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扭力弹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重扭力弹簧, 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滑动方式的移动通信终端 上, 使其可在打开和闭合方向上进行自动或半自动滑动, 且具有弹力的多重扭力弹簧。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终端的加速发展, 具有各种功能和设计的终端被广泛的投放在市场 上, 最近滑动方式的移动通信终端被广泛使用。
这种滑动方式的终端在设有按键的主体与设有液晶画面的滑动体之间安装有弹 簧组件, 且由弹簧组件的弹力使上述滑动体可沿着主体上下滑动并打开或闭合。
另外, 随着移动通信终端所具备的多媒体、 影像、 广播电视等功能日趋增强, 对移 动通信终端中显示屏大小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最近为了使移动通信终端向小型化发展, 将减少弹簧组件的厚度作为解决问题的 重点。 图 1 是以往技术的弹簧组件的结构图。
如图 1 所示, 以往技术的弹簧组件是由具备第 1 弯曲部 31a、 33a, 以及连接在 第 1 弯曲部 31a、 33a 上, 且与第 1 弯曲部 31a、 33a 相比更为弯曲的第 2 弯曲部 31b、 33b 的非对称 “S” 形状的金属丝 31、 33 构成的, 而上述金属丝 31、 33 由一对互相结合而 成。
但是, 以往技术的弹簧组件包括第 1 弯曲部 31a、 33a 及 第 2 弯曲部 31b、 33b , 其所具备的曲率较低, 导致其弹性降低, 并且因单层结构使其耐久性差, 存在因强烈的冲 击而易于变形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提供由至少一个以上具有 螺旋体的弹性体而结合的多重扭力弹簧, 来减小其厚度且增加其弹力, 且分别操动各个螺 旋体, 从而不仅易于调整力度, 而且还可提高耐久性。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 提供一种多重扭力弹簧, 所述 多重扭力弹簧包括 : 线型形状的弹性体, 所述弹性体的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并且所 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螺旋体 ; 及所述弹性体由至少一个以上形成, 所 述各个弹性体的螺旋体的半径各不相同, 具有同一个圆心, 所述弹性体的一端与另一端分 别相互结合。
所述弹性体包括 : 第 1 弹簧 : 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并且所述一端与所 述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第 1 螺旋体 ; 第 2 弹簧 : 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并 且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具有小于所述第 1 螺旋体半径、 且为圆形形状的第 2 螺旋 体; 第 3 弹簧 : 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并且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具有小于所 述第 2 螺旋体半径、 且为圆形形状的第 3 螺旋体 ; 所述第 1 螺旋体、 所述第 2 螺旋体及所述第 3 螺旋体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同心圆, 且隔开设置。
所述第 3 弹簧的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2 回以上, 并且在所述第 3 螺旋 体的内部具有小于所述第 3 螺旋体半径、 且为圆形形状的第 4 螺旋体。
在所述第 1 螺旋体的一端与另一端上, 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 1 连接端及第 2 连接端 ; 在所述第 2 螺旋体的一端与另一端上, 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 3 连接端及第 4 连 接端 ; 在所述第 3 螺旋体的一端与另一端上, 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 5 连接端及第 6 连接 端 ;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第 5 连接端与所述第 1 螺旋体、 第 2 螺旋 体及第 3 螺旋体的一端位于同一平面上 ; 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及第 6 连 接端与所述第 1 螺旋体、 第 2 螺旋体及第 3 螺旋体的另一端位于同一平面上 ; 在所述第 1 螺旋体的一端方向的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述第 5 连接端的一端相 互隔开设置, 且随着向所述另一端延伸, 各所述连接端越靠近 ; 在所述第 1 螺旋体的另一 端方向的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一端相互隔开设置, 且 随着向所述另一端延伸, 各所述连接端越靠近。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述第 5 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 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通过焊接结合形成圆形形状。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 、 所述第 4 连接端 、 所述 第 5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各由圆形形状形成,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述第 5 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 接端的另一端分别注塑形成连接部件, 且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中心部设有上下方向的通孔。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 、 所述第 4 连接端 、 所述 第 5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相对于一端, 沿垂直方向曲折形成 ; 所述第 1 连 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述第 5 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 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分别注塑形成连接部件, 且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侧面设有开 口的扣孔。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 、 所述第 4 连接端 、 所述 第 5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与一端相比, 其压缩成型的宽度大且厚度小, 所 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述第 5 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 第 4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分别注塑形成连接部件, 且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侧 面设有开口的扣孔。
本发明的多重扭力弹簧的有益效果具体如下。
由至少一个以上具有螺旋体的弹性体构成, 各个弹性体的螺旋体具有不同的半 径, 且位于同心圆上, 使线材的长度处于最长的状态, 但使其厚度缩至最小, 这就使弹簧变 薄, 又可增加其弹性。
所述第 1 螺旋体、 所述第 2 螺旋体及所述第 3 螺旋体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同 心圆并隔开设置, 在螺旋体在压缩或伸张时, 可防止其相互干涉, 并分别操动各个螺旋体, 不仅易于调整力度, 而且还可提高耐久性。
所述第 3 螺旋体的内部具有小于第 3 螺旋体半径的, 且为圆形形状的第 4 螺 旋体, 在弹簧的厚度未变的情况下, 利用其内部的空间, 使线材的长度加长并增加其弹性。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述第 5 连接端的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一端相互侧向隔开设置, 且越向另一端延伸, 其 越相互靠近, 这就可以缩小弹簧的大小, 同时在压缩或伸张时, 可使外力均匀地传至螺旋 体, 便于其移动。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述第 5 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 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分别形成圆形并焊接结合, 在压缩或 伸张时, 可使其外力负荷均匀地传至螺旋体。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述第 5 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 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设有具有通孔的所述连接部件, 可利 用铆钉等便利地安装在移动通信终端上。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 所述 第 5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相对于一端在垂直方向上曲折而成, 这使所述连 接部件在所述弹性体上不易脱落。
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侧面设有开口的扣孔, 使所述弹簧易于固定至移动通信终端 上。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 、 所述第 4 连接端、 所述 第 5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上所压缩成型的宽度稍大, 其厚度较薄, 从而可防 止所述连接部件易于脱落。 附图说明
图 图 图 图 图 一; 图 二; 图 三; 图 图 图 图 图 图 图 图 图图 1 是以往技术的弹簧组件的结构图 ; 2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立体图 ; 3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分解立体图 ; 4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 ; 4b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截面图 ; 5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安装在移动通信终端上的操作过程图 5b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安装在移动通信终端上的操作过程图 5c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安装在移动通信终端上的操作过程图 6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2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立体图 ; 7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2 的第 3 弹簧的平面图 ; 7b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2 的第 3 弹簧的截面图 ; 8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3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 ; 8b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3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截面图 ; 9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4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 ; 9b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4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截面图 ; 10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5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 ; 10b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5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 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 并 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方式 1 图 2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立体图 ; 图 3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 多重扭力弹簧的分解立体图 ; 图 4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 ; 图 4b 是图 4a 的 A-A 部分的截面图 ; 图 5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安装在移动 通信终端上的操作过程图。
如图 2 至图 5 所示, 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包括至少一个以上弹 性体 100。
所述弹性体 100 是由截面为四方形的线型形成。
如上, 所述弹性体 100 是由薄金属丝之类的线材制成的。
进一步, 所述弹性体 100 是截面可为三角形、 圆形或五角形等各种形状的线型。
另外, 所述弹性体 100 的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并且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 有圆形形状的螺旋体。 进一步, 所述弹性体 100 是由第 1 弹簧 110、 第 2 弹簧 120 及第 3 弹簧 130 组成的。
如图 3 及图 4 所示, 所述第 1 弹簧 110 是截面为四方形的线型, 且其一端与 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1 回, 而且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第 1 螺旋体 111。
如上, 所述第 1 弹簧 110 的左右两端相互重叠缠绕, 且在中心形成环状的第 1 螺旋体 111。
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的内部呈空圆形状, 且其一端与另一端在某一点上下交叉 叠成 2 层。
另外, 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的一端与另一端上, 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 1 连接端 115 及第 2 连接端 116。向第 1 连接端 115 延伸,向第 2 连接端 116 延伸, 所述第 1 螺 旋体 111 两端的延伸方向是相反的。
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的一端与所述 第 1 螺旋体 111 的一端, 即在左侧下方 一体形成, 且在与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越来越远的方向形成突起。
并且, 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向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的中心点方向倾斜。
如图 3 所示, 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在与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越来越远的方 向, 也就是左侧往下方向倾斜。
而且, 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的另一端, 即左侧端上缠绕形成小于所述第 1 螺旋 体 111 半径的圆形。
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的一端与所述 第 1 螺旋体 111 的另一端, 即在右侧上 方一体形成, 且与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相反的方向, 即在右侧方向形成突起。
并且, 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向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的中心点方向倾斜。
如图 3 所示, 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在与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越来越远的方 向, 也就是右侧往下方向倾斜。
而且, 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的右侧端上缠绕形成小于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半 径的圆形。
对此, 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与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是以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为中心左右对称的。
如图 3 及图 4 所示, 所述第 2 弹簧 120 是截面为四角形的线型, 且其一端与 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1 回, 而且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第 2 螺旋体 121。
所述第 2 螺旋体 121 的内部呈空环状, 且其一端与另一端在某一点上下交叉叠 成 2 层。
所述第 2 螺旋体 121 位于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的内部, 且其半径小于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的半径, 与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同心圆并隔开设置。
另外, 所述第 2 螺旋体 121 的一端与另一端上, 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 3 连接端 125 及第 4 连接端 126。向第 3 连接端 125 延伸, 另一端上向第 4 连接端 126 延伸, 所 述第 2 螺旋体 121 两端的延伸方向是相反的。
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的一端与所述 第 2 螺旋体 121 的一端, 即在左侧下方 一体形成, 且与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的一端在同一个平面上并隔开设置。 并且, 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的另一端在与所述 第 2 螺旋体 121 越来越远的 方向, 即在左侧形成突起, 且向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的左侧端方向倾斜。
另外, 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越往左侧方向延伸, 就与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越 来越近。
另外, 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的另一端, 即在左侧端缠绕形成大于第 1 连接端 115 的左侧端半径的圆形, 并包住第 1 连接端 115 的左侧端, 且与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的左侧端焊接结合。
所述第 4 连接端 126 的一端与所述 第 1 螺旋体 111 的另一端, 即在右侧上方 一体形成, 且与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的一端在同一个平面上并隔开设置。
并且, 所述第 4 连接端 126 的另一端在与所述 第 2 螺旋体 121 越来越远的 方向形成突起, 且向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的右侧端方向倾斜。
另外, 所述第 4 连接端 126 越往右侧方向延伸, 就与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越 来越近。
而且, 所述第 4 连接端 126 的另一端, 即在左侧端缠绕形成大于第 2 连接端 116 的右侧端半径的圆形, 并包住第 2 连接端 116 的右侧端, 且与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的右侧端焊接结合。
如图 3 及图 4 所示, 所述第 3 弹簧 130 是截面为四角形的线型, 且其一端与 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1 回, 而且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第 3 螺旋体 131。
所述第 3 螺旋体 131 的内部呈空环状, 且其一端与另一端在某一点上下交叉叠 成 2 层。
所述第 3 螺旋体 131 位于所述第 2 螺旋体 121 的内部, 且其半径小于所述第 2 螺旋体 121 的半径, 与所述第 2 螺旋体 121 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同心圆并隔开设置。
另外, 所述第 3 螺旋体 131 的一端与另一端上, 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 5 连接端 135 及第 6 连接端 136。向第 5 连接端 135 延伸, 另一端上向第 6 连接端 136 延伸, 所
述第 3 螺旋体 131 两端的延伸方向是相反的。
所述第 5 连接端 135 的一端与所述第 2 螺旋体 121 的一端, 即在左侧下方一 体形成, 且与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的一端在同一个平面上并隔开设置。
并且, 所述第 5 连接端 135 的另一端在与所述第 3 螺旋体 131 越来越远的方 向, 即在左侧形成突起, 且向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的左侧端方向倾斜。
另外, 所述第 5 连接端 135 越往左侧方向延伸, 就与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越 来越近。
而且, 所述第 5 连接端 135 的左侧端缠绕形成大于第 3 连接端 125 的左侧端 半径的圆形, 并包住第 3 连接端 125 的左侧端, 且与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的左侧端焊 接结合。
所述第 6 连接端 136 的一端与所述第 3 螺旋体 121 的另一端, 即在右侧上方 一体形成, 且与所述第 4 连接端 126 的一端在同一个平面上并隔开设置。
并且, 所述第 6 连接端 136 的另一端在与所述第 3 螺旋体 131 越来越远的方 向形成突起, 且向所述第 4 连接端 126 的右侧端方向倾斜。
另外, 所述第 6 连接端 136 越往右侧方向延伸, 就与所述第 4 连接端 126 越 来越近。
而且, 所述第 6 连接端 136 的另一端, 即在右侧端缠绕形成大于第 4 连接端 126 的右侧端半径的圆形, 并包住第 4 连接端 126 的右侧端, 且与所述第 4 连接端 126 的右侧端焊接结合。
然而, 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 所 述第 4 连接端 126 、 所述第 5 连接端 135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136 的另一端相对于一 端, 沿垂直方向形成折曲, 也可锻压成型。
对此, 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所述第 2 螺旋体 121 及所述第 3 螺旋体 131 在 同一个平面上形成同心圆并隔开设置, 使螺旋体在压缩或伸张时, 防止相互干涉, 并使各个 螺旋体分别动作, 不仅易于调整力度, 而且可提高耐久性。
另外, 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135 的 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1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136 的一端相 互侧向隔开设置, 且越向另一端延伸, 使其越来越靠近而结合, 这就可以缩小弹簧的大小, 并受到收缩及膨胀时, 应力均匀地传至螺旋体, 使其动作顺畅灵活。
另外, 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135 的 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1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136 的另一 端分别形成圆形并焊接结合, 在受到收缩及膨胀时, 使负荷均匀地传至螺旋体, 使弹簧固定 至移动通信终端时, 可提高结合力。
以下结合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实施方式 1 对多重扭力弹簧的动作过程进行描述。
图 5a 是根据移动通信终端的滑动体 92, 使移动通信终端的主体 91 呈现闭合 的状态图 ; 图 5b 是移动通信终端的滑动体 92 的半移动状态图 ; 图 5c 是通过滑动移 动通信终端的滑动体 92, 使移动通信终端的主体 91 呈现打开的状态图。
如图 5a 所示, 所述弹性体 100 对角线方向设置在所述移动通信终端的主体 91 上, 其左侧端固定至所述移动通信终端的滑动体 92, 其右侧端固定至所述移动通信终端的主体 91 上。
如图 5b 所示, 所述移动通信终端的滑动体 92 被滑向右侧时, 则与所述移动通 信终端的滑动体 92 连接的所述弹性体 100 的左侧端向右侧移动并压缩所述螺旋体。
此时, 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所述第 2 螺旋体 121 及所述第 3 螺旋体 131 受 力均匀, 分别以相同的比率膨胀, 且互不干涉。
如图 5c 所示, 所述弹性体 100 的最大压缩控制点 (Compression Kneepoint) , 即所述弹性体 100 的左侧端超过右侧端的垂直线时, 由于所述螺旋体的弹性恢复力, 所述 弹性体 100 的左侧端向右侧自动滑动, 这就导致移动通信终端滑动体 92 也自动滑动。
此时, 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所述第 2 螺旋体 121 及所述第 3 螺旋体 131 的 弹力集中至所述弹性体 100 的左右两端, 使所述弹性体 100 的弹力增加。
如上所述, 由至少一个以上具有螺旋体的弹性体 100 来构成的, 各个弹性体 100 的螺旋体具有不同的半径位于同心圆上, 使线材的长度处于最长的状态但使其厚度缩小至 最小, 这就使弹簧变薄, 又可增加弹力, 且防止各个弹簧的互相干涉, 使其动作顺畅灵活。
实施方式 2 图 6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2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立体图 ; 图 7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2 的第 3 弹簧的平面图 ;图 7b 是图 7a 的 B-B 部分的截面图。 本发明实施方式 2 的多重扭力弹簧包括至少一个以上弹性体 200, 所述弹性体 200 由第 1 弹簧 210、 第 2 弹簧 220 及第 3 弹簧 230 来组成。
并且, 所述第 1 弹簧 210 由第 1 螺旋体 211、 第 1 连接端 215 及 第 2 连接 端 216 来形成 ; 所述第 2 弹簧 220 由第 2 螺旋体 221、 第 3 连接端 225 及第 4 连接 端 226 来形成 ; 所述第 4 弹簧 230 由第 3 螺旋体 231、 第 5 连接端 235 及第 6 连接 端 236 来形成。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 与实施方式 1 相比, 除了第 3 弹簧 230 以外, 其余内容 相同, 故相同内容省略不计。
如图 6 及图 7 所示, 所述第 3 弹簧 230 是截面为四角形的线型, 且其一端与 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2 回, 而且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第 3 螺旋体 231 和 第 4 螺旋体 232。
根据情况, 所述第 3 弹簧 230 可以缠绕 2 回以上, 以便形成 2 个以上的螺旋 体。
所述第 3 螺旋体 231 的内部呈空环状, 且其一端与另一端在某一点上下交叉叠 成 2 层。
所述第 3 螺旋体 231 位于所述第 2 螺旋体 221 的内部, 且其半径小于所述第 2 螺旋体 221 的半径, 与所述第 2 螺旋体 221 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同心圆并隔开设置。
所述第 4 螺旋体 232 位于所述第 3 螺旋体 231 的内部, 且其半径小于所述第 3 螺旋体 231 的半径。
如图 7a 所示, 所述第 4 螺旋体 232 位于所述第 3 螺旋体 231 的内圆周上。
对此, 所述第 3 螺旋体 231 的内部具有小于第 3 螺旋体 231 半径的圆形形状 的第 4 螺旋体 232, 在弹簧的厚度未变的情况下, 利用其内部的空间, 使线材的长度加长
而增加弹力。
另外, 所述第 3 螺旋体 231 的一端的一端与另一端上, 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 5 连接端 235 及第 6 连接端 236。向第 5 连接端 235 延伸, 另一端上向第 6 连接端 236 延伸, 所述第 3 螺旋体 231 两端的延伸方向是相反的。
所述第 5 连接端 235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236 与实施方式 1 的第 5 连接端 135 及第 6 连接端 136 相同, 故省略不计。
实施方式 3 图 8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3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 ; 图 8b 是图 8a 的 C-C 部分的 截面图。
如图 8 所示,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3 的多重扭力弹簧由弹性体 300 和连接部件 350 来构成。
所述弹性体 300 由第 1 弹簧 310、 第 2 弹簧 320 及第 3 弹簧 330 来组成。
所述第 1 弹簧 310 包括第 1 螺旋体 311、 第 1 连接端 315 及第 2 连接端 316 ; 所述第 2 弹簧 320 包括第 2 螺旋体 321、 第 3 连接端 325 及第 4 连接端 326 ; 所述第 3 弹簧 330 包括第 3 螺旋体 331、 第 5 连接端 335 及 第 6 连接端 336。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3 的所述弹性体 300 与实施方式 1 相比, 所述第 1 连接端 3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3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335 的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3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326 及 所述第 6 连接端 336 未焊接结合, 而由所述连接部件 350 结 合, 对于其余内容因相同, 故省略不计。
如图 8a 所示, 所述第 1 连接端 3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325 及所述第 5 连接 端 335 的左侧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3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3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336 的右侧端是由圆形形状来构成的。
并且, 所述第 1 连接端 3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3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335 的 左侧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3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3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336 的右侧 端分别注塑形成所述连接部件 350。
如图 8 所示, 所述连接部件 350 为圆形形状, 并分别包住所述第 1 连接端 3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3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335 的左侧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3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3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336 的右侧端, 使其相互结合。
并且, 所述连接部件 350 的中心部设有上下方向的通孔 351。
所述通孔 351 为圆形, 且所述弹性体 300 安装于移动通信终端上时, 在其插入 铆钉或螺钉。
如上, 所述第 1 连接端 3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3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335 的 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3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326 及 所述第 6 连接端 336 的另一 端设有具有通孔 351 的所述连接部件 350, 利用铆钉等, 易于安装至移动通信终端上。
实施方式 4 图 9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4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 ; 图 9b 是图 9a 的 D-D 部分 的截面图。
如图 9 所示,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4 的多重扭力弹簧由弹性体 400 和连接部件 450 来构成。
所述弹性体 400 由第 1 弹簧 410、 第 2 弹簧 420 及第 3 弹簧 430 来组成。
并且, 所述第 1 弹簧 410 包括第 1 螺旋体 411、 第 1 连接端 415 及第 2 连 接端 416 ; 所述第 2 弹簧 420 包括第 2 螺旋体 421、 第 3 连接端 425 及第 4 连接端 426 ; 所述第 3 弹簧 430 包括第 3 螺旋体 431、 第 5 连接端 435 及第 6 连接端 436。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4 的多重扭力弹簧与实施方式 1 相比, 所述连接部件 450 和所述第 1 连接端 415、 所述第 2 连接端 416、 所述第 3 连接端 425、 所述第 4 连接端 426、 所述第 5 连接端 435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436 的另一端形状不同, 对于其余内容因 相同, 故省略不计。
如图 9a 所示, 所述第 1 连接端 4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425 及所述第 5 连接 端 435 的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4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4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436 的另一端相对于一端在垂直方向形成折曲。
如图 9a 所示, 所述第 1 连接端 4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425 及所述第 5 连接 端 435 的左侧端相对于所述第 1 螺旋体 411、 所述第 2 螺旋体 421 及所述第 3 螺旋 体 431 的左侧端垂直向上形成折曲, 所述第 2 连接端 4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426 及所 述第 6 连接端 436 的左侧端相对于所述第 1 螺旋体 411、 所述第 2 螺旋体 421 及所 述第 3 螺旋体 431 的右侧端垂直向上形成折曲。 所述第 1 连接端 4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4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435 的左侧 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4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4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436 的右侧端分 别注塑形成所述连接部件 450。
所述连接部件 450 为四角形形状, 并分别包住所述第 1 连接端 4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4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435 的左侧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416、 所述第 4 连接 端 4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436 的右侧端, 使其相互结合。
所述连接部件 450 的侧向设有扣孔 451。
所述扣孔 451 的外侧方向的宽度小于内侧方向的宽度, 因而在所述扣孔 451 里 插入铆钉或螺钉等时, 不易脱落。
如上, 所述第 1 连接端 415、 所述第 2 连接端 416、 所述第 3 连接端 425、 所述 第 4 连接端 426、 所述第 5 连接端 435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436 的另一端相对于一端在 垂直方向形成折曲, 使所述连接部件 450 在所述弹性体 400 上不易脱落。
另外, 在所述连接部件 450 的侧向设有开口的扣孔 451, 使所述弹簧易于固定至 移动通信终端上。
根据情况, 所述第 1 连接端 4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4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435 的左侧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4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4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436 的右侧端上可以使用实施方式 3 的连接部件 450。
实施方式 5 图 10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5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 ; 图 10b 是图 10a 的 E-E 部 分的截面图。
如图 10 所示,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5 的多重扭力弹簧由弹性体 500 和连接部件 550 来构成。
所述弹性体 500 由第 1 弹簧 510、 第 2 弹簧 520 及第 3 弹簧 530 来组成。
所述第 1 弹簧 510 包括第 1 螺旋体 511 、 第 1 连接端 515 及第 2 连接端 516 ; 所述第 2 弹簧 520 包括第 2 螺旋体 521、 第 3 连接端 525 及第 4 连接端 526 ; 所述第 3 弹簧 530 包括第 3 螺旋体 531、 第 5 连接端 535 及第 6 连接端 536。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5 的多重扭力弹簧与实施方式 1 相比, 所述连接部件 550 和所述第 1 连接端 515、 所述第 2 连接端 516、 所述第 3 连接端 525、 所述第 4 连接端 526、 所述第 5 连接端 535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536 的另一端形状不同, 对于其余内容因 相同, 故省略不计。
如图 10a 所示, 所述第 1 连接端 515、 所述第 2 连接端 516、 所述第 3 连接端 525、 所述第 4 连接端 526、 所述第 5 连接端 535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536 的另一端压缩 成型时, 宽度大于一端的宽度, 且厚度较薄。
如上, 所述第 1 连接端 5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5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535 的 左侧端所压缩的宽度大于所述第 1 螺旋体 511、 第 2 螺旋体 521 及所述第 3 螺旋体 531 的左侧端宽度 ; 所述第 2 连接端 5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5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536 的右侧端所压缩的宽度大于所述第 1 螺旋体 511、 所述第 2 螺旋体 521 及第 3 螺 旋体 531 的右侧端宽度。
如上, 所述第 1 连接端 5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5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535 的 左侧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5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5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536 的右侧 端上分别设有所述连接部件 550。
另外, 在所述连接部件 550 上设有开口的扣孔 551, 使所述弹簧易于固定至移动 通信终端上。
所述连接部件 550 与实施方式 4 的连接部件 450 相同, 故省略不计。
根据情况, 所述第 1 连接端 5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5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535 的左侧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5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5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536 的右侧端上可以使用实施方式 3 的连接部件 350。
如上, 所述第 1 连接端 515、 所述第 2 连接端 516、 所述第 3 连接端 525、 所述 第 4 连接端 526、 所述第 5 连接端 535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536 的另一端上所压缩成型 的宽度稍大, 其厚度变薄, 从而防止所述连接部件 550 易于脱落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 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