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术
当运输易变质货物、例如水果、蔬菜及植物时,必须要求特定的环境条件。因此,运输这类货物的集装箱典型地装有空气处理系统,像冷藏、加热、除湿和/或保湿系统。在标准化集装箱、例如用于海运的集装箱中,系统通常布置在端壁中,在该处处理过的空气被向下传送,而自集装箱内部返回的空气又从上方吸入。为了使空气在集装箱中最佳地扩散,集装箱的底板通常设置有通道,例如插入所谓的T底板(例如见US 4,861,095)。通道引导来自空气处理系统的空气通过底板远离系统。处理后的空气从底板中的通道穿过缝隙进入集装箱内腔。
已知,如果将封闭的通道设置在空气处理系统和底板的通道之间的过渡处,会改善空气的扩散并提高系统的效率。还知道,将空气引导板设置在系统和底板之间,与端壁、底板和集装箱的侧壁一起形成这种通道。通道必须可以清理,因此空气引导板通常安装成可打开式,并由轻质材料制成,例如铝或者玻璃纤维强化塑料。为了防止空气引导板被叉车的叉具碰撞,当处理运输货物时,其通常设置有沿端壁方向的向内凸起部。这增大了空气引导板距空气处理系统的水平距离,因此叉具在货物下方伸出更多以能够碰撞空气引导板。然而,这仍旧发生,因此止动楔或止动支架通常布置在空气引导板后面,从而空气引导板仅部分地沿端壁方向推入。很大程度上,这防止通道被完全堵塞,但其未提供对于空气引导板和止动楔或支架免受损害的安全保护。这种损害会减弱空气扩散及系统效率,且在一定条件下,例如箱外温度很高,这会损害货物。总之,这种损害会带来高成本,一方面是由于货物的贬值,而另一方面是由于产生的维修成本。另外,尤其当运输食品时,对集装箱进行清理很重要。因此,如果空气引导板及其设备具有尽可能光滑的表面,没有边缘和角落,由于其更利于集装箱的清洁,则是有利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空气引导板的缺点。其通过以下实现:集装箱设置有弹性结构,其阻止空气引导板沿端壁方向的运动。这实现了减少止动楔和止动支架,因为弹性结构在空气引导板已被推入时将自动地把空气引导板重置到其操作位置,因此通道的横截面及功能被恢复。当止动楔和止动支架省略时,空气引导板可推到端壁上而不遇到任何障碍,这降低了损害空气引导板的风险。
为了防止空气引导板自己离开端壁或者被弹性结构驱动而远离端壁,可以设置锁定装置,当空气引导板到达其操作位置时,该锁定装置停止空气引导板。锁定装置通常可手动拆卸,以实现进入通道内部。锁定装置的另一优点是弹性结构可制造得更有力,提供空气引导板到其操作位置的安全重置。
优选地,弹性结构由一部分空气引导板自身形成,例如空气引导板由弹性材料制成。这一方面节约了制造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弹性结构的清洁。另外,这增加了空气引导板对于作用在其上力的抵抗性。
在优选实施例中,空气引导板由弹性材料制成,并布置成:在其操作位置,其靠在边缘上,例如靠在空气处理系统或端壁上。关于此点,空气引导板固定在空气处理系统或边缘上方的端壁上。这确保特别简单的弹性结构。利用合适的材料选择、空气引导板的形状尺寸以及边缘和固定之间的距离,弹性结构可相对容易地满足各要求。此处及以下所用术语“空气处理系统或者端壁”还包括等同实施例。因而,选择性地,空气引导板的边缘和/或固定例如可以布置在载架上,而所述载架固定在集装箱的侧壁处,这并不背离本发明的教导。
优选地,空气引导板布置为转动的,因此其可翻转离开端壁。优选地,关于此点,轴线平行于端壁。这确保能够进入通道内部。
优选地,空气引导板通过铰链(铰接)固定到空气处理系统或者端壁,该铰链使得易于翻转空气引导板。
优选地,一部分空气引导板制成为铰链,这进一步简化了集装箱的制造。空气引导板和铰链之间的光滑过渡也有利于集装箱的清洗。选择性地,优选空气引导板和铰链通过焊接连接,这也有利于集装箱的制造及清洗。
进一步,优选的是,为空气引导板设置一个单铰接(single hinge),其延伸过空气引导板的整个宽度。如果铰接制成空气引导板的一部分,或者通过焊接连接到空气引导板,那么可容易地实现空气引导板光滑、耐久及气密的固定。这节约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空气引导板的使用周期,实现了空气引导板的完美清洗,并有助于提高空气处理系统的效率。
优选地,空气引导板由热塑材料制成。这使得制造成本低廉,并使空气引导板坚固耐久,且如果由相同基材制成,尤其简单的是将铰链焊接到空气引导板。
优选地,由于其提供了尤其坚固的空气引导板,因此空气引导板由纤维强化热塑材料制成,这有助于提高使用周期。
尤其优选的是利用纤维强化聚丙烯来制造空气引导板,因为该材料在抗磨损性、抗疲劳、弹性及性质稳定性方面表现良好。如果该铰链由一部分空气引导板形成或者焊接到其上,这是尤其有利的,因为聚丙烯良好特性也会转移给铰接。
优选地,靠近底板处,空气引导板设置有沿端壁方向的凹部。优选地,凹部延伸过空气引导板的整个宽度,这在叉车处理货物时能够更好地防止叉具的冲击。
优选地,空气引导板延伸至集装箱的侧壁并紧挨其终止,因此由空气引导板限定的通道也由侧壁限定。这使得进入底板通道的空气流的过渡尽可能高效。
进一步,优选的是,空气处理系统制成为冷却系统。必须冷却的货物通常对环境条件的偏差很敏感,这也是在制冷集装箱中高效扩散处理后空气非常重要的原因。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的集装箱包括底板2、顶板3,两个侧壁4和端壁5。另外,集装箱具有第二端壁(未显示),因而形成封闭的内腔。为了实现集装箱1的内腔与外界热隔离,绝热层集成在底板2、顶板3和壁4、5中。已知的冷却系统6集成在端壁5中,同时冷却系统6包括数个部件,例如压缩机7、蒸发器8、压缩机9、风扇10和两通阀11。朝向集装箱1的内侧,冷却系统6具有分隔壁12,其限定上开口13和下开口14。上开口13用于吸入从集装箱1返回的空气,而下开口14用于提供冷却空气到集装箱1。空气引导板15设置在下开口14和底板2之间,以与部分底板2及部分端壁5形成空气通道16,所述空气引导板15引导冷却的空气进入多个由T形轮廓的肋17彼此紧挨布置所形成的底板通道。关于此点,型材肋条(profile rib)形成所谓T底板。沿端壁5的方向上,空气引导板设置有凹陷部23。图1中的箭头18示意性地显示集装箱中的空气交换是如何产生的。返回空气由风扇10通过上开口13吸入,又向下通过蒸发器8,在该处其被冷却。返回空气与小比例的室外空气混合,该室外空气通过两通阀11的开口吸入。蒸发器8下方的过压确保相应比例的冷却空气通过两通阀11的另一开口吹到外界。冷却空气中的大部分在分隔壁12和端壁5之间到达下开口14,通过空气通道16并进入型材肋条17之间的底板通道。冷却空气从底板通道通过型材肋条17之间的缝隙(未显示)上升进入集装箱1的内腔。被货物加热的返回空气上升直到顶板3,在该处其又被通过上开口13吸入冷却系统6中。
朝向集装箱1的内侧,分隔壁12设置有盖板19(见图2),该盖板19焊接到铰链20的上连接部,铰链20的下连接部焊接到空气引导板15上。铰链20延伸过空气引导板15的整个宽度,该空气引导件15的端部与侧壁4齐平。这确保来自空气通道16的冷却空气仅在底板2上方的开口21区域中进入集装箱的内腔。分隔壁12具有下边缘22,铰链20的旋转轴线布置成略在边缘22上方,其因而阻止空气引导板15推入空气通道16。盖板19、空气引导板15和铰链20由聚丙烯制成,这实现了部件19、20、15的光滑焊接连接。另外,空气引导板15用玻璃纤维增强,以提高性质稳定性和抗磨损性。空气引导板15制成为弹性的,意味着如图3所示,如果受到相应力作用、例如叉车叉具作用,其可移入空气通道16中。在空气引导板15的该位置中,其在远离端部5的方向上受到边缘22的作用,而铰链20将其保持在分隔壁12处。因而,空气引导板15绕边缘22弯曲,且其刚度使得其趋向于回到其操作位置(见图2)。一旦叉具停止作用在空气引导板15上,空气引导板15将自动伸直并回到其操作位置。空气引导板15的外边缘24的形状及位置设计成其不能直接移动过型材肋条17的端部,而必须可以手动地引导过。这实现了锁定装置,其防止空气引导板15转过其操作位置。然而,可以容易地释放锁定,当必须清理空气通道16时,这意味着通过铰链20,空气引导板15必须沿远离端壁5的方向上被抬起。分隔壁12的下边缘22是倒圆的(见图4),因此其对空气引导板没有缺口效应。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制造具有其它实施例的集装箱1而不偏离本发明的基本理念。因而,锁定装置24、17可以由侧壁4处的边缘形成。另外,代替空气引导板15,也可使用其它弹性装置。例如,分隔壁12的下部,也包括边缘22,可制成为弹性的。代替固定到冷却系统6,空气引导板15可例如通过铰链20固定到底板2。如果空气在空气处理系统6中的方向倒转,这是尤其有利的。铰链20可以铆接、螺纹连接或胶合连接到空气引导板15和/或固定表面19、12、2。分隔壁12和盖板19可制成一体的或者焊接在一起。铰链20的数量和位置可以变化。
盖板、空气引导板15和铰链20可以由其它合适材料制成。例如金属、铝、钢、橡胶、其它热塑性材料、合成树脂或塑料材料,以及其组合。有利地,铰链20可以由热塑橡胶制成,例如商标名为
的材料。在空气引导板15的区域中,集装箱1的侧壁4可以设置有物质(instances),因此当空气引导板15处于其操作位置时,侧壁4紧挨空气引导板15。
另外,本发明可以与各种已知的具有空气处理系统6的运输集装箱1的实施例相结合。尤其是,整个底板2和/或型材肋条17可具有不同实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