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pdf

上传人:齐** 文档编号:8661567 上传时间:2020-10-2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27.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0105777.9

申请日:

20160202

公开号:

CN205382150U

公开日:

20160713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C12M1/00,C12M3/00

主分类号:

C12M1/00,C12M3/00

申请人:

上海智城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发明人:

沈水兴,郑尧国

地址:

201419 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环城西路2222号

优先权:

CN201620105777U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华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缪利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包括:箱体,设置于箱体右后侧的变速电机,与所述变速电机相连的主动轮,设置于箱体底部中间的从动轮,连接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的传动皮带,嵌于所述从动轮中心的主轴,设置于所述主轴上的上轴承座,设置于所述上轴承座上的摇板,固定在所述摇板后部左右两端的关节轴承,下端与所述关节轴承相连接的两根摆杆,固定在摆杆上端的悬杆外套,设置于悬杆外套内部两端的滚动直线导轨副,穿过悬杆外套的悬杆,安装于悬杆两端的滚动轴承及安装在箱体内侧后上部的轴承座。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摇板的回旋振荡,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和维修方便,且不易磨损、噪声低、使用寿命长、能耗低的特点,适于广泛应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包括:箱体,设置于所述箱体右后侧的变速电机,与所述变速电机相连的主动轮,设置于所述箱体底部中间的从动轮,连接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的传动皮带,嵌于所述从动轮中心的主轴,设置于所述主轴上的上轴承座,设置于所述上轴承座上的摇板,固定在所述摇板后部左右两端的关节轴承,下端与所述关节轴承相连接的两根摆杆,固定在所述摆杆上端的悬杆外套,设置于所述悬杆外套内部两端的滚动直线导轨副,穿过所述悬杆外套的悬杆,安装于悬杆两端的滚动轴承及安装在箱体内侧后上部的轴承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轴承座与所述主轴偏心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地,所述摇板后部左右两端设置固定座,所述关节轴承通过所述固定座与所述摇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上安装有螺栓,所述关节轴承紧密套于螺栓上,通过螺母紧固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关节轴承可转动,还能在一定范围内可左右摆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学、生物学的培养振荡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培养振 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

背景技术

振荡培养是指把微生物或动植物的细胞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并置放在振 荡器上不停地摇动而进行的培养,是与静置培养、或霉菌的表面培养相对而言 的。医学、生物学、制药、食品、环保等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对温度、振荡频率 要求较高的细菌组织培养、发酵、杂交和生化反应以及酶、细胞组织研究时, 为了改善细菌与培养基成分的接触和氧的供应,使细菌繁殖更加均一,且提高 培养效率,均需要使用培养振荡器。

培养过程中细菌与培养基成分的接触是否充分及氧的供应是否均匀直接关 系到培养的质量。为了提高培养过程细菌与培养基成分接触的充分性及氧的供 应均匀性,通常需通过回旋振荡机构使培养振荡器的摇板产生回旋振荡。现有 技术中,回旋振荡机构存在结构复杂、能耗大,导致成本高、维修不方便等诸 多缺陷,从而导致应用范围有限。培养振荡器弹簧钢带式平行四边形振荡机构, 申请号:201120282565.5,具有一定程度的改进,但结构仍然比较复杂。因此, 有必要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回旋振荡机构,能够实现摇板的回旋振荡,确保振 荡质量和培养效率,同时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和维修方便,且使用寿命长、能 耗低的特点,适于广泛应用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以 克服现有技术中回旋振荡机构的缺陷,能够实现摇板的回旋振荡,确保振荡质 量和培养效率,具有结构简单,使用和维修方便,且不易磨损、噪声低、使用 寿命长、能耗低的特点,适于广泛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包括:箱体,设置于所述箱体 右后侧的变速电机,与所述变速电机相连的主动轮,设置于所述箱体底部中间 的从动轮,连接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的传动皮带,嵌于所述从动轮中心的 主轴,设置于所述主轴上的上轴承座,设置于所述上轴承座上的摇板,固定在 所述摇板后部左右两端的关节轴承,下端与所述关节轴承相连接的两根摆杆, 固定在所述摆杆上端的悬杆外套,设置于所述悬杆外套内部两端的滚动直线导 轨副,穿过所述悬杆外套的悬杆,安装于所述悬杆两端的滚动轴承及安装在所 述箱体内侧后上部的轴承座。

进一步地,所述上轴承座与所述主轴偏心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摇板后部左右两端设置固定座,所述关节轴承通过所述固 定座与所述摇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上安装有螺栓,所述关节轴承紧密套于 螺栓上,通过螺母紧固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关节轴承可转动,还能在一定范 围内可左右摆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能够实现摇板的回旋 振荡,从而确保培养效率和培养振荡质量;与现有技术中的回旋振荡机构相比, 结构简单,使用和维修更加方便;采用滚动轴承和滚动直线导轨副等滚动部件, 降低了机械摩擦阻力,从而减少设备摩擦,达到同样的振荡效果时需要的电动 机功率降低,从而达到降低能耗且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同时还可降低设备使 用时的噪声,适于广泛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上轴承座、2摇板、3-关节轴承、4-摆杆、5-悬杆外套、6-滚动直 线导轨副、7-悬杆、8-滚动轴承、9-箱体、10-轴承座、11-固定座、12-螺栓、 13-螺母、14-变速电机、15-主动轮、16-从动轮、17-传动皮带、18-主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 包括:箱体9,设置于所述箱体9右后侧的变速电机14、与所述变速电机14 相连的主动轮15、设置于所述箱体9底部中间的从动轮16、连接所述主动轮 15和所述从动轮16的传动皮带17、嵌于所述从动轮16中心的主轴18、设置 于所述主轴18上的上轴承座1、设置于所述上轴承座1上的摇板2、固定在所 述摇板后部左右两端的关节轴承3、下端与所述关节轴承3连接的两根摆杆4、 固定于所述摆杆4上端的悬杆外套5、设置于所述悬杆外套5内部两端的滚动 直线导轨副6、穿过所述悬杆外套5的悬杆7,安装于所述悬杆7两端的滚动 轴承8及安装在所述箱体9内侧后上部的轴承座10。

所述摆杆4与所述悬杆外套5形成框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上轴承座1与所述主轴18偏心设置。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摇板2后部左右两端设置固定座11,所述关节轴 承3通过所述固定座11与所述摇板2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11上安装有螺栓 12,所述关节轴承3紧密套于螺栓12上,通过螺母13紧固在所述固定座11 上,其能转动外,可在一定范围内左右摆动。

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由变速电机14驱动主动轮15,传动皮带 17带动固定装在主轴18上的从动轮16转动,从动轮16带动主轴18转动,带 动装在主轴18上端面的上轴承座1转动,从而带动装在上轴承座1上的摇板2 运行;摇板2通过关节轴承3带动二摆杆4摆动,同时依靠滚动直线导轨副6 使悬杆外套5作左右运动,悬杆7依靠嵌于轴承座10内的滚动轴承8作圆周 滚动,进而促使摇板2作回旋振荡,如此循环往复,形成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 式回旋振荡机构。

根据上述使用方法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 构能够实现摇板的回旋振荡,从而确保培养效率和培养振荡质量。

与现有技术中的回旋振荡机构相比,结构简单,使用和维修更加方便。

采用滚动轴承、滚动直线导轨副滚动部件,相比滑动部件降低了回旋振荡 时的机械摩擦阻力,从而减少了设备摩擦,降低了驱动电机的功率,从而达到 了降低能耗且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同时还可降低设备使用时的噪声,适于广 泛应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 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 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 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 范围内。

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105777.9 (22)申请日 2016.02.02 C12M 1/00(2006.01) C12M 3/00(2006.01) (73)专利权人 上海智城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地址 201419 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环城西路 2222 号 (72)发明人 沈水兴 郑尧国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华工专利事务所 ( 普通 合伙 ) 31104 代理人 缪利明 (54) 实用新型名称 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 (57) 摘要 一种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 包括 : 箱体, 设置于箱体右后侧的变速电机, 与所 。

2、述变速电机相连的主动轮, 设置于箱体底部中间 的从动轮, 连接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的传动 皮带, 嵌于所述从动轮中心的主轴, 设置于所述主 轴上的上轴承座, 设置于所述上轴承座上的摇板, 固定在所述摇板后部左右两端的关节轴承, 下端 与所述关节轴承相连接的两根摆杆, 固定在摆杆 上端的悬杆外套, 设置于悬杆外套内部两端的滚 动直线导轨副, 穿过悬杆外套的悬杆, 安装于悬杆 两端的滚动轴承及安装在箱体内侧后上部的轴承 座。 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摇板的回旋振荡, 具有结 构简单, 使用和维修方便, 且不易磨损、 噪声低、 使 用寿命长、 能耗低的特点, 适于广泛应用。 (51)Int.Cl. (E。

3、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205382150 U 2016.07.13 CN 205382150 U 1.一种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 包括: 箱体, 设置于所述箱体右后侧的变 速电机, 与所述变速电机相连的主动轮, 设置于所述箱体底部中间的从动轮, 连接所述主动 轮和所述从动轮的传动皮带, 嵌于所述从动轮中心的主轴, 设置于所述主轴上的上轴承座, 设置于所述上轴承座上的摇板, 固定在所述摇板后部左右两端的关节轴承, 下端与所述关 节轴承相连接的两根摆杆, 固定在所述。

4、摆杆上端的悬杆外套, 设置于所述悬杆外套内部两 端的滚动直线导轨副, 穿过所述悬杆外套的悬杆, 安装于悬杆两端的滚动轴承及安装在箱 体内侧后上部的轴承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轴 承座与所述主轴偏心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 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 地, 所述摇板后部左右两端设置固定座, 所述关节轴承通过所述固定座与所述摇板固定连 接, 所述固定座上安装有螺栓, 所述关节轴承紧密套于螺栓上, 通过螺母紧固在所述固定座 上, 所述关节轴承可转动, 还能在一定范围内可左右摆动。 权利要求书 1/1 页。

5、 2 CN 205382150 U 2 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学、 生物学的培养振荡器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培养振荡器悬 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 背景技术 0002 振荡培养是指把微生物或动植物的细胞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 并置放在振荡器上 不停地摇动而进行的培养, 是与静置培养、 或霉菌的表面培养相对而言的。 医学、 生物学、 制 药、 食品、 环保等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对温度、 振荡频率要求较高的细菌组织培养、 发酵、 杂交 和生化反应以及酶、 细胞组织研究时, 为了改善细菌与培养基成分的接触和氧的供应, 使细 菌繁殖更加均一, 且提高培养效率, 。

6、均需要使用培养振荡器。 0003 培养过程中细菌与培养基成分的接触是否充分及氧的供应是否均匀直接关系到 培养的质量。 为了提高培养过程细菌与培养基成分接触的充分性及氧的供应均匀性, 通常 需通过回旋振荡机构使培养振荡器的摇板产生回旋振荡。 现有技术中, 回旋振荡机构存在 结构复杂、 能耗大, 导致成本高、 维修不方便等诸多缺陷, 从而导致应用范围有限。 培养振荡 器弹簧钢带式平行四边形振荡机构, 申请号: 201120282565.5, 具有一定程度的改进, 但结 构仍然比较复杂。 因此, 有必要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回旋振荡机构, 能够实现摇板的回旋振 荡, 确保振荡质量和培养效率, 同时具有结。

7、构简单, 使用和维修方便, 且使用寿命长、 能耗低 的特点, 适于广泛应用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 以克服现 有技术中回旋振荡机构的缺陷, 能够实现摇板的回旋振荡, 确保振荡质量和培养效率, 具有 结构简单, 使用和维修方便, 且不易磨损、 噪声低、 使用寿命长、 能耗低的特点, 适于广泛应 用。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 包括: 箱体, 设置于所述箱体右后侧的 变速电机, 与所述变速电机相连的主动轮, 设置于所述箱体底部中间的。

8、从动轮, 连接所述主 动轮和所述从动轮的传动皮带, 嵌于所述从动轮中心的主轴, 设置于所述主轴上的上轴承 座, 设置于所述上轴承座上的摇板, 固定在所述摇板后部左右两端的关节轴承, 下端与所述 关节轴承相连接的两根摆杆, 固定在所述摆杆上端的悬杆外套, 设置于所述悬杆外套内部 两端的滚动直线导轨副, 穿过所述悬杆外套的悬杆, 安装于所述悬杆两端的滚动轴承及安 装在所述箱体内侧后上部的轴承座。 0007 进一步地, 所述上轴承座与所述主轴偏心设置。 0008 进一步地, 所述摇板后部左右两端设置固定座, 所述关节轴承通过所述固定座与 所述摇板固定连接, 所述固定座上安装有螺栓, 所述关节轴承紧密。

9、套于螺栓上, 通过螺母紧 固在所述固定座上, 所述关节轴承可转动, 还能在一定范围内可左右摆动。 说明书 1/3 页 3 CN 205382150 U 3 0009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0010 本实用新型的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 能够实现摇板的回旋振荡, 从而确保培养效率和培养振荡质量; 与现有技术中的回旋振荡机构相比, 结构简单, 使用和 维修更加方便; 采用滚动轴承和滚动直线导轨副等滚动部件, 降低了机械摩擦阻力, 从而减 少设备摩擦, 达到同样的振荡效果时需要的电动机功率降低, 从而达到降低能耗且延长使 用寿命的目的, 同时还可降低设备使用时。

10、的噪声, 适于广泛应用。 附图说明 001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0012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0013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0014 图4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15 图中: 1-上轴承座、 2摇板、 3-关节轴承、 4-摆杆、 5-悬杆外套、 6-滚动直线导轨副、 7-悬杆、 8-滚动轴承、 9-箱体、 10-轴承座、 11-固定座、 12-螺栓、 13-螺母、 14-变速电机、 15- 主动轮、 16-从动轮、 17-传动皮带、 18-主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7 如图1和图2所示, 本。

11、实用新型的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 包括: 箱体 9, 设置于所述箱体9右后侧的变速电机14、 与所述变速电机14相连的主动轮15、 设置于所述 箱体9底部中间的从动轮16、 连接所述主动轮15和所述从动轮16的传动皮带17、 嵌于所述从 动轮16中心的主轴18、 设置于所述主轴18上的上轴承座1、 设置于所述上轴承座1上的摇板 2、 固定在所述摇板后部左右两端的关节轴承3、 下端与所述关节轴承3连接的两根摆杆4、 固 定于所述摆杆4上端的悬杆外套5、 设置于所述悬杆外套5内部两端的滚动直线导轨副6、 穿 过所述悬杆外套5的悬杆7, 安装于所述悬杆7两端的滚动轴承8及安装在所述箱体9。

12、内侧后 上部的轴承座10。 0018 所述摆杆4与所述悬杆外套5形成框架结构。 0019 进一步地, 所述上轴承座1与所述主轴18偏心设置。 0020 如图3和图4所示, 所述摇板2后部左右两端设置固定座11, 所述关节轴承3通过所 述固定座11与所述摇板2固定连接, 所述固定座11上安装有螺栓12, 所述关节轴承3紧密套 于螺栓12上, 通过螺母13紧固在所述固定座11上, 其能转动外, 可在一定范围内左右摆动。 0021 结合附图,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0022 如图1和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由变速电机14驱动主动轮15, 传动皮带17带动固定 装在主轴18上的从动轮16转动, 从。

13、动轮16带动主轴18转动, 带动装在主轴18上端面的上轴 承座1转动, 从而带动装在上轴承座1上的摇板2运行; 摇板2通过关节轴承3带动二摆杆4摆 动, 同时依靠滚动直线导轨副6使悬杆外套5作左右运动, 悬杆7依靠嵌于轴承座10内的滚动 轴承8作圆周滚动, 进而促使摇板2作回旋振荡, 如此循环往复, 形成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 回旋振荡机构。 0023 根据上述使用方法可知, 本实用新型的培养振荡器悬挂框架式回旋振荡机构能够 说明书 2/3 页 4 CN 205382150 U 4 实现摇板的回旋振荡, 从而确保培养效率和培养振荡质量。 0024 与现有技术中的回旋振荡机构相比, 结构简单, 使。

14、用和维修更加方便。 0025 采用滚动轴承、 滚动直线导轨副滚动部件, 相比滑动部件降低了回旋振荡时的机 械摩擦阻力, 从而减少了设备摩擦, 降低了驱动电机的功率, 从而达到了降低能耗且延长使 用寿命的目的, 同时还可降低设备使用时的噪声, 适于广泛应用。 0026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 但其只作为范例, 本实用新型 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 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 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 因此,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 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 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说明书 3/3 页 5 CN 205382150 U 5 图1 图2 说明书附图 1/2 页 6 CN 205382150 U 6 图3 图4 说明书附图 2/2 页 7 CN 205382150 U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