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视镜.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804134 上传时间:2018-03-1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81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223516.1

申请日:

2009.11.19

公开号:

CN101758797A

公开日:

2010.06.3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R 1/06申请日:20091119|||公开

IPC分类号:

B60R1/06

主分类号:

B60R1/06

申请人:

株式会社村上开明堂

发明人:

杉山正幸

地址:

日本静冈县

优先权:

2008.12.24 JP 2008-326781; 2009.03.31 JP 2009-085047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77

代理人:

刘新宇;张会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了抑制在车辆行驶时因通过镜座和镜框之间的间隙的气流而产生的风哨音的车辆用的后视镜。后视镜(10)是在镜座(12)上支承有转动自如的镜框(14)而构成的。在镜框(14)的与镜座12的朝上面(16)相面对并能相对于朝上面(16)旋转的朝下面(20)上,形成有凹部(20b)。在凹部(20b)的整个区域形成有突起(24)。突起(24)突出到比朝下面(20)的上述凹部(20b)的外侧部分更为接近镜座(12)的朝上面(16)的位置。凹部(20b)的前边缘(20ba)的截面被带有圆弧地形成。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后视镜,其包括:
安装在车门上的镜座;
竖立设置在该镜座的朝上面上的旋转轴;
以及镜框,该镜框转动自如地安装在该旋转轴上并在收纳位置与复位位置之间进行移位,
上述镜座的朝上面和上述镜框的与该朝上面相面对的朝下面隔着间隙相面对并且二者能绕上述旋转轴相对旋转,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镜框的与上述镜座的朝上面相向的朝下面上形成有凹部,在该凹部内分散配置有突起。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起突出到比上述镜框的朝下面的上述凹部的外侧部分更靠近上述镜座的朝上面的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起比上述镜框的朝下面的上述凹部的外侧部分更为突出的长度,被设定为大于或等于上述突起的顶端部与上述镜座的朝上面之间的距离。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突起呈格子状排列。

5.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突起呈格子状排列。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突起呈格子状排列。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的在上述镜框处于复位位置时处于车辆前方侧的前边缘的截面,被带有圆弧地形成。

8.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的在上述镜框处于复位位置时处于车辆前方侧的前边缘的截面,被带有圆弧地形成。

9.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的在上述镜框处于复位位置时处于车辆前方侧的前边缘的截面,被带有圆弧地形成。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以围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式形成在上述镜框的朝下面上。

11.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以围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式形成在上述镜框的朝下面上。

12.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凹部以围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式形成在上述镜框的朝下面上。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起配置在上述凹部的整个区域。

1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起配置在上述凹部的整个区域。

1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起配置在上述凹部的整个区域。

说明书

后视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的后视镜,是实现了抑制在车辆行驶时因通过后视镜的镜座和镜框之间的间隙的气流而产生的风噪声的、特别是抑制风哨音的后视镜。
背景技术
后视镜构成为:通常将镜座安装在车门上,在该镜座的朝上面竖立设有旋转轴,在旋转轴上支承有转动自如的镜框,可通过手动或电动使镜框绕旋转轴转动而使镜框在收纳位置(非使用位置)和复位位置(使用位置)之间进行移位。这种结构的后视镜存在如下问题:镜座的朝上面和镜框的与该朝上面相面对的朝下面之间隔着间隙地相面对,因此在车辆行驶时会由通过该间隙的气流产生令人不舒服的风哨音。该风哨音是由于通过上述间隙的气流为层流而产生的。
下述的专利文件1记载有实现了对在车辆行驶时因通过镜座和镜框之间的间隙的气流而产生的风哨音进行抑制的现有技术。专利文件1所述的技术如下所述:通过在镜框或镜座的对着间隙的面上形成多个凹坑(凹陷),通过这些凹坑使通过间隙的气流紊乱而形成紊流来抑制风哨音。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508088号公报
根据专利文件1所述的技术,抑制风哨音的效果容易受到间隙变动的影响。该间隙只要稍微变大,就会使通过间隙的气流成为层流,也就得不到抑制风哨音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与上述专利文件1所述的结构不同的构造来实现了抑制在车辆行驶时因通过后视镜的镜座和镜框之间的间隙的气流而产生的风哨音的后视镜。
本发明的后视镜包括:安装在车门上的镜座;在该镜座的朝上面上竖立设置的旋转轴;以及镜框,其转动自如地支承在该旋转轴上并在收纳位置和复位位置之间进行移位,上述镜座的朝上面和上述镜框的与上述镜座的朝上面相面对的朝下面隔着间隙地相面对并且二者可绕上述旋转轴相对旋转,其中,在上述镜框的与上述镜座的朝上面相面对的朝下面上形成有凹部,在该凹部内分散配置有突起。
采用本发明,在镜框的与镜座的朝上面相面对的朝下面上配置了突起,因此在车辆行驶时通过镜座和镜框之间的间隙的气流会与突起发生碰撞而成为紊流。产生的风哨音在频率特性上的峰值因紊流而降低,从而风哨音被抑制。特别是采用本发明,在镜框的朝下面上形成了凹部,在该凹部配置了突起,因此相能应地增加该突起的长度来促进紊流的产生,加强了抑制风哨音的效果。此外,在镜框的朝下面形成凹部,在该凹部配置了突起,因此,从外侧观察后视镜时,凹部被其周围的部分遮蔽,可以使镜座和镜框之间的间隙与现有的后视镜的间隙相同,不会影响外观的美观。
在本发明中,上述突起可以突出到比上述镜框的朝下面的上述凹部的外侧部分更靠近上述镜座的朝上面的位置。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在车辆行驶时通过镜框和镜座之间的间隙的气流高效率地与突起进行碰撞。这种情况下,上述突起的比上述镜框的朝下面的上述凹部的外侧部分更为突出的长度,能够被设定为与上述突起的顶端部和上述镜座的朝上面之间的距离相同或比该距离大。这样一来,相对于镜框的朝下面的上述凹部的外侧部分和镜座的朝上面之间的距离,突起能以足够的比例,比镜框的朝下面的上述凹部的外侧部分更为朝该朝上面突出,因此就能够使在车辆行驶时通过镜框和镜座之间的间隙的气流更高效率地与突起进行碰撞。因此不易受到该间隙的大小的变动的影响,该间隙即使变大些,也能够维持抑制风哨音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上述多个突起能够呈格子状排列。这样一来,能够使在车辆行驶时通过上述间隙的气流与呈格子状排列的突起反复碰撞,因此能够使紊流保持稳定而能得到抑制风哨音的效果。例如,该格子状排列可以是从车辆前后方向看来呈交错状的。这样,在车辆行驶时通过上述间隙的气流在呈交错状配置的突起间蛇形(蜿蜒曲折)流动(参考图4),因此与纵横排列突起的情况相比,交错状的突起更能促进紊流而得到较好的抑制风哨音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上述凹部的在上述镜框处于复位位置时处于车辆前方侧的前边缘的截面,被带有圆弧地形成。这样一来,与凹部的前边缘的截面呈带棱角的形状相比,带圆弧的形状能够减小在车辆行驶时该边缘处的气压变化,将通过上述间隙的气流顺畅地引入突起的根部,能够使气流高效率地与突起碰撞。因此,不易受到该间隙的大小的变化的影响,该间隙即使变大些,也能够维持抑制风哨音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上述凹部能够以围着上述旋转轴的方式形成在上述镜框的朝下面上。这样一来,能使在车辆行驶时通过镜框和镜座之间的间隙的气流在旋转轴的周围的区域产生紊流,能得到较强的抑制风哨音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上述突起能够配置在上述凹部的整个区域。这样一来,能够在凹部的整个区域产生紊流,能得到较强的抑制风哨音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是图5的B部的放大图。
图2是镜框14处于复位位置而从车前方观察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左侧用后视镜10的立体图。
图3是从朝下面20一侧观察到的图2的后视镜10的镜框14的立体图。
图4是从正面观察到的图3的镜框14的朝下面20的放大图。
图5是图2的后视镜10的A-A剖视图。
图6是从与图1相同剖面位置观察到的图2的后视镜的剖视图,表示车辆行驶时的气流。
图7是从朝下面20侧观察到的、比较例的不具有凹部和突起的后视镜36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具有图7的镜框36的比较例的后视镜38的主要部分的图,是在与图5相同的剖面位置观察到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2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后视镜10与图8所示的比较例的后视镜38的风噪声的测量结果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2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后视镜(左侧用)处于复位位置的状态。该后视镜10具有镜座12和镜框14。镜座12包括:安装在车门上的车门安装部12a;以及从车门安装部12a的下部向横向突出而形成的旋转台12b。在构成旋转台12b上表面的朝上面16上,垂直地竖立设置有旋转轴18(图5)。配置在镜框14内的框架30(图5)与旋转轴18连结,并可通过手动或电动绕旋转轴18旋转。框架30上安装有电动收纳用的电动驱动机构(为电动收纳的方式时)、后视镜主体等(均未图示)。镜框14也安装在框架30上。因此,镜框14与框架30一起绕旋转轴18转动,在收纳位置和复位位置之间进行移位。
图3表示从下方观察到的镜框14。在镜框14的下表面构成有与镜座12的朝上面16相面对并与朝上面16相对旋转的朝下面20。在朝下面20上,在该朝下面20的整个外周缘部留有规定宽度的缘部20a,在缘部20a的内侧形成有规定深度的凹部20b。在凹部20b的中央部开口有供旋转轴18穿过(图5)的孔22。在凹部20b的整个区域内分散配置有突起24。图4是朝下面20的放大图。从车辆前后方向看来突起24呈交错状排列的格子状。
凹部20b和突起24是在注塑成型镜框14时与镜框14一体地注塑成型而形成的。因此,与制造没有凹部20b和突起24的现有镜框的情况相比,只要在镜框的注塑成型用模具上增加用于成型凹部20b和突起24的凹凸即可。不需要准备增加部件来作为抑制风哨音的对策。
图5表示图2的A-A剖视图。旋转轴18通过多根螺钉竖立固定在镜座12的旋转台12b上。框架30与旋转轴18连接并被旋转轴18支承,该框架30可绕旋转轴18旋转。镜框14安装在框架30上,与框架30一起沿绕旋转轴18的方向旋转而在收纳位置和复位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之间进行移位。
图1是图5的B部的放大图。镜座12的旋转台12b的朝上面16由平滑的平面构成。镜框14的朝下面20由具有凹部20b及突起24的平面构成。朝上面16和朝下面20隔着间隙32相面对。凹部20b的外周缘部的边缘20b a的截面在边缘20ba的整周上都是带有圆弧地形成。镜框14的车辆前方侧的面14a的下端部的边缘14b的截面也带有圆弧地形成。
在图1中,尺寸a、b、c分别表示如下内容。
·尺寸a:镜框14的朝下面20的基准面(缘部20a的顶面所属的面)与镜座12的朝上面16之间的距离
·尺寸b:突起24的顶端部与镜座12的朝上面16之间的距离
·尺寸c:镜框14的朝下面20的基准面与突起24的顶端部之间的距离(突起24从镜框14的朝下面20的基准面突出的长度)
尺寸a、b、c被设定为以下的(1)(2)式的关系。
a=b+c...(1)
c≥b  ...(2)
即、式(1)表示突起24从朝下面20的基准面突出到接近于朝上面16但又未到达朝上面16的位置(突起24的顶端部自朝上面16浮出的位置)。式(2)表示突起24从朝下面20的基准面突出的长度c被设定为大于或等于突起24的顶端部和镜座的朝上面16之间的距离b。尺寸a是与现有的后视镜中的镜座的朝上面和镜框的朝下面之间的间隙相等的尺寸,例如能够将尺寸a设定为0.7mm左右。尺寸b是用于使突起24的顶端部不与镜座12的朝上面16接触的余量。考虑了安装误差及由后视镜反复进行收纳动作而造成的零件间的磨损所导致的尺寸变化等,能够将尺寸b设定为例如0.3mm左右。在将尺寸a、b分别设定为上述值的情况下,尺寸c为0.4mm,能够使通过间隙32的气流与突起24高效率地冲撞。另外,凹部20b不会有损后视镜10的外观,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任意地设定凹部20b的深度(凹部20b相对于镜座14的朝下面20的基准面的深度)。例如,凹部20b的深度能够设定为0.5~2.0mm左右。
对上述结构的后视镜10的作用进行说明。图6是以箭头S表示与图1相同的剖面位置观察到的车辆行驶时通过间隙32的气流。随着车辆行驶而产生的风在吹到后视镜10的车辆前方侧的面上后,再流入开口于镜框14的车辆前方侧的面14a与镜座12的旋转台12b的车辆前方侧面12ba之间的狭缝34。此时,构成狭缝34的上下两边缘14b、12bb的截面都带有圆弧地形成,因此气流顺畅地流入狭缝34中。由于凹部20b的前缘侧的边缘20b a的截面带有圆弧地形成,因此流入狭缝34中的气流S顺畅地流入凹部20b并被引导到突起24的根部。
引导到突起24的根部的气流S与多个突起24反复碰撞,如上述箭头S所示那样地成为紊流。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下,突起24从车辆前后方向看来排列成交错排列的格子状,因此与从车辆前后方向看来排列成纵横排列的格子状的情况相比,更能促成紊流。在图4中以箭头S表示俯视观察到的紊流。由于该紊流S,通过朝上面16和朝下面20之间的间隙32的气流流速下降,产生的风哨音在频率特性上的峰值被降低,风哨音得到抑制。
为了确认本发明的后视镜10的风哨音的抑制效果,分别测量了本发明的后视镜10的风噪声和不具有凹部及突起的比较例的后视镜的风噪声。图7表示不具有凹部及突起的比较例的镜框36,图8表示具有该镜框36的比较例的后视镜38的主要部分。该比较例的后视镜38除了在镜框36上不具有凹部和突起之外,具有与本发明的后视镜10相同的结构。该后视镜38中,由隔着间隙32相面对的朝上面16和朝下面20均为平滑的平面。因此,车辆行驶时通过间隙32的气流成为层流,易引起风哨音。图9为两后视镜的风噪声的测量结果。该测量是在汽车以时速80km/h行驶时、针对每个频率成分(1/3oct)测量产生的音压级。试样A是比较例的音压级。试样B是本发明的后视镜10的音压级。根据该实验结果,比较例在5000~7000Hz附近产生相当于风哨音的峰值。相对于比较例,本发明的后视镜10的峰值被降低,风哨音得到抑制。

后视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后视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后视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后视镜.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视镜.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了抑制在车辆行驶时因通过镜座和镜框之间的间隙的气流而产生的风哨音的车辆用的后视镜。后视镜(10)是在镜座(12)上支承有转动自如的镜框(14)而构成的。在镜框(14)的与镜座12的朝上面(16)相面对并能相对于朝上面(16)旋转的朝下面(20)上,形成有凹部(20b)。在凹部(20b)的整个区域形成有突起(24)。突起(24)突出到比朝下面(20)的上述凹部(20b)的外侧部分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