装件240卡固于第二孔径部232b中,如此便可快速地将框架210固定于背板230上,而透过反方向的移动,即可将框架210从背板230上拆卸。
另外,本发明的组合式风扇200其框架210还具有多个第二折板215及位于第二折板215上的多个第三组装孔215a。第二折板215分别垂直地连接上述第一折板214,且与第一折板214皆一体成型于框架210上,并分别突出第一侧壁212及第二侧壁213(如图6所示)。当框架210在与背板230组装时,除了将第二组装件240卡固于所对应的第二组装孔232之外,第三组装件234也会穿过位于第二折板215上所对应的第三组装孔215a。为了隔离第三组装件234与第三组装孔215a,第三组装孔215a内可装设一防震垫圈215b。透过防震垫圈215b的作用,可使框架210与背板230间的卡固更为稳定,且防震垫圈215b可以吸收风扇模块250转动时所造成框架210的震动。
图7是组合式风扇框架与风扇模块的组合立体图,搭配上述的说明可知,风扇模块250单面组装并锁固于框架210,而框架210再以卡固的方式固定于背板230上,如此便可将机体散热时所需的风扇模块250快速地装设至定位。由于风扇模块250与背板230之间无结构性接触或任何锁固件,而是将风扇模块250单面锁固于框架210上,相较于传统技术框架四面框壁的设计,风扇模块250相对于组合式风扇框架200的接触面积减少,可降低风扇模块250转动时所造成的震动。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组合式风扇框架通过减少风扇模块与组合式风扇框架接触面积的设计,并搭配防震垫圈,降低风扇转动时所造成的震动。另外,组合式风扇框架在组装时,不需透过多个组装配件(例如传统技术的弹片或固定架)便可快速地组装与拆卸,如此可提高本发明在应用上的方便性与实用性,而框架一体成型的设计,其结构简单,更可降低制造成本。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