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敷料,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皮肤创面保护、促进修复的医用敷料及其应用以及制备该医用敷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使用的创面覆盖敷料主要包括传统敷料、天然生物敷料、合成生物敷料三大类。传统敷料如纱布、棉垫等是临床上常用的敷料,其优点是:保护创面、有吸水性、制作简单、价格便宜,但存在无法保持创面湿润而创面愈合延迟、敷料纤维易脱落造成创面异物反应影响创面愈合、创面肉芽组织易长入纱布的网眼中换药时易损伤而影响创面愈合及引起疼痛、病原体易通过渗透的敷料导致创面感染、换药工作量大且对创面愈合无促进作用等难以克服的先天缺陷;天然生物敷料有自体皮、同种异体皮、辐照猪皮、羊膜等。目前覆盖创面最理想的方法是移植自体皮,但对大面积创伤患者,自体皮源显得严重不足;同种异体皮的渗透性和粘附性与病人的皮肤相似,能有效降低抗原性,减少排斥反应,但存在价格高、来源受限、保存条件要求高等临床问题及伦理学问题;异种皮敷料虽然来源相对比较广泛,价格低廉,但存在抗原性、刺激性、病毒感染等问题,且不适合工业化生产;合成生物敷料现在主要有甲壳素(或壳聚糖)类敷料、海藻酸类敷料、丝素蛋白类敷料、细菌纤维素类敷料、胶原类敷料。甲壳素(或壳聚糖)类敷料具有组织相容性好、止血功能良好、抗感染能力强,但粘附性和顺应性都较差;海藻酸类敷料吸湿性能高、能维持创面一个湿润的环境、成本低,但易发硬引起创面再损伤;丝素蛋白类敷料有良好的细胞和组织亲和性、透氧透气性能良好,但其吸水性、韧性、机械性和抗菌性能有待提高;细菌纤维素类敷料无免疫原性、良好的透水透气性、与创面紧密粘合、机械强度和可塑性强,但缺乏一个有效的发酵体系来大规模低成本地生产;胶原类敷料生物相容性好,具有止血促凝、促进细胞分裂分化作用,但稳定性比较弱、弹性差、质脆、不耐水,且来源于动物,存在感染的危险。生物敷料发展迅速,各种各样的生物敷料不断涌现,虽然各种生物敷料在某一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但是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没有一种价格低廉,各种性能都十分良好的敷料。目前,在生物敷料的研究上主要有三个方向:通过添加能加速愈合和减少瘢痕的物质来改善创面愈合;研究出性能如同自体皮的皮肤取代物;研究能促进皮肤愈合的相关蛋白。通过构建一种复合双层敷料,内外两层敷料充分发挥不同的功能效用:外层敷料能够防止体液流失、控制水分蒸发、抑制细菌感染;内层敷料促进对创面的粘附、促进组织生长,从而弥补单一敷料的不足,是生物敷料目前最新的发展趋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皮肤创面生物诱导活性敷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该敷料为一种舒适性好且能促进皮肤创伤修复的功能性敷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了一种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进而提供了一种皮肤创面生物诱导活性敷料,即一种用于皮肤创面保护、促进皮肤创面修复的医用敷料复合物。
一种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包括聚阴离子物质与聚阳离子物质合成的骨架材料,所述骨架材料的孔隙中布有多肽与键合多肽和透明质酸和/或骨架材料的分子上连接有多肽与键合多肽和透明质酸分子。
较佳的,所述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为透明膜状或海绵膜状。
进一步的,所述聚阴离子物质与聚阳离子物质合成的骨架材料为立体网状结构。
一种用于皮肤创面保护、促进皮肤创面修复的医用敷料复合物,包括密封于包装袋中的可直接接触皮肤创面的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和远离皮肤创面的医用聚氨酯粘贴膜,所述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的两边还覆盖有PE膜。
较佳的,所述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包括聚阴离子物质与聚阳离子物质合成的骨架材料,所述骨架材料的孔隙中布有多肽与键合多肽以及透明质酸和/或骨架材料的分子上连接有多肽与键合多肽和透明质酸分子。
较佳的,所述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为透明膜状或海绵膜状。
较佳的,所述包装袋中的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和医用聚氨酯粘贴膜相邻摆放。
进一步的,所述聚阴离子物质与聚阳离子物质合成的骨架材料为立体网状结构。
较佳的,所述包装袋可以采用铝塑袋。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皮肤创面保护、促进皮肤创面修复的医用敷料复合物,在使用时,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作为内层直接接触皮肤创面,而医用聚氨酯粘贴膜置于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的外层,与皮肤创面不直接接触,内层的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与外层的医用聚氨酯粘贴膜配合使用,便于医护人员根据不同形状、不同部位的创面进行裁剪,具有可拼接性。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皮肤创面保护、促进皮肤创面修复的医用敷料复合物,包括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和医用聚氨酯粘贴膜;所述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包括如下原料组分:聚阴离子物质与聚阳离子物质合成的骨架材料、透明质酸、多肽与键合多肽;其中,所述聚阴离子物质与聚阳离子物质合成的骨架材料中聚阳离子物质的质量百分比为60-80%,聚阴离子物质的质量百分比为20-40%;所述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中,多肽与键合多肽占所述骨架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5-60%,透明质酸占所述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固溶物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02-1%;所述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的pH值为5.8-6.4,即pH值为6.1±0.3。
较佳的,所述透明质酸的粘均分子量小于50万,优选粘均分子量为10000。分子量小于50万的透明质酸起着促进毛细血管生成,并具有保湿的作用。
较佳的,所述多肽与键合多肽为将胶原、纤连蛋白、玻连蛋白、层连蛋白(也称层粘连蛋白)、血小板结合蛋白和丝素蛋白中的一种或多种经水解或酶解后分离提取纯化获得的多肽与键合多肽;优选为将鱼皮胶原经水解或酶解后分离提取纯化获得的多肽与键合多肽。键合多肽起着促细胞黏附、增殖的作用,并且降低了大分子量蛋白的免疫原性,同时多肽具有很好的保湿性并增加膜的柔韧与顺应性。上述水解或酶解的方法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水解或酶解方法。
优选的,所述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中,多肽与键合多肽占所述骨架材料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50%。
优选的,所述多肽与键合多肽的粘均分子量小于3000。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键合多肽的序列(即细胞黏附识别序列)为含有RGDS,LDV,REDVs,RGDV,LRGDN,IKVAV,YIGSR,PDSGR,RYVVLPR,LGTIPG,RGD,LRE,RNIAEIIKDA,VTXG,DGEAs,GPIbs氨基酸序列的多肽。
较佳的,所述聚阴离子物质为聚阴离子多糖或聚阴离子多肽,包括羧甲基壳聚糖、海藻酸(或海藻酸盐)、胶原、透明质酸、羧甲基纤维素、羧甲基淀粉、聚谷氨酸。
优选的,所述聚阴离子物质选自羧甲基壳聚糖或/和聚谷氨酸。
本实用新型的聚阴离子物质中的透明质酸选自粘均分子量大于50万的透明质酸。
较佳的,所述聚阳离子物质为聚阳离子多糖或聚阳离子多肽,包括壳聚糖、聚赖氨酸。
优选的,所述聚阳离子物质选自壳聚糖。
本实用新型的聚阳离子物质与聚阴离子物质以一定比例混合发生聚电解质作用形成的交联网络保证骨架材料具有合适的力学性能和柔韧性,能提高该医用敷料的舒适性;同时保证该医用敷料带有适量的正电荷以起到抗菌及止血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的pH值保持为5.8-6.4的弱酸性,对皮肤创面起着促进愈合及抑菌作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聚谷氨酸、透明质酸及多肽的保湿作用以及与外层聚氨酯粘贴膜的组合保证了该医用敷料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性,并维持了皮肤创面“湿性修复”所需的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皮肤创面保护、促进皮肤创面修复的医用敷料复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上述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的制备方法。
一种用于皮肤创面保护、促进皮肤创面修复的医用敷料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的制备,所述用于皮肤创面保护、促进皮肤创面修复的医用敷料复合物的制备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按照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中各原料的配比将聚阴离子物质溶于注射用水中,常温搅拌至聚阴离子物质溶解完全后加入甘油,并继续搅拌,获得聚阴离子物质的溶液;
(2)按照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中各原料的配比将聚阳离子物质加入可溶解聚阳离子物质的酸的水溶液中或注射用水中,常温搅拌至溶解均匀,获得聚阳离子物质的溶液。
(3)按照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中各原料的配比将多肽与键合多肽溶于注射用水中,常温搅拌均匀后获得多肽与键合多肽的溶液。
(4)按照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中各原料的配比将透明质酸加入注射用水中,常温搅拌均匀后获得透明质酸的溶液。
(5)将获得的聚阴离子物质的溶液、聚阳离子物质的溶液、多肽与键合多肽的溶液和透明质酸的溶液分别进行高温灭菌。
(6)先将高压灭菌后的聚阴离子物质的溶液、多肽与键合多肽的溶液和透明质酸的溶液 搅拌混合均匀,获得混合溶液A,再将高压灭菌后的聚阳离子物质的溶液滴加入该混合溶液中,并且边滴加边搅拌,获得混合溶液B,并调节pH值为5.8-6.4。
(7)将混合溶液B倒入不锈钢盘中,流延均匀,干燥成凝胶膜,即为所述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
(8)将凝胶膜裁剪为所需规格,将裁剪后的凝胶膜两边采用PE膜覆盖,并与相应规格的医用聚氨酯粘贴膜一起密封包装,并灭菌处理即可。
较佳的,步骤(1)中,所述聚阴离子物质的溶液中,聚阴离子物质的浓度为0.005-0.05g/ml;较佳的,甘油与注射用水的体积比为1:(30-150);优选的,甘油与注射用水的体积比为1:(50-100)。
较佳的,步骤(1)中,所述常温搅拌的时间,如1h;所述继续搅拌的时间,如1h。
较佳的,步骤(2)中,所述聚阳离子物质的溶液中,聚阳离子物质的浓度为0.005-0.1g/ml。
较佳的,步骤(2)中,所述可溶解聚阳离子物质的酸,如乳酸、乙酸、盐酸、柠檬酸或磷酸;步骤(2)中,所述可溶解聚阳离子物质的酸的水溶液中可溶解聚阳离子物质的酸的加入量控制为该酸的水溶液的pH值为1.0-4.0。
较佳的,步骤(2)中,所述常温搅拌的时间,如为4h。
较佳的,步骤(3)中,所述多肽与键合多肽的溶液中,多肽与键合多肽的浓度为0.005-0.1g/ml。
较佳的,步骤(4)中,所述透明质酸的溶液中,透明质酸的浓度为0.0002-0.002g/ml。
较佳的,步骤(4)中,所述常温的搅拌的时间,如为1h。
较佳的,步骤(5)中,所述高温的温度为100-130°C;所述高温灭菌的时间,如30分钟;所述高温灭菌可置于高压锅内进行。
较佳的,步骤(6)中,所述滴加采用缓慢滴加的方式,该缓慢滴加的速度,如可以为10-60滴/分钟。
较佳的,步骤(7)中,所述干燥的方式优选为烘干、自然干燥和冷冻干燥,烘干和自然干燥能保证该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的透光性,能直接观察到创面伤口的情况;
较佳的,步骤(7)中,干燥后获得的凝胶膜还可进一步交联;其交联的方法为:将干燥 的凝胶膜放入水溶性碳二亚胺与N-羟基琥珀酰亚胺的水溶液中或水溶性碳二亚胺与N-羟基硫代琥珀酰亚胺的水溶液中,搅拌反应15-25小时,用双蒸水冲洗浸泡除去未交联成分,烘干或冷冻干燥得到透明膜或海绵膜。上述水溶性碳二亚胺与N-羟基琥珀酰亚胺的水溶液中的水溶性碳二亚胺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的质量体积浓度均为1-3.5mg/ml。上述水溶性碳二亚胺包括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或其它碳二亚胺的水溶性衍生物。
较佳的,步骤(8)中,所述灭菌的方式采用辐照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所述包装密封可采用铝塑袋进行包装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生物复合凝胶敷料作为内层与皮肤创面接触,并与外层的医用聚氨酯粘贴膜配合使用,便于医护人员根据不同形状、不同部位的创面进行裁剪,具有可拼接性。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皮肤创面保护、促进皮肤创面修复的医用敷料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医用敷料具有如下优点:1无菌、无毒、不致敏、不致癌等;2良好的吸湿、透气性:即不使创面浸滞,又保持微湿、微酸的环境;3良好的吸附、贴附性:可吸附有形的渗出成分,并有一定的压强;4一定的抗菌性:大量的创面需要抗菌性、光谱性、穿透性、不易产生耐药性;5一定的止血性:对渗血有一定的止血作用;6一定的不粘性:换药时不痛;7直接的促愈性:产品本身具有促愈性,能直接促进创伤的愈合作用;8良好的使用性:使临床上更加便利,适用于不同形状、不同部位创面的敷料,可拼接。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皮肤创面保护、促进皮肤创面修复的医用敷料不仅具有上述优点,更主要的是键合多肽和透明质酸的协同作用,使医用敷料材料自身结构设计优化,而不需外加生长因子或活体细胞,赋予该医用敷料材料原位诱导组织再生修复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用于皮肤创面保护、促进皮肤创面修复的医用敷料复合物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实施例2中凝胶膜的透光率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皮肤创面保护、促进皮肤创面修复的医用敷料复合物,包括密封于包装袋1中的可直接接触皮肤创面的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2和远离皮肤创面的医用聚氨酯粘贴膜3,所述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3的两边还覆盖有PE膜4。
所述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包括聚阴离子物质与聚阳离子物质合成的骨架材料,所述骨架材料的孔隙中布有多肽与键合多肽以及透明质酸和/或骨架材料的分子上连接有多肽与键合多肽和透明质酸分子。
所述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为透明膜状或海绵膜状。
所述包装袋中的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和医用聚氨酯粘贴膜相邻摆放。
进一步的,所述聚阴离子物质与聚阳离子物质合成的骨架材料为立体网状结构。
较佳的,所述包装袋为铝塑袋。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皮肤创面保护、促进皮肤创面修复的医用敷料复合物,在使用时,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作为内层直接接触皮肤创面,而医用聚氨酯粘贴膜置于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的外层,与皮肤创面不直接接触,内层的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与外层的医用聚氨酯粘贴膜配合使用,便于医护人员根据不同形状、不同部位的创面进行裁剪,具有可拼接性。
实施例2:
(1)量取200ml注射用水,快速搅拌,并缓慢逐步往中间加入3g羧甲基壳聚糖(聚阴离子物质),常温搅拌1h;待羧甲基壳聚糖溶解完全加入甘油2ml,继续搅拌溶解1小时,获得羧甲基壳聚糖溶液;
(2)称取7g壳聚糖(聚阳离子物质),加入150ml注射用水,搅拌均匀后加入2800ul乳酸,再用30ml注射用水冲洗贴杯壁的壳聚糖,常温搅拌4h,获得壳聚糖溶液;
(3)称取3g多肽与键合多肽,溶于20ml注射用水中,常温搅拌均匀后再用20ml注射用水冲洗烧杯壁上的多肽,获得多肽与键合多肽溶液;
(4)称取0.01g透明质酸溶于30ml注射用水中,常温快速搅拌1h,获得透明质酸溶液;
(5)分别将上述配置的溶液置于高压锅内,高温灭菌30分钟;其中高温的温度为121摄氏度;
(6)将灭菌后的羧甲基壳聚糖溶液、多肽与键合多肽溶液混合搅拌1h,再加入灭菌后的透 明质酸溶液常温搅拌1h形成混合液A;用滴管吸取混合液A,滴入高速搅拌的壳聚糖溶0 液中,开始速度慢,后可逐渐加快混合液A的加入速度,常温搅拌15h,获得混合溶液B,并调节pH值为5.8-6.4,将制备好的混合溶液B倒入不锈钢盘中,流延均匀,放入烘箱50℃下烘干成凝胶膜;凝胶膜的交联:将干燥的凝胶膜放入水溶性碳二亚胺与N-羟基琥珀酰亚胺水溶液中(水溶性碳二亚胺与N-羟基琥珀酰亚胺的浓度均为3.5mg/ml),搅拌反应25小时,用双蒸水冲洗浸泡除去未交联成分,烘干得到透明膜。
(7)把透明膜裁剪为合适大小,两边用PE膜覆盖,并和相应规格的PU(聚氨基甲酸酯的缩写)贴膜一起放入铝塑袋中,把铝塑袋封口。
(8)采用钴-60辐照灭菌处理即可。
将上述获得的透明膜进行实验,并获得如下检验结果:
(1)液体吸收性(参照标准YY/T 0471.1-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将已知质量(W1)5cmx5cm的凝胶膜置于37℃的试验液中(试验液含142mMol钠离子和2.5mMol钙离子的氯盐)30分钟,然后用镊子夹住凝胶膜一端,悬垂30s,称量(W2)。
结果计算:吸收量=(吸液后质量-已知质量)*100/25(g/100cm2);或:吸收率=(W2-W1)*100/W1(%)。
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吸收量为每100cm2吸收液体大于17克,吸收率在500%-800%之间,能满足一般创面吸收渗血及渗液的要求。
(2)舒适性(参照标准YY/T 0471.4-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从供试材料上切出宽25.0±0.5mm的样品,取下样品后,让其松弛300s,在样品上做两个间距为100±10mm的平行标记,并使间距相等。测量两标记间的距离L1,精确到0.5mm。将样品标记以外夹于拉伸试验器的两夹头中,并以300±10mm/min的拉伸速度使样品伸长20%,记录该最大载荷ML,精确到0.1N,在此拉伸位置保持60s,从夹头上取下样品,松弛300±15s,重测样品上两标记间的距离L2。
结果计算:
可伸展性计算公式:E=ML/2.5;
永久变形计算公式:PS(%)=[(L2-L1)/L1]*100。
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拉伸强度在4.5~5.0牛顿/厘米,断裂伸长率为60%~80%,符合舒适性要求。
(3)水蒸汽透过率测试(参照标准YY/T 0471.2-2004透气膜敷料水蒸气透过率):
在不锈钢圆杯(截面积为10cm2)中加入适量水,把敷料切成夹板大小一样,盖在杯口,放上夹板,夹紧敷料,使杯子里的水只能通过敷料与外部环境接触,称量记录质量W1;将其放入37℃的烘箱中,同时烘箱中放入1kg的硅胶以保持环境的干燥;24小时后从烘箱中取出,称量记录质量W2,做5个平行,取平均值;
结果计算:水蒸汽透过率(MVTR):X=(W1-W2)×1000(g/(m2×24h))
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每天每平方米水蒸气透过率约为2000克。
(4)透光率测试:
将待测膜剪成5cm×2cm大小,紧贴在比色皿的一侧,置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样品池中,在380~780nm波长范围内每隔10nm测定一透光率。以空皿做空白对照。
该凝胶膜的透光率如图2所示,从所得结果可知:当波长小于410nm时,透光率小于50%,当波长小于550nm时,透光率小于80%,当波长在550nm以上时,透光率在80%-85%之间,完全能满足对组织创面渗血、炎症及愈合情况的观察。
(5)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以5×106/ml细胞密度接种在凝胶膜材料表面,在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1-5天,隔天换液,利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粘附生长情况。
细胞在凝胶膜材料上种植1d后,绝大多数细胞呈现贴壁的伸展状态,细胞呈梭型,说明凝胶膜材料表面能够促进细胞对材料本身的粘附,使细胞能够尽快粘附到材料表面,不易脱落;种植5d后,细胞已经基本长满覆盖凝胶膜表面,细胞在凝胶膜材料表面呈棱型贴壁。
实施例3:
(1)量取200ml注射用水,快速搅拌,并缓慢逐步往中间加入3g聚谷氨酸(聚阴离子物质),常温搅拌1h;待聚谷氨酸溶解完全加入甘油2ml,继续搅拌溶解1小时,获得聚谷氨酸溶液;
(2)称取7g壳聚糖(聚阳离子物质),加入150ml注射用水,搅拌均匀后加入2800ul乳酸, 再用30ml注射用水冲洗贴杯壁的壳聚糖,控制所加入的乳酸的水溶液的pH值为1.0-4.0,常温搅拌4h,获得壳聚糖溶液;
(3)称取1g多肽与键合多肽,溶于20ml注射用水中,常温搅拌均匀后再用20ml注射用水冲洗烧杯壁上的多肽,获得多肽与键合多肽溶液;
(4)称取0.05g透明质酸溶于25ml注射用水中,常温快速搅拌1h,获得透明质酸溶液;
(5)分别将上述配置的溶液置于高压锅内,高温灭菌60分钟;其中高温的温度为116摄氏度;
(6)将灭菌后的聚谷氨酸溶液、多肽与键合多肽溶液混合搅拌1h,再加入灭菌后的透明质酸溶液常温搅拌1h形成混合液A;用滴管吸取混合液A,滴入高速搅拌的壳聚糖溶液中,开始速度慢,后可逐渐加快混合液A的加入速度,常温搅拌15h,获得混合溶液B,并调节pH值为5.8-6.4,将制备好的混合溶液B倒入不锈钢盘中,流延均匀,放入烘箱50℃下烘干成凝胶膜;凝胶膜的交联:将干燥的凝胶膜放入水溶性碳二亚胺与N-羟基硫代琥珀酰亚胺水溶液中(水溶性碳二亚胺与N-羟基硫代琥珀酰亚胺的浓度均为1mg/ml),搅拌反应25小时,用双蒸水冲洗浸泡除去未交联成分,烘干得到透明膜。
(7)把透明膜裁剪为合适大小,两边用PE膜覆盖,并和相应规格的PU(聚氨基甲酸酯的缩写)贴膜一起放入铝塑袋中,把铝塑袋封口。
(8)采用钴-60辐照灭菌处理即可。
将上述获得的透明膜进行实验,并获得如下检验结果:
(1)液体吸收性(参照标准YY/T 0471.1-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液体吸收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吸收量为每100cm2吸收液体大于17克,吸收率在500%-800%之间,能满足一般创面吸收渗血及渗液的要求。
(2)舒适性(参照标准YY/T 0471.4-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舒适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拉伸强度在4.5~5.0牛顿/厘米,断裂伸长率为60%~80%,符合舒适性要求。
(3)水蒸汽透过率测试(参照标准YY/T 0471.2-2004透气膜敷料水蒸气透过率):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水蒸汽透过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每天每平方米水蒸气透过率约为2000克。
(4)透光率测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透光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的透光率:当波长小于410nm时,透光率小于50%,当波长小于550nm时,透光率小于80%,当波长在550nm以上时,透光率在80%-85%之间,完全能满足对组织创面渗血、炎症及愈合情况的观察。
(5)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实验。
从实验结果可知:细胞在凝胶膜材料上种植1d后,绝大多数细胞呈现贴壁的伸展状态,细胞呈梭型,说明凝胶膜材料表面能够促进细胞对材料本身的粘附,使细胞能够尽快粘附到材料表面,不易脱落;种植5d后,细胞已经基本长满覆盖凝胶膜表面,细胞在凝胶膜材料表面呈棱型贴壁。
实施例4:
(1)量取200ml注射用水,快速搅拌,并缓慢逐步往中间加入1.5g羧甲基壳聚糖和1.5g聚谷氨酸(聚阴离子物质),常温搅拌1h;待透明质酸溶解完全加入甘油2ml,继续搅拌溶解1小时,获得羧甲基壳聚糖和聚谷氨酸的溶液;
(2)称取7g壳聚糖(聚阳离子物质),加入150ml注射用水,搅拌均匀后加入2800ul乳酸,再用30ml注射用水冲洗贴杯壁的壳聚糖,常温搅拌4h,获得壳聚糖的溶液;
(3)称取2g多肽与键合多肽,溶于20ml注射用水中,常温搅拌均匀后再用20ml注射用水冲洗烧杯壁上的多肽,获得多肽与键合多肽的溶液;
(4)称取0.02g透明质酸溶于30ml注射用水中,常温快速搅拌1h,获得透明质酸的溶液;
(5)分别将上述配置的溶液置于高压锅内,高温灭菌30分钟;其中高温的温度为125摄氏度;
(6)将灭菌后的羧甲基壳聚糖和聚谷氨酸溶液、多肽与键合多肽溶液混合搅拌1h,再加入灭菌后的透明质酸溶液常温搅拌1h形成混合液A;用滴管吸取混合液A,滴入高速搅拌的壳聚糖溶液中,开始速度慢,后可逐渐加快混合液A的加入速度,常温搅拌15h,获得混合溶液B,并调节pH值为5.8-6.4,将制备好的混合溶液B倒入不锈钢盘中,流延均匀,放入烘箱50℃下烘干成凝胶膜;凝胶膜的交联:将干燥的凝胶膜放入水溶性碳二亚胺与N-羟基琥珀酰亚胺水溶液中(水溶性碳二亚胺与N-羟基琥珀酰亚胺的浓度均为2.5mg/ml),搅拌反应25小时,用双蒸水冲洗浸泡除去未交联成分,烘干得到透明 膜。
(7)把透明膜裁剪为合适大小,两边用PE膜覆盖,并和PU(聚氨基甲酸酯的缩写)贴膜一起放入铝塑袋中,把铝塑袋封口。
(8)采用钴-60辐照灭菌处理即可。
将上述获得的透明膜进行实验,并获得如下检验结果:
(1)液体吸收性(参照标准YY/T 0471.1-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液体吸收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吸收量为每100cm2吸收液体大于17克,吸收率在500%-800%之间,能满足一般创面吸收渗血及渗液的要求。
(2)舒适性(参照标准YY/T 0471.4-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舒适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拉伸强度在4.5~5.0牛顿/厘米,断裂伸长率为60%~80%,符合舒适性要求。
(3)水蒸汽透过率测试(参照标准YY/T 0471.2-2004透气膜敷料水蒸气透过率):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水蒸汽透过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每天每平方米水蒸气透过率约为2000克。
(4)透光率测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透光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的透光率:当波长小于410nm时,透光率小于50%,当波长小于550nm时,透光率小于80%,当波长在550nm以上时,透光率在80%-85%之间,完全能满足对组织创面渗血、炎症及愈合情况的观察。
(5)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实验。
从实验结果可知:细胞在凝胶膜材料上种植1d后,绝大多数细胞呈现贴壁的伸展状态,细胞呈梭型,说明凝胶膜材料表面能够促进细胞对材料本身的粘附,使细胞能够尽快粘附到材料表面,不易脱落;种植5d后,细胞已经基本长满覆盖凝胶膜表面,细胞在凝胶膜材料表面呈棱型贴壁。
实施例5:
除步骤(2)中的聚阳离子物质为聚赖氨酸,加入的可溶解聚阳离子物质的酸为乙酸外以及除干燥的凝胶膜没有进一步交联外,其余方法步骤与实施例2相同,获得本实施例的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为透明膜。
将上述获得的透明膜进行实验,并获得如下检验结果:
(1)液体吸收性(参照标准YY/T 0471.1-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液体吸收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吸收量为每100cm2吸收液体大于17克,吸收率在500%-800%之间,能满足一般创面吸收渗血及渗液的要求。
(2)舒适性(参照标准YY/T 0471.4-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舒适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拉伸强度在4.5~5.0牛顿/厘米,断裂伸长率为60%~80%,符合舒适性要求。
(3)水蒸汽透过率测试(参照标准YY/T 0471.2-2004透气膜敷料水蒸气透过率):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水蒸汽透过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每天每平方米水蒸气透过率约为2000克。
(4)透光率测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透光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的透光率:当波长小于410nm时,透光率小于50%,当波长小于550nm时,透光率小于80%,当波长在550nm以上时,透光率在80%-85%之间,完全能满足对组织创面渗血、炎症及愈合情况的观察。
(5)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实验。
从实验结果可知:细胞在凝胶膜材料上种植1d后,绝大多数细胞呈现贴壁的伸展状态,细胞呈梭型,说明凝胶膜材料表面能够促进细胞对材料本身的粘附,使细胞能够尽快粘附到材料表面,不易脱落;种植5d后,细胞已经基本长满覆盖凝胶膜表面,细胞在凝胶膜材料表面呈棱型贴壁。
实施例6:
除步骤(1)中的聚阴离子物质为海藻酸或海藻酸盐外,其余方法步骤与实施例2相同,获得本实施例的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为透明膜。
将上述获得的透明膜进行实验,并获得如下检验结果:
(1)液体吸收性(参照标准YY/T 0471.1-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液体吸收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吸收量为每100cm2吸收液体大于17克,吸收率在500%-800%之间,能满足一般创面吸收渗血及渗液的要求。
(2)舒适性(参照标准YY/T 0471.4-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舒适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拉伸强度在4.5~5.0牛顿/厘米,断裂伸长率为60%~80%,符合舒适性要求。
(3)水蒸汽透过率测试(参照标准YY/T 0471.2-2004透气膜敷料水蒸气透过率):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水蒸汽透过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每天每平方米水蒸气透过率约为2000克。
(4)透光率测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透光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的透光率:当波长小于410nm时,透光率小于50%,当波长小于550nm时,透光率小于80%,当波长在550nm以上时,透光率在80%-85%之间,完全能满足对组织创面渗血、炎症及愈合情况的观察。
(5)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实验。
从实验结果可知:细胞在凝胶膜材料上种植1d后,绝大多数细胞呈现贴壁的伸展状态,细胞呈梭型,说明凝胶膜材料表面能够促进细胞对材料本身的粘附,使细胞能够尽快粘附到材料表面,不易脱落;种植5d后,细胞已经基本长满覆盖凝胶膜表面,细胞在凝胶膜材料表面呈棱型贴壁。
实施例7:
除步骤(1)中的聚阴离子物质为胶原外,其余方法步骤与实施例2相同,获得本实施例的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为透明膜。
将上述获得的透明膜进行实验,并获得如下检验结果:
(1)液体吸收性(参照标准YY/T 0471.1-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液体吸收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吸收量为每100cm2吸收液体大于17克,吸收率在500%-800%之间,能满足一般创面吸收渗血及渗液的要求。
(2)舒适性(参照标准YY/T 0471.4-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舒适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拉伸强度在4.5~5.0牛顿/厘米,断裂伸长率为60%~80%,符合舒适性要求。
(3)水蒸汽透过率测试(参照标准YY/T 0471.2-2004透气膜敷料水蒸气透过率):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水蒸汽透过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每天每平方米水蒸气透过率约为2000克。
(4)透光率测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透光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的透光率:当波长小于410nm时,透光率小于50%,当波长小于550nm时,透光率小于80%,当波长在550nm以上时,透光率在80%-85%之间,完全能满足对组织创面渗血、炎症及愈合情况的观察。
(5)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实验。
从实验结果可知:细胞在凝胶膜材料上种植1d后,绝大多数细胞呈现贴壁的伸展状态,细胞呈梭型,说明凝胶膜材料表面能够促进细胞对材料本身的粘附,使细胞能够尽快粘附到材料表面,不易脱落;种植5d后,细胞已经基本长满覆盖凝胶膜表面,细胞在凝胶膜材料表面呈棱型贴壁。
实施例8:
除步骤(1)中的聚阴离子物质为透明质酸(其粘均分子量为150万外,其余方法步骤与实施例2相同,获得本实施例的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为透明膜。
将上述获得的透明膜进行实验,并获得如下检验结果:
(1)液体吸收性(参照标准YY/T 0471.1-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液体吸收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吸收量为每100cm2吸收液体大于17克,吸收率在500%-800%之间,能满足一般创面吸收渗血及渗液的要求。
(2)舒适性(参照标准YY/T 0471.4-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舒适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拉伸强度在4.5~5.0牛顿/厘米,断裂伸长率为60%~80%,符合舒适性要求。
(3)水蒸汽透过率测试(参照标准YY/T 0471.2-2004透气膜敷料水蒸气透过率):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水蒸汽透过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每天每平方米水蒸气透过率约为2000克。
(4)透光率测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透光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的透光率:当波长小于410nm时,透光率小于50%,当波长小于550nm时,透光率小于80%,当波长在550nm以上时,透光率在80%-85%之间,完全能满足对组织创面渗血、炎症及愈合情况的观察。
(5)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实验。
从实验结果可知:细胞在凝胶膜材料上种植1d后,绝大多数细胞呈现贴壁的伸展状态,细胞呈梭型,说明凝胶膜材料表面能够促进细胞对材料本身的粘附,使细胞能够尽快粘附到材料表面,不易脱落;种植5d后,细胞已经基本长满覆盖凝胶膜表面,细胞在凝胶膜材料表面呈棱型贴壁。
实施例9:
除步骤(1)中的聚阴离子物质为羧甲基纤维素外,其余方法步骤与实施例2相同,获得本实施例的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为透明膜。
将上述获得的透明膜进行实验,并获得如下检验结果:
(1)液体吸收性(参照标准YY/T 0471.1-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液体吸收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吸收量为每100cm2吸收液体大于17克,吸收率在500%-800%之间,能满足一般创面吸收渗血及渗液的要求。
(2)舒适性(参照标准YY/T 0471.4-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舒适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拉伸强度在4.5~5.0牛 顿/厘米,断裂伸长率为60%~80%,符合舒适性要求。
(3)水蒸汽透过率测试(参照标准YY/T 0471.2-2004透气膜敷料水蒸气透过率):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水蒸汽透过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每天每平方米水蒸气透过率约为2000克。
(4)透光率测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透光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的透光率:当波长小于410nm时,透光率小于50%,当波长小于550nm时,透光率小于80%,当波长在550nm以上时,透光率在80%-85%之间,完全能满足对组织创面渗血、炎症及愈合情况的观察。
(5)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实验。
从实验结果可知:细胞在凝胶膜材料上种植1d后,绝大多数细胞呈现贴壁的伸展状态,细胞呈梭型,说明凝胶膜材料表面能够促进细胞对材料本身的粘附,使细胞能够尽快粘附到材料表面,不易脱落;种植5d后,细胞已经基本长满覆盖凝胶膜表面,细胞在凝胶膜材料表面呈棱型贴壁。
实施例10:
除步骤(1)中的聚阴离子物质为羧甲基淀粉外,其余方法步骤与实施例2相同,获得本实施例的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为透明膜。
将上述获得的透明膜进行实验,并获得如下检验结果:
(1)液体吸收性(参照标准YY/T 0471.1-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液体吸收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吸收量为每100cm2吸收液体大于17克,吸收率在500%-800%之间,能满足一般创面吸收渗血及渗液的要求。
(2)舒适性(参照标准YY/T 0471.4-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舒适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拉伸强度在4.5~5.0牛顿/厘米,断裂伸长率为60%~80%,符合舒适性要求。
(3)水蒸汽透过率测试(参照标准YY/T 0471.2-2004透气膜敷料水蒸气透过率):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水蒸汽透过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每天每平方米水蒸气透过率约为2000克。
(4)透光率测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透光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的透光率:当波长小于410nm时,透光率小于50%,当波长小于550nm时,透光率小于80%,当波长在550nm以上时,透光率在80%-85%之间,完全能满足对组织创面渗血、炎症及愈合情况的观察。
(5)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实验。
从实验结果可知:细胞在凝胶膜材料上种植1d后,绝大多数细胞呈现贴壁的伸展状态,细胞呈梭型,说明凝胶膜材料表面能够促进细胞对材料本身的粘附,使细胞能够尽快粘附到材料表面,不易脱落;种植5d后,细胞已经基本长满覆盖凝胶膜表面,细胞在凝胶膜材料表面呈棱型贴壁。
实施例11:
除步骤(1)中的聚阴离子物质为聚谷氨酸外,其余方法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获得本实施例的生物复合凝胶膜敷料,为透明膜。
将上述获得的透明膜进行实验,并获得如下检验结果:
(1)液体吸收性(参照标准YY/T 0471.1-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液体吸收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吸收量为每100cm2吸收液体大于17克,吸收率在500%-800%之间,能满足一般创面吸收渗血及渗液的要求。
(2)舒适性(参照标准YY/T 0471.4-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舒适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拉伸强度在4.5~5.0牛顿/厘米,断裂伸长率为60%~80%,符合舒适性要求。
(3)水蒸汽透过率测试(参照标准YY/T 0471.2-2004透气膜敷料水蒸气透过率):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水蒸汽透过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每天每平方米水蒸气透过率约为2000克。
(4)透光率测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透光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的透光率:当波长小于410nm时,透光率小于50%,当波长小于550nm时,透光率小于80%,当波长在550nm以上时,透光率在80%-85%之间,完全能满足对组织创面渗血、炎症及愈合情况的观察。
(5)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实验。
从实验结果可知:细胞在凝胶膜材料上种植1d后,绝大多数细胞呈现贴壁的伸展状态,细胞呈梭型,说明凝胶膜材料表面能够促进细胞对材料本身的粘附,使细胞能够尽快粘附到材料表面,不易脱落;种植5d后,细胞已经基本长满覆盖凝胶膜表面,细胞在凝胶膜材料表面呈棱型贴壁。
实施例12:
(1)量取200ml注射用水,快速搅拌,并缓慢逐步往中间加入2g羧甲基壳聚糖(聚阴离子物质),常温搅拌1h;待羧甲基壳聚糖溶解完全加入甘油4ml,继续搅拌溶解1小时,获得羧甲基壳聚糖溶液;
(2)称取8g壳聚糖(聚阳离子物质),加入150ml注射用水,搅拌均匀后加入2800ul乳酸,再用30ml注射用水冲洗贴杯壁的壳聚糖,常温搅拌4h,获得壳聚糖溶液;
(3)称取5g多肽与键合多肽,溶于40ml注射用水中,常温搅拌均匀后再用20ml注射用水冲洗烧杯壁上的多肽,获得多肽与键合多肽溶液;
(4)称取0.006g透明质酸溶于30ml注射用水中,常温快速搅拌1h,获得透明质酸溶液;
(5)分别将上述配置的溶液置于高压锅内,高温灭菌30分钟;其中高温的温度为125°C;
(6)将灭菌后的羧甲基壳聚糖溶液、多肽与键合多肽溶液混合搅拌1h,再加入灭菌后的透
明质酸溶液常温搅拌1h形成混合液A;用滴管吸取混合液A,滴入高速搅拌的壳聚糖溶液中,开始速度慢,后可逐渐加快混合液A的加入速度,常温搅拌15h,获得混合溶液B,并调节pH值为5.8-6.4,将制备好的混合溶液B倒入不锈钢盘中,流延均匀,放入烘箱50℃下烘干成凝胶膜;凝胶膜的交联:将干燥的凝胶膜放入水溶性碳二亚胺与N-羟基琥珀酰亚胺水溶液中(水溶性碳二亚胺与N-羟基琥珀酰亚胺的浓度均为3.5mg/ml),搅拌反应15小时,用双蒸水冲洗浸泡除去未交联成分,烘干得到透明膜。
(7)把透明膜裁剪为合适大小,两边用PE膜覆盖,并和相应规格的PU(聚氨基甲酸酯的缩写)贴膜一起放入铝塑袋中,把铝塑袋封口。
(8)采用钴-60辐照灭菌处理即可。
将上述获得的透明膜进行实验,并获得如下检验结果:
(1)液体吸收性(参照标准YY/T 0471.1-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液体吸收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吸收量为每100cm2吸收液体大于17克,吸收率在500%-800%之间,能满足一般创面吸收渗血及渗液的要求。
(2)舒适性(参照标准YY/T 0471.4-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舒适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拉伸强度在4.5~5.0牛顿/厘米,断裂伸长率为60%~80%,符合舒适性要求。
(3)水蒸汽透过率测试(参照标准YY/T 0471.2-2004透气膜敷料水蒸气透过率):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水蒸汽透过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每天每平方米水蒸气透过率约为2000克。
(4)透光率测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透光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的透光率:当波长小于410nm时,透光率小于50%,当波长小于550nm时,透光率小于80%,当波长在550nm以上时,透光率在80%-85%之间,完全能满足对组织创面渗血、炎症及愈合情况的观察。
(5)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实验。
从实验结果可知:细胞在凝胶膜材料上种植1d后,绝大多数细胞呈现贴壁的伸展状态,细胞呈梭型,说明凝胶膜材料表面能够促进细胞对材料本身的粘附,使细胞能够尽快粘附到材料表面,不易脱落;种植5d后,细胞已经基本长满覆盖凝胶膜表面,细胞在凝胶膜材料表面呈棱型贴壁。
实施例13:
(1)量取200ml注射用水,快速搅拌,并缓慢逐步往中间加入4g羧甲基壳聚糖(聚阴离子 物质),常温搅拌1h;待羧甲基壳聚糖溶解完全加入甘油3ml,继续搅拌溶解1小时,获得羧甲基壳聚糖溶液;
(2)称取6g壳聚糖(聚阳离子物质),加入80ml注射用水,搅拌均匀后加入2500ul乳酸,再用20ml注射用水冲洗贴杯壁的壳聚糖,常温搅拌4h,获得壳聚糖溶液;
(3)称取5g多肽与键合多肽,溶于30ml注射用水中,常温搅拌均匀后再用20ml注射用水冲洗烧杯壁上的多肽,获得多肽与键合多肽溶液;
(4)称取0.01g透明质酸溶于30ml注射用水中,常温快速搅拌1h,获得透明质酸溶液;
(5)分别将上述配置的溶液置于高压锅内,高温灭菌30分钟;其中高温的温度为130°C;
(6)将灭菌后的羧甲基壳聚糖溶液、多肽与键合多肽溶液混合搅拌1h,再加入灭菌后的透明质酸溶液常温搅拌1h形成混合液A;用滴管吸取混合液A,滴入高速搅拌的壳聚糖溶液中,开始速度慢,后可逐渐加快混合液A的加入速度,常温搅拌15h,获得混合溶液B,并调节pH值为5.8-6.4,将制备好的混合溶液B倒入不锈钢盘中,流延均匀,自然干燥成凝胶膜;凝胶膜的交联:将干燥的凝胶膜放入水溶性碳二亚胺与N-羟基琥珀酰亚胺水溶液中(水溶性碳二亚胺与N-羟基琥珀酰亚胺的浓度均为3.5mg/ml),搅拌反应20小时,用双蒸水冲洗浸泡除去未交联成分,冷冻干燥得到海绵膜。
(7)把海绵膜裁剪为合适大小,两边用PE膜覆盖,并和相应规格的PU(聚氨基甲酸酯的缩写)贴膜一起放入铝塑袋中,把铝塑袋封口。
(8)采用钴-60辐照灭菌处理即可。
将上述获得的海绵膜进行实验,并获得如下检验结果:
(1)液体吸收性(参照标准YY/T 0471.1-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液体吸收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吸收量为每100cm2吸收液体大于17克,吸收率在500%-800%之间,能满足一般创面吸收渗血及渗液的要求。
(2)舒适性(参照标准YY/T 0471.4-2004接触性创面敷料试验方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舒适性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拉伸强度在4.5~5.0牛顿/厘米,断裂伸长率为60%~80%,符合舒适性要求。
(3)水蒸汽透过率测试(参照标准YY/T 0471.2-2004透气膜敷料水蒸气透过率):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水蒸汽透过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每天每平方米水蒸气透过率约为2000克。
(4)透光率测试: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透光率测试。从所得结果可知该凝胶膜的透光率:当波长小于410nm时,透光率小于50%,当波长小于550nm时,透光率小于80%,当波长在550nm以上时,透光率在80%-85%之间,完全能满足对组织创面渗血、炎症及愈合情况的观察。
(5)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
按照实施例2的方法进行鼠成纤维细胞NIH-3T3与凝胶膜材料的体外联合培养实验。
从实验结果可知:细胞在凝胶膜材料上种植1d后,绝大多数细胞呈现贴壁的伸展状态,细胞呈梭型,说明凝胶膜材料表面能够促进细胞对材料本身的粘附,使细胞能够尽快粘附到材料表面,不易脱落;种植5d后,细胞已经基本长满覆盖凝胶膜表面,细胞在凝胶膜材料表面呈棱型贴壁。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