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机的盖子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洗衣机的盖子,进一步说,则涉及一种可以带来如下效果的洗衣机的盖子结构(structure of lid in washing machine):通过改进洗衣机的盖子结构,在开闭盖子时给使用者带来方便。
背景技术
一般,洗衣机是利用洗涤剂的柔和作用和洗涤翅片的旋转产生的水流的摩擦作用以及搅拌器向洗涤物追加的冲击作用去除附着在衣服、被褥上的污渍的产品。当前出台的全自动洗衣机具有如下优点:在洗涤过程中无需使用者地操作就可以自动地执行包括洗涤、漂洗、脱水行程等一系列过程。
图1显示出一般洗衣机的外观斜视图。
如图1所示,洗衣机的外观由具有底面和侧面的本体1和顶盖10构成,上述顶盖10设置在上述本体1打开的上面。上述本体1的内部具有通过多个支撑体支撑的储水槽,在上述储水槽的内部注入洗涤水。上述储水槽的内部设置有可以旋转的洗涤槽,在上述洗涤槽内进行洗涤以及脱水。
这时,洗涤槽的内部也可以设置有搅拌器(pulsator)。
另外,上述顶盖10上设置有盖子4,使用者通过上述盖子4将洗涤物投入到洗涤槽内以及从洗涤槽中取出洗涤物;上述盖子4的前方设置有具有各种电控部件的控制面板(controller)9,使用者输入操作命令后,上述控制面板9对所有与洗涤相关联的部件进行控制。
另外,上述盖子4由盖子后方板4a和盖子前方板4b构成。上述盖子后方板4a通过铰链结合在上述顶盖10上;上述盖子前方板4b通过铰链结合在上述盖子后方板4a上。
也就是说,上述盖子后方板4a通过铰链结合在上述顶盖10的后方,围绕支撑端能够按照一定角度进行上下旋转;上述盖子前方板4b可旋动地通过铰链结合在盖子后方板4a上。
这时,上述盖子前方板4b上具有可以使使用者的手插入并能向上抬起盖子的把手5。
当使用者打开具有上述结构的盖子4时,使用者将手放入上述把手5内,抓住上述把手5后需要将手腕向下弯曲再向上抬起。通过上述工作,使上述盖子前方板4b向下进行旋转,同时使上述盖子后方板4a向上旋转,打开洗涤槽3。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洗衣机中,在使用者打开上述盖子4的状态下,将洗涤物投入到洗涤槽内,通过上述控制面板9的操作键输入洗涤条件后,打开供水阀门按照洗涤槽内已设定好的水位供应洗涤水。
之后,通过计算机控制驱动电机,将上述电机的旋转力适当地进行减速后,传送到搅拌器或者洗涤槽上,执行洗涤,完成洗涤后再执行多次漂洗后,使洗涤槽高速进行旋转执行脱水,结束一系列的洗涤过程。
但是,具有上述结构的现有技术洗衣机具有如下缺点。
对于上述过程,使用者为了打开上述盖子4需要弯曲两次手腕,在使用上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也就是说,为了把持上述把手5需要弯曲一次手腕,将上述把手5向上抬起还需要弯曲一次手腕。因上述把手5以槽状形成导致了上述不便,于是,弯曲手腕的工作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
特别是,由于需要将沉重的盖子整体向上抬起才能将其打开,整体向下移动关闭盖子,所以在使用上给老弱者或者残疾人带来了更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使用者开闭盖子时需要多次弯曲手腕、必须整体移动沉重的盖子等问题,提供一种具有新形状的洗衣机的盖子结构。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洗衣机的盖子,设置在洗衣机外壳上部的顶盖上,通过上述盖子将洗涤物投入到上述顶盖内侧的洗涤槽内以及从洗涤槽中取出洗涤物;对于上述洗衣机的盖子的结构,其特征在于:盖子包括盖子后方板、盖子前方板和连结杆;上述盖子后方板固定在顶盖的后方侧;上述盖子前方板设置在上述盖子后方板的前方,打开盖子时上述盖子前方板越过上述盖子后方板的上部面进行滑动,折叠在上述盖子后方板的上部;上述连结杆用于相互连结上述盖子后方板和盖子前方板的两侧面。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洗衣机的盖子,设置在洗衣机外壳上部的顶盖上,通过上述盖子将洗涤物投入到上述顶盖内侧的洗涤槽内以及从洗涤槽中取出洗涤物;对于上述洗衣机的盖子的结构,其特征在于:盖子包括盖子后方板和盖子前方板;上述盖子后方板固定在顶盖的后方侧,上述盖子后方板的两侧上形成有引导槽;上述盖子前方板设置在上述盖子后方板的前方,打开盖子时上述盖子前方板沿着上述盖子后方板的引导槽进行滑动向上述盖子后方板的下面折叠。
如上所述,本发明洗衣机的盖子结构是通过滑动工作开闭盖子的结构。
于是,在本发明中,对于使用者开闭盖子的工作,解决了需要多次弯曲手腕、整体移动沉重的盖子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显示出一般洗衣机的外观斜视图;
图2a和图2b显示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盖子结构;
图2a是盖子关闭状态时的侧面图;
图2b是盖子打开状态时的侧面图;
图3a和图3b显示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盖子结构;
图3a是盖子关闭状态时的平面图;
图3b是盖子打开状态时的平面图;
图4是图3b的I-I线剖面图。
主要部件附图标记说明
1:本体 10:顶盖
4:盖子 4a:盖子后方板
4b;盖子前方板 5:把手
6:连结杆(link) 7:引导槽(home)
8:滚轴(roller) 11:导轨(guide)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2至图4,对本发明洗衣机的盖子结构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洗衣机的盖子4设置在外壳上部的顶盖10上,通过上述盖子4将洗涤物投入到上述顶盖10内侧的洗涤槽内以及从洗涤槽中取出洗涤物。对于上述洗衣机的盖子4,本发明洗衣机的盖子4的结构由盖子前方板4b和盖子后方板4a构成;通过使上述盖子前方板4b进行滑动,向上述盖子后方板4a的上部或者下部折叠,从而打开盖子。
首先,参照图2a以及图2b,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2a以及图2b显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盖子结构;图2a是盖子关闭状态时的侧面图,图2b是盖子打开状态时的侧面图。
洗衣机的盖子4设置在外壳上部的顶盖10上,通过上述盖子4将洗涤物投入到上述顶盖10内侧的洗涤槽内以及从洗涤槽中取出洗涤物。对于上述洗衣机的盖子4,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盖子4包括有如下结构:盖子后方板4a、盖子前方板4b和连结杆6。
上述盖子后方板4a固定在顶盖10的后方侧;上述盖子前方板4b设置在上述盖子后方板4a的前方,打开盖子时上述盖子前方板4b越过上述盖子后方板4a的上部面进行滑动并折叠在上述盖子后方板4a的上部;上述连结杆6用于相互连结上述盖子后方板4a和盖子前方板4b的两侧面。
这时,上述盖子前方板4b上形成有把手5;上述把手5由单独的部件构成或者以槽状形成。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根据本实施例,当使用者打开盖子4时,只需把持设置在上述盖子前方板4b上的上述把手5后,向着后方推动上述盖子前方板4b就可以打开上述盖子4。
也就是说,在如图2a所示的状态下,通过使用者向上述盖子前方板4b上施加推力,使上述盖子前方板4b越过上述盖子后方板4a的上面进行滑动,如图2b所示向上述盖子后方板4a的上面折叠,就可以打开盖子4。
这时,由于上述盖子前方板4b的两侧面和盖子后方板4a的两侧面上通过铰链结合有上述连结杆6的两端部,所以可以支撑上述盖子前方板4b的滑动。
下面参照图3a和图3b以及图4,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3a和图3b显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盖子结构;图3a是盖子关闭状态时的平面图;图3b是盖子打开状态时的平面图。图4是图3b的I-I线剖面图。
洗衣机的盖子4设置在外壳上部的顶盖10上,通过上述盖子4将洗涤物投入到上述顶盖10内侧的洗涤槽内以及从洗涤槽中取出洗涤物。对于上述洗衣机的盖子4,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盖子4包括有如下结构:盖子后方板4a和盖子前方板4b。
上述盖子后方板4a固定在顶盖10的后方侧,上述盖子后方板4a的两侧上形成有引导槽7;上述盖子前方板4b设置在上述盖子后方板4a的前方,打开盖子时上述盖子前方板4b沿着上述盖子后方板4a的引导槽7进行滑动向上述盖子后方板4a的下面折叠。
这时,上述盖子后方板4a的内侧壁设置有滚轴8,上述滚轴8用于帮助上述盖子前方板4b的滑动。
另外,上述盖子前方板4b的两侧下端部设置有导轨11,上述导轨11用于引导上述滚轴8;上述导轨11由特氟纶(teflon)材质形成。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相同,当使用者打开盖子4时,只需把持形成在上述盖子前方板4b上的上述把手5后,向着后方推动上述盖子前方板4b就可以打开上述盖子4。
也就是说,在如图3a所示的状态,通过使用者向上述盖子前方板4b上施加推力,使上述盖子前方板4b的两侧边缘支撑在上述盖子后方板4a的引导槽7内的状态下,沿着上述引导槽7进行滑动,如图3b所示向上述盖子后方板4a的下部折叠,就可以打开盖子4。
这时,在上述盖子后方板4a的引导槽7上设置有滚轴8的情况下,可以使上述盖子前方板4b的滑动能够顺利地进行。
一方面,设置在上述盖子后方板4a两侧下端部的特氟纶材质的导轨11不仅可以引导滚轴8,而且开闭盖子时可以减少摩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以及第二实施例,打开上述盖子4时使用者无需弯曲手腕,只是简单地将上述盖子前方板4b推向后方,就可以使上述盖子前方板4b进行滑动,向上述盖子后方板4a的上部或者下部折叠形成盖子4的开放,所以不需要将沉重的盖子整体地向上抬起,给使用上带来了方便。
到目前为止,虽然以本发明的实施例为中心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在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内具有一般知识的人员在本发明的基本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提出很多变形。
例如,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将盖子后方板4a形成上下部面封闭入口侧打开的箱子形状;在打开盖子时使上述盖子前方板4b通过上述盖子后方板4a的入口向上述盖子后方板4a内部进行滑动。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与如上所述不同,也可以在上述盖子前方板4b的两侧面或者下部面上设置有滚轴8。
一方面,本发明的基本技术思想体现在专利请求范围内,与之同等范围内的所有差异点都应该解释为属于本发明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