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8373311 上传时间:2020-06-0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3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531582.1

申请日:

20131101

公开号:

CN103550577A

公开日:

20140205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K36/899,A61P17/00,A61P31/04,A61K33/26,A61K35/22,A61K35/56

主分类号:

A61K36/899,A61P17/00,A61P31/04,A61K33/26,A61K35/22,A61K35/56

申请人:

卢现霞

发明人:

卢现霞

地址:

252111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第二人民医院

优先权:

CN201310531582A

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鲁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曹玉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属于中药制备方法技术领域。目前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一般采用西药治疗,其存在的缺点是毒副作用大。该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取十大功劳叶、八仙草、八角莲、人尿、人中白、山慈姑、千里光、千层塔、千金藤、小檗、小飞扬草、马勃、马尾连、五色梅、瓦松、止泻木皮、牛西西、毛冬青、凤尾草、凤眼草、水蓼、水牛角、甘蔗、石耳、田螺、白蔹、白薇、白毛藤、白头翁、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和甘草等,将以上味中药放入水中浸泡,然后文火煎制,过滤去渣,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它的优点是:制作简单,制成的中药液毒副作用小,疗程短,治愈率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取十大功劳叶6克、八仙草6克、八角莲6克、人尿2克、人中白1克、山慈姑6克、千里光6克、千层塔6克、千金藤6克、小檗6克、小飞扬草6克、马勃5克、马尾连6克、五色梅5克、瓦松6克、止泻木皮6克、牛西西6克、毛冬青6克、凤尾草6克、凤眼草6克、水蓼2克、水牛角6克、甘蔗6克、石耳6克、田螺6克、白蔹6克、白薇6克、白毛藤5克、白头翁6克、白花蛇舌草6克、玄参2克、半枝莲6克、半边莲6克、地丁5克、地耳草4克、百两金6克、过坛龙6克、竹叶6克、朱砂根6克、羊蹄草6克、针砂2克、谷精草6克、忍冬藤6克、鸡骨草6克、鸡蛋花8克、败酱草6克和甘草9克,将以上47味中药放入18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文火煎制30分钟,过滤去渣共煎药液390毫升,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洗剂制备方法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讲是一种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一般采用:

1、青霉素:本品易发生变态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最危险的过敏性休克,可发生在做皮肤试验的当时,极少数可发生在连续用药过程中,迟发性过敏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危急生命,故用药前、中、后都要提高防护,以免发生意外。注意:应用前,必须问清有无过敏性疾病,用青霉素后有无皮疹、发热等变态反应出现,务必先做青霉素皮试。

2、阿莫西林:偶见皮疹,口服大量后可有恶心、上腹部不适、腹泻等;伪膜性结肠炎。

3、哌拉西林:肌注后偶有局部疼痛,快速静脉推注可导致暂时性恶心、胸闷、咳嗽、发热、口腔异味、眼结膜充血,变态反应(皮疹、痒感、头晕、麻木、发热等),用药前必须注意青霉素有无过敏史,并做青霉素皮试。

4、氨苄西林:大量口服常出现胃肠道不适。肌注局部有疼痛。无论口服或注射均可引起变态反应,以皮疹为多见。用药前必须先做皮试。

5、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钾:①过敏反应参见“青霉素”。②可见恶心、呕吐和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以及肝脏功能改变AST或ALT增高,假膜性结肠炎罕见,个别报道可出现肝炎和胆汁淤积性黄疸。③肾功能不全或大剂量用本品有出现惊厥的报道。④局部静脉注射部位的血栓性静脉炎。

6、头孢噻肟:肌注局部可有疼痛;静注时可有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皮疹、药物热等变态反应。

7、羧苄西林:可以出现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大剂量给药后可能引起神经毒反应、肺水肿,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短暂性转氨酶升高与粒细胞减少。

8、氨曲南:偶有味觉异常、皮疹、轻度胃肠道反应,肌注局部疼痛,静注可出现静脉炎。

9、卡那霉素:本品对听神经和肾脏均有毒性,前者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甚至永久性耳聋(因以前庭损害为主,故比较严重),为此对老年人、孕妇(可影响胎儿)必须高度警惕为孕;后者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等。

10、采用磺胺甲恶唑患者有时引起胃肠道反应、结晶尿、血尿、皮疹、药热及白细胞减少。

11、头孢哌酮:肌注局部可有疼痛;偶见皮疹、药物热等变态反应;个别病人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出血等。

12、头孢他啶:①肌注局部有疼痛;②偶可发生皮疹等变态反应;③肾功能不全或无尿患者宜减量或暂停。

13、头孢唑肟:①本品偶可致过敏,对可疑过敏病人特加防护;②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改变、尿素氮增高、红细胞与血色素减少等。

14、阿米卡星:肾毒性与耳毒症状必然存在。偶有恶心、呕吐、头痛、发热、皮疹、震颤、感觉异常、关节疼痛、嗜酸粒细胞增多、贫血及低血压等。

15、小诺米星:①长期大量应用,可能引起听神经和肾脏毒害;②少数病人可出现皮疹等变态反应,对其他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有过敏史者忌用;③肾功能减退及老年人慎用;④肝功能异常及孕妇慎用。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发明一种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嗜食胡椒型背痈是指背部某一部位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中医称“疽”。感染常从毛囊底部开始,沿阻力较小的皮下组织蔓延,再沿深筋膜向外周扩展,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多个脓头的痈。由于有多个毛囊同时发生感染,痈的急性炎症浸润范围大,病变可累及深层皮下结缔组织,使其表面皮肤血运障碍甚至坏死;自行破溃常较慢,全身反应较重。随着时间迁延,还可能有其他细菌进入病灶形成混合感染,甚至发展为脓毒症。

病因和病理:素体热盛,又大量食用胡椒,“热之极为火”,“火之极为毒”,热毒侵及背部,而发本病。

临床表现:大量食用胡椒,口干、口渴、心烦。患处红肿、疼痛,口渴喜冷饮。背部(俗称:“搭背”)初起为小片皮肤硬肿、色暗红,其中可有数个凸出点或脓点,开始时疼痛较轻,但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和全身不适。随后皮肤硬肿范围增大,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引流区域淋巴结肿大,局部疼痛加剧,全身症状加重。随着病变部位脓点增大、增多,中心处可破溃出脓,坏死脱落,使疮口呈蜂窝状。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它的技术方案为:取十大功劳叶6重量份、八仙草6重量份、八角莲6重量份、人尿2重量份、人中白1重量份、山慈姑6重量份、千里光6重量份、千层塔6重量份、千金藤6重量份、小檗6重量份、小飞扬草6重量份、马勃5重量份、马尾连6重量份、五色梅5重量份、瓦松6重量份、止泻木皮6重量份、牛西西6重量份、毛冬青6重量份、凤尾草6重量份、凤眼草6重量份、水蓼2重量份、水牛角6重量份、甘蔗6重量份、石耳6重量份、田螺6重量份、白蔹6重量份、白薇6重量份、白毛藤5重量份、白头翁6重量份、白花蛇舌草6重量份、玄参2重量份、半枝莲6重量份、半边莲6重量份、地丁5重量份、地耳草4重量份、百两金6重量份、过坛龙6重量份、竹叶6重量份、朱砂根6重量份、羊蹄草6重量份、针砂2重量份、谷精草6重量份、忍冬藤6重量份、鸡骨草6重量份、鸡蛋花8重量份、败酱草6重量份和甘草9重量份,将以上47味中药放入18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文火煎制30分钟,过滤去渣共煎药液390毫升,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

该发明的优点是:本方47味中药,在药店均能买到,制作简单,制成的中药液毒副作用小,疗程短,治愈率高。君臣佐使,恰到好处。应用中药的同时,避免了西药抗菌素引起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十大功劳叶、八仙草、八角莲、人尿、人中白、山慈姑、千里光、千层塔、千金藤、小檗、小飞扬草、马勃、马尾连、五色梅、瓦松、止泻木皮、牛西西、毛冬青、凤尾草、凤眼草、水蓼、水牛角、甘蔗、石耳,以上24味药具有养阴清热,清热解毒,祛瘀消肿,益肾防劳,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解毒消肿,消毒散结,止咳化痰,泻下通便,祛风除痹,利水消肿,解毒疗疮,消积化痞,疏风解表,凉血止血,排脓生肌,清肝明目,健脾和胃,杀虫止痒之功效。在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过程中,起主要治疗作用,故为君药。田螺、白蔹、白薇、白毛藤、白头翁、白花蛇舌草、玄参、半枝莲、半边莲、地丁、地耳草、百两金、过坛龙、竹叶、朱砂根、羊蹄草、针砂、谷精草、忍冬藤、鸡骨草、鸡蛋花,以上21味药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消瘀,祛瘀止痛,行血通络,凉血解毒之功效。在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过程中,能辅助主药发挥治疗作用,故为臣药。败酱草:辛、苦,微寒。入胃、大肠、肝三经。清热解毒,消痈化脓,祛瘀止痛,凉血止血,杀虫止痒。能率诸药直达病灶,故为佐药。甘草:甘,平。入十二经。补脾润肺,益气复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既能纠诸药之偏性,又能缓解诸药之毒性,故为使药。十大功劳叶、八仙草、八角莲、人尿、人中白、山慈姑、千里光、千层塔、千金藤、小檗、小飞扬草、马勃、马尾连、五色梅、瓦松、止泻木皮、牛西西、毛冬青、凤尾草、凤眼草、水蓼、水牛角、甘蔗、石耳、田螺、白蔹、白薇、白毛藤、白头翁、白花蛇舌草、玄参、半枝莲、半边莲、地丁、地耳草、百两金、过坛龙、竹叶、朱砂根、羊蹄草、针砂、谷精草、忍冬藤、鸡骨草、鸡蛋花、败酱草、甘草,这47味药配伍应用,共同起到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消肿止痛,凉血止血,行瘀排脓,清热凉血,活血消瘀,行血通络之功效。君臣佐使,配伍得当,是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最佳配方。十大功劳叶:苦,寒。入肝、胃、大肠三经。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清热解毒。八仙草:辛、苦,寒。入心、肺二经。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解毒消肿。八角莲:苦、辛,平。入心、肺、肾三经。清热解毒,祛瘀消肿,止咳化痰,益肾防劳。人尿:咸,凉。入肺、肝、肾三经。滋阴降火,止血消瘀,滋润五脏,杀虫解毒,截疟,清热泻火。人中白:咸,寒。入肺、肝、膀胱三经。清热降火,凉血散瘀,清透虚热,散瘀消肿。山慈姑:甘、微辛,寒。入肝、脾、肺三经。解毒消肿,散结化痰。千里光:苦,寒。入肝、肾二经。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祛风燥湿。千层塔:辛、甘、酸、微苦、平,无毒。入肺、大肠、肝、肾四经。清热解毒,燥湿敛疮,止血定痛。千金藤:苦,寒。入肺、脾、大肠三经。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祛风活络。小檗:苦、寒。入肺、肝、脾三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小飞扬草:酸、涩、苦,凉。入脾、胃、大肠三经。清热利湿,解毒消肿。马勃:辛,平。入肺、肝二经。清肺利咽,止血,消痈敛疮。马尾连:苦,寒。入心、肝、胆、大肠四经。清热燥湿,清热解毒,凉肝明目,利湿退黄。五色梅:苦,寒。入大肠经。解毒消肿,祛风止痒,止血。瓦松:酸、苦、凉。入肝、肺二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热利湿。止泻木皮:苦,寒。入大肠经。燥湿止泻,下蛔杀虫,清热止痢。牛西西:苦、酸,寒。入心、肺、大、小肠四经。清热解毒,活血止血,泻火通便。毛冬青:微苦、甘,平。入肺、肝、大肠三经。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利水渗湿。凤尾草:甘、淡、微苦,寒。入大肠、肾、心、肝四经。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凤眼草:苦、涩,寒。入大肠、肝、胃三经。清热燥湿,止血、止带。水蓼:辛,温。入心经。祛湿止泻,散瘀止痛,解毒消肿,杀虫疗疮。水牛角:苦、咸,寒;无毒。入心、肝、脾、胃四经。清热解毒,凉血化斑,清心安神,通淋祛湿。甘蔗:甘,寒,无毒。入肺、脾、胃三经。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和中润燥,止咳润肺,解酒提神,治噎止呕。石耳:甘,平;无毒。入肺、心、胃、肝四经。清热止血,益精明目。田螺:甘、咸,寒。入肝、脾、胃、膀胱、大肠五经。清热利水,解毒消肿,生津止渴,凉血止血,醒酒。白蔹:苦、甘、辛,微寒。入心、肝、胃三经。消热解毒,理气散结,凉血止血,熄风止惊,生肌止痛。白薇:苦、咸,寒。入肺、胃、肾三经。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熄风止惊。白毛藤:甘、苦,寒。入肝、脾二经。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活血止痛,祛风止痒。白头翁:苦,寒。入大肠、肝、胃三经。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截疟,清肝明目。白花蛇舌草:苦、甘,寒。入心、肝、脾三经。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清热散瘀,小儿疳积。玄参:苦、甘、咸,寒。入肺、心、肾三经。清热解毒,滋阴降火,散结消痈。半枝莲:辛、微苦,平。入心、肺、肝、肾四经。清热解毒,止血,散瘀止痛,行气利水。半边莲:辛、甘淡,平。入心、小肠、肺三经。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治疗疳积,风湿痛。地丁:苦、辛,寒,无毒。入心、肝二经。清热解毒,清热利湿。地耳草:甘、苦,寒。入肝、胆、脾、胃、大肠五经。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散瘀止痛。百两金:苦、辛,凉。入肺、胃、肝、胆、大肠、肾六经。清热利湿,祛痰止咳,利尿消肿。过坛龙:苦、辛,凉。入胃、肝、胆、膀胱、大肠五经。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瘀散肿。竹叶:辛、甘、淡,寒。入心、肺、胆、胃四经。清热除烦,生津利尿,化痰止咳,降逆止呕,疏风通络。朱砂根:辛、苦,寒。入肺、脾、胃三经。清热解毒,散瘀止痛。羊蹄草:苦,凉。入肝、肾、大肠三经。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凉血止血。针砂:酸、辛,平。入脾、大肠二经。清热利湿,消滞散结,治疗黄胖病。谷精草:辛、甘,凉。入肝、胃二经。祛风散热,明目退翳,治疗血热出血。忍冬藤:辛、甘,寒。入心、肺二经。清热解毒,舒筋活络,补虚疗风,散瘀止痛。鸡骨草:甘,凉。入肝、脾、胃、肾四经。清热解毒,舒肝和脾,散瘀止痛,软坚散结,疗毒蛇伤。鸡蛋花:甘,凉,无毒。入肺、大肠二经。清热解暑,清肠止痢,止咳化痰。败酱草:辛、苦,微寒。入胃、大肠、肝三经。清热解毒,消痈化脓,祛瘀止痛,凉血止血,杀虫止痒。甘草:甘,平。入十二经。补脾润肺,益气复脉,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具体实施方式:取十大功劳叶6g、八仙草6g、八角莲6g、人尿2g、人中白1g、山慈姑6g、千里光6g、千层塔6g、千金藤6g、小檗6g、小飞扬草6g、马勃5g、马尾连6g、五色梅5g、瓦松6g、止泻木皮6g、牛西西6g、毛冬青6g、凤尾草6g、凤眼草6g、水蓼2g、水牛角6g、甘蔗6g、石耳6g、田螺6g、白蔹6g、白薇6g、白毛藤5g、白头翁6g、白花蛇舌草6g、玄参2g、半枝莲6g、半边莲6g、地丁5g、地耳草4g、百两金6g、过坛龙6g、竹叶6g、朱砂根6g、羊蹄草6g、针砂2g、谷精草6g、忍冬藤6g、鸡骨草6g、鸡蛋花8g、败酱草6g和甘草9g,将以上47味药一起放入18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钟,然后文火煎制30分钟,过滤去渣,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共煎药液390毫升,当嗜食胡椒型背痈的病人需要治疗时,使药液温度为35℃,每次130毫升,擦洗患处,每日三次, 二日为一疗程,若症状仍存,再洗第二疗程,以至痊愈。

嗜食胡椒型背痈患者共398例,男性291例,占73.1%,女性107例,占26.9%。

表一、398例嗜食胡椒型背痈患者的年龄范围

年龄(岁) 27~30 31~35 36~40 41~50 例数 32 238 121 7 百分比 8% 59.8% 30.4% 1.8%

表二、398例嗜食胡椒型背痈患者疗效表

疗效 治愈 好转 无效 例数 395 3 无 百分比 99.2% 0.8% 无

表三、398例嗜食胡椒型背痈患者疗程表

治疗天数 3~5 6~9 10~14 15~21 例数 17 218 151 12 百分比 4.3% 54.8% 37.9% 3%

表四、398例嗜食胡椒型背痈患者治疗前后情况表

一种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55057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2.05 CN 103550577 A (21)申请号 201310531582.1 (22)申请日 2013.11.01 A61K 36/899(2006.01) A61P 17/00(2006.01) A61P 31/04(2006.01) A61K 33/26(2006.01) A61K 35/22(2006.01) A61K 35/56(2006.01) (71)申请人 卢现霞 地址 252111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第二人民 医院 (72)发明人 卢现霞 (74)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鲁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

2、7214 代理人 曹玉琳 (54) 发明名称 一种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制备方 法 (57) 摘要 一种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制备方 法, 属于中药制备方法技术领域。 目前治疗嗜食胡 椒型背痈一般采用西药治疗, 其存在的缺点是毒 副作用大。该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 取十大功劳叶、 八仙草、 八角莲、 人尿、 人中白、 山慈姑、 千里光、 千 层塔、 千金藤、 小檗、 小飞扬草、 马勃、 马尾连、 五色 梅、 瓦松、 止泻木皮、 牛西西、 毛冬青、 凤尾草、 凤眼 草、 水蓼、 水牛角、 甘蔗、 石耳、 田螺、 白蔹、 白薇、 白 毛藤、 白头翁、 白花蛇舌草、 败酱草和甘草等, 将以。

3、 上味中药放入水中浸泡, 然后文火煎制, 过滤去 渣, 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 洗剂。它的优点是 : 制作简单, 制成的中药液毒副 作用小, 疗程短, 治愈率高。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550577 A CN 103550577 A 1/1 页 2 1. 一种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 其特征是 : 取十大功劳叶 6 克、 八仙 草 6 克、 八角莲 6 克、 人尿 2 克、 人中白 1 克、 山慈姑 6 克、。

4、 千里光 6 克、 千层塔 6 克、 千金藤 6 克、 小檗 6 克、 小飞扬草 6 克、 马勃 5 克、 马尾连 6 克、 五色梅 5 克、 瓦松 6 克、 止泻木皮 6 克、 牛西西 6 克、 毛冬青 6 克、 凤尾草 6 克、 凤眼草 6 克、 水蓼 2 克、 水牛角 6 克、 甘蔗 6 克、 石耳 6 克、 田螺 6 克、 白蔹 6 克、 白薇 6 克、 白毛藤 5 克、 白头翁 6 克、 白花蛇舌草 6 克、 玄参 2 克、 半枝莲 6 克、 半边莲 6 克、 地丁 5 克、 地耳草 4 克、 百两金 6 克、 过坛龙 6 克、 竹叶 6 克、 朱砂 根 6 克、 羊蹄草 6 克、 。

5、针砂 2 克、 谷精草 6 克、 忍冬藤 6 克、 鸡骨草 6 克、 鸡蛋花 8 克、 败酱草 6 克和甘草 9 克, 将以上 47 味中药放入 1800 毫升水中, 浸泡 30 分钟, 然后文火煎制 30 分钟, 过滤去渣共煎药液 390 毫升, 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550577 A 2 1/5 页 3 一种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中药洗剂制备方法技术领域, 更具体的讲是一种治疗嗜食胡椒型背 痈的中药洗剂制备方法。 0002 背景技术 0003 目前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 一般采用 : 1、 。

6、青霉素 : 本品易发生变态反应, 特别是过敏性休克 (最危险的过敏性休克, 可发生在 做皮肤试验的当时, 极少数可发生在连续用药过程中, 迟发性过敏性休克) , 如不及时抢救, 可危急生命, 故用药前、 中、 后都要提高防护, 以免发生意外。 注意 : 应用前, 必须问清有无过 敏性疾病, 用青霉素后有无皮疹、 发热等变态反应出现, 务必先做青霉素皮试。 0004 2、 阿莫西林 : 偶见皮疹, 口服大量后可有恶心、 上腹部不适、 腹泻等 ; 伪膜性结肠炎。 0005 3、 哌拉西林 : 肌注后偶有局部疼痛, 快速静脉推注可导致暂时性恶心、 胸闷、 咳嗽、 发热、 口腔异味、 眼结膜充血, 变。

7、态反应 (皮疹、 痒感、 头晕、 麻木、 发热等) , 用药前必须注意 青霉素有无过敏史, 并做青霉素皮试。 0006 4、 氨苄西林 : 大量口服常出现胃肠道不适。肌注局部有疼痛。无论口服或注射均 可引起变态反应, 以皮疹为多见。用药前必须先做皮试。 0007 5、 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钾 : 过敏反应参见 “青霉素” 。 可见恶心、 呕吐和腹泻等 胃肠道反应以及肝脏功能改变AST或ALT增高, 假膜性结肠炎罕见, 个别报道可出现肝炎和 胆汁淤积性黄疸。肾功能不全或大剂量用本品有出现惊厥的报道。局部静脉注射部位 的血栓性静脉炎。 0008 6、 头孢噻肟 : 肌注局部可有疼痛 ; 静注时可有血。

8、栓性静脉炎发生 ; 皮疹、 药物热等 变态反应。 0009 7、 羧苄西林 : 可以出现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 大剂量给药后可能引起神经毒反应、 肺水肿, 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短暂性转氨酶升高与粒细胞减少。 0010 8、 氨曲南 : 偶有味觉异常、 皮疹、 轻度胃肠道反应, 肌注局部疼痛, 静注可出现静脉炎。 0011 9、 卡那霉素 : 本品对听神经和肾脏均有毒性, 前者表现为耳鸣、 听力减退、 甚至永 久性耳聋 (因以前庭损害为主, 故比较严重) , 为此对老年人、 孕妇 (可影响胎儿) 必须高度警 惕为孕 ; 后者表现为蛋白尿、 管型尿等。 0012 10、 采用磺胺甲恶唑患者有时引起胃肠道。

9、反应、 结晶尿、 血尿、 皮疹、 药热及白细胞 减少。 0013 11、 头孢哌酮 : 肌注局部可有疼痛 ; 偶见皮疹、 药物热等变态反应 ; 个别病人可出 现全血细胞减少、 一过性转氨酶升高、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或出血等。 0014 12、 头孢他啶 : 肌注局部有疼痛 ; 偶可发生皮疹等变态反应 ; 肾功能不全或 无尿患者宜减量或暂停。 0015 13、 头孢唑肟 : 本品偶可致过敏, 对可疑过敏病人特加防护 ; 用药期间可能出 说 明 书 CN 103550577 A 3 2/5 页 4 现胃肠道反应、 肝功能改变、 尿素氮增高、 红细胞与血色素减少等。 0016 14、 阿米卡星 : 肾。

10、毒性与耳毒症状必然存在。偶有恶心、 呕吐、 头痛、 发热、 皮疹、 震 颤、 感觉异常、 关节疼痛、 嗜酸粒细胞增多、 贫血及低血压等。 0017 15、 小诺米星 : 长期大量应用, 可能引起听神经和肾脏毒害 ; 少数病人可出现 皮疹等变态反应, 对其他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有过敏史者忌用 ; 肾功能减退及老年人慎用 ; 肝功能异常及孕妇慎用。 0018 发明内容 0019 为克服上述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发明一种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制备 方法。嗜食胡椒型背痈是指背部某一部位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 染, 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中医称 “疽” 。感染常从毛囊底部开始, 沿。

11、阻力较小的皮下组织 蔓延, 再沿深筋膜向外周扩展, 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多个脓头的痈。 由于有多个毛囊同时发 生感染, 痈的急性炎症浸润范围大, 病变可累及深层皮下结缔组织, 使其表面皮肤血运障碍 甚至坏死 ; 自行破溃常较慢, 全身反应较重。随着时间迁延, 还可能有其他细菌进入病灶形 成混合感染, 甚至发展为脓毒症。 0020 病因和病理 : 素体热盛, 又大量食用胡椒,“热之极为火” ,“火之极为毒” , 热毒侵及 背部, 而发本病。 0021 临床表现 : 大量食用胡椒, 口干、 口渴、 心烦。患处红肿、 疼痛, 口渴喜冷饮。背部 (俗称 :“搭背” ) 初起为小片皮肤硬肿、 色暗红, 其。

12、中可有数个凸出点或脓点, 开始时疼痛较 轻, 但有畏寒、 发热、 食欲减退和全身不适。随后皮肤硬肿范围增大, 周围呈浸润性水肿, 引 流区域淋巴结肿大, 局部疼痛加剧, 全身症状加重。 随着病变部位脓点增大、 增多, 中心处可 破溃出脓, 坏死脱落, 使疮口呈蜂窝状。大便干结, 小便黄赤, 舌质红, 苔黄, 脉数。 0022 它的技术方案为 : 取十大功劳叶6重量份、 八仙草6重量份、 八角莲6重量份、 人尿 2 重量份、 人中白 1 重量份、 山慈姑 6 重量份、 千里光 6 重量份、 千层塔 6 重量份、 千金藤 6 重 量份、 小檗 6 重量份、 小飞扬草 6 重量份、 马勃 5 重量份。

13、、 马尾连 6 重量份、 五色梅 5 重量份、 瓦松 6 重量份、 止泻木皮 6 重量份、 牛西西 6 重量份、 毛冬青 6 重量份、 凤尾草 6 重量份、 凤 眼草 6 重量份、 水蓼 2 重量份、 水牛角 6 重量份、 甘蔗 6 重量份、 石耳 6 重量份、 田螺 6 重量 份、 白蔹 6 重量份、 白薇 6 重量份、 白毛藤 5 重量份、 白头翁 6 重量份、 白花蛇舌草 6 重量份、 玄参 2 重量份、 半枝莲 6 重量份、 半边莲 6 重量份、 地丁 5 重量份、 地耳草 4 重量份、 百两金 6 重量份、 过坛龙 6 重量份、 竹叶 6 重量份、 朱砂根 6 重量份、 羊蹄草 6 。

14、重量份、 针砂 2 重量份、 谷精草 6 重量份、 忍冬藤 6 重量份、 鸡骨草 6 重量份、 鸡蛋花 8 重量份、 败酱草 6 重量份和甘 草 9 重量份, 将以上 47 味中药放入 1800 毫升水中, 浸泡 30 分钟, 然后文火煎制 30 分钟, 过 滤去渣共煎药液 390 毫升, 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 0023 该发明的优点是 : 本方 47 味中药, 在药店均能买到, 制作简单, 制成的中药液毒副 作用小, 疗程短, 治愈率高。君臣佐使, 恰到好处。应用中药的同时, 避免了西药抗菌素引起 的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十大功劳叶、 八仙草、 八角莲、 人。

15、尿、 人中白、 山慈姑、 千 里光、 千层塔、 千金藤、 小檗、 小飞扬草、 马勃、 马尾连、 五色梅、 瓦松、 止泻木皮、 牛西西、 毛冬 青、 凤尾草、 凤眼草、 水蓼、 水牛角、 甘蔗、 石耳, 以上 24 味药具有养阴清热, 清热解毒, 祛瘀 说 明 书 CN 103550577 A 4 3/5 页 5 消肿, 益肾防劳, 清热利湿, 活血散瘀, 解毒消肿, 消毒散结, 止咳化痰, 泻下通便, 祛风除痹, 利水消肿, 解毒疗疮, 消积化痞, 疏风解表, 凉血止血, 排脓生肌, 清肝明目, 健脾和胃, 杀虫 止痒之功效。在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过程中, 起主要治疗作用, 故为君药。田螺、 。

16、白蔹、 白薇、 白毛藤、 白头翁、 白花蛇舌草、 玄参、 半枝莲、 半边莲、 地丁、 地耳草、 百两金、 过坛龙、 竹 叶、 朱砂根、 羊蹄草、 针砂、 谷精草、 忍冬藤、 鸡骨草、 鸡蛋花, 以上 21 味药具有清热凉血, 活 血消瘀, 祛瘀止痛, 行血通络, 凉血解毒之功效。 在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过程中, 能辅助主 药发挥治疗作用, 故为臣药。败酱草 : 辛、 苦, 微寒。入胃、 大肠、 肝三经。清热解毒, 消痈化 脓, 祛瘀止痛, 凉血止血, 杀虫止痒。能率诸药直达病灶, 故为佐药。甘草 : 甘, 平。入十二 经。补脾润肺, 益气复脉, 缓急止痛, 清热解毒, 调和药性。既能纠诸药之偏。

17、性, 又能缓解诸 药之毒性, 故为使药。十大功劳叶、 八仙草、 八角莲、 人尿、 人中白、 山慈姑、 千里光、 千层塔、 千金藤、 小檗、 小飞扬草、 马勃、 马尾连、 五色梅、 瓦松、 止泻木皮、 牛西西、 毛冬青、 凤尾草、 凤 眼草、 水蓼、 水牛角、 甘蔗、 石耳、 田螺、 白蔹、 白薇、 白毛藤、 白头翁、 白花蛇舌草、 玄参、 半枝 莲、 半边莲、 地丁、 地耳草、 百两金、 过坛龙、 竹叶、 朱砂根、 羊蹄草、 针砂、 谷精草、 忍冬藤、 鸡 骨草、 鸡蛋花、 败酱草、 甘草, 这 47 味药配伍应用, 共同起到清热解毒、 利水消肿, 消肿止痛, 凉血止血, 行瘀排脓, 清热凉血。

18、, 活血消瘀, 行血通络之功效。 君臣佐使, 配伍得当, 是治疗嗜 食胡椒型背痈的最佳配方。十大功劳叶 : 苦, 寒。入肝、 胃、 大肠三经。养阴清热, 润肺止咳, 清热解毒。八仙草 : 辛、 苦, 寒。入心、 肺二经。清热利湿, 活血散瘀, 解毒消肿。八角莲 : 苦、 辛, 平。入心、 肺、 肾三经。清热解毒, 祛瘀消肿, 止咳化痰, 益肾防劳。人尿 : 咸, 凉。入肺、 肝、 肾三经。滋阴降火, 止血消瘀, 滋润五脏, 杀虫解毒, 截疟, 清热泻火。人中白 : 咸, 寒。入 肺、 肝、 膀胱三经。清热降火, 凉血散瘀, 清透虚热, 散瘀消肿。山慈姑 : 甘、 微辛, 寒。入肝、 脾、 肺三。

19、经。解毒消肿, 散结化痰。千里光 : 苦, 寒。入肝、 肾二经。清热解毒, 清肝明目, 祛 风燥湿。千层塔 : 辛、 甘、 酸、 微苦、 平, 无毒。入肺、 大肠、 肝、 肾四经。清热解毒, 燥湿敛疮, 止血定痛。千金藤 : 苦, 寒。入肺、 脾、 大肠三经。清热解毒, 利尿消肿, 祛风活络。小檗 : 苦、 寒。入肺、 肝、 脾三经。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小飞扬草 : 酸、 涩、 苦, 凉。入脾、 胃、 大肠三经。 清热利湿, 解毒消肿。马勃 : 辛, 平。入肺、 肝二经。清肺利咽, 止血, 消痈敛疮。马尾连 : 苦, 寒。入心、 肝、 胆、 大肠四经。清热燥湿, 清热解毒, 凉肝明目, 利湿。

20、退黄。五色梅 : 苦, 寒。入 大肠经。解毒消肿, 祛风止痒, 止血。瓦松 : 酸、 苦、 凉。入肝、 肺二经。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清热利湿。止泻木皮 : 苦, 寒。入大肠经。燥湿止泻, 下蛔杀虫, 清热止痢。牛西西 : 苦、 酸, 寒。入心、 肺、 大、 小肠四经。清热解毒, 活血止血, 泻火通便。毛冬青 : 微苦、 甘, 平。入肺、 肝、 大肠三经。清热解毒, 活血通络, 利水渗湿。凤尾草 : 甘、 淡、 微苦, 寒。入大肠、 肾、 心、 肝 四经。清热利湿, 凉血止血, 消肿解毒。凤眼草 : 苦、 涩, 寒。入大肠、 肝、 胃三经。清热燥湿, 止血、 止带。水蓼 : 辛, 温。入心经。

21、。祛湿止泻, 散瘀止痛, 解毒消肿, 杀虫疗疮。水牛角 : 苦、 咸, 寒 ; 无毒。入心、 肝、 脾、 胃四经。清热解毒, 凉血化斑, 清心安神, 通淋祛湿。甘蔗 : 甘, 寒, 无毒。 入肺、 脾、 胃三经。 清热除烦, 生津止渴, 和中润燥, 止咳润肺, 解酒提神, 治噎止呕。 石耳 : 甘, 平 ; 无毒。入肺、 心、 胃、 肝四经。清热止血, 益精明目。田螺 : 甘、 咸, 寒。入肝、 脾、 胃、 膀胱、 大肠五经。 清热利水, 解毒消肿, 生津止渴, 凉血止血, 醒酒。 白蔹 : 苦、 甘、 辛, 微寒。 入心、 肝、 胃三经。消热解毒, 理气散结, 凉血止血, 熄风止惊, 生肌止。

22、痛。白薇 : 苦、 咸, 寒。 入肺、 胃、 肾三经。清热凉血, 利尿通淋, 解毒疗疮, 熄风止惊。白毛藤 : 甘、 苦, 寒。入肝、 脾 二经。清热解毒, 利湿消肿, 活血止痛, 祛风止痒。白头翁 : 苦, 寒。入大肠、 肝、 胃三经。清 说 明 书 CN 103550577 A 5 4/5 页 6 热解毒, 凉血散瘀, 截疟, 清肝明目。白花蛇舌草 : 苦、 甘, 寒。入心、 肝、 脾三经。清热解毒, 清热利湿, 清热散瘀, 小儿疳积。玄参 : 苦、 甘、 咸, 寒。入肺、 心、 肾三经。清热解毒, 滋阴降 火, 散结消痈。半枝莲 : 辛、 微苦, 平。入心、 肺、 肝、 肾四经。清热解毒。

23、, 止血, 散瘀止痛, 行气 利水。半边莲 : 辛、 甘淡, 平。入心、 小肠、 肺三经。清热解毒, 利水消肿, 治疗疳积, 风湿痛。 地丁 : 苦、 辛, 寒, 无毒。入心、 肝二经。清热解毒, 清热利湿。地耳草 : 甘、 苦, 寒。入肝、 胆、 脾、 胃、 大肠五经。清热利湿, 解毒消肿, 散瘀止痛。百两金 : 苦、 辛, 凉。入肺、 胃、 肝、 胆、 大 肠、 肾六经。清热利湿, 祛痰止咳, 利尿消肿。过坛龙 : 苦、 辛, 凉。入胃、 肝、 胆、 膀胱、 大肠 五经。清热利湿, 凉血止血, 消瘀散肿。竹叶 : 辛、 甘、 淡, 寒。入心、 肺、 胆、 胃四经。清热除 烦, 生津利尿, 。

24、化痰止咳, 降逆止呕, 疏风通络。朱砂根 : 辛、 苦, 寒。入肺、 脾、 胃三经。清热 解毒, 散瘀止痛。羊蹄草 : 苦, 凉。入肝、 肾、 大肠三经。清热解毒, 利水消肿, 凉血止血。针 砂 : 酸、 辛, 平。入脾、 大肠二经。清热利湿, 消滞散结, 治疗黄胖病。谷精草 : 辛、 甘, 凉。入 肝、 胃二经。祛风散热, 明目退翳, 治疗血热出血。忍冬藤 : 辛、 甘, 寒。入心、 肺二经。清热 解毒, 舒筋活络, 补虚疗风, 散瘀止痛。鸡骨草 : 甘, 凉。入肝、 脾、 胃、 肾四经。清热解毒, 舒 肝和脾, 散瘀止痛, 软坚散结, 疗毒蛇伤。鸡蛋花 : 甘, 凉, 无毒。入肺、 大肠二。

25、经。清热解暑, 清肠止痢, 止咳化痰。败酱草 : 辛、 苦, 微寒。入胃、 大肠、 肝三经。清热解毒, 消痈化脓, 祛瘀 止痛, 凉血止血, 杀虫止痒。甘草 : 甘, 平。入十二经。补脾润肺, 益气复脉, 缓急止痛, 清热 解毒, 调和药性。 0024 具体实施方式 : 取十大功劳叶 6g、 八仙草 6g、 八角莲 6g、 人尿 2g、 人中白 1g、 山慈 姑6g、 千里光6g、 千层塔6g、 千金藤6g、 小檗6g、 小飞扬草6g、 马勃5g、 马尾连6g、 五色梅5g、 瓦松 6g、 止泻木皮 6g、 牛西西 6g、 毛冬青 6g、 凤尾草 6g、 凤眼草 6g、 水蓼 2g、 水牛角 。

26、6g、 甘蔗 6g、 石耳 6g、 田螺 6g、 白蔹 6g、 白薇 6g、 白毛藤 5g、 白头翁 6g、 白花蛇舌草 6g、 玄参 2g、 半枝 莲 6g、 半边莲 6g、 地丁 5g、 地耳草 4g、 百两金 6g、 过坛龙 6g、 竹叶 6g、 朱砂根 6g、 羊蹄草 6g、 针砂 2g、 谷精草 6g、 忍冬藤 6g、 鸡骨草 6g、 鸡蛋花 8g、 败酱草 6g 和甘草 9g, 将以上 47 味药 一起放入 1800 毫升水中, 浸泡 30 分钟, 然后文火煎制 30 分钟, 过滤去渣, 煎出的药液即为 治疗嗜食胡椒型背痈的中药洗剂。共煎药液 390 毫升, 当嗜食胡椒型背痈的病人。

27、需要治疗 时, 使药液温度为 35, 每次 130 毫升, 擦洗患处, 每日三次, 二日为一疗程, 若症状仍存, 再洗第二疗程, 以至痊愈。 0025 嗜食胡椒型背痈患者共 398 例, 男性 291 例, 占 73.1%, 女性 107 例, 占 26.9%。 0026 表一、 398 例嗜食胡椒型背痈患者的年龄范围 年龄 (岁)2730 3135 3640 4150 例数322381217 百分比8%59.8%30.4%1.8% 表二、 398 例嗜食胡椒型背痈患者疗效表 疗效治愈好转 无效 例数3953无 百分比 99.2% 0.8% 无 表三、 398 例嗜食胡椒型背痈患者疗程表 治疗天数3 5 6 910 14 15 21 例数1721815112 百分比4.3% 54.8%37.9%3% 表四、 398 例嗜食胡椒型背痈患者治疗前后情况表 说 明 书 CN 103550577 A 6 5/5 页 7 说 明 书 CN 103550577 A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