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医内科针灸辅助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针灸作为中医中常用的临床治疗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刺的角度一般 分为三种:直刺,针身与皮肤呈90度,垂直刺入,适用于肌肉丰厚部的穴 位;斜刺,针身与皮肤约呈45度,角倾斜刺入,适用于不能深刺或不宜深 刺的腧穴;平刺,针身与皮肤呈15度到20度,角沿皮刺入,适用于皮肉浅 薄处。
不同穴位对针刺角度、方向与深度要求并不相同,但是针灸的操作大多 是靠经验手捏针柄进行,下针的角度与深度无法准确控制,不容易掌握,直 接影响下针速度,增加病人疼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医内科针灸辅助装置,能 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设定下针深度与下针角度,降低针灸操作难度,减 轻病人疼痛。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中医内科针灸辅助 装置,包括定位组件和针灸组件;
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固定吸盘和角度刻度盘,所述固定吸盘上方安装有长 方体形的可升降底座,所述可升降底座上方安装带有刻度的角度刻度盘,在 所述角度刻度盘与所述可升降底座相连接的中心位置设有一个向内凹陷的 固定连接机构;
所述针灸组件包括推针手柄、推针座、针灸针、针灸筒、固定机构、推 杆以及安装机构,所述推杆呈圆柱体形,所述推杆的顶部与所述推针手柄底 部相连接,所述推杆的底部与所述推针座的顶部相连接,所述推针座为一个 内部空腔的长方体结构,其底部设有第一开口,所述针灸筒为顶部设有第二 开口、底部设有第三开口的透明圆柱形空腔结构,其内部偏上位置两侧对称 各安装一个长方形挡片,所述推针座位于所述针灸筒内部空腔中,其底部放 置于所述挡片上面,所述推杆的底部与所述推针座的顶部相连接的位置位于 所述针灸筒内部空腔中,所述推杆的顶部从所述针灸筒的第二开口向外延伸 至所述针灸筒的外部,所述推针座的顶部两侧对称各安装一个针灸针夹片, 两个所述针灸针夹片的底部均延伸至所述推针座的腔隙中,两个所述针灸针 夹片的顶部分别通过所述针灸筒的第二开口延伸至所述针灸筒的外部并位 于所述推杆顶部的两侧,所述针灸针夹片底部用于夹住所述针灸针,所述针 灸筒外部设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的一侧设置有长方形长度刻度盘;所 述针灸筒背部外部中心位置设有与所述固定连接机构相配套的向外凸出的 圆柱形安装机构,所述安装机构与所述固定连接机构相连接,所述针灸组件 通过所述安装机构安装在所述角度刻度盘上面,与所述定位组件相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医内科针灸辅助装置包括定位 组件和针灸组件,所述针灸组件安装在所述定位组件的角度刻度盘上,可在 角度刻度盘上从0度到180度范围旋转,进而可以设置进针角度;所述针灸 组件中针灸针夹片夹持住针灸针,使针灸针能够与推针座一起运动,推针座 放置于挡片上,根据针灸组件中的长度刻度盘设置固定片的位置,进而设置 进针深度;调节定位组件中固定吸盘的位置以及可升降底座的高度使针灸针 对准施针部位;在外力作用下推针座穿过挡片到达预先设定好位置的固定片 处,针灸针夹片松开针灸针,完成施针过程。所述中医内科针灸辅助装置, 结构简单合理,能够预先设定施针角度与施针深度,下针速度快,基本无疼 痛感,控制准确,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提高操作速度,可很好的完成针灸 治疗的针灸针下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针灸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机构的侧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固定吸盘,2、角度刻度盘,3、可升降底座,31、升降调节纽,4、 固定连接机构,5、推针手柄,6、推针座,7、针灸针,71、针柄,72、针 体,8、针灸筒,9、固定机构,91、轨道,92、固定片,93、锁头,10、推 杆,11、安装机构,12、第一开口,13、挡片,14、针灸针夹片,15、第二 开口,16、第三开口,17、长度刻度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 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中医内科针灸辅助装置,包括包括定位组件和 针灸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固定吸盘1和角度刻度盘2,所述固定吸盘1 上方安装有长方体形的可升降底座3,所述可升降底座3上方安装带有刻度 的角度刻度盘2,在所述角度刻度盘2与所述可升降底座3相连接的底部中 心位置设有一个向内凹陷的固定连接机构4。
所述针灸组件包括推针手柄5、推针座6、针灸针7、针灸筒8、固定机 构9、推杆10以及安装机构11,所述推杆10呈圆柱体形,所述推杆10的 顶部与所述推针手柄5底部相连接,所述推杆10的底部与所述推针座6的 顶部相连接,所述推针座6为一个内部空腔的长方体结构,其底部设有第一 开口12,所述针灸筒8为顶部设有第二开口15、底部设有第三开口16的透 明圆柱形空腔结构,其内部偏上位置两侧对称各安装一个较薄的长方形挡片 13,所述推针座6位于所述针灸筒8内部空腔中,其底部放置于所述挡片13 上面,所述推杆10的底部与所述推针座6的顶部相连接的位置位于所述针 灸筒8内部空腔中,所述推杆10的顶部从所述针灸筒8的第二开口15向外 延伸至所述针灸筒8的外部,所述推针座6的顶部两侧对称各安装一个针灸 针夹片14,两个所述针灸针夹片14的底部均延伸至所述推针座6的腔隙中, 两个所述针灸针夹片14的顶部分别通过所述针灸筒8的第二开口15延伸至 所述针灸筒8的外部并位于所述推杆10顶部的两侧,所述针灸针夹片14底 部用于夹住所述针灸针7,所述针灸筒8外部设有固定机构9,所述固定机 构9的一侧设置有长方形长度刻度盘17;所述针灸筒8背部外侧中心位置设 有与所述固定连接机构4相配套的向外凸出的圆柱形安装机构11(图中未示 出),所述安装机构11与所述固定连接机构4相连接,所述针灸组件通过所 述安装机构11安装在所述角度刻度盘2上面,与所述定位组件相结合。
所述针灸组件在所述角度刻度盘2上面从0度到180度的角度范围内旋 转;所述推针手柄5中央位置设置有一条刻度基准线51,在旋转过程中,所 述针灸组件将所述刻度基准线51作为基准线对齐所述角度刻度盘2上面的 刻度线。
所述固定机构9包括轨道91、固定片92以及锁头93,所述轨道91为 长方形空腔轨道,所述固定片92为可在所述轨道91上运动的铁片,其一端 通过所述轨道91延伸至所述针灸筒8的内部空腔中,另一端通过所述轨道 91延伸至所述针灸筒8的外部,所述锁头93连接在所述固定片92的下方, 用于在轨道91上固定所述固定片92。其中,所述挡片13在所述针灸筒8 内部所处位置对应到所述针灸筒8外部的位置与所述固定机构9中所述轨道 91的顶部对齐,所述长度刻度盘17的顶部与所述轨道91的顶部对齐,所述 长度刻度盘17的一侧与所述轨道91的一侧对齐,所述固定机构9中所述固 定片92根据所述长度刻度盘17上的刻度在所述轨道91上运动。
所述针灸针7由针柄71与针体72组成,所述针灸针夹片14用于夹持 住所述针灸针7,按压两个所述针灸针夹片14顶部,两个所述针灸针夹片 14底部松开,放入所述针灸针7的针柄71,然后松开两个所述针灸针夹片 14顶部,两个所述针灸针夹片14底部将所述针灸针7夹持住,使所述针灸 针7与所述推针座6相连接,能够随着所述推针座6一起运动;再次按压两 个所述针灸针夹片14顶部,所述针灸针夹片14底部松开,释放所述针灸针 7。
所述挡片13为塑料弹性结构,对所述推针座6施加向下的外力时,所 述挡片13向所述针灸筒8的底部方向弯曲,所述推针座6在外力作用下通 过所述挡片13向所述针灸筒8底部方向运动,在所述推针座6运动一段距 离后,所述固定机构9中被所述锁头93固定住的所述固定片92能够阻止所 述推针座6继续向下运动;对所述推针座6施加向上的外力时,所述挡片13 向所述针灸筒8的顶部方向弯曲,所述推针座6在外力作用下向通过所述挡 片13所述针灸筒8顶部方向运动,外力撤销后,所述推针座6在重力作用 下放置于所述挡片13上面。
所述可升降底座3侧面安装有升降调节纽31,所述升降调节纽31用于 在针灸时调节可升降底座3的高度以便所述针灸针7的针体72对准施针部 位。
具体实施过程为:首先根据施针部位确定施针深度以及施针角度,然后 在轨道91上参照长度刻度盘17移动固定片92到所述施针深度对应的刻度 值,并用锁头93固定所述固定片92的位置,按压两个针灸针夹片14的顶 部,两个所述针灸针夹片14的底部部松开,放入针灸针7的针柄71,然后 松开两个所述针灸针夹片14的顶部,进而将所述针灸针7固定于所述推针 座6中;根据所述施针角度在角度刻度盘2上面旋转针灸筒8,使推针手柄 5的刻度基准线51对准所需角度的刻度值;调整固定吸盘1的位置以及通过 调节升降调节纽31来调整可升降底座3的高度,使所述针灸针7的针体72 对准施针部位;按压推针手柄5,使推针座6穿过挡片13向针灸筒8的底部 方向运动,当运动的距离达到所述施针深度时,所述固定片92阻止所述推 针座6继续向下运动,所述针灸针7也随着停止运动,按压两个所述针灸针 夹片14的顶部,使两个所述针灸针夹片14的底部松开,释放所述针灸针, 完成施针过程。同时对所述推针手柄5施加一个外力,使所述推针座6穿过 挡片13向针灸筒8的顶部方向运动,然后撤销外力,使所述推针座6在重 力作用下放置于所述挡片13上面,准备下一次的施针。
本实用新型中医内科针灸辅助装置包括定位组件和针灸组件,所述针灸 组件安装在所述定位组件的角度刻度盘上,可在角度刻度盘上从0度到180 度范围旋转,进而可以设置进针角度;所述针灸组件中针灸针夹片夹持住针 灸针,使针灸针能够与推针座一起运动,推针座放置于挡片上,根据针灸组 件中的长度刻度盘设置固定片的位置,进而设置进针深度;调节定位组件中 固定吸盘的位置以及可升降底座的高度使针灸针对准施针部位;在外力作用 下推针座穿过挡片到达预先设定好位置的固定片处,按压针灸针夹片顶部, 松开针灸针,完成施针过程。所述中医内科针灸辅助装置,结构简单合理, 能够预先设定施针角度与施针深度,准确控制施针角度与施针速度,下针速 度快,基本无疼痛感,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提高操作速度,可很好的完成 针灸治疗的针灸针下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 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 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