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盒.pdf

上传人:111****112 文档编号:806564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PDF 页数:51 大小:2.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150087.2

申请日:

2010.03.26

公开号:

CN101850663A

公开日:

2010.10.0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41J 2/325申请日:20100326|||公开

IPC分类号:

B41J2/325; B41J3/36

主分类号:

B41J2/325

申请人: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佐乡朗; 堀内誉史

地址:

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

优先权:

2009.03.31 JP 2009-088241

专利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代理人:

车文;张建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盒。在底壳(31B)的臂部(34)中,用于薄膜带(59)的进给路径形成在臂下前壁(35B)和分离壁(33)之间。在分离壁(33)的左端部分处,设置用于限制薄膜带(59)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的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81A)和(81B)和用于限制薄膜带(59)朝向打印表面侧的运动的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81C)。凸起(81D)被设于第一上调节部分(81A)的上部。凸起(81D)被配合于其中的配合孔(81H)在当顶壳(31A)和底壳(31B)连接时对应于凸起(81D)的位置处被设于顶壳(31A)中。该带盒能够适当地限制打印介质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带盒, 包括 : 包括顶壳和底壳的外壳, 所述顶壳包括顶壁, 并且所述底壳包括底壁和从所述底壁垂 直向上地延伸的底部外壁 ; 缠绕和安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带, 所述带是打印介质 ; 打印机头插入部, 所述打印机头插入部是沿着竖直方向延伸通过所述外壳且在平面图 中具有细长长方形状的空间, 所述细长长方形状平行于前壁延伸 ; 臂部, 所述臂部包括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 并沿着进给路径将所述带引导到位于所述 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之间的出口, 所述第一壁部是所述底部外壁的一部分, 所述第二 壁部被置于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头插入部之间, 并且从所述底壁垂直向上地延伸 ; 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所述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被设于所述第二壁部, 以限制所 述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 ; 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所述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被设于所述第二壁部, 以限 制所述带朝向所述带的打印表面侧的运动, 使所述带的进给路径朝向所述头插入部弯曲, 并将从所述出口排出的所述带引导到所述臂部的外部 ; 第一下侧连接部, 所述第一下侧连接部被设于所述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的上端 ; 和 第一上侧连接部, 所述第一上侧连接部被设于所述顶壳, 且设置在当所述顶壳和所述 底壳连接时与所述第一下侧连接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 以与所述第一下侧连接部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带盒, 其中 : 所述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包括弯曲部分, 所述弯曲部分适于接触所述带的打印表 面, 以使所述带的进给路径朝向所述头插入部弯曲 ; 并且 所述弯曲部分的沿着所述带宽度方向的中心朝向所述第一壁部凸出。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带盒, 进一步包括墨带, 所述墨带被缠绕和安置在所述外壳 内, 其中 : 所述臂部包括第三壁部, 所述第三壁部被置于所述第二壁部和所述头插入部之间, 并 从所述底壁垂直向上地延伸 ; 并且 所述臂部在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之间引导所述带, 并在所述第二壁部和所述 第三壁部之间引导所述墨带。
4: 根据权利要求 1 到 3 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盒, 其中 : 所述第一下侧连接部是凸起、 凹口和通孔中的任一种 ; 所述第一上侧连接部是能够与所述凸起配合的凹口、 能够与所述凸起配合的通孔、 能 够配合在所述凹口中的凸起和能够配合在所述通孔中的凸起中的任一种。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带盒, 进一步包括 : 引导部分, 所述引导部分把从所述臂部的所述出口排出的所述带朝向所述带的进给方 向的下游侧引导 ; 第二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所述第二宽度方向调节部分被设于所述底壳, 且设置在所述 引导部分的沿着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 以限制所述带沿着所述带宽度方向的运动 ; 第二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所述第二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被设于所述底壳, 且设置在 所述引导部分的沿着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 以限制所述带朝向所述带的所述打印表面 2 侧的运动 ; 第二下侧连接部, 所述第二下侧连接部被设于所述第二宽度方向调节部分的上端 ; 和 第二上侧连接部, 所述第二上侧连接部被设于所述顶壳, 且设置在当所述顶壳和所述 底壳连接时与所述第二下侧连接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 以与所述第二下侧连接部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带盒, 进一步包括 : 墨带, 所述墨带被缠绕和安置在所述外壳内 ; 和 分离部分, 所述分离部分使被引导通过所述臂部并从所述臂部的所述出口排出的所述 带和所述墨带分离, 其中所述第二宽度方向调节部分和所述第二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被设于所述底壳, 且 设置在所述分离部分的沿着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
7: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带盒, 其中 : 所述第二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包括被分别地设于所述第二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的沿 着所述带宽度方向的上端和下端处的凸起, 所述凸起朝向所述带的所述进给路径凸出 ; 并 且 仅所述第二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的所述凸起接触所述带的所述打印表面。
8: 根据权利要求 5 到 7 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盒, 其中 : 所述第二下侧连接部是凸起、 凹口和通孔中的任一种 ; 所述第二上侧连接部是能够与所述凸起配合的凹口、 能够与所述凸起配合的通孔、 能 够配合在所述凹口中的凸起和能够配合在所述通孔中的凸起中的任一种。
9: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带盒, 进一步包括 : 带进给辊, 所述带进给辊在所述头插入部的沿着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以可旋转方 式置于所述外壳内, 以抽出所述带 ; 第三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所述第三宽度方向调节部分被设于所述底壳, 且设置在所述 带进给辊的沿着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 以限制所述带沿着所述带宽度方向的运动 ; 第三下侧连接部, 所述第三下侧连接部被设于所述第三宽度方向调节部分的上端 ; 和 第三上侧连接部, 所述第三上侧连接部被设于所述顶壳, 且设置在当所述顶壳和所述 底壳连接时与所述第三下侧连接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 以与所述第三下侧连接部连接。
10: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带盒, 进一步包括 : 带进给辊, 所述带进给辊在所述头插入部的沿着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以可旋转方 式置于所述外壳内, 以抽出所述带 ; 第三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所述第三宽度方向调节部分被设于所述底壳, 且设置在所述 带进给辊的沿着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 以限制所述带沿着所述带宽度方向的运动 ; 第三下侧连接部, 所述第三下侧连接部被设于所述第三宽度方向调节部分的上端 ; 和 第三上侧连接部, 所述第三上侧连接部被设于所述顶壳, 且设置在当所述顶壳和所述 底壳连接时与所述第三下侧连接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 以与所述第三下侧连接部连接。
11: 根据权利要求 9 或 10 所述的带盒, 其中所述带进给辊包括接合部分, 所述接合部分 设置在所述带进给辊的沿着所述带宽度方向的下部处, 且适于与带式打印机的驱动凸轮接 合。
12: 根据权利要求 9 或 10 所述的带盒, 其中 : 3 所述第三下侧连接部是凸起、 凹口和通孔中的任一种 ; 所述第三上侧连接部是能够与所述凸起配合的凹口、 能够与所述凸起配合的通孔、 能 够配合在所述凹口中的凸起和能够配合在所述通孔中的凸起中的任一种。
13: 一种带盒, 包括 : 包括顶壳和底壳的外壳, 所述顶壳包括顶壁, 并且所述底壳包括底壁和从所述底壁垂 直向上地延伸的底部外壁 ; 缠绕和安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带, 所述带是打印介质 ; 打印机头插入部, 所述打印机头插入部是沿着竖直方向延伸通过所述外壳且在平面图 中具有细长长方形状的空间, 所述细长长方形状平行于前壁延伸 ; 臂部, 所述臂部包括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 并沿着进给路径将所述带引导到位于所述 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之间的出口, 所述第一壁部是所述底部外壁的一部分, 所述第二 壁部被置于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头插入部之间, 并且从所述底壁垂直向上地延伸 ; 引导部分, 所述引导部分把从所述臂部的所述出口排出的所述带朝向所述带的进给方 向的下游侧引导 ; 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所述宽度方向调节部分被设于所述底壳, 且设置在所述引导部分 的沿着所述带的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 以限制所述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 ; 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所述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被设于所述底壳, 且设置在所述引导 部分的沿着所述带的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 以限制所述带朝向所述带的打印表面侧的运 动; 下侧连接部, 所述下侧连接部被设于所述宽度方向调节部分的上端 ; 和 上侧连接部, 所述上侧连接部被设于所述顶壳, 且设置在当所述顶壳和所述底壳连接 时与所述下侧连接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 以与所述下侧连接部连接。
14: 根据权利要求 13 所述的带盒, 进一步包括 : 墨带, 所述墨带被缠绕和安置在所述外壳内 ; 和 分离部分, 所述分离部分使被引导通过所述臂部并从所述臂部的所述出口排出的所述 带和所述墨带分离, 其中所述宽度方向调节部分和所述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被设于所述底壳, 且设置在所 述分离部分的沿着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
15: 根据权利要求 13 或 14 所述的带盒, 其中 : 所述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包括被分别地设于所述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的沿着所述带 宽度方向的上端和下端处的凸起, 所述凸起朝向所述带的所述进给路径凸出 ; 并且 仅所述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的所述凸起接触所述带的所述打印表面。
16: 一种带盒, 包括 : 包括顶壳和底壳的外壳, 所述顶壳包括顶壁, 并且所述底壳包括底壁和从所述底壁垂 直向上地延伸的底部外壁 ; 缠绕和安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带, 所述带是打印介质 ; 打印机头插入部, 所述打印机头插入部是沿着竖直方向延伸通过所述外壳且在平面图 中具有细长长方形状的空间, 所述细长长方形状平行于前壁延伸 ; 臂部, 所述臂部包括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 并沿着进给路径将所述带引导到位于所述 4 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之间的出口, 所述第一壁部是所述底部外壁的一部分, 所述第二 壁部被置于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头插入部之间, 并且从所述底壁垂直向上地延伸 ; 带进给辊, 所述带进给辊在所述头插入部的沿着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以可旋转方 式置于所述外壳内, 以抽出所述带 ; 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所述宽度方向调节部分被设于所述底壳, 且设置在所述带进给辊 的沿着所述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 以限制所述带沿着所述带宽度方向的运动 ; 下侧连接部, 所述下侧连接部被设于所述宽度方向调节部分的上端 ; 和 上侧连接部, 所述上侧连接部被设于所述顶壳, 且设置在当所述顶壳和所述底壳连接 时与所述下侧连接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 以与所述下侧连接部连接。 5 101850663 A CN 101850664 说 明 带盒 书 1/24 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被以可拆离方式安装于带式打印机中的带盒。 背景技术 一种被构造为在带式打印机的盒容纳部中以可拆离方式安装的带盒是已知的。 这 种类型的带盒通常具有其中作为打印介质的打印带和用于打印的墨带被安置于由顶壳和 底壳形成的盒状带盒壳中的结构。 [0003] 当执行打印时, 带盒被安装于带式打印机的盒容纳部中, 并且沿着预定进给路径 进给打印带。更加具体地, 首先从带卷拉出打印带。在带式打印机的打印头使用墨带在打 印带上执行打印之后, 打印带被排出到带式打印机外部。 当正在进给打印带时, 通常利用顶 壳的上壁和底壳的底壁限制打印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此外, 一种其中顶壳和底壳每 一个均设有引导调节件的带盒是已知的, 该引导调节件限制打印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 ( 如例如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 No.7-314866 中公开地 )。进而, 一种其中底壳设有带保持器 [0002] 的带盒是已知的。在于打印带上执行打印并且在打印带上粘结双面胶带之后, 打印带经过 带保持器 ( 如例如在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公报 No.5-16342 中公开的那样 )。 发明内容 [0004] 利用由顶壳和底壳形成的带盒壳, 当顶壳未被充分地挤压和配合到底壳中时, 顶 壳和底壳可能没有被连接于正确的位置处。 换言之, 顶壳相对于底壳可能在升高的状态中。 此外, 当顶壳和底壳每一个均具有尺寸误差时, 在一些情形中, 由于连接顶壳和底壳, 尺寸 误差可以累积从而变得更差。 [0005] 在任一情形中, 利用其中利用顶壁和底壁限制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的带盒或 者利用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 No.7-314866 中描述的带盒, 在顶壁和底壁之间的距离或者 沿着带宽度方向在顶壳和底壳的引导调节件之间的距离可能变得比正确的距离更长。然 后, 沿着带宽度方向的限制可能是不足够的。结果, 打印带可能沿着带宽度方向偏离, 并且 沿着竖直方向利用打印头打印的中心位置和打印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可能是不 对准的。因此, 可能没有获得良好的打印结果。此外, 利用在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公报 No.5-16342 中描述的带盒, 在双面胶带已被粘结到打印带之后, 带保持器能够限制并且引 导打印带。然而, 在双面胶带已被粘结之前的进给路径上, 可能发生类似于上述的问题。 [0006]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盒, 该带盒能够适当地限制打印介质带沿着带 宽度方向的运动。 [0007]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 一种带盒包括外壳、 带、 打印机头插入部、 臂部、 第一宽度 方向调节部分、 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第一下侧连接部和第一上侧连接部。 该外壳包括 顶壳和底壳, 该顶壳包括顶壁, 并且该底壳包括底壁和从底壁垂直向上地延伸的底部外壁。 作为打印介质的带缠绕和安置在该外壳内。 打印机头插入部是沿着竖直方向延伸通过外壳 并在平面图中具有细长长方形状的空间, 该细长长方形状平行于前壁延伸。该臂部包括第

说明书


一壁部和第二壁部, 并且沿着进给路径将带引导到在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之间的出口。该 第一壁部是底部外壁的一部分。该第二壁部被置于第一壁部和打印机头插入部之间, 并且 从底壁垂直向上地延伸。该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被设于第二壁部, 以限制带沿着带宽度 方向的运动。该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被设于第二壁部, 以限制带朝向带打印表面侧的 运动、 朝向打印机头插入部弯曲带的进给路径、 并将被从出口排出的带引导到臂部的外部。 该第一下侧连接部被设于第一宽度调节部分的上端。 该第一上侧连接部在当顶壳和底壳连 接时与第一下侧连接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被设于顶壳以与第一下侧连接部连接。

     因此,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带盒中, 限制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和带朝向打印表 面侧的运动的调节部分仅被设于底壳。 因此, 与顶壳和底壳的配合状态无关, 可以保证这些 调节部分的尺寸精度。结果, 能够适当地限制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和带朝向打印表面 侧的运动。 当带盒被安装于带式打印机中并且该带式打印机的打印头被插入在打印机头插 入部中时, 沿着竖直方向利用打印头打印的中心位置和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可以 被准确地匹配。而且, 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设有能够与顶壳的第一上侧连接部连接的第 一下侧连接部。因此, 能够在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和带朝向打印表面的运动在此处受 到限制的位置处可靠地固定顶壳和底壳。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带盒中, 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可以包括适于接触带的打印 表面以朝向打印机头插入部弯曲带的进给路径的弯曲部分。 该弯曲部分沿着带宽度方向的 中心可以朝向第一壁部凸出。
     在这种情形中, 该弯曲部分沿着带宽度方向的中心朝向第一壁部即以与打印机头 插入部相反的方向凸出。因此, 带张力能够集中在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中心上。因此, 能够 稳定地进给带。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带盒中, 该第一下侧连接部可以是凸起、 凹口和通孔中的任一 种。然后, 第一上侧连接部可以是能够与凸起配合的凹口、 能够与凸起配合的通孔、 能够配 合在凹口中的凸起和能够配合在通孔中的凸起中的任一种。
     在这种情形中, 利用这种简单的构造, 能够在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和带朝向 打印表面的运动在此处受到限制的位置处可靠地固定顶壳和底壳。
     根据第一方面的带盒可以进一步包括被缠绕和安置在外壳内的墨带。 该臂部可以 包括被置于第二壁部和打印机头插入部之间并且从底壁垂直向上地延伸的第三壁部。 该臂 部可以在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之间引导带, 并且在第二壁部和第三壁部之间引导墨带。
     在这种情形中, 带和墨带能够被第二壁部彼此分离, 并且在不相互妨碍的情况下 被进给通过臂部。同时, 利用设于第二壁部的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和第一打印表面侧调 节部分, 能够适当地限制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和带朝向打印表面的运动。
     根据第一方面的带盒可以进一步包括引导部分、 第二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第二打 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第二下侧连接部和第二上侧连接部。该引导部分可以朝向沿着带进给 方向的下游侧引导从臂部的出口排出的带。 该第二宽度方向调节部分可以在引导部分沿着 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被设于底壳以限制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 该第二打印表面侧调节 部分可以在引导部分沿着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被设于底壳以限制带朝向带打印表面侧的 运动。该第二下侧连接部可以被设于第二宽度方向调节部分的上端。该第二上侧连接部可 以在当顶壳和底壳连接时与第二下侧连接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被设于顶壳以与第二下
     侧连接部连接。
     在这种情形中, 与顶壳和底壳的配合状态无关, 在从臂部的出口排出带之后, 能够 利用第二宽度方向调节部分和第二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适当地限制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 运动和带朝向打印表面侧的运动。另外, 能够在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和带朝向打印表 面的运动在此处受到限制的位置处可靠地固定顶壳和底壳。
     该带盒可以包括墨带和分离部分。该墨带可以缠绕和安置在外壳内。该分离部分 可以将被引导通过臂部并从臂部的出口排出的带和墨带分离。 该第二宽度方向调节部分和 第二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可以在分离部分沿着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被设于底壳。
     在这种情形中, 与顶壳和底壳的配合状态无关, 在从墨带分离带之后, 能够适当地 限制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和带朝向打印表面侧的运动。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带盒中, 第二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可以包括朝向带进给路径凸 出的凸起。 该凸起可以分别地被设于第二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沿着带宽度方向的上端和下 端处。然后, 仅仅第二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的凸起可以接触带的打印表面。
     在这种情形中, 第二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以最小接触面积接触带的打印部分。因 此, 可以降低打印质量劣化的可能性。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带盒中, 第二下侧连接部可以是凸起、 凹口和通孔中的任一种。 然后, 第二上侧连接部可以是能够与凸起配合的凹口、 能够与凸起配合的通孔、 能够配合在 凹口中的凸起和能够配合在通孔中的凸起中的任一种。
     在这种情形中, 利用这种简单的构造, 能够在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和带朝向 打印表面的运动在此处受到限制的位置处可靠地连接顶壳和底壳。
     根据第一方面的带盒可以进一步包括带进给辊、 第三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第三下 侧连接部和第三上侧连接部。 该带进给辊可以在打印机头插入部沿着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 被以可旋转方式置于外壳内以抽出带。 该第三宽度方向调节部分可以在带进给辊沿着进给 方向的下游侧处被设于底壳中以限制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 该第三下侧连接部可以被 设于第三宽度方向调节部分的上端。 该第三上侧连接部可以在当顶壳和底壳连接时与第三 下侧连接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被设于顶壳以与第三下侧连接部连接。
     在这种情形中, 与顶壳和底壳的配合状态无关, 能够在带很可能由于带进给辊驱 动而在此处偏离的位置处适当地限制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另外, 能够在带沿着带宽 度方向的运动在此处受到限制的位置处可靠地固定顶壳和底壳。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带盒中, 该带进给辊可以包括接合部分, 该接合部分设置在带 进给辊的沿着带宽度方向的下部处, 且适于与带式打印机的驱动凸轮接合。
     在这种情形中, 该带进给辊能够在沿着带宽度方向的下部处由该驱动凸轮旋转。 因此, 可以产生沿着向上方向的力分量以推起带进给辊, 由此推起顶壳。 因为该第三宽度方 向调节部分被成一体地设于底壳, 所以能够稳定地限制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
     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带盒中, 该第三下侧连接部可以是凸起、 凹口和通孔中的任一 种。然后, 该第三上侧连接部可以是能够与凸起配合的凹口、 能够与凸起配合的通孔、 能够 配合在凹口中的凸起和能够配合在通孔中的凸起中的任一种。
     在这种情形中, 利用这种简单的构造, 能够在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在此处受 到限制的位置处可靠地连接顶壳和底壳。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 一种带盒包括外壳、 带、 打印机头插入部、 臂部、 引导部 分、 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下侧连接部和上侧连接部。该外壳包括顶壳 和底壳, 该顶壳包括顶壁, 并且该底壳包括底壁和从底壁垂直向上地延伸的底部外壁。 作为 打印介质的带缠绕和安置在该外壳内。 打印机头插入部是沿着竖直方向延伸通过外壳并且 在平面图中具有细长长方形状的空间, 该细长长方形状平行于前壁延伸。该臂部包括第一 壁部和第二壁部, 并且沿着进给路径将带引导到在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之间的出口。该第 一壁部是底部外壁的一部分。该第二壁部被置于第一壁部和打印机头插入部之间, 并且从 底壁垂直向上地延伸。该引导部分朝向带沿着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引导从臂部的出口排出 的带。 该宽度方向调节部分在引导部分沿着带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被设于底壳以限制带沿 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 该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在引导部分沿着带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被设 于底壳以限制带朝向带打印表面侧的运动。 该下侧连接部被设于该宽度方向调节部分的上 端。 该上侧连接部在当顶壳和底壳连接时与下侧连接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被设于顶壳以 与下侧连接部连接。
     因此,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带盒中, 与顶壳和底壳的配合状态无关, 在从臂部的出口 排出带之后, 能够适当地限制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和带朝向打印表面侧的运动。 另外, 能够在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和带朝向打印表面的运动在此处受到限制的位置处可靠 地固定顶壳和底壳。
     根据第二方面的带盒可以进一步包括墨带和分离部分。 该墨带可以缠绕和安置在 外壳内。该分离部分可以将被引导通过臂部并从臂部的出口排出的带和墨带分离。该宽度 方向调节部分和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可以在分离部分沿着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被设于底 壳。
     在这种情形中, 与顶壳和底壳的配合状态无关, 在从墨带分离带之后, 能够适当地 限制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和带朝向打印表面侧的运动。
     在根据第二方面的带盒中, 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可以包括朝向带进给路径凸出的 凸起。该凸起可以分别地被设于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沿着带宽度方向的上端和下端处。然 后, 仅仅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的凸起可以接触带的打印表面
     在这种情形中, 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以最小接触面积接触带的打印部分。 因此, 可 以降低打印质量劣化的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 一种带盒包括外壳、 带、 打印机头插入部、 臂部、 带进给 辊、 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下侧连接部和上侧连接部。该外壳包括顶壳和底壳, 该顶壳包括顶 壁, 并且该底壳包括底壁和从底壁垂直向上地延伸的底部外壁。作为打印介质的带缠绕和 安置在该外壳内。 打印机头插入部是沿着竖直方向延伸通过外壳并且在平面图中具有细长 长方形状的空间, 该细长长方形状平行于前壁延伸。 该臂部包括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 并且 沿着进给路径将带引导到在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之间的出口。 该第一壁部是底部外壁的一 部分。 该第二壁部被置于第一壁部和打印机头插入部之间, 并且从底壁垂直向上地延伸。 该 带进给辊在打印机头插入部沿着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被以可旋转方式置于外壳内以抽出 带。 该宽度方向调节部分在带进给辊沿着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处被设于底壳以限制带沿着带 宽度方向的运动。该下侧连接部被设于该宽度方向调节部分的上端。该上侧连接部被设于 顶壳以当顶壳和底壳连接时在与下侧连接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与下侧连接部连接。因此, 在根据第三方面的带盒中, 与顶壳和底壳的配合状态无关, 能够在带很可能 由于带进给辊驱动而在此处偏离的位置处适当地限制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另外, 能 够在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在此处受到限制的位置处可靠地固定顶壳和底壳。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在附图中 :
     图 1 是当带盒盖 6 关闭时带式打印机 1 的透视图 ;
     图 2 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 30 和盒容纳部 8 的透视图 ;
     图 3 是当压板保持器 12 在待用位置处时安装有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 30 的盒容 纳部 8 的平面图 ;
     图 4 是当压板保持器 12 在打印位置处时安装有带盒 30 的盒容纳部 8 的平面图 ;
     图 5 是头保持器 74 的平面图 ;
     图 6 是头保持器 74 的前视图 ;
     图 7 是头保持器 74 的左侧视图 ;
     图 8 是如沿着箭头的方向看到的沿着图 3 中的线 I-I 截取的截面视图, 该截面视 图被逆时针旋转 90 度 ;
     图 9 是示出臂部 34 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 图 10 是第一调节部分 81 和顶壳 31A 的相应部分的侧截面视图 ; 图 11 是如从底表面侧看到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 30 的透视图 ; 图 12 是带盒 30 的前截面视图, 示出其中在带进给辊 46 中插入带驱动轴 100 的状态; 图 13 是示出在支撑孔 64A 和 64B 附近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
     图 14 是第二调节部分 82 和顶壳 31A 的相应部分的侧截面视图 ;
     图 15 是第三调节部分 83 和顶壳 31A 的相应部分的侧截面视图 ;
     图 16 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 30 的前视图 ;
     图 17 是如从前侧看到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 30 的说明图, 其中带盒 30 被插入 头保持器 74 中 ;
     图 18 是如从左侧看到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 30 的说明图, 其中带盒 30 被插入 头保持器 74 中 ;
     图 19 是如从前侧看到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带盒 30 的说明图, 其中带盒 30 被 插入头保持器 74 中 ;
     图 20 是如从左侧看到的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另一带盒 30 的说明图, 其中带盒 30 被 插入头保持器 74 中 ;
     图 21 是模具 400 的透视图 ;
     图 22 是在拉出模具 400 之前底壳 31B 的第一调节部分 81 的侧截面视图 ;
     图 23 是在拉出模具 400 之前在第一调节部分 81 的附近底壳 31B 的平面图 ;
     图 24 是在已经拉出模具 400 之后底壳 31B 的透视图 ;
     图 25 是安装有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盒 30 的盒容纳部 8 的平面图 ;
     图 26 是图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盒 30 和盒容纳部 8 的透视图 ;
     图 27 是安装有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盒 30 的盒容纳部 8 的平面图 ;
     图 28 是如从底表面侧看到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盒 30 的透视图 ;
     图 29 是如从前侧看到的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盒 30 的说明图, 其中带盒 30 被插入 头保持器 74 中 ;
     图 30 是根据一个修改实例的第一调节部分 81 和顶壳 31A 的相应部分的侧截面视 图;
     图 31 是根据另一个修改实例的第一调节部分 81 和顶壳 31A 的相应部分的侧截面 视图 ; 并且
     图 32 是根据又一个修改实例的第一调节部分 81 和顶壳 31A 的相应部分的侧截面 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在图中所示的设备构造等仅仅是示 例性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
     < 第一实施例 >将在下文中参照图 1 到图 24 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机 1 和带盒 30。 在本 实施例的说明中, 在图 1 中的上侧、 下侧、 左下侧、 右上侧、 右下侧和左上侧分别地被定义为 带式打印机 1 的上侧、 下侧、 前侧、 后侧、 右侧和左侧。另外, 在图 2 中的上侧、 下侧、 右下侧、 左上侧、 右上侧和左下侧分别地被定义为带盒 30 的上侧、 下侧、 前侧、 后侧、 右侧和左侧。
     注意, 当在下面的说明中使用的图 2 和图 3 等中图示出形成盒容纳部 8 的周边的 壁时, 这些图只是概略图, 并且图中所示的壁被描绘成比它们实际上更厚。实际上, 一组齿 轮, 包括图 2 等所示的齿轮 91、 93、 94、 97、 98 和 101, 被空腔 8A 的底表面覆盖和隐藏。然而, 为了说明的目的, 空腔 8A 的底表面在图 2 等中未示出。此外, 图 3 和图 4 等示出在移除顶 壳 31A 时、 被安装于盒容纳部 8 中的带盒 30。而且, 在示出如从底表面侧看到的带盒 30 的 图 11 等中的透视图中, 为了便于说明, 省略了带进给辊 46 等的图示。这些注释还适用于被 用于说明其它实施例的图。
     首先, 将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式打印机 1 的概要构造。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 式打印机 1 是产生具有层叠打印表面的层叠带的带式打印机。如在图 1 中所示, 带式打印 机 1 设有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的主单元盖 2。键盘 3 被设于主单元盖 2 的前侧。键盘 3 包括用于字符 ( 字母、 符号、 数字等等 ) 的字符键、 各种功能键等等。显示器 5 被设于键盘 3 的后侧。显示器 5 显示输入字符。带盒盖 6 被设于显示器 5 的后侧。当更换带盒 30( 参 考图 2) 时, 可以打开和关闭带盒盖 6。此外, 虽然在图中未示出, 但是排出狭缝被设于主单 元盖 2 的左侧后部, 已打印带被从排出狭缝向外进给到带式打印机 1 外部。而且, 在带盒盖 6 的左侧上形成有排出窗口, 从而当带盒盖 6 在关闭状态中时, 排出狭缝被暴露于外部。
     接下来, 将参照图 2 到图 8 说明在带盒盖 6 下方、 在主单元盖 2 内的内部构造。如 在图 2 中所示, 盒容纳部 8 在带盒盖 6 下方被设于主单元盖 2 的内部。盒容纳部 8 是能够 在其中安装或者移除带盒 30 的区域。盒容纳部 8 包括空腔 8A 和带盒支撑部分 8B。空腔 8A 被形成为具有平坦底表面的凹陷, 并且空腔 8A 的形状基本对应于当带盒 30 被安装时带 盒壳 31 的底表面的形状 ( 将在以后描述 )。带盒支撑部分 8B 是从空腔 8A 的外边缘水平地
     延伸的平坦部分。带盒支撑部分 8B 在平面图中的形状基本对应于带盒 30 在平面图中的形 状, 即, 沿着左右方向更长的矩形。带盒支撑部分 8B 是当带盒 30 被安装于盒容纳部 8 中时 与带盒 30 的角部部分 32A 的下表面相对的部分。
     两个定位销 102 和 103 被设于带盒支撑部分 8B 上的两个位置处。更加具体地, 定 位销 102 被设于空腔 8A 的左侧, 而定位销 103 被设于空腔 8A 的右侧。定位销 102 和 103 被设于当带盒 30 被安装于盒容纳部 8 中时分别与销孔 62 和 63 相对的位置处。销孔 62 和 63 是在带盒 30 的角部部分 32A 的下表面中形成的两个凹口 ( 参考图 11)。当带盒 30 被安 装于盒容纳部 8 中时, 定位销 102 和 103 被分别地插入销孔 62 和 63 中以在带盒 30 的周边 部分的左和右位置处从下方支撑带盒 30。
     盒容纳部 8 配备有进给机构、 打印机构等。 进给机构从带盒 30 拉出带并且进给带。 打印机构在带的表面上打印字符。如在图 2 中所示, 头保持器 74 被固定于盒容纳部 8 的前 部, 并且包括加热元件 ( 在图中未示出 ) 的热头 10 被安置在头保持器 74 上。是一种步进 马达的带进给马达 23 被设于盒容纳部 8 的外侧 ( 在图 2 中的右上侧 )。驱动齿轮 91 被锚 固到带进给马达 23 的驱动轴的下端。驱动齿轮 91 穿过开口与齿轮 93 啮合, 并且齿轮 93 与齿轮 94 啮合。墨带拾取轴 95 在齿轮 94 的上表面上向上立起。墨带拾取轴 95 驱动墨带 拾取卷轴 44 的旋转 ( 参考图 3), 这将在以后描述。 另外, 齿轮 94 与齿轮 97 啮合, 齿轮 97 与齿轮 98 啮合, 并且齿轮 98 与齿轮 101 啮 合。带驱动轴 100 在齿轮 101 的上表面上向上立起。带驱动轴 100 驱动带进给辊 46 的旋 转, 这将在以后描述。带驱动轴 100 的轴体的下段设有从带驱动轴 100 的基端朝向前端延 伸的多个凸轮部件 100A。该多个凸轮部件 100A 被设于带驱动轴 100 的外周表面上从而凸 轮部件 100A 在平面图中沿着径向延伸。
     如果在其中带盒 30 被安装于盒容纳部 8 中的状态中, 带进给马达 23 被驱动以沿 着逆时针方向旋转, 则墨带拾取轴 95 经由驱动齿轮 91、 齿轮 93 和齿轮 94 而被驱动以沿着 逆时针方向旋转。墨带拾取轴 95 引起配合有墨带拾取轴 95 的墨带拾取卷轴 44 旋转。进 而, 齿轮 94 的旋转经由齿轮 97、 齿轮 98 和齿轮 101 而被传递到带驱动轴 100, 以由此驱动 带驱动轴 100 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带驱动轴 100 引起通过插入而配合有带驱动轴 100 的 带进给辊 46 旋转。
     如在图 3 和图 4 中所示, 在头保持器 74 的前侧上, 以围绕支撑轴 12A 可枢转的方 式支撑臂形压板保持器 12。 压辊 15 和可移动进给辊 14 这两者均被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压 板保持器 12 的前端上。压辊 15 面向热头 10, 并且可以靠近和离开热头 10 地移动。可移动 进给辊 14 面向可以配合有带驱动轴 100 的带进给辊 46, 并且可以靠近和离开带进给辊 46 地移动。
     响应于带盒盖 6 的打开和关闭沿着左右方向移动的释放杆 ( 在图中未示出 ) 被联 接到压板保持器 12。当带盒盖 6 被打开时, 释放杆沿着向右方向移动, 并且压板保持器 12 朝向图 3 所示的待用位置移动。朝向图 3 所示的待用位置处, 压板保持器 12 离开盒容纳部 8 地移动。因此, 当压板保持器 12 在待用位置处时, 带盒 30 能够被安装于盒容纳部 8 中和 被从盒容纳部 8 移除。压板保持器 12 被在图中未示出的螺旋形弹簧恒定地弹性压迫以停 留在待用位置中。
     另一方面, 当带盒盖 6 被关闭时, 释放杆沿着向左方向移动并且压板保持器 12 朝
     向图 4 所示的打印位置移动。朝向图 4 所示的打印位置, 压板保持器 12 更加靠近盒容纳部 8 地移动。当带盒 30 被安装于盒容纳部 8 中时, 压辊 15 经由经由薄膜带 59 和墨带 60 挤压 热头 10。同时, 可移动进给辊 14 经由双面胶带 58 和薄膜带 59 挤压带进给辊 46。因此, 在 图 4 所示的打印位置处, 能够使用被安装于盒容纳部 8 中的带盒 30 执行打印。将在以后更 加详细地说明双面胶带 58、 薄膜带 59 和墨带 60。
     如在图 3 中所示, 沿其进给已打印带 50 的进给路径从带盒 30 的带排出孔隙 49 延 伸到带式打印机 1 的排出狭缝 ( 在图中未示出 )。在预定位置处切割已打印带 50 的切割机 构 17 被设于进给路径上。切割机构 17 包括固定刀刃 18 和与固定刀刃 18 相对并且被支撑 使得它能够沿着前后方向 ( 沿着图 3 中的上下方向 ) 移动的可移动刀刃 19。利用在图中未 示出的刀具马达而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可移动刀刃 19。
     参照图 3 和图 5 到图 7, 将详细地说明头保持器 74 的结构。如在图 5 到图 7 中所 示, 头保持器 74 是由板形部件形成的, 并且包括底座部分 74C 和头固定部分 74D。 底座部分 74C 被固定在空腔 8A 的底表面 ( 在图中未示出 ) 下方。头固定部分 74D 从底座部分 74C 基 本以直角弯曲, 并且向上延伸。 头固定部分 74D 被沿着带式打印机 1 的左右方向布置。 头保 持器 74 被布置在盒容纳部 8 中从而当带盒 30 被安装时头保持器 74 与头插入部 39 相对。 将在以后描述头插入部 39。注意, 头保持器 74 的右端比头插入部 39 的右端进一步向右地 延伸。如在图 2 中所示, 热头 10 被牢固地固定在头固定部分 74D 的前表面上。
     头固定部分 74D 设有当带盒 30 被安装于带式打印机 1 中时从下方支撑带盒 30 的 上游支撑部分 74A 和下游支撑部分 74B( 在下文中被一起地称作头支撑部分 74A 和 74B)。 如在图 6 中所示, 上游支撑部分 74A 是通过在前视图中以 L 形状切割头固定部分 74D 的右 边缘而在预定高度位置处形成的阶梯部分。如在图 5 和图 7 中所示, 下游支撑部分 74B 是 在侧视图中具有矩形形状并且在预定高度位置处相对于头固定部分 74D 基本以直角从头 固定部分 74D 的左边缘延伸的延伸片。
     换言之, 上游支撑部分 74A 和下游支撑部分 74B 在平面图中沿着相互垂直的方向 延伸。上游支撑部分 74A 和下游支撑部分 74B 分别在热头 10 沿着带进给方向的上游侧和 下游侧上支撑带盒 30。将在以后详细地描述利用头支撑部分 74A 和 74B 支撑带盒 30。
     如在图 3 和图 4 中所示, 带盒钩 75 被设于头保持器 74 的后侧。将参照图 8 详细 地说明带盒钩 75。注意图 8 是如沿着箭头的方向看到的沿着图 3 中的线 I-I 截取的截面视 图。为了易于理解, 该截面视图被逆时针旋转 90 度。带盒钩 75 包括与底表面基本成直角 地从空腔 8A 的底表面 ( 在图中未示出 ) 向上凸出的板形凸出部分 75A。凸出部分 75A 的 顶端是在竖直截面中具有基本三角形形状并且向后 ( 在图 8 中沿着向左方向 ) 凸出的爪部 75B。凸出部分 75A 沿着带式打印机 1 的前后方向 ( 在图 8 中沿着左右方向 ) 是柔性的。爪 部 75B 被形成为与带盒 30 的闭锁部分 38( 参考图 11) 距底表面的高度位置对应。当带盒 30 被安装于盒容纳部 8 中时, 闭锁部分 38 与带盒钩 75 接合。将在以后详细地描述这个特 征。
     接下来, 将参照图 2 到图 4 和图 8 到图 15 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 30 的构造。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 30 是被用于产生层叠带的带盒。如在图 2 中所示, 带盒 30 包括带 盒壳 31, 该带盒壳 31 是具有带有被圆化的角部部分的基本长方体形状 ( 盒状形状 ) 的外 壳。带盒壳 31 包括具有底壁 30B 的底壳 31B 和具有顶壁 30A 的顶壳 31A。顶壳 31A 被挤压和配合到底壳 31B 的上部。在下面的说明中, 从底表面到顶表面的距离被称作带盒 30 的高 度或者带盒壳 31 的高度。
     带盒壳 31 具有角部部分 32A, 角部部分 32A 具有相同的宽度 ( 沿着竖直方向相同 的长度 ), 而与带盒 30 的类型无关。角部部分 32A 每一个均沿着向外方向凸出以当在平面 图中看时形成直角。 然而, 左前角部部分 32A 没有在平面图中形成直角, 因为带排出孔隙 49 被设于该角部中。当带盒 30 被安装于盒容纳部 8 中时, 角部部分 32A 的下表面在盒容纳部 8 内部与上述带盒支撑部分 8B 相对。
     带盒壳 31 包括被称为公共部分 32 的部分。公共部分 32 包括角部部分 32A 并且 在沿着带盒壳 31 的竖直 ( 高度 ) 方向与角部部分 32A 相同的位置处沿着侧表面围绕带盒 壳 31 并且还具有与角部部分 32A 相同的宽度。更加具体地, 公共部分 32 是相对于带盒壳 31 沿着竖直 ( 高度 ) 方向的中心线沿着竖直方向具有对称形状的部分。带盒 30 的高度根 据已安置的薄膜带 59 和双面胶带 58( 即, 已打印带 50) 的带宽度而不同。然而, 公共部分 32 的宽度 ( 沿着竖直方向的长度 )T 被设为具有相同的尺寸, 而与已打印带 50 的带宽度无 关。
     例如, 当公共部分 32 的宽度 T 是 12mm 时, 随着已打印带 50 的带宽度更大 ( 例如 18mm、 24mm、 36mm), 带盒壳 31 的高度相应地变得更大, 但是公共部分 32 的宽度 T 保持恒定。 如果已打印带 50 的带宽度等于或者小于公共部分 32 的宽度 T( 例如 6mm、 12mm), 则带盒壳 31 的高度 ( 宽度 ) 是公共部分 32 的宽度 T(12mm) 加上预定宽度。带盒壳 31 的高度在此情 形中处是最小的。
     如在图 2 中所示, 顶壳 31A 和底壳 31B 分别具有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将在以后说明 的第一带卷轴 40、 第二带卷轴 41 和墨带拾取卷轴 44 的支撑孔 65A、 66A 和 67A 和支撑孔 65B、 66B 和 67B( 参考图 11)。如在图 3 和图 4 中所示, 在第一带卷轴 40 上缠绕的双面胶带 58、 在第二带卷轴 41 上缠绕的透明薄膜带 59 和在墨带卷轴 42 上缠绕的墨带 60 被安置于 带盒壳 31 中。双面胶带 58 是具有将剥离纸固定于此的表面的双面带。双面胶带 58 被贴 附于已打印薄膜条带 59 的打印表面。
     第一带卷轴 40 被支撑孔 65A 和 65B 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带盒壳 31 内的左后侧, 双面胶带 58 以其剥离纸向外面向的方式缠绕在该第一带卷轴 40 上。在其上缠绕有薄膜带 59 的第二带卷轴 41 被支撑孔 66A 和 66B 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在带盒壳 31 内的右后侧。此 外, 在墨带卷轴 42 上缠绕的墨带 60 被以可旋转方式布置在带盒壳 31 内的右前侧。
     在带盒壳 31 中的第一带卷轴 40 和墨带卷轴 42 之间, 墨带拾取卷轴 44 被支撑孔 67A 和 67B 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墨带拾取卷轴 44 从墨带卷轴 42 拉出墨带 60 并且拾取已被 用于打印字符的墨带 60。离合器弹簧 ( 在图中未示出 ) 被附接到墨带拾取卷轴 44 的下部 以防止已被拾取的墨带 60 由于墨带拾取卷轴 44 的反向旋转而变松。
     如在图 2 中所示, 在平面图中具有半圆形形状的半圆形凹槽 34K 被设于带盒壳 31 的前壁中, 并且在带盒壳 31 的高度之上延伸 ( 换言之, 从顶表面延伸到底表面 )。 半圆形凹 槽 34K 是用于当带盒 30 被安装于盒容纳部 8 中时防止在轴支撑件 12A 和带盒壳 31 之间产 生干扰的凹部。轴支撑件 12A 是压板保持器 12 的旋转中心。在带盒壳 31 的前壁中, 从半 圆形凹槽 34K 向左伸展的部分被称作臂前壁 35。由臂前壁 35 和臂后壁 37 限定并且从带 盒 30 的右侧向左延伸的部分被称作臂部 34。臂后壁 37 是被分开地设于臂前壁 35 后方的壁, 并且在带盒壳 31 的高度之上延伸。模具出口孔 850 在臂前壁 35 的左端附近被设于臂 前壁 35 中。模具出口孔 850 是具有沿着竖直方向长的矩形形状的通孔。将在以后详细地 描述模具出口孔 850。
     如在图 3 和图 4 中所示, 分离壁 33( 将在以后描述 ) 被设于臂前壁 35 和臂后壁 37 之间。此外, 导销 34G 被设于底壳 31B 的右前部分的上游侧 ( 在图 3 和图 4 中的右侧 )。调 节件 34F 被设于导销 34G 的下端处。在与将在以后描述的第一调节部分 81 的第一下调节 部分 81B 相同的高度位置处形成调节件 34F。已被从第二带卷轴 41 拉出的薄膜带 59 被导 销 34G 沿着向左方向反折, 并且被在臂前壁 35 和分离壁 33 之间引导。
     已被从墨带卷轴 42 拉出的墨带 60 被在臂后壁 37 和分离壁 33 之间引导。臂前壁 35 的前端是向后弯曲的倾斜部分 34B。倾斜部分 34B 和臂后壁 37 的前端形成出口 34A。薄 膜带 59 和墨带 60 在出口 34A 处被连接到一起并且被从那里朝向将在以后描述的开口 77 排出。
     这里, 将参照图 9 详细地说明臂部 34 的结构。如上所述, 通过连接顶壳 31A 和底 壳 31B 形成带盒壳 31。在下文中, 在顶壳 31A 的前壁中, 对应于带盒壳 31 的臂前壁 35 的部 分被称作臂上前壁 35A。在底壳 31B 的前壁中, 对应于带盒壳 31 的臂前壁 35 的部分被称作 臂下前壁 35B。 如在图 9 中所示, 在底壳 31B 中形成臂部 34 的部分包括臂下前壁 35B、 分离壁 33 和臂后壁 37。分离壁 33 是被分开地设于臂下前壁 35B 后方并且从底壁 30B 向上延伸的壁。 臂后壁 37 是被分开地设于分离壁 33 后方并且从底壁 30B 向上延伸以限定将在以后描述的 头插入部 39 的壁。臂后壁 37 和分离壁 33 距底壁 30B 的高度是基本相同的, 并且基本与墨 带 60 的墨带宽度相同。另一方面, 臂下前壁 35B 低于臂后壁 37 和分离壁 33。
     臂下前壁 35B 的左端具有向后倾斜的倾斜部分 34B。臂部 34 的出口 34A 由倾斜部 分 34B 和臂后壁 37 的左端形成。此外, 模具出口孔 850 在臂下前壁 35B 中形成在倾斜部分 34B 的近右侧。通过在前视图中沿着竖直方向长的矩形形状中切除臂下前壁 35B 的上部而 形成模具出口孔 850。当顶壳 31A 被连接到底壳 31B 时, 在臂前壁 35 中形成通孔 ( 参考图 2)。模具出口孔 850 位于面对将在以后描述的分离壁 33 的第一调节部分 81 的位置处。模 具出口孔 850 是为了形成第一调节部分 81 所必要的模具的出口孔。
     臂后壁 37 在被连接到头插入部 39 的右周壁的右端处的前侧上以及在邻近于出口 34A 的左端处具有光滑隆起。所述隆起在臂后壁 37 的高度之上延伸。隆起沿着左右方向的 中心在隆起的高度之上稍微向前凸出。
     分离壁 33 基本与臂下前壁 35B 平行地延伸。分离壁 33 沿着左右方向的长度比臂 下前壁 35B 更短。分离壁 33 的左端位于臂下前壁 35B 的倾斜部分 34B 的右侧。与其它部 分相比, 分离壁 33 的左端部分向上凸出。向上凸出部分具有从分离壁 33 向前凸出并且在 平面图中具有基本矩形形状的板形凸起。另外, 左端部分的分离壁 33 的下端也具有在底壁 30B 上形成并且从分离壁 33 的壁表面基本以直角向前凸出的凸起。这个凸起在平面图中 具有矩形形状。在下文中, 被设于分离壁 33 的左端部分处的这些凸起分别地被称作第一上 调节部分 81A 和第一下调节部分 81B。此外, 在下文中, 第一上调节部分 81A 和第一下调节 部分 81B 被一起地称作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81A 和 81B。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81A 和 81B 是在臂部 34 中限制薄膜带 59 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的部分。
     分离壁 33 的右端部分被形成为柱形形状。分离壁 33 的左端部分的前侧 ( 臂下前 壁 35B 侧 ) 具有在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81A 和 81B 之间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光滑隆起。 隆起沿着左右方向的中心在隆起的高度之上稍微向前凸出。在下文中, 在分离壁 33 的左端 部分上形成的隆起被称作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是 在臂部 34 中限制薄膜带 59 朝向打印表面一侧 ( 更加具体地, 朝向面向打印头的表面一侧, 即, 带盒壳 31 的后侧 ) 的运动的部分。
     将在下面参照图 10 更加详细地说明分离壁 33 的左端部分的结构。如在图 10 中 所示, 第一下调节部分 81B 从分离壁 33 的凸出长度大于第一上调节部分 81A 从分离壁 33 的凸出长度。第一下调节部分 81B 具有延伸远至臂下前壁 35B( 参考图 9) 的凸出长度。注 意, 实际上, 分离壁 33、 底壁 30B 和臂下前壁 35B 是被一体地模制的。 因此, 第一下调节部分 81B 毗邻臂下前壁 35B 的下端。此外, 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具有凸透镜状形状, 并 且沿着竖直方向的中央部分在竖直截面中稍微向前 ( 在图 10 中向右侧 ) 凸出。换言之, 如 与周边部分相比, 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的调节表面 81E 在沿着左右方向和沿着竖 直方向的中央部分处稍微凸出
     此外, 凸起 81D 被设于第一上调节部分 81A 的上部。另一方面, 顶壳 31A 的顶壁 30A 在当顶壳 31A 被连接到底壳 31B 时对应于凸起 81D 的位置处设有穿过顶壁 30A 的配合 孔 81H。因此, 当顶壳 31A 被连接到底壳 31B 时, 凸起 81D 被配合到配合孔 81H 中, 并且顶壳 31A 和底壳 31B 由此得以固定。在下文中, 设于分离壁 33 的左端部分上的第一宽度方向调 节部分 81A 和 81B、 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和凸起 81D 被一起地称作第一调节部分 81。 如在图 3 和图 4 中所示, 被臂后壁 37 和从臂后壁 37 连续地延伸的周壁围绕的空 间是头插入部 39。头插入部 39 在平面图中具有基本矩形形状并且沿着竖直方向延伸通过 带盒 30。通过设于带盒 30 的前侧上的开口 77, 头插入部 39 也在带盒 30 的前侧处被连接 到外部。支撑带式打印机 1 的热头 10 的头保持器 74 可以被插入头插入部 39 中。在开口 77 处, 热头 10 在已从臂部 34 的出口 34A 排出的薄膜带 59 上执行打印。
     在面向带盒壳 31 的头插入部 39 的位置处设置支撑接收部分。支撑接收部分被用 于确定当带盒 30 被安装于带式打印机 1 中时带盒 30 沿着竖直方向的位置。在第一实施例 中, 上游接收部分 39A 被设于热头 10 的插入位置 ( 更加具体地, 打印位置 ) 的沿着是打印 介质的薄膜带 59 的进给方向的上游侧。另外, 下游接收部分 39B 被设于下游侧上。上游和 下游接收部分 39A 和 39B 在下文中被一起地称作头接收部分 39A 和 39B。当带盒 30 被安装 于盒容纳部 8 中时, 头接收部分 39A 和 39B 分别与设于头保持器 74 上的头支撑部分 74A 和 74B 接触, 并且被头支撑部分 74A 和 74B 从下方支撑。
     接下来, 将参照图 11 详细描述头接收部分 39A 和 39B 的结构。如在图 11 中所示, 头接收部分 39A 和 39B 这两者都是通过向上凹进带盒壳 31 的底壁 30B 而形成的凹进部分。 上游接收部分 39A 在底视图中具有基本矩形形状。上游接收部分 39A 在沿着臂前壁 35 的 方向上从头插入部 39 凹进。下游接收部分 39B 在底视图中也具有基本矩形形状。下游接 收部分 39B 沿着垂直于臂前壁 35 的方向从头插入部 39 凹进。换言之, 上游接收部分 39A 和下游接收部分 39B 沿着相互垂直的方向面对头插入部 39。
     在头接收部分 39A 和 39B 的高度位置和在带盒壳 31 中容纳的薄膜带 59 的竖直中
     心位置之间的距离是恒定的, 而与带盒 30 的类型无关。更加具体地, 在各自的凹进部分的 顶表面的高度位置和薄膜带 59 的竖直中心位置之间的距离是恒定的。换言之, 即使当带盒 30 的高度不同时, 该距离也保持恒定。 更加具体地, 被安置于带盒 30 中的薄膜带 59 和双面 胶带 58 的宽度越大, 则作为设于底壁 30B 中的凹进部分的头接收部分 39A 和 39B 的深度越 深。将在以后详细地描述利用头支撑部分 74A 和 74B 支撑头接收部分 39A 和 39B。
     如在图 11 中所示, 闭锁部分 38 在底壳 31B 中设于面向头插入部 39 的位置处, 并位 于上游接收部分 39A 和下游接收部分 39B 之间的沿着头插入部 39 纵向方向的位置处。更 加具体地, 闭锁部分 38 在头插入部 39 沿着纵向方向的基本中心位置处被设于与臂后壁 37 相对的周壁部上。如在图 8 中所示, 闭锁部分 38 的下壁 38A 延伸到刚好在与带式打印机 1 的带盒钩 75 的爪部 75B 的最凸出位置接触的位置下方的位置。据此, 当带盒 30 被安装于 盒容纳部 8 中时, 带盒钩 75 与下壁 38A 的上边缘接合。
     如在图 11 中所示, 相应于上述带式打印机 1 的定位销 102 和 103, 销孔 62 和 63 被 设于角部部分 32A 的下表面上的两个位置处。更加具体地, 定位销 102 被插入其中的销孔 62 是在支撑孔 64( 将在以后描述 ) 的后方被设于角部部分 32A 的下表面中的凹口, 该支撑 孔 64 被设于带盒壳 31 的左前部分 ( 在图 11 中的右下侧 )。定位销 103 被插入其中的销 孔 63 是在带盒壳 31 的右端 ( 在图 11 中的左侧 ) 的中央部分附近被设于角部部分 32A 的 下表面中的凹口。在销孔 62 和 63 的高度位置和在带盒壳 31 中容纳的薄膜带 59 的竖直中 心位置之间的距离是恒定的, 而与带盒 30 的类型无关。换言之, 即使当带盒 30 的高度不同 时, 该距离也保持恒定。
     如在图 2 中所示, 一对调节部件 36A 和 36B 被设于头插入部 39 的沿着薄膜带 59 从 臂部 34 的出口 34A 到带排出孔隙 49 的进给方向的下游侧。更加具体地, 在当顶壳 31A 被 连接到底壳 31B 时面对调节部件 36A 的位置处, 顶壳 31A 设有调节部件 36A, 并且底壳 31B 设有调节部件 36B。在热头 10 的下游侧上, 调节部件 36A 和 36B 沿着竖直方向 ( 带宽度方 向 ) 限制已被从臂部 34 的出口 34A 排出并且其上已经由热式打印机 10 在开口 77 处执行 打印的薄膜带 59。调节部件 36A 和 36B 还将薄膜带 59 进一步引导到沿着进给方向的下游 侧。
     如在图 3 和图 4 中所示, 沿着带盒壳 31 的前后方向, 引导壁 47 在调节部件 36B 的 后侧附近从底壁 30B 立起。引导壁 47 位于头插入部 39 的左侧。引导壁 47 从薄膜带 59 分 离已被与薄膜带 59 一起地从臂部 34 的出口 34A 排出并且然后被用于由热头 10 在开口 77 处打印的已用墨带 60。然后, 引导壁 47 朝向墨带拾取卷轴 44 引导已用墨带 60。因此, 已 打印薄膜条带 59 和墨带 60 在引导壁 47 处被分离。分隔壁 48 在引导壁 47 和墨带拾取卷 轴 44 之间立起。分隔壁 48 防止在被沿着引导壁 47 引导的已用墨带 60 和在第一带卷轴 40 上缠绕并且由其支撑的双面胶带 58 之间的相互接触。
     如在图 11 中所示, 支撑孔 64A 和 64B( 参考图 11) 被设于调节部件 36A 和 36B 和 引导壁 47 的沿着薄膜带 59 的进给方向的下游侧。更加具体地, 顶壳 31A 设有支撑孔 64A, 并且底壳 31B 设有支撑孔 64B。带进给辊 46 被支撑孔 64A 和 64B 以可旋转方式并且沿着轴 向支撑, 并被沿着竖直方向夹在支撑孔 64A 和 64B 之间。如在图 12 中所示, 带进给辊 46 与 相对的可移动进给辊 14 相一致地从第二带卷轴 41 拉出薄膜带 59。同时, 带进给辊 46 类似 地从第一带卷轴 40 拉出双面胶带 58。然后, 带进给辊 46 将双面胶带 58 引导到薄膜带 59的打印表面从而被贴附于打印表面, 并且朝向排出孔隙 49 进给已打印带 50。
     接下来, 将参照图 12 详细地说明带进给辊 46 的结构。 带进给辊 46 具有柱形形状, 并且具有与带盒壳 31 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带进给辊 46 的主体 46E 具有大于支撑孔 64A 和 64B 的直径。主体 46E 的外周表面是与薄膜带 59 和双面胶带 58 接触的辊表面 46C。 辊表面 46C 沿着竖直方向的长度 ( 即, 在带进给辊 46 中的带进给宽度 ) 被设为与薄膜带 59 和双面胶带 58 的带宽度相同。上端 46A 和下端 46B 分别从带进给辊 46 的主体 46E 沿着竖 直方向凸出。上端 46A 和下端 46B 的直径分别地稍微小于支撑孔 64A 和 64B 的直径。在带 进给辊 46 内侧, 穿过主体 46E 的轴向孔 46D 在上端 46A 和下端 46B 之间形成连接。
     在带盒壳 31 内部, 上端 46A 被配合到设于顶壳 31A 的顶壁 30A 中的支撑孔 64A 中, 并且下端 46B 被配合到设于底壳 31B 的底壁 30B 中的支撑孔 64B 中。主体 46E 从下方与顶 壁 30A 接触, 并且由此限制带进给辊 46 沿着向上方向的运动。此外, 主体 46E 从上方与底 壁 30B 接触, 并且由此限制带进给辊 46 沿着向下方向的运动。因此, 当它被上端 46A 和下 端 46B 支撑时, 带进给辊 46 能够在带盒壳 31 内部围绕它的轴线旋转。
     此外, 多个接合肋 46F 被设于带进给辊 46 的内周表面 ( 即, 限定轴向孔 46D 的内 壁 ) 的下端侧。接合肋 46F 具有能够与围绕带驱动轴 100 形成的多个凸轮部件 100A( 参考 图 2) 接合的形状。
     如在图 3 和图 4 中所示, 分隔壁 43 在带进给辊 46 和上述引导壁 47 之间立起。分 隔壁 43 防止在朝向墨带拾取卷轴 44 被沿着引导壁 47 引导的已用墨带 60 和朝向薄膜带 59 被沿着带进给辊 46 引导的双面胶带 58 之间的相互接触。沿着支撑带进给辊 46 的支撑孔 64B 布置分隔壁 43, 从而分隔壁 43 在平面图中沿着带盒壳 31 的前后方向形成缓和的圆弧。 在平面图中以锯齿状的形状形成分隔壁 43 在支撑孔 64B( 带进给辊 46) 侧的表面, 从而抑 制正被进给的双面胶带 58 的粘附。
     带排出孔隙 49 被设于带进给辊 46 的沿着薄膜带 59 的进给方向的下游侧。更加 具体地, 带排出孔隙 49 是在带排出端部 44A 和带保持器 44B 之间形成的间隙。带排出端部 44A 是底壳 31B 的左侧壁的前端。带保持器 44B 是设于带排出端部 44A 前方且与带排出端 部 44A 分离并且从底壁 30B 延伸的板形部件。已打印带 50, 即, 双面胶带 58 已被带进给辊 46 和可移动进给辊 14 贴附于此的已打印薄膜条带 59 穿过带排出孔隙 49 并且被朝向带式 打印机 1 的排出狭缝 ( 在图中未示出 ) 进给。
     接下来, 将参照图 13 到图 15 描述设于分隔壁 43 的前端和带排出端部 44A 上以限 制薄膜带 59 的运动的结构。虽然图 13 示出在支撑带进给辊 46 的支撑孔 64A 和 64B 附近 的顶壳 31A 和底壳 31B 的结构, 但是为了简化附图, 在图 13 中未示出带进给辊 46、 调节部件 36B 和带保持器 44B。
     首先, 将参照图 13 和图 14 说明设于分隔壁 43 的前端上以限制薄膜带 59 沿着带 宽度方向的运动和薄膜带 59 朝向打印表面侧的运动的结构。如在图 13 和图 14 中所示, 与 其它部分相比, 分隔壁 43 的前端向上凸出。向上凸出部分设有作为向前凸出的凸出件的第 二上调节部分 82A。第二上调节部分 82A 是板形部件, 并且具有基本梯形形状, 当在平面图 中观察时, 该梯形形状在前端侧上具有短边。第二上调节部分 82A 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与 设于臂部 34 中的第一上调节部分 81A 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相同。
     如在图 13 中所示, 底壁 30B 的上表面具有阶梯部分 30C, 围绕支撑孔 64B 形成阶梯部分 30C 从而它是高于底壁 30B 的上表面的其它部分的一个台阶。阶梯部分 30C 连续地延 伸到分隔壁 43 的右边缘。在阶梯部分 30C 中, 从分隔壁 43 的前端表面的下端延伸到底壳 31B 的外边缘的部分被称作第二下调节部分 82B。阶梯部分 30C 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与设 于臂部 34 中的第一下调节部分 81B 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相同。因此, 第二下调节部分 82B 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也与第一下调节部分 81B 的上表面相同。第二上调节部分 82A 和第二 下调节部分 82B 是限制已被从墨带 60 分离的已打印薄膜条带 59 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的 部分。在下文中, 第二上调节部分 82A 和第二下调节部分 82B 被一起地称作第二宽度方向 调节部分 82A 和 82B。
     如在图 13 和图 14 中所示, 分隔壁 43 的前端表面包括第二上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2E 和第二下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2F, 它们是分别稍微向前凸出的阶梯部分。第二上打印 表面侧调节部分 82E 和第二下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2F 被分别地设于第二上调节部分 82A 的下部和第二下调节部分 82B 的上部上。第二上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2E 和第二下打印表 面侧调节部分 82F 是限制已打印薄膜条带 59 朝向打印表面侧的运动的部分。在下文中, 第 二上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2E 和第二下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2F 被一起地称作第二打印表 面侧调节部分 82E 和 82F。
     此外, 凸起 82D 被设于第二上调节部分 82A 的上部。另一方面, 穿透顶壁 30A 的配 合孔 82H 在当顶壳 31A 被连接到底壳 31B 时对应于凸起 82D 的位置处被设于顶壳 31A 的顶 壁 30A 中。因此, 当顶壳 31A 被连接到底壳 31B 时, 凸起 82D 被配合到配合孔 82H 中, 从而 将顶壳 31A 和底壳 31B 固定到一起。注意, 在下文中, 设于分隔壁 43 的前端上的第二宽度 方向调节部分 82A 和 82B、 第二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2E 和 82F 以及凸起 82D 被一起地称作 第二调节部分 82。
     下面, 将参照图 13 和图 15 说明设于带排出端部 44A 上以限制薄膜带 59 沿着带宽 度方向的运动的结构。如在图 13 和图 15 中所示, 与其它部分相比, 带排出端部 44A 的前端 的右侧向上凸出。向上凸出部分设有作为向前凸出的凸出件的第三上调节部分 83A。第三 上调节部分 83A 是板形部件, 并且具有基本梯形形状, 当在平面图中观察时, 该梯形形状在 前端侧上具有短边。第三上调节部分 83A 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与设于臂部 34 中的第一上 调节部分 81A 的下表面和设于分隔壁 43 上的第二上调节部分 82A 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相 同。
     围绕支撑孔 64B 设置的上述阶梯部分 30C 延伸到第三上调节部分 83A 下方。在阶 梯部分 30C 中, 从带排出端部 44A 的前端表面的下端延伸到底壳 31B 的外边缘的部分被称 作第三下调节部分 83B。 因此, 第三下调节部分 83B 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与第一下调节部分 81B 和第二下调节部分 82B 的上表面的相同。第三上调节部分 83A 和第三下调节部分 83B 紧接在已打印带 50 经过带排出孔隙 49 之前限制已打印带 50 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在 下文中, 第三上调节部分 83A 和第三下调节部分 83B 被一起地称作第三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83A 和 83B。
     此外, 凸起 83D 被设于第三上调节部分 83A 的上部。另一方面, 穿透顶壁 30A 的配 合孔 83H 在当顶壳 31A 被连接到底壳 31B 时对应于凸起 83D 的位置处被设于顶壳 31A 的顶 壁 30A 中。因此, 当顶壳 31A 被连接到底壳 31B 时, 凸起 83D 被配合到配合孔 83H 中, 由此 将顶壳 31A 和底壳 31B 固定到一起。在下文中, 设于带排出端部 44A 上的第三上调节部分83A、 第三下调节部分 83B 和凸起 83D 被一起称作第三调节部分 83。
     图 16 是通过连接如上所述构造的顶壳 31A 和底壳 31B 而形成的带盒 30 的前视图。 如在图 16 中所示, 在臂部 34 中, 薄膜带 59 的上端和下端被设于底壳 31B 的分离壁 33( 参 考图 9) 上的第一上调节部分 81A 和第一下调节部分 81B 夹住。因此, 限制了薄膜带 59 沿 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另外地, 从第一上调节部分 81A 凸出的凸起 81D 被配合于顶壳 31A 的配合孔 81H 中从而顶壳 31A 和底壳 31B 在该位置处被可靠地固定。
     此外, 沿着薄膜带 59 的进给方向, 在分别地设于顶壳 31A 和底壳 31B 上的调节部 件 36A 和 36B 的下游侧, 薄膜带 59 的上端和下端被设于底壳 31B 的分隔壁 43( 参考图 13) 上的第二上调节部分 82A 和第二下调节部分 82B 夹住。因此, 限制了薄膜带 59 沿着带宽度 方向的运动。另外地, 从第二上调节部分 82A 凸出的凸起 82D 被配合于顶壳 31A 的配合孔 82H 中从而顶壳 31A 和底壳 31B 在该位置处被可靠地固定。
     此外, 在带进给辊 46 的下游侧, 并且在带排出孔隙 49 之前, 薄膜带 59 的上端和下 端被设于底壳 31B 的带排出端部 44A( 参考图 13) 上的第三上调节部分 83A 和第三下调节 部分 83B 夹住。因此, 限制了薄膜带 59 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另外地, 从第三上调节部 分 83A 凸出的凸起 83D 被配合于顶壳 31A 的配合孔 83H 中从而顶壳 31A 和底壳 31B 在该位 置处被可靠地固定。
     下面, 将说明当第一实施例的带盒 30 被安装于带式打印机 1 中时带盒 30 和带式 打印机 1 的操作。
     首先, 参照图 2、 图 3 和图 17 到图 20, 将说明利用头支撑部分 74A 和 74B 支撑头接 收部分 39A 和 39B。注意在图 17 到图 20 中未示出臂部 34 的模具出口孔 850 从而简化图 示。当带盒 30 被安装于盒容纳部 8 中时, 带盒 30 被从上方竖直地插入从而带盒 30 的底壁 30B 与空腔 8A 的底表面相对。
     图 2 所示的头保持器 74、 墨带拾取轴 95 和带驱动轴 100 从空腔 8A 的底表面 ( 在 图中未示出 ) 凸出。 使用者因此分别地将以上部件插入头插入部 39、 墨带拾取卷轴 44 和带 进给辊 46 的轴孔中以将带盒 30 配合到盒容纳部 8 中。如上所述, 上游支撑部分 74A 和下 游支撑部分 74B 被分别地设于头保持器 74 的右端和左端上。上游接收部分 39A 和下游接 收部分 39B 被设于在带盒 30 上与上游支撑部分 74A 和下游支撑部分 74B 的位置对应的位 置处。换言之, 上游接收部分 39A 和下游接收部分 39B 被分别地面向头插入部 39 地设于在 头插入部 39 的右侧和左后侧上的位置处。
     因此, 当使用者向下推动已被插入的带盒 30 时, 如在图 17 中所示, 带盒 30 的上游 接收部分 39A 与设于头保持器 74 的头固定部分 74D 上的上游支撑部分 74A 形成接触。然 后, 限制了上游接收部分 39A 沿着向下方向超过该点的运动。此外, 如在图 18 中所示, 带盒 30 的下游接收部分 39B 与设于头保持器 74 的头固定部分 74D 上的下游支撑部分 74B 形成 接触。然后, 限制了下游接收部分 39B 沿着向下方向超过该点的运动。然后, 带盒 30 被保 持于其中头接收部分 39A 和 39B 分别地被头支撑部分 74A 和 74B 从下方支撑的状态中。
     以此方式, 利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 30 和带式打印机 1, 可以在于薄膜带 59 上 执行打印的热头 10 附近的位置处准确地执行带盒 30 沿着竖直方向的定位。然后, 沿着竖 直方向利用热头 10 打印的中心位置可以与薄膜带 59 沿着带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准确地匹 配。具体地, 沿着作为打印介质的薄膜带 59 的进给方向, 相对于热头 10 的插入位置, 更加具体地, 相对于打印位置, 带盒 30 被支撑于上游侧和下游侧这两侧上。结果, 可以特别准确 地执行沿着竖直方向的定位。 因此, 沿着竖直方向利用热头 10 打印的中心位置和薄膜带 59 沿着带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可以被特别准确地相互匹配。
     另外, 如在图 3 中所示,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 30 的上游接收部分 39A 和下游接 收部分 39B 沿着垂直交叉的方向面对头插入部 39。 是在底壁 30B 中的凹进部分的头接收部 分 39A 和 39B 这两者被沿着垂直交叉方向延伸的头支撑部分 74A 和 74B 支撑。因此, 不仅 沿着竖直方向, 而且还沿着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限制了带盒 30 的运动。结果, 能够在热头 10 和头插入部 39 之间保持正确的位置关系。
     而且, 当具有比图 17 和图 18 所示带盒 30 更低的高度的带盒 30 被安装于盒容纳 部 8 中时, 头接收部分 39A 和 39B 分别地与头支撑部分 74A 和 74B 形成接触并且被它们支 撑, 如在图 19 和图 20 中所示。在图 19 和图 20 所示带盒 30 中, 作为设于底壁 30B 中的凹 进部分的头接收部分 39A 和 39B 具有比在图 17 和图 18 所示带盒 30 中更小的深度。在头 接收部分 39A 和 39B 的位置和在带盒壳 31 中容纳的薄膜带 59 沿着竖直方向的中心位置 M 之间沿着带盒 30 的竖直 ( 高度 ) 方向的距离 H 是恒定的, 而与带盒的类型无关。
     因此, 与带盒 30 的类型无关, 换言之, 即使当带盒 30 的高度不同时, 距离 H 也是恒 定的。因此, 能够在同一带式打印机 1 中使用具有不同高度的多种类型的带盒 30。此外, 通过改进头接收部分 39A 和 39B 的尺寸精度, 能够有效地控制带盒 30 的加工精度。另外, 即使当使用具有不同宽度的带时, 也在带沿着带宽度方向的中心在此处匹配的位置处进给 带。 因此, 能够抑制带发生偏离, 当带的中心不匹配时可能由于沿着带宽度方向被施加到带 的压力差而发生所述偏离。
     接下来, 将参照图 8 说明带盒 30 与带盒钩 75 的接合。当带盒 30 被使用者插入盒 容纳部 8 中并且被向下推动时, 带盒 30 的底壁 30B 与带盒钩 75 的爪部 75B 的上部形成接 触。如在图 8 中所示, 爪部 75B 的上部向后 ( 在图 8 中向左侧 ) 倾斜。因此, 当使用者进一 步向下推动带盒 30 时, 柔性凸出部分 75A 由于来自底壁 30B 的挤压力而向前 ( 向图 8 中的 右侧 ) 弯曲。
     如果使用者进一步向下推动带盒 30, 则爪部 75B 的最凸出位置来到闭锁部分 38 的 下壁 38A 上方。结果, 凸出部分 75A 再次返回初始位置, 并且爪部 75B 与下壁 38A 的上边缘 接合。此时, 带盒 30 被头接收部分 39A 和 39B 保持。因为带盒钩 75 以此方式与闭锁部分 38 接合, 所以在带盒 30 被安装于带式打印机 1 中之后带盒 30 的任何上升运动即带盒 30 沿 着向上方向的运动可以受到限制, 并且能够稳定地执行带进给和打印。
     接下来, 将说明当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 30 已被安装于带式打印机 1 中之后执 行打印时带盒 30 和带式打印机 1 的操作。
     如上所述, 当带盒 30 在盒容纳部 8 中沿着竖直方向被安装于正确位置处时, 带驱 动轴 100( 参考图 2) 被以配合方式插入带进给辊 46 中, 并且墨带拾取轴 95( 参考图 2) 被 以配合方式插入墨带拾取卷轴 44 中。如上所述, 多个接合肋 46F 被设于带进给辊 46( 参考 图 12) 的内周表面 ( 即, 限定轴向孔 46D 的内壁 ) 的下端侧。接合肋 46F 与围绕带驱动轴 100 形成的多个凸轮部件 100A 啮合。
     在这之后, 当带盒盖 6 被关闭时, 压板保持器 12 移动到图 4 所示的打印位置, 并且 压辊 15 面对热头 10。同时, 可移动进给辊 14 按压带进给辊 46。因此, 带式打印机 1 能够在薄膜带 59 上执行打印。
     当通过按下设于键盘 3 上的打印键而指令进行打印时, 带驱动轴 100 被驱动以旋 转。如在图 12 中所示, 带驱动轴 100 的凸轮部件 100A 与设于带进给辊 46 上的接合肋 46F 啮合。因此, 带驱动轴 100 的旋转被传递到带进给辊 46。换言之, 带进给辊 46 随着带驱动 轴 100 的旋转而旋转。带进给辊 46 通过与可移动进给辊 14 相协调地移动而从第二带卷轴 41 拉出薄膜带 59。此外, 经由墨带拾取轴 95 而被驱动以旋转的墨带拾取卷轴 44 与打印速 度同步地从墨带卷轴 42 拉出未用墨带 60。
     如在图 9 中所示, 在臂部 34 内部, 沿其引导墨带 60 的墨带进给路径由臂后壁 37 和分离壁 33 形成。此外, 沿其引导薄膜带 59 的进给的薄膜带进给路径由臂前壁 35 和分离 壁 33 形成。已被从布置于臂部 34 的右后侧上的墨带卷轴 42 拉出的墨带 60 与设于臂后壁 37 的右端部分上的隆起形成接触。 结果, 墨带 60 的方向被改变为向左, 并且墨带 60 被在臂 后壁 37 和分离壁 33 之间进给。此时, 利用顶壳 31A 的顶壁 30A 的下表面和底壳 31B 的底 壁 30B 的上表面沿着宽度方向限制墨带 60。然后, 在墨带 60 朝向头插入部 39 侧的运动受 到设于臂后壁 37 的左端部分上的隆起限制时, 墨带 60 从出口 34A 朝向开口 77 排出。
     在薄膜带 59 的下端受到导销 34G 的上述调节件 34F 限制时, 已被从第二带卷轴 41 拉出的薄膜带 59 的方向被导销 34G 改变, 并且薄膜带 59 被进给到臂部 34 中。然后, 薄膜 带 59 被进给通过臂部 34, 同时薄膜带 59 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受到第一上调节部分 81A 和第一下调节部分 81B 限制。 此外, 在进给薄膜带 59 时, 薄膜带 59 朝向打印表面侧的运动受到分离壁 33 的柱 形右端部分和第一调节部分 81 的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限制。第一打印表面侧调 节部分 81C 具有在分离壁 33 的高度上延伸的光滑隆起。因此, 薄膜带 59 朝向头插入部 39 侧在隆起之上弯曲, 被连接到墨带 60, 并且被从出口 34A 排出。此外, 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 部分 81C 沿着竖直方向的中央部分稍微向前 ( 向臂下前壁 35B 一侧 ) 凸出。因此, 薄膜带 59 的张力集中于沿着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上。结果, 能够稳定地进给薄膜带 59。
     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81A 和 81B 以及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仅形成在底 壳 31B 上。因此, 与顶壳 31A 和底壳 31B 的配合状态无关, 这些部件的尺寸精度能够得以保 证。因此, 能够在紧接在打印之前的阶段适当地限制薄膜带 59 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和薄 膜带 59 朝向打印表面侧的运动。因此, 沿着竖直方向利用热头 10 打印的中心位置和薄膜 带 59 沿着带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能够特别准确地相互匹配。另外, 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81A 和 81B 以及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被设于传统上设于带盒 30 中的臂部 34 内侧 的分离壁 33 上。因此, 空间使用没有浪费。
     如在图 4 中所示, 已被连接到墨带 60 并且从臂部 34 朝向开口 77 排出的薄膜带 59 被在带式打印机 1 的热头 10 和压辊 15 之间进给。同时, 头接收部分 39A 和 39B 以及带盒 钩 75 仍然用于保持稳定安装状态。然后, 在其中沿着竖直方向利用热头 10 打印的中心位 置和薄膜带 59 沿着带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特别准确地相互匹配的状态中, 热头 10 将字符 打印到薄膜带 59 的打印表面上。
     在打印之后, 在薄膜带 59 被调节部件 36A 和 36B 进一步引导到下游侧时, 已用墨 带 60 在位于调节部件 36A 和 36B 后方的引导壁 47 处被从已打印薄膜条带 59 分离, 并且被 缠绕到墨带拾取卷轴 44 上。已经在调节部件 36A 和 36B 之间经过并且被从墨带 60 分离的
     已打印薄膜条带 59 被进给, 同时在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被设于分隔壁 43 的前端上的第 二上调节部分 82A 和第二下调节部分 82B 限制。此外, 分隔壁 43 的前端表面设有第二上打 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2E 和第二下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2F( 参考图 13)。因此, 薄膜带 59 朝 向打印表面侧的运动也受到限制。
     第二调节部分 82A 和 82B 以及第二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2E 和 82F 全部仅形成在 底壳 31B 中。因此, 与顶壳 31A 和底壳 31B 的配合状态无关, 能够沿着带宽度方向且朝向打 印表面侧适当地限制已被从臂部 34 排出并且然后被从墨带 60 分离的薄膜带 59 的运动。 另 外, 第二上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2E 和第二下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2F 仅仅被分别地设于 分隔壁 43 的前端表面的上端和下端。因此, 可以能够减小与薄膜带 59 的打印部分接触的 部分。因此, 能够降低打印质量劣化的可能性。
     在相关技术中, 由于带盒壳的结构, 上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被设于顶壳上, 而下打 印表面侧调节部分被设于底壳上。在此情形中, 上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和下打印表面侧调 节部分是单独的构件。如果两个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的位置不对准, 则连接两个打印表面 侧调节部分的直线相对于带进给方向不被保持为直角。 结果, 可能发生故障, 其中带未被正 确地沿着带进给方向进给。与之相反, 根据第一实施例, 两个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 第二打 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2E 和 82F) 与底壳 31B 一体地形成。因此, 连接两个打印表面侧调节部 分的直线能够相对于带进给方向被保持为直角。 结果, 能够正确地沿着带进给方向引导带。
     双面胶带 58 被与可移动进给辊 14 相一致地移动的带进给辊 46 从第一带卷轴 40 拉出。在被于带进给辊 46 和可移动进给辊 14 之间引导和卡住时, 双面胶带 58 被层压到已 被打印的薄膜带 59 的打印表面上并且被贴附于该打印表面。然后双面胶带 58 已经被贴附 于此的已打印薄膜条带 59( 即, 已打印带 50) 被朝向带排出孔隙 49 进给。
     第三上调节部分 83A 和第三下调节部分 83B 紧接在带排出孔隙 49( 参考图 13) 之 前被设于带排出端部 44A 上。因此, 通过带排出孔隙 49 排出已打印带 50, 同时已打印带 50 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受到第三上调节部分 83A 和第三下调节部分 83B 限制。然后, 已打 印带 50 被切割机构 17 切割。第三调节部分 83A 和 83B 仅形成在底壳 31B 上。因此, 与顶 壳 31A 和底壳 31B 的配合状态无关, 在已打印带 50 在此处可能由于带进给辊 46 的驱动而 沿着带宽度方向发生位移的位置处, 能够适当地限制已打印带 50 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
     如上所述, 带进给辊 46 在它的下端处包括适于与带驱动轴 100 的凸轮部件 100A 接合的接合肋 46F。具有这种结构的带进给辊 46 被驱动以在沿着带宽度方向的下部中旋 转。因此, 产生沿着向上方向推动带进给辊 46 的力分量, 并且因此特别地在位于带进给辊 46 的下游侧上的带排出孔隙 49 附近, 顶壳 31A 很可能被推起。据此, 如果第三上调节部分 83A 和第三下调节部分 83B 与底壳 31B 一体地形成, 则在已打印带 50 在此处可能由于带进 给辊 46 的驱动而沿着带宽度方向发生位移的位置处, 能够可靠地限制已打印带 50 沿着带 宽度方向的运动。
     在相关技术中, 如上述调节部件 36A 和 36B( 参考图 2) 那样, 限制作为打印介质的 薄膜带 59 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的部件被设于顶壳和底壳上。在此情形中, 能够通过仅仅 使用在模制之后被沿着向上方向 ( 沿着垂直于底壁的方向 ) 拉出的模具制造通过树脂模制 制造的底壳。然而, 如在第一实施例中, 当限制薄膜带 59 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的调节部 分 ( 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81A 和 81B、 第二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82A 和 82B 以及第三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83A 和 83B) 被形成为沿着水平方向凸出时, 不能围绕这些凸出部分沿着向上方 向拉出模具。 据此, 对于对应于这些调节部分的部分, 需要一种能够在模制之后沿着横向方 向 ( 与底壁 30B 平行 ) 拉出的模具。
     参照图 21 到图 24, 通过使用设于臂部 34 的分离壁 33 上的第一调节部分 81 作为 一个实例, 将在下面说明一种用于使用模具制造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 30 的底壳 31B 的方 法。注意在图 21 中的上下方向被定义为模具 400 的竖直方向。在图 21 中的右下方向、 左 上方向、 右上方向和左下方向被分别地定义为模具 400 的前侧、 后侧、 右侧和左侧。
     如在图 21 中所示, 用于模制第一调节部分 81 的模具 400 包括具有基本长方体形 状的基础部分 401 和从基础部分 401 向后和向上凸出的凸出部分 402。基础部分 401 在前 视图中具有与臂下前壁 35B 相同的形状。如在图 22 中所示, 凸出部分 402 的下端位于与设 于分离壁 33 上的第一下调节部分 81B 距底壳 31B 的底表面的高度相同的高度处。此外, 凸 出部分 402 沿着竖直方向的长度等于在第一上调节部分 81A 和第一下调节部分 81B 之间的 距离。
     此外, 凸出部分 402 从基础部分 401 沿着向后方向的凸出长度等于在臂下前壁 35B 和分离壁 33 之间的距离。注意, 如上所述, 与周边部分相比, 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的调节表面 81E 在中央部分处沿着左右方向和沿着竖直方向这两个方向稍微向前凸出。因 此, 如在图 21 和图 22 中所示, 对应于调节表面 81E, 与周边部分相比, 模具 400 的凸出部分 402 的后表面在它的中央部分处沿着左右方向和沿着竖直方向这两个方向稍微凹进。 此外, 如在图 23 中所示, 凸出部分 402 沿着左右方向的长度稍微大于第一上调节部分 81A 的长 度, 并且与在图 23 中未示出的第一下调节部分 81B 的长度相同。注意, 被以相同方式构造 并且能够被沿着横向方向拉出的模具还被用于相应于第二调节部分 82 和第三调节部分 83 的部分。
     当模制底壳 31B 时, 模具 400 被与相应于另一部分的模具一起地设于注塑机器上, 由此形成具有底壳 31B 的形状的空腔。然后, 树脂被填充于空腔中并且硬化以形成底壳 31B。 在这之后, 如在图 24 中所示, 被用于形成第一调节部分 81 的模具 400 被沿着侧向 ( 向 前 ) 方向拉出, 而另一模具被沿着向上方向拉出。底壳 31B 得以以此方式制造。模具出口 孔 850 是此时在于树脂模制期间已经在此处布置模具 400 的凸出部分 402 的部分中形成在 臂下前壁 35B 中的孔。
     因为以此方式使用被沿着横向方向拉出的模具, 所以限制薄膜带 59 沿着带宽度 方向的运动的调节部分 ( 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81A 和 81B、 第二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82A 和 82B 以及第三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83A 和 83B) 能够仅形成在底壳 31B 中。
     当通过使用被沿着向上方向拉出的模具形成底壳 31B 时, 对于相对于底壳 31B 的 底壁 30B 向上延伸的部分而言, 倾斜部分 ( 脱模角度 ) 是必须的, 从而使得模具能够被顺利 地拉出。如果存在这种倾斜部分, 则薄膜带 59 可以在它正被进给时沿着倾斜部分向后或者 向前倾斜。因此, 可能难以在保持与底壁 30B 成直角时进给薄膜带 59。另一方面, 当如上所 述使用被沿着横向方向拉出的模具时, 用于拉出模具的倾斜部分不是必须的。 因此, 能够进 给薄膜带 59, 同时相对于底壁 30B 保持直角。
     另外, 通过使用被沿着横向方向拉出的模具, 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和第 二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2E 和 82F 能够仅形成在底壳 31B 中。与周边部分相比, 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具有其沿着竖直方向的中央部分稍微向前凸出的调节表面 81E。第二 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2E 和 82F 是分别地形成在上端和下端上的阶梯部分。
     通过提供头接收部分 39A 和 39B, 能够改进在被第一到第三调节部分 81 到 83 沿着 带宽度方向适当地限制时进给的薄膜带 59 的打印位置的精度。然而,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 盒 30 可以不设有头接收部分 39A 和 39B。
     此外,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 30 可以并不设有所有的第一到第三调节部分 81 到 83。能够在期望沿着带宽度方向在此处适当地限制作为打印介质的薄膜带 59 的位置处设 置调节部分。例如, 可以仅仅设置第一调节部分 81, 可以仅仅设置第二调节部分 82, 或者可 以仅仅设置第三调节部分 83。可替代地, 可以设置两个调节部分, 例如第一调节部分 81 和 第二调节部分 82, 或者第一调节部分 81 和第三调节部分 83。
     而且, 第一调节部分 81 的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的调节表面 81E 可以不被 构造成使得与周边部分相比沿着竖直方向的中央部分向前凸出。
     在第一实施例中, 带盒壳 31 对应于本发明的 “外壳” 。在第二带卷轴 41 上缠绕的 薄膜带 59 对应于本发明的 “带” 。底壳 31B 的臂下前壁 35B 对应于 “第一壁部” , 分离壁 33 对应于 “第二壁部” , 并且臂后壁 37 对应于 “第三壁部” 。设于分离壁 33 上的第一调节部分 81 的第一上调节部分 81A 和第一下调节部分 81B 对应于 “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第一 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对应于 “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和 “弯曲部分” 。凸起 81D 对 应于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的 “第一下侧连接部” , 并且顶壳 31A 的配合孔 81H 对应于 “第 一上侧连接部” 。
     调节部件 36A 和 36B 对应于 “引导部分” , 并且引导壁 47 对应于 “分离部分” 。设于 分隔壁 43 上的第二调节部分 82 的第二上调节部分 82A 和第二下调节部分 82B 对应于 “第 二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 第二上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2E 和第二下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2F 对应于 “第二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和 “凸起” 。凸起 82D 对应于第二宽度方向调节部分的 “第二下侧连接部” , 并且顶壳 31A 的配合孔 82H 对应于 “第二上侧连接部” 。
     设于带排出端部 44A 上的第三调节部分 83 的第三上调节部分 83A 和第三下调节 部分 83B 对应于 “第三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凸起 83D 对应于第三宽度方向调节部分的 “第 三下侧连接部” , 并且顶壳 31A 的配合孔 83H 对应于 “第三上侧连接部” 。
     < 第二实施例 >
     将参照图 25 说明第二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中, 描述了其中作为打印介质的薄膜 带 59、 被贴附于薄膜带 59 的双面胶带 58 和被用于打印的墨带 60 被安置于带盒 30 中的一 个实例。因此, 用于薄膜带 59 和墨带 60 的两个进给路径被设于臂部 34 中。在第二实施例 中, 将描述这样的实例, 其中仅作为打印介质的热敏纸带 55 被安置于带盒 30 中, 并且仅用 于热敏纸带 55 的一个进给路径被设于臂部 34 中。
     此外, 不象第一实施例,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盒 30 并不设有将由头保持器 74 的头 支撑部分 74A 和 74B 支撑的头接收部分 39A 和 39B( 参考图 3) 和与带盒钩 75 接合的闭锁 部分 38( 参考图 11)。在下文中, 着重于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的结构元件进行说明, 并 且可能省略了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相同或者类似的结构元件的说明。 在下面描述的另一实 施例中, 可能省略了与已被说明的那些相同或者类似的结构元件的说明。
     如在图 25 中所示,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盒 30 中, 仅仅在第一带卷轴 40 上缠绕的热敏纸带 55 被支撑孔以可旋转方式支撑并且被安置于带盒壳 31 中。热敏纸带 55 是具 有贴附有剥离纸的表面的单面胶带。然而, 热敏纸带 55 不必须是单面胶带。当热敏纸带 55 被用作打印介质时, 对于利用热头 10 打印而言, 墨带 60( 参考图 3) 不是必要的。此外, 在 第二实施例中, 已被打印的热敏纸带 55 没有被粘结到双面胶带 58( 参考图 3), 并且被原样 地排出。因此,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盒 30 并不包括被安置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 30 中 的双面胶带 58 和墨带 60。
     在第一实施例中, 如在图 3 和图 9 中所示, 分离壁 33 被设于臂部 34 中。用于薄膜 带 59 的进给路径形成在臂前壁 35 和分离壁 33 之间, 并且用于墨带 60 的进给路径形成在 臂后壁 37 和分离壁 33 之间。在第二实施例中, 如在图 25 中所示, 分离壁 33 未被设于臂部 34 中。因此, 热敏纸带 55 被在臂前壁 35 和臂后壁 37 之间进给, 并且被从出口 34A 朝向开 口 77 排出。
     在第二实施例中, 臂前壁 35( 更加具体地, 臂下前壁 35B) 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相 同的结构, 并且在倾斜部分 34B 的附近在右侧上形成模具出口孔 850。然而, 不象第一实施 例, 第二实施例的臂后壁 37 在面对模具出口孔 850 的位置处包括在第一实施例中设于分离 壁 33 上的第一调节部分 81。
     更加具体地,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臂后壁 37 包括从臂后壁 37 的上端向前凸出的第 一上调节部分 81A, 和在底壁 30B 上形成并且从臂后壁 37 的下端向前凸出的第一下调节部 分 81B。此外,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臂后壁 37 包括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该第一打印 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具有与周边部分相比其中央部分沿着左右方向和沿着竖直方向这两 个方向稍微向前凸出的调节表面 81E。此外, 凸起 81D 被设于第一上调节部分 81A 的上部。 另一方面, 配合孔 81H 在当顶壳 31A 被连接到底壳 31B 时对应于凸起 81D 的位置处被设于 顶壳 31A 的顶壁 30A 中。这些结构元件的细节与图 10 所示的那些相同。
     当使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盒 30 执行打印时, 经由带驱动轴 100 驱动以旋转的带 进给辊 46 通过与可移动进给辊 14 相一致地移动而从第一带卷轴 40 拉出热敏纸带 55。已 被从第一带卷轴 40 拉出的热敏纸带 55 使得它的方向被设于带盒壳 31 的右前部分上的导 销 34G 改变为向左, 并且在热敏纸带 55 被进给到臂部 34 中的同时热敏纸带 55 的下端受到 调节件 34F 限制。
     在臂部 34 中, 以与图 10 所示第一实施例的第一调节部分 81 类似的方式, 在进给 热敏纸带 55 的同时, 热敏纸带 55 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受到设于臂后壁 37 上的第一上调 节部分 81A 和第一下调节部分 81B 限制, 并且热敏纸带 55 的朝向打印表面侧的运动受到第 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限制。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具有沿着左右方向的光滑 隆起。因此, 热敏纸带 55 被朝向头插入部 39 侧弯曲, 并且被从出口 34A 排出。此外, 第一 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在沿着竖直方向的中央部分处稍微向前凸出。因此, 热敏纸带 55 的张力集中于沿着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上。结果, 热敏纸带 55 能够被稳定地进给。
     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81A 和 81B 以及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仅形成在底 壳 31B 中。因此, 与顶壳 31A 和底壳 31B 的配合状态无关, 这些部件的尺寸精度得以保证。 因此, 在紧接在打印之前的阶段, 能够适当地限制作为打印介质的热敏纸带 55 沿着带宽度 方向的运动和热敏纸带 55 朝向打印表面侧的运动。因此, 沿着竖直方向利用热头 10 打印 的中心位置和热敏纸带 55 沿着带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能够特别准确地相互匹配。另外, 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81A 和 81B 以及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被设于传统上设于带盒 30 中的臂部 34 的臂后壁 37 上。因此, 空间使用没有浪费。
     已被从臂部 34 的出口 34A 排出的热敏纸带 55 被供应到开口 77, 并且被在热头 10 和压辊 15 之间进给。然后, 热头 10 将字符打印到热敏纸带 55 的打印表面上。在这之后, 彼此相一致地移动的带进给辊 46 和可移动进给辊 14 朝向带排出孔隙 49 进一步进给已被 打印的热敏纸带 55。然后, 已被打印的热敏纸带 55 被切割机构 17 切割。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盒 30 并不包括在第一实施例中设于分隔壁 43 的前端上的第 二调节部分 82, 和在第一实施例中设于带排出端部 44A 上的第三调节部分 83。然而, 根据 本实施例的带盒 30 可以包括第二调节部分 82 和第三调节部分 83 之一或这两者。
     在第二实施例中, 在第一带卷轴 40 上缠绕的热敏纸带 55 对应于本发明的 “带” 。 底壳 31B 的臂下前壁 35B 对应于 “第一壁部” , 并且臂后壁 37 对应于 “第二壁部” 。设于分 离壁 33 上的第一调节部分 81 的第一上调节部分 81A 和第一下调节部分 81B 对应于 “第一 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对应于 “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和 “弯曲部分” 。凸起 81D 对应于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的 “第一下侧连接部” , 并且顶壳 31A 的配合孔 81H 对应于 “第一上侧连接部” 。 < 第三实施例 >
     将参照图 26 到图 29 说明第三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 带式打印机 1 的头保持器 74 包括位于热头 10 的插入位置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上的两个位置处的两个头支撑部分 74A 和 74B。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盒 30 中, 对应于头支撑部分 74A 和 74B, 头接收部分 39A 和 39B 被设于面向头插入部 39 的两个位置处。 在第三实施例中, 将描述这样的实例, 其中带盒 30 的支撑部分仅仅被设于头保持器 74 的上游侧并且带盒 30 还设有位于面向头插入部 39 的位置处的一个支撑接收部分。
     首先, 将说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式打印机 1。如在图 26 和图 27 中所示, 根据第 三实施例的头保持器 74 是板形部件, 该板形部件被如此设置, 使得它从盒容纳部 8 的空腔 8A 的底表面向上延伸。更加具体地, 如在图 29 中所示, 头保持器 74 包括底座部分 74C 和头 固定部分 74D。底座部分 74C 被固定到空腔 8A 的底表面。头固定部分 74D 从底座部分 74C 基本被以直角弯曲, 并且从空腔 8A 的底表面向上延伸。头保持器 74 被布置在空腔 8A 中, 使得当带盒 30 已被安装时头保持器 74 与头插入部 39 相对。
     如在图 26 中所示, 不象第一实施例 ( 参考图 3),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头保持器 74 具 有比头插入部 39 沿着纵向方向 ( 左右方向 ) 的长度更短的沿着左右方向的长度。因此, 头 头保持器 74 自身并 保持器 74 能够被完全地布置在头插入部 39 的内部。在第三实施例中, 不包括确定带盒 30 沿着竖直方向的位置并且从下方支撑带盒 30 的支撑部分。相反, 如在 图 26 中所示, 邻近于头保持器 74 的右侧设置上游支撑销 104。
     上游支撑销 104 是从空腔 8A 向上延伸的柱形部件。当带盒 30 被安装于带式打印 机 1 中时, 柱形部件的顶表面与带盒 30 的上游接收部分 39A( 将在以后描述 ) 接触, 由此从 下方支撑带盒 30。 据此, 如在图 27 中所示, 上游支撑销 104 的直径稍微小于矩形的短边, 该 矩形是带盒 30 的上游接收部分 39A 的平面形状。
     接下来, 将说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盒 30。如在图 27 和图 28 中所示, 根据本实 施例的带盒壳 31 在相对于热头 10 沿着带进给方向的上游侧上面向头插入部 39 的位置处
     包括上游接收部分 39A。上游接收部分 39A 是设于底壁 30B 中的凹口。另一方面, 用作支 撑接收部分的凹口被设于下游侧。第三实施例的带盒 30 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那 些相同。更加具体地,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盒 30 还包括设于臂部 34 的分离壁 33 上的第一 调节部分 81( 在图 27 中仅仅示出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81A 和 81B)、 设于分隔壁 43 的前 端上的第二调节部分 82( 在图 27 中仅仅示出第二上调节部分 82A)、 和设于带排出端部 44A 上的第三调节部分 83( 在图 27 中仅仅示出第三上调节部分 83A)。
     接下来, 将参照图 26 和图 29 说明当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盒 30 被安装于带式打印 机 1 中时带盒 30 和带式打印机 1 的操作。注意, 为了简化图示, 在图 29 中未示出臂部 34 的模具出口孔 850。
     当带盒 30 被安装于盒容纳部 8 中时, 带盒 30 被从上方竖直地插入从而带盒 30 的 底壁 30B 与空腔 8A 的底表面相对。带盒 30 被如此插入, 使得如在图 26 中所示从空腔 8A 的底表面凸出的头保持器 74、 墨带拾取轴 95 和带驱动轴 100 被分别地配合到头插入部 39、 墨带拾取卷轴 44 和带进给辊 46 的轴孔中。上述上游支撑销 104 被设于头保持器 74 的右 侧。此外, 上游接收部分 39A 被设于带盒 30 中的相应位置处, 更加具体地, 被设于面对头插 入部 39 并且在头插入部 39 的右侧上的位置处。
     因此, 当使用者向下推动带盒 30 时, 如在图 29 中所示, 带盒 30 的上游接收部分 39A 与上游支撑销 104 的顶表面形成接触, 并且上游接收部分 39A 沿着向下方向超过该点的 运动受到限制。带盒 30 被保持在其中上游接收部分 39A 被上游支撑销 104 从下方支撑的 状态中。
     以此方式, 在紧接在于此处在作为打印介质的薄膜带 59 上执行打印的位置之前 的位置处,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盒 30 包括上游接收部分 39A。 结果, 能够在用于匹配沿着竖 直方向利用热头 10 打印的中心位置和薄膜带 59 沿着带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的最有效的位 置处实现沿着竖直方向的定位。
     当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带盒 30 已被安装于带式打印机 1 中之后执行打印时, 带盒 30 和带式打印机 1 的操作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相同。以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方式, 根据第三 实施例的带盒 30 不需要设有所有的第一到第三调节部分 81 到 83。换言之, 带盒 30 可以包 括第一到第三调节部分 81 到 83 中的至少一个。
     在第三实施例中, 在第二带卷轴 41 上缠绕的薄膜带 59 对应于本发明的 “带” 。底 壳 31B 的臂下前壁 35B 对应于 “第一壁部” , 分离壁 33 对应于 “第二壁部” , 并且臂后壁 37 对 应于 “第三壁部” 。设于分离壁 33 上的第一调节部分 81 的第一上调节部分 81A 和第一下调 节部分 81B 对应于 “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1C 对应于 “第一 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和 “弯曲部分” 。凸起 81D 对应于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的 “第一下 侧连接部” , 并且顶壳 31A 的配合孔 81H 对应于 “第一上侧连接部” 。
     调节部件 36A 和 36B 对应于 “引导部分” , 并且引导壁 47 对应于 “分离部分” 。设于 分隔壁 43 上的第二调节部分 82 的第二上调节部分 82A 和第二下调节部分 82B 对应于 “第 二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 第二上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2E 和第二下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82F 对应于 “第二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 和 “凸起” 。凸起 82D 对应于第二宽度方向调节部分的 “第一下侧连接部” , 并且顶壳 31A 的配合孔 82H 对应于 “第一上侧连接部” 。
     设于带排出端部 44A 上的第三调节部分 83 的第三上调节部分 83A 和第三下调节部分 83B 对应于 “第三宽度方向调节部分” 。凸起 83D 对应于第三宽度方向调节部分的 “第 三下侧连接部” , 并且顶壳 31A 的配合孔 83H 对应于 “第三上侧连接部” 。
     本发明的带盒 30 不限于在上述实施例中的那些, 并且当然可以作出各种修改和 改变。例如, 在上述实施例中, 说明了其中凸起 81D 到 83D 在第一到第三调节部分 81 到 83 中被设于第一到第三上调节部分 81A 到 83A 的上部的实例。此外, 在顶壳 31A 的顶壁 30A 中, 穿透顶壁 30A 的配合孔 81H 到 83H 被设于当顶壳 31A 被连接到底壳 31B 时对应于相应 的凸起 81D 到 83D 的位置处。然而, 只要在下侧连接部 ( 被设于第一到第三上调节部分 81A 到 83A 的上部 ) 和上侧连接部 ( 在当顶壳 31A 被连接到底壳 31B 时对应于下侧连接部的位 置处被设于顶壁 31A) 之间建立配合关系就足够。下和上侧连接部不必须是凸起和配合孔。
     参照图 30 到图 32, 将在下面描述能够采用的下侧连接部和上侧连接部的组合的 实例。在图 30 到图 32 所示实例中, 下侧连接部被设于第一上调节部分 81A 的上部, 并且上 侧连接部在当顶壳 31A 被连接到底壳 31B 时对应于下侧连接部的位置处被设于顶壳 31A。
     在图 30 所示实例中, 在设于底壳 31B 中的第一调节部分 81 中, 凸起 81G 形成在第 一上调节部分 81A 的上部。凸起 81G 比顶壳 31A 的顶壁 30A 的厚度更短。凹口 81J 在当顶 壳 31A 被连接到底壳 31B 时对应于凸起 81G 的位置处形成在顶壳 31A 的顶壁 30A 中。 因此, 当顶壳 31A 被连接到底壳 31B 时, 底壳 31B 的凸起 81G 被配合到顶壳 31A 的凹口 81J 中, 由 此将顶壳 31A 和底壳 31B 固定到一起。
     在图 31 所示实例中, 在设于底壳 31B 中的第一调节部分 81 中, 作为通孔的配合孔 81M 形成在第一上调节部分 81A 中。凸起 81K 在当顶壳 31A 被连接到底壳 31B 时对应于配 合孔 81M 的位置处形成在顶壳 31A 的顶壁 30A 的下表面上。因此, 当顶壳 31A 被连接到底 壳 31B 时, 顶壳 31A 的凸起 81K 被配合到底壳 31B 的配合孔 81M 中, 由此将顶壳 31A 和底壳 31B 固定到一起。
     在图 32 所示实例中, 在设于底壳 31B 中的第一调节部分 81 中, 凹口 81F 形成在第 一上调节部分 81A 的上部中。凸起 81N 在当顶壳 31A 被连接到底壳 31B 时对应于凹口 81F 的位置处形成在顶壳 31A 的顶壁 30A 的下表面上。因此, 当顶壳 31A 被连接到底壳 31B 时, 顶壳 31A 的凸起 81N 被配合到底壳 31B 的凹口 81F 中, 由此将顶壳 31A 和底壳 31B 固定到 一起。
     虽然在图 30 到图 32 中作为一个实例使用第一调节部分 81, 但是可以为第二调节 部分 82 和第三调节部分 83 采用类似的组合。

带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带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带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带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盒.pdf(5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盒。在底壳(31B)的臂部(34)中,用于薄膜带(59)的进给路径形成在臂下前壁(35B)和分离壁(33)之间。在分离壁(33)的左端部分处,设置用于限制薄膜带(59)沿着带宽度方向的运动的第一宽度方向调节部分(81A)和(81B)和用于限制薄膜带(59)朝向打印表面侧的运动的第一打印表面侧调节部分(81C)。凸起(81D)被设于第一上调节部分(81A)的上部。凸起(81D)被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印刷;排版机;打字机;模印机〔4〕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