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扭力弹簧.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973378 上传时间:2018-03-22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2.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110070676.4

申请日:

2011.03.23

公开号:

CN102374248A

公开日:

2012.03.14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F16F 3/02申请公布日:20120314|||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16F 3/02申请日:20110323|||公开

IPC分类号:

F16F3/02

主分类号:

F16F3/02

申请人:

金奉吉

发明人:

金奉吉

地址:

韩国安养市东安区坪村洞933-7梦村公寓304-201,12/1

优先权:

2010.08.13 KR 10-2010-0078356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代理人:

杨立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至少一个以上具有螺旋体的弹性体结合而成的多重扭力弹簧,所述多重扭力弹簧厚度小且弹力强,并可分别操动各个螺旋体,从而提高其耐久性。本发明的多重扭力弹簧包括:线型形状的,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并且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螺旋体的弹性体;所述弹性体由至少一个以上形成,各个弹性体的螺旋体的半径各不相同,具有同一个圆心,其一端与另一端分别相互结合。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多重扭力弹簧,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重扭力弹簧包括 : 线型形状的弹性体, 所述 弹性体的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并且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螺 旋体 ; 及 所述弹性体由至少一个以上形成, 所述各个弹性体的螺旋体的半径各不相同, 具有同 一个圆心, 所述弹性体的一端与另一端分别相互结合。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多重扭力弹簧,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体包括 : 第 1 弹簧 : 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并且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 形状的第 1 螺旋体 ; 第 2 弹簧 : 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并且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具有小于所 述第 1 螺旋体半径、 且为圆形形状的第 2 螺旋体 ; 第 3 弹簧 : 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并且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具有小于所 述第 2 螺旋体半径、 且为圆形形状的第 3 螺旋体 ; 所述第 1 螺旋体、 所述第 2 螺旋体及所述第 3 螺旋体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同心圆, 且隔开设置。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多重扭力弹簧,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3 弹簧的一端与另一 端上下交叉缠绕 2 回以上, 并且在所述第 3 螺旋体的内部具有小于所述第 3 螺旋体半 径、 且为圆形形状的第 4 螺旋体。
4: 根据权利要求 2 及 3 所述的多重扭力弹簧,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 1 螺旋体的 一端与另一端上, 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 1 连接端及第 2 连接端 ; 在所述第 2 螺旋体的一 端与另一端上, 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 3 连接端及第 4 连接端 ; 在所述第 3 螺旋体的一端 与另一端上, 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 5 连接端及第 6 连接端 ;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第 5 连接端与所述第 1 螺旋体、 第 2 螺旋体及第 3 螺旋体的一端位于同一 平面上 ; 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及第 6 连接端与所述第 1 螺旋体、 第 2 螺 旋体及第 3 螺旋体的另一端位于同一平面上 ; 在所述第 1 螺旋体的一端方向的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述第 5 连接端的一端相互隔开设置, 且随着向所述另一端 延伸, 各所述连接端越靠近 ; 在所述第 1 螺旋体的另一端方向的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一端相互隔开设置, 且随着向所述另一端延伸, 各所述连接 端越靠近。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多重扭力弹簧,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述第 5 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 接端的另一端通过焊接结合形成圆形形状。
6: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多重扭力弹簧,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 、 所述第 4 连接端 、 所述第 5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 一端各由圆形形状形成,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述第 5 连接端的另一端 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分别注塑形成连接部 件, 且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中心部设有上下方向的通孔。
7: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多重扭力弹簧,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 、 所述第 4 连接端 、 所述第 5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 一端相对于一端, 沿垂直方向曲折形成 ;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述第 5 2 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分别 注塑形成连接部件, 且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侧面设有开口的扣孔。
8: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多重扭力弹簧,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 、 所述第 4 连接端 、 所述第 5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 一端与一端相比, 其压缩成型的宽度大且厚度小,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 述第 5 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 端分别注塑形成连接部件, 且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侧面设有开口的扣孔。

说明书


多重扭力弹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重扭力弹簧, 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滑动方式的移动通信终端 上, 使其可在打开和闭合方向上进行自动或半自动滑动, 且具有弹力的多重扭力弹簧。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终端的加速发展, 具有各种功能和设计的终端被广泛的投放在市场 上, 最近滑动方式的移动通信终端被广泛使用。
     这种滑动方式的终端在设有按键的主体与设有液晶画面的滑动体之间安装有弹 簧组件, 且由弹簧组件的弹力使上述滑动体可沿着主体上下滑动并打开或闭合。
     另外, 随着移动通信终端所具备的多媒体、 影像、 广播电视等功能日趋增强, 对移 动通信终端中显示屏大小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最近为了使移动通信终端向小型化发展, 将减少弹簧组件的厚度作为解决问题的 重点。 图 1 是以往技术的弹簧组件的结构图。
     如图 1 所示, 以往技术的弹簧组件是由具备第 1 弯曲部 31a、 33a, 以及连接在 第 1 弯曲部 31a、 33a 上, 且与第 1 弯曲部 31a、 33a 相比更为弯曲的第 2 弯曲部 31b、 33b 的非对称 “S” 形状的金属丝 31、 33 构成的, 而上述金属丝 31、 33 由一对互相结合而 成。
     但是, 以往技术的弹簧组件包括第 1 弯曲部 31a、 33a 及 第 2 弯曲部 31b、 33b , 其所具备的曲率较低, 导致其弹性降低, 并且因单层结构使其耐久性差, 存在因强烈的冲 击而易于变形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提供由至少一个以上具有 螺旋体的弹性体而结合的多重扭力弹簧, 来减小其厚度且增加其弹力, 且分别操动各个螺 旋体, 从而不仅易于调整力度, 而且还可提高耐久性。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 提供一种多重扭力弹簧, 所述 多重扭力弹簧包括 : 线型形状的弹性体, 所述弹性体的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并且所 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螺旋体 ; 及所述弹性体由至少一个以上形成, 所 述各个弹性体的螺旋体的半径各不相同, 具有同一个圆心, 所述弹性体的一端与另一端分 别相互结合。
     所述弹性体包括 : 第 1 弹簧 : 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并且所述一端与所 述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第 1 螺旋体 ; 第 2 弹簧 : 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并 且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具有小于所述第 1 螺旋体半径、 且为圆形形状的第 2 螺旋 体; 第 3 弹簧 : 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并且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具有小于所 述第 2 螺旋体半径、 且为圆形形状的第 3 螺旋体 ; 所述第 1 螺旋体、 所述第 2 螺旋体及所述第 3 螺旋体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同心圆, 且隔开设置。
     所述第 3 弹簧的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2 回以上, 并且在所述第 3 螺旋 体的内部具有小于所述第 3 螺旋体半径、 且为圆形形状的第 4 螺旋体。
     在所述第 1 螺旋体的一端与另一端上, 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 1 连接端及第 2 连接端 ; 在所述第 2 螺旋体的一端与另一端上, 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 3 连接端及第 4 连 接端 ; 在所述第 3 螺旋体的一端与另一端上, 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 5 连接端及第 6 连接 端 ;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第 5 连接端与所述第 1 螺旋体、 第 2 螺旋 体及第 3 螺旋体的一端位于同一平面上 ; 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及第 6 连 接端与所述第 1 螺旋体、 第 2 螺旋体及第 3 螺旋体的另一端位于同一平面上 ; 在所述第 1 螺旋体的一端方向的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述第 5 连接端的一端相 互隔开设置, 且随着向所述另一端延伸, 各所述连接端越靠近 ; 在所述第 1 螺旋体的另一 端方向的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一端相互隔开设置, 且 随着向所述另一端延伸, 各所述连接端越靠近。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述第 5 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 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通过焊接结合形成圆形形状。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 、 所述第 4 连接端 、 所述 第 5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各由圆形形状形成,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述第 5 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 接端的另一端分别注塑形成连接部件, 且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中心部设有上下方向的通孔。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 、 所述第 4 连接端 、 所述 第 5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相对于一端, 沿垂直方向曲折形成 ; 所述第 1 连 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述第 5 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 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分别注塑形成连接部件, 且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侧面设有开 口的扣孔。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 、 所述第 4 连接端 、 所述 第 5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与一端相比, 其压缩成型的宽度大且厚度小, 所 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述第 5 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 第 4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分别注塑形成连接部件, 且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侧 面设有开口的扣孔。
     本发明的多重扭力弹簧的有益效果具体如下。
     由至少一个以上具有螺旋体的弹性体构成, 各个弹性体的螺旋体具有不同的半 径, 且位于同心圆上, 使线材的长度处于最长的状态, 但使其厚度缩至最小, 这就使弹簧变 薄, 又可增加其弹性。
     所述第 1 螺旋体、 所述第 2 螺旋体及所述第 3 螺旋体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同 心圆并隔开设置, 在螺旋体在压缩或伸张时, 可防止其相互干涉, 并分别操动各个螺旋体, 不仅易于调整力度, 而且还可提高耐久性。
     所述第 3 螺旋体的内部具有小于第 3 螺旋体半径的, 且为圆形形状的第 4 螺 旋体, 在弹簧的厚度未变的情况下, 利用其内部的空间, 使线材的长度加长并增加其弹性。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述第 5 连接端的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一端相互侧向隔开设置, 且越向另一端延伸, 其 越相互靠近, 这就可以缩小弹簧的大小, 同时在压缩或伸张时, 可使外力均匀地传至螺旋 体, 便于其移动。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述第 5 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 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分别形成圆形并焊接结合, 在压缩或 伸张时, 可使其外力负荷均匀地传至螺旋体。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及所述第 5 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 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设有具有通孔的所述连接部件, 可利 用铆钉等便利地安装在移动通信终端上。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 所述第 4 连接端、 所述 第 5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相对于一端在垂直方向上曲折而成, 这使所述连 接部件在所述弹性体上不易脱落。
     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侧面设有开口的扣孔, 使所述弹簧易于固定至移动通信终端 上。
     所述第 1 连接端、 所述第 2 连接端、 所述第 3 连接端 、 所述第 4 连接端、 所述 第 5 连接端及所述第 6 连接端的另一端上所压缩成型的宽度稍大, 其厚度较薄, 从而可防 止所述连接部件易于脱落。 附图说明
     图 图 图 图 图 一; 图 二; 图 三; 图 图 图 图 图 图 图 图 图图 1 是以往技术的弹簧组件的结构图 ; 2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立体图 ; 3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分解立体图 ; 4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 ; 4b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截面图 ; 5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安装在移动通信终端上的操作过程图 5b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安装在移动通信终端上的操作过程图 5c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安装在移动通信终端上的操作过程图 6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2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立体图 ; 7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2 的第 3 弹簧的平面图 ; 7b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2 的第 3 弹簧的截面图 ; 8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3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 ; 8b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3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截面图 ; 9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4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 ; 9b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4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截面图 ; 10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5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 ; 10b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5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 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 并 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方式 1 图 2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立体图 ; 图 3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 多重扭力弹簧的分解立体图 ; 图 4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 ; 图 4b 是图 4a 的 A-A 部分的截面图 ; 图 5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安装在移动 通信终端上的操作过程图。
     如图 2 至图 5 所示, 本发明实施方式 1 的多重扭力弹簧包括至少一个以上弹 性体 100。
     所述弹性体 100 是由截面为四方形的线型形成。
     如上, 所述弹性体 100 是由薄金属丝之类的线材制成的。
     进一步, 所述弹性体 100 是截面可为三角形、 圆形或五角形等各种形状的线型。
     另外, 所述弹性体 100 的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并且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 有圆形形状的螺旋体。 进一步, 所述弹性体 100 是由第 1 弹簧 110、 第 2 弹簧 120 及第 3 弹簧 130 组成的。
     如图 3 及图 4 所示, 所述第 1 弹簧 110 是截面为四方形的线型, 且其一端与 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1 回, 而且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第 1 螺旋体 111。
     如上, 所述第 1 弹簧 110 的左右两端相互重叠缠绕, 且在中心形成环状的第 1 螺旋体 111。
     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的内部呈空圆形状, 且其一端与另一端在某一点上下交叉 叠成 2 层。
     另外, 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的一端与另一端上, 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 1 连接端 115 及第 2 连接端 116。向第 1 连接端 115 延伸,向第 2 连接端 116 延伸, 所述第 1 螺 旋体 111 两端的延伸方向是相反的。
     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的一端与所述 第 1 螺旋体 111 的一端, 即在左侧下方 一体形成, 且在与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越来越远的方向形成突起。
     并且, 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向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的中心点方向倾斜。
     如图 3 所示, 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在与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越来越远的方 向, 也就是左侧往下方向倾斜。
     而且, 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的另一端, 即左侧端上缠绕形成小于所述第 1 螺旋 体 111 半径的圆形。
     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的一端与所述 第 1 螺旋体 111 的另一端, 即在右侧上 方一体形成, 且与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相反的方向, 即在右侧方向形成突起。
     并且, 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向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的中心点方向倾斜。
     如图 3 所示, 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在与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越来越远的方 向, 也就是右侧往下方向倾斜。
     而且, 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的右侧端上缠绕形成小于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半 径的圆形。
     对此, 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与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是以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为中心左右对称的。
     如图 3 及图 4 所示, 所述第 2 弹簧 120 是截面为四角形的线型, 且其一端与 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1 回, 而且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第 2 螺旋体 121。
     所述第 2 螺旋体 121 的内部呈空环状, 且其一端与另一端在某一点上下交叉叠 成 2 层。
     所述第 2 螺旋体 121 位于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的内部, 且其半径小于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的半径, 与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同心圆并隔开设置。
     另外, 所述第 2 螺旋体 121 的一端与另一端上, 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 3 连接端 125 及第 4 连接端 126。向第 3 连接端 125 延伸, 另一端上向第 4 连接端 126 延伸, 所 述第 2 螺旋体 121 两端的延伸方向是相反的。
     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的一端与所述 第 2 螺旋体 121 的一端, 即在左侧下方 一体形成, 且与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的一端在同一个平面上并隔开设置。 并且, 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的另一端在与所述 第 2 螺旋体 121 越来越远的 方向, 即在左侧形成突起, 且向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的左侧端方向倾斜。
     另外, 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越往左侧方向延伸, 就与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越 来越近。
     另外, 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的另一端, 即在左侧端缠绕形成大于第 1 连接端 115 的左侧端半径的圆形, 并包住第 1 连接端 115 的左侧端, 且与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的左侧端焊接结合。
     所述第 4 连接端 126 的一端与所述 第 1 螺旋体 111 的另一端, 即在右侧上方 一体形成, 且与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的一端在同一个平面上并隔开设置。
     并且, 所述第 4 连接端 126 的另一端在与所述 第 2 螺旋体 121 越来越远的 方向形成突起, 且向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的右侧端方向倾斜。
     另外, 所述第 4 连接端 126 越往右侧方向延伸, 就与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越 来越近。
     而且, 所述第 4 连接端 126 的另一端, 即在左侧端缠绕形成大于第 2 连接端 116 的右侧端半径的圆形, 并包住第 2 连接端 116 的右侧端, 且与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的右侧端焊接结合。
     如图 3 及图 4 所示, 所述第 3 弹簧 130 是截面为四角形的线型, 且其一端与 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1 回, 而且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第 3 螺旋体 131。
     所述第 3 螺旋体 131 的内部呈空环状, 且其一端与另一端在某一点上下交叉叠 成 2 层。
     所述第 3 螺旋体 131 位于所述第 2 螺旋体 121 的内部, 且其半径小于所述第 2 螺旋体 121 的半径, 与所述第 2 螺旋体 121 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同心圆并隔开设置。
     另外, 所述第 3 螺旋体 131 的一端与另一端上, 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 5 连接端 135 及第 6 连接端 136。向第 5 连接端 135 延伸, 另一端上向第 6 连接端 136 延伸, 所
     述第 3 螺旋体 131 两端的延伸方向是相反的。
     所述第 5 连接端 135 的一端与所述第 2 螺旋体 121 的一端, 即在左侧下方一 体形成, 且与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的一端在同一个平面上并隔开设置。
     并且, 所述第 5 连接端 135 的另一端在与所述第 3 螺旋体 131 越来越远的方 向, 即在左侧形成突起, 且向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的左侧端方向倾斜。
     另外, 所述第 5 连接端 135 越往左侧方向延伸, 就与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越 来越近。
     而且, 所述第 5 连接端 135 的左侧端缠绕形成大于第 3 连接端 125 的左侧端 半径的圆形, 并包住第 3 连接端 125 的左侧端, 且与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的左侧端焊 接结合。
     所述第 6 连接端 136 的一端与所述第 3 螺旋体 121 的另一端, 即在右侧上方 一体形成, 且与所述第 4 连接端 126 的一端在同一个平面上并隔开设置。
     并且, 所述第 6 连接端 136 的另一端在与所述第 3 螺旋体 131 越来越远的方 向形成突起, 且向所述第 4 连接端 126 的右侧端方向倾斜。
     另外, 所述第 6 连接端 136 越往右侧方向延伸, 就与所述第 4 连接端 126 越 来越近。
     而且, 所述第 6 连接端 136 的另一端, 即在右侧端缠绕形成大于第 4 连接端 126 的右侧端半径的圆形, 并包住第 4 连接端 126 的右侧端, 且与所述第 4 连接端 126 的右侧端焊接结合。
     然而, 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 所 述第 4 连接端 126 、 所述第 5 连接端 135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136 的另一端相对于一 端, 沿垂直方向形成折曲, 也可锻压成型。
     对此, 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所述第 2 螺旋体 121 及所述第 3 螺旋体 131 在 同一个平面上形成同心圆并隔开设置, 使螺旋体在压缩或伸张时, 防止相互干涉, 并使各个 螺旋体分别动作, 不仅易于调整力度, 而且可提高耐久性。
     另外, 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135 的 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1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136 的一端相 互侧向隔开设置, 且越向另一端延伸, 使其越来越靠近而结合, 这就可以缩小弹簧的大小, 并受到收缩及膨胀时, 应力均匀地传至螺旋体, 使其动作顺畅灵活。
     另外, 所述第 1 连接端 1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1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135 的 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1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1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136 的另一 端分别形成圆形并焊接结合, 在受到收缩及膨胀时, 使负荷均匀地传至螺旋体, 使弹簧固定 至移动通信终端时, 可提高结合力。
     以下结合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实施方式 1 对多重扭力弹簧的动作过程进行描述。
     图 5a 是根据移动通信终端的滑动体 92, 使移动通信终端的主体 91 呈现闭合 的状态图 ; 图 5b 是移动通信终端的滑动体 92 的半移动状态图 ; 图 5c 是通过滑动移 动通信终端的滑动体 92, 使移动通信终端的主体 91 呈现打开的状态图。
     如图 5a 所示, 所述弹性体 100 对角线方向设置在所述移动通信终端的主体 91 上, 其左侧端固定至所述移动通信终端的滑动体 92, 其右侧端固定至所述移动通信终端的主体 91 上。
     如图 5b 所示, 所述移动通信终端的滑动体 92 被滑向右侧时, 则与所述移动通 信终端的滑动体 92 连接的所述弹性体 100 的左侧端向右侧移动并压缩所述螺旋体。
     此时, 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所述第 2 螺旋体 121 及所述第 3 螺旋体 131 受 力均匀, 分别以相同的比率膨胀, 且互不干涉。
     如图 5c 所示, 所述弹性体 100 的最大压缩控制点 (Compression Kneepoint) , 即所述弹性体 100 的左侧端超过右侧端的垂直线时, 由于所述螺旋体的弹性恢复力, 所述 弹性体 100 的左侧端向右侧自动滑动, 这就导致移动通信终端滑动体 92 也自动滑动。
     此时, 所述第 1 螺旋体 111、 所述第 2 螺旋体 121 及所述第 3 螺旋体 131 的 弹力集中至所述弹性体 100 的左右两端, 使所述弹性体 100 的弹力增加。
     如上所述, 由至少一个以上具有螺旋体的弹性体 100 来构成的, 各个弹性体 100 的螺旋体具有不同的半径位于同心圆上, 使线材的长度处于最长的状态但使其厚度缩小至 最小, 这就使弹簧变薄, 又可增加弹力, 且防止各个弹簧的互相干涉, 使其动作顺畅灵活。
     实施方式 2 图 6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2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立体图 ; 图 7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2 的第 3 弹簧的平面图 ;图 7b 是图 7a 的 B-B 部分的截面图。 本发明实施方式 2 的多重扭力弹簧包括至少一个以上弹性体 200, 所述弹性体 200 由第 1 弹簧 210、 第 2 弹簧 220 及第 3 弹簧 230 来组成。
     并且, 所述第 1 弹簧 210 由第 1 螺旋体 211、 第 1 连接端 215 及 第 2 连接 端 216 来形成 ; 所述第 2 弹簧 220 由第 2 螺旋体 221、 第 3 连接端 225 及第 4 连接 端 226 来形成 ; 所述第 4 弹簧 230 由第 3 螺旋体 231、 第 5 连接端 235 及第 6 连接 端 236 来形成。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2 与实施方式 1 相比, 除了第 3 弹簧 230 以外, 其余内容 相同, 故相同内容省略不计。
     如图 6 及图 7 所示, 所述第 3 弹簧 230 是截面为四角形的线型, 且其一端与 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 2 回, 而且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第 3 螺旋体 231 和 第 4 螺旋体 232。
     根据情况, 所述第 3 弹簧 230 可以缠绕 2 回以上, 以便形成 2 个以上的螺旋 体。
     所述第 3 螺旋体 231 的内部呈空环状, 且其一端与另一端在某一点上下交叉叠 成 2 层。
     所述第 3 螺旋体 231 位于所述第 2 螺旋体 221 的内部, 且其半径小于所述第 2 螺旋体 221 的半径, 与所述第 2 螺旋体 221 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同心圆并隔开设置。
     所述第 4 螺旋体 232 位于所述第 3 螺旋体 231 的内部, 且其半径小于所述第 3 螺旋体 231 的半径。
     如图 7a 所示, 所述第 4 螺旋体 232 位于所述第 3 螺旋体 231 的内圆周上。
     对此, 所述第 3 螺旋体 231 的内部具有小于第 3 螺旋体 231 半径的圆形形状 的第 4 螺旋体 232, 在弹簧的厚度未变的情况下, 利用其内部的空间, 使线材的长度加长
     而增加弹力。
     另外, 所述第 3 螺旋体 231 的一端的一端与另一端上, 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 5 连接端 235 及第 6 连接端 236。向第 5 连接端 235 延伸, 另一端上向第 6 连接端 236 延伸, 所述第 3 螺旋体 231 两端的延伸方向是相反的。
     所述第 5 连接端 235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236 与实施方式 1 的第 5 连接端 135 及第 6 连接端 136 相同, 故省略不计。
     实施方式 3 图 8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3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 ; 图 8b 是图 8a 的 C-C 部分的 截面图。
     如图 8 所示,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3 的多重扭力弹簧由弹性体 300 和连接部件 350 来构成。
     所述弹性体 300 由第 1 弹簧 310、 第 2 弹簧 320 及第 3 弹簧 330 来组成。
     所述第 1 弹簧 310 包括第 1 螺旋体 311、 第 1 连接端 315 及第 2 连接端 316 ; 所述第 2 弹簧 320 包括第 2 螺旋体 321、 第 3 连接端 325 及第 4 连接端 326 ; 所述第 3 弹簧 330 包括第 3 螺旋体 331、 第 5 连接端 335 及 第 6 连接端 336。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3 的所述弹性体 300 与实施方式 1 相比, 所述第 1 连接端 3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3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335 的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3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326 及 所述第 6 连接端 336 未焊接结合, 而由所述连接部件 350 结 合, 对于其余内容因相同, 故省略不计。
     如图 8a 所示, 所述第 1 连接端 3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325 及所述第 5 连接 端 335 的左侧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3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3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336 的右侧端是由圆形形状来构成的。
     并且, 所述第 1 连接端 3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3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335 的 左侧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3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3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336 的右侧 端分别注塑形成所述连接部件 350。
     如图 8 所示, 所述连接部件 350 为圆形形状, 并分别包住所述第 1 连接端 3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3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335 的左侧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3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3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336 的右侧端, 使其相互结合。
     并且, 所述连接部件 350 的中心部设有上下方向的通孔 351。
     所述通孔 351 为圆形, 且所述弹性体 300 安装于移动通信终端上时, 在其插入 铆钉或螺钉。
     如上, 所述第 1 连接端 3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3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335 的 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3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326 及 所述第 6 连接端 336 的另一 端设有具有通孔 351 的所述连接部件 350, 利用铆钉等, 易于安装至移动通信终端上。
     实施方式 4 图 9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4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 ; 图 9b 是图 9a 的 D-D 部分 的截面图。
     如图 9 所示,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4 的多重扭力弹簧由弹性体 400 和连接部件 450 来构成。
     所述弹性体 400 由第 1 弹簧 410、 第 2 弹簧 420 及第 3 弹簧 430 来组成。
     并且, 所述第 1 弹簧 410 包括第 1 螺旋体 411、 第 1 连接端 415 及第 2 连 接端 416 ; 所述第 2 弹簧 420 包括第 2 螺旋体 421、 第 3 连接端 425 及第 4 连接端 426 ; 所述第 3 弹簧 430 包括第 3 螺旋体 431、 第 5 连接端 435 及第 6 连接端 436。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4 的多重扭力弹簧与实施方式 1 相比, 所述连接部件 450 和所述第 1 连接端 415、 所述第 2 连接端 416、 所述第 3 连接端 425、 所述第 4 连接端 426、 所述第 5 连接端 435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436 的另一端形状不同, 对于其余内容因 相同, 故省略不计。
     如图 9a 所示, 所述第 1 连接端 4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425 及所述第 5 连接 端 435 的另一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4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4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436 的另一端相对于一端在垂直方向形成折曲。
     如图 9a 所示, 所述第 1 连接端 4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425 及所述第 5 连接 端 435 的左侧端相对于所述第 1 螺旋体 411、 所述第 2 螺旋体 421 及所述第 3 螺旋 体 431 的左侧端垂直向上形成折曲, 所述第 2 连接端 4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426 及所 述第 6 连接端 436 的左侧端相对于所述第 1 螺旋体 411、 所述第 2 螺旋体 421 及所 述第 3 螺旋体 431 的右侧端垂直向上形成折曲。 所述第 1 连接端 4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4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435 的左侧 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4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4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436 的右侧端分 别注塑形成所述连接部件 450。
     所述连接部件 450 为四角形形状, 并分别包住所述第 1 连接端 4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4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435 的左侧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416、 所述第 4 连接 端 4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436 的右侧端, 使其相互结合。
     所述连接部件 450 的侧向设有扣孔 451。
     所述扣孔 451 的外侧方向的宽度小于内侧方向的宽度, 因而在所述扣孔 451 里 插入铆钉或螺钉等时, 不易脱落。
     如上, 所述第 1 连接端 415、 所述第 2 连接端 416、 所述第 3 连接端 425、 所述 第 4 连接端 426、 所述第 5 连接端 435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436 的另一端相对于一端在 垂直方向形成折曲, 使所述连接部件 450 在所述弹性体 400 上不易脱落。
     另外, 在所述连接部件 450 的侧向设有开口的扣孔 451, 使所述弹簧易于固定至 移动通信终端上。
     根据情况, 所述第 1 连接端 4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4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435 的左侧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4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4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436 的右侧端上可以使用实施方式 3 的连接部件 450。
     实施方式 5 图 10a 是本发明实施方式 5 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 ; 图 10b 是图 10a 的 E-E 部 分的截面图。
     如图 10 所示,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5 的多重扭力弹簧由弹性体 500 和连接部件 550 来构成。
     所述弹性体 500 由第 1 弹簧 510、 第 2 弹簧 520 及第 3 弹簧 530 来组成。
     所述第 1 弹簧 510 包括第 1 螺旋体 511 、 第 1 连接端 515 及第 2 连接端 516 ; 所述第 2 弹簧 520 包括第 2 螺旋体 521、 第 3 连接端 525 及第 4 连接端 526 ; 所述第 3 弹簧 530 包括第 3 螺旋体 531、 第 5 连接端 535 及第 6 连接端 536。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5 的多重扭力弹簧与实施方式 1 相比, 所述连接部件 550 和所述第 1 连接端 515、 所述第 2 连接端 516、 所述第 3 连接端 525、 所述第 4 连接端 526、 所述第 5 连接端 535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536 的另一端形状不同, 对于其余内容因 相同, 故省略不计。
     如图 10a 所示, 所述第 1 连接端 515、 所述第 2 连接端 516、 所述第 3 连接端 525、 所述第 4 连接端 526、 所述第 5 连接端 535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536 的另一端压缩 成型时, 宽度大于一端的宽度, 且厚度较薄。
     如上, 所述第 1 连接端 5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5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535 的 左侧端所压缩的宽度大于所述第 1 螺旋体 511、 第 2 螺旋体 521 及所述第 3 螺旋体 531 的左侧端宽度 ; 所述第 2 连接端 5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5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536 的右侧端所压缩的宽度大于所述第 1 螺旋体 511、 所述第 2 螺旋体 521 及第 3 螺 旋体 531 的右侧端宽度。
     如上, 所述第 1 连接端 5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5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535 的 左侧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5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5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536 的右侧 端上分别设有所述连接部件 550。
     另外, 在所述连接部件 550 上设有开口的扣孔 551, 使所述弹簧易于固定至移动 通信终端上。
     所述连接部件 550 与实施方式 4 的连接部件 450 相同, 故省略不计。
     根据情况, 所述第 1 连接端 515、 所述第 3 连接端 525 及所述第 5 连接端 535 的左侧端和所述第 2 连接端 516、 所述第 4 连接端 526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536 的右侧端上可以使用实施方式 3 的连接部件 350。
     如上, 所述第 1 连接端 515、 所述第 2 连接端 516、 所述第 3 连接端 525、 所述 第 4 连接端 526、 所述第 5 连接端 535 及所述第 6 连接端 536 的另一端上所压缩成型 的宽度稍大, 其厚度变薄, 从而防止所述连接部件 550 易于脱落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 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多重扭力弹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多重扭力弹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多重扭力弹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重扭力弹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重扭力弹簧.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374248A43申请公布日20120314CN102374248ACN102374248A21申请号201110070676422申请日20110323102010007835620100813KRF16F3/0220060171申请人金奉吉地址韩国安养市东安区坪村洞9337梦村公寓304201,12/172发明人金奉吉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12代理人杨立54发明名称多重扭力弹簧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由至少一个以上具有螺旋体的弹性体结合而成的多重扭力弹簧,所述多重扭力弹簧厚度小且弹力强,并可分别操动各个螺旋体,从而提高其耐久性。本发明的多重。

2、扭力弹簧包括线型形状的,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并且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螺旋体的弹性体;所述弹性体由至少一个以上形成,各个弹性体的螺旋体的半径各不相同,具有同一个圆心,其一端与另一端分别相互结合。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10页附图10页CN102374253A1/2页21一种多重扭力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重扭力弹簧包括线型形状的弹性体,所述弹性体的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并且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螺旋体;及所述弹性体由至少一个以上形成,所述各个弹性体的螺旋体的半径各不相同,具有同一个圆心,所述。

3、弹性体的一端与另一端分别相互结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扭力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包括第1弹簧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并且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第1螺旋体;第2弹簧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并且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具有小于所述第1螺旋体半径、且为圆形形状的第2螺旋体;第3弹簧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并且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具有小于所述第2螺旋体半径、且为圆形形状的第3螺旋体;所述第1螺旋体、所述第2螺旋体及所述第3螺旋体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同心圆,且隔开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重扭力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弹簧的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2回以上,并且。

4、在所述第3螺旋体的内部具有小于所述第3螺旋体半径、且为圆形形状的第4螺旋体。4根据权利要求2及3所述的多重扭力弹簧,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螺旋体的一端与另一端上,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1连接端及第2连接端;在所述第2螺旋体的一端与另一端上,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3连接端及第4连接端;在所述第3螺旋体的一端与另一端上,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5连接端及第6连接端;所述第1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及第5连接端与所述第1螺旋体、第2螺旋体及第3螺旋体的一端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及第6连接端与所述第1螺旋体、第2螺旋体及第3螺旋体的另一端位于同一平面上;在所述第1螺旋体的一端方向的所述第1连接。

5、端、所述第3连接端及所述第5连接端的一端相互隔开设置,且随着向所述另一端延伸,各所述连接端越靠近;在所述第1螺旋体的另一端方向的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一端相互隔开设置,且随着向所述另一端延伸,各所述连接端越靠近。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重扭力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及所述第5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另一端通过焊接结合形成圆形形状。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重扭力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连接端、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所述第5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另一端各由圆形形状形成,所述第1连。

6、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及所述第5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另一端分别注塑形成连接部件,且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中心部设有上下方向的通孔。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重扭力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连接端、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所述第5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另一端相对于一端,沿垂直方向曲折形成;所述第1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及所述第5权利要求书CN102374248ACN102374253A2/2页3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另一端分别注塑形成连接部件,且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侧面设有开口的扣孔。8根据权利要求。

7、4所述的多重扭力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连接端、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所述第5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另一端与一端相比,其压缩成型的宽度大且厚度小,所述第1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及所述第5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另一端分别注塑形成连接部件,且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侧面设有开口的扣孔。权利要求书CN102374248ACN102374253A1/10页4多重扭力弹簧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多重扭力弹簧,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滑动方式的移动通信终端上,使其可在打开和闭合方向上进行自动或半自动滑动,且具有弹力的多重扭力弹簧。背景技术00。

8、02随着移动通信终端的加速发展,具有各种功能和设计的终端被广泛的投放在市场上,最近滑动方式的移动通信终端被广泛使用。0003这种滑动方式的终端在设有按键的主体与设有液晶画面的滑动体之间安装有弹簧组件,且由弹簧组件的弹力使上述滑动体可沿着主体上下滑动并打开或闭合。0004另外,随着移动通信终端所具备的多媒体、影像、广播电视等功能日趋增强,对移动通信终端中显示屏大小的要求也越来越多。0005最近为了使移动通信终端向小型化发展,将减少弹簧组件的厚度作为解决问题的重点。0006图1是以往技术的弹簧组件的结构图。0007如图1所示,以往技术的弹簧组件是由具备第1弯曲部31A、33A,以及连接在第1弯曲部。

9、31A、33A上,且与第1弯曲部31A、33A相比更为弯曲的第2弯曲部31B、33B的非对称“S”形状的金属丝31、33构成的,而上述金属丝31、33由一对互相结合而成。0008但是,以往技术的弹簧组件包括第1弯曲部31A、33A及第2弯曲部31B、33B,其所具备的曲率较低,导致其弹性降低,并且因单层结构使其耐久性差,存在因强烈的冲击而易于变形等问题。发明内容0009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提供由至少一个以上具有螺旋体的弹性体而结合的多重扭力弹簧,来减小其厚度且增加其弹力,且分别操动各个螺旋体,从而不仅易于调整力度,而且还可提高耐久性。0010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

10、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一种多重扭力弹簧,所述多重扭力弹簧包括线型形状的弹性体,所述弹性体的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并且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螺旋体;及所述弹性体由至少一个以上形成,所述各个弹性体的螺旋体的半径各不相同,具有同一个圆心,所述弹性体的一端与另一端分别相互结合。0011所述弹性体包括第1弹簧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并且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第1螺旋体;第2弹簧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并且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具有小于所述第1螺旋体半径、且为圆形形状的第2螺旋体;第3弹簧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并且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之间具有小于所述第2螺旋体。

11、半径、且为圆形形状的第3螺旋体;所述第1螺旋体、所述第2螺旋体及说明书CN102374248ACN102374253A2/10页5所述第3螺旋体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同心圆,且隔开设置。0012所述第3弹簧的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2回以上,并且在所述第3螺旋体的内部具有小于所述第3螺旋体半径、且为圆形形状的第4螺旋体。0013在所述第1螺旋体的一端与另一端上,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1连接端及第2连接端;在所述第2螺旋体的一端与另一端上,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3连接端及第4连接端;在所述第3螺旋体的一端与另一端上,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5连接端及第6连接端;所述第1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及第5连接端与所述第1。

12、螺旋体、第2螺旋体及第3螺旋体的一端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及第6连接端与所述第1螺旋体、第2螺旋体及第3螺旋体的另一端位于同一平面上;在所述第1螺旋体的一端方向的所述第1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及所述第5连接端的一端相互隔开设置,且随着向所述另一端延伸,各所述连接端越靠近;在所述第1螺旋体的另一端方向的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一端相互隔开设置,且随着向所述另一端延伸,各所述连接端越靠近。0014所述第1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及所述第5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另一端通过焊接结合形成圆形形状。0015所述第1连接。

13、端、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所述第5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另一端各由圆形形状形成,所述第1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及所述第5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另一端分别注塑形成连接部件,且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中心部设有上下方向的通孔。0016所述第1连接端、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所述第5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另一端相对于一端,沿垂直方向曲折形成;所述第1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及所述第5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另一端分别注塑形成连接部件,且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侧面设有开口的扣孔。00。

14、17所述第1连接端、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所述第5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另一端与一端相比,其压缩成型的宽度大且厚度小,所述第1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及所述第5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另一端分别注塑形成连接部件,且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侧面设有开口的扣孔。0018本发明的多重扭力弹簧的有益效果具体如下。0019由至少一个以上具有螺旋体的弹性体构成,各个弹性体的螺旋体具有不同的半径,且位于同心圆上,使线材的长度处于最长的状态,但使其厚度缩至最小,这就使弹簧变薄,又可增加其弹性。0020所述第1螺旋体、所述第2螺旋体及所述第3螺旋体在同一。

15、个平面上形成同心圆并隔开设置,在螺旋体在压缩或伸张时,可防止其相互干涉,并分别操动各个螺旋体,不仅易于调整力度,而且还可提高耐久性。0021所述第3螺旋体的内部具有小于第3螺旋体半径的,且为圆形形状的第4螺旋体,在弹簧的厚度未变的情况下,利用其内部的空间,使线材的长度加长并增加其弹性。0022所述第1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及所述第5连接端的一端和所述第2连接说明书CN102374248ACN102374253A3/10页6端、所述第4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一端相互侧向隔开设置,且越向另一端延伸,其越相互靠近,这就可以缩小弹簧的大小,同时在压缩或伸张时,可使外力均匀地传至螺旋体,便于其移动。0。

16、023所述第1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及所述第5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另一端分别形成圆形并焊接结合,在压缩或伸张时,可使其外力负荷均匀地传至螺旋体。0024所述第1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及所述第5连接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另一端设有具有通孔的所述连接部件,可利用铆钉等便利地安装在移动通信终端上。0025所述第1连接端、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所述第5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另一端相对于一端在垂直方向上曲折而成,这使所述连接部件在所述弹性体上不易脱落。0026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侧面设有开口的扣孔,。

17、使所述弹簧易于固定至移动通信终端上。0027所述第1连接端、所述第2连接端、所述第3连接端、所述第4连接端、所述第5连接端及所述第6连接端的另一端上所压缩成型的宽度稍大,其厚度较薄,从而可防止所述连接部件易于脱落。附图说明0028图1是以往技术的弹簧组件的结构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多重扭力弹簧的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分解立体图;图4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图4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多重扭力弹簧的截面图;图5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多重扭力弹簧安装在移动通信终端上的操作过程图一;图5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多重扭力弹簧安装在移动通信终端上的操作过程图。

18、二;图5C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多重扭力弹簧安装在移动通信终端上的操作过程图三;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多重扭力弹簧的立体图;图7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第3弹簧的平面图;图7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第3弹簧的截面图;图8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图8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多重扭力弹簧的截面图;图9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图9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多重扭力弹簧的截面图;图10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图10B是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多重扭力弹簧的截面图。说明书CN102374248ACN102374253A4/10页7具体实施方式0029以下结合附。

19、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0030实施方式1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多重扭力弹簧的立体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分解立体图;图4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图4B是图4A的AA部分的截面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多重扭力弹簧安装在移动通信终端上的操作过程图。0031如图2至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多重扭力弹簧包括至少一个以上弹性体100。0032所述弹性体100是由截面为四方形的线型形成。0033如上,所述弹性体100是由薄金属丝之类的线材制成的。0034进一步,所述弹性体100是截面可为三角形、圆。

20、形或五角形等各种形状的线型。0035另外,所述弹性体100的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并且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螺旋体。0036进一步,所述弹性体100是由第1弹簧110、第2弹簧120及第3弹簧130组成的。0037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1弹簧110是截面为四方形的线型,且其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1回,而且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第1螺旋体111。0038如上,所述第1弹簧110的左右两端相互重叠缠绕,且在中心形成环状的第1螺旋体111。0039所述第1螺旋体111的内部呈空圆形状,且其一端与另一端在某一点上下交叉叠成2层。0040另外,所述第1螺旋体111的一端与另一端上。

21、,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1连接端115及第2连接端116。向第1连接端115延伸,向第2连接端116延伸,所述第1螺旋体111两端的延伸方向是相反的。0041所述第1连接端115的一端与所述第1螺旋体111的一端,即在左侧下方一体形成,且在与所述第1螺旋体111越来越远的方向形成突起。0042并且,所述第1连接端115向所述第1螺旋体111的中心点方向倾斜。0043如图3所示,所述第1连接端115在与所述第1螺旋体111越来越远的方向,也就是左侧往下方向倾斜。0044而且,所述第1连接端115的另一端,即左侧端上缠绕形成小于所述第1螺旋体111半径的圆形。0045所述第2连接端116的一端与所述第。

22、1螺旋体111的另一端,即在右侧上方一体形成,且与所述第1连接端115相反的方向,即在右侧方向形成突起。0046并且,所述第2连接端116向所述第1螺旋体111的中心点方向倾斜。0047如图3所示,所述第2连接端116在与所述第1螺旋体111越来越远的方向,也就是右侧往下方向倾斜。说明书CN102374248ACN102374253A5/10页80048而且,所述第2连接端116的右侧端上缠绕形成小于所述第1螺旋体111半径的圆形。0049对此,所述第2连接端116与所述第1连接端115是以所述第1螺旋体111为中心左右对称的。0050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2弹簧120是截面为四角形的线型,。

23、且其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1回,而且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第2螺旋体121。0051所述第2螺旋体121的内部呈空环状,且其一端与另一端在某一点上下交叉叠成2层。0052所述第2螺旋体121位于所述第1螺旋体111的内部,且其半径小于所述第1螺旋体111的半径,与所述第1螺旋体111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同心圆并隔开设置。0053另外,所述第2螺旋体121的一端与另一端上,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3连接端125及第4连接端126。向第3连接端125延伸,另一端上向第4连接端126延伸,所述第2螺旋体121两端的延伸方向是相反的。0054所述第3连接端125的一端与所述第2螺旋体121的一端,即。

24、在左侧下方一体形成,且与所述第1连接端115的一端在同一个平面上并隔开设置。0055并且,所述第3连接端125的另一端在与所述第2螺旋体121越来越远的方向,即在左侧形成突起,且向所述第1连接端115的左侧端方向倾斜。0056另外,所述第3连接端125越往左侧方向延伸,就与所述第1连接端115越来越近。0057另外,所述第3连接端125的另一端,即在左侧端缠绕形成大于第1连接端115的左侧端半径的圆形,并包住第1连接端115的左侧端,且与所述第1连接端115的左侧端焊接结合。0058所述第4连接端126的一端与所述第1螺旋体111的另一端,即在右侧上方一体形成,且与所述第3连接端125的一端在。

25、同一个平面上并隔开设置。0059并且,所述第4连接端126的另一端在与所述第2螺旋体121越来越远的方向形成突起,且向所述第2连接端116的右侧端方向倾斜。0060另外,所述第4连接端126越往右侧方向延伸,就与所述第2连接端116越来越近。0061而且,所述第4连接端126的另一端,即在左侧端缠绕形成大于第2连接端116的右侧端半径的圆形,并包住第2连接端116的右侧端,且与所述第2连接端116的右侧端焊接结合。0062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3弹簧130是截面为四角形的线型,且其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1回,而且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第3螺旋体131。0063所述第3螺旋体131的。

26、内部呈空环状,且其一端与另一端在某一点上下交叉叠成2层。0064所述第3螺旋体131位于所述第2螺旋体121的内部,且其半径小于所述第2螺旋体121的半径,与所述第2螺旋体121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同心圆并隔开设置。0065另外,所述第3螺旋体131的一端与另一端上,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5连接端135及第6连接端136。向第5连接端135延伸,另一端上向第6连接端136延伸,所说明书CN102374248ACN102374253A6/10页9述第3螺旋体131两端的延伸方向是相反的。0066所述第5连接端135的一端与所述第2螺旋体121的一端,即在左侧下方一体形成,且与所述第3连接端125的一端。

27、在同一个平面上并隔开设置。0067并且,所述第5连接端135的另一端在与所述第3螺旋体131越来越远的方向,即在左侧形成突起,且向所述第3连接端125的左侧端方向倾斜。0068另外,所述第5连接端135越往左侧方向延伸,就与所述第3连接端125越来越近。0069而且,所述第5连接端135的左侧端缠绕形成大于第3连接端125的左侧端半径的圆形,并包住第3连接端125的左侧端,且与所述第3连接端125的左侧端焊接结合。0070所述第6连接端136的一端与所述第3螺旋体121的另一端,即在右侧上方一体形成,且与所述第4连接端126的一端在同一个平面上并隔开设置。0071并且,所述第6连接端136的另。

28、一端在与所述第3螺旋体131越来越远的方向形成突起,且向所述第4连接端126的右侧端方向倾斜。0072另外,所述第6连接端136越往右侧方向延伸,就与所述第4连接端126越来越近。0073而且,所述第6连接端136的另一端,即在右侧端缠绕形成大于第4连接端126的右侧端半径的圆形,并包住第4连接端126的右侧端,且与所述第4连接端126的右侧端焊接结合。0074然而,所述第1连接端115、所述第2连接端116、所述第3连接端125、所述第4连接端126、所述第5连接端135及所述第6连接端136的另一端相对于一端,沿垂直方向形成折曲,也可锻压成型。0075对此,所述第1螺旋体111、所述第2螺。

29、旋体121及所述第3螺旋体131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同心圆并隔开设置,使螺旋体在压缩或伸张时,防止相互干涉,并使各个螺旋体分别动作,不仅易于调整力度,而且可提高耐久性。0076另外,所述第1连接端115、所述第3连接端125及所述第5连接端135的一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116、所述第4连接端126及所述第6连接端136的一端相互侧向隔开设置,且越向另一端延伸,使其越来越靠近而结合,这就可以缩小弹簧的大小,并受到收缩及膨胀时,应力均匀地传至螺旋体,使其动作顺畅灵活。0077另外,所述第1连接端115、所述第3连接端125及所述第5连接端135的另一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116、所述第4连接端126及所述。

30、第6连接端136的另一端分别形成圆形并焊接结合,在受到收缩及膨胀时,使负荷均匀地传至螺旋体,使弹簧固定至移动通信终端时,可提高结合力。0078以下结合上述结构的本发明实施方式1对多重扭力弹簧的动作过程进行描述。0079图5A是根据移动通信终端的滑动体92,使移动通信终端的主体91呈现闭合的状态图;图5B是移动通信终端的滑动体92的半移动状态图;图5C是通过滑动移动通信终端的滑动体92,使移动通信终端的主体91呈现打开的状态图。0080如图5A所示,所述弹性体100对角线方向设置在所述移动通信终端的主体91上,其左侧端固定至所述移动通信终端的滑动体92,其右侧端固定至所述移动通信终端的说明书CN。

31、102374248ACN102374253A7/10页10主体91上。0081如图5B所示,所述移动通信终端的滑动体92被滑向右侧时,则与所述移动通信终端的滑动体92连接的所述弹性体100的左侧端向右侧移动并压缩所述螺旋体。0082此时,所述第1螺旋体111、所述第2螺旋体121及所述第3螺旋体131受力均匀,分别以相同的比率膨胀,且互不干涉。0083如图5C所示,所述弹性体100的最大压缩控制点(COMPRESSIONKNEEPOINT),即所述弹性体100的左侧端超过右侧端的垂直线时,由于所述螺旋体的弹性恢复力,所述弹性体100的左侧端向右侧自动滑动,这就导致移动通信终端滑动体92也自动滑。

32、动。0084此时,所述第1螺旋体111、所述第2螺旋体121及所述第3螺旋体131的弹力集中至所述弹性体100的左右两端,使所述弹性体100的弹力增加。0085如上所述,由至少一个以上具有螺旋体的弹性体100来构成的,各个弹性体100的螺旋体具有不同的半径位于同心圆上,使线材的长度处于最长的状态但使其厚度缩小至最小,这就使弹簧变薄,又可增加弹力,且防止各个弹簧的互相干涉,使其动作顺畅灵活。0086实施方式2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多重扭力弹簧的立体图;图7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第3弹簧的平面图;图7B是图7A的BB部分的截面图。0087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多重扭力弹簧包括至少一个以上弹性体200。

33、,所述弹性体200由第1弹簧210、第2弹簧220及第3弹簧230来组成。0088并且,所述第1弹簧210由第1螺旋体211、第1连接端215及第2连接端216来形成;所述第2弹簧220由第2螺旋体221、第3连接端225及第4连接端226来形成;所述第4弹簧230由第3螺旋体231、第5连接端235及第6连接端236来形成。0089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与实施方式1相比,除了第3弹簧230以外,其余内容相同,故相同内容省略不计。0090如图6及图7所示,所述第3弹簧230是截面为四角形的线型,且其一端与另一端上下交叉缠绕2回,而且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具有圆形形状的第3螺旋体231和第4螺旋体232。。

34、0091根据情况,所述第3弹簧230可以缠绕2回以上,以便形成2个以上的螺旋体。0092所述第3螺旋体231的内部呈空环状,且其一端与另一端在某一点上下交叉叠成2层。0093所述第3螺旋体231位于所述第2螺旋体221的内部,且其半径小于所述第2螺旋体221的半径,与所述第2螺旋体221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同心圆并隔开设置。0094所述第4螺旋体232位于所述第3螺旋体231的内部,且其半径小于所述第3螺旋体231的半径。0095如图7A所示,所述第4螺旋体232位于所述第3螺旋体231的内圆周上。0096对此,所述第3螺旋体231的内部具有小于第3螺旋体231半径的圆形形状的第4螺旋体232,。

35、在弹簧的厚度未变的情况下,利用其内部的空间,使线材的长度加长说明书CN102374248ACN102374253A8/10页11而增加弹力。0097另外,所述第3螺旋体231的一端的一端与另一端上,沿反方向延伸形成第5连接端235及第6连接端236。向第5连接端235延伸,另一端上向第6连接端236延伸,所述第3螺旋体231两端的延伸方向是相反的。0098所述第5连接端235及所述第6连接端236与实施方式1的第5连接端135及第6连接端136相同,故省略不计。0099实施方式3图8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图8B是图8A的CC部分的截面图。0100如图8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

36、式3的多重扭力弹簧由弹性体300和连接部件350来构成。0101所述弹性体300由第1弹簧310、第2弹簧320及第3弹簧330来组成。0102所述第1弹簧310包括第1螺旋体311、第1连接端315及第2连接端316;所述第2弹簧320包括第2螺旋体321、第3连接端325及第4连接端326;所述第3弹簧330包括第3螺旋体331、第5连接端335及第6连接端336。0103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所述弹性体300与实施方式1相比,所述第1连接端315、所述第3连接端325及所述第5连接端335的另一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316、所述第4连接端326及所述第6连接端336未焊接结合,而由所述连接部件。

37、350结合,对于其余内容因相同,故省略不计。0104如图8A所示,所述第1连接端315、所述第3连接端325及所述第5连接端335的左侧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316、所述第4连接端326及所述第6连接端336的右侧端是由圆形形状来构成的。0105并且,所述第1连接端315、所述第3连接端325及所述第5连接端335的左侧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316、所述第4连接端326及所述第6连接端336的右侧端分别注塑形成所述连接部件350。0106如图8所示,所述连接部件350为圆形形状,并分别包住所述第1连接端315、所述第3连接端325及所述第5连接端335的左侧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316、所述第4连接端32。

38、6及所述第6连接端336的右侧端,使其相互结合。0107并且,所述连接部件350的中心部设有上下方向的通孔351。0108所述通孔351为圆形,且所述弹性体300安装于移动通信终端上时,在其插入铆钉或螺钉。0109如上,所述第1连接端315、所述第3连接端325及所述第5连接端335的另一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316、所述第4连接端326及所述第6连接端336的另一端设有具有通孔351的所述连接部件350,利用铆钉等,易于安装至移动通信终端上。0110实施方式4图9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图9B是图9A的DD部分的截面图。0111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多重扭力弹簧由弹。

39、性体400和连接部件450来构成。说明书CN102374248ACN102374253A9/10页120112所述弹性体400由第1弹簧410、第2弹簧420及第3弹簧430来组成。0113并且,所述第1弹簧410包括第1螺旋体411、第1连接端415及第2连接端416;所述第2弹簧420包括第2螺旋体421、第3连接端425及第4连接端426;所述第3弹簧430包括第3螺旋体431、第5连接端435及第6连接端436。0114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多重扭力弹簧与实施方式1相比,所述连接部件450和所述第1连接端415、所述第2连接端416、所述第3连接端425、所述第4连接端426、所述第5连。

40、接端435及所述第6连接端436的另一端形状不同,对于其余内容因相同,故省略不计。0115如图9A所示,所述第1连接端415、所述第3连接端425及所述第5连接端435的另一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416、所述第4连接端426及所述第6连接端436的另一端相对于一端在垂直方向形成折曲。0116如图9A所示,所述第1连接端415、所述第3连接端425及所述第5连接端435的左侧端相对于所述第1螺旋体411、所述第2螺旋体421及所述第3螺旋体431的左侧端垂直向上形成折曲,所述第2连接端416、所述第4连接端426及所述第6连接端436的左侧端相对于所述第1螺旋体411、所述第2螺旋体421及所述第3。

41、螺旋体431的右侧端垂直向上形成折曲。0117所述第1连接端415、所述第3连接端425及所述第5连接端435的左侧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416、所述第4连接端426及所述第6连接端436的右侧端分别注塑形成所述连接部件450。0118所述连接部件450为四角形形状,并分别包住所述第1连接端415、所述第3连接端425及所述第5连接端435的左侧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416、所述第4连接端426及所述第6连接端436的右侧端,使其相互结合。0119所述连接部件450的侧向设有扣孔451。0120所述扣孔451的外侧方向的宽度小于内侧方向的宽度,因而在所述扣孔451里插入铆钉或螺钉等时,不易脱落。012。

42、1如上,所述第1连接端415、所述第2连接端416、所述第3连接端425、所述第4连接端426、所述第5连接端435及所述第6连接端436的另一端相对于一端在垂直方向形成折曲,使所述连接部件450在所述弹性体400上不易脱落。0122另外,在所述连接部件450的侧向设有开口的扣孔451,使所述弹簧易于固定至移动通信终端上。0123根据情况,所述第1连接端415、所述第3连接端425及所述第5连接端435的左侧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416、所述第4连接端426及所述第6连接端436的右侧端上可以使用实施方式3的连接部件450。0124实施方式5图10A是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多重扭力弹簧的平面图图10B。

43、是图10A的EE部分的截面图。0125如图10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多重扭力弹簧由弹性体500和连接部件550来构成。0126所述弹性体500由第1弹簧510、第2弹簧520及第3弹簧530来组成。说明书CN102374248ACN102374253A10/10页130127所述第1弹簧510包括第1螺旋体511、第1连接端515及第2连接端516;所述第2弹簧520包括第2螺旋体521、第3连接端525及第4连接端526;所述第3弹簧530包括第3螺旋体531、第5连接端535及第6连接端536。0128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多重扭力弹簧与实施方式1相比,所述连接部件550和所述第1连接端。

44、515、所述第2连接端516、所述第3连接端525、所述第4连接端526、所述第5连接端535及所述第6连接端536的另一端形状不同,对于其余内容因相同,故省略不计。0129如图10A所示,所述第1连接端515、所述第2连接端516、所述第3连接端525、所述第4连接端526、所述第5连接端535及所述第6连接端536的另一端压缩成型时,宽度大于一端的宽度,且厚度较薄。0130如上,所述第1连接端515、所述第3连接端525及所述第5连接端535的左侧端所压缩的宽度大于所述第1螺旋体511、第2螺旋体521及所述第3螺旋体531的左侧端宽度;所述第2连接端516、所述第4连接端526及所述第6。

45、连接端536的右侧端所压缩的宽度大于所述第1螺旋体511、所述第2螺旋体521及第3螺旋体531的右侧端宽度。0131如上,所述第1连接端515、所述第3连接端525及所述第5连接端535的左侧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516、所述第4连接端526及所述第6连接端536的右侧端上分别设有所述连接部件550。0132另外,在所述连接部件550上设有开口的扣孔551,使所述弹簧易于固定至移动通信终端上。0133所述连接部件550与实施方式4的连接部件450相同,故省略不计。0134根据情况,所述第1连接端515、所述第3连接端525及所述第5连接端535的左侧端和所述第2连接端516、所述第4连接端526。

46、及所述第6连接端536的右侧端上可以使用实施方式3的连接部件350。0135如上,所述第1连接端515、所述第2连接端516、所述第3连接端525、所述第4连接端526、所述第5连接端535及所述第6连接端536的另一端上所压缩成型的宽度稍大,其厚度变薄,从而防止所述连接部件550易于脱落的问题。013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说明书CN102374248ACN102374253A1/10页14图1说明书附图CN102374248ACN102374253A2/10页15图2。

47、说明书附图CN102374248ACN102374253A3/10页16图3说明书附图CN102374248ACN102374253A4/10页17图4说明书附图CN102374248ACN102374253A5/10页18图5说明书附图CN102374248ACN102374253A6/10页19图6说明书附图CN102374248ACN102374253A7/10页20图7说明书附图CN102374248ACN102374253A8/10页21图8说明书附图CN102374248ACN102374253A9/10页22图9说明书附图CN102374248ACN102374253A10/10页23图10说明书附图CN102374248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