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及装置.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4224496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97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486456.3

申请日:

2014.09.23

公开号:

CN104178913A

公开日:

2014.12.0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D04B 39/06申请日:20140923|||公开

IPC分类号:

D04B39/06; D03D25/00; D03D23/00

主分类号:

D04B39/06

申请人:

武汉纺织大学

发明人:

王训该; 朱立成; 陈悟; 李建强

地址:

430073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8

代理人:

郭官厚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装置,该织物结构通过将机织组织中纬组织点处纬纱按一定组织规律勾出形成线圈,并使线圈沿经向相互串套编织而成。该结构一个重复单元中,机织组织和针织组织共享一根或数根纬纱,形成的织物一面呈现机织外观,另一面为针织效应。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编织该结构的织机。通过结合机织和针织技术设计一种全新的编织设备,并生产一种全新的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该织物外观一面呈现针织形态另一面呈现机织形态,从而使其具有独特的外观、性能和广泛的应用。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的结构由机织循环组织和针织组织组成的重复单元构成,在该重复单元中两线圈横列之间的纬纱根数为奇数。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一面为针织外观,另一面为机织外观。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复单元中机织结构与针织结构共享一根或数根纬纱。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复单元中用于机织结构的纬纱根数为奇数。

5.  用于制备权利要求1至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的针机织复合一体机,所述针机织复合一体机包括机织部分,针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织部分和针织模块相对独立,可分别编织机织物和针织物,配合后可编织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针机织复合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模块与开口后下层经纱的夹角在0-30度之间。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针机织复合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模块中有控制针舌正常打开的磁性针舌控制器。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针机织复合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机织复合一体机还包括左推纬器和右推纬夹,左推纬器与右推纬夹相连,并同轴传动。

9.  权利要求1至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从经轴上释放出来的经纱经过后梁后,在综框的作用下做开口运动;经纱穿过钢筘后,在织口处被编织成织物,并从针织模块下方通过,经胸梁,压辊和棘毛辊被卷绕到卷布辊上;经纱开口后,纬纱穿过选纬器后,被引纬剑从左推纬器前方,梭口和右推纬夹引出;左推纬器和右推纬夹分别位于钢筘两侧,机架内侧;包括针床,舌针和针织三角的针织模块位于机架和织物的上方;
经纱经过钢筘后与纬纱交织形成织物,纬纱由引纬剑从梭口和右推纬夹中引出;左推纬器和右推纬夹的轴心位于钢筘轴心的右上侧,保证两者的传动不受影响;针织模块位于织物的上方,钢筘打纬终了位置的前侧,保证钢筘在打纬时不会碰撞到针织模块;
左推纬器与右推纬夹相连,并同轴传动,控制右推纬夹闭合的气缸固定在右推纬夹上;另外,左推纬器与右推纬夹有一定的角度差;右推纬夹夹头内和夹头上部由弹性材料覆盖;
起针三角配置在左下方,在编织时控制舌针向上运动,完成退圈动作;成圈三角配置在右上方,在编织时控制舌针向下运动,完成后续成圈动作;在起针三角的正上方设有磁性针舌控制器,保证针舌在垫纱前为打开状态。

说明书

说明书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同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针机织复合一体机。
背景技术
传统织造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机织、针织和非织造。一般的机织物是由一组经纱和一组纬纱按一定的组织规律交织形成,而针织物则是由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形成的。至于非织造技术,它一般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式将纤维或长丝平铺制成片状的织物。
具有机织结构的织物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耐磨性,表面光滑,强力和密度较高,常用作外衣面料;针织物通常比较柔软,弹性较高,透气性较好,感觉更暖和,因此多用于内衣面料。但是这两种组织也都具有自身的不足:机织物的适型性较差,没有针织物暖和,针织物结构稳定性较差,孔隙较大不能防风等。因此,克服这两种结构原有的不足,将两种结构的优点结合到一起,便可以形成新的复合结构,这样的结构会具有一些特别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
最早将机织针织技术结合到一起的织造技术可以追溯到1970年以前《Von der ADT-Frühjahrstagung:Mehrphasen-Webmaschinen》(Chemiefasern 20,1970,576-578),但是这些技术的最终产品都是机织物,因此不能算是将机织和针织结合到了一起。
1976年,美国专利(3961498)介绍了一种基于大圆机生产的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在此大圆机上,针盘针筒固定,三角和弓形纬纱导纱器沿织针工作位置回转,经纱沿大圆机圆周固定配置。其工作过程为:经纱开口,喂入纬纱(衬纬或针织成圈)。通过弓形纬纱导纱器形成开口后,纬纱从此导纱器内部管道喂入垫纱位置,以备成圈或作衬纬之用。而成圈或衬纬取决于此时织针的工作位置,若织针位于成圈位置,此时喂入的纬纱将用作衬纬,即将纱线垫在针背处;如果织针位于退圈位置,此时喂入的纬纱将被编织成线圈,即将纱线垫入针钩。此设计的缺点在于,机器较为复杂,实施非常困难,织造时易磨损经纱,目前很难看到该发明相关的后续研究。
2004年,HsinChuan Chen等人介绍了另一种机织针织复合结构《Electromagnetic and electrostatic shielding properties of co-weaving-knitting fabrics reinforced composites》(Composites:Part A35,2004,1249-1256),该结构在一台改进的针织横机上编织,其编织过程为:经纱开口,衬纬,编织成圈。此机构中,综框被安置在针床上方,开口时前后推动综框即可。开口后,衬纬纱和针织纱从针床一端先后垫入针背和针钩,推动三角即可编织形成对应的衬纬和针织线圈。虽然该机器结构简单,但是由于织针工作区及经纱开口较小,纬纱和针织纱垫入困难。此外,机织结构仅存在于织物的一面,且没有和针织线圈交织,与普通双螺纹衬经衬纬组织相比没有明显优势。
发明专利(200810039656.9)和实用新型专利(200920039593.7)还介绍了两种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它们同样是在改造过的横机上编织形成的。该机构的特殊之处有两点:经纱开口与纬纱和针织纱配合交织,使得纱线之间的结合更强,机织结构与针织结构的融合更好;三个导纱器的使用,在三角往复移动中决定了每个线圈横列的前后各有一根纬纱,即两个线圈横列之间必有至少两根纬纱。然而在此结构的正反两面均能观察到机织和针织结构,另外受导纱器结构限制,一个组织循环中两线圈横列之间无法再次开口,必须等到导纱器复位后才能变换上下层经纱位置,也因此无法保证两线圈横列之间的两根纬纱的前后位置,纬纱可能收缩或翻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结构,通过在一个组织循环中让机织组织和针织组织分享部分纬纱的方式来解决以下问题:机织针织复合织物表面能看到两种组织;机织针织复合织物结构参数难以调节,如纬纱数量,织物密度等;机织针织复合织物应用范围较小。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机织设备和针织横机模块融合到一起,在编织机织针织复合织物时,按机织物组织规律正常开口引纬,在需要编织针织横列时,通过三角控制织针将纬纱从梭口和老线圈中依次勾出形成新线圈,然后打纬进入下一个循环。在此编织过程中,两线圈横列之间的纬纱数量可调,线圈长度可调,织物密度等亦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在该结构中,针织线圈浮现在织物一面形成针织物的风格,而另一面仍然保留了机织物的外观。这样特殊的结构和外观也赋予此类织物特殊的性能和更广泛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所述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的结构由机织循环组织和针织组织组成的重复单元构成,在该重复单元中两线圈横列之间的纬纱根数为奇数。
按上述方案,所述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一面为针织外观,另一面为机织外观。
按上述方案,所述重复单元中机织结构与针织结构共享一根或数根纬纱。
按上述方案,所述重复单元中用于机织结构的纬纱根数为奇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的针机织复合一体机,所述针机织复合一体机包括机织部分,针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织部分和针织模块相对独立,可分别编织机织物和针织物,配合后可编织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
按上述方案,所述针织模块与开口后下层经纱的夹角在0-30度之间。
按上述方案,所述针织模块中有控制针舌正常打开的磁性针舌控制器。
按上述方案,所述针机织复合一体机还包括左推纬器和右推纬夹,左推纬器与右推纬夹相连,并同轴传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的针机织复合一体机编织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的编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从经轴上释放出来的经纱经过后梁后,在综框的作用下做开口运动;经纱穿过钢筘后,在织口处被编织成织物,并从针织模块下方通过,经胸梁,压辊和棘毛辊被卷绕到卷布辊上;经纱开口后,纬纱穿过选纬器后,被引纬剑从左推纬器前方,梭口和右推纬夹引出;左推纬器和右推纬夹分别位于钢筘两侧,机架内侧;包括针床,舌针和针织三角的针织模块位于机架和织物的上方;
经纱经过钢筘后与纬纱交织形成织物,纬纱由引纬剑从梭口和右推纬夹中引出;左推纬器和右推纬夹的轴心位于钢筘轴心的右上侧,保证两者的传动不受影响;针织模块位于织物的上方,钢筘打纬终了位置的前侧,保证钢筘在打纬时不会碰撞到针织模块;
左推纬器与右推纬夹相连,并同轴传动,控制右推纬夹闭合的气缸固定在右推纬夹上;另外,左推纬器与右推纬夹有一定的角度差;右推纬夹夹头内和夹头上部由弹性材料覆盖;
起针三角配置在左下方,在编织时控制舌针向上运动,完成退圈动作;成圈三角配置在右上方,在编织时控制舌针向下运动,完成后续成圈动作;在起针三角的正上方设有磁性针舌控制器,保证针舌在垫纱前为打开状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结合机织和针织技术设计一种全新的编织设备,并生产一种全新的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该织物外观一面呈现针织形态另一面呈现机织形态,从而使其具有独特的外观、性能和广泛的应用。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细节可从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获知,其中:
图1是本发明涉及织物的基本组织;
图2是本发明涉及织物的变化组织;
图3是本发明涉及织物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涉及织机的结构简图;
图5是本发明涉及织机的织造部分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涉及织机的织造部分右视图;
图7是推纬装置;
图8是针织三角;
图9、10、11是本发明涉及织机的编织动作。
图中:1.经纱,2.纬纱,3.针织纱,4.经轴, 5.后梁,6.综框,7.钢筘,8.织物,9.胸梁,10.压辊,11.棘毛辊,12.卷布辊,13.针织模块,14.选纬器,15.左推纬器,16.右推纬夹,17.引纬剑,18.机架,19.绞边器,20.针床,21.舌针,22.针织三角,23.气缸,24.起针三角,25.成圈三角,26.磁性针舌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所示结构中,经纱1分别与纬纱2和针织纱3相交织形成织物一面的机织平纹效果,而纬纱2则与针织线圈横列一隔一相间配置。在原有机织纬组织点处,舌针将针织纱(纬纱)从经纱缝隙中勾出形成线圈,然后使之在纵向相互串套形成线圈纵行,并形成织物另一面的针织平针效应。
在图2所示结构中,机织纬纱2增加到三根,其余结构与图1所示结构相同。本发明涉及的结构中两线圈横列之间的纬纱根数为奇数,以保证针织纵行的顺直。
在图3中,从经轴4上释放出来的经纱1经过后梁5后,在综框6的作用下做开口运动。经纱穿过钢筘7后,在织口处被编织成织物8,并从针织模块13下方通过,经胸梁9,压辊10和棘毛辊11被卷绕到卷布辊12上。
在图4中,机织部分所属各部件(经轴4,后梁5,综框6,钢筘7,胸梁9,压辊10,棘毛辊11,卷布辊12,选纬器14和引纬剑17等)均按常规剑杆织机配置。针床20(针织模块13)位于织口前侧上方,并与开口后下层经纱的夹角在0-30度之间,以保证在编织针织横列时纬纱能够可靠的喂入针钩。针织三角22在轨道的控制下平行配置于针床20上方,以控制舌针21完成编织动作。左推纬器15和右推纬夹16分别位于钢筘7外侧,机架18内侧。引纬剑17箭头位于右推纬夹16外侧。
在图5中,经纱1开口后,纬纱2穿过选纬器14后,被引纬剑17从左推纬器15前方,梭口和右推纬夹16引出。左推纬器15和右推纬夹16分别位于钢筘7两侧,机架18内侧。针织模块13(针床20,舌针21和针织三角22)位于机架18和织物8的上方。编织针织横列时,舌针21探入梭口中勾取由左推纬器15和右推纬夹16前送的纬纱2,然后脱离织口和老线圈形成新线圈;编织机织组织时,舌针退出工作,钢筘7正常将纬纱2打到织口形成织物8,织好的织物8从针织模块13下方引出。
在图6中,经纱1经过钢筘7后与纬纱交织形成织物8,纬纱由引纬剑17从梭口和右推纬夹16中引出。左推纬器15和右推纬夹16的轴心位于钢筘7轴心的右上侧,保证两者的传动互相不受影响。针织模块13位于织物8的上方,钢筘7打纬终了位置的前侧,保证钢筘7在打纬时不会碰撞到针织模块13。
在图7所示机构中,左推纬器15与右推纬夹16相连,并同轴传动,控制右推纬夹16开合的气缸23固定在右推纬夹16上。另外,左推纬器15与右推纬夹16有一定的角度差,如图中虚线所示。右推纬夹16夹头内和夹头上部由弹性材料覆盖。
在图8中,起针三角24配置在左下方,在编织时控制舌针21向上运动,完成退圈动作;成圈三角25配置在右上方,在编织时控制舌针21向下运动,完成后续成圈动作。在起针三角24的正上方设有磁性针舌控制器26,它的作用是保证针舌在垫纱前为打开状态。
在图9中,经纱1开口后,纬纱2由引纬剑17从选纬器14,左推纬器15前侧,梭口和右推纬夹16内引到机器右侧。此时针织模块13在针床20的最右侧,舌针21处于最后位置。如果此时编织机织结构,针织模块13不做移动,纬纱2由钢筘7直接打向织物8,然后进行下一次开口。
在图10中,编织针织结构时,气缸23首先作用右推纬夹16,使夹头闭合控制引纬剑17一侧的纬纱,引纬剑17松开纬纱2,然后左推纬器15与右推纬夹16一起前摆将纬纱推向织口,以供针织模块13编织。与此同时,针织模块13从最右侧开始向左运动,舌针21在起针三角24的作用下向上运动,使得纬纱2位于针舌尖与针钩之间,为后续针织动作做好准备。
在图11中,针织模块13继续向左运动,舌针21依次上升从经纱1缝隙中勾取纬纱并形成线圈。当针织模块13运动到幅宽中部时,气缸23释压,右推纬夹16夹头打开并释放纬纱,然后左推纬器15和右推纬夹16回摆复位。此时左侧纬纱将被绞边器19勾住,从而保证针织过程中的垫纱角度。在针织模块13运动到针床20最左侧时,钢筘7开始打纬,针织模块13开始向右移动回到初始位置,经纱1开口为编织下一根纬纱做准备。

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及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及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及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及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及装置.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4178913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12.03 C N 1 0 4 1 7 8 9 1 3 A (21)申请号 201410486456.3 (22)申请日 2014.09.23 D04B 39/06(2006.01) D03D 25/00(2006.01) D03D 23/00(2006.01) (71)申请人武汉纺织大学 地址 430073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纺织路1 号 (72)发明人王训该 朱立成 陈悟 李建强 (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11368 代理人郭官厚 (54) 发明名称 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及。

2、其编织方法及装 置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 结构及其编织方法和装置,该织物结构通过将机 织组织中纬组织点处纬纱按一定组织规律勾出形 成线圈,并使线圈沿经向相互串套编织而成。该结 构一个重复单元中,机织组织和针织组织共享一 根或数根纬纱,形成的织物一面呈现机织外观,另 一面为针织效应。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编织该 结构的织机。通过结合机织和针织技术设计一种 全新的编织设备,并生产一种全新的机针织复合 异面功能织物,该织物外观一面呈现针织形态另 一面呈现机织形态,从而使其具有独特的外观、性 能和广泛的应用。 (51)Int.Cl.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5页。

3、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5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4178913 A CN 104178913 A 1/1页 2 1.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的结构由机 织循环组织和针织组织组成的重复单元构成,在该重复单元中两线圈横列之间的纬纱根数 为奇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机针织复合异 面功能织物一面为针织外观,另一面为机织外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复单元中机 织结构与针织结构共享一根或数根纬纱。。

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复单元中用 于机织结构的纬纱根数为奇数。 5.用于制备权利要求1至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的针机织复合 一体机,所述针机织复合一体机包括机织部分,针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织部分和 针织模块相对独立,可分别编织机织物和针织物,配合后可编织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针机织复合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模块与开口后下 层经纱的夹角在0-30度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针机织复合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模块中有控制针 舌正常打开的磁性针舌控制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针机织。

5、复合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机织复合一体机还 包括左推纬器和右推纬夹,左推纬器与右推纬夹相连,并同轴传动。 9.权利要求1至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 于:包括如下步骤: 从经轴上释放出来的经纱经过后梁后,在综框的作用下做开口运动;经纱穿过钢筘后, 在织口处被编织成织物,并从针织模块下方通过,经胸梁,压辊和棘毛辊被卷绕到卷布辊 上;经纱开口后,纬纱穿过选纬器后,被引纬剑从左推纬器前方,梭口和右推纬夹引出;左 推纬器和右推纬夹分别位于钢筘两侧,机架内侧;包括针床,舌针和针织三角的针织模块位 于机架和织物的上方; 经纱经过钢筘后与纬纱交织形成织物,纬纱由引纬剑从。

6、梭口和右推纬夹中引出;左推 纬器和右推纬夹的轴心位于钢筘轴心的右上侧,保证两者的传动不受影响;针织模块位于 织物的上方,钢筘打纬终了位置的前侧,保证钢筘在打纬时不会碰撞到针织模块; 左推纬器与右推纬夹相连,并同轴传动,控制右推纬夹闭合的气缸固定在右推纬夹上; 另外,左推纬器与右推纬夹有一定的角度差;右推纬夹夹头内和夹头上部由弹性材料覆 盖; 起针三角配置在左下方,在编织时控制舌针向上运动,完成退圈动作;成圈三角配置在 右上方,在编织时控制舌针向下运动,完成后续成圈动作;在起针三角的正上方设有磁性针 舌控制器,保证针舌在垫纱前为打开状态。 权 利 要 求 书CN 104178913 A 1/4页。

7、 3 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纺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同 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针机织复合一体机。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织造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机织、针织和非织造。一般的机织物是由一组经 纱和一组纬纱按一定的组织规律交织形成,而针织物则是由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形成 的。至于非织造技术,它一般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式将纤维或长丝平铺制成片状的织物。 0003 具有机织结构的织物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耐磨性,表面光滑,强力和密 度较高,常用作外衣面料;针织物通常比较柔软,弹性较高,透气性较好,感觉更暖和,因此 。

8、多用于内衣面料。但是这两种组织也都具有自身的不足:机织物的适型性较差,没有针织物 暖和,针织物结构稳定性较差,孔隙较大不能防风等。因此,克服这两种结构原有的不足,将 两种结构的优点结合到一起,便可以形成新的复合结构,这样的结构会具有一些特别的性 能和广泛的应用。 0004 最早将机织针织技术结合到一起的织造技术可以追溯到1970年以前Von der AD T-Frhjahrstagung:Mehrphasen-Webmaschinen(Chemiefasern 20,1970,576-578),但是 这些技术的最终产品都是机织物,因此不能算是将机织和针织结合到了一起。 0005 1976年,美。

9、国专利(3961498)介绍了一种基于大圆机生产的机织针织复合结构。 在此大圆机上,针盘针筒固定,三角和弓形纬纱导纱器沿织针工作位置回转,经纱沿大圆 机圆周固定配置。其工作过程为:经纱开口,喂入纬纱(衬纬或针织成圈)。通过弓形纬纱导 纱器形成开口后,纬纱从此导纱器内部管道喂入垫纱位置,以备成圈或作衬纬之用。而成圈 或衬纬取决于此时织针的工作位置,若织针位于成圈位置,此时喂入的纬纱将用作衬纬,即 将纱线垫在针背处;如果织针位于退圈位置,此时喂入的纬纱将被编织成线圈,即将纱线垫 入针钩。此设计的缺点在于,机器较为复杂,实施非常困难,织造时易磨损经纱,目前很难看 到该发明相关的后续研究。 0006 。

10、2004年,HsinChuan Chen等人介绍了另一种机织针织复合结构Electromagnetic and electrostatic shielding properties of co-weaving-knitting fabrics reinforced composites(Composites:Part A35,2004,1249-1256),该结构在一台改进的 针织横机上编织,其编织过程为:经纱开口,衬纬,编织成圈。此机构中,综框被安置在针床 上方,开口时前后推动综框即可。开口后,衬纬纱和针织纱从针床一端先后垫入针背和针 钩,推动三角即可编织形成对应的衬纬和针织线圈。虽然该机器。

11、结构简单,但是由于织针工 作区及经纱开口较小,纬纱和针织纱垫入困难。此外,机织结构仅存在于织物的一面,且没 有和针织线圈交织,与普通双螺纹衬经衬纬组织相比没有明显优势。 0007 发明专利(200810039656.9)和实用新型专利(200920039593.7)还介绍了两种机 织针织复合结构,它们同样是在改造过的横机上编织形成的。该机构的特殊之处有两点:经 纱开口与纬纱和针织纱配合交织,使得纱线之间的结合更强,机织结构与针织结构的融合 说 明 书CN 104178913 A 2/4页 4 更好;三个导纱器的使用,在三角往复移动中决定了每个线圈横列的前后各有一根纬纱,即 两个线圈横列之间必有。

12、至少两根纬纱。然而在此结构的正反两面均能观察到机织和针织结 构,另外受导纱器结构限制,一个组织循环中两线圈横列之间无法再次开口,必须等到导纱 器复位后才能变换上下层经纱位置,也因此无法保证两线圈横列之间的两根纬纱的前后位 置,纬纱可能收缩或翻转。 发明内容 0008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结构,通过在一 个组织循环中让机织组织和针织组织分享部分纬纱的方式来解决以下问题:机织针织复合 织物表面能看到两种组织;机织针织复合织物结构参数难以调节,如纬纱数量,织物密度 等;机织针织复合织物应用范围较小。 0009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将机织设备和针。

13、织横机模块融合到 一起,在编织机织针织复合织物时,按机织物组织规律正常开口引纬,在需要编织针织横列 时,通过三角控制织针将纬纱从梭口和老线圈中依次勾出形成新线圈,然后打纬进入下一 个循环。在此编织过程中,两线圈横列之间的纬纱数量可调,线圈长度可调,织物密度等亦 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在该结构中,针织线圈浮现在织物一面形成针织物的风格,而另一面 仍然保留了机织物的外观。这样特殊的结构和外观也赋予此类织物特殊的性能和更广泛的 应用。 0010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所述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的结构 由机织循环组织和针织组织组成的重复单元构成,在该重复单元中两线圈横列之间的纬纱 根数为。

14、奇数。 0011 按上述方案,所述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一面为针织外观,另一面为机织外观。 0012 按上述方案,所述重复单元中机织结构与针织结构共享一根或数根纬纱。 0013 按上述方案,所述重复单元中用于机织结构的纬纱根数为奇数。 0014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的针机织复合一体机,所述针机织复 合一体机包括机织部分,针织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机织部分和针织模块相对独立,可 分别编织机织物和针织物,配合后可编织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 0015 按上述方案,所述针织模块与开口后下层经纱的夹角在0-30度之间。 0016 按上述方案,所述针织模块中有控制针舌正常打开的磁性针。

15、舌控制器。 0017 按上述方案,所述针机织复合一体机还包括左推纬器和右推纬夹,左推纬器与右 推纬夹相连,并同轴传动。 0018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的针机织复合一体机编织 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的编织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从经轴上释放出来的经纱经过后梁后,在综框的作用下做开口运动;经纱穿过钢筘后, 在织口处被编织成织物,并从针织模块下方通过,经胸梁,压辊和棘毛辊被卷绕到卷布辊 上;经纱开口后,纬纱穿过选纬器后,被引纬剑从左推纬器前方,梭口和右推纬夹引出;左 推纬器和右推纬夹分别位于钢筘两侧,机架内侧;包括针床,舌针和针织三角的针织模块位 于机架和织物的上方; 。

16、经纱经过钢筘后与纬纱交织形成织物,纬纱由引纬剑从梭口和右推纬夹中引出;左推 说 明 书CN 104178913 A 3/4页 5 纬器和右推纬夹的轴心位于钢筘轴心的右上侧,保证两者的传动不受影响;针织模块位于 织物的上方,钢筘打纬终了位置的前侧,保证钢筘在打纬时不会碰撞到针织模块; 左推纬器与右推纬夹相连,并同轴传动,控制右推纬夹闭合的气缸固定在右推纬夹上; 另外,左推纬器与右推纬夹有一定的角度差;右推纬夹夹头内和夹头上部由弹性材料覆 盖; 起针三角配置在左下方,在编织时控制舌针向上运动,完成退圈动作;成圈三角配置在 右上方,在编织时控制舌针向下运动,完成后续成圈动作;在起针三角的正上方设有磁。

17、性针 舌控制器,保证针舌在垫纱前为打开状态。 001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结合机织和针织技术设计一种全新的编织设备,并生 产一种全新的机针织复合异面功能织物,该织物外观一面呈现针织形态另一面呈现机织形 态,从而使其具有独特的外观、性能和广泛的应用。 附图说明 0020 本发明的其它细节可从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获知,其中: 图1是本发明涉及织物的基本组织; 图2是本发明涉及织物的变化组织; 图3是本发明涉及织物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涉及织机的结构简图; 图5是本发明涉及织机的织造部分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涉及织机的织造部分右视图; 图7是推纬装置; 图8是针织三角; 图9、1。

18、0、11是本发明涉及织机的编织动作。 0021 图中:1.经纱,2.纬纱,3.针织纱,4.经轴, 5.后梁,6.综框,7.钢筘,8.织物, 9.胸梁,10.压辊,11.棘毛辊,12.卷布辊,13.针织模块,14.选纬器,15.左推纬器,16.右 推纬夹,17.引纬剑,18.机架,19.绞边器,20.针床,21.舌针,22.针织三角,23.气缸, 24.起针三角,25.成圈三角,26.磁性针舌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在图1所示结构中,经纱1分别与纬纱2和针织纱3相交织形成织物一面的机织 平纹效果,而纬纱2则与针织线圈横列一隔一相间配置。在原有机织纬组织点处,舌针将针 织纱(纬纱)从经纱。

19、缝隙中勾出形成线圈,然后使之在纵向相互串套形成线圈纵行,并形成 织物另一面的针织平针效应。 0023 在图2所示结构中,机织纬纱2增加到三根,其余结构与图1所示结构相同。本发 明涉及的结构中两线圈横列之间的纬纱根数为奇数,以保证针织纵行的顺直。 0024 在图3中,从经轴4上释放出来的经纱1经过后梁5后,在综框6的作用下做开口 运动。经纱穿过钢筘7后,在织口处被编织成织物8,并从针织模块13下方通过,经胸梁9, 压辊10和棘毛辊11被卷绕到卷布辊12上。 0025 在图4中,机织部分所属各部件(经轴4,后梁5,综框6,钢筘7,胸梁9,压辊10,棘 说 明 书CN 104178913 A 4/4。

20、页 6 毛辊11,卷布辊12,选纬器14和引纬剑17等)均按常规剑杆织机配置。针床20(针织模 块13)位于织口前侧上方,并与开口后下层经纱的夹角在0-30度之间,以保证在编织针织 横列时纬纱能够可靠的喂入针钩。针织三角22在轨道的控制下平行配置于针床20上方, 以控制舌针21完成编织动作。左推纬器15和右推纬夹16分别位于钢筘7外侧,机架18 内侧。引纬剑17箭头位于右推纬夹16外侧。 0026 在图5中,经纱1开口后,纬纱2穿过选纬器14后,被引纬剑17从左推纬器15前 方,梭口和右推纬夹16引出。左推纬器15和右推纬夹16分别位于钢筘7两侧,机架18内 侧。针织模块13(针床20,舌针2。

21、1和针织三角22)位于机架18和织物8的上方。编织针 织横列时,舌针21探入梭口中勾取由左推纬器15和右推纬夹16前送的纬纱2,然后脱离织 口和老线圈形成新线圈;编织机织组织时,舌针退出工作,钢筘7正常将纬纱2打到织口形 成织物8,织好的织物8从针织模块13下方引出。 0027 在图6中,经纱1经过钢筘7后与纬纱交织形成织物8,纬纱由引纬剑17从梭口和 右推纬夹16中引出。左推纬器15和右推纬夹16的轴心位于钢筘7轴心的右上侧,保证两 者的传动互相不受影响。针织模块13位于织物8的上方,钢筘7打纬终了位置的前侧,保 证钢筘7在打纬时不会碰撞到针织模块13。 0028 在图7所示机构中,左推纬器。

22、15与右推纬夹16相连,并同轴传动,控制右推纬夹 16开合的气缸23固定在右推纬夹16上。另外,左推纬器15与右推纬夹16有一定的角度 差,如图中虚线所示。右推纬夹16夹头内和夹头上部由弹性材料覆盖。 0029 在图8中,起针三角24配置在左下方,在编织时控制舌针21向上运动,完成退圈 动作;成圈三角25配置在右上方,在编织时控制舌针21向下运动,完成后续成圈动作。在 起针三角24的正上方设有磁性针舌控制器26,它的作用是保证针舌在垫纱前为打开状态。 0030 在图9中,经纱1开口后,纬纱2由引纬剑17从选纬器14,左推纬器15前侧,梭口 和右推纬夹16内引到机器右侧。此时针织模块13在针床2。

23、0的最右侧,舌针21处于最后 位置。如果此时编织机织结构,针织模块13不做移动,纬纱2由钢筘7直接打向织物8,然 后进行下一次开口。 0031 在图10中,编织针织结构时,气缸23首先作用右推纬夹16,使夹头闭合控制引纬 剑17一侧的纬纱,引纬剑17松开纬纱2,然后左推纬器15与右推纬夹16一起前摆将纬纱 推向织口,以供针织模块13编织。与此同时,针织模块13从最右侧开始向左运动,舌针21 在起针三角24的作用下向上运动,使得纬纱2位于针舌尖与针钩之间,为后续针织动作做 好准备。 0032 在图11中,针织模块13继续向左运动,舌针21依次上升从经纱1缝隙中勾取纬 纱并形成线圈。当针织模块13。

24、运动到幅宽中部时,气缸23释压,右推纬夹16夹头打开并 释放纬纱,然后左推纬器15和右推纬夹16回摆复位。此时左侧纬纱将被绞边器19勾住, 从而保证针织过程中的垫纱角度。在针织模块13运动到针床20最左侧时,钢筘7开始打 纬,针织模块13开始向右移动回到初始位置,经纱1开口为编织下一根纬纱做准备。 说 明 书CN 104178913 A 1/5页 7 图1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178913 A 2/5页 8 图4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178913 A 3/5页 9 图6 图7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178913 A 4/5页 10 图9 图10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178913 A 10 5/5页 11 图11 说 明 书 附 图CN 104178913 A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纺织;造纸 > 编织;花边制作;针织;饰带;非织造布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