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带及其组装方法.pdf

上传人:000****221 文档编号:974438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32205.6

申请日:

2007.08.22

公开号:

CN101512185A

公开日:

2009.08.19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F16G 5/16申请日:20070822授权公告日:20110601终止日期:20130822|||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F16G5/16

主分类号:

F16G5/16

申请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小林大介

地址:

日本爱知县

优先权:

2006.8.28 JP 231270/2006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段承恩;杨光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直到组装的最终阶段,都能容易地组装元件和环、提高组装性的传动带及其组装方法。本发明的传动带(V),把形成有并列收容2条环状环(8a、8b)的凹部(7)的多个元件(1),使凹部(7)在外周侧地排列成环状,同时,把相邻的元件(1)连接起来并使其在各自相对面内可相对地旋转,把环(8)嵌入并卡合到排列成环状地连接的元件(1)列的凹部(7)内。元件(1)由凹部(7)的形状不同的数种元件(1a、1b)构成。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传动带,它是将形成有并列收容环状的2列环的凹部的多个元件,以所述凹部在外周侧的方式排列成环状,并且将相互相邻的元件彼此以能够在各自的相对面的面内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使所述环嵌入并卡合于该排列成环状并连接的元件列中的所述凹部而成的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由所述凹部的形状不同的数种元件构成。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传动带,其中,
所述元件,是由在使所述2列环中的任一方的环的任一方的环侧面与所述凹部的任一方的内侧面抵接时,所述一方的环的另一方的环侧面、和与该另一方的环侧面相对向的所述凹部的开口部的前端面之间的距离不同的数种元件构成的。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传动带,其中,
所述元件,是由所述距离比所述2列环中的另一方的环的宽度短的第1元件、和所述距离比所述另一方的环的宽度长的第2元件这两种元件构成的。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传动带,其中,
所述元件被形成为,所述凹部的开口宽度比所述2列环的宽度小、且所述凹部的底部侧的宽度比所述2列环的宽度大。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传动带,其中,
所述元件,在其一方的侧面具有向相邻的其它元件侧突出的嵌合凸部、且在其另一方的侧面具有与该嵌合凸部间隙配合的嵌合凹部,并且通过这些嵌合凸部和嵌合凹部能够相对旋转地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记载的传动带,其中,
所述元件,其所述嵌合凸部以及嵌合凹部被设在所述各侧面的各自的一个部位。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传动带,其中,
所述元件,其所述嵌合凸部以及嵌合凹部被设在所述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传动带,其中,
所述元件,在所述凹部中的开口端侧的内侧面分别形成有使所述2列环卡合并防止其脱落的、朝向所述凹部的中心侧的突起部,所述各突起部的前端面的间隔形成得比所述2列环的宽度小。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记载的传动带,其中,
所述2列环,分别具有在所述凹部的内部层叠于所述传动带外周侧、并且配置在所述各突起部之间的外层部。

10.
  一种传动带的组装方法,该传动带是将形成有并列收容环状的2列环的凹部、且该凹部的形状分别不同的第1元件和第2元件这两种多个元件,以所述凹部在外周侧的方式排列成环状,并且,将相互相邻的元件彼此以能够在各自的相对面的面内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使所述2列环嵌入并卡合于该排列成环状并连接的元件列中的所述凹部而成的,该传动带的组装方法的特征在于,
从所述元件和2列环的组装开始,到即将进入组装所述元件的规定的组装预定个数中的最后一个或数个的组装最终阶段之前,使所述2列环嵌入并卡合于所述第1元件中的所述凹部,在所述组装最终阶段,使所述2列环嵌入并卡合于所述第2元件中的所述凹部。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记载的传动带的组装方法,其中,
在所述组装最终阶段中组装所述第2元件和所述2列环时,以所述2列环中的任一方的环侧面与所述第2元件中的所述凹部的一方的内侧面抵接的方式,将所述2列环插入所述第2元件的所述凹部,之后,将所述第2元件移动至所述2列环的宽度方向上的规定位置,使所述2列环卡合于所述第2元件中的所述凹部。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记载的传动带的组装方法,其中,
通过对所述2列环加以扭转,将这2列环同时设定为相互重合的重合状态和相互并列的并列状态,在所述重合状态的部分将所述2列环嵌入所述第1元件中的所述凹部,之后,使所述第1元件移动至所述并列状态的部分,使所述2列环卡合于所述第1元件中的所述凹部。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记载的传动带的组装方法,其中,
在设定了所述重合状态时,使该重合状态的部分中的所述2列环的宽度比所述凹部的开口宽度小,并且使所述并列状态的部分中的所述2列环的宽度比所述第1元件中的所述凹部的开口宽度大、且比所述凹部的底部侧的宽度小。

14.
  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传动带的组装方法,其中,
通过使在所述第1元件中的所述凹部卡合排列有所述2列环的所述第1元件,相对于相邻的其它元件相对旋转,来设定所述重合状态。

说明书

传动带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将板片状的多个元件彼此相面对地配置成环状,将这些元件组装到环状的环上,束缚成为环状而构成的传动带及其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作为在多个旋转部件彼此之间进行动力传递时所采用的变速机,有能够使变速比阶段性地变化的有级变速机、和能够使变速比连续地即无阶段性地变化的无级变速机。作为后者的无级变速机,公知的有带式无级变速机和环式无级变速机等。其中,带式无级变速机,是采用驱动侧带轮及从动侧带轮这样2组带轮、和绕挂在这些带轮上的传动带,使变速比无阶段性地变化的变速机。作为这样的带式无级变速机所使用的传动带,已知例如下述这样的带,即通过将被称为元件或块等的多个板片,在其板厚方向上相互重合地排列成环状,并且用被称为环或带子或托架等的环形带状体,将这些板片束缚成环形,形成为环状的带。
当在该传动带被绕挂在驱动侧和从动侧的2组带轮上的状态下,驱动侧带轮被驱动时,在元件上,作用有元件与驱动侧带轮的接触部分的摩擦力,以及与驱动侧带轮的力矩相应地从驱动侧带轮对元件施加的元件层叠方向、即元件厚度方向的压缩力。被传递到与驱动侧带轮接触的元件的压缩力,经由未绕挂在带轮上的元件,被传递到与从动侧带轮接触的元件。当压缩力被传递到与从动侧带轮接触的元件时,产生了与该元件和从动侧带轮的接触部分的摩擦力、以及被传递的压缩力相应地使从动侧带轮旋转的力矩。这样一来,在驱动侧带轮与从动侧带轮之间,通过传动带进行动力传递。
作为上述那样的传动带的一例,在日本特开2000-249195号公报中,记载了关于由中心带和加强耐侧压的块构成的“高负荷传动带”的发明,该传动带是机动车、农机的主驱动、辅机驱动的带式无级变速所用的带。该日本特开2000-249195号公报所记载的传动带,由块(元件)和2条环形托架(环)构成,其中,上述块,是由上端具有卡止部的2个带状侧部以及在下端将它们连接起来的连接部件形成的,上述2条环形托架,通过两卡止部嵌入在该元件的两卡止部之间开口的嵌合槽内,不从元件上脱落。另外,在元件的2个带状侧部的前后面,分别设有凸部和凹部,前后的元件之间通过这些凸部和凹部相嵌合,这样一来即使在带的移动中,元件也整齐地排列着。
另外,在日本特开2001-193796号公报中,记载了关于机动车的无级变速机等中采用的“金属带用元件及金属带”的发明。该日本特开2001-193796号公报所记载的金属带,由带状金属制条带(环)、多个金属制元件以及金属制脱落防止体构成,其中,上述环形带状金属制条带(环),绕挂在驱动带轮与被驱动(从动)带轮的环状槽之间;上述多个金属制元件,由与带轮的环状槽相接的主体部、立设于主体部的相对向的一对柱部、以及设在各卡合突起(卡合部)间的条带插入开口部(凹部)形成,上述各卡合突起设在各柱部的前端;上述金属制的脱落防止体,其宽度比环稍宽,并呈带状。另外,脱落防止体,形成为能够从宽度大的通常状态变成宽度小的挠曲状态,通过将该脱落防止体卡合于元件的各卡合突起,能够防止元件从环上脱落。
上述日本特开2000-249195号公报所记载的传动带,在元件两端的带状侧部形成有卡止环与元件的卡止部,在两带状侧部上方的平面部分形成有使相邻元件彼此相互嵌合的嵌合用凹凸部。即,该嵌合用的凹凸部,在元件两侧左右对称地设于2个部位。接着,通过将2列环嵌入形成在两带状侧部之间的嵌合槽,用卡止部将其卡止,从而组装起来,构成了传动带。
在该传动带中,在将元件组装到环上时或者将已组装在环上的元件从环上卸下时,必须要使并列成2列的环的一部分实现相互重合的状态。即,在对2列环组装元件或卸下元件时,必须通过对2列环加以扭转使其相互重合,形成使2列环的宽度比元件的两卡止部间的开口宽度小的状态。
为了对2列环加以扭转使其成为相互重合的状态,必须使相邻的元件彼此在各自的相对面内相对地旋转即使其摆动(rolling)。但是,日本特开2000-249195号公报所记载的传动带,在元件的左右两侧在2个部位设置有使相邻元件彼此相互嵌合的凹凸部,所以元件之间的摆动方向的动作受到限制。其结果,难以使2列环成为相互重合的状态,存在不能组装传动带的可能性。
为此,本申请人另外提出了一项申请,其中因只在元件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一个部位设置有使相邻元件彼此相互嵌合的凹凸部,元件彼此的摆动成为可能,通过使2列环成为相互重合的状态,能够容易地组装元件和2列环。但是,在元件和环组装的最终阶段,例如在组装元件的组装预定个数中的最后一个或数个元件的阶段,使元件摆动逐渐变得困难。其结果,最后一个或数个元件和带的组装花费时间,为了提高传动带的组装性,尚有改良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技术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直到组装的最终阶段都能容易地组装元件和环、并能提高组装性的传动带及其组装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一种传动带,其通过将形成有并列收容环状的2列环的凹部的多个元件,以所述凹部在外周侧的方式排列成环状,并且将相互相邻的元件彼此以能够在各自的相对面的面内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使所述环嵌入并卡合于该排列成环状并连接的元件列中的所述凹部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由所述凹部的形状不同的数种元件构成。
而且,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元件,是由在使所述2列环中的任一方的环的任一方的环侧面与所述凹部的任一方的内侧面抵接时,所述一方的环的另一方的环侧面、和与该另一方的环侧面相对向的所述凹部的开口部的前端面之间的距离不同的数种元件构成的。
而且,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元件,是由所述距离比所述2列环中的另一方的环的宽度短的第1元件、和所述距离比所述另一方的环的宽度长的第2元件这两种元件构成的。
而且,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元件被形成为,所述凹部的开口宽度比所述2列环的宽度小、且所述凹部的底部侧的宽度比所述2列环的宽度大。
而且,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元件,在其一方的侧面具有向相邻的其它元件侧突出的嵌合凸部、且在其另一方的侧面具有与该嵌合凸部间隙配合的嵌合凹部,并且通过这些嵌合凸部和嵌合凹部能够相对旋转地连接。
而且,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元件,其所述嵌合凸部以及嵌合凹部被设在所述各侧面的各自的一个部位。
而且,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元件,其所述嵌合凸部以及嵌合凹部被设在所述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
而且,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元件,在所述凹部中的开口端侧的内侧面分别形成有使所述2列环卡合并防止其脱落的、朝向所述凹部的中心侧的突起部,所述各突起部的前端面的间隔形成得比所述2列环的宽度小。
而且,在上述的发明中,所述2列环,分别具有在所述凹部的内部层叠于所述传动带外周侧、并且配置在所述各突起部之间的外层部。
而且,在本发明中,一种传动带的组装方法,该传动带是将形成有并列收容环状的2列环的凹部、且该凹部的形状分别不同的第1元件和第2元件这两种多个元件,以所述凹部在外周侧的方式排列成环状,并且,将相互相邻的元件彼此以能够在各自的相对面的面内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使所述2列环嵌入并卡合于该排列成环状并连接的元件列中的所述凹部而成的,该传动带的组装方法的特征在于,从所述元件和2列环的组装开始,到即将进入组装所述元件的规定的组装预定个数中的最后一个或数个的组装最终阶段之前,使所述2列环嵌入并卡合于所述第1元件中的所述凹部,在所述组装最终阶段,使所述2列环嵌入并卡合于所述第2元件中的所述凹部。
而且,在上述的发明中,在所述组装最终阶段中组装所述第2元件和所述2列环时,以所述2列环中的任一方的环侧面与所述第2元件中的所述凹部的一方的内侧面抵接的方式,将所述2列环插入所述第2元件的所述凹部,之后,将所述第2元件移动至所述2列环的宽度方向上的规定位置,使所述2列环卡合于所述第2元件中的所述凹部。
而且,在上述的发明中,通过对所述2列环加以扭转,将这2列环同时设定为相互重合的重合状态和相互并列的并列状态,在所述重合状态的部分将所述2列环嵌入所述第1元件中的所述凹部,之后,使所述第1元件移动至所述并列状态的部分,使所述2列环卡合于所述第1元件中的所述凹部。
而且,在上述的发明中,在设定了所述重合状态时,使该重合状态的部分中的所述2列环的宽度比所述凹部的开口宽度小,并且使所述并列状态的部分中的所述2列环的宽度比所述第1元件中的所述凹部的开口宽度大、且比所述凹部的底部侧的宽度小。
而且,在上述的发明中,通过使在所述第1元件中的所述凹部卡合排列有所述2列环的所述第1元件,相对于相邻的其它元件相对旋转,来设定所述重合状态。
因此,根据本发明,通过环状的2列环连接的多个元件,是由分别设在这些元件上的、在使其并列的状态下收容并卡合2列环的凹部的形状不同的数种元件构成的。因此,能够与元件和环的组装状态、或组装阶段相应地,适当选择多种元件,并组装到环上,使元件和环的组装变得容易,能够提高传动带的组装性。
而且,根据本发明,通过环状的2列环连接的多个元件,是由凹部的形状不同的多种元件构成,该多种元件,在将2列环配置在凹部内,使得2列环中的一方卡合到这些各元件的各自的凹部内,使得该一方的环的一方的环侧面与凹部的内侧面抵接时,使一方的环的另一方的环侧面和、与该环侧面相对向的凹部开口部的前端面之间的距离不同。因此,能够与元件和环的组装状态、或组装阶段相应地,适当选择凹部的所述距离不同的多种元件,并组装到环上,使元件和环的组装变得容易,能够提高传动带的组装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多种元件由第1元件和第2元件这样两种元件构成,其中,在配置环,使得2列环中的一方卡合到这些元件的各自的凹部内,使得该一方的环的一方的环侧面与凹部的内侧面抵接时,第1元件中的一方的环的另一方的环侧面和、与该环侧面相对向的凹部的开口部的前端面之间的距离,比另一方的环的宽度短,第2元件中的所述距离比另一方的环的宽度长。因此,能够与例如元件和环的组装状态、或组装阶段相应地,适当选择凹部的所述距离不同的多种元件,并组装到环上。例如,通过在元件和环的组装初期阶段,使环嵌入并卡合到第1元件内,在组装的最终阶段,使环嵌入并卡合到第2元件内,能够容易地进行最终阶段的元件和环的组装。其结果,使元件和环的组装变得容易,能够提高传动带的组装性。
而且,根据本发明,形成于各元件的凹部的开口端侧的内侧面的各突起部的、朝向凹部的中心侧的各自的前端间的距离即凹部的开口宽度,形成得比2列环的宽度小,所以能够使2列环嵌入并可靠地卡合到凹部内,能够防止各元件与环脱离。
而且,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各元件厚度方向上的各侧面,形成有嵌合凸部以及嵌合凹部,这些嵌合凸部和嵌合凹部,在相邻元件彼此之间相互留有规定的余隙地嵌合,以连接各元件彼此。因此,能够将排列成环状的各元件正确定位,并且这些嵌合凸部和嵌合凹部的嵌合部分能够滑动,能够使相邻元件彼此相互相对旋转、即在相邻元件彼此之间能够使元件摆动。
而且,根据本发明,形成于各元件的各侧面的嵌合凸部和嵌合凹部,被设在元件的各侧面的各自的一个部位。因此,能够将排列成环状的各元件正确定位,并且能够以一个部位的嵌合凸部和嵌合凹部的嵌合部分为中心,容易地使元件摆动。
而且,根据本发明,形成于各元件的各侧面的嵌合凸部和嵌合凹部,被设在各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或大致中央部的元件的各侧面的各自的一个部位。因此,能够将排列成环状的各元件正确定位,并且能够以元件中央部分的一个部位的嵌合凸部和嵌合凹部的嵌合部分为中心,使元件在宽度方向上左右平衡良好地摆动。
而且,根据本发明,形成于各元件的凹部的开口端侧的内侧面的各突起部的、朝向凹部的中心侧的各前端面之间的距离即凹部的开口宽度,形成得比2列环的宽度小,所以能够使2列环嵌入并可靠地卡合在凹部内,能够防止各元件和2列环脱离。
而且,根据本发明,对于嵌入并卡合在各元件的凹部内的2列环,在其外周侧分别设置有配置在各元件的凹部的各突起部之间的外层部。因此,有效利用各突起部之间的空间,能够使2列环嵌入并卡合到各元件的凹部内。其结果,能够增大环的截面面积,能够提高传动带的强度。
而且,根据本发明,在组装元件和环时,首先将2列环卡合到第1元件的凹部内,组装第1元件和2列环。当组装了规定数目的量的第1元件时,元件的全部组装预定数中的最后一个或数个的量,作为组装最终阶段,将2列环卡合到第2元件的凹部内,组装第2元件和2列环,完成元件和2列环的组装。因此,能够与元件和环的组装状态、或组装阶段相应地,适当选择第1、第2种元件,并组装到环上,其结果,使元件和2列环的组装变得容易,能够提高传动带的组装性。
而且,根据本发明,在组装最终阶段组装第2元件和2列环时,将2列环插入嵌入到第2元件的凹部内,使得2列环中的任一方的环的一方的环侧面与第2元件中的凹部的一方的内侧面抵接,然后,使第2元件移动到2列环的宽度方向上的预定位置、例如2列环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与第2元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一致的位置,组装第2元件和2列环。因此,在组装的最终阶段中的最后一个或数个第2元件,能够容易地组装到并列状态的2列环上,而不必使2列环相互重合,能够提高传动带的组装性。
而且,根据本发明,在组装第1元件和2列环时,对2列并列的环加以扭转,使2列环成为部分相互重合的状态。接着,2列环相互重合而使环的宽度变小的部分,嵌入第1元件的凹部。然后,使第1元件沿着环的周方向移动至2列环并列的部分,2列环卡合到第1元件的凹部内,组装第1元件和2列环。因此,能够容易地使2列环嵌入卡合到第1元件的凹部内,其结果,使元件和2列环的组装变得容易,能够提高传动带的组装性。
而且,根据本发明,设定为,使2列环部分相互重合的部分中的环宽度比第1元件的凹部的开口宽度小,另外,使2列环并烈的部分中的环宽度比第1元件的凹部的开口宽度大、且比凹部的底部侧的宽度大。在2列环相互重合的部分,能够容易地将2列环从第1元件的凹部的开口部侧嵌入到底部侧。然后,通过使凹部内已嵌入2列环的重合部分的第1元件,移动到2列环并列的部分,能够使2列环容易地卡合到第1元件的凹部内。其结果,使元件和2条环的组装变得容易,能够提高传动带的组装性。
而且,根据本发明,使卡合排列有并列的2列环的第1元件,相对于相邻的另一元件相对旋转,即将其摆动,能够对2列并列的环加以扭转。因此,通过使第1元件摆动,能够容易地使2列环成为相互重合的状态。其结果,使元件和2列环的组装变得容易,能够提高传动带的组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传动带的第1构造例特别是第1元件的构造的示意图,是该传动带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传动带第1构造例的示意图,是该传动带的局部的侧视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使构成第1构造例的传动带的元件摆动了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说明使构成本发明传动带的环成为重合状态和并列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传动带的第1构造例特别是第2元件的构造的示意图,是该传动带的正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对于构成第1构造例的第2元件,使环的侧面与其凹部内侧面抵接,把环嵌入了第2元件的凹部内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用于说明对于构成第1构造例的第1元件,使环的侧面与其凹部内侧面抵接,把环嵌入了第1元件的凹部内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传动带的第2构造例的示意图。
图9是用于说明对于构成第2构造例的第2元件,使环的侧面与其凹部内侧面抵接,把环嵌入了第2元件的凹部内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传动带的第3构造例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传动带的第2元件和环的组装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具体地说明本发明。先说明作为本发明传动带构造例的第1和第2构造例。接着,依次说明采用利用本发明所涉及的传动带组装方法的组装例。
(第1构造例)
下面,参照图1至图3,说明构成本发明的第1构造例的传动带的元件和环的构造。在图1中,示出传动带V,是被绕挂在带式无级变速机的驱动侧(输入侧)带轮和从动侧(输出侧)带轮上、在该两带轮之间传递动力的带状物的例子。还有,构成该传动带的元件1,由第1以及第2这两种元件1a、1b构成。接下来,先说明主要构成本发明的元件1的第1元件1a。
第1元件1a,例如由金属制的板片状部件构成,具有基体(本体)部4,该基体部4的宽度方向(图1中的x轴方向)上的左右两侧面2、3,是呈锥状倾斜的面。该呈锥状倾斜的左右侧面2、3,与带式无级变速机的驱动侧带轮或从动侧带轮即带轮5的带绕挂槽(V形槽)5a摩擦接触,传递力矩。
在基体部4的宽度方向(图1中x轴方向)上的左右两端部分,分别形成有柱部6,该柱部6向第1元件1a的上下方向(图1、图2中的y轴方向)上的的上方延伸。因此,在图1、图2中,由基体部4的上侧的棱边部分即上端面4a、和左右两柱部6的朝向基体部4宽度方向的中央的两内侧面6a、6b,形成有凹部7,该凹部7向第1元件1a的上侧(图1中y轴方向上侧)、即向传动带V的外周侧开口。
凹部7,是供环状的环8插入并收容该环8的部分,该环8是用于将相互紧密接触地排列成环状的元件1束缚成环状的环,因此,上端面4a成为与环8的内周面接触并载置该环8的鞍面4a。
环8,例如是将多个金属制的环形带状体沿周方向层叠而形成的所谓层叠环,由在凹部7内部并列为2列的2条环8a和环8b构成。这些环8a、8b,例如由形状、尺寸、材质、强度相同的2条金属制层叠环形成。
在左右两柱部6的上端部分,分别形成有与两柱部6为一体的突起部9,该突起部9的左右前端面9a,分别朝着基体部4的宽度方向中央伸出。换言之,在凹部7的开口端(凹部7中的传动带的外周侧端部)侧的内侧面6a、6b上,分别形成有朝向凹部7的宽度方向(图1中x轴方向)中心侧的突起部9。因此,凹部7的开口宽度,在凹部7的开口侧端,由相向的前端面9a与前端面9b之间的距离W1限定。而在凹部7的底部7a(即鞍面(上端面)4a)侧,开口宽度W2比距离(开口宽度)W1大。
该元件1,以排列成环状的状态被环8束缚着,在该状态下,被绕挂在驱动侧和从动侧的各带轮5上。因此,在被绕挂在带轮5上的状态下,由于各元件1相对于带轮5的中心呈扇状地扩展,并且相互必须紧密接触,所以,各元件1的图1、图2中的下侧部分(排列成环状的状态下的中心侧部分)形成为薄状。
即,在基体部4的一方的面(例如图2中左侧的面)上,从低于(偏离)上述鞍面4a预定尺寸的部分开始,下侧的部分被削掉,从而渐渐地减薄。因此,在各元件1扩展成扇形并相互接触的状态,换言之各元件1被绕挂在带轮5上呈圆弧状弯曲排列、带弯曲的带弯曲状态下,在其板厚变化的边界边界部分相互接触。该边界部分的棱边,就是所谓的摆动棱边10。
在元件1的基体部4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嵌合凸部(凹窝)11和嵌合凹部(孔)12,该嵌合凸部11和嵌合凹部12的作用,是在元件1未被绕挂在带轮5上而呈直线状排列的带直线状态下,决定元件1的相对位置。具体地说,在基体部4的一方的面侧(图2例中是有摆动棱边10的面侧),形成有凸出的的圆锥台形的凹窝11。而且,在该凹窝11的相反侧的面上,形成有与相邻元件1上的凹窝11松松地嵌合(游嵌)的有底圆筒状的孔12。
因此,在带的直线状态,借助这些凹窝11与孔12的嵌合,能够决定该状态下的元件1彼此间在图1中的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例如在带式无级变速机运转时,能够防止传动带V的晃动,能够使传动带V稳定地运行。
如前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传动带V,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元件1和环8的组装性。即,在元件1上,如上所述,在作为传动带V的外周侧形成有凹部7,并且在该凹部7的开口端侧的内侧面6a、6b上,分别形成有朝向凹部7中心侧的突起部9。另外,在元件1厚度方向的一方的侧面上,形成有在排列成环状时朝向相邻的其它元件1侧突出的凹窝11,在另一方的侧面上,形成有与该凹窝11间隙配合的孔12。而且,这些凹窝11和孔12,在基体部4的元件1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分别各设置在一个部位。
这样一来,在基体部4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在元件1的两侧面各一个部位,形成有凹窝11以及与该凹窝11间隙配合的孔12,由这些凹窝11和孔12形成的嵌合部,只设在一个部位,因此如图3所示,在各元件1排列成环状并连接时,使相邻的元件1能够在各自的相对面的面内相对旋转即在相互相邻元件1彼此之间摆动。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环8是由2条环8a和环8b构成的。因此,例如如图4所示,通过将环8a和环8b形成为部分地相互重合的状态,就能够将环8同时设定成为环8a与环8b相互重合的重合状态(图4的A部所示状态)、和环8a与环8b相互并列的并列状态(图4的B部所示状态)。
另外,环8,在未组装第1元件1a的状态、或者只组装了较少第1元件1a的状态下,具有环8a和环8b的动作自由度,能够比较容易地设定重合状态。与此相对,在组装有较多的第1元件1a的状态(例如在环8的全周的约一半以上的范围组装有第1元件1a的状态)下,环8a和环8b的动作受到各第1元件1的列的限制,要设定重合状态就比较困难。为此,本发明的传动带V中的元件1,如上所述,构成为在被环形排列并连接时,能够在相互相邻的元件1彼此之间摆动,所以,即使在比较多的第1元件1a被组装在环8的状态下,通过使第1元件1a摆动,也能够对环8加以扭转,能够容易地设定重合状态。
而且,各环8a、8b的形状、尺寸等这样设定:使并列状态部分中的环8的宽度(即环8a的宽度和环8b的宽度的大致总和)L1,比上述开口宽度W1大,并且比开口宽度W2小。另外,各环8a、8b的形状、尺寸等这样设定:通过使环8成为重合状态,将环8的宽度减小,能够使该重合状态部分中的环8的宽度L2,比开口宽度W1小。
即,这样构成第1元件1a和环8:使凹部7的开口宽度W1比环8的宽度L1小,并且使开口宽度W2比环8的宽度L1大。换言之,这样构成第1元件1a和环8:使重合状态部分中的环8的宽度L2比凹部7的开口宽度W1小,并且使并列状态部分中的环8的宽度L1比凹部7的开口宽度W1大且比凹部7的开口宽度W2小。
因此,通过使环8成为重合状态,就能够使该重合状态的部分,通过前端面9a与前端面9b之间,嵌入凹部7。在使环8的重合部分通过了前端面9a与前端面9b之间并嵌入了凹部7后,使第1元件1a移动到环8的并列状态的部分,或者使嵌入了凹部7的部分回复到并列状态,这样,用两突起部9将环8卡止在凹部7内,能够防止环8从凹部7中脱落,即,能够将环8嵌入并卡合在凹部7内。其结果,能够很容易且切实地将元件1和环8组装起来。
如上所述,从与环8的组装开始的初始阶段使用第1元件1a,该第1元件1a构成本发明元件1的大部分。另一方面,第2元件1b,是在与环8的组装的最终阶段、即在组装元件1的预定组装数中的最后一个或数个元件的阶段中所使用的元件1。
当组装到环8上的第1元件1a的个数增多时,使相互连接排列的第1元件1a的列摆动就渐渐地变得困难。因此,在元件1和环8的组装的最终阶段,很难设定环8的重合状态,很难将第1元件1a组装到环8上,存在传动带V的组装性降低的可能性。为此,本发明中,通过用上述第1元件1a、和在元件1和环8的组装的最终阶段所使用的第2元件1a,构成元件1,从而能够提高传动带V的组装性。
下面,参照图2、图5、图6,说明该第2元件1b的构造。第2元件1b的构造相对于上述第1元件1a的构造,其凹部7的形态、尺寸等不同。因此,关于凹部7以外的与图1、图2所示第1元件1a相同构造的部分,标注与图1、图2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在图5中,在基体部4的宽度方向(图5中x轴方向)左右两端部分,分别形成有柱部21,该柱部21延伸到第2元件1b的上下方向(图2、图5中的y轴方向)的上方。因此,在图2、图5中,由基体部4的上侧的棱边部分即上端面4a、和左右两柱部21的朝向基体部4宽度方向中央的两内侧面21a、21b,形成了凹部22,该凹部22对第2元件1b的上侧(图5中y轴方向上侧)、即对传动带V的外周侧开口。
在左右两柱部21的上端部分,与第1元件1a的凹部7同样地,分别形成有与两柱部21成一体的突起部9,该突起部9的两前端面9a、9b分别朝着基体部4的宽度方向中央伸出。换言之,在凹部22的开口端(凹部22中的传动带的外周侧端部)侧的两内侧面21a、21b上,分别形成有朝向凹部22的宽度方向(图5中x轴方向)的中心侧的突起部9。因此,凹部22的开口宽度,在凹部22的开口侧端,由相向的前端面9a与前端面9b间的距离W1限定。而且,在凹部22的底部22a(即鞍面(上端面)4a)侧,开口宽度W3比距离(开口宽度)W1大。
因此,该第2元件1b,其凹部22这样形成:凹部22的开口宽度W3与第1元件1a的凹部7的开口宽度W2不同,即在图5所示构造例中,凹部22的开口宽度W3,比凹部7的开口宽度W2大。具体地说,如图6所示,凹部22这样形成:使环8a的一方的环侧面8c与内侧面21a抵接时,环8a的另一方的环侧面8d和、与该环侧面8d相对的前端面9b之间的距离L3,比环8b的宽度W4大。另外,第1元件1a的凹部7这样形成:如图7所示,使环8a的一方的环侧面8c与内侧面6a抵接时,环8a的另一个环侧面8d和、与该环侧面8d相向的前端面9b之间的距离L4,比环8的宽度W4小。
通过这样形成第2元件1b的凹部22,不必将环8设定为重合状态,就能够在环8的并列状态的部分,将第2元件1b和环8组装起来。即,对于并列状态的环8,例如,使环侧面8c与内侧面21a抵接,将一方的环8a嵌入凹部22,从而产生了将另一方的环8b插入到凹部22的底部22a的空间,能够将并列状态的环8嵌入凹部22内。然后,通过使在环侧面8c与内侧面21a相接的状态下环8已嵌入凹部22内的第2元件1b,在环8的宽度方向上移动,分别与相邻的其他元件1的凹窝11和孔12嵌合并连接起来,从而能够容易地组装第2元件1b和环8。
(第2构造例)
下面,参照图8至图10,说明构成本发明的第2构造例中的传动带的元件和环的构造。在上述第1构造例中,环8都是由环的宽度在厚度方向上相同的2条环8a、8b构成的,相对于此,在本第3构造例中,由环的宽度在厚度方向相同的2条环、以及分别设在这2条环的外周侧并且宽度比这2条环的宽度小的另外2条环,构成了环8。因此,关于与图1至图7所示的第1构造例中相同的部分,标注与图1至图7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详细说明。另外,在图8、图10中,用虚线表示第2元件1b的凹部22的形状。
第1构造例中的环8,是由2条环8a、8b构成的。而图8中的环31,是由2条环31a、31b、和分别层叠在该两条环31a、31b的外周面侧(图8中的上侧)并且宽度比环31a、31b小的另外两条环31c、31d构成的。
即,与第1构造例中的环8a、8b同样地,环的宽度在厚度方向上相同的环31a以及环31b,并列成2列,外层环31c和外层环31d,分别层叠在这些环31a、31b的外周面侧,并且分别配置在两突起部9的前端面9a与前端面9b之间、即在开口宽度W1的范围内。
具体地说,各环31a、31b的形状、尺寸等这样设定:使并列状态部分中的环31的宽度、即环31a和环31b并列部分的宽度L5,比上述开口宽度W1大、且比开口宽度W2、W3小。另外,各环31a、31b的形状、尺寸等这样设定:如图9所示,例如使环31a的一方的环侧面31e与第2元件1b的内侧面21a抵接时,环31a的另一方的环侧面31f和、与该环侧面31f相对的前端面9b之间的距离L7,比环31b的宽度W5长。
另外,各外层环31c、31d的形状、尺寸等这样设定:使分别层叠在各环31a、31b的外周面的外层环31c和外层环31d并列部分的宽度L6,比开口宽度W1小,并且如图9所示,在例如使环31a的一方的环侧面31e与第2元件1b的内侧面21a抵接时,外层环31c的环侧面31g和、与该环侧面31g相对的前端面9a之间的距离L8,为零以上。
另外,决定环31的最大宽度的各环31a、31b的形状、尺寸等这样设定:通过将环31形成为重合状态,使环31的宽度减小,能够使该重合状态部分中的环31的宽度,比开口宽度W1小。
因此,在组装环31和第1元件1a时,通过将环31形成为重合状态,就能够使该重合状态的部分,通过前端面9a与前端面9b之间,嵌入凹部7内。接着,在将环31的重合状态的部分,通过前端面9a与前端面9b之间并嵌入凹部7内后,使第1元件1a移动到环31的并列状态部分,或者使嵌入了凹部7的部分回复到并列状态,从而用两突起部9将环31卡止在凹部7内,防止环31从凹部7中脱落,即能够将环31嵌入并卡合在凹部7内。其结果,能够容易且切实地组装第1元件1a和环31。
另外,在组装环31和第2元件1b时,对于并列状态的环31,例如使环侧面31e与内侧面21a抵接,将一方的环31a、31c嵌入凹部22,从而产生将另一方的环31b、31d插入凹部22的底部22a的空间,能够将并列状态的环31嵌入凹部22内。然后,通过使在环侧面31e与内侧面21a抵接的状态下环31已嵌入了凹部22内的第2元件1b,在环31的宽度方向上移动,分别与相邻的其它元件1的凹窝11和孔12嵌合而连接起来,从而能够容易地组装第2元件1b和环31。
这样,在组装元件1和环31时,通过将配置在元件1的两突起部9之间的外层环31c以及外层环31d,分别层叠在环31a和环31b的外周侧,从而能够保持由上述元件1和环31所产生的良好组装性,同时增大环31的截面面积,能够提高环31的强度。
例如,对于上述第1构造例那样已制成的传动带V,在环8的外周侧,追加层叠上述那样的外层环31c以及外层环31d,能够有效地利用两突起部9之间的空间,另外,不必变更元件1的形状、尺寸,就能够容易地提高传动带V的强度,即传动带V的力矩容量。
图10是表示上述第3构造例中的变形例的图。在图10中,环32与环31同样地,由2条环32a、32b、和分别层叠在该环32a、32b的外周面侧(图10中的上侧)并且宽度比环32a、32b小的另外2条环32c、32d构成。
即,环32构成为,环的宽度在厚度方向上相同的环32a和环32b,并列成2排,外层环32c和外层环32d分别层叠在这些环32a、32b的外周侧,并且分别配置在两突起部9之间、即配置开口宽度W1的范围内。
而且,该构造例中的环32,环32c、32d的厚度T2,比环32a、32b的厚度T1大,换言之,环32a、32b的厚度T1形成为,在环32的强度和功能所需的厚度范围内尽可能地减薄。另外,相伴于此,该构造例中的元件1在形状上也有些变化。即,在组装元件1和环32时即各环32a、32b在两突起部9的内周侧(图10中的下侧)卡合到凹部7、22内时,元件1的两柱部6、21的、收容各环32a、32b的部分(柱部6、21的头部)6c、21c的长度,在收容各环32a、32b的功能所需的长度范围内,尽可能地缩短。
这样一来,通过以环32a、32b的厚度T1尽可能减薄的方式形成环32,以与该环32a、32b的厚度T1相对应地,两头部6c、21c尽可能地缩短的方式形成元件1,能够减小元件1的重量以及惯性力矩。其结果,在由这些元件1和环32构成的传动带V运行时,能够减低环32从元件1所受到的惯性力矩,能够提高环32的耐久性即提高传动带V的耐久性。
(组装例)
下面,参照图1至图6、图11,说明用本发明的传动带V的组装例。先说明从元件1和环8的组装开始、到组装的最终阶段之前的组装例,即第1元件1a和环8的组装例。首先,使并列的环8a和环8b的环周方向上的预定的部分相互重合,设定环8的重合状态。如图4所示,通过设定重合状态,环8中,被同时地设定为重合状态和并列状态。在环8的重合状态的部分,由于环8的宽度L2比第1元件1a的开口宽度W1小,所以,从该重合状态的部分,环8被嵌入到一个或预先排列着的多个第1元件1a的凹部7内。
然后,使凹部7内已嵌入了环8的重合状态部分的一个或数个第1元件1a,在环8的周长方向上移动到环8的并列状态部分。在环8的并列状态部分,环8的宽度L1比第1元件1a的开口宽度W2小、且比第1元件1a的开口宽度W1大,所以当使环8已嵌入了凹部7内的第1元件1a,移动到环8的并列状态的部分时,在该并列状态的部分,环8被凹部7的两突起部9卡止,卡合在凹部7内。即,第1元件1a和环8被组装在一起。
然后,将环8的重合状态的部分,如上述那样嵌入一个或数个第1元件1a的凹部7内,再将该一个或数个第1元件1a移动到环8的并列状态的部分,依次反复进行上述该作业。
如前所述,在第1元件1a和环8的组装初期阶段,能够使环8a和环8b自由地动作,能够比较容易地设定环8的重合状态。相对于此,在环8和比较多的第1元件1a被组装了的阶段,环8a和环8b的动作,受到了通过凹窝11和孔12相互嵌合而连接的各第1元件1的列的限制,要设定环8的重合状态就渐渐变得困难。这时,对于组装了环8部分的第1元件1a的列,用预定的方法施加外力,如图3所示,使第1元件1a摆动,从而对环8施加使环8扭转的方向的力,能够设定环8的重合状态。
当环8被嵌入到所需的全部第1元件1a的凹部7内时,通过解除施加在第1元件1a上的外力,使摆动了的第1元件1a的列回复到预期状态,从而环8的重合状态被解除。即,环8的全体回复到并列状态。其结果,环8a、8b并列的环8,被卡合到全部的第1元件1a的凹部7内,第1元件1a和环8的组装完成。
下面,说明元件1和环8的组装最终阶段的组装例,即第2元件1b和环8的组装例。如前所述,在元件1和环8的组装最终阶段,很难使第1元件1a的列摆动,很难设定环8的重合状态。为此,本发明中的传动带V的组装方法中,通过在组装的最终阶段,采用第2元件1b,作为组装到环8上的最后一个或数个的元件1,这样即使不将环8设定为重合状态也能够将第2元件1b和环8组装起来,因此即使是在组装的最终阶段,也能够容易地组装元件1和环8。
即,在元件1和环8的组装最终阶段,对环8a和环8b并列的并列状态的环8,组装第2元件1b。具体地说,首先,对并列状态的环8,使环侧面8c与第2元件1b的内侧面21a抵接,将环8a嵌入第2元件1b的凹部22内。通过使环侧面8c与内侧面21a抵接,将环8a嵌入凹部22内时,从而在环8a的另一方的环侧面8d与凹部22的前端面9b之间,产生了将环8b插入到凹部22的底部22a的空间,并列状态的环8被嵌入到凹部22内。
然后,将环8已嵌入了凹部22内的第2元件1b,在环8的宽度方向上移动到环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与第2元件1b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大致一致的位置(图5所示那种状态的位置)。通过使第2元件1b移动到该状态的位置,第2元件1b的凹窝11和孔12,分别与该第2元件1b前后相邻的其它元件1的凹窝11及孔12嵌合,第2元件1b和其前后相邻的其它元件1被连接起来排列。其结果,第2元件1b和环8被组装在一起。
这里,在组装的最终阶段,和环8组装的第2元件1b的个数,可以是一个或较少的个数(例如2至10个左右)。另外,在环8的全周中,组装第2元件1b的位置,可以是任意的一个部位,或者也可以如图11所示,是环8全周中的预定的多个部位(图11的例中是4个部位)。
当环8被嵌入到所需的全部的第2元件1b的凹部22内后,第2元件1b和环8的组装完成。即,全部的元件1和环8被组装,传动带V的组装完成。
这样一来,根据本发明的传动带V的组装方法,首先,在将由2列并列的环8a、8a构成的环8和第1元件1a组装时,对环8加以扭转,使环8a和环8b成为部分地相互重合的状态。通过使环8a和环8b成为相互重合的状态时,能够使该部分中的环8的宽度L2,比使环8a和环8b并列的部分的环的宽度L1小。然后,环8a和环8b重合的部分,被嵌入第1元件1a的凹部7内,然后,使第1元件1a在环8的周长方向上移动到环8a、8b并列的部分,这样环8被卡合在第1元件1a的凹部7内。其结果,能够容易地使环8嵌入并卡合在第1元件1a的凹部7内。
另外,在比较多的第1元件1a被组装到了环8上的状态下,通过对于通过凹窝11和孔12嵌合而相互连接排列的第1元件1a的列,将外力作用到第1元件1a上,使第1元件1a摆动,这样对环8加以扭转,将环8a和环8b形成为相互重合的状态,能够容易地组装第1元件1a和环8。
接着,在组装的最终阶段,组装环8和第2元件1b时,例如,使环8的一方的环侧面8c与第2元件1b中的凹部22的一方的内侧面21a抵接,环8被插入并嵌合到凹部22内,然后,第2元件1b被移动到环8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与第2元件1b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一致的位置,第2元件1b和环8被组装在一起。因此,不必将环8相互重合,就能够将组装最终阶段的最后一个或数个第2元件1b,容易地组装到环8a和环8b并列状态的环8上。因此,能够容易地组装元件1和环8,其结果,能够提高传动带V的组装性。
另外,上述组装例中,是组装元件1和环8,组装成传动带V的例子。但是,即使在组装上述第2构造例所示的环31或环32和元件1时,也同样地,在组装的初期阶段和最终阶段,也适当分别使用第1元件1a和第2元件1b,通过组装元件1和环31、32,一直到组装的最终阶段,都能容易地组装元件1和环31、32,能够提高传动带V的组装性。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具体例。即,在具体例中,揭示了本发明的传动带用于带式无级变速机的例子。但是,本发明的传动带,并不限定用于带式无级变速机,也能够适用于由带和带轮构成的其它卷绕传动装置的传动带。

传动带及其组装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传动带及其组装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传动带及其组装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动带及其组装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动带及其组装方法.pdf(3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直到组装的最终阶段,都能容易地组装元件和环、提高组装性的传动带及其组装方法。本发明的传动带(V),把形成有并列收容2条环状环(8a、8b)的凹部(7)的多个元件(1),使凹部(7)在外周侧地排列成环状,同时,把相邻的元件(1)连接起来并使其在各自相对面内可相对地旋转,把环(8)嵌入并卡合到排列成环状地连接的元件(1)列的凹部(7)内。元件(1)由凹部(7)的形状不同的数种元件(1a、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