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计算机系统,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于关机状态下能完整驱动主板中需要被驱动的电子元件的计算机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今科技发达的年代,无可避免地,计算机系统已成为人们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系统能满足人们在工作、旅行与娱乐各方面的全部需求,譬如个人的财务明细、金融帐号密码、隐私文件和照片、感情信件、商业文件以及智能创作等资料,都可透过计算机系统储存在计算机系统的硬盘中。
计算机系统在使用上,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只是暂时离开计算机,却因而导致计算机系统的电源使用率的降低。为了适应上述情况,计算机系统往往会设置相应的电源管理机制,以适时地关闭计算机系统中的部份电子元件,进而达到节能省电的目的。在电源管理机制上,计算机系统内部的电源供应器会提供两种电源-主电源(main power)与待机电源(standby power),其中主电源是在计算机系统处于开机状态下才会提供给主板,而待机电源则是在主板电性连接至电源供应器时提供给主板。
然而,有些时候,电源供应器所提供的待机电源往往不能满足主板的需求,而致使计算机系统中由待机电源所驱动的电子元件无法正常操作,进而降低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性能。虽然此种情况,可通过电源供应器的置换来换取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性能,但却导致硬件成本的提高以及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计算机系统,可在无须置换电源供应器的情况下,维持计算机系统所需的操作性能。
本发明提出一种计算机系统,包括一电源供应器以及N个主板,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在此,电源供应器用以产生一主电源与一待机电源。N个主板各自对应一待机电压。其中,第1至第(N-1)个主板于一开机状态下各自利用主电源来产生相应的待机电压,并于一关机状态下各自利用待机电源来产生相应的待机电压。另一方面,第N个主板于开机状态与关机状态下,都利用主电源来产生相应的待机电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N个主板各自包括包括一控制器、一开关以及一第一电压转换器。其中,控制器用以接收一型号识别码,且当型号识别码符合控制器所对应的主板的识别码时,控制器将输出一待机电压激活信号与一电源使能信号。此外,电源供应器将依据电源使能信号,向第N个主板输出主电源以及一主电压激活信号,且电源供应器在第1至第(N-1)个主板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主板开机的情况下,其将向所述任意一个或多个主板输出主电源以及主电压激活信号。
而据以输出主电源以及一主电压激活信号至控制器所对应的主板。另一方面,开关用以接收主电源与待机电源,并依据待机电压激活信号而决定输出主电源或待机电源。藉此,第一电压转换器将会把来自开关的电源转换成相应的待机电压。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主板,其无论是在于开机状态或是关机状态下,都是利用计算机系统的主电源来产生主板的待机电压。如此一来,于关机状态下,主板中需要被驱动的电子元件将能完整地被驱动,进而致使计算机系统在无须置换电源供应器的情况下,就可达到其所需的操作性能。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计算机系统的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2绘示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主板在电源供应器的驱动下的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3绘示为特定主板与主板所具有的识别码的对照表。
图4绘示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主板在电源供应器的驱动下的电路方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绘示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计算机系统的电路方块示意图。参照图1,计算机系统100包括一电源供应器110、多个主板120~150。其中,主板120~150都电性连接至电源供应器110。
在整体作动上,电源供应器110用以产生一主电源MPW与一待机电源STPW。另一方面,主板120将于一开机状态下利用主电源MPW来产生主板120的待机电压,并于关机状态下利用待机电源STPW来产生主板120的待机电压。相似地,主板130也将于开机状态下利用主电源MPW来产生主板130的待机电压,并于关机状态下利用待机电源STPW来产生主板130的待机电压,以此类推主板140的操作机制。
另一方面,主板150则是在开机状态下利用主电源MPW来产生特定主板150的待机电压,并在关机状态下也是利用主电源MPW来产生特定主板150的待机电压。如此一来,由于主板150是利用主电源MPW来产生于关机状态下的待机电压,故主板150中于关机状态下需要被驱动地电子元件将能完整地被驱动。相对地,无论主板120~140中于关机状态下需要被驱动的电子元件是否有完整地被驱动,计算机系统100都可以通过主板150来维持其基本的操作性能。换而言之,计算机系统100无须更换电源供应器110,就可达维持其在关机状态下的操作性能的目的。
为了致使本领具有通常知识者更了解本实施例,以下将针对主板120~150是如何利用电源供应器110所提供的电源来产生相应的待机电压作进一步地说明。
图2绘示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主板在电源供应器的驱动下的电路方块示意图。参照图2,主板120包括一控制器121、一开关122、一电压转换器123以及一电压转换器124。控制器121电性连接至电源供应器110。开关122电性连接至电源供应器110与控制器121。电压转换器123电性连接至控制器121,且电压转换器124电性连接至开关122。
在整体操作上,控制器121会接收一型号识别码ID2。值得注意的是,如图3所示,主板120~150其各自具有一识别码,例如:主板120所具有的识别码为{00}、主板130所具有的识别码为{01}、主板140所具有的识别码为{10}、且主板150所具有的识别码为{11}。藉此,当控制器121接收型号识别码ID2时,其将把型号识别码ID2与主板120的识别码{00}进行比对,以判别是否要进行相应的操作。
当型号识别码ID2与主板120的识别码{00}相符合时,控制器121将输出一电源使能信号PS_ON_2至电源供应器110,并输出一待机电压激活信号ST_ON_2至开关122。另一方面,当主板120开机时,且电源供应器110接收到电源使能信号PS_ON_2时,其将输出主电源MPW至主板120。
值得注意的是,控制器121于开机状态下会依据一电压控制信号CT2,来切换待机电压激活信号ST_ON_2的电平。因此,开关122于开机状态下会输出主电源MPW,以致使电压转换器124将来自开关125的主电源MPW,转换成主板120的待机电压V22。相对地,开关122于关机状态下将输出待机电源STPW,进而致使电压转换器124将待机电源STPW转换成主板120的待机电压V22。换而言之,于开机状态下,主板120是利用电源供应器110所提供的主电源MPW来产生待机电压V22。反之,于关机状态下,主板120则是利用电源供应器110所提供的待机电源STPW来产生待机电压V22。
另一方面,当电源供应器110接收到电源使能信号PS_ON_2时,其还会输出一主电压激活信号M_ON_2至控制器121。在此,控制器121于关机状态下会屏蔽主电压激活信号M_ON_2,以致使电压转换器123无法产生主电压V21。相对地,控制器121于开机状态下将依据电压控制信号CT2而传送主电压激活信号M_ON_2至电压转换器123。此时,电压转换器123将依据主电压激活信号M_ON_2而据以产生主电压V21。
值得一提的是,在图2实施例中,主板120更包括一南桥芯片125。其中,南桥芯片125会产生控制器121所接收的电压控制信号CT2。此外,本实施例所述的控制器121例如是一复杂可编程逻辑装置。再者,主板130与140的内部架构与操作机制都与主板120相同,故在此不予赘述。
另一方面,图4绘示为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主板在电源供应器的驱动下的电路方块示意图。参照图4,主板150包括一控制器151、一开关152、一电压转换器153、一电压转换器154以及一南桥芯片155。在此,主板150的内部架构实质上都与主板120~140的内部架构相同。此外,主板150的操作机制也都与主板120~140的操作机制相似。
在此,控制器151会接收型号识别码ID5,并在型号识别码ID5符合控制器151所对应的主板150的识别码{11}时,控制器151输出待机电压激活信号ST_ON_5与电源使能信号PS_ON_5。据此,电源供应器110将输出主电源MPW以及主电压激活信号M_ON_5至主板150。开关152用以接收主电源MPW与待机电源STPW,并依据待机电压激活信号ST_ON_5来决定其所输出的电源。而电压转换器154则用以将来自开关152的电源转换成待机电压V52。电压转换器153用以依据主电压激活信号M_ON_5而产生主电压V51。南桥芯片155则用以产生控制器151所需的电压控制信号CT5。
然而,在操作机制上,主板150与主板120~140的不同之处在于,控制器151于开机状态下不会切换待机电压激活信号ST_ON_5的电平。因此,开关152于开机状态下会输出主电源MPW,以致使电压转换器154将来自开关152的主电源MPW,转换成主板150的待机电压V52。相对地,开关152于关机状态下也会输出主电源MPW,进而致使电压转换器154将主电源MPW转换成主板150的待机电压V52。至于图4实施例的细部操作已涵盖在上述各实施例中,故在此不予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利用一主板于开机状态与关机状态下,皆是利用计算机系统的主电源来产生主板的待机电压的方式来提升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性能。在此,对于皆是利用主电源来产生待机电压的主板来说,于关机状态下,主板中需要被驱动的电子元件将能完整地被驱动,进而致使计算机系统在无须置换电源供应器的情况下,就可达到其所需的操作性能。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