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爬杆机器人.pdf

上传人:000****221 文档编号:86838 上传时间:2018-01-2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74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702359.8

申请日:

2015.10.27

公开号:

CN105253213A

公开日:

2016.01.20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2D 57/024申请日:20151027|||公开

IPC分类号:

B62D57/024; B25J11/00

主分类号:

B62D57/024

申请人:

昆明理工大学

发明人:

孙伟停; 吴涛; 严曾碧

地址:

650093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学府路253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爬杆机器人,属于工程应用领域。本发明所述支撑板通过背板上的孔Ⅲ与背板连接,支撑杆通过支撑板前端的孔Ⅱ与支撑板配合,上夹手Ⅰ与上滑块Ⅰ连接,上夹手Ⅱ与上滑块Ⅱ连接,上滑块Ⅰ与上连杆Ⅰ连接,上滑块Ⅱ与上连杆Ⅱ连接,上夹手Ⅰ、上夹手Ⅱ通过弹簧Ⅱ连接,上连杆Ⅰ、上连杆Ⅱ与短连杆连接,短连杆与长连杆连接,且与转盘配合,转盘与电机配合长连杆分别与下连杆Ⅰ、下连杆Ⅱ连接,下连杆Ⅰ与下滑块Ⅰ连接,下连杆Ⅱ与下滑块Ⅱ连接,下滑块Ⅰ与下夹手Ⅰ连接,下滑块Ⅱ与下夹手Ⅱ连接,下夹手Ⅰ、下夹手Ⅱ通过弹簧Ⅰ连接。本发明代替人力,节约资源;结构原理简单,方便加工;结构设计合理,运行稳定。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爬杆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板(1)、支撑杆(2)、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背板(5)、上滑块座(6)、短连杆(7)、转盘(8)、电机(9)、下滑块座(10)、长连杆(11)、弹簧Ⅰ(12)、底座(13)、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上滑块Ⅰ(16)、弹簧Ⅱ(17)、上连杆Ⅰ(18)、上滑块Ⅱ(19)、上连杆Ⅱ(20)、下连杆Ⅰ(21)、下滑块Ⅰ(22)、下连杆Ⅱ(23)、下滑块Ⅱ(24); 所述支撑板(1)通过背板(5)上的孔Ⅲ(28)与背板(5)连接,支撑杆(2)通过支撑板(1)前端的孔Ⅱ(27)与支撑板(1)配合,支撑杆(2)一端穿过孔Ⅱ(27),支撑杆(2)另一端与底座(13)连接,滑块座分为上滑块座(6)、下滑块座(10),上滑块座(6)位于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下方,下滑块座(10)位于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上方,滑块座通过滑块座上的孔Ⅰ(26)与背板(5)连接并实现紧固,上夹手Ⅰ(3)与上滑块Ⅰ(16)连接,上夹手Ⅱ(4)与上滑块Ⅱ(19)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连杆Ⅰ(18)连接,上滑块Ⅱ(19)与上连杆Ⅱ(20)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滑块Ⅱ(19)能在上滑块座(6)上的滑移平面(25)内平移滑动,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通过弹簧Ⅱ(17)连接,上连杆Ⅰ(18)、上连杆Ⅱ(20)分别与短连杆(7)连接,短连杆(7)与长连杆(11)连接,且与转盘(8)配合,并随转盘(8)转动,转盘(8)与电机(9)配合并能实现随其转动,电机(9)通过背板(5)上的孔Ⅳ(29)与背板(5)连接并进行紧固,长连杆(11)分别与下连杆Ⅰ(21)、下连杆Ⅱ(23)连接,下连杆Ⅰ(21)与下滑块Ⅰ(22)连接,下连杆Ⅱ(23)与下滑块Ⅱ(24)连接,下滑块Ⅰ(22)与下夹手Ⅰ(14)连接,下滑块Ⅱ(24)与下夹手Ⅱ(15)连接,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通过弹簧Ⅰ(12)连接,下滑块Ⅰ(22)、下滑块Ⅱ(24)能在下滑块座(10)上的滑移平面(25)内平移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爬杆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手Ⅰ(3)与上滑块Ⅰ(16)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上夹手Ⅱ(4)与上滑块Ⅱ(19)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连杆Ⅰ(18)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上滑块Ⅱ(19)与上连杆Ⅱ(20)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上连杆Ⅰ(18)、上连杆Ⅱ(20)分别与短连杆(7)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长连杆(11)分别与下连杆Ⅰ(21)、下连杆Ⅱ(23)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下连杆Ⅰ(21)与下滑块Ⅰ(22)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下连杆Ⅱ(23)与下滑块Ⅱ(24)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下滑块Ⅰ(22)与下夹手Ⅰ(14)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下滑块Ⅱ(24)与下夹手Ⅱ(15)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爬杆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Ⅰ(12)与弹簧Ⅱ(17)与为大小、形状和型号完全相同的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爬杆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孔Ⅰ(26)、孔Ⅲ(28)、孔Ⅳ(29)为圆孔,所述孔Ⅱ(27)为方孔。

说明书

一种爬杆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爬杆机器人,属于工程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高空维修维修问题已经开始越来越被重视,现今高空维修绝大部分是靠人力进行,然而依靠人力的高空维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也会大量的浪费人力资源。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爬杆机器人,通过机器人的智能作业,代替人工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爬杆机器人,以解决高空维修、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爬杆机器人,包括支撑板1、支撑杆2、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背板5、上滑块座6、短连杆7、转盘8、电机9、下滑块座10、长连杆11、弹簧Ⅰ12、底座13、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上滑块Ⅰ16、弹簧Ⅱ17、上连杆Ⅰ18、上滑块Ⅱ19、上连杆Ⅱ20、下连杆Ⅰ21、下滑块Ⅰ22、下连杆Ⅱ23、下滑块Ⅱ24;

所述支撑板1通过背板5上的孔Ⅲ28与背板5连接,支撑杆2通过支撑板1前端的孔Ⅱ27与支撑板1配合,支撑杆2一端穿过孔Ⅱ27,支撑杆2另一端与底座13连接,滑块座分为上滑块座6、下滑块座10,上滑块座6位于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下方,下滑块座10位于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上方,滑块座通过滑块座上的孔Ⅰ26与背板5连接并实现紧固,上夹手Ⅰ3与上滑块Ⅰ16连接,上夹手Ⅱ4与上滑块Ⅱ19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连杆Ⅰ18连接,上滑块Ⅱ19与上连杆Ⅱ20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滑块Ⅱ19能在上滑块座6上的滑移平面25内平移滑动,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通过弹簧Ⅱ17连接,上连杆Ⅰ18、上连杆Ⅱ20分别与短连杆7连接,短连杆7与长连杆11连接,且与转盘8配合,并随转盘8转动,转盘8与电机9配合并能实现随其转动,电机9通过背板5上的孔Ⅳ29与背板5连接并进行紧固,长连杆11分别与下连杆Ⅰ21、下连杆Ⅱ23连接,下连杆Ⅰ21与下滑块Ⅰ22连接,下连杆Ⅱ23与下滑块Ⅱ24连接,下滑块Ⅰ22与下夹手Ⅰ14连接,下滑块Ⅱ24与下夹手Ⅱ15连接,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通过弹簧Ⅰ12连接,下滑块Ⅰ22、下滑块Ⅱ24能在下滑块座10上的滑移平面25内平移滑动。

所述上夹手Ⅰ3与上滑块Ⅰ16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上夹手Ⅱ4与上滑块Ⅱ19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连杆Ⅰ18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上滑块Ⅱ19与上连杆Ⅱ20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上连杆Ⅰ18、上连杆Ⅱ20分别与短连杆7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长连杆11分别与下连杆Ⅰ21、下连杆Ⅱ23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下连杆Ⅰ21与下滑块Ⅰ22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下连杆Ⅱ23与下滑块Ⅱ24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下滑块Ⅰ22与下夹手Ⅰ14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下滑块Ⅱ24与下夹手Ⅱ15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

所述弹簧Ⅰ12与弹簧Ⅱ17与为大小、形状和型号完全相同的弹簧。

所述孔Ⅰ26、孔Ⅲ28、孔Ⅳ29为圆孔,所述孔Ⅱ27为方孔。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

转盘8与电机9相连,利用电机9驱动转盘8转动,转盘8与长连杆11、短连杆7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转盘8带动长连杆11、短连杆7运动,电机9与背板5固定,长连杆11与下连杆Ⅰ21、下连杆Ⅱ23连接形成转动副,且长连杆11能带动下连杆Ⅰ21、下连杆Ⅱ23运动,下连杆Ⅰ21与下夹手Ⅰ14均与下滑块Ⅰ22进行配合,下连杆Ⅱ23与下夹手Ⅱ15均与下滑块Ⅱ24进行配合,下滑块Ⅰ22、下滑块Ⅱ24与下滑块座10配合,通过在滑移平面25上水平滑动带动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进行左右滑动,弹簧Ⅰ12固定在下夹手Ⅰ14与下夹手Ⅱ15间,配合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滑动时进行收缩运动,短连杆7与上连杆Ⅰ18、上连杆Ⅱ20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短连杆7带动上连杆Ⅰ18、上连杆Ⅱ20运动,上连杆Ⅰ18与上夹手Ⅰ3均与上滑块Ⅰ16配合,上连杆Ⅱ20与上夹手Ⅱ4均与上滑块Ⅱ19配合,上滑块Ⅰ16、上滑块Ⅱ19与上滑块座6配合,通过在滑移平面25上水平滑动带动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进行左右滑动,弹簧Ⅰ22固定在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间,配合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滑动时进行收缩运动,支撑板1通过孔Ⅱ27与支撑杆2配合,实现上下移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代替人力,节约资源;

2、结构原理简单,方便加工;

3、结构设计合理,运行稳定;

4、可通过调节电机转速,改变机器人爬行速度,以适应各种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滑块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支撑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背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上滑移机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下滑移机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1-支撑板、2-支撑杆、3-上夹手Ⅰ、4-上夹手Ⅱ、5-背板、6-上滑块座、7-短连杆、8-转盘、9-电机、10-下滑块座、11-长连杆、12-弹簧Ⅰ、13-底座、14-下夹手Ⅰ、15-下夹手Ⅱ、16-上滑块Ⅰ、17-弹簧Ⅱ、18-上连杆Ⅰ、19-上滑块Ⅱ、20-上连杆Ⅱ、21-下连杆Ⅰ、22-下滑块Ⅰ、23-下连杆Ⅱ、24-下滑块Ⅱ、25-滑移平面、26-孔Ⅰ、27-孔Ⅱ、28-孔Ⅲ、29-孔Ⅳ。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6所示,一种爬杆机器人,包括支撑板1、支撑杆2、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背板5、上滑块座6、短连杆7、转盘8、电机9、下滑块座10、长连杆11、弹簧Ⅰ12、底座13、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上滑块Ⅰ16、弹簧Ⅱ17、上连杆Ⅰ18、上滑块Ⅱ19、上连杆Ⅱ20、下连杆Ⅰ21、下滑块Ⅰ22、下连杆Ⅱ23、下滑块Ⅱ24;

所述支撑板1通过背板5上的孔Ⅲ28与背板5连接,支撑杆2通过支撑板1前端的孔Ⅱ27与支撑板1配合,支撑杆2一端穿过孔Ⅱ27,支撑杆2另一端与底座13连接,滑块座分为上滑块座6、下滑块座10,上滑块座6位于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下方,下滑块座10位于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上方,滑块座通过滑块座上的孔Ⅰ26与背板5连接并实现紧固,上夹手Ⅰ3与上滑块Ⅰ16连接,上夹手Ⅱ4与上滑块Ⅱ19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连杆Ⅰ18连接,上滑块Ⅱ19与上连杆Ⅱ20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滑块Ⅱ19能在上滑块座6上的滑移平面25内平移滑动,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通过弹簧Ⅱ17连接,上连杆Ⅰ18、上连杆Ⅱ20分别与短连杆7连接,短连杆7与长连杆11连接,且与转盘8配合,并随转盘8转动,转盘8与电机9配合并能实现随其转动,电机9通过背板5上的孔Ⅳ29与背板5连接并进行紧固,长连杆11分别与下连杆Ⅰ21、下连杆Ⅱ23连接,下连杆Ⅰ21与下滑块Ⅰ22连接,下连杆Ⅱ23与下滑块Ⅱ24连接,下滑块Ⅰ22与下夹手Ⅰ14连接,下滑块Ⅱ24与下夹手Ⅱ15连接,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通过弹簧Ⅰ12连接,下滑块Ⅰ22、下滑块Ⅱ24能在下滑块座10上的滑移平面25内平移滑动。

所述上夹手Ⅰ3与上滑块Ⅰ16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上夹手Ⅱ4与上滑块Ⅱ19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连杆Ⅰ18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上滑块Ⅱ19与上连杆Ⅱ20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上连杆Ⅰ18、上连杆Ⅱ20分别与短连杆7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长连杆11分别与下连杆Ⅰ21、下连杆Ⅱ23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下连杆Ⅰ21与下滑块Ⅰ22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下连杆Ⅱ23与下滑块Ⅱ24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下滑块Ⅰ22与下夹手Ⅰ14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下滑块Ⅱ24与下夹手Ⅱ15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

所述弹簧Ⅰ12与弹簧Ⅱ17与为大小、形状和型号完全相同的弹簧。

所述孔Ⅰ26、孔Ⅲ28、孔Ⅳ29为圆孔,所述孔Ⅱ27为方孔。

实施例2:如图1-6所示,一种爬杆机器人,包括支撑板1、支撑杆2、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背板5、上滑块座6、短连杆7、转盘8、电机9、下滑块座10、长连杆11、弹簧Ⅰ12、底座13、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上滑块Ⅰ16、弹簧Ⅱ17、上连杆Ⅰ18、上滑块Ⅱ19、上连杆Ⅱ20、下连杆Ⅰ21、下滑块Ⅰ22、下连杆Ⅱ23、下滑块Ⅱ24;

所述支撑板1通过背板5上的孔Ⅲ28与背板5连接,支撑杆2通过支撑板1前端的孔Ⅱ27与支撑板1配合,支撑杆2一端穿过孔Ⅱ27,支撑杆2另一端与底座13连接,滑块座分为上滑块座6、下滑块座10,上滑块座6位于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下方,下滑块座10位于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上方,滑块座通过滑块座上的孔Ⅰ26与背板5连接并实现紧固,上夹手Ⅰ3与上滑块Ⅰ16连接,上夹手Ⅱ4与上滑块Ⅱ19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连杆Ⅰ18连接,上滑块Ⅱ19与上连杆Ⅱ20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滑块Ⅱ19能在上滑块座6上的滑移平面25内平移滑动,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通过弹簧Ⅱ17连接,上连杆Ⅰ18、上连杆Ⅱ20分别与短连杆7连接,短连杆7与长连杆11连接,且与转盘8配合,并随转盘8转动,转盘8与电机9配合并能实现随其转动,电机9通过背板5上的孔Ⅳ29与背板5连接并进行紧固,长连杆11分别与下连杆Ⅰ21、下连杆Ⅱ23连接,下连杆Ⅰ21与下滑块Ⅰ22连接,下连杆Ⅱ23与下滑块Ⅱ24连接,下滑块Ⅰ22与下夹手Ⅰ14连接,下滑块Ⅱ24与下夹手Ⅱ15连接,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通过弹簧Ⅰ12连接,下滑块Ⅰ22、下滑块Ⅱ24能在下滑块座10上的滑移平面25内平移滑动。

所述上夹手Ⅰ3与上滑块Ⅰ16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上夹手Ⅱ4与上滑块Ⅱ19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连杆Ⅰ18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上滑块Ⅱ19与上连杆Ⅱ20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上连杆Ⅰ18、上连杆Ⅱ20分别与短连杆7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长连杆11分别与下连杆Ⅰ21、下连杆Ⅱ23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下连杆Ⅰ21与下滑块Ⅰ22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下连杆Ⅱ23与下滑块Ⅱ24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下滑块Ⅰ22与下夹手Ⅰ14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下滑块Ⅱ24与下夹手Ⅱ15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

所述弹簧Ⅰ12与弹簧Ⅱ17与为大小、形状和型号完全相同的弹簧。

实施例3:如图1-6所示,一种爬杆机器人,包括支撑板1、支撑杆2、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背板5、上滑块座6、短连杆7、转盘8、电机9、下滑块座10、长连杆11、弹簧Ⅰ12、底座13、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上滑块Ⅰ16、弹簧Ⅱ17、上连杆Ⅰ18、上滑块Ⅱ19、上连杆Ⅱ20、下连杆Ⅰ21、下滑块Ⅰ22、下连杆Ⅱ23、下滑块Ⅱ24;

所述支撑板1通过背板5上的孔Ⅲ28与背板5连接,支撑杆2通过支撑板1前端的孔Ⅱ27与支撑板1配合,支撑杆2一端穿过孔Ⅱ27,支撑杆2另一端与底座13连接,滑块座分为上滑块座6、下滑块座10,上滑块座6位于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下方,下滑块座10位于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上方,滑块座通过滑块座上的孔Ⅰ26与背板5连接并实现紧固,上夹手Ⅰ3与上滑块Ⅰ16连接,上夹手Ⅱ4与上滑块Ⅱ19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连杆Ⅰ18连接,上滑块Ⅱ19与上连杆Ⅱ20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滑块Ⅱ19能在上滑块座6上的滑移平面25内平移滑动,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通过弹簧Ⅱ17连接,上连杆Ⅰ18、上连杆Ⅱ20分别与短连杆7连接,短连杆7与长连杆11连接,且与转盘8配合,并随转盘8转动,转盘8与电机9配合并能实现随其转动,电机9通过背板5上的孔Ⅳ29与背板5连接并进行紧固,长连杆11分别与下连杆Ⅰ21、下连杆Ⅱ23连接,下连杆Ⅰ21与下滑块Ⅰ22连接,下连杆Ⅱ23与下滑块Ⅱ24连接,下滑块Ⅰ22与下夹手Ⅰ14连接,下滑块Ⅱ24与下夹手Ⅱ15连接,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通过弹簧Ⅰ12连接,下滑块Ⅰ22、下滑块Ⅱ24能在下滑块座10上的滑移平面25内平移滑动。

所述上夹手Ⅰ3与上滑块Ⅰ16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上夹手Ⅱ4与上滑块Ⅱ19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连杆Ⅰ18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上滑块Ⅱ19与上连杆Ⅱ20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上连杆Ⅰ18、上连杆Ⅱ20分别与短连杆7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长连杆11分别与下连杆Ⅰ21、下连杆Ⅱ23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下连杆Ⅰ21与下滑块Ⅰ22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下连杆Ⅱ23与下滑块Ⅱ24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下滑块Ⅰ22与下夹手Ⅰ14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下滑块Ⅱ24与下夹手Ⅱ15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

所述孔Ⅰ26、孔Ⅲ28、孔Ⅳ29为圆孔,所述孔Ⅱ27为方孔。

实施例4:如图1-6所示,一种爬杆机器人,包括支撑板1、支撑杆2、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背板5、上滑块座6、短连杆7、转盘8、电机9、下滑块座10、长连杆11、弹簧Ⅰ12、底座13、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上滑块Ⅰ16、弹簧Ⅱ17、上连杆Ⅰ18、上滑块Ⅱ19、上连杆Ⅱ20、下连杆Ⅰ21、下滑块Ⅰ22、下连杆Ⅱ23、下滑块Ⅱ24;

所述支撑板1通过背板5上的孔Ⅲ28与背板5连接,支撑杆2通过支撑板1前端的孔Ⅱ27与支撑板1配合,支撑杆2一端穿过孔Ⅱ27,支撑杆2另一端与底座13连接,滑块座分为上滑块座6、下滑块座10,上滑块座6位于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下方,下滑块座10位于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上方,滑块座通过滑块座上的孔Ⅰ26与背板5连接并实现紧固,上夹手Ⅰ3与上滑块Ⅰ16连接,上夹手Ⅱ4与上滑块Ⅱ19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连杆Ⅰ18连接,上滑块Ⅱ19与上连杆Ⅱ20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滑块Ⅱ19能在上滑块座6上的滑移平面25内平移滑动,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通过弹簧Ⅱ17连接,上连杆Ⅰ18、上连杆Ⅱ20分别与短连杆7连接,短连杆7与长连杆11连接,且与转盘8配合,并随转盘8转动,转盘8与电机9配合并能实现随其转动,电机9通过背板5上的孔Ⅳ29与背板5连接并进行紧固,长连杆11分别与下连杆Ⅰ21、下连杆Ⅱ23连接,下连杆Ⅰ21与下滑块Ⅰ22连接,下连杆Ⅱ23与下滑块Ⅱ24连接,下滑块Ⅰ22与下夹手Ⅰ14连接,下滑块Ⅱ24与下夹手Ⅱ15连接,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通过弹簧Ⅰ12连接,下滑块Ⅰ22、下滑块Ⅱ24能在下滑块座10上的滑移平面25内平移滑动。

所述上夹手Ⅰ3与上滑块Ⅰ16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上夹手Ⅱ4与上滑块Ⅱ19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连杆Ⅰ18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上滑块Ⅱ19与上连杆Ⅱ20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上连杆Ⅰ18、上连杆Ⅱ20分别与短连杆7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长连杆11分别与下连杆Ⅰ21、下连杆Ⅱ23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下连杆Ⅰ21与下滑块Ⅰ22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下连杆Ⅱ23与下滑块Ⅱ24活动连接形成转动副,下滑块Ⅰ22与下夹手Ⅰ14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下滑块Ⅱ24与下夹手Ⅱ15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

实施例5:如图1-6所示,一种爬杆机器人,包括支撑板1、支撑杆2、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背板5、上滑块座6、短连杆7、转盘8、电机9、下滑块座10、长连杆11、弹簧Ⅰ12、底座13、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上滑块Ⅰ16、弹簧Ⅱ17、上连杆Ⅰ18、上滑块Ⅱ19、上连杆Ⅱ20、下连杆Ⅰ21、下滑块Ⅰ22、下连杆Ⅱ23、下滑块Ⅱ24;

所述支撑板1通过背板5上的孔Ⅲ28与背板5连接,支撑杆2通过支撑板1前端的孔Ⅱ27与支撑板1配合,支撑杆2一端穿过孔Ⅱ27,支撑杆2另一端与底座13连接,滑块座分为上滑块座6、下滑块座10,上滑块座6位于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下方,下滑块座10位于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上方,滑块座通过滑块座上的孔Ⅰ26与背板5连接并实现紧固,上夹手Ⅰ3与上滑块Ⅰ16连接,上夹手Ⅱ4与上滑块Ⅱ19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连杆Ⅰ18连接,上滑块Ⅱ19与上连杆Ⅱ20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滑块Ⅱ19能在上滑块座6上的滑移平面25内平移滑动,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通过弹簧Ⅱ17连接,上连杆Ⅰ18、上连杆Ⅱ20分别与短连杆7连接,短连杆7与长连杆11连接,且与转盘8配合,并随转盘8转动,转盘8与电机9配合并能实现随其转动,电机9通过背板5上的孔Ⅳ29与背板5连接并进行紧固,长连杆11分别与下连杆Ⅰ21、下连杆Ⅱ23连接,下连杆Ⅰ21与下滑块Ⅰ22连接,下连杆Ⅱ23与下滑块Ⅱ24连接,下滑块Ⅰ22与下夹手Ⅰ14连接,下滑块Ⅱ24与下夹手Ⅱ15连接,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通过弹簧Ⅰ12连接,下滑块Ⅰ22、下滑块Ⅱ24能在下滑块座10上的滑移平面25内平移滑动。

所述弹簧Ⅰ12与弹簧Ⅱ17与为大小、形状和型号完全相同的弹簧。

所述孔Ⅰ26、孔Ⅲ28、孔Ⅳ29为圆孔,所述孔Ⅱ27为方孔。

实施例6:如图1-6所示,一种爬杆机器人,包括支撑板1、支撑杆2、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背板5、上滑块座6、短连杆7、转盘8、电机9、下滑块座10、长连杆11、弹簧Ⅰ12、底座13、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上滑块Ⅰ16、弹簧Ⅱ17、上连杆Ⅰ18、上滑块Ⅱ19、上连杆Ⅱ20、下连杆Ⅰ21、下滑块Ⅰ22、下连杆Ⅱ23、下滑块Ⅱ24;

所述支撑板1通过背板5上的孔Ⅲ28与背板5连接,支撑杆2通过支撑板1前端的孔Ⅱ27与支撑板1配合,支撑杆2一端穿过孔Ⅱ27,支撑杆2另一端与底座13连接,滑块座分为上滑块座6、下滑块座10,上滑块座6位于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下方,下滑块座10位于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上方,滑块座通过滑块座上的孔Ⅰ26与背板5连接并实现紧固,上夹手Ⅰ3与上滑块Ⅰ16连接,上夹手Ⅱ4与上滑块Ⅱ19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连杆Ⅰ18连接,上滑块Ⅱ19与上连杆Ⅱ20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滑块Ⅱ19能在上滑块座6上的滑移平面25内平移滑动,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通过弹簧Ⅱ17连接,上连杆Ⅰ18、上连杆Ⅱ20分别与短连杆7连接,短连杆7与长连杆11连接,且与转盘8配合,并随转盘8转动,转盘8与电机9配合并能实现随其转动,电机9通过背板5上的孔Ⅳ29与背板5连接并进行紧固,长连杆11分别与下连杆Ⅰ21、下连杆Ⅱ23连接,下连杆Ⅰ21与下滑块Ⅰ22连接,下连杆Ⅱ23与下滑块Ⅱ24连接,下滑块Ⅰ22与下夹手Ⅰ14连接,下滑块Ⅱ24与下夹手Ⅱ15连接,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通过弹簧Ⅰ12连接,下滑块Ⅰ22、下滑块Ⅱ24能在下滑块座10上的滑移平面25内平移滑动。

所述孔Ⅰ26、孔Ⅲ28、孔Ⅳ29为圆孔,所述孔Ⅱ27为方孔。

实施例7:如图1-6所示,一种爬杆机器人,包括支撑板1、支撑杆2、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背板5、上滑块座6、短连杆7、转盘8、电机9、下滑块座10、长连杆11、弹簧Ⅰ12、底座13、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上滑块Ⅰ16、弹簧Ⅱ17、上连杆Ⅰ18、上滑块Ⅱ19、上连杆Ⅱ20、下连杆Ⅰ21、下滑块Ⅰ22、下连杆Ⅱ23、下滑块Ⅱ24;

所述支撑板1通过背板5上的孔Ⅲ28与背板5连接,支撑杆2通过支撑板1前端的孔Ⅱ27与支撑板1配合,支撑杆2一端穿过孔Ⅱ27,支撑杆2另一端与底座13连接,滑块座分为上滑块座6、下滑块座10,上滑块座6位于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下方,下滑块座10位于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上方,滑块座通过滑块座上的孔Ⅰ26与背板5连接并实现紧固,上夹手Ⅰ3与上滑块Ⅰ16连接,上夹手Ⅱ4与上滑块Ⅱ19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连杆Ⅰ18连接,上滑块Ⅱ19与上连杆Ⅱ20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滑块Ⅱ19能在上滑块座6上的滑移平面25内平移滑动,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通过弹簧Ⅱ17连接,上连杆Ⅰ18、上连杆Ⅱ20分别与短连杆7连接,短连杆7与长连杆11连接,且与转盘8配合,并随转盘8转动,转盘8与电机9配合并能实现随其转动,电机9通过背板5上的孔Ⅳ29与背板5连接并进行紧固,长连杆11分别与下连杆Ⅰ21、下连杆Ⅱ23连接,下连杆Ⅰ21与下滑块Ⅰ22连接,下连杆Ⅱ23与下滑块Ⅱ24连接,下滑块Ⅰ22与下夹手Ⅰ14连接,下滑块Ⅱ24与下夹手Ⅱ15连接,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通过弹簧Ⅰ12连接,下滑块Ⅰ22、下滑块Ⅱ24能在下滑块座10上的滑移平面25内平移滑动。

所述弹簧Ⅰ12与弹簧Ⅱ17与为大小、形状和型号完全相同的弹簧。

实施例8:如图1-6所示,一种爬杆机器人,包括支撑板1、支撑杆2、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背板5、上滑块座6、短连杆7、转盘8、电机9、下滑块座10、长连杆11、弹簧Ⅰ12、底座13、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上滑块Ⅰ16、弹簧Ⅱ17、上连杆Ⅰ18、上滑块Ⅱ19、上连杆Ⅱ20、下连杆Ⅰ21、下滑块Ⅰ22、下连杆Ⅱ23、下滑块Ⅱ24;

所述支撑板1通过背板5上的孔Ⅲ28与背板5连接,支撑杆2通过支撑板1前端的孔Ⅱ27与支撑板1配合,支撑杆2一端穿过孔Ⅱ27,支撑杆2另一端与底座13连接,滑块座分为上滑块座6、下滑块座10,上滑块座6位于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下方,下滑块座10位于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上方,滑块座通过滑块座上的孔Ⅰ26与背板5连接并实现紧固,上夹手Ⅰ3与上滑块Ⅰ16连接,上夹手Ⅱ4与上滑块Ⅱ19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连杆Ⅰ18连接,上滑块Ⅱ19与上连杆Ⅱ20连接,上滑块Ⅰ16与上滑块Ⅱ19能在上滑块座6上的滑移平面25内平移滑动,上夹手Ⅰ3、上夹手Ⅱ4通过弹簧Ⅱ17连接,上连杆Ⅰ18、上连杆Ⅱ20分别与短连杆7连接,短连杆7与长连杆11连接,且与转盘8配合,并随转盘8转动,转盘8与电机9配合并能实现随其转动,电机9通过背板5上的孔Ⅳ29与背板5连接并进行紧固,长连杆11分别与下连杆Ⅰ21、下连杆Ⅱ23连接,下连杆Ⅰ21与下滑块Ⅰ22连接,下连杆Ⅱ23与下滑块Ⅱ24连接,下滑块Ⅰ22与下夹手Ⅰ14连接,下滑块Ⅱ24与下夹手Ⅱ15连接,下夹手Ⅰ14、下夹手Ⅱ15通过弹簧Ⅰ12连接,下滑块Ⅰ22、下滑块Ⅱ24能在下滑块座10上的滑移平面25内平移滑动。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一种爬杆机器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种爬杆机器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种爬杆机器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爬杆机器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爬杆机器人.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一种爬杆机器人,属于工程应用领域。本发明所述支撑板通过背板上的孔与背板连接,支撑杆通过支撑板前端的孔与支撑板配合,上夹手与上滑块连接,上夹手与上滑块连接,上滑块与上连杆连接,上滑块与上连杆连接,上夹手、上夹手通过弹簧连接,上连杆、上连杆与短连杆连接,短连杆与长连杆连接,且与转盘配合,转盘与电机配合长连杆分别与下连杆、下连杆连接,下连杆与下滑块连接,下连杆与下滑块连接,下滑块与下夹手连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