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杀虫组合物及杀虫农药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配形式的农用杀虫组合物及相应的杀虫农药,具体讲是一种由噻虫嗪和氟氯氰菊酯类化合物为活性成分的杀虫组合物及相应的杀虫农药。
背景技术
噻虫嗪(thiamethoxam),化学名称为:3-(2-氯-1,3-噻唑-5-基甲基)-5-甲基-1,3,5-恶二嗪-4-基叉(硝基)胺,结构式如式(Ⅰ)所示,是一种新型的高效低毒广谱杀虫化合物。其作用机理与吡虫啉等第一代新烟碱类杀虫剂相似,但具有更高的活性。对害虫具有胃毒、触杀、内吸作用,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等特点。对刺吸式害虫如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等有较好的防效。
氟氯氰菊酯(cyfluthrin)和高效氟氯氰菊酯(beta-cyfluthrin)的化学通式的名称为α-氰基-4-氟-3-苯氧基苄基-3-(2,2-二氯乙烯基)-2,2-二甲基环丙烷羧酸酯,结构如式(Ⅱ)所示。由于其通式结构中同时包括有双键和手性结构,因此可具有不同形式的同分异构体现象:氟氯氰菊酯中包括了四种不同比例含量的非对应异构体,高效氟氯氰菊酯中则包括了不同比例含量的两对对映异构体(参见《世界农药大全》杀虫剂卷p335-356)。氟氯氰菊酯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系统,可快速击倒,残效期长,对多种鳞翅目幼虫有良好效果,也可有效防治某些地下害虫,杀虫谱广,作用迅速,持效期长,对哺乳动物低毒,对作物安全,可适用于棉花,果树,蔬菜,茶树,烟草,大豆等作物虫害的防治。高效氟氯氰菊酯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杀虫谱广,击倒迅速,持效期长,除对咀嚼式口器害虫如鳞翅目幼虫或鞘翅目的部分甲虫有效外,还可用于刺吸式口器害虫如梨木虱的防治,对作物安全。
![]()
(Ⅰ) (Ⅱ)
上述杀虫剂由于多年连续使用,已产生了不同程度抗药性,急需新作用机制和新复配的杀虫剂来满足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配形式的农用杀虫组合物及相应的杀虫农药,试验结果表明,可以满意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农用杀虫组合物,是由噻虫嗪与氟氯氰菊酯类化合物以重量比为1:80~80:1组成。所说的氟氯氰菊酯类化合物为高效氟氯氰菊酯或氟氯氰菊酯。
上述组合物中,噻虫嗪与氟氯氰菊酯类化合物优选的重量比例为1:50~50:1。其中,噻虫嗪与高效氟氯氰菊酯类化合物的更好重量比例为10:1;噻虫嗪与氟氯氰菊酯类化合物的更好重量比例为1:1。
以本发明的上述杀虫组合物为有效成分,与目前农药中可以接受的溶剂、填料、助剂等辅助成分,按照目前的农药常规制备方式和生产工艺,可以共同制成相应的杀虫农药。其中优选的农药剂型可以是可湿性粉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中的任一种。
试验结果显示,本发明上述的农用杀虫组合物及相应的杀虫农药,对包括蚜虫、飞虱、叶蝉、粉虱等刺吸式害虫和,包括菜青虫、烟青虫等鳞翅目害虫都有较高的杀灭活性,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且对人畜和作物安全,可以达到延缓抗药性,降低成本,扩大杀虫谱的目的。
以下通过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再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技术思想情况下,根据本领域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做出的各种替换或变更,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可湿性粉剂农药
组成(w%,以下同此):噻虫嗪 80,
高效氟氯氰菊酯 1,
十二烷基苯甲酸钠 4,
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 4,
白炭黑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噻虫嗪、高效氟氯氰菊酯以及助剂、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制成相应的可湿性粉剂农药。
实施例2:可湿性粉剂农药
组成:噻虫嗪 1,
高效氟氯氰菊酯 80,
十二烷基苯甲酸钠 4,
十二烷基磺酸盐 5,
高岭土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噻虫嗪、高效氟氯氰菊酯以及助剂、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成相应的可湿性粉剂农药。
实施例3:悬浮剂农药
组成:噻虫嗪 50,
高效氟氯氰菊酯 1,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3.5,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4.5,
丙三醇 5,
黄原胶 0.25,
苯甲酸钠 0.4,
水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噻虫嗪、高效氟氯氰菊酯、助剂、水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其平均粒径在5微米以下,即可制成相应的悬浮剂农药。
实施例4:可湿性粉剂农药
组成:噻虫嗪 1,
高效氟氯氰菊酯 50,
木质素磺酸胺 6,
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 4,
白炭黑 5,
高岭土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噻虫嗪、高效氟氯氰菊酯以及助剂、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成相应的可湿性粉剂农药。
实施例5:可湿性粉剂农药
组成:噻虫嗪 4,
高效氟氯氰菊酯 20,
木质素 6,
萘磺酸盐 5,
白炭黑 5,
轻钙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噻虫嗪、高效氟氯氰菊酯以及助剂、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成相应的可湿性粉剂农药。
实施例6:悬浮剂农药
组成:噻虫嗪 20,
高效氟氯氰菊酯 2,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3.5,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盐 3.0,
丙三醇 5,
黄原胶 0.25,
苯甲酸钠 0.4,
水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噻虫嗪、高效氟氯氰菊酯、助剂、水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其平均粒径在5微米以下,即可制成相应的悬浮剂农药。
实施例7:悬浮剂农药
组成:噻虫嗪 1,
高效氟氯氰菊酯 25,
磷酸酯聚醚类 5,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2,
乙二醇 6,
XG 0.25,
苯甲酸钠 0.4,
水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噻虫嗪、高效氟氯氰菊酯、助剂、水混合,经高速剪切混合均匀,通过砂磨机砂磨2-3小时,使其平均粒径在5微米以下,即可制成相应的悬浮剂农药。
实施例8:水分散粒剂农药
组成:噻虫嗪 10,
高效氟氯氰菊酯 10,
十二烷基磺酸盐甲醛缩合 5,
十二烷基苯甲酸钠 4,
改性木质素 4,
氯化钙 2,
高岭土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噻虫嗪、高效氟氯氰菊酯以及助剂、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后经造粒并烘干,即可制成相应的水分散粒剂农药。
实施例9:可湿性粉剂农药
组成:噻虫嗪 80,
氟氯氰菊酯 1,
十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 6,
十二烷基苯甲酸钠 3,
白炭黑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噻虫嗪、丁氟氯氰菊酯以及助剂、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成相应的可湿性粉剂农药。
实施例10:可湿性粉剂农药
组成:噻虫嗪 0.2,
氟氯氰菊酯 16,
十二烷基硫酸盐 6,
十二烷基磺酸盐 4,
白炭黑 补余。
制备:该可湿性粉剂的具体生产步骤为: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噻虫嗪、丁氟氯氰菊酯以及助剂、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成相应的可湿性粉剂农药。
实施例11:可湿性粉剂农药
组成:噻虫嗪 20,
氟氯氰菊酯 4,
十二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 6,
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 3,
白炭黑 8,
滑石粉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噻虫嗪、氟氯氰菊酯以及助剂、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成相应的可湿性粉剂农药。
实施例12:水分散粒剂农药
组成:噻虫嗪 25,
氟氯氰菊酯 1,
十二烷基磺酸钠 5,
十二烷基硫酸钠 6,
氯化钙 3,
高岭土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噻虫嗪、氟氯氰菊酯以及助剂、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后经造粒并烘干,即可制成相应的水分散粒剂农药。
实施例13:可湿性粉剂农药
组成:噻虫嗪 1,
氟氯氰菊酯 10,
十二烷基磺酸盐 4,
十二烷基苯甲酸钠 4,
白炭黑 8,
高岭土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噻虫嗪、氟氯氰菊酯以及助剂、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成相应的可湿性粉剂农药。
实施例14:可湿性粉剂农药
组成:噻虫嗪 10,
氟氯氰菊酯 10,
十二烷基磺酸盐 4,
十二烷基硫酸盐 4,
白炭黑 8,
高岭土 补余。
制备:按上述配方将有效成分噻虫嗪、氟氯氰菊酯以及助剂、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成相应的可湿性粉剂农药。
下述的试验结果表明了本发明上述的组合物及相应农药可具有协同增效的杀虫效果。
试验1:噻虫嗪和高效氟氯氰菊酯的组合物对蚕豆蚜虫的毒力测定
供试靶标:3日龄蚕豆蚜虫。
供试药物:噻虫嗪(A)和高效氟氯氰菊酯(B1)不同组成比例的组合物。
试验方法:
将适量的A和B1配成所设计的比例,再用丙酮分别稀释成5个系列浓度梯度待用。
用毛细管点滴器进行处理,点滴0.05μL药液于胸部背板,先处理空白对照,然后按试验剂量从低到高的顺序重复上述操作,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60头蚜虫。
数据统计与分析:
处理后24小时调查试虫死亡情况,并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并参照NY/T1154.7-2006采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比例的噻虫嗪和高效氟氯氰菊酯对蚕豆蚜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组 成配比(w)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LC50(mg/L)共毒系数(CTC)
A—Y=1.2416x+5.60030.99760.3285—
B1—Y=1.4524x+5.28970.98870.6318—
A:B11:1Y=1.2232x+5.80210.98990.2209195.68
A:B11:10Y=1.3227x+6.01180.99560.1718199.93
A:B11:20Y=1.1717x+5.62330.99780.2938205.99
A:B11:50Y=0.944x+5.3680.99790.4075152.3
A:B11:80Y=0.9434x+5.40660.99930.3707168.5
A:B180:1Y=1.3368x+5.91570.99790.2065160.04
A:B150:1Y=1.3502x+5.8530.99590.2335142.03
A:B110:1Y=1.1076x+5.67960.99680.2435239.37
A:B12:1Y=0.9416x+5.6440.99120.207188.92
表1结果显示,噻虫嗪(A)与高效氟氯氰菊酯(B1)不同重量组成比例的组合物,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增效效果最好的是噻虫嗪与高效氟氯氰菊酯的重量比为10:1,共毒系数为239.37。以噻虫嗪与高效氟氯氰菊酯重量比为10:1左右的混配农药制剂进行了进一步的田间药效试验,以评价其田间实际应用效果。
试验2:噻虫嗪与高效氟氯氰菊酯混配农药田间防治小麦蚜虫
试验地点:四川绵阳市农科区活观音。
试验地及天气情况:试验地选在小麦蚜虫发生严重的试验地进行。试验后1-7天天气晴朗,试验期间最高气温为25℃,最低气温14℃,无降雨。
试验对象:小麦蚜虫。
试验作物:小麦。
试验农药:22%噻虫嗪·高效氟氯氰菊酯SC(10:1):4g、8g/mu,
25%噻虫嗪WDG:8g/mu,
2.5%高效氟氯氰菊酯EW:20g/mu,
空白对照。
小区设置:小区面积:30㎡,周围设保护行,4次重复;小区按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长势及水肥管理等条件基本一致。
施药时间及方法:于小麦蚜虫发生高峰期施药(5.4日)一次。
调查时间及方法: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固定5-10株有蚜株,调查定株上的蚜虫头数。施药前进行基数调查,施药后1、3、7天进行防效调查。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噻虫嗪与高效氟氯氰菊酯混配农药田间防治小麦蚜虫试验结果
试验药物使用浓度平均虫口基数药后1天防效(%)药后3天防效(%)药后7天防效(%)
22%噻虫嗪·高效氟氯氰菊酯SC8g/mu73893.48 a95.50 a96.27 a
22%噻虫嗪·高效氟氯氰菊酯SC4g/mu78992.53 ab94.47 a95.44 a
25%噻虫嗪WDG8g/mu604.2586.19 bc88.78 b89.73 b
2.5%高效氟氯氰菊酯EW20g/mu700.2588.61 c89.98 b91.28 b
空白对照—640.25———
说明:“a、b、c”表示在纵列内作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相同字母表示在P=0.05水平上无显著差异,a、b、c字母表示递次间存在P=0.05水平的显著差异。
表2结果显示,噻虫嗪与高效氟氯氰菊酯复配农药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复配制剂4g/mu用量在药后1、3、7天对小麦蚜虫的防效分别为92.53%、94.47%、95.44%,8g/mu用量的防效为93.48%、95.50%、96.27%,随着浓度增加防效升高。根据试验观察,未发现供试药剂对试验作物产生药害。
试验3:噻虫嗪与高效氟氯氰菊酯混配农药田间防治小绿叶蝉
试验地点:四川绵阳市农科区活观音。
试验地及天气情况:试验地选在茶树小绿叶蝉初发生的试验地进行。试验后1-7天天气晴朗,试验期间最高气温为25℃,最低气温15℃,无降雨。
试验对象:小绿叶蝉。
试验作物:茶树。
试验农药:22%噻虫嗪·高效氟氯氰菊酯SC(10:1):3g、6g/mu,
25%噻虫嗪WDG:6g/mu,
2.5%高效氟氯氰菊酯EW:20g/mu,
空白对照。
小区设置:小区面积:30㎡,周围设保护行,4次重复。小区按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长势及水肥管理等条件基本一致。
施药时间及方法:于茶树小绿叶蝉若虫高峰期施药一次。
调查时间及方法:每小区随机调查100张嫩叶上的若虫数。施药前进行基数调查,施药后1、3、7天进行防效调查。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噻虫嗪与高效氟氯氰菊酯混配农药田间防治小绿叶蝉试验结果
试验药物使用浓度平均虫口基数药后1天防效(%)药后3天防效(%)药后7天防效(%)
22%噻虫嗪·高效氟氯氰菊酯SC6g/mu685.2591.29 a93.68 a96.17 a
22%噻虫嗪·高效氟氯氰菊酯SC3g/mu649.589.10 ab90.69 b93.93 b
25%噻虫嗪WDG6g/mu585.587.01 bc88.33 c91.92 b
2.5%高效氟氯氰菊酯EW20g/mu604.585.61 c87.74 c89.86 c
空白对照—659.5———
说明:“a、b、c”表示在纵列内作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相同字母表示在P=0.05水平上无显著差异,a、b、c字母表示递次间存在P=0.05水平的显著差异。
表3结果显示,噻虫嗪与高效氟氯氰菊酯复配农药对茶树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复配制剂3g/mu用量在药后1、3、7天对小麦蚜虫的防效分别为89.10%、90.69%、93.93%,6g/mu用量的防效为91.29%、93.68%、96.17%,随着浓度增加防效升高。根据试验观察,未发现供试药剂对试验作物产生药害。
试验4:噻虫嗪和氟氯氰菊酯的组合物对蚕豆蚜虫的毒力测定
供试靶标:3日龄蚕豆蚜虫。
供试药物:噻虫嗪(A)与氟氯氰菊酯(B2)不同组成比例的组合物。
试验方法:
将适量的A和B2配成所设计的比例,再用丙酮分别稀释成5个系列浓度梯度待用。
用毛细管点滴器进行处理,点滴0.05μL药液于胸部背板,先处理空白对照,然后按试验剂量从低到高的顺序重复上述操作,每处理4次重复,每重复60头蚜虫。
数据统计与分析:
处理后24小时调查试虫死亡情况,并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各处理的校正死亡率。并参照NY/T1154.7-2006采用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比例的噻虫嗪和氟氯氰菊酯对蚕豆蚜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名称配比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LC50(mg/L)共毒系数(CTC)
A—Y=1.2416x+5.60030.99760.3285—
B2—Y=1.2152x+5.04710.98930.9147—
A:B21:1Y=1.2311x+5.72020.9960.26185.92
A:B21:10Y=1.3539x+5.38190.99480.5223150.67
A:B21:20Y=1.2043x+5.39250.99610.4722178.57
A:B21:50Y=1.3752x+5.38480.99690.525168.33
A:B21:80Y=1.3452x+5.33850.99860.5602159.77
A:B280:1Y=1.3053x+5.86020.99420.2193150.99
A:B250:1Y=1.2597x+5.710.98670.2731121.82
A:B210:1Y=1.0065x+5.62630.99720.2386146.2
A:B22:1Y=1.1548x+5.61970.98830.2907143.69
表4结果显示,噻虫嗪(A)与氟氯氰菊酯(B2)不同重量组成比例的组合物,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增效效果最好的是噻虫嗪与氟氯氰菊酯重量比为1:1的组合物,毒系数为185.92。以噻虫嗪与氟氯氰菊酯重量为1:1左右混配的农药制剂进行了进一步的田间药效试验,以评价其田间实际应用效果。
试验5:噻虫嗪与氟氯氰菊酯混配农药田间防治柑橘蚜虫
试验地点:四川绵阳市农科区活观音村柑橘园。
试验地及天气情况:试验地选在柑橘蚜虫发生严重的甜橙园进行。试验后1-7天天气晴朗,试验期间最高气温为30℃,最低气温20℃,无降雨。
试验对象:柑橘蚜虫。
试验作物:甜橙。
试验农药:20%噻虫嗪·氟氯氰菊酯WP(1:1):3000、4000倍液,
25%噻虫嗪WDG:4000倍液,
5.7%氟氯氰菊酯EC:1000倍液,
空白对照。
小区设置:每小区定4棵树,四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间设保护行。小区按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树种、树龄、长势及水肥管理等条件基本一致。
施药时间及方法:于柑橘蚜虫发生高峰期施药(5.1日)一次。
调查时间及方法:每小区调查2株,每株按东、南、西、北中固定5个被害梢,每梢调查顶梢5-10片叶的活蚜虫数。药前调查基数,药后1、3、7天进行防效调查。试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噻虫嗪与氟氯氰菊酯混配农药田间防治柑橘蚜虫试验结果
处理药剂使用浓度平均虫口基数药后1天防效(%)药后3天防效(%)药后7天防效(%)
20%噻虫嗪·氟氯氰菊酯WP3000倍液45690.48 a94.14 a96.32 a
20%噻虫嗪·氟氯氰菊酯WP4000倍液504.7589.37 a93.04 a94.27 a
25%噻虫嗪WDG4000倍液466.582.99 b88.30 b89.35 b
5.7%氟氯氰菊酯EC1000倍液52285.02 b89.18 b90.59 b
空白对照—515.25———
说明:“a、b、c”表示在纵列内作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相同字母表示在P=0.05水平上无显著差异,a、b、c字母表示递次间存在P=0.05水平的显著差异。
表5结果显示,噻虫嗪与氟氯氰菊酯复配农药对柑橘蚜虫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复配制剂3000倍液在药后1、3、7天对柑橘蚜虫的防效分别为90.48%、94.14%、96.32%,4000倍液的防效为89.37%、93.04%、94.27%,随着浓度增加防效升高。根据试验观察,未发现供试药剂对试验作物产生药害。
试验6:噻虫嗪与氟氯氰菊酯混配农药田间防治烟青虫
试验地点:四川绵阳市农科区活观音村烟草基地。
试验地及天气情况:试验地选在烟青虫初期发生的烟草地进行。试验后1-7天天气晴朗,试验期间最高气温为28℃,最低气温19℃,无降雨。
试验对象:烟青虫。
试验作物:烟草。
供试药剂:20%噻虫嗪·氟氯氰菊酯WP(1:1):10、12g/mu,
25%噻虫嗪WDG:6g/mu,
5.7%氟氯氰菊酯EC:30g/mu,
空白对照。
小区设置:每小区30㎡,四次重复共20个小区,小区间设保护行。小区按随机区组排列,各小区烟草长势及水肥管理等条件基本一致。
施药时间及方法:于烟青虫发生初期施药(5.25日)一次。
调查时间及方法:采用5点取样调查,每点调查2株烟苗上的烟青虫幼虫数。药前调查基数,药后1、3、7天进行防效调查。试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噻虫嗪与氟氯氰菊酯混配农药田间防治烟青虫试验结果
处理药剂使用浓度平均虫口基数药后1天防效(%)药后3天防效(%)药后7天防效(%)
20%噻虫嗪·氟氯氰菊酯WP12g/mu47.2586.89 a90.70 a96.35 a
20%噻虫嗪·氟氯氰菊酯WP10g/mu4782.68 a86.90 a92.29 b
25%噻虫嗪WDG6g/mu50.2572.27 b79.74 b85.29 c
5.7%氟氯氰菊酯EC30g/mu55.2580.79 a85.91 a89.29 bc
空白对照—57.5———
说明:“a、b、c”表示在纵列内作Duncan/s新复极差测验,相同字母表示在P=0.05水平上无显著差异,a、b、c字母表示递次间存在P=0.05水平的显著差异。
表6结果显示,噻虫嗪与氟氯氰菊酯复配农药对烟青虫的防治效果优于对照药剂。复配制剂10g/mu倍液在药后1、3、7天对烟草烟青虫的防效分别为82.68%、86.90%、92.29%,12g/mu倍液的防效为86.89%、90.70%、96.35%,随着浓度增加防效升高。根据试验观察,未发现供试药剂对试验作物产生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