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和制冷循环装置,上述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中,收纳于密闭箱内的通过转轴而连结的电动机部及多个压缩机构部中的至少一个压缩机构部包括能根据条件进行压缩运转的暂停的休缸机构,上述制冷循环装置采用上述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来构成制冷循环。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上下包括两组缸的双缸型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在不断地标准化。此外,上述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中,若能包括始终起到压缩作用的缸和能根据条件进行压缩运转-压缩停止运转的切换的缸,则能进行与负荷对应的运转,规格扩充,变得有利。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上述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上述技术中,在形成有第一缸室的第一缸中配置有受到压缩弹簧的背压的叶片,在嵌入转轴偏心部的滚筒周面上,使上述叶片的前端部端缘始终弹性与其抵接。
第一缸室中,只要转轴被驱动而旋转且滚筒进行偏心旋转,就始终能将气体压缩并排出。此外,设于第二缸的叶片的后端部被可自由往复运动地收容于叶片背室内,该叶片背室连接有根据条件来切换引导低压气体和高压气体的装置。
若在第二缸室内导入用蒸发器蒸发后的低压气体,在叶片背室内导入高压气体并对叶片施加高压背压,则叶片前端部成为低压,而后端部成为高压,在前后端部产生压差。
因此,进行按压作用,使叶片前端部端缘与滚筒周面滑动接触,在第二缸室中进行压缩作用。这样,在两个缸室中能同时起到压缩作用,成为通常运转(全能力运转)。
在此,若根据条件切换为向第二缸侧的叶片背室引导低压气体,对叶片施加低压背压,则叶片的前后端部成为相同的低压环境,不产生压差。其结果是,叶片被滚筒推到一边,滚筒空转而不进行压缩作用,只在第一缸室中起到压缩作用,成为休缸运转(能力减半运转)。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300048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1所述,采用能切换通常运转和休缸运转的结构,便能得到效率极高且能力变化范围大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
但是,作为具体的压力切换的方法,从缸的外周面向叶片背室导入压力。进一步说明的话,是使导入高压或低压的压力导入管的端部贯通构成压缩机的密闭箱周壁,并与贯通缸外周面和叶片背室设置而成的孔部连接。
上述缸中,其外周面与叶片背室周面之间只有极小的距离,需要在只留有很薄的壁厚的地方设置用于连接上述压力导入管的孔部。因此,缸的压力导入管连接部处的周边部的壁厚部分被进一步削去。
其结果是,缸的刚性大幅减弱,零件加工时精度降低,或可能会在组装时发生变形等不良情况,导致性能的降低和可靠性的降低。在充分增长压力导入管的孔部插入连接长度来确保密封长度的设计时,必须增大缸的外径,会导致压缩机的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根据上述问题发明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上述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能进行通常运转和休缸运转的切换,即使特别将构成进行休缸运转侧的压缩机构部的缸的壁厚减薄时也能确保刚性,小型且性能高,上述制冷循环装置包括上述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使得制冷循环效率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的,在密闭箱内收容通过转轴连结的电动机部和多个压缩机构部而成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中,具有以下特征:至少一个上述压缩机构部具有:缸,其包括能自由偏心旋转地收容有滚筒的缸室;叶片及排出阀机构,上述叶片设于上述缸,前端部端缘与上述滚筒的周面抵接,并沿上述滚筒的旋转方向将上述缸室一分为二,上述排出阀机构将在上述缸室中压缩后的气体引导到上述密闭箱内;以及休缸机构,其使上述叶片的前端部端缘离开上述滚筒的周面,能进行上述缸室地压缩运转的暂停,上述休缸机构包括:叶片背室,其设于上述缸,形成封闭空间并且将上述叶片的后端部能自由往复运动地收容;以及压力导入通路,其从上述缸的端面向上述叶片背室导入压力。
此外,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特征是采用上述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冷凝器、膨胀机构以及蒸发器构成制冷循环。
根据本发明,能提供一种即使特别地将构成进行休缸运转侧的压缩机构部的缸的壁厚减薄时也能确保刚性、小型且性能高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以及包括该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使得制冷循环效率提升的制冷循环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的纵剖图及制冷循环结构图,特别地表示通常运转时的状态。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的纵剖图及制冷循环结构图,特别地表示休缸运转时的状态。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省略制冷循环结构后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的纵剖图,表示通常运转时(A)的状态和休缸运转时(B)的状态。
(符号说明)
1 密闭箱
4 转轴
3 电动机部
2A 第一压缩机构部
2B 第二压缩机构部
13a、13b 滚筒
14a 第一缸室
14b 第二缸室
8A 第一缸
8B 第二缸
15a 第一叶片
15b 第二叶片
23a、23b 排出阀机构
K 休缸机构
16b 叶片背室
20 压力导入通路
7 中间分割板
A 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
B 冷凝器
C 膨胀机构
D 蒸发器
E 储罐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及图2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A的截面结构以及包括该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A的制冷循环装置R的概略结构图(另外,为避免附图繁琐,未图示即使说明而未标注符号的构成零件。或虽图示但未在附图上标注符号。下同)。
首先从制冷循环装置R的结构开始说明,其包括:双汽缸旋转式压缩机A、冷凝器B、膨胀机构C、蒸发器D以及储罐E,上述构成零件依次通过制冷剂管P被连通。
如后所述,在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A中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被排出到制冷剂管P,并按以上构成零件的冷凝器B、膨胀机构C、蒸发器D以及储罐E的顺序循环,起到制冷循环作用。制冷剂从储罐E通过吸入制冷剂管Pa被吸入到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A中。
接着对上述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A进行详细说明。
图中符号1为密闭箱,在该密闭箱1内的下部以上下重叠的状态设有多个压缩机构部即第一压缩机构部2A和第二压缩机构部2B,并在上部设有电动机部3。上述第一压缩机构部2A、第二压缩机构部2B与电动机部3通过转轴4被连结。
上述电动机部3使用例如无刷DC同步电动机(也可以是AC电动机或商用电动机),并由如下部件构成:定子5,其被压入固定于密闭箱1的内表面;以及转子6,其在上述定子5的内侧隔开规定间隙地配置,并嵌接于上述转轴4。
上述第一压缩机构部2A和第二压缩机构部2B在其之间夹设有中间分割板7。第一压缩机构部2A被形成在形成为厚壁的中间分割板7的上表面侧,包括第一缸8A。第二压缩机构部2B被形成在中间分割板7的下表面侧,包括第二缸8B。
第一缸8A外周面的一部分与密闭箱1内周面紧贴,剩余部分隔开间隙。在上述上表面部重叠有主轴承11,主轴承11和第二缸8B之间插通有安装螺栓,第一缸8A被安装固定在中间分割板7上。
上述第二缸8B的外周面遍及全周地被压入密闭箱1的内周面,通过固定件等被安装固定。而且,在第二缸8B的下表面部,副轴承12和阀盖重叠,第二缸8B通过安装螺栓安装固定于中间分割板7。
在上述转轴4的分别贯通第一缸8B和第二缸8B的内部的位置上一体设有偏心轴部c、d。上述偏心轴部c、d相互间的连设部与中间分割板7相对。
各偏心轴部c、d以大致180°的相位差,从转轴4的主轴部和副轴部的中心轴开始各偏心相同量而形成,并且相互成为相同直径。在偏心轴部c上嵌合有第一滚筒13a,在偏心轴部d上嵌合有第二滚筒13b。上述第一滚筒13a、第二滚筒13b相互被形成为相同外径。
第一缸8A和第二缸8B的内径部分别被上述主轴承11和中间分割板7以及中间分割板7和副轴承12划定上下表面。在第一缸8A的内径部形成有第一缸室14a,在第二缸8B的内径部形成有第二缸室14b。
上述第一滚筒13a被可自由偏心旋转地收容于上述第一缸室14a内,第二滚筒13b被可自由偏心旋转地收容于上述第二缸室14b内。第一滚筒13a、第二滚筒13b相互间有180°的相位差,在各自的沿轴向的周面的一部分与缸室14a、14b周壁线接触的同时能偏心旋转。
上述中间分割板7上设有吸入导通路S,其连接有从储罐E延伸出并贯通密闭箱1的吸入制冷剂管Pa的端部。上述吸入导通路S如图中点划线所示从中间分割板7外周面的一部分向中心轴方向设置,并在规定部位处分叉为斜上方向和斜下方向。
吸入导通路S的斜上方向的分叉路与上述第一缸室14a的吸入部连通。吸入导通路S的斜下方向的分叉路与上述第二缸室14b的吸入部连通。
即,增大中间分割板7的壁厚,在上述壁厚的范围内设置连通储罐E和第一缸室14a及第二缸室14b的上述吸入导通路S。
上述第一缸8A设有能供第一叶片15a一边滑动一边移动的叶片收纳槽,并且与该叶片收纳槽端部一体连设有第一叶片背室16a,其可自由往复运动地收容有第一叶片15a的后端部。
而且,上述第一缸8A设有连通其外周面与第一叶片背室16a的横孔,收容有弹簧构件17。上述弹簧构件17是夹在第一叶片15a的后端部端面与密闭箱1内周面之间,在叶片15a上作用弹性力(背压),并使前端部端缘与滚筒13a周面接触的压缩弹簧。
另一方面,上述第二缸8B设有能供第二叶片15b一边滑动一边移动的叶片收纳槽,并且与该叶片收纳槽端部一体连设有第二叶片背室16b,其收容有第二叶片15b的后端部。
各叶片15a、15b的前端部端缘形成为在平面视图上为半圆状。与第一缸室14a相对的第一叶片15a的前端部端缘通过上述弹簧构件17的作用,不论滚筒的旋转角度如何,始终与圆筒状的第一滚筒13a周面线接触。
如后所述,若满足条件,则与第二缸室14b相对的第二叶片15b的前端部端缘不论滚筒的旋转角度如何都能与圆筒状的滚筒13b周面线接触。
第二叶片背室16b的上表面被中间分割板7封住,下表面被副轴承12的凸缘部封住。此外,如上所述,第二叶片背室16b内可自由往复运动地嵌入有第二叶片15b的后端部。由于第二叶片背室16b被以上的构成零件围住,因而成为封闭空间。
第二叶片背室16中,只在与第二叶片15b的后端部端面相对的部位嵌入有作用保持体18,其是由永磁体,电磁铁,弹性体(拉伸弹簧等)中的任意一种构成的。
当上述作用保持体18由永磁体或电磁铁构成时,如后所述,若在未在第二叶片15b上施加有高压背压的状态下,第二叶片15b接近作用保持体18,则作用保持体18能用磁力吸附叶片15b的后端部。此时,保持第二叶片15b前端部离开偏心旋转的第二滚筒13b周面的状态,第二滚筒13b进行空转。
向第二叶片背室16b引导高压,在第二叶片15b施加有高压背压的状态下,由于第二叶片背室16b的较高压力与第二缸室14b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因而作用保持体18的磁力比第二叶片15b被向第二滚筒13b侧作用的力小得多。
此外,当上述作用保持体18由弹性体、例如拉伸弹簧构成时,拉伸弹簧的一端部被固定于叶片15b,拉伸弹簧始终向将叶片15b从第二滚筒13b周面拉开的方向作用。
但是,由于第二叶片背室16b的高压与第二缸室14b之间的压力差,因而上述弹性力比第二叶片15b被向第二滚筒13b侧作用的力小得多。
如上所述,即使将作用保持体18用永磁体、电磁铁或弹性体构成也能使其发挥同样的作用。
另一方面,中间分割板7的不与吸入导通路S重复的部位上,在中间分割板7的壁厚范围内从其外周面的一部分向中心轴方向穿设有导向用孔19。导向用孔19的端部在与第二缸8B的叶片背室16b相对的部位上朝缸8B端面开口,导向用孔19与叶片背室16b是连通的。
此外,从密闭箱1外部将密闭箱1贯通,从中间分割板7外周面向上述导向用孔19插入有由管子构成的压力导入通路20的一端部。上述压力导入通路20延伸到导向用孔19的在与叶片背室16b相对的部位开口的开口端附近位置处。
上述压力导入通路20的另一侧在密闭箱1的外部竖立成大致L字状,该竖立端部与由控制部控制的三通阀21的一个口连接。三通阀21的另一口连接有向密闭箱1水平延伸、贯通密闭箱1并将开口端朝向密闭箱1内部的压力导入通路20的端部。
连接于三通阀21剩下的口的压力导入通路20从将上述储罐E和中间分割板7的吸入导通路S连通的吸入制冷剂管Pa的中间部分叉。
当然,压力导入通路20的密封箱1贯通部为密封构造,充满密封箱1内部的气体或润滑油不会发生外部泄漏,此外,也不会发生密闭箱1外部空气进入到密封箱1内部。
如上所述,用第二叶片背室16b、压力导入通路20、三通阀21以及作用保持体18来构成休缸机构K,如后所述能在第二缸室14b中进行压缩作用与非压缩作用的切换。
另一方面,在密封箱1的内底部形成有润滑油的积油部。上述积油部的润滑油液面位于构成第一压缩机构部2A的主轴承11的凸缘部附近位置,第一压缩机构部2A和中间分割板7及第二压缩机构部2B的全部从该处被浸渍于润滑油中。
在构成第一压缩机构部2A的一部分的上述主轴承11和构成第二压缩机构部2B的一部分的副轴承12上设有排出阀机构23a、23b,分别与各缸室14a、14b连通,用阀盖覆盖。
如后所述,在各缸室14a、14b中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上升到规定压力的状态下打开排出阀机构23a、23b。被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从排出阀机构23a、23b向阀盖内排出,进而被引导到密封箱1内。
接着,对如上所述构成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A的作用进行说明。
控制部在空调运转开始时及高负荷时选择通常运转(全能力运转)。
即,如图1所示,控制部对构成休缸机构K的一部分的三通阀21进行切换控制,将朝向密封箱1内的压力导入通路20的开口端部和与中间分割板7的导向用孔19连接的开口端部连通。
此外,通过逆变器向电动机部3传送运转信号。转轴4被驱动而高速旋转,各滚筒13a、13b在各缸室14a、14b内进行偏心旋转。
在第一缸8A中,由于第一叶片15a始终被弹簧构件17弹性按压作用,因而上述叶片15a的前端部与第一滚筒13a周面滑动接触,将第一缸室14a分为吸入室和压缩室两个室。在第一叶片15a最大限度地后退的状态下,第一缸室14a的空间容量最大。
低压制冷剂气体从储罐E通过吸入制冷剂管Pa和设于中间分割板7的吸入导通路S,被吸入到构成双汽缸旋转式压缩机A的第一缸室14a及第二缸室14b中。
第一缸室14a中,伴随第一滚筒13a的偏心旋转,第一滚筒13a的在第一缸室14a内周面上的滚动接触位置移动,缸室14a的被划分出的压缩室的容积减少。因此,先前被引导到第一缸室14a中的气体慢慢地被压缩。
转轴4继续旋转,第一缸室14a中压缩室的容量进一步减少,气体被压缩,在上升到规定压力时,打开排出阀机构23a。高压化后的制冷剂气体从排出阀机构23a通过阀盖被排出到密封箱1内并充满密封箱1。
通过至少在第一缸室14a中的压缩作用,密封箱1内形成高压环境。充满密封箱1内的高压气体的一部分如图中箭头所示从构成休缸机构K的压力导入通路20的开口端进入内部,通过三通阀21从设于中间分割板7的导向用孔19的开口端引导到第二叶片背室16b。
即,压力导入通路20将高压气体从第二缸室8A的端面导入第二叶片背室16b。由于第二叶片背室16b被形成为封闭空间,因而通过充满的高压气体进行高压化,对收容于该处的第二叶片15b的后端部施加高压背压。
如上所述,在第二缸室14b内从储罐E通过吸入制冷剂管Pb导入低压(吸入压力)的气体。第二叶片15b的被收容于叶片背室16b的后端部处在高压环境下,第二叶片15b的突出到第二缸室14b中的前端部处在低压环境下。
因此,在第二叶片15b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产生压差。第二叶片15b后端部被高压按压,前端部端缘与第二滚筒13b周面抵接。第二缸室14b的滚筒13b以与第一缸室14a中的第一滚筒13a的偏心旋转相差180°的相位差的状态进行偏心旋转。
上述第一缸室14a侧的叶片15a被弹簧构件17按压作用,进行压缩作用,与此相同的压缩作用也在上述第二缸室14b中进行,压缩后的高压气体通过排出阀机构23b排放到密封箱1内。
其结果是,在双汽缸旋转式压缩机A中执行在两个缸室14a、14b中进行压缩作用的通常运转。
从密封箱1被排出到制冷剂管P的高压制冷剂气体在冷凝器B中冷凝液化,在膨胀机构C中绝热膨胀,在蒸发器D中从热交换空气夺取蒸发潜热进行制冷作用。此外,在储罐E中进行气液分离,再从吸入制冷剂管Pa吸入到双汽缸旋转式压缩机A中并压缩,在上述路径中循环。
在开始运转时空调负荷变大,但若一定程度地继续空调运转,空调负荷就会变小。此时,自动从通常运转切换到休缸运转(压缩能力减半的运转)。
图2表示休缸运转的状态(另外,图2只标注主要部分的符号)。控制部进行设于压力导入通路20的三通阀21的切换控制。因此,由压力导入通路20将从储罐E连接到吸入导通路S的吸入制冷剂管Pa和设于第二缸8B的第二叶片背室16b连通。
此外,通过逆变器向电动机部3传送运转信号。转轴4被驱动而低速旋转,各滚筒13a、13b在各缸室14a、14b内进行偏心旋转。
在第一缸8A中,第一叶片15a始终被弹簧构件17弹性按压作用。如上所述,进行从储罐E通过吸入制冷剂管Pa引导到第一缸室14a中的制冷剂气体的压缩作用,高压化后的气体通过排出阀机构23a排放到密封箱1内。
因此,密封箱1内充满高压气体,一部分高压气体从压力导入通路20开口端部进入到内部,但通过设于此的三通阀21的切换能阻止进入。
从储罐E通过吸入制冷剂管Pa将低压气体引导到压力导入通路20中。此外,低压气体从第二缸8B的端面通过导向用孔19导入到叶片背室16b中,对第二叶片15b的后端部施加低压背压。
另一方面,在第二缸室14b内从储罐E通过吸入制冷剂管Pa导入有低压气体,第二叶片15b的前端部形成低压环境。因此,第二叶片15b在前后端部不会产生压差。
第二叶片15不跟随第二滚筒13b的偏心旋转,被上述滚筒13b压退,在离开滚筒13b周面的位置处停止。在上述状态下,第二叶片15b后端部与作用保持体18接近,被磁力吸附。滚筒13b空转而不在第二缸室14b中进行压缩作用。
其结果是,若将三通阀21从图1状态切换控制到图2状态,则只有在第一缸室14a中的压缩作用有效,适应较小的空调负荷进行能力减半的休缸运转。
如上所述,通常运转(全能力运转)和休缸运转(能力减半运转)间的切换随着三通阀21的打开关闭作用得以实现,能实现配管结构的简化、控制的简化以及因零件费的减少而带来的成本大幅降低。
特别地,压力导入通路20从第二缸8B的端面直接对叶片背室16b导入高压或低压,对第二叶片15b的后端部施加高压或低压的背压。
因此,能得到这样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A:在第二缸8B的最外周部不需要设有压力导入路和压力导入管,即使在为提高性能而减小第二缸8B的壁厚时也能确保必要的刚性,小型且性能好,并且可靠性高。
此外,第一压缩机构部2A和第二压缩机构部2B隔着中间分割板7设置于其两端面,上述中间分割板7设有构成休缸机构K的一部分的压力导入通路20。
即,由于第一缸8A和第二缸8B需要设有缸室14a、14b和叶片收纳槽,主轴承11和副轴承12需要设有排出阀机构23a、23b,因此很难确保高刚性。
对此,中间分割板7本来就是夹设于第一压缩机构部2A与第二压缩机构部2B之间的部件,设计自由度高。因此,通过将中间分割板7厚壁化,便能确保高刚性,而且,通过设置压力导入通路20,与叶片背室16b连通。
因此,能提供一种精度高、组装时变形小的双汽缸旋转式压缩机A。能容易地确保插入导向用孔19中的形成压力导入通路20的管子的密封长度,防止因漏出问题而导致的性能低下。
此外,通过包括上述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A构成制冷循环,能得到制冷循环效率的提升。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包括休缸机构K的第二缸8B安装固定于密封箱1。
另一方面,在未包括休缸机构K的第一缸8A的最外周部设有横孔,其收容有将第一叶片15a前端部压靠在第一滚筒13a周面上的压缩弹簧17。因此,将第一叶片15a以可一边滑动一边自由移动的状态收容的叶片收纳槽的抗变形强度可能会降低。
此外,若将上述第一缸8A的外周面用焊接等手段安装固定于密封箱1的内周面,则上述叶片收纳槽可能会发生变形,影响第一叶片15a顺畅地动作。因此,第一缸8A通过安装螺栓安装固定于中间分割板7。
另一方面,在包括休缸机构K的第二缸8B中,由于未设有如第一缸8A的横孔,因此能确保最外周部的刚性。通过将上述缸8B安装固定于密闭箱1,便能得到叶片收纳槽的变形较小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A。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休缸机构K包括:叶片背室16b、向该叶片背室16b导入排出压力的压力导入通路20、以及使该压力导入通路20连通或阻断的三通阀21,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还可以是如图3(A)、图3(B)所示的结构的休缸机构Ka。
(第二实施方式)
即,图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通常运转时(A)和休缸运转时(B)的剖视图,省略了制冷循环结构。
对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与之前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比较,安装有作用保持体18、可自由往复运动地收容第二叶片15b的后端部、并且构成封闭空间的叶片背室16b的结构没有变化。而且,作为压力导入通路20a的从第二缸8B端面通过导向用孔19向叶片背室16b导入压力的部分没有变化。
在此,压力导入通路20a在密闭箱1外部曲折成大致U字状,在该曲折部设有由控制部控制的一个开闭阀21a。压力导入通路20a的大致U字状的另一端部在密闭箱1周壁上的与其底部隔开一定间隔的部位贯通,突出到密闭箱1内部并开口。
虽未特别进行图示,但如上所述,第一压缩机构部2A的大部分和中间分割板7及第二压缩机构部2B浸渍于在密闭箱1内底部形成的积油部的润滑油中。因此,压力导入通路20a的向密闭箱1突出的突出部浸渍在积油部的润滑油中。
通过包括上述休缸机构Ka,在通常运转时,如图3所示,打开休缸机构Ka的开闭阀21a,切换控制为连通压力导入通路20a的两端部。
在第一缸室14a中进行通常的压缩作用,从此通过排出阀机构23a被排出的高压气体充满密闭箱1内。积油部的润滑油也发生压力上升,如图中箭头所示,从压力导入通路20a的下端开口部进入内部,通过开闭阀21a从第二缸8B端面导入到叶片背室16b中。
高压的润滑油充满叶片背室16b,对第二叶片15b施加高压背压。另一方面,在第二缸室14b内通过储罐E和吸入制冷剂管Pa导入有低压气体,在第二叶片15b前后端部产生压差。
因此,第二叶片15b的前端部端缘与第二滚筒13b的周面抵接,并且伴随滚筒13b的偏心旋转将第二缸室14b始终分为两个。在第一缸室14a并且也在第二缸室14b中进行压缩作用,为通常运转。
如图3所示,将开闭阀21b关闭,积油部的压力上升的润滑油的流通被阻止,不会充满叶片背室16b。在通常运转时充满叶片背室16b的高压润滑油从第二叶片15b的侧面与第二缸8B的叶片收纳槽之间的间隙向第二缸室14b泄漏,叶片背室16b内的压力降低。
其结果是,叶片背室16b内的压力与第二缸室14b内的压力为大致相同,不产生压差。滚筒13b进行偏心旋转,第二叶片15b被压退,磁力吸附于作用保持体18。因此,滚筒13b空转,在第二缸室14b中不进行压缩作用。
结果成为只在第一缸室14a中继续压缩作用的状态的休缸运转。
若为上述休缸机构Ka,则与先前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休缸机构K相比,在从第二缸8B的端面向叶片背室16b导入压力这点上没有变化,包括比三通阀21a廉价的开闭阀21a,并且压力导入通路20a的配管结构也简化,能得到部件费的减少和组装工时的减少。
另外,将导向用孔19设于中间分割板17,上述导向用孔19连接有压力导入通路20a的一端部,但也可以将导向用孔设于主轴承和副轴承等。
而且,无论是在哪一结构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A中,都不只是能通过使包括休缸机构K、Ka的第二压缩机构部2B的排气容积与其他压缩机构部的排气容积不同来进行如上所述的全能力运转和能力减半(一半)运转的切换,还能进行任意能力下的切换运转。
无论在哪一结构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A中,都对包括第一压缩机构部2A和第二压缩机构部2B的双汽缸压缩机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即使应用于三汽缸以上的压缩机也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上面说明的多汽缸旋转式压缩机A和包括该压缩机A的制冷循环装置并不限定于上面说明的结构,在未包括休缸机构K、Ka的第一压缩机构部2A中,即使采用叶片15a与滚筒13a形成一体的所谓摆动式(swing type)的结构也能得到相同的效果等是毋庸置疑的,在不超出本发明要点的范围内能进行各种变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