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防洪方法及其自动调整出水量的落水喷头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排水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安装在房屋顶楼露台处排水孔上的落水喷头,控制落在屋顶上的雨水可随着下雨量的增加而自动调节排水量,并使之变小,争取排水沟优先排放地面上的雨水量,避免社区内路面巷道因遭遇落下较大雨量而造成淹水缺点的社区防洪方法及其自动调整出水量的落水喷头。
二、背景技术
大都市中的高楼林立,使得绿地空间自然相对缩减,人行道地面上到处铺设了不能渗透雨水的混凝土地面,因此在城市里为提供一有效的排水系统,故在路面下地底层施工建设排水沟及雨水下水道,通过广为分布的排水沟渠道,使得收集路面上的雨水后,再将雨水汇集至雨水下水道而顺流排放至大海中。
但是,道路两旁排水沟的泄水容量是被限制的,端口流量视排水沟的宽度及深度而定,如果突然遇到大雨量时,地势较低洼的地区即可能因排水沟导流速度不足而造成积水,导致水灾的发生。都市中楼房占有数量较多,各楼房顶层露台表面积的总合,也相对占有很大量,各楼层顶层当承受雨水后,随即会通过设在顶楼露台上的排水孔而向下排出雨水,因此下大雨时如果可以将位于房屋顶楼露台地排水孔处的出水速度进行控制,使得雨水稍微在高处滞留一段时间,则地面上的排水沟便可优先排放路面上的积水,从而避免路面及巷道上水灾的发生,而当下雨量稍减缓时,各顶楼上的积水便可徐缓地加快向下排出的速度,此时地面上的排水沟已有充裕的空间迅速地排放顶楼导下的雨水,利用该方法及相关的自动调控出水量的落水喷头,将可有效地预防社区内部路面积水情况的发生机率,避免水灾造成的损坏。
现有的落水喷头结构,如台湾专利第88202830号“改良型落水头结构”一案,该案的专利特征在于,其设有多层式伸缩筒、盖板及落水板,该多层式伸缩筒为底筒、中间筒及顶筒的串联组合,各筒体周面都具有向上倾斜的锥形体,顶筒顶端套设固定在盖板穿孔内壁所形成的内凸缘边上。该案设计发明的目的,在于因地板面可能因装修时加高,因此为配合排水管管路末端的高度,因进行一长度可调式的排水喷头,以解决地板面高度落差问题。可是,对于如何防止社区遇到大雨而路面上即容易淹水之问题,并不是加大排水沟的容量即可以有效解决的,因为气候多变化,何时会降下多达几百公厘的雨量是不得而知的,以暴雨情形发生时,为每小时即降雨量达百公厘以上,都市中各处排水沟大部分都无法承受如此的大雨量进行导排。
有鉴于此,发明人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制造,当遇到下大雨时可自动产生调节排水量的排水落水喷头结构,以减缓房屋顶楼的雨水在第一时间排至地面,因此可有效的通过空间区隔,造成顶楼的雨水暂存在屋顶,避免地面上大量雨水的集聚,减少水灾产生的几率。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产品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社区防洪方法及其自动调整出水量的落水喷头,将落水喷头安装在房屋顶楼露台处的排水孔上,控制下雨量的排放速度,雨量越大时反而调节排水量使之变小,使落下的过多雨量滞留在高处,避免在同一时间下降至地面而与地面上的雨水一同集聚至排水沟,进而有效避免社区内的路面巷道因遭遇落下较大雨量而容易造成水淹的问题;该落水喷头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并能够根据雨量的多少而自动调整出水量,有效控制屋顶上雨水下降至地面的速度,实施效果理想。
本发明的社区防洪方法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社区防洪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利用一可自动调整出水量的落水喷头,该落水喷头具有可随着落下雨量的多少而自动调节其出水量大小的功能,以控制下雨量越大时反而调节排水量使之变小,让落下的过多雨水滞留在高处,避免在同一时间下降至地面而与地面上的雨水集聚在排水沟中,进而有效避免社区内的路面巷道因遭遇落下较大雨量而造成淹水的问题。
本发明的可自动调整出水量的落水喷头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可自动调整出水量的落水喷头,其特征在于,其设有一底座及至少一可升降的中间座体,底座底端设有板体,借助钉体钉固定在地面,底座设有垂直板体,该板体上设有出水缺口,至少一中间座体穿经底座中空内部,且可使所穿经的中间座体其顶端通出在外,底座与中间座体串接一起,所述的中间座体其板体设有出水缺口,底端设有扩出的板体,底座与中间座体间构成为伸缩状,一浮筒连结在中间座体顶端,借助水位的上升带动中间座体变换高度,调整各处出水缺口的出水量。
前述的可自动调整出水量的落水喷头,其中底座下缘及顶端缘设有出水缺口。
前述的可自动调整出水量的落水喷头,其中底座与中间座体通过底座顶端设有的缩小框口,中间座体由内向外穿出而底端在缩小框口内勾固而串接。
前述的可自动调整出水量的落水喷头,其中中间座体设有一顶座。
前述的可自动调整出水量的落水喷头,其中中间座体设有一中间座。
前述的可自动调整出水量的落水喷头,其中中间座体板体底缘设有出水缺口。
前述的可自动调整出水量的落水喷头,其中底座中央的大框口延伸设有一遮板。
前述的可自动调整出水量的落水喷头,其中底座及中间座体的垂直壁具有倾斜度。
前述的可自动调整出水量的落水喷头,其中浮筒由吹瓶工艺方法一体成型为一密封状的筒体,其连结在顶座板体上,且浮筒上设有一扣孔,顶座顶端凸设一扣榫,通过扣榫与扣孔嵌入结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社区防洪方法及其自动调整出水量的落水喷头,具有自动变换出水量大小的特点,当屋顶露台积水液面升高时,逐渐缩减其出水口面积,以避免楼底下排水沟大量雨水渲泄不及而造成发生水灾。本发明的落水喷头的结构,至少包括有一底座,其可罩设在排水孔处且固定在地面,底座下缘及顶端缘设有出水缺口,其内置至少一中间座,中间座突露出中间座筒体,至少一中间座板体上设有出水缺口,顶端固定一浮筒。因此,当落下的雨量不多时,少量的雨水可通过底座底缘缺口排出雨水,当雨量增加,至积水渐深时,其可使积水推动浮筒而上升,连带使与浮筒相固定的中间座被升高,当中间座被升高到一行程末端时,中间座板体则可堵住底座上所设的出水缺口,减少出水量的排出,间接效应下可使得楼底层的排水沟可优先渲泄路面上的积水,避免路面水灾的产生,但当雨势稍缓之后,其浮筒便可因为水位下降,再成为大出水量的状态,以加速排出其存积在顶楼上的积水,此时楼底下的排水沟已没有水量集聚的情况,故可顺利地排出顶楼上的雨水,整体达到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方式顺序排除雨水,有效避免都市中水灾的发生。
四、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组合结构外观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组合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动作状态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动作状态另一剖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组合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动作状态剖视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0底座、11横板、12钉孔、13排水口、14缺口、15遮板、16大框口、20中间座、21横板、22缺口、23排水口、24大框口、25夹层空间、30顶座、31横板、32缺口、33螺孔、34扣榫、40浮筒、41盖体、42盛盘、43凸环、44凹沟、45扣孔、50钉子、51螺丝、60排水孔处落水喷头。
五、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2、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设计的可自动调整出水量的落水喷头结构,其设有一底座10、一中间座20、一顶座30及一浮筒40;使本发明的落水喷头可直接罩覆在顶楼露台排水孔上方,下大雨时可自动随雨量的多寡调整控制其排出水量。
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底座10为一空心壳体,底端横向扩出设有一横板11,横板四周设有数个钉孔12,底座垂直壁底缘镂空设有数道排水口13,排水口13总排水量为小于原有顶楼露台处排水孔处落水喷头60(如图4、图5所示)的排出量,使得即使有少量雨水降下时,也可通过其排水口13进行排出,而如果遇到较大的雨水降下时,因排水口13其总排水量小于排水孔处落水头60(如图4、图5所示)排出量,故可使雨水渐渐积在顶楼露台。底座10顶端设有缺口14,且缺口靠近中央内侧向上延伸设有一块遮板15,底座10中央为一大框口16,可供中间座20顶端循此大框口16而由内向外突伸出。
如图1所示,中间座20的外型与底座10相似,同样,在底端横扩出有一横板21,顶端设有缺口22,垂直壁底缘镂空设有数道排水口23,中间座20中央为一大框口24,可提供顶座30循此大框口24而由内向外突伸出。如图1所示,顶座30底端横向扩出设有一横板31,顶端设有缺口32,顶端中央设有一螺孔33,顶座30顶端循中间座20中央的大框口24穿出后,可通过一螺丝51锁固而连结在一浮筒40。本实施例下所述的浮筒40的结构,为以一盖体41结合一盛盘42而密封组成,较佳实施例为其盖体41在环绕的侧缘部设有凸环43,盛盘42的内侧壁设有凹沟44,其凸环43与凹沟44可相互嵌组固定且呈密封状。当将本发明的可自动调整出水量的落水喷头借助钉子50沿底座10上的钉孔12而钉固在地面时,可将原有顶楼露台上排水孔处落水喷头60(图4所示)直接罩盖住。
参阅图4所示,本发明由钉子50固定在排水孔处之后,如遇到下雨时,在雨量较小的情况下,少量雨水可由底座10底端排水口13及中间座20底端的排水口23所形成的通道,顺利排出雨水;此时,各排水口13、23所贯通的流道的出水容量为小于原有落水喷头60的出水容量。
参阅图5所示,当遇到下雨量较多时,前述各排水口13、23贯通流道的出水容量已无法承受较大雨势的雨水所降下的总量,因此顶楼露台地面上遂开始形成积水状态,且此时需知各大楼顶楼露台其排水孔处也正快速地导流出雨水,使得位于地面上的各排水沟不停地渲泄着落在地面上的雨水,而正处于排水量饱合状态,当雨势较大的此时,其低洼地区的路面已经有局部路段积水的情况发生,而本发明的落水喷头结构,即因顶楼露台地面形成积水状态,故持续保持原有所设定通过各排水口13、23的出水容量以适量排水,避免将顶楼露台的大量雨水快速地下降在地面上的排水沟,以防止路面上积水情况更严重。
如图3、图5所示,其下雨量显然已大于落水喷头排出水量的状态,因此顶楼露台上的存积雨水水位便渐渐升高,当水位升高达到浮筒40位置时,其浮筒40自然下降带动顶座30往上升高,使得利用顶座30上的横板31将中间座20顶端处缺口22予以堵塞住,减少下降至地面的水量,防止造成楼底路面上积水的情况发生。在一定高度的水位下,底座10顶端的缺口14仍然敞开以排出水,可避免顶楼露台积水严重过多。
如图6所示,当下雨量加大且持久时,落水喷头排出水量更加无法承受时,其浮筒40升高后连带顶座30也升高,而顶座30底端的横板31则因此堵住中间座20顶端的缺口22,且中间座20底端的横板21也堵住底座10顶端的缺口14,中间座20底端垂直壁上的排水口23升高至行程末端时,将会被底座10上的遮板15遮住,因此只保留了底座10底端的排水口13与顶座30顶端的缺口32可少量出水,当遇到如此大量的雨势降下时,各处路面上早已积水,因而本发明的设计构思是将一部分雨水暂留在各楼层的露台上,待楼底路面积水消退后,再使顶楼露台上的雨水快速排出至地面,以空间换取时间的循序性排水方法,从而有效避免社区中路面遇有猛暴雨水降下时即成水灾的问题。
另,参阅图4图6至所示,同样地,本发明的落水喷头在雨势渐歇后,其原依底座10底端处的排水口13及顶座30顶端的缺口32进行排除积水,当水位下降致使浮筒40降低至中间座20高度后,表示下雨量已小于排水量,因而其横板31即因浮筒40高度下降而成敞开状,积水可沿着中间座20顶端的这一缺口22处排出以加快排出速度。水位更下降于浮筒40时,甚至会将底座10顶端的缺口14也敞开,使顶楼露台的积水完全排干。
参阅图7,图8所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为将中间高度处的中间座20a上也设有浮筒,使其自身也可以具有自动浮起的功能,本实施例中其改变为,在中间座20a外侧上设有一夹层空间25,夹层空间底端为封闭端,夹层空间顶端可以密封,也可以呈如图开放端的设计,因上端的浮筒40宽度大于中间座20a的范围,因此即使是大雨下在该夹层空间25中也不致进水,故其夹层空间25的设置,使得中间座20a本身遇到积水状态时也有了一定的浮力。故,如图8所示,当水位上升到某一高度时,中间座20a便可上升,其不用依赖顶座30需上升至行程末端时才具有举升的作用。当水位淹没超过顶座30的高度后,其中间座20a所设的夹层空间25也淹入了雨水,当水位消退时,本实施例可具有加速下降浮筒40高度的功能,因此表示其顶座30上的之出水缺口32及中间座20a上的出水缺口22都可以更快速地敞开,有利于积水的排除速度。
本实施例需注意,浮筒40所设计的浮力需大于夹层25盛满水时的重量,才可在积水高度高于浮筒40时,可举升中间座20a。
如图9所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结构,该浮筒40上可设有扣孔45,顶座30的顶端凸设一扣榫34,扣榫与扣孔直接嵌入结合。
本发明各实施例所示的各底座10、中间座20和20a以及顶座30的垂直壁,为方便塑胶射出成型制造时顺利脱模,故可将其垂直壁制设成略具有斜度的形状,这样,可在中间座20、20a及顶座30的上升过程中,提供较为顺畅的滑动效果。
再者,底座10上及中间座20底端处所设排水口13、23缺口的大小及数量或其形式,都不受限制,即该处保有少量雨水产生情形下也可以具有排出雨水的功能,即是本发明的重点,同时位于底座10上及中间座20顶端处的缺口,其大小及数量也不受限制,可需各地区的年平均下雨量而在制造时决定。顶座30的缺口32总面积可有效防止积水严重过高,以避免溢出于楼梯间。同时为使浮筒40具有升降的功能,故,其也可通过吹瓶工艺方法一体成型为一呈密封状态的筒体,其连结在升降的座体上,具有调整变化出水缺口大小值的功能。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设计的落水喷头结构,具有可自动调整出水量大小的功能,以克服现有落水喷头无法控制出水量的缺点,同时,本发明落水喷头随着下雨量多少可自动变化排出水量,根据这种设计构思,可以有效地控制顶楼露台处雨水全部下降至地面上的时机,避开同步堵塞在地面上的排水沟中,而造成路面积水,间接达到防范区域性水灾的发生,具有产业利用价值,依法提出发明专利申请。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