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编织型轴向导向性可降解神经导管的制作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编织型轴向导向性可降解神经导管的制作方法.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10490227.8 (22)申请日 2016.06.24 (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 申请公布号 CN 105963776 A (43)申请公布日 2016.09.28 (73)专利权人 浙江省人民医院 地址 310014 浙江省杭州市上塘路158号 专利权人 浙江理工大学 (72)发明人 周佳 娄琳 厉民 王峥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101 代理人 张羽振 (51)Int.Cl. A61L 27/18(2006.01) A61L 2。
2、7/50(2006.01) A61L 27/56(2006.01) A61L 27/58(2006.01) A61F 2/04(2013.01) D04C 1/06(2006.01) D02G 3/02(2006.01) D02G 3/28(2006.01) (56)对比文件 CN 102048595 A,2011.05.11,说明书第 0007-0045段以及说明书附图图1-3. CN 102247184 A,2011.11.23,说明书第 0008-0040段以及说明书附图图1-4. US 2009/0312834 A1,2009.12.17,全文. 周佳等.经等离子体修饰并复合BMSCs。
3、的组 织工程神经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8,第22卷(第12期),摘要、 第1482页左栏第1 段至第1484页左栏第4段. 审查员 杨静 (54)发明名称 一种编织型轴向导向性可降解神经导管的 制作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编织型轴向导向性可降解神经 导管的制作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用高分子材料 制作单丝, 并组装成编织线; 制作编织神经导管 的外层管状编织套管和内部编织小管; 用常压等 离子体对外层管状编织套管和内部编织小管进 行处理; 将外层管状编织套管和内部编织小管进 行组装, 并用高分子胶在神经导管的两端进行粘 合固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神经导管所用材 料为。
4、高分子可降解材料, 材料易得, 具备一定的 强度且生物相容性好; 通过编织得到的神经导管 侧壁具有较多孔隙, 且可以通过编织方法的不 同, 调节导管侧壁的致密疏松程度, 利于营养物 质的运输和交换; 常压等离子体射流处理增加了 神经导管编织纤维表面积, 减小材料表面的接触 角。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7页 CN 105963776 B 2019.01.08 CN 105963776 B 1.一种编织型轴向导向性可降解神经导管的制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1)用高分子材料制作单丝, 并组装成编织线; 制作单丝可采用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 聚物(PHBV)、 聚己内酯(PC。
5、L)、 聚乙二醇(PEG)、 聚乳酸(PLA)、 聚羟基乙酸(PGA)、 聚乳酸-羟 基乙酸共聚物(PLGA)中的一种或几种材料; 编织线为2-4股长丝并捻而成, 捻度为200-300 捻/m; 长丝平均细度6-12tex, 为2-3股复丝组成, 每根复丝中包含6-12根单丝, 单丝直径10- 18 m; 2)制作编织神经导管的外层管状编织套管和内部编织小管; 编织外层管状编织套管采 用赫格利斯编织工艺, 管壁孔隙率55-65; 编织内部小管采用二维三轴向编织工艺, 管 壁孔隙率40-50; 制作编织神经导管的编织机锭数: 8-16锭, 编织环境: 温度202, 相 对湿度652; 编织完成后。
6、定型, 定型温度65-75, 定型时间: 10-20min; 编织神经导管的 长度为5-100mm, 外层管状编织套管内径为3-5mm, 壁厚为0.5-0.8mm, 所述的内部编织小管 内径为0.8-1.2mm, 壁厚为0.3-0.5mm; 3)用常压等离子体对外层管状编织套管和内部编织小管进行处理; 常压等离子体处理 所用气体为氦气或氧气, 气体温度为90-110, 流量为6-18L/min, 处理时长为3-15min; 4)将外层管状编织套管和内部编织小管进行组装, 并用高分子胶在神经导管的两端进 行粘合固定; 以5-10根内部小管套入外层管状编织套管中, 在套管两端所用高分子胶可为 聚乙。
7、烯醇、 丙烯酸酯或聚氨酯, 4-6干燥6-8h。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5963776 B 2 一种编织型轴向导向性可降解神经导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神经导管的制作方法, 尤其涉及一种编织型轴向导向性可降解神 经导管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神经纤维缺损常由于创伤、 挤压、 手术等原因导致患者神经纤维直接或者间接受 到损伤而造成。 典型表现包括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纤维损伤后的 修复与多种因素有关, 但普遍存在着时间长、 预后差等多种问题, 甚至部分神经纤维的损 伤、 断裂、 缺损根本无法修复, 严重者将导致终身。
8、残疾。 故神经纤维损伤后的再生和功能恢 复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热门课题。 设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生物可降解性和力学性 能的神经导管是临床医学的重大需求。 0003 目前, 自体神经移植作为神经纤维损伤的金标准, 是桥接修复神经缺损的经典方 法, 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缺陷, 除供体来源有限, 会造成供体部位部分功能丧失及永久性神 经损伤, 还受可修复长度、 瘫痕形成等问题的限制。 当前研究着重于发展能够通过设计仿生 物理结构促使再生神经通过损伤区的神经导管。 0004 具备单孔状截面结构的人工神经导管, 在神经纤维再生过程中, 可提供足够的力 学支撑, 以确保再生神经纤维不被塌陷或受压迫的导。
9、管结构以及体内组织所阻挡。 但由于 神经纤维是神经元轴突的集合, 在神经纤维修复过程中许多轴突的生长速度并不一致, 且 根据神经元类型的不同可分为运动神经纤维和感觉神经纤维, 所以在缺乏神经元轴突导向 构造的导管, 再生的神经元轴突将失去良好的有序性和方向性, 呈混杂生长, 大大降低神经 再生的效率。 而且神经缺损距离越长, 再生神经元轴突混杂生长的几率越高, 再生神经纤维 即便达到远断端, 也不能与远端的运动、 感觉神经纤维束正确对接, 由此导致的神经纤维错 接率, 严重影响了神经再生的效果。 0005 神经纤维的再生过程中, 需要神经断端的雪旺细胞不断增殖、 移行至神经纤维缺 损局部, 作。
10、为神经元再生轴突的支持细胞, 这就需要神经导管具备较好的细胞亲和力、 亲水 性和较大的表面积, 为细胞提供良好的支持和生长界面。 另外, 营养物质也要易于到达再生 轴突局部, 以便于神经再生轴突以及雪旺细胞与局部微环境交换营养物质、 进行新陈代谢 和生长, 这就需要神经导管具备一定的侧壁孔隙率, 以便营养物质自由扩散。 另外, 既往的 神经导管往往只能修复3cm以内的神经纤维缺损, 因为更长的修复需要的时间更久, 远端效 应器官失去神经支配时间过久, 导致无法恢复相应的功能。 故而需要设计既能提高神经纤 维的结构修复程度又能提高神经纤维的修复速度的神经导管。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是。
11、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提供一种由高分子丝线采用编织工艺制 作成可降解的编织管, 并通过常压等离子体处理后, 由外层管状编织套管和内部编织小管 组装而成的轴向导向性神经导管。 具有较好的仿生结构并能获得较快的神经纤维修复速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105963776 B 3 度, 提高了神经纤维修复的效果。 0007 这种编织型轴向导向性可降解神经导管的制作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0008 1)用高分子材料制作单丝, 并组装成编织线; 0009 2)制作编织神经导管的外层管状编织套管和内部编织小管; 0010 3)用常压等离子体对外层管状编织套管和内部编织小管进行处理; 0011 4。
12、)将外层管状编织套管和内部编织小管进行组装, 并用高分子胶在神经导管的两 端进行粘合固定。 0012 作为优选: 步骤1)中, 制作单丝可采用聚羟基丁酸-羟基戊酸共聚物(PHBV)、 聚己 内酯(PCL)、 聚乙二醇(PEG)、 聚乳酸(PLA)、 聚羟基乙酸(PGA)、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中的一种或几种材料。 0013 作为优选: 步骤1)中, 编织线为2-4股长丝并捻而成, 捻度为200-300捻/m; 长丝平 均细度6-12tex, 为2-3股复丝组成, 每根复丝中包含6-12根单丝, 单丝直径10-18 m。 0014 作为优选: 步骤2)中, 编织外层管状编织套管采。
13、用赫格利斯编织工艺, 管壁孔隙率 55-65; 编织内部小管采用二维三轴向编织工艺, 管壁孔隙率40-50。 0015 作为优选: 步骤2)中, 制作编织神经导管的编织机锭数: 8-16锭, 编织环境: 温度20 2, 相对湿度652; 编织完成后定型, 定型温度65-75, 定型时间: 10-20min。 0016 作为优选: 步骤2)中, 编织神经导管的长度为5-100mm, 外层管状编织套管内径为 3-5mm, 壁厚为0.5-0.8mm, 所述的内部编织小管内径为0.8-1.2mm, 壁厚为0.3-0.5mm。 0017 作为优选: 步骤3)中, 常压等离子体处理所用气体为氦气或氧气, 。
14、气体温度为90- 110, 流量为6-18L/min, 处理时长为3-15min。 0018 作为优选: 步骤4)中, 以5-10根内部小管套入外层管状编织套管中, 在套管两端所 用高分子胶可为聚乙烯醇、 丙烯酸酯或聚氨酯, 4-6干燥6-8h。 0019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神经导管所用材料为高分子可降解材料, 材料易得, 具备 一定的强度且生物相容性好; 2)通过编织得到的神经导管侧壁具有较多孔隙, 且可以通过 编织方法的不同, 调节导管侧壁的致密疏松程度, 利于营养物质的运输和交换; 3)常压等离 子体射流处理增加了神经导管编织纤维表面积, 减小材料表面的接触角, 提高导水性和细 。
15、胞亲和力; 4)神经导管横截面具有的多管道结构仿生度更好, 有利于再生神经轴突单向生 长, 提高了生长方向性, 避免错接, 提高了生长的速度, 有利于长段神经修复; 5)本发明的制 备方法步骤简单, 制作成本低, 经济效益高。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2 图3为等离子体处理前导管表面放大5000倍表面形态; 0023 图4为等离子体处理后导管表面放大5000倍表面形态; 0024 图5为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神经导管的导水性比较; 0025 图6为等离子体处理前导管上粘附生长的细胞; 0026 图7为等离子体。
16、处理后导管上粘附生长的细胞; 0027 图8为各组SFI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 但等离子体处理材料SFI值要高于普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105963776 B 4 通材料组(P0.05 0051 2.导管的表面形态比较如图3和图4所示。 0052 3.导管的导水性比较如图5所示。 0053 4.导管的细胞亲和力比较如图6和图7所示。 0054 5.再生神经的功能恢复比较如图8所示。 不同方式修复大鼠神经缺损6周后, 用足 印对比法来计算坐骨神经指数(SFI)并进行比较。 0055 以上对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的描述并不限制本发明,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 明作出各种变化或。
17、调整, 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 均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5963776 B 6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7 页 7 CN 105963776 B 7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7 页 8 CN 105963776 B 8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3/7 页 9 CN 105963776 B 9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4/7 页 10 CN 105963776 B 10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5/7 页 11 CN 105963776 B 11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 6/7 页 12 CN 105963776 B 12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 7/7 页 13 CN 105963776 B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