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板、加湿装置及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314991 上传时间:2018-02-08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1.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46360.1

申请日:

2009.06.24

公开号:

CN101614427A

公开日:

2009.12.30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的视为放弃IPC(主分类):F24F 6/06放弃生效日:20091230|||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F24F6/06; B01D47/00

主分类号:

F24F6/06

申请人: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三洋电机民生电子株式会社

发明人:

高见博之; 常峰丰彦

地址:

日本国大阪府守口市

优先权:

2008.6.24 JP 2008-164534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李贵亮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高关于安装的使用便利性的加湿板、具备加湿板的加湿装置及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加湿板(32)为具有表面(前表面32A)及背面(后表面32B)的环状板,在前表面(32A)及后表面(32B)分别形成有在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排列且作为整体呈环状的多个单位形状(123)。这些单位形状(123)沿周向每隔规定间隔挪动时,以及使前表面(32A)和后表面(32B)翻转时,作为整体具有对称性。即,该加湿板(32)的前表面(32A)及后表面(32B)的各自的整体形状在沿周向上每挪动所述间隔以及将前表面(32A)和后表面(32B)翻转时均不会改变。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加湿装置,其包括:
积存水的贮水槽;
加湿板,其在浸渍于所述贮水槽的水中的状态和从水中升起的状态之间移动,当从水中升起的状态时暴露在空气流中,用于加湿空气,
所述加湿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板是具有表面及背面的环状板,
在所述表面及所述背面分别形成有在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排列且作为整体呈环状的多个单位形状,
这些单位形状沿周向每挪动所述间隔时,以及将所述表面和所述背面翻转时,作为整体具有对称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湿板的所述表面及所述背面分别形成有将所述贮水槽的水汲起的多个肋,
所述肋形成所述单位形状。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板以多张层叠的状态旋转,
所述加湿板的所述表面及所述背面分别形成有凸部,通过该凸部与相邻的所述加湿板的所述表面或所述背面抵接,将相邻的所述加湿板的间隔维持在规定的间隔,
所述凸部形成所述单位形状。

4.
  一种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用于向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板供给空气流的鼓风机;
用于净化向所述加湿板供给的空气的净化过滤器;
将由所述加湿板加湿的空气向规定方向排出的空气出口。

5.
  一种加湿板,其是以一部分浸渍于水中的方式配置,并通过旋转使在水中润湿的部分暴露于空气中而加湿空气的环状的加湿板,其特征在于,
具有表面及背面,
在所述表面及所述背面分别形成在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排列且作为整体呈环状的多个单位形状,
这些单位形状沿周向每挪动所述间隔时,以及将所述表面和所述背面翻转时,作为整体具有对称性。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表面及所述背面分别形成有将水汲起的多个肋,
所述肋形成所述单位形状。

7.
  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加湿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板以多张层叠的状态旋转,
所述表面及所述背面分别形成有凸部,通过该凸部与相邻的所述加湿板的所述表面或所述背面抵接,将相邻的所述加湿板的间隔维持在规定的间隔,
所述凸部形成所述单位形状。

说明书

加湿板、加湿装置及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作加湿空气的加湿板、具备该加湿板的加湿装置及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已知有获取空气并对该空气进行加湿向设备外排出的加湿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加湿装置中,在具有吸入口及吹出口的主体内形成有连通吸入口及吹出口的空气流路,在空气流路设置有鼓风机及加热器。并且,在主体的下方部设置有水槽(相当于贮水槽),加湿过滤器(相当于加湿板)以下部浸渍于水槽的水中的状态设置于水槽中且旋转自如。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加湿装置处于运转状态时,通过鼓风机将设备外的空气从吸入口向空气流路吸入后送向加热器,在加热器加热而成为热风。随后,该热风浸渍于水槽的水中并与旋转的加湿过滤器接触,被附着在加湿过滤器的水加湿,从吹出口向设备外排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00762号公报。
优选在专利文献1中,即使将安装在加湿装置主体前的加湿过滤器的方向改变为例如前后翻转或在旋转方向上挪动,也能够将改变了方向的加湿过滤器毫无问题地安装在加湿器主体上,提高关于加湿过滤器安装方面的使用便利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以上述背景为基础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关于安装的使用便利性的加湿板、具备加湿板的加湿装置及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加湿装置,其包括:积存水的贮水槽;加湿板,其用于加湿空气,在浸渍于所述贮水槽的水中的状态和从水中上升的状态之间移动,当从水中上升的状态时暴露在空气流中,所述加湿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板是具有表面及背面的环状板,在所述表面及所述背面分别形成在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排列且作为整体呈环状的多个单位形状,这些单位形状沿周向每挪动所述间隔时,以及将所述表面和所述背面翻转时,作为整体具有对称性。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所述的加湿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湿板的所述表面及所述背面分别形成有将所述贮水槽的水汲起的多个肋,所述肋形成所述单位形状。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加湿装置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板是以多张层叠的状态旋转的加湿板,所述加湿板的所述表面及所述背面分别形成有凸部,通过该凸部与相邻的所述加湿板的所述表面或所述背面抵接,将相邻的所述加湿板的间隔维持在规定的间隔,所述凸部形成所述单位形状。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向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板供给空气流的鼓风机;用于净化向加湿板供给的空气的净化过滤器;将由所述加湿板加湿的空气向规定方向排出的空气出口。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加湿板,其特征在于,其是以一部分浸渍于水中的方式配置,并通过旋转使在水中润湿的部分暴露于空气中而加湿空气的环状的加湿板,其特征在于,具有表面及背面,在所述表面及所述背面分别形成在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排列且作为整体呈环状的多个单位形状,这些单位形状沿周向每挪动所述间隔时,以及将所述表面和所述背面翻转时,作为整体具有对称性。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以技术方案5所述的加湿板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表面及所述背面分别形成有将水汲起的多个肋,所述肋形成所述单位形状。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以技术方案5或6所述的加湿板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板是以多张层叠的状态旋转的加湿板,所述表面及所述背面分别形成有凸部,通过该凸部与相邻的所述加湿板的所述表面或所述背面抵接,将相邻的所述加湿板的间隔维持在规定的间隔,所述凸部形成所述单位形状。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及5所述的发明,该加湿板将被水润湿的部分暴露于空气中而加湿空气。
并且,该加湿板是具有表面及背面的环状板,在表面及背面分别形成在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排列且作为整体呈环状的多个单位形状。这些单位形状沿周向每挪动所述间隔时,以及将表面和背面翻转时,作为整体具有对称性。
即,该加湿板的表面及背面的各自的整体形状无论沿周向每挪动规定间隔还是表面与背面翻转均不改变,因此,能够在不关注表背的方向及周向方向地将该加湿板安装于加湿装置等。由此,能够提高关于加湿板的安装的使用便利性。
如技术方案2及6所述的发明那样,可以在加湿板的表面及背面分别形成汲起水的多个肋,该肋也可以形成上述的单位形状。
如技术方案3及7所述的发明那样,可以在加湿板的表面及背面分别形成且将相邻的加湿板的间隔维持在规定的间隔的凸部,该凸部也可以形成单位形状。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通过具有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而能够提供附加价值高的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附图说明
图1(a)是空气净化器1的俯视图,图1(b)是空气净化器1的主视图。
图2是空气净化器1的右侧视图,将一部分以剖面表示。
图3(a)是加湿组件20的周边的右侧视图,将一部分以剖面表示,图3(b)是图3(a)的A-A向视剖视图。
图4是能够观察回收箱26的位置的空气净化器1的俯视剖视图。
图5是加湿组件20的分解立体图。
图6(a)是用于说明加湿组件20的前板30和后板31的组装的前板30及后板31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6(b)是图2中用单点划线围成的部分适用变形例的图。
图7是从背面侧观察电解水单元70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主体壳体2抽出加湿组件20的状态的空气净化器1的俯视剖视图。
图9是向主体壳体2安装加湿组件20的状态的空气净化器1的俯视剖视图。
图10是加湿板32的主视图。
图11是从图10的状态内外翻转时的加湿板32的主视图。
图中:1-空气净化器(加湿装置),9-出口(空气出口),11-过滤器(净化过滤器),12-风扇(鼓风机),22B-后侧区域(贮水槽),32-加湿板,32A-前面(表面),32B-后面(背面),47-第一突条(肋),48-第二突条(肋),49-凸部,123-单位形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具体说明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该空气净化器1如后所述具有加湿功能,因此也作为加湿装置发挥作用。
<空气净化器的整体结构>
图1(a)是空气净化器1的俯视图,图1(b)是空气净化器1的主视图。
如图1所示,作为空气净化器1的框体的主体壳体2为纵向长且前后方向薄的中空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主体壳体2通过构成大致前半部分的前壳体3和构成大致后半部分的后壳体4形成其外轮廓(参照图1(a))。
在前壳体3的顶面设有操作面板5(参照图1(a))。通过对在操作面板5设置的操作键6进行操作能够控制空气净化器1的运转,空气净化器1的运转条件及状态在设置于操作面板5的显示部7显示。
在前壳体3的前表面的宽度方向两端稍靠上的位置形成入口8(参照图1(b))。入口8与前壳体3的内部连通。在后壳体4的顶面、左侧面及右侧面分别形成作为空气出口的出口9(参照图1(b))。这些出口9与后壳体4的内部连通。在各出口9设置有格子10。空气净化器1从入口8获取空气并进行净化,将被净化的空气从出口9排出(参照图1(a)的双点划线的箭头)。
另外,在主体壳体2(前壳体3)的正面,比入口8靠下侧设置有能够拆装的罩23(参照图1(b))。通过拆下罩23能够进入主体壳体2内。
图2是空气净化器1的右侧视图,将一部分用剖面表示。
如图2所示,在前壳体3与后壳体4之间设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隔壁13,通过隔壁13划分前壳体3的内部和后壳体4的内部。在该隔壁3的下侧形成有连通孔14,通过连通孔14,使前壳体3的内部与后壳体4的内部相互连通。
在主体壳体2的内部形成有使入口8和出口9连通的流路15(参照图2的粗实线箭头)。上述连通孔14位于流路15的中途。
在前壳体3内部,详细而言流路15的中途,在从后侧(图2中右侧)面向入口8的位置设置有作为净化过滤器及空气净化机构的过滤器11,在过滤器11的后侧设置有作为鼓风机的风扇12。
过滤器11为上下方向长、前后方向薄的矩形,通过层叠多个种类的过滤器薄膜而构成,是一种不仅能够捕获空气中所含的比较大的尘埃,甚至非常细的尘埃例如花粉或烟的粒子等也能够捕获的过滤器。
风扇12为例如多叶片风扇,通过未图示的电动机旋转驱动而产生吸引力,从内侧吸入前侧的空气并向外侧(在此为外侧下方)排出。
在上述的空气净化器1中,当驱动风扇12时,位于空气净化器1的外部的空气被风扇12产生的吸引力从入口8吸入前壳体3内。并且,如图2的粗实线箭头所示,该空气在流路15内流动,在其中途通过过滤器11而除去尘埃和臭味成分从而被净化。被净化后的空气(以下简称“空气”)通过风扇12向下方排出,经由隔壁13的连通孔14流入后壳体4的内部,从各出口9向空气净化器1的外部排出。如此净化的空气遍及空气净化器1的外部(室内)的各处,将室内整体全面的净化。
并且,该空气净化器1在后壳体4内具备加湿组件20,对在流路15流动的空气进行加湿。即,该空气净化器1是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加湿组件>
加湿组件20对通过过滤器11被净化后的空气进行加湿。由此,包含水分的空气从出口9向室内排出,补充室内的湿气。
与加湿组件20相关联地在主体壳体2内设置有供水箱21、回收箱26和托盘22。
供水箱21是能够在内部积存水的宽度方向上长的中空体,在前壳体3内配置在过滤器11及风扇12的下方,并位于加湿组件20的前侧。能够在供水箱21积存的水的量例如为2.8L。在供水箱21的底形成有由未图示的阀体开闭的排水孔(未图示)。通过将上述的罩23从前壳体3拆下,能够使供水箱21向前方露出,将供水箱21从前壳体3拆下。
回收箱26是在上下方向上扁平的中空的盒形状。回收箱26配置在供水箱21的右侧部分(图2中面前侧部分)的下方。因此,在维护之际,能够先将供水箱21拆下之后,拆下回收箱26。回收箱26的底被区分为前侧的第一底部26A和后侧的第二底部26B。第二底部26B位于比第一底部26A高的位置。在回收箱26的内部的相当于第一底部26A的部分作为回收室59,在回收箱26内为相对深的空间。在第二底部26B形成有由阀体27开闭的流入口28。在回收箱26设有作为逆流阻止构件的连接壁62,该连接壁62从第一底部26A的后端向上延伸,在比第二底部26B高的位置向下U形折弯后与第二底部26B的前端连接。连接壁62为流入口28与回收室59的间隔壁。
托盘22配置于主体壳体2的下端,具有能够收容加湿组件20的下部、供水箱21的下部及回收箱26的下部的大小(深度)。详细而言,托盘22的底与上述的隔壁13的下端连接,通过隔壁13将托盘22的内部在前后上一分为二。在托盘22的内部比隔壁13靠前侧的区域(前侧区域22A)收容供水箱21的下部及回收箱26的下部,在托盘22的内部比隔壁13靠后侧的区域(后侧区域22B)收容加湿组件22的下部。后侧区域22B作为贮水槽发挥作用。此外,隔壁13的下部(与托盘22的底连接的部分)从比其靠上侧的隔壁13离开。
在隔壁13的下端部形成有称作流入孔68(在图2中没有图示,参照图4)和流出孔69这两个贯通孔,经由流入孔68及流出孔69连通前侧区域22A和后侧区域22B。在此,前侧区域22A被划分为:通过仅与流入孔68连通而与后侧区域22B连接设置的作为水导入流路的第一前侧区域22C(在图2中没有图示,参照图4);通过仅与流出孔69连通而与后侧区域22B连接设置的作为溢水流路的第二前侧区域22D。
将供水箱21收容于托盘22的前侧区域22A时,供水箱21的底的阀体(未图示)被从第一前侧区域22C的托盘22的底向上突出设置的突起24(参照图4)推起,打开供水箱21的排水孔(未图示)。由此,供水箱21内的水被排出而被第一前侧区域22C接收。该水导向第一前侧区域22C,从上述的流入孔68流入托盘22的后侧区域22B,并积存于后侧区域22B(参照图4)。流入后侧区域22B的水的一部分从上述的流出孔69溢出,流出到第二前侧区域22D,并在第二前侧区域22D积存(参照图4)。
当将回收箱26收容在托盘22的前侧区域22A的第二前侧区域22D时,回收箱26的第二底部26B的阀体27被在第二前侧区域22D中的从托盘22的底向上突出设置的突起29推起,打开回收箱26的流入口28。并且,如上所述,后侧区域22B的水溢出到第二前侧区域22D时,回收箱26的底浸入水中,因此,该水(从后侧区域22B溢出的水)被回收箱26接收,从流入口28向回收箱26内回收(参照图2的粗虚线箭头)。在此,优选回收箱26可以设置在第二前侧区域22D的前端(从后侧区域22B向第二前侧区域22D溢出的水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端部)。
并且,当水在后侧区域22B积存到规定水位时,水在其中途经由流入孔68(参照图4)及流出孔69在前侧区域22A和后侧区域22B之间往复,从而后侧区域22B、第一前侧区域22C(参照图4)、第二前侧区域22D及回收箱26的水位结果以相等的水位相连(参照图示的水面S)。
加湿组件20配置在通过过滤器11及风扇12向各出口9的空气的流路15(参照粗实线箭头)的中途。因此,由过滤器11净化后的空气的流动(空气流)必定通过加湿组件20。换言之,产生这种空气流的风扇12相对于加湿组件20(严格地说为后述的加湿板32)供给空气流。
加湿组件20为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的大致圆盘形状。加湿组件20包括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多张加湿板32和从前后方向夹持这些加湿板32的前板30及后板31。加湿板32、前板30及后板31是大致具有相同外径的圆板形状,各自的中心轴沿前后方向延伸。加湿板32及前板30呈环状。
加湿组件20被从后壳体4的后壁(称作后面板120)向前方延伸并通过加湿板32、前板30及后板31的圆中心的轴51保持为旋转自如。在该状态下,加湿板32的下部浸渍于托盘22的后侧区域22B的积存到规定水位的水(参照水面S)中。在此,后面板120及轴51作为保持构件发挥作用。
并且,如上所述,由过滤器11净化后的空气持续地在流路15流动,在通过加湿组件20时使加湿组件20旋转。加湿组件20旋转,使得加湿板32也以多张层叠的状态旋转,这时,加湿板32在浸渍于后侧区域22B的水中的状态和从该水中升起的状态之间移动。并且,在加湿板32从水中升起的状态时,暴露于被净化的空气的流动中(图2中粗实线箭头)。详细而言,加湿板32中被后侧区域22B的水润湿的部分在直至加湿组件20转一圈结束之前的期间暴露于被净化的空气的流动中。其结果,附着于加湿板32的水分对被净化了的空气进行加湿,与该空气一起从出口9向规定的方向排出,对室内的加湿起作用。
图3(a)是加湿组件20的周边的右侧视图,将一部分用剖面表示,图3(b)是图3(a)的A-A向视剖视图。
进一步详细说明加湿组件20。
如图3(a)所示,在前板30的前表面(在图3(a)中左侧的面)一体地设有与前板30同心的环状的第一肋37。第一肋37从前板30向前侧突出,第一肋37的后端周缘相对于前板30的内周缘,遍及其全周连接。在第一肋37的外周面形成有齿轮齿。
在前板30的后表面一体地设置有多个(在此为8个)凸起部33(也参照图3(b))。这些凸起部33沿着前板30的外周缘在前板30的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配置。凸起部33为中空体,从前板30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如图3(b)所示,凸起部33从背面观察朝向前板30的径向内侧以圆弧状鼓出。在凸起部33中,如此以圆弧状鼓出的部分为贮留部34。并且,在凸起部33的后端面形成有插通孔35(参照图3(a)),在凸起部33中,从背面观察在沿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的侧面形成有切口36。切口36的后端与插通孔35连接(参照后述的图5)。凸起部33的内部通过插通孔35及切口36露出。这种凸起部33从背面观察呈绕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被切下的大致C字形状。另外,在前板30的后表面中连接有各凸起部33的位置形成有插通孔43(参照图2)。插通孔43面向对应的凸起部33的内部,从插通孔35及切口36露出(参照图5)。
如图3(a)所示,在前板30的后表面一体设置有与前板30同心的环状的第二肋38。详细而言,第二肋38从前板30向后侧突出,第二肋38的前端周缘相对于前板30的内周缘遍及全周连接。在第二肋38沿其周向形成有多个通过孔56(也参照图5),这些通过孔56连通第二肋38的径向内侧和外侧。在第二肋38的后端的内侧周缘部形成有遍及其圆周方向(加湿组件20的旋转方向)的全周排列的第一齿轮齿55(也参照图5)。
在后板31的圆中心形成有划分成向前方延伸的筒状的贯通孔39。如图2所示,在后板31的外侧周缘部形成有与前板30的凸起部33对应的个数(8个)的插通孔40。这些插通孔40以沿后板31的外周缘的方式在后板31的周方向上隔开相等的间隔而形成,贯通后板31。
在后板31的前表面中相对于各插通孔40与后板31的径向的内侧相邻的位置形成有向前侧突出的突起44。突起44从正面观察以沿插通孔40的周缘的方式向后板31的径向内侧以圆弧状鼓出(参照图5)。
在后板31的后表面的各插通孔40的周围以包围插通孔40的方式形成向后侧突出的肋41,在该肋41的内侧形成有与对应的插通孔40连续的凹部42(参照图5)。
如图3(b)所示,如上所述,加湿板32为环状板,因此,具有由其内周缘围成的内空间57。加湿板32的内径(内周缘的直径)比前板30的环状的第二肋38的外径大(参照图3(a))。
在加湿板32的外周缘形成有与前板30的凸起部33对应的个数(8个)的切口45(也参照图5)。这些切口45在加湿板32的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而形成。各切口45形成为向加湿板32的径向的内侧鼓出的圆弧状。
在加湿板32的内周缘,多个切入部46在加湿板32的周向隔开相等间隔而形成。各切入部46形成为朝向加湿板32的径向外侧变细的大致三角形状。
在加湿板32的前表面及后表面的各自的各切口45的附近形成有向前后方向(图3(b)中纸面的厚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第一突条47及第二突条48。第一突条47及第二突条48作为肋发挥作用。第一突条47在对应的切口45中从加湿板32的径向中最内侧的部分(切口45的最深部)的附近到加湿板32的内周缘以直线状延伸。从背面观察的情况下(即对于后表面的第二突条48),第二突条48相对于对应的第一突条47在绕顺时针的下游侧相邻的位置以连接加湿板32的外周缘和内周缘的方式以直线状延伸。各切口45的第一突条47和第二突条48随着朝向加湿板32的径向的内侧而相互接近地延伸。
在加湿板32的前表面及后表面中,在加湿板32的周向上相邻的切口45之间分别形成有向前后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凸部49。凸部49从前后方向观察呈圆形。
接着,对加湿组件20的组装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3(a)将前板30、加湿板32及后板31从前侧开始按此顺序以同心状排列。在此,加湿板32以多张(例如17张)在前后方向重叠的状态排列。在相邻的加湿板32之间夹设有在各加湿板32设置的第一突条47、第二突条48及凸部49(参照图3(b))。相邻的加湿板32中,通过一侧的加湿板32的第一突条47、第二突条48及凸部49与另一侧的加湿板32的前表面或后表面抵接,将相邻的加湿板32的间隔维持在规定的间隔(例如1.4mm),在相邻的加湿板32之间形成与上述规定的间隔相当的间隙X。
并且,多张加湿板32相对于前板30从后侧组装。此时,各加湿板32外嵌于前板30的第二肋38,在各加湿板32的切口45嵌入在前板30中对应的凸起部33(参照图3(b))。由此,加湿板32以多张层叠的状态被前板30保持。在该状态下,各凸起部33的切口36(参照图3(b))与相邻的加湿板32的各间隙X连通。
接着,相对于处于安装有加湿板32的状态的前板30从后侧安装后板31。此时,后板31的突起44经由前板30中对应的凸起部33的插通孔35穿过该凸起部33的内侧,在凸起部33的贮留部34中,以沿前板30的径向的外侧面(凸起部33的贮留部34的内侧面)的方式配置于贮留部34的后侧。由此,凸起部33的贮留部34的内侧面的前侧部分比配置有突起44的后侧部分向前板30的径向的内侧凹入,作为流下区域54。另外,在该状态下,后板31的各插通孔40从后侧与前板30中对应的插通孔43对置(参照图2)。
然后,如图2所示,将螺钉形状的销50从后板31的后面侧穿过各插通孔40,通过凸起部33的内部之后,将销50的前端50A(前端)插入对应的插通孔43。插入后拧紧销50,则销50的前端50A钩挂在前板30,从而,在前板30和后板31之间夹着多张加湿板32的状态下,使前板30和后板31一体化。此外,这时,销50的头部50B收容于后板31中对应的凹部42(参照图5),不会从后板31鼓出。
最后,将上述的轴51从后侧穿过后板31的贯通孔39。穿过贯通孔39的轴51的前端部从贯通孔39向前侧露出。并且,圆筒状的轴环53从前方外嵌于该露出的轴51的前端部而与轴51一体化,从而,轴51以不会从贯通孔39脱落的方式安装于后板31。在轴环53一体地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凸缘部分53A(抵接部)。
由此,完成加湿组件20的组装。
在此,如图3(a)所示,在隔壁13安装有电动机60,在电动机60的输出轴安装的齿轮61与在加湿组件20的前板30的第一肋37的外周面的齿轮齿啮合。因此,当电动机60被驱动时,齿轮61向规定方向旋转,随之,加湿组件20整体向规定方向详细而言从背面观察绕顺时针的方向(参照图3(b)的虚线箭头)旋转。
当使加湿组件20如上所述地旋转时,8个凸起部33也与加湿组件20一起旋转。以下,参照图3(b),说明至加湿组件20转一圈为止的一个凸起部33的状态。
首先,当凸起部33浸渍于托盘22(详细而言,上述的后侧区域22B)的水中时,在该凸起部33的内部通过切口36积满水(参照凸起部33A)。这时,在加湿板32中凸起部33A周边的部分也浸渍于托盘22的水中而润湿。将此时作为加湿组件20的旋转开始时刻。
并且,随着加湿组件20进行旋转,浸渍于托盘22的凸起部33从托盘22的水面S离开而上升,由此,托盘22的水被凸起部33汲起(参照凸起部33B、凸起部33C及凸起部33D)。此时,该凸起部33的周围的第一突条47及第二突条48也汲起水。并且,在加湿板32中,浸渍于加湿组件20而被润湿的部分(也包括第一突条47及第二突条48)直至加湿组件20转1/2圈之前,在加湿组件20中向上侧移动,暴露于在流路15中流动的空气(参照图2中粗实线箭头)。由此,附着于加湿板32的水分成为微细的粒子,随着被净化的空气(换言之,加湿该空气)从各出口9向外部排出。其结果,如上所述,室内被加湿。
随之,到加湿组件20转1/2圈为止的期间,水分几乎从加湿板32消失,但是,加湿组件20转1/2圈时,位于最上部的凸起部33的贮留部34的内部剩余有从托盘22汲出的水分(参照凸起部33E)。特别是,由于凸起部33E的贮留部34向下鼓出,所以在凸起部33的贮留部34可靠地剩余有水分。因此,当加湿组件20进一步旋转时,凸起部33的切口36变为向下,剩余在贮留部34的水分W从切口36因毛细管现象浸透相邻的加湿板32的各间隙X(参照图3(a))并向加湿板32供给,再次润湿加湿板32(参照凸起部33F)。
并且,在加湿板32中被贮留部34的水分W润湿的部分在加湿组件20绕一圈结束之前的期间(参照凸起部33G及凸起部33H)暴露于被净化的空气的流动中(参照图2中粗实线箭头)。由此,附着于加湿板32的水分与加湿组件20转1/2圈为止的情况相同,与被净化的空气一起向室内排放,对室内的加湿起作用。
图4是能够观察回收箱26的位置的空气净化器1的俯视剖视图。
参照图4进一步详细说明托盘22的底,如上所述,对在托盘22的内部中收容有供水箱21的下部及回收箱26的下部的前侧区域22A,仅与隔壁13的流入孔68连通的第一前侧区域22C的底比托盘22的底中的其他部分高,成为上底部分19。
在上底部分19形成有向下侧(图4中的纸面里侧)凹入的俯视下呈圆形的凹部16,在凹部16的圆中心位置设置有上述的突起24。并且,在上底部分19形成有从凹部16连续而向流入孔68侧延伸的导向槽17。在此,上底部分19、凹部16及导向槽17包含于水导入流路中。
在托盘22的第一前侧区域22C中,供水箱21(参照图2)的上述的阀体(未图示)被突起24推起而打开排水孔(未图示)时,供水箱21内的水被排出,积存于凹部16。其后,该水在导向槽17流动并流向流入孔68,流入托盘22中收容加湿组件20的后侧区域22B中(参照粗线箭头)。
在此,在托盘22中设置有划分壁18,该划分壁18在隔壁13中从流入孔68和流出孔69所夹的部分延伸并连接到托盘22的前壁,将托盘22的前侧区域22A划分为如上所述的第一前侧区域22C和第二前侧区域22D。划分壁18阻止从供水箱21排出而在导向槽17流动的水没有到达流入孔68而流向第二前侧区域22D(流出孔69)侧。因此,从供水箱21排出的水一定在通过流入孔68流入后侧区域22B之后,从流出孔69到达第二前侧区域22D(参照粗线箭头)。另外,划分壁18将从凹部16溢出的水从第二前侧区域22D堵塞,阻止该水向第二前侧区域22D流入的情况。
在此,在托盘22的后侧区域22B积存的水中,没有供给于加湿组件20进行的加湿而持续积存于后侧区域22B的水变得不新鲜,可从该水析出漂白粉等杂质。换言之,如此不新鲜的水杂质浓度高,因此比重变重。所以,当从供水箱21向后侧区域22B补给新的水时,后侧区域22B的不新鲜的水被从供水箱21补给的新鲜的水推出,从流出孔69向第二前侧区域22D流出(溢出)。
并且,如图2所示,该不新鲜的水从第二前侧区域22D的回收箱26的流入口28流入回收箱26内之后,漫过连接壁62向前侧移动积存于回收室59(参照图2的粗虚线)。如上所述,回收室59相对较深,所以能够积存比较大量的水。如上所述积存于回收室59的水如果不漫过连接壁62则不能到达流入口28。
即,连接壁62阻止进入回收箱26而积存于回收室59的不新鲜的水从流入口28向第二前侧区域22D逆流。由此,能够防止包含于该不新鲜的水中的杂质逆流到后侧区域22B而附着于后侧区域22B中的托盘22的内表面。另外,即使从回收的不新鲜的水中析出杂质,该杂质也会在回收箱26的回收室59内沉淀而积存于第一底部26A,因此,不会从位于比第一底部26A高的位置的第二底部26B形成的流入口28向回收箱26外流出。并且,当不新鲜的水在回收箱26积存一定量时,将回收箱26从主体壳体2拆下,倒掉回收箱26内的不新鲜的水。
如上所述,该空气净化器1具有用于接收从后侧区域22B溢出的水的回收箱26。因此,在后侧区域22B持续积存的不新鲜的水被从供水箱21供给而导入后侧区域22B的新鲜水推出,从后侧区域22B溢出后,导入第二前侧区域22D之后被回收箱26回收,因此能够防止包含于该不新鲜的水中的杂质附着于后侧区域22B。
并且,由于回收箱26具有用于阻止进入回收箱26的水向第二前侧区域22D侧(回收箱26的外侧)逆流的连接壁62,因此,能够可靠回收从后侧区域22B溢出导入第二前侧区域22D的不新鲜的水,能够可靠防止包含于该不新鲜的水中的杂质附着于后侧区域22B。
如上所述,当水在后侧区域22B积存到规定水位时,后侧区域22B、第一前侧区域22C(参照图4)、第二前侧区域22D及回收箱22D及回收箱26的水位以相等的水位相连(参照水面S),进入回收室59的水中比重重的部分(即包括杂质的不新鲜的水)被连接壁62阻止逆流。由此,能够阻止回收室59的不新鲜的水向第二前侧区域22D侧逆流,能够可靠防止包含于该不新鲜的水中的杂质附着于后侧区域22B。
由此,能够提供可防止水中所含的杂质附着于后侧区域22B的附加价值高的空气净化器1。
图5是加湿组件20的分解立体图。图6(a)是用于说明加湿组件20的前板30和后板31的组装的前板30及后板31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6(b)是图2中用单点划线围成的部分适用变形例的图。
接着,进一步详细说明加湿组件20的组装。
参照图5,如上所述地将加湿板32安装在前板30之后,将后板31从后侧相对于该前板30安装。此时,后板31的突起44经由在前板30中对应的凸起部33的插通孔35穿过该凸起部33的内侧。此时,如图6(a)所示,优选以包围该突起44和在后板31中与该突起44对应的插通孔40的方式,将大致D字形状的环状的衬垫58安装于后板31的前表面(图6(a)中纸面跟前侧的面)。详细而言,在后板31的前表面以包围突起44及插通孔40的方式形成与衬垫58相同形状的槽63,通过在该槽63嵌入衬垫58,而将衬垫58定位在适当位置。并且,如图6(b)所示,当后板31相对于前板30的安装完成时,前板30的凸起部33的后端缘64(图6(b)中的右侧的端缘)与衬垫58抵接,衬垫58在凸起部33的后端缘64和后板31的前表面之间被压缩。由此,凸起部33的后端缘64和后板31的前表面的间隙被衬垫58堵塞。
并且,如上所述,为了使前板30和后板31一体化,将销50从后板31的后表面侧穿过各插通孔40,通过凸起部33的内部之后,将销50的前端50A插入在前板30对应的插通孔43。在此,优选在销50的头部50B附近形成从头部50B向前端50A侧(前侧)变细的圆锥面50C,并在前端50A形成无间隙地嵌入插通孔43的嵌合部50D。此时,在后板31划分插通孔40的内周的部分中,与销50的圆锥面50C一致的部分形成有向前侧变细的圆锥面31A。
因此,当销50的安装结束时,销50的圆锥面50C与后板31的圆锥面31A面接触,销50和后板31的插通孔40的缘的间隙被堵塞。另外,销50的嵌合部50D的外周面与在前板30中划分插通孔43的内周面30A面接触,销50与前板30的插通孔43的缘的间隙被堵塞。
由此,在凸起部33的内部,在前侧产生的间隙被销50的嵌合部50D的外周面与前板30的插通孔43的内周面30A的面接触堵塞的同时,在后侧产生的间隙被销50的圆锥面50C与后板31的圆锥面31A的面接触及衬垫58堵塞。因此,如上所述,能够防止凸起部33汲出托盘22的水时(参照图3(b)),积存在凸起部33的内部的水从凸起部33的内部的前侧及后侧不必要地漏出。由此,如上所述,在加湿组件20的旋转中位于最上部的凸起部33(详细而言贮留部34)的内部可靠地剩余从托盘22汲出的水分(参照图3(b)的凸起部33E)。
此外,若将销50的嵌合部50D的外周面和前板30的插通孔43的内周面30A的面接触区域预先向前侧(远离凸起部33的内部的一侧)扩宽,则能够可靠地防止凸起部33的内部的水向前侧泄露的情况。为了起到同样的效果,优选销50的圆锥面50C与后板31的圆锥面31A的面接触区域也预先向远离凸起部33的内部的一侧(后侧)扩宽。
<电解水组件>
如图3所示,在该空气净化器1的加湿组件20中,在加湿板32的内部空间57(严格而言由前板30的第二肋38所围的空间)内设置有电解水组件70。如后所述,电解水组件70是将电解水搭载于通过过滤器11被净化后在流路15流动的空气的组件。因此,该空气净化器1不仅由过滤器11净化如上所述获取的外部空气,还在电解水组件70中使电解水扩散,从而能够利用该电解水对外部空气进行杀菌、除臭。
图7是从背面侧观察的电解水组件70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电解水组件70具备:盛水容器71、作为电解水供给部的扩散板72、齿轮73、作为电解装置的电极组件98。在此,在图7中,纸面左手边内侧是前侧,纸面右手边前侧是后侧。
盛水容器71在宽度方向上较长,并一体具备前壁74、后壁75、右壁76、左壁77和底壁78,呈上面开放的盒状。
在前壁74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下部形成有宽度方向较长,向前侧凹入的凹部79。在前壁74的前表面中与凹部79相当的部分比其他部分向前侧突出(参照图3(a))。
后壁75的上端缘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被向下方切下,成为切口83。在后壁75中划分切口83的下侧的部分向后方鼓出,成为鼓出部分84。鼓出部分84的上端缘向斜前侧下方倾斜(参照图3(a))。
在底壁78的右端部(图7的左手边前侧的端部)形成有向下方凹入的收容部85。如图3(a)所示,在底壁78的鼓出部分84的前侧一体地设置有向上突出的肋87。肋87的上端缘与鼓出部分84的上端缘连续,向斜前侧下方倾斜。在此,前壁74的凹部79位于肋87中向斜前侧下方倾斜的上端缘的延长线上。并且,在底壁78中被肋87和鼓出部分84包围的部分形成有开口88。另外,在底壁78中肋87的前侧形成有稍向上侧突出的环状的肋104。
另外,如图7所示,在底壁78的左侧竖立设置有分隔壁110,在盛水容器71的内部,由分隔壁110、左壁77、前壁74、后壁75和底壁78所夹着的部分作为溢水室111。并且,在盛水容器71的内部由分隔壁110、右壁76、前壁74、后壁75(鼓出部分84附近如图3(a)所示的肋87)和底壁78所夹着的部分作为贮留室121。并且,在溢水室111的底壁78连接有作为排水流路的溢水管112的上端。溢水管112在上端与溢水室111连通,从上端侧向下方延伸后向后侧折弯。在溢水管112中向后侧折弯的下端为开口,作为溢水口113。
在此,在溢水管112设置有开闭自如的排水阀114。排水阀114与从底壁78向下方延伸的支承轴115的下端连接,并被支承轴115摆动自如地支承。排水阀114一体地具备能够从后面与溢水口113对置的盖116和位于相对于支承轴115的盖116的相反侧并向后侧突出的突出部117。排水阀114在盖116从后面堵塞溢水口113的关闭位置(参照图7及后述的图8)与盖116从溢水口113向后侧退避而开放溢水口113的打开位置(参照后述的图9)之间摆动自如,通过弹簧118(参照图8及图9)始终对其向位于关闭位置的方向施力。
扩散板72为圆板形状。在扩散板72的圆中心形成有十字形状的贯通孔,即十字孔90。除十字孔90之外,在扩散板72形成有多个贯通扩散板72的矩形状的孔,即矩形孔91。这些矩形孔91包围十字孔90,以十字孔90为中心呈放射状配置。
扩散板72的前端部嵌入前壁74的凹部79,后侧部分载置于后壁75的鼓出部分84的上端缘和底壁78的肋87的上端缘(也参照图3(a))。在此,如图3(a)所示,肋87的上端缘及鼓出部分84的上端缘一起向斜前下方倾斜,进而,前壁74的凹部79位于肋87(鼓出部分84)的上端缘的延长线上。因此,扩散板72以向斜前侧下方倾斜的状态保持在盛水容器71。此时,扩散板72的后侧部分(大致后半部分)从上方与底壁78的开口88对置,前侧部分(大致前半部分)从上方与底壁78中比开口88(肋87)靠前侧的部分(贮留室121的底壁78)对置。
如图7所示,齿轮73为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的圆盘形状,在其外周部分形成有第二齿轮齿92。另外,在齿轮73的底面的圆中心位置连接有沿上下延伸的齿轮轴93的上端部。在齿轮轴93的下端部以外嵌于齿轮轴93的上端部的方式一体地设置有环状的肋94。并且,在齿轮轴93的外周面中,比肋94靠下侧的部分一体地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向齿轮轴93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四个突起95。这些突起95在齿轮轴93的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从下方观察时呈十字,因此统称十字突起96。十字突起96的上端与肋94的底面连接。
并且,齿轮轴93的十字突起96从上方穿过扩散板72的十字孔90,由此连结齿轮轴93和扩散板72,使扩散板72与齿轮73一体化。
在此,通过齿轮轴93的下端部从上方嵌入底壁78的肋104的内侧,而由底壁78支承为旋转自如(参照图3(a))。另外,臂97安装于盛水容器71的前壁74,齿轮轴93的上端部嵌入在臂97的后端形成的U字状的切口,从而通过臂97支承齿轮轴93的上端部并使其旋转自如。由此,扩散板72及齿轮73与齿轮轴93一起旋转自如。
电极组件98包括电极保持架99和一对电极100(参照图3(a))。电极保持架99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收容于盛水容器71的收容部85。一对电极100被电极保持架99支承,从电极保持架99向下方延伸(参照图3(a))。一对电极100的导线(未图示)与电解水组件70的外部的主体电源(未图示)连接。
如图3(a)所示,该电解水组件70被主体壳体2的隔壁13支承。在盛水容器71的前壁74的前表面与凹部79对应地向前侧突出的部分相对于隔壁13从前侧卡合,从而将电解水组件70定位固定于隔壁13的后表面。在该状态下,电解水组件70配置在加湿组件20中由前板30的第二肋38围成且比轴51靠上侧的空间。在此,虽然电解水组件70中的齿轮73的第二齿轮齿92与第二肋38的上端部的第一齿轮齿55啮合,但是其以外的部分没有与加湿组件20接触。并且,电解水组件70(至少盛水容器71)位于在前后方向上与加湿组件20的流下区域54相同的位置。
在此,当使加湿组件20如上所述地旋转时,如图3(b)所示,在位于最上部的凸起部33(凸起部33E)的贮留部34中残留的水分W从流下区域54(参照图3(a))的切口36浸透相邻的加湿板32的各间隙X(参照图3(a))而润湿加湿板32。该水分W在加湿板32的前表面、后表面、第一突条47和第二突条48所夹的部分传递并向加湿板32的内周缘下降。并且,到达加湿板32的内周缘的水分W从加湿板32的内周缘经由第二肋38的通过孔56(参照图5)落下,被位于凸起部33E的下方的电解水组件70的盛水容器71接收,积存于盛水容器71的贮留室121。在此,第一突条47及第二突条48将在加湿板32的表面传递的水分W导向电解水组件70。此外,在加湿板32的表面传递并到达加湿板32的内周缘的水分W即使没有立即落下而沿加湿板32的内周缘流动,也能够使该水分W不会持续沿内周缘流动,而在切入部46向电解水组件70落下。在如此落下的水分中,没有到达电解水组件70的水分被托盘22接收。
若如上所述积存在盛水容器71的贮留室121的水的水位上升到预定的水位(规定水位T),则电极组件98的一对电极100浸渍于在贮留室121积存的水中。贮留室121接收水至贮留水121的水位超过规定水位T时,超过规定水位T的量的水漫过分隔壁110流入溢水室111。
并且,在电极组件98中,借助导线(未图示)向一对电极100施加电压,由此,贮留室121内的水被电分解成为电解水。水通常使用自来水,自来水中含有氯,因此电极组件98利用电分解能够生成具有杀菌作用和除臭作用的包括次氯酸(HClO)和活性炭的电解水。
在此,如图3(a)所示,直至上述的规定水位T之前,水滞留在贮留室121的情况下,扩散板72相对于贮留室121的水面向斜前侧下方倾斜,扩散板72的前侧部分(大致前半部分)浸渍于在贮留室121积存的水(电解水)中。并且,如上所述,电解水组件70中的齿轮73的第二齿轮齿92与加湿组件20的第二肋38的第一齿轮齿55啮合,因此,当加湿组件20旋转时,齿轮73承受加湿组件20的旋转力进行旋转。
并且,伴随齿轮73的旋转,经由齿轮轴93与齿轮73一体化的扩散板72被齿轮轴93保持在如上所述地向斜前侧下方倾斜且前侧部分浸渍于贮留室121的水中的状态,并且,与加湿组件20的旋转同步地以十字孔90(参照图7)为中心旋转。
浸渍于在贮留室121积存的水(电解水)的扩散板72的前侧部分中,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在矩形孔91(参照图7)形成电解水的薄膜,通过使扩散板72以该状态旋转,贴有电解水的薄膜的矩形孔91向扩散板72的后侧移动,从上方与盛水容器71的底壁78的开口88对置。即,通过旋转,扩散板72连续地取出盛水容器71的电解水。若如此进行,则贴有电解水的薄膜的矩形孔91顺次暴露于在扩散板72的后侧部分沿流路15流动的空气(参照图2中的粗实线箭头)中的从下侧流过开口88的空气中,电解水薄膜被破坏为雾状从矩形孔91剥落,电解水连续地扩散。其后,该雾状的电解水(电解水雾)随着从下侧流过开口88的空气而上升,通过层叠的加湿板32的间隙X后,与被净化的空气一起向室内排放(参照图2的粗实线箭头)。如上所述,扩散板72将生成的电解水载于在流路15流动的空气。
在此,如图3(b)所示,在电解水组件70的盛水容器71的贮留室121中,当生成了必要以上的电解水时或接收了超过规定水位T的量的水时,如上所述,不需要的量的水(超过规定水位T的量的水)通过溢水管112溢出。通过溢水管112溢出的水沿溢水管112流动而落下到达溢水口113,从打开的溢水口113朝向托盘22(后侧区域22B)向下方落下。
如上所述,在盛水容器71设置有将超过预定的水位T后接收的水溢出,使其向下方落下的溢水管112,因此,与不设置溢水管112而使盛水容器71的水自然地溢出的结构相比,能够使该水在不会产生溢水所导致的噪声的情况下落下。因此,能够防止从电解水组件70中的盛水容器71溢出而产生的噪声。
特别是,作为溢水管112的下端的溢水口113配置为从上方面向加湿板32的内周缘(内侧面)中远离在托盘22的后侧区域22B积存的水的水面S的部位。因此从溢出口113落下的水不会直接落到托盘22的水面S,而落在加湿板32的内周缘,沿加湿板32的内周缘传递流向水面S。即,从溢水管112的下端落下的水立即被加湿板32的内侧面接收,因此从溢出口113落下的水不会在水面S溅起,能够可靠防止因该水而导致的噪声。另外,由于溢水口113和加湿板32的内周缘的间隔比较小,因此,能够防止从溢水口113落下的水在加湿板32的内周缘溅起而产生声音。
此外,从溢水口113落下的电解水与加湿板32接触时,在电解水的氯成分的作用下加湿板32被杀菌。
图8是从主体壳体2抽出加湿组件20的状态的空气净化器1的俯视剖视图。图9是向主体壳体2安装加湿组件20的状态的空气净化器1的俯视剖视图。
如图8所示,为便于维护,加湿组件20与保持加湿组件20使其旋转自如的轴51及后壳体4的后壁(后面板120)一体,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2从后侧拆装。此外,托盘22(参照图2)也与加湿组件20一起相对于主体壳体20一起拆装。在从主体壳体2向后方拆下加湿组件20(也包括后面板20及轴51,以下相同)的状态下,安装于轴51的前端构成轴51的一部分的轴环53的凸缘部分53A相对于电解水组件70的排水阀114的突出部隔开间隔从后方对置。此时,排水阀114位于关闭位置,盖116从后方堵塞溢水口113。
并且,当将拆下的加湿组件20如图9所示地向前侧按压装入主体壳体2时,作为轴环53的抵接部的凸缘部分53A从后侧与排水阀114的突出部117抵接。由此,排水阀114克服弹簧118的施压力,以支承轴115为中心摆动,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其结果,由于溢水口113打开,因此,如上所述,溢水室111的水能够从溢水管112的溢水口113向托盘22(后侧区域22B)侧返回。即,在加湿组件20放置于主体壳体2的状态下,溢水管112的溢水口113打开(参照图9),若加湿组件20被从主体壳体2抽出,则溢水口113关闭(参照图8)。
因此,为了维护而将加湿组件20从主体壳体2拆下时,如图8所示,排水阀114关闭,因此,能够防止水(电解水)从溢水管112意外溢出而润湿周围的情况。
另外,当将加湿组件20安装于主体壳体2时(参照图9),凸缘部分53A与排水阀114抵接而可靠地打开排水阀114,另一方面,将加湿组件20从主体壳体拆下时(参照图8)能够解除凸缘部分53A相对于排水阀114的抵接而可靠关闭排水阀114。并且,能够与加湿组件20相对于主体壳体2的安装及拆卸连动,开闭排水阀114,因此,能够实现使用便利性的提高。
如上所述,能够提供使用便利性好,且不易产生从电解水组件70溢出的水引起的噪声而附加值高的空气净化器1。
<加湿板>
图10是加湿板32的主视图。图11是从图10的状态内外翻转时的加湿板32的主视图。
在此,参照图10及图11进一步详细说明加湿板32。在加湿板32中,以前表面32A作为表面,以后表面32B作为背面。图10表示前表面32A,将位于前表面32A的第一突条47、第二突条48及凸部49涂白。对此,为了说明的便利,在图10中,对位于后表面32B原本看不见的第一突条47、第二突条48及凸部49涂黑表示。并且,在图11中,将在图10中涂白的第一突条47、第二突条48及凸部49继续涂白(原本在图11中看不见),在图10中被涂黑的第一突条47、第二突条48及凸部49继续涂黑表示。
如上所述,参照图10,在加湿板32的外周缘沿加湿板32的周向隔开相等间隔形成有8个切口。并且,在加湿板32的前表面32A及后表面32B分别的各切口45附近形成有第一突条47、第二突条48及突条49(参照图10及图11)。
前表面32A的第一突条47、第二突条48及凸部49相对于对应的切口45以图10的姿势为基准,一定在绕顺时针方向(图11中绕逆时针方向)的下游侧一个一个地配置。另一方面,后表面32B的第一突条47、第二突条48及凸部49相对于对应的切口45,以图11的姿势为基准,一定在绕顺时针的方向(图10中绕逆时针的方向)的下游侧一个一个地配置。
在此,8个切口45中,将图10中位于最上部的切口45作为切口45A,将相对于切口45A位于绕顺时针方向的下游侧的切口45以靠近切口45A的顺序设为切口45B、切口45C、切口45D、切口45E、切口45F、切口45G、切口45H。上述的8个切口45如上所述地在加湿板32的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形成,因此,在周向上相邻的切口45彼此绕顺时针方向(绕逆时针)的方向挪动45°。
并且,各切口45与相对于各切口45在前表面32A及后表面32B的任一个对应的第一突条47、第二突条48及凸部49形成一个单位形状123。如上所述,切口45在周向上隔开相等的间隔形成8个,与各自的切口45对应,在前表面32A及后表面32B分别一个一个地形成第一突条47、第二突条48及凸部49。因此,在前表面32A及后表面32B分别形成在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相当于45°的角度)排列且作为整体呈环状的8个单位形状(参照图10及图11)。
在此,参照图10,例如以切口45B为着眼点观察,则与该切口45B对应的前表面32A的第一突条47(白色的第一突条47)和后表面32B的第一突条47(黑色的第一突条47)配置为在主视下以切口45B的最深部(径向内侧端部)为基准对称。相同地,与切口45B对应的前表面32A的第二突条48(白色的第二突条48)和后表面32B的第二突条48(黑色的第二突条48)配置为在主视下以切口45B的最深部位为基准对称。进而,与切口45B对应的前表面32A的凸部49(白色的凸部49)和后表面32B的凸部49(黑色的凸部49)配置为在主视下以切口45B的最深部作为基准对称。上述情况对与其他的切口45对应的前表面32A及后表面32B的第一突条47、第二突条48及凸部49也符合。
并且,再次以切口45B为着眼点观察,将以图10的姿势的加湿板32向顺时针方向挪动45°时,切口45B与将加湿板32挪动之前的切口45C一致。相反,当将加湿板32向逆时针方向挪动45°时,切口45B与将加湿板32挪动之前的切口45A一致。上述情况对与切口45B对应的前表面32A的单位形状123也符合,进而也符合前表面32A的其他单位形状123及后表面32B的全部的单位形状123。
并且,以图10中连接切口45A和切口45E的基准线(参照图10中的单点划线)为中心将加湿板32旋转180°,将加湿板32的内外翻转,则如图11所示,切口45B与将加湿板32的内外翻转之前的切口45H一致(也参照图10)。该情况也符合与切口45B对应的前表面32A及后表面32B的各单位形状123。即,参照图10及图11,如上所述,若将加湿板32的内外翻转,则与切口45B对应的前表面32A的单位形状123与将加湿板32的内外翻转之前的切口45H对应的后表面32B的单位形状123一致。并且,与切口45B对应的后表面32B的单位形状123与将加湿板32的内外翻转之前的切口45H对应的前表面32A的单位形状123一致。该情况也符合前表面32A及后表面32B的其他单位形状123。
即,前表面32A及后表面32B的全部的单位形状123在将加湿板32向周向每挪动45°时,以及将前表面32A及后表面32B翻转时,作为整体具有对称性,位置及大小没有改变。
由此,该加湿板32的前表面32A及后表面32B的分别的整体形状在将加湿板32向周向每挪动45°以及将前表面32A和后表面32B翻转均不会改变,因此,能够将该加湿板32在不会受到内外(前后)方向及周向方向影响的情况下安装于加湿组件20(严格地说为图5所示的前板30)。即,能够容易地组装加湿组件20。由此,能够提高与加湿板32的安装有关的使用便利性。
并且,通过使用上述的加湿板32,从而能够提供使用便利性好,附加价值高的空气净化器1。
该发明并不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加湿板、加湿装置及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加湿板、加湿装置及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加湿板、加湿装置及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湿板、加湿装置及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湿板、加湿装置及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pdf(3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能够提高关于安装的使用便利性的加湿板、具备加湿板的加湿装置及带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加湿板(32)为具有表面(前表面32A)及背面(后表面32B)的环状板,在前表面(32A)及后表面(32B)分别形成有在周向上隔开相等间隔排列且作为整体呈环状的多个单位形状(123)。这些单位形状(123)沿周向每隔规定间隔挪动时,以及使前表面(32A)和后表面(32B)翻转时,作为整体具有对称性。即,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供热;炉灶;通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