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密度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合成方法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高密度钴酸锂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二次电池,具有比容量高、电压高、安全性好的特点,广泛用于移动电话、便携式电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市场,已取代铅酸、镍氢、镉镍多种二次电池,成为便携式电器的主要电源。
正极材料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关键部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循环性等均与正极材料紧密相关。钴酸锂因其稳定的层状结构,具有合成工艺简单、电学性能好、安全性好的特点而成为目前使用最广、用量最大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
目前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合成方法主要有传统的固相法和液相法。固相法是采用起始物(如Co3O4或Co(OH)2或Co(OH)3)与锂源(如Li2CO3、LiOH·H2O或LiNO3等)通过球磨20~30小时,然后于高温煅烧(800~1000℃)而制得。该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正极材料合成方式,其合成工艺简单,但由于反应物难以达到充分、均匀的混合,在高温固相反应中金属氧化物传热性差,传热、传质速度慢,最终导致正极材料因其结构不完善,首次放电容量损失大,充放电过程中易发生John-Teller效应,导致其循环稳定性差,密度小,容量低。液相法包括溶胶—凝胶法,虽然可使Co2+与Li+达到分子级充分混合,并可使高温固相合成反应简化,但由于未通过前驱体过程,得到的LiCoO2密度低,结晶度差,导致体积比容量低,循环性不好;同时,由于要处理大量溶液,难于工业化生产,其生产成本远高于固相法。
由上述传统的合成方法制备出的钴酸锂正极材料振实密度较低,仅为2.1~2.4g/cm3,单位体积比容量仅为280~320mAh/cm3,难以满足高速发展的移动电话、便携式电脑等IT行业对便携式电源的高容量、小体积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合成高密度钴酸锂正极材料地方法,即流变相—浸渍法(Rheological Phase Impregnation Method,简称RPIM),该法介于固相法与液相法之间、并能充分利用两者优点,合成出的钴酸锂正极材料振实密度可达3.1~3.2g/cm3,单位体积比容量为460~480mAh/cm3,是目前已商业化钴酸锂正极材料体积比容量的1.3~1.4倍。
本发明是一种介于固相法与液相法之间的合成方法,即流变相—浸渍法,它以Co3+、Co2+的氢氧化物或Co3O4为起始物,锂源为LiOH·H2O或加入Li2CO3,将起始物与锂源按Co∶Li=(1.02~1.10)∶1.0摩尔比混合后,加入有机溶剂、水或其混合物中,反应体系中的反应物质通过搅拌及超声波浸渍作用而相互扩散,达到分子级混合,并呈流变相,然后加温蒸发干燥,形成锂钴氧化物的均匀前驱体混合物,再将此混合物于高温下分段煅烧,即可得到密度高、比容量大、循环性好等电化学性优异的LiCoO2正极材料。
上述浸渍体系中所用的溶剂为醇类、酮类或水,或为这三种物质的任意两种或三种混合物,该溶剂的加入量按体系中所加固体重量的0.5~3倍加入。
上述浸渍体系是在常温下0.4~3小时内,通过搅拌和超声波浸渍作用,使反应物质充分扩散,达到分子级混合,使混合体系呈流变相,并加温于80~100℃温度下蒸发干燥,形成锂钴氧化物的均匀混合物。
上述形成的锂钴氧化物的均匀前驱体混合物于400~1000℃高温下预煅烧处理4~10小时,取出研磨、压块后,再于600-1000℃下煅烧8~20小时,最佳是置于800~950℃高温下煅烧处理8~20小时,可得到高密度和高结晶度的LiCoO2正极材料。
本发明RPIM法的显著特点是利用了固相法中起始反应物→高温固相合成的基本思路,通过起始物可使合成出的LiCoO2结晶在形貌、密度、结晶度等方面易于控制,同时吸收了液相法中Co2+与Li+充分混合的优点,再蒸发干燥形成锂钴氧的均匀混合物,然后再通过高温煅烧,可得到高纯度层状结构的LiCoO2正极材料。此方法在克服John-Teller效应,提高正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及材料的振实密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合成的LiCoO2正极材料振实密度可达3.1~3.2g/cm3,首次放电比容量≥150mAh/g,单位体积比容量为460~480mAh/cm3。
将制备好的材料与乙炔黑、粘结剂(PIFE)按重量比(84∶8∶8)混合,涂在铝箔集流体上,以金属锂作电极,电解液为1mol/L LiPF6/EC+DEC(1∶1)溶液,美国Celgard 2400为隔膜,用武汉蓝电池测试仪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充放电流密度为0.25mA/cm2,充放电限制电压为3.0~4.25V。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用分析纯1.0mol/L CoSO4 500ml溶液与分析纯1.0mol/L NaOH 1100ml溶液及适量的氨水在常温下进行反应,并加入适量NaClO,使生成Co(OH)3沉淀,此沉淀过滤、洗涤后于100℃~150℃干燥,即得到Co(OH)3产物。将此产物50克与高纯(99.9%)Li2CO3按Co∶Li=1∶1.1摩尔比混合,加入丙酮溶液150~180ml,于常温下2.0~4.0小时,最好为3.0~4.0小时搅拌和浸渍的作用下使体系呈流变相,并于80~110℃温度下蒸发干燥,形成的锂钴氧化物均匀混合物在马弗炉中经7~8小时850℃下煅烧处理,取出研磨、压块后,再于600-1000℃下煅烧16~18小时,最佳是置于800~950℃高温下煅烧处理18小时,可得到高密度和高结晶度的LiCoO2正极材料,电性能测试及振实密度见表1。
实施例2
用分析纯1.0mol/L Co(NO3)2 500ml溶液与分析纯1.0mol/L NaOH 1100ml溶液在常温下混合反应,生成Co(OH)2沉淀,将沉淀过滤洗涤后于100~150℃下干燥得到Co(OH)2产物,其中位径控制在0.5~0.8μm。将此Co(OH)2产物50克与锂源高纯(99.9%)LiOH·H2O混合,比例同实施例1,其余过程同实施例1。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3
将按实施例2方法制得Co(OH)2经650℃~800℃下煅烧2~6小时,得到的Co3O4 50g,与高纯(99.9%)的Li2CO3按Co∶Li=1∶1.1摩尔比混合,加入10%的乙二醇水溶液120~150ml,其余步骤同实施例1,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实施例4
将按实施例3方法制得的产物Co3O4 50g,与高纯(99.9%)的Li2CO3按Co∶Li=1∶1~1.10摩尔比混合,加入甲醇、乙醇和水(比例为1∶5∶6),混合溶液180~250ml,其余步骤同实施例1。样品的相关测试结果见表1。
表1实施例中样品的电性能及物理性质 实例编号 放电体积比容量(mAh/cm3) 振实密度(g/cm3) 首次 第20次 第100次 实施例1 335 340 305 2.4 实施例2 412 383 341 2.84 实施例3 459 437 431 3.08 实施例4 482 479 471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