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停车结构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体停车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上升,停车难的问题日益突出。现有停放车辆的车库
主要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小区地面上的停车位,露天的或者搭建停车棚,或者干脆在小
区的道路两边,造成停车难,易堵车,车辆不安全等诸多问题;第二种是地下车库,有时几
层,建设这样的车库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些投资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导致车库价格达
到十几万甚至更高,停车有时要转下几层楼,浪费时间,多耗油,而且找车位也让人心烦,不
能做到自动停放车辆;第三种情况:商业中心建立的专门的立体车库,或者楼顶停车场,一
般要求车主像赛车手一样开上盘山公路一般的车道,爬高几层才能停车,不仅让不少新手
望而却步,而且停车时间长,多耗油,多产生汽车尾气。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立体车库被广泛应用,目前,通常采用槽轮带动链条传动的
形式实现钢结构车库的上下移动,具体的,槽轮带动链条转动,钢结构车库与链条连接,链
条传动,即可使钢结构车库上下移动。目前的立体停车结构,存在结构复杂,可靠性差的缺
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立体停车结构,使其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好
的优点。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一种立体停车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两
侧的两个门型支架,两个支架之间横跨上下并列设置有从动轴和主动轴,从动轴的左侧通
过链条结构与主动轴的左侧传动连接,从动轴的右侧也通过链条结构与主动轴的右侧传动
连接,两个链条结构上均沿传送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连接板,两个链条结构的连接板一一
对应设置,对应的连接板之间横跨设置有转轴,转轴两端分别与对应的连接板转动连接,所
述转轴上设置有停车库。
进一步,所述链条结构包括外链板、内链板、滚子和链销,所述外链板与链销之间、
内链板与链销之间以及滚子与链销之间均设置有耐磨钢套。
进一步,所述链销内设置有主润滑通道,所述主润滑通道通过多根支润滑通道与
每个耐磨钢套内部连通。
进一步,所述主润滑通道一端设置有注油嘴,另一端设置有与主润滑通道滑动连
接的推板,所述推板通过弹簧与主润滑通道内壁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立体停车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侧的两个门型支
架,两个支架之间横跨上下并列设置有从动轴和主动轴,从动轴的左侧通过链条结构与主
动轴的左侧传动连接,从动轴的右侧也通过链条结构与主动轴的右侧传动连接,两个链条
结构上均沿传送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连接板,两个链条结构的连接板一一对应设置,对应
的连接板之间横跨设置有转轴,转轴两端分别与对应的连接板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上设置
有停车库。该结构的立体停车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链条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一种立体停车结构,包括
分别设置在两侧的两个门型支架1,两个支架之间横跨上下并列设置有从动轴2和主动轴3,
从动轴的左侧通过链条结构4与主动轴的左侧传动连接,从动轴的右侧也通过链条结构与
主动轴的右侧传动连接,两个链条结构上均沿传送方向并列设置有多个连接板5,两个链条
结构的连接板一一对应设置,对应的连接板之间横跨设置有转轴6,转轴两端分别与对应的
连接板转动连接,所述转轴上设置有停车库7。该结构的立体停车结构,通过对称布置的双
链条结构驱动停车库上下移动,且停车库通过转轴与连接板连接,能始终确保停车库处于
水平状态,因此,该结构的立体停车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好的优点。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链条结构包括外链板401、内链板402、滚
子403和链销404,所述外链板与链销之间、内链板与链销之间以及滚子与链销之间均设置
有耐磨钢套405,耐磨钢套与链销的硬度相近或者一致。通过设置耐磨钢套,有效降低了链
板与链销之间的磨损,保证了链条节距的一致性,从而使得链条与槽轮可靠啮合,不仅避免
产生巨大噪音,而且进一步保证了传动的可靠性。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链销内设置有主润滑通道406,所述主润
滑通道通过多根支润滑通道407与每个耐磨钢套内部连通,所述主润滑通道一端设置有注
油嘴408,另一端设置有与主润滑通道滑动连接的推板409,所述推板通过弹簧410与主润滑
通道内壁连接。通过注油嘴往主润滑通道内注入润滑油脂,并通过润滑油脂挤压推板移动,
使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在使用过程中,一方面,润滑油脂能通过支润滑通道进入耐磨钢套内
壁与链销外壁之间,实现二者之间的润滑,减少二者之间的磨损,另一方面,弹簧推动推板
挤压润滑油脂,使主润滑通道以及支润滑通道内的油脂始终有流向耐磨钢套内壁与链销外
壁之间的趋势,从而确保耐磨钢套内壁与链销外壁之间始终有足够的润滑油脂,有利于提
高润滑效果。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
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
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
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