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试管,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菌体培养试管。
背景技术
在菌体培养过程中,先通过将菌体放在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培养基中的蛋白胨、酵母浸粉提供碳氮源、维生素和生长因子;氯化钠可刺激弧菌的生长;蔗糖是可发酵的糖类;胆酸钠、牛胆粉、硫代硫酸钠和柠檬酸钠及较高的pH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大肠菌群;霍乱弧菌对酸性环境比较敏感,因此该pH值可增强其生长;硫代硫酸钠与柠檬酸铁反应作为检测硫化氢产生的指示剂;溴麝香草酚兰和麝香草酚兰是pH指示剂;琼脂是培养基的凝固剂。
再将具有菌体的培养基放入试管中进行培养,使得菌体进行分裂繁殖已达到培养的效果,而菌体分裂仅仅只有在培养器皿的表面一层进行分裂,该现象叫做接触抑制,即将多细胞生物的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时,分散贴壁生长的细胞一旦相互汇合接触,即停止移动和生长的现象,细胞增殖到一定程度,也就是互相挨在一起的时候,糖蛋白识别了这种信息,就会使细胞停止继续繁殖,所以为了保证菌体能达到最大的分裂繁殖的效果,则会滚动试管,以使得菌体在试管的内壁的各个位置均可以进行繁殖,提高菌体繁殖的量,以及提高培养效率。
但是目前所使用的试管一般包括瓶盖、密封塞与管体,通常的安装是先将密封塞塞入管体内后在将瓶盖盖在管体上,瓶盖与管体通过螺纹连接,为了便于滚动试管,将管体的最大外径大小与瓶盖的外径大小相等,使得管体在外力作用下滚动时,不会发生侧移,可以很顺利的进行来回滚动,但是为了保证管体的最大外径与瓶盖的外径一致,使得管体上与瓶盖螺纹连接的一段则需要配合瓶盖的内径,从而使得该段的外径小于管体的最大外径,进而使得管体上即会出现内凹的弧面,如图1所示,由于外径减小,同时有内凹的弧面,使得在取出已经培养好的菌体时会出现麻烦,菌体在倒出时会与内凹的弧面抵触,不易将其倒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则设计了一种新的试管,整个试管的外径均一致,从而使得试管上,不会出现内凹的弧面,使得取出菌体更加的便捷,不会出现卡住或者抵触的情况,但是由于整个试管的外径均一致,使得瓶盖与试管螺纹连接后,瓶盖的外径会大于试管的外径,如图2所述,由于试管与瓶盖的外径不一致,使得在滚动过程中,很容易发生侧移,对滚动造成不便,所以目前所使用的菌体培养试管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菌体培养试管,使得取出菌体便捷的同时也能保证滚动时的便捷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菌体培养试管,包括管体与瓶盖,所述管体各个位置的外径大小相等,所述瓶盖的外径大小与管体的外径大小相等,所述管体上靠近瓶盖一侧设有穿设槽,所述管体上还设有卡槽,所述穿设槽与卡槽连通,所述瓶盖上设有用于穿设进入穿设槽的弹性板,所述弹性板上设有用于与卡槽抵触卡接的卡扣,所述卡扣位于卡槽内。
较佳的,所述卡扣上位于穿设进入穿设槽的一侧设有斜面,所述斜面沿试管的内部朝向外侧的方向倾斜向上设置。
较佳的,所述弹性板呈对称设置于瓶盖上,所述弹性板与穿设槽、卡槽相互对应。
较佳的,还包括密封塞,所述密封塞的中部设有定位槽,所述瓶盖上设有穿设于定位槽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与定位槽过盈配合。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相比具有:通过瓶盖与管体卡接的方式代替螺纹连接,以避免出现瓶盖与管体的外径不一致的情况,使得滚动过程中不会发生侧移,同时管体各个位置的外径大小相等,使得取出菌体过程中不会发生抵触或卡住的情况,提高取出菌体的便捷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菌体培养试管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菌体培养试管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5为图4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管体;2、瓶盖;3、穿设槽;4、卡槽;5、弹性板;6、卡扣;7、斜面;8、密封塞;9、定位槽;10、定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所示,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菌体培养试管,包括管体1与瓶盖2,还包括密封塞8,密封塞8由弹性橡胶制成,密封塞8的中部设有定位槽9,瓶盖2上设有穿设于定位槽9的定位块10,定位块10与定位槽9过盈配合,在将瓶盖2固定到管体1前,先将密封塞8塞进管体1内,使得管体1的内部被密封,与外界隔绝,在将瓶盖2固定到管体1上,定位块10穿设进入到定位槽9中,同时由于定位槽9与定位槽9过盈配合,使得密封塞8在定位块10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使得密封塞8与管体1的配合更加紧密,进而使得密封效果更好。
管体1各个位置的外径大小相等,使得取出菌体过程中不会发生抵触或卡住的情况,提高取出菌体的便捷度。
瓶盖2的外径大小与管体1的外径大小相等,使得滚动过程中不会发生侧移,提高滚动的便捷度。
管体上靠近瓶盖2一侧设有穿设槽3,管体上还设有卡槽4,穿设槽3与卡槽4连通,使得穿设槽3与卡槽4相互配合后呈“L”型,同时瓶盖2上设有用于穿设进入穿设槽3的弹性板5,弹性板5上设有用于与卡槽4抵触卡接的卡扣6,弹性板5与卡扣6呈一体设置,同时弹性板5与卡扣6均由弹性塑料制成,且弹性板5与瓶盖2的水平面形成一定的角度,且整个弹性板5沿试管的内部朝向外侧的方向倾斜,倾斜角度优选为5°,使得在弹性板5在卡入过程中可以将穿设槽3的侧壁抵触,弹性板5与穿设槽3的侧壁相互抵触以提高弹性板5与管体1的摩擦力,使得瓶盖2与管体1卡接后固定更加牢固,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可以保证卡扣6可以卡入到卡槽4内,且卡扣6位于卡槽4内,使得卡扣6不会伸出管体的外侧面,以保证在滚动过程中更加的顺利,不会出现任何阻碍。
卡扣6上位于穿设进入穿设槽3的一侧设有斜面7,斜面7沿试管的内部朝向外侧的方向倾斜向上设置,通过斜面7的设置,使得在将卡扣6卡入穿设槽3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斜面7的引导自由的穿设进入到穿设槽3中,不会出现卡扣6与管体1抵触而无法卡入的情况,提高结构的可操作性,同时卡扣6上与卡槽4的侧壁抵触的一面为水平面,该水平面与卡槽4的侧壁相互贴合,使得固定的效果更好,避免出现自动松脱的情况,只有在有很大外力的情况下,卡扣6才会中卡槽4中松脱,同时弹性板5呈对称设置于瓶盖2上,弹性板5与穿设槽3、卡槽4相互对应,使得瓶盖2上具有两个弹性板5,同时管体1上具有与两个弹性板5相对应的两个穿设槽3、两个卡槽4,通过对称设置,使得固定更加稳定,瓶盖2与管体1的固定过程中存在两个固定点,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