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8040567 上传时间:2019-12-1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26.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424019.X

申请日:

20121023

公开号:

CN102908499B

公开日:

20140402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K36/8965,A61P27/02,A61K33/06

主分类号:

A61K36/8965,A61P27/02,A61K33/06

申请人:

杨水华

发明人:

杨水华

地址:

264400 山东省文登市米山东路西3号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

优先权:

CN201210424019A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组成:黄连3~5g、黄芩6~10g、山栀子6~10g、千里光6~9g、北寒水石6~9g、薄荷6~8g、桑叶6~9g、谷精草6~9g、蔓荆子6~9g、天冬6~10g、玄参8~10g、生地黄6~10g、柏子仁6~10g、陈皮8~10g、赤芍6~9g、茜草6~8g、木通6~8g、甘草4~6g。本发明中药的有益效果是:泻火解毒,滋阴凉血、行气活血。该药疗效好、疗程短,缓解率高,成本低,无毒副作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制成:黄连3~5g、黄芩6~10g、山栀子6~10g、千里光6~9g、北寒水石6~9g、薄荷6~8g、桑叶6~9g、谷精草6~9g、蔓荆子6~9g、天冬6~10g、玄参8~10g、生地黄6~10g、柏子仁6~10g、陈皮8~10g、赤芍6~9g、茜草6~8g、木通6~8g、甘草4~6g。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 

众所周知,火疳,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火疡。以白睛深部向外突起呈暗红色颗粒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火疳多因心肺热毒火邪,从内而发上攻于目,滞积白睛、出现痒或红赤疼痛,羞明流泪,视物不清,甚至影响黑睛、瞳神发生病变,严重者可失明。目前常用氧氟沙星眼药水点眼,治标不治本,疾病易反复发作,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了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中药的有益效果是:泻火解毒,滋阴凉血、行气活血。临床上根据不同的证型辨证施治。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技术上的不足,提供一种疗效好、疗程短,缓解率高,成本低,无毒副作用的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 

为了上述目的,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组成:黄连3~5g、黄芩6~10g、山栀子6~10g、千里光6~9g、北寒水石6~9g、薄荷6~8g、桑叶6~9g、谷精草6~9g、蔓荆子6~9g、天冬6~10g、玄参8~109、生地黄6~10g、柏子仁6~10g、陈皮8~10g、赤芍6~9g、茜草6~8g、木通6~8g、甘草4~6g。 

本发明中的黄连味苦,性寒,无毒。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心》云:泻心经之火,眼暴赤肿及诸疮,须用之。现代研究,具有解毒、抗炎、解热的作用。黄芩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杀虫,明目。治各种急性炎症性疾病,风火赤眼,目翳......。《本草汇言》:上焦之火,山桅可降,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两药配伍,可散热明目。现代研究,黄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的作用。山栀子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凉血。《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千里光性寒,味苦。清热解毒,明目,止痒等功效。多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疹疮疖。《百草镜》:治目不清,去红丝白障,迎风流泪。现代研究,具有抗菌作用。北寒水石味辛、咸、性寒。归心、胃、肾经。功能与主治:清热降火、利窍、消肿。薄荷味辛,性凉。入肺经、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配合桑叶、菊花、蔓荆子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桑叶味苦、甘、性寒。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纲目》: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谷精草味辛甘,性凉。祛风散热,明目退翳。用于风热目赤肿痛、羞明、眼生翳膜。《本草纲目》:“谷精草体轻性浮,能上行阳明分野。凡治目中诸病,加而用之,甚良。蔓荆子味辛、苦,性微寒。归膀胱、肝、胃经。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天冬味苦,性平。功用主治:滋阴,润燥,清肺,降火。《纲目》:润燥滋阴,清金降火。配玄参,一清一滋,金水相生,养阴润肺,生津止渴。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柏子仁性平味甘。具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的功效。《神农本草经》:“柏实,味甘平,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风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陈皮性温,味辛、味苦。温能行气,辛能发散,苦而泄水。功能主治: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化痰。配赤芍可行气活血。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茜草味苦,性寒。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祛瘀,通经,镇咳,祛痰。木通性味苦、性寒。入心经、小肠经、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活血通脉,该品能上清心经之火,下泄小肠之热。常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以上药物配伍、相得益彰。 

本发明遵循中医的处方原则,水煎服用,经多年临床应用验证,有效率95%以上,治愈率85%以上,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制成:黄连3~5g、黄芩6~10g、山栀子6~10g、千里光6~9g、北寒水石6~9g、薄荷6~8g、桑叶6~9g、谷精草6~9g、蔓荆子6~9g、天冬6~10g、玄参8~10g、生地黄6~10g、柏子仁6~10g、陈皮8~10g、赤芍6~9g、茜草6~8g、木通6~8g、甘草4~6g。 

实施例2: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制成:黄连3~4g、黄芩6~8g、山栀子6~8g、千里光7~9g、北寒水石6~8g、薄荷6~7g、桑叶6~8g、谷精草6~8g、蔓荆子6~8g、天冬6~9g、玄参9~10g、生地黄6~9g、柏子仁6~9g、陈皮8~9g、赤芍6~8g、茜草6~7g、木通6~7g、甘草4~6g。 

临床疗效总结: 

一、一般资料:本方多年来在临床应用广泛,治疗上百例患者,疗效频佳。 

二、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初起患眼涩痛,羞明流泪,视物欠佳。检视眼部,白睛深部向外突起一紫红色结节,其形或圆或椭圆,大小不等,推之不移,压痛明显,隆起之结节可由小渐渐增大,周围布有紫赤血脉,一般很少溃破,病程缓慢,容易复发。其疼痛、羞明流泪、视物不清等,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单眼发病者多,也有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者。 

三、服药方法:水煎服、成人每日1剂、每剂煎200ml,早、晚分服。 

四、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好转:临床症状改善。 

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五、治疗效果:本发明多年来在临床应用,有效率在95%以上,治愈率在85%以上。 

六、典型病例 

1、王XX,女,32岁,2009年6月就诊。主诉右眼涩痛,羞明流泪,继之左右眼发红3天,经在我院门诊给予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口服双氯酚酸钾片5天好转后又反复。查体:眼部,白睛深部向外突起一紫红色结节,其形或圆或椭圆,大小不等,推之不移,压痛明显。患者要求服本发明中药10剂,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2、宋XX,女,35岁,2010年10月就诊,主诉两眼不适或疼痛,伴有视力略微减退5天,在当地村医给予消炎痛,涂红霉素眼膏1周效果不佳。查体:双眼虹膜炎症,患者要求服本发明中药15剂,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至今未复发。 

3、时XX,男,27岁,2011年4月就诊。主诉10天前出现痒或红赤疼痛,羞明流泪,经视物不清。查体:双眼红赤,推之疼痛,视力减退。患者要求服本发明中药20剂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随访未再复发。 

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2908499 B (45)授权公告日 2014.04.02 CN 102908499 B (21)申请号 201210424019.X (22)申请日 2012.10.23 A61K 36/8965(2006.01) A61P 27/02(2006.01) A61K 33/06(2006.01) (73)专利权人 杨水华 地址 264400 山东省文登市米山东路西 3 号 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 (72)发明人 杨水华 CN 1340352 A,2002.03.20, CN 102274354 A,2011.12.14, CN 101648018 A,2010.02。

2、.17, 姚立新等 . 辨证治疗火疳 .河北中 医 .2001, 第 23 卷 ( 第 4 期 ), 卞少藩 . 火疳证治举隅 .中国中医眼科杂 志 .1994,( 第 3 期 ), 刘益群 . 中药治疗火疳 10 例临床报道 .江 西中医药 .1984,( 第 01 期 ), 张健 . 火疳症从肺论治 160 例 .湖南中医 学院学报 .1985,( 第 04 期 ), 程晓爽 . 常见眼病的中医诊治第七讲火 疳 .中国乡村医药 .1996, 第 3 卷 ( 第 12 期 ), (54) 发明名称 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 其 特征在于由。

3、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组成 : 黄连 35g、 黄芩610g、 山栀子610g、 千里光6 9g、 北寒水石 6 9g、 薄荷 6 8g、 桑叶 6 9g、 谷精草 6 9g、 蔓荆子 6 9g、 天冬 6 10g、 玄 参 8 10g、 生地黄 6 10g、 柏子仁 6 10g、 陈 皮 8 10g、 赤芍 6 9g、 茜草 6 8g、 木通 6 8g、 甘草 4 6g。本发明中药的有益效果是 : 泻火 解毒, 滋阴凉血、 行气活血。该药疗效好、 疗程短, 缓解率高, 成本低, 无毒副作用。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赵丽娟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1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102908499 B CN 102908499 B 1/1 页 2 1. 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制成 : 黄连 3 5g、 黄芩 6 10g、 山栀子 6 10g、 千里光 6 9g、 北寒水石 6 9g、 薄荷 6 8g、 桑叶 6 9g、 谷精草 6 9g、 蔓荆子 6 9g、 天冬 6 10g、 玄参 8 10g、 生地黄 6 10g、 柏子 仁 6 10g、 陈皮 8 10g、 赤芍 6 9g、 茜草 6 8g、 木通 6 8g、 甘草 4 。

5、6g。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908499 B 2 1/3 页 3 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 0002 众所周知, 火疳, 病名。见 证治准绳杂病 , 又名火疡。以白睛深部向外突起呈 暗红色颗粒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火疳多因心肺热毒火邪, 从内而发上攻于目, 滞积白睛、 出 现痒或红赤疼痛, 羞明流泪, 视物不清, 甚至影响黑睛、 瞳神发生病变, 严重者可失明。目前 常用氧氟沙星眼药水点眼, 治标不治本, 疾病易反复发作,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给患者 带来了不便。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中药的有益效果是 : 泻火解毒, 滋。

6、阴凉血、 行气活血。临床上根据不同的证 型辨证施治。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技术上的不足, 提供一种疗效好、 疗程短, 缓解率高, 成本低, 无毒副作用的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 0005 为了上述目的, 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 药物组成 : 黄连 3 5g、 黄芩 6 10g、 山栀子 6 10g、 千里光 6 9g、 北寒水石 6 9g、 薄荷 6 8g、 桑叶 6 9g、 谷精草 6 9g、 蔓荆子 6 9g、 天冬 6 10g、 玄参 8 109、 生 地黄 6 10g、 柏子仁 6 10g、 陈皮 8 10g、 赤芍 6 9。

7、g、 茜草 6 8g、 木通 6 8g、 甘草 4 6g。 0006 本发明中的黄连味苦, 性寒, 无毒。功能主治 :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 满心火亢盛, 心烦不寐, 血热吐衄, 目赤, 牙痛, 消渴, 痈肿疔疮。 心 云 : 泻心经之火, 眼暴 赤肿及诸疮, 须用之。现代研究, 具有解毒、 抗炎、 解热的作用。黄芩味苦, 性寒。功能主治 : 清热, 解毒, 杀虫, 明目。治各种急性炎症性疾病, 风火赤眼, 目翳 。 本草汇言 : 上 焦之火, 山桅可降, 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两药配伍, 可散热明目。现代研究, 黄芩具有抗 菌、 抗病毒、 抗氧化的作用。山栀子味苦, 性寒。功能主。

8、治 : 清热, 泻火, 凉血。 别录 : 疗目 热亦痛, 胸心、 大小肠大热, 心中烦闷, 胃中热气。千里光性寒, 味苦。清热解毒, 明目, 止痒 等功效。多用于风热感冒、 目赤肿痛、 泄泻痢疾、 皮肤湿疹疮疖。 百草镜 : 治目不清, 去红 丝白障, 迎风流泪。现代研究, 具有抗菌作用。北寒水石味辛、 咸、 性寒。归心、 胃、 肾经。功 能与主治 : 清热降火、 利窍、 消肿。薄荷味辛, 性凉。入肺经、 肝经。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 咽透疹, 疏肝行气。配合桑叶、 菊花、 蔓荆子治风热上攻, 头痛目赤。桑叶味苦、 甘、 性寒。功 能主治 : 疏散风热, 清肺润燥, 平肝明目, 凉血止血。。

9、 纲目 : 治劳热咳嗽, 明目, 长发。谷精 草味辛甘, 性凉。祛风散热, 明目退翳。用于风热目赤肿痛、 羞明、 眼生翳膜。 本草纲目 : “谷精草体轻性浮, 能上行阳明分野。凡治目中诸病, 加而用之, 甚良。蔓荆子味辛、 苦, 性微 寒。归膀胱、 肝、 胃经。功能主治 :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 齿龈肿痛、 目赤 多泪、 目暗、 不明、 头晕目眩。天冬味苦, 性平。功用主治 : 滋阴, 润燥, 清肺, 降火。 纲目 : 润燥滋阴, 清金降火。配玄参, 一清一滋, 金水相生, 养阴润肺, 生津止渴。生地黄味甘、 苦, 性寒。功能主治 : 清热凉血, 养阴, 生津。柏子仁性平味。

10、甘。具有养心安神、 润肠通便的功 说 明 书 CN 102908499 B 3 2/3 页 4 效。 神农本草经 :“柏实, 味甘平, 主惊悸, 安五脏, 益气, 除风湿痹, 久服令人润泽, 美色, 耳 目聪明。 ” 陈皮性温, 味辛、 味苦。温能行气, 辛能发散, 苦而泄水。功能主治 : 理气健脾, 调 中, 燥湿, 化痰。配赤芍可行气活血。赤芍味苦, 性微寒。归肝经。功能主治 : 清热凉血, 散 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 吐血衄血, 目赤肿痛, 肝郁胁痛, 经闭痛经, 症瘕腹痛, 跌扑损伤, 痈 肿疮疡。味归经 : 辛, 温。归肺、 胃经。祛风散寒, 通窍止痛, 消肿排脓, 燥湿止带。茜草味。

11、 苦, 性寒。功能主治 : 凉血, 止血, 祛瘀, 通经, 镇咳, 祛痰。木通性味苦、 性寒。入心经、 小肠 经、 膀胱经。功能主治 : 清热利尿、 活血通脉, 该品能上清心经之火, 下泄小肠之热。常治心 火上炎, 口舌生疮, 甘草味甘, 性平。归心、 肺、 脾、 胃经。功能主治 : 补脾益气, 清热解毒, 祛 痰止咳, 缓急止痛, 调和诸药。以上药物配伍、 相得益彰。 0007 本发明遵循中医的处方原则, 水煎服用, 经多年临床应用验证, 有效率 95以上, 治愈率 85以上, 无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08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 0009 实施例 1 : 一种治疗火。

12、疳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 制成 : 黄连 3 5g、 黄芩 6 10g、 山栀子 6 10g、 千里光 6 9g、 北寒水石 6 9g、 薄荷 6 8g、 桑叶 6 9g、 谷精草 6 9g、 蔓荆子 6 9g、 天冬 6 10g、 玄参 8 10g、 生地黄 6 10g、 柏子仁 6 10g、 陈皮 8 10g、 赤芍 6 9g、 茜草 6 8g、 木通 6 8g、 甘草 4 6g。 0010 实施例 2 : 一种治疗火疳的中药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由下列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 制成 : 黄连 3 4g、 黄芩 6 8g、 山栀子 6 8g、 千里光 7 9g、 北寒水。

13、石 6 8g、 薄荷 6 7g、 桑叶 6 8g、 谷精草 6 8g、 蔓荆子 6 8g、 天冬 6 9g、 玄参 9 10g、 生地黄 6 9g、 柏子仁 6 9g、 陈皮 8 9g、 赤芍 6 8g、 茜草 6 7g、 木通 6 7g、 甘草 4 6g。 0011 临床疗效总结 : 0012 一、 一般资料 : 本方多年来在临床应用广泛, 治疗上百例患者, 疗效频佳。 0013 二、 诊断标准 : 临床表现 : 初起患眼涩痛, 羞明流泪, 视物欠佳。检视眼部, 白睛深 部向外突起一紫红色结节, 其形或圆或椭圆, 大小不等, 推之不移, 压痛明显, 隆起之结节可 由小渐渐增大, 周围布有紫赤。

14、血脉, 一般很少溃破, 病程缓慢, 容易复发。 其疼痛、 羞明流泪、 视物不清等, 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单眼发病者多, 也有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者。 0014 三、 服药方法 : 水煎服、 成人每日 1 剂、 每剂煎 200ml, 早、 晚分服。 0015 四、 疗效判断标准 0016 痊愈 :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0017 好转 : 临床症状改善。 0018 无效 : 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0019 五、 治疗效果 : 本发明多年来在临床应用, 有效率在 95以上, 治愈率在 85以 上。 0020 六、 典型病例 0021 1、 王 XX, 女, 32 岁, 2009 年 6 月就诊。。

15、主诉右眼涩痛, 羞明流泪, 继之左右眼发红 3 天, 经在我院门诊给予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 口服双氯酚酸钾片 5 天好转后又反复。查体 : 说 明 书 CN 102908499 B 4 3/3 页 5 眼部, 白睛深部向外突起一紫红色结节, 其形或圆或椭圆, 大小不等, 推之不移, 压痛明显。 患者要求服本发明中药 10 剂,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0022 2、 宋 XX, 女, 35 岁, 2010 年 10 月就诊, 主诉两眼不适或疼痛, 伴有视力略微减退 5 天, 在当地村医给予消炎痛, 涂红霉素眼膏1周效果不佳。 查体 : 双眼虹膜炎症, 患者要求服 本发明中药 15 剂,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至今未复发。 0023 3、 时 XX, 男, 27 岁, 2011 年 4 月就诊。主诉 10 天前出现痒或红赤疼痛, 羞明流泪, 经视物不清。查体 : 双眼红赤, 推之疼痛, 视力减退。患者要求服本发明中药 20 剂后, 临床 症状完全消失, 随访未再复发。 说 明 书 CN 102908499 B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