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794605 上传时间:2018-03-12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094290.5

申请日:

2008.04.25

公开号:

CN101565019A

公开日:

2009.10.28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60R 1/06公开日:20091028|||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0R1/06; B60R1/10; B60R1/064

主分类号:

B60R1/06

申请人:

陈 旭; 简靖峰; 蔡倬汉

发明人:

陈 旭; 简靖峰; 蔡倬汉

地址:

中国台湾台中市博馆东街3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天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孙 刚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包括壳体,该壳体可装设于车辆两侧适当处,壳体四周前后侧,以及内外侧适当处具有一后侧开孔及一前侧开孔;后照镜,其设置于壳体上,其镜面朝向车辆后方;第一前照镜,其设置于壳体内部空间内,其镜面朝向后侧开孔,略向车辆前方外侧倾斜;第二前照镜,其设置于壳体内部空间内,其镜面朝向前侧开孔,略向车辆后方内侧倾斜,而与第一前照镜镜面相对;以及照明灯,其设置于壳体内外适当处。藉由如此之结构设计,能大幅增加驾驶人员的视觉角度及范围,能有效避免于行车过程中因猜测或误判与他车或他物的相对位置致使发生意外事故,并且补足原有车辆的车前大灯在夜间行车时无法照明到的行车死角,以增加安全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该壳体装设于车辆两侧适当处,壳体前后侧适当处具有一后侧开孔及一前侧开孔,前侧开孔位于壳体外侧;
一后照镜,其设置于壳体内侧,其镜面朝向车辆后方;
一第一前照镜,其设置于壳体内部空间内,其镜面朝向后侧开孔,略向车辆前方外侧倾斜;
一第二前照镜,其设置于壳体内部空间内,其镜面朝向前侧开孔,略向车辆后方内侧倾斜,而与第一前照镜镜面相对;以及
一照明灯,其设置于壳体内外适当处;
如此的结构设计,可让车辆两侧无法看到的前视角区域,从第一前照镜,反射至第二前照镜,再反射至驾驶人员眼睛,再加上原有后照镜的功能,而能大幅增加驾驶人员的视觉角度及范围,让驾驶人员不再如以往用猜测的方式来推断两侧无法观看或难以观看的视野及物体间的相关位置,能有效避免于行车过程中因猜测或误判与他车或他物的相对位置致使发生意外事故,此外,通过照明灯的设置,可照明前视角区域,以补足原有车辆的车前大灯在夜间行车时无法照明到的行车死角,以增加安全性,而能达到辅助驾驶,促进交通安全的目的。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第一前照镜或第二前照镜或两者的两面均是镜面。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再包含有透明外壳,用以覆盖后侧开孔及前侧开孔。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再包括其他具反射或折射能力的光学装置或元件,或将后照镜、第一前照镜、以及第二前照镜的其中一个或全部以具反射或折射能力的光学装置或元件来整合或取代。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后照镜、第一前照镜、以及第二前照镜的其中一个或全部均具有手动控制装置或自动控制装置来改变镜面垂直、或镜面水平、或镜面垂直及水平的倾斜角度。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第一前照镜及第二前照镜的其中一个或全部均具有手动控制装置或自动控制装置来改变镜面表面的曲率。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照明灯设计为与第一前照镜或第二前照镜连动。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照明灯与原有后照镜上的方向灯整合。

9.
  如权利要求1、2、3、4、5、6、7或8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壳体上的前侧开孔可改位于壳体内侧,而后照镜改设置于壳体外侧。

10.
  如权利要求1、2、3、4、5、6、7或8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后照镜上具有与壳体的前侧开孔相对应的开孔,第一前照镜仍设置于壳体内,或改为与第二前照镜一样设置于前述开孔内。

11.
  如权利要求1、2、3、4、5、6、7或8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壳体上的前侧开孔可改位于壳体下侧,而后照镜改设置于壳体上侧,第一前照镜改为略向车辆前方下侧倾斜,第二前照镜改为略向车辆后方上侧倾斜。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壳体上的前侧开孔可改位于壳体上侧,而后照镜改设置于壳体下侧。

13.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后照镜上具有与壳体的前侧开孔相对应的开孔,第一前照镜仍设置于壳体内,或改为与第二前照镜一样设置于前述开孔内。

14.
  一种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该壳体装设于车辆两侧适当处;
一前照镜组,其贯穿上述壳体,包含第一前照镜、第二前照镜以及包覆体,其中,第一前照镜与第二前照镜置于包覆体近两端开口内,两镜镜面相对;以及
一后照镜,其设置于壳体前端;以及
一照明灯,其设置于壳体内外适当处,
如此的结构设计,可让车辆两侧无法看到的前视角区域,从包覆体内的第一前照镜,反射至第二前照镜,再反射至驾驶人员眼睛,再加上原有后照镜的功能,而能大幅增加驾驶人员的视觉角度及范围,让驾驶人员不再如以往用猜测的方式来推断两侧无法观看或难以观看的视野及物体间的相关位置,能有效避免于行车过程中因猜测或误判与他车或他物的相对位置致使发生意外事故,此外,通过照明灯的设置,可照明前视角区域,以补足原有车辆的车前大灯在夜间行车时无法照明到的行车死角,以增加安全性,而能达到辅助驾驶,促进交通安全的目的。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第一前照镜或第二前照镜或两者的两面均是镜面。

16.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再包括有透明外壳,用以覆盖包覆体的两端开口。

17.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再包括其他具反射或折射能力的光学装置或元件,或将后照镜、第一前照镜、以及第二前照镜的其中一个或全部以被具反射或折射能力的光学装置或元件来整合或取代。

18.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后照镜、第一前照镜、以及第二前照镜的其中一个或全部均具有手动控制装置或自动控制装置来改变镜面垂直、或镜面水平、或镜面垂直及水平的倾斜角度。

19.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第一前照镜及第二前照镜的其中一个或全部均具有手动控制装置或自动控制装置来改变镜面表面的曲率。

20.
  如权利要求14、15、16、17、18或19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照明灯设计为与第一前照镜或第二前照镜连动。

21.
  如权利要求14、15、16、17、18或19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照明灯与原有后照镜上的方向灯整合。

22.
  一种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该壳体装设于车辆两侧适当处,壳体外侧适当处镂空,形成镂空处;
一后照镜,其设置于壳体前端内侧,其镜面朝向后方;以及
一前照镜,其设置于镂空处外侧,镜面朝向内侧;以及
一照明灯,其设置于壳体内外适当处,
如此的结构设计,可让车辆两侧无法看到的前视角区域,从前照镜反射至驾驶人员眼睛,再加上原有后照镜的功能,而能大幅增加驾驶人员的视觉角度及范围,让驾驶人员不再如以往用猜测的方式来推断两侧无法观看或难以观看的视野及物体间的相关位置,能有效避免于行车过程中因猜测或误判与他车或他物的相对位置致使发生意外事故,此外,通过照明灯的设置,可照明前视角区域,以补足原有车辆的车前大灯在夜间行车时无法照明到的行车死角,以增加安全性,而能达到辅助驾驶,促进交通安全的目的。

23.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壳体改为内侧适当处镂空;后照镜改设置于壳体前端外侧;以及前照镜改设置于镂空处近后照镜一侧,镜面朝向内侧。

24.
  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前照镜的两面均是镜面。

25.
  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再包含有透明外壳,用以覆盖壳体镂空处的两端开口。

26.
  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再包括其他具反射或折射能力的光学装置或元件,或将后照镜及前照镜的其中一个或全部以具反射或折射能力的光学装置或元件来整合或取代。

27.
  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后照镜及前照镜的其中一个或全部均具有手动控制装置或自动控制装置来改变镜面垂直、或镜面水平、或镜面垂直及水平的倾斜角度。

28.
  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前照镜具有手动控制装置或自动控制装置来改变镜面表面的曲率。

29.
  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照明灯设计为与前照镜连动。

30.
  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照明灯与原有后照镜上的方向灯整合。

31.
  一种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该壳体装设于车辆两侧适当处;
一后照镜,其设置于壳体前端内侧,其镜面朝向后方;以及
一前照镜,其设置于壳体内侧的外缘;以及
一照明灯,其设置于壳体内外适当处,
如此的结构设计,可让车辆两侧无法看到的前视角区域,从前照镜反射至驾驶人员眼睛,再加上原有后照镜的功能,而能大幅增加驾驶人员的视觉角度及范围,让驾驶人员不再如以往用猜测的方式来推断两侧无法观看或难以观看的视野及物体间的相关位置,能有效避免于行车过程中因猜测或误判与他车或他物的相对位置致使发生意外事故,此外,通过照明灯的设置,可照明前视角区域,以补足原有车辆的车前大灯在夜间行车时无法照明到的行车死角,以增加安全性,而能达到辅助驾驶,促进交通安全的目的。

32.
  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前照镜的两面均是镜面。

33.
  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再包括其他具反射或折射能力的光学装置或元件,或将后照镜及前照镜的其中一个或全部以具反射或折射能力的光学装置或元件来整合或取代。

34.
  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后照镜及前照镜的其中一个或全部均具有手动控制装置或自动控制装置来改变镜面垂直、或镜面水平、或镜面垂直及水平的倾斜角度。

35.
  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前照镜具有手动控制装置或自动控制装置来改变镜面表面的曲率。

36.
  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照明灯设计为与前照镜连动。

37.
  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照明灯与原有后照镜上的方向灯整合。

说明书

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后照镜装置改良,尤其是关于一种可大幅增加视觉角度及范围的可同时观看前、后视角,并且补强原有车辆的大灯无法照明到行车死角的不足的后照镜装置改良。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传统的人力及兽力运输工具已被蒸汽、柴油、汽油、或电力等交通运输工具取代。其中汽车,几乎已俨然成为每个家庭必备的代步工具。
现在几乎到处都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车辆,不论是行走、伫足、行驶、或停车等,除了留意周遭的人行外,更要留意车辆。对骑自行车或摩托车的人来说,不论是在行驶或停车,对于无法通过后视镜看到的死角,可以通过转头来观看,但对汽车或巴士的驾驶而言,对于无法通过车外二侧的后视镜或车内后照镜观看的死角,例如在会车时,无法看到车头两侧与对方来车的间距,在这样的情形下,只能凭经验用猜测的方式来推测该二车的相对位置,故擦撞难免,更甚者,会造成交通事故及人员伤亡。同样的,车头两侧的死角不仅在会车时需要观看,在顺着车子前行方式停车时亦需要,一般因无法观看车头两侧外缘与其他物体间的相对关系,而难以顺着车子前行的方式停车,故驾驶人员常用倒车方式停车,但是在拥挤的马路边,先刹车再以倒车的方式停车,不仅危险,而且会造成交通更加拥塞。
为了增进交通安全,目前大都于汽车或巴士看不到的死角,如车后方或车后方的安全杆装设摄影机,并搭配装设于驾驶人员视线所及处的显示器显示然而,通过上述装设摄影机的方式,仍会有以下的缺点产生:
1.摄影机安装费用高,安装时程久,且必须与显示器搭配才能作用,以及需配置摄影机及显示器之间的连接线。
2.摄影机所能摄录的影像有其限制,广角或可伸缩镜头的摄影机费用高,且摄影机亦无法控制其摄录位置及角度。
3.通过摄影机来解决汽车或公共汽车死角的问题目前大都以新款上市的车辆为主,旧款的车辆车主接受度小,除了是成本的考量外,也牵涉到整体美观,因此无法全面落实,对交通安全的改善有限。
如何提供一种可同时观看前、后视角,并且补强原有车辆的大灯无法照明到行车死角的不足的后照镜装置改良,以及建置快速及低建置成本,乃为本发明人所欲探讨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传统后视镜及摄影辅助装置仍存在有不完善的处,发明人长时间不断的研究开发,终于研发出此种可大幅增加视觉角度及范围,不再如以往用猜测的方式来推断无法观看或难以观看的视野及物体间的相关位置。
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包括壳体、后照镜、第一前照镜、第二前照镜以及照明灯。通过如此的结构设计,可让车辆两侧无法看到的前视角区域(车辆的前缘至后照镜间的两侧区域),从第一前照镜,反射至第二前照镜,再反射至驾驶人员眼睛,再加上后照镜功能,而能大幅增加驾驶人员的视觉角度及范围,让驾驶人员不再如以往用猜测的方式来推断车头两侧无法观看或难以观看的视野及物体间的相关位置,能有效避免于行车过程中因猜测或误判与他车或他物的相对位置致使发生意外事故,例如:因路宽过于狭窄在正面会车时造成擦撞、或车轮坠入水沟、或坠如悬崖,并于本发明后照镜改良装置再加上照明灯,可照明前视角区域(车辆的前缘至后照镜间的两侧区域),以补足原有车辆的车前大灯在夜间行车时无法照明到的行车死角,以增加安全性,而能达到辅助驾驶,促进交通安全的目的。
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后视角,并且补强原有车辆的车前大灯无法照明到行车死角的不足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具有以下的优点:
1.同时观看前、后视角,对于车辆向前行驶时的死角可以一览无疑。
2.对于车辆夜间向前行驶时,可以补足原有车辆的大灯无法照明到的行车死角,以增加安全性。
3.安装费用低廉,安装速度快,无需配置连接线路。
4.传统的摄影机如需控制其角度及位置,设备及建置费用均高,以及易损坏且视觉角度的范围变动有限,而本发明只须小幅度的控制第一前照镜及第二前照镜的位置及角度,就能快速变动视觉角度。
5.反射镜非属电子设备,不用安装、布线、及调校,且易更换,及适用于各种恶劣的环境(例如高温或潮湿)。
6.本发明可以安装于任一型式的车子,不论是旧车型,或是新款车型要将本发明与车体整合均可,唯有适用于现行车辆的本发明,才能全面的改善行车安全。
为了能让审查员更容易了解本发明的特点,请参阅以下附图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一实施例结构图。
图2A为于车辆上应用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俯视示意图。
图2B为于车辆上应用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侧视示意图。
图2C为于车辆上应用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前视示意图。
图3A(1)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二实施例前视结构图。
图3A(2)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二实施例剖视结构图。
图3B(1)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二实施例及其控制装置的前视结构图。
图3B(2)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二实施例及其控制装置的剖视结构图。
图3C(1)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实施形态及其控制装置的前视结构图。
图3C(2)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实施形态及其控制装置的剖视结构图。
图3D(1)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二实施例的再一实施形态的前视结构图。
(2)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二实施例的再一实施形态的剖视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一前照镜通过控制装置调整其垂直及水平的倾斜角度的透视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二前照镜通过控制装置调整其镜面表面曲率的示意图。
图6为于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后视结构图。
图7为于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照明灯与原有后照镜上的方向灯整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三实施例结构图。
图9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四实施例结构图。
图10为于车辆上应用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四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所示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结构图。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装置于包括:
一壳体10,该壳体10可装设于车辆两侧适当处,壳体10四周前后侧当处具有一后侧开孔101以及一前侧开孔102,前侧开孔101位于壳体外侧;
一后照镜20,其设置于壳体10内侧,其镜面朝向车辆后方;
一第一前照镜31,其设置于壳体内部空间内,其镜面朝向后侧开孔101,略向车辆前方外侧倾斜;
一第二前照镜32,其设置于壳体内部空间内,其镜面朝向前侧开孔102,略向车辆后方内侧倾斜,而与第一前照镜31镜面相对;以及
一照明灯60,其设置于壳体10内外适当处;
如此的结构设计,可让车辆两侧无法看到的前视角区域,从第一前照镜31,反射至第二前照镜32,再反射至驾驶人员眼睛,再加上原有后照镜20的功能,而能大幅增加驾驶人员的视觉角度及范围,让驾驶人员不再如以往用猜测的方式来推断两侧无法观看或难以观看的视野及物体间的相关位置,能有效避免于行车过程中因猜测或误判与他车或他物的相对位置致使发生意外事故,此外,通过照明灯的设置,可照明前视角区域,以补足原有车辆的车前大灯在夜间行车时无法照明到的行车死角,以增加安全性,而能达到辅助驾驶,促进交通安全的目的。
在这边特别一提的是,本发明所称前侧开孔系指后照镜靠车尾一侧的开孔,后侧开孔系指后照镜靠车头一侧的开孔。
图1所示的第一前照镜31的弧面(凸面)设计可以让扩展视觉角度,但并非为必需,故在实施上,也可以是非弧面设计,同样的,第二前照镜32也可以是弧面设计,一样具有扩展视觉角度的效果。此外,后照镜20、第一前照镜31、及第二前照镜32的大小及设置位置因应壳体的结构而能作各种变化,但同样能达到如同本施实例一样的功用,故不另占篇幅描述。
为了能看清楚的说明本发明所带来的效果,请参看图2A。图2A为于车辆上应用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俯视示意图。其中E1为原有后照镜的后照视觉路径,也就是两侧后方视觉角度的原貌从后照镜20,反射至驾驶人员P眼睛;而E2为本发明所能提供的前照视觉路径,亦即系将车两侧前方视觉角度(前视角区域)的原貌从第一前照镜31,反射至第二前照镜32,再反射至驾驶人员P眼睛。图2B为于车辆上应用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侧视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图2B中将只显示前照视觉路径E2,由图2B中可看出前视角区域所在。图2C为于车辆上应用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前视示意图。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图1的后侧开孔101以及前侧开孔102可以因应壳体10造型以及所欲观看的区域而有所调整其设置位置,当其设置位置调整时,设置于壳体内部空间内的第一前照镜31及第二前照镜32的设置位置亦连带着被调整,例如:可将图1的前侧开孔102改设置于壳体10的内侧(以右后照镜装置为例的话,就是位于左侧),此时设置于壳体内部空间内的第一前照镜31及第二前照镜32改设置于壳体10的内侧,而后照镜20则可改为设置于壳体10外侧(以右后照镜装置为例的话,就是位于右侧),而成为后照镜20与前侧开孔102设置位置左右对调的设计,如此一样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由于此结构与图一类似,故不另行绘制图式。
图1所示的第一前照镜31及第二前照镜32设置位置属于左右对应的配置设计,同样的亦可以改为上下对应的配置设计,如图3A所示,图3A所示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二实施例结构图,其与图1的差别主要是将前侧开孔102可改为设置于壳体10下侧,后侧开孔101可作对应的调整放大,以及设置于壳体内部空间的第二前照镜32改设置于壳体10的下侧,第一前照镜31对应设置于第二前照镜32的上方,而后照镜20则可改为设置于壳体10上侧,此时,第一前照镜31改为略向车辆前方下侧倾斜,第二前照镜32改为略向车辆后方上侧倾斜。如此的结构设计,让壳体10可以搭配后侧开孔101以及前侧开孔102,使其前照视觉路径,与前述一致,亦即将车辆两侧前方视觉角度的原貌从第一前照镜31,反射至第二前照镜32,再反射至驾驶人员P眼睛。此外,在后侧侧开孔101以及前侧侧开孔102的其一个或两者亦可以再加上透明外壳103予以覆盖,以防尘埃、雨水或异物进入壳体10内部。
图3A所示的后照镜20亦可改为设置于壳体10下侧,其系将图3A的前侧开孔102改设置于壳体10的上侧,后侧开孔101可作对应的调整放大,以及设置于壳体内部空间内的第二前照镜32改设置于壳体10的上侧,第前照镜31对应设置于第前照镜32的下方,此时,第前照镜32改为略向后方下侧倾斜,第前照镜31改为略向前方上侧倾斜。如此的结构设计,让壳体10可以搭配后侧开孔101以及前侧开孔102,使其前照视觉路径,与前述一致,亦即将车辆两侧前方视觉角度的原貌从第一前照镜31,反射至第二前照镜32,再反射至驾驶人员眼睛。
此外,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二实施例可以加上手动控制装置或自动控制装置,如图3B所示。图3B所示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二实施例及其控制装置的结构图。控制装置可以设置于第一前照镜31或第二前照镜32处或两者。图3B所示于第二前照镜32处设置控制装置40。该控制装置40包含第二前照镜调整齿轮401及第二前照镜连结齿轮402,其中,第二前照镜连结齿轮402设置于第二前照镜32上而与第二前照镜调整齿轮401相卡合,如此的设计,让驾驶人员可轻易通过转动调整齿轮401来调整第二前照镜32的倾斜角度。
图3C所示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实施形态及其控制装置的结构图,其结构如同图3C,主要不同处在于第一前照镜31、第二前照镜32以及前侧开孔102原为后照镜20的一部分,而第一前照镜31则为两面均为镜面,另,控制装置41可同时控制第一前照镜31及第二前照镜32,在需要实际行车状况需要时,可以通过控制装置切换所欲观看的前方视角。该控制装置41包含第一前照镜调整齿轮411,第二前照镜调整齿轮412,第一前照镜连结齿轮413,第二前照镜连结齿轮414,以及调整齿轮皮带415。其中,第一前照镜连结齿轮411设置于第一前照镜31上而与第一前照镜调整齿轮413相卡合;第二前照镜连结齿轮414设置于第二前照镜32上而与第二前照镜调整齿轮412相卡合;而调整齿轮皮带用以连接第一前照镜调整齿轮411及第二前照镜调整齿轮413,如此的设计,让驾驶人员可轻易通过转动第一照后镜调整齿轮411或第二照后镜调整齿轮412后镜来同时调整第一前照镜31及第二前照镜32的倾斜角度。图3D(1)及图3D(2)所示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二实施例的再一实施形态的结构图及剖视图。其前视结构图及剖视结构图如同图3A(1)及图3A(2)所示,不同处在于前侧开孔102位于后照镜20上。前述另一实施形态及再一实施形态主要是让后照镜20上可具有与壳体的前侧开孔102相对应的开孔,第一前照镜31可以仍设置于壳体内,或可以改为与第二前照镜32一样设置于前述开孔102内。
此外,上述可以用来控制第一前照镜31及第二前照镜32的控制装置有许多种实施型态,在此不另绘出。
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中,后照镜20、第一前照镜31、以及第二前照镜32的其中一个或全部均具有手动控制装置或自动控制装置来改变镜面垂直、或镜面水平、或镜面垂直及水平的倾斜角度。通过倾斜角度的调整,而能调整所欲观看的视觉角度,其控制原理如同图3B(1)(2)及图3C(1)(2)的前视图及剖视图所示。请参阅图4,图4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一前照镜通过控制装置调整其垂直及水平的倾斜角度的透视结构图,其中控制装置42用来控制第一前照镜31的垂直及水平的倾斜角度。控制装置42包括固定座421,水平控制马达422,水平控制齿轮423,垂直控制马达424,垂直控制齿轮425以及连接板426。固定座421与壳体10底部相连接,连接板426与第一前照镜31相连接,连接板426并通过一旋转枢钮4261与固定座421相连接,而能以4261为轴心作动;水平控制马达422的轴承上具有螺纹4221,螺纹4221与水平控制齿轮423相接(水平控制齿轮423在旋转时会上升下降的作动,一般是设计为齿轮中心具有内螺纹,与具有外螺纹的齿轮轴相咬合,来达到旋转时升降的作动,此部份为一般的设计,故未绘制于图式中),垂直控制马达424的轴承上具有螺纹4241,螺纹4241与垂直控制齿轮425(其结构与作动原理同水平控制齿轮425)相接。在水平控制马达42被驱动时,其轴承会通过其上的螺纹4221来带动水平控制齿轮423旋转使升降,进而带动连接板426推动第一前照镜321在水平方向的作动,当垂直控制马达424被驱动时,其轴承会通过其上的螺纹4241来带动垂直控制齿轮425旋转使升降,进而带动连接板426推动第一前照镜31在垂直方向的作动。
上述的控制装置42为其中一可实施的实施结构,然可以达到改变水平及垂直的倾斜角度的目的的控制装制并不受限于上述控制装置42的结构,控制装置42亦可用来控制第二前照镜32,也同样可以达到调整倾斜角度,而能达到所欲观看的视觉角度。
壳体10上的后侧开孔101及前侧开孔102均可以设计有透明外壳103覆盖,可避免尘埃或雨水等外物侵入壳体10内部。
后照镜的控制装置为习知的技术,在此不另作描述,另,前述控制装置42所需要的电子电路为一般的控制电子电路可轻易达成,故在此也不另行赘述。
请参阅图5,图5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二前照镜通过控制装置调整其镜面表面曲率的示意图,其中控制装置50用来控制第二前照镜32(为可弯曲的材质)的镜面表面曲率,当控制装置50作伸缩作动时,第二前照镜32的中间部位会相对的伸缩作调整。通过这样的调整,可以变化第二前照镜32的镜面表面曲率(如同成为不同曲率的凸面镜),而能看到调整看到的视觉角度范围大小。同样的,第一前照镜31也可以这样设计作动。能达到上述伸缩的控制装置50的实施结构及电子电路有许多种,故不另赘述,在此仅以示意图表示。
请参阅图6,图6为于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后视结构图。值得一提的是,照明灯60并可进一步的设计为与第一前照镜31或第二前照镜32连动控制,而能在通过改变第一前照镜31或第二前照镜32的倾斜角度来调整视觉角度的同时,同步改变照明灯的照明范围。由于达成连动的结构及电路装置为习知的既有技术,故在此不另行赘述。
部份现有后照镜装置上设计有方向灯,而本发明的照明灯可设计与其整合,如图7所示,图7所示为于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照明灯与原有后照镜上的方向灯整合的结构示意图。由图所示,照明灯60可与原有后照镜上的方向灯61整合成一体,就如同车前灯及车后灯兼具方向灯的功能一般。
请参阅图8,图8所示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三实施例结构图。该实施例系包括壳体10,该壳体10;前照镜组70,其贯穿上述壳体10,该前照镜组70包含第一前照镜71、第二前照镜72以及包覆体73,其中,第一前照镜71与第二前照镜72置于包覆体73近两端开口内,两镜镜面相对。如此的结构设计,可让车辆两侧无法看到的前视角区域,从包覆体73内的第一前照镜71,反射至第二前照镜72,再反射至驾驶人员眼睛,再加上原有后照镜20的功能,而能大幅增加驾驶人员的视觉角度及范围。于本实例中,前照镜组70其所贯穿于壳体10的位置可以依需要变更设计,其包覆体73的两端开口可以用透明的外壳予以覆盖。
请参阅图9,图9为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四实施例结构图。该实施例包括一壳体10,该壳体10外侧适当处镂空,形成镂空处Q;一后照镜20,其设置于壳体10前端内侧,其镜面朝向车辆后方;以及一前照镜80,其设置于镂空处Q外侧,镜面朝向内侧偏向驾驶人员。请参照图10,图10为于车辆上应用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第四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前照视觉路径E2系自车辆两侧无法看到的前视角区域,从前照镜80反射至驾驶人员的眼睛。
图9的后照镜20与前照镜80的配置是可以改为左右对调的设计,如此一样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亦即,将壳体10可改为内侧适当处镂空;后照镜20改设置于壳体前端外侧;以及前照镜80改设置于镂空处Q近后照镜一侧,镜面朝向驾驶人员。
图9的前照镜80的配置亦可以直接设置在壳体10内侧的外缘(壳体10内无须镂空),前照镜80的镜面朝向驾驶人员,如此一样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前述各实施例中,后侧开孔101及前侧开孔102均可以设计有透明外壳(实施例三是将透明外壳设置于包覆体73的两端开口,实施例四是将透明外壳设置于镂空处Q的两端开口)。此外,由于许多光学元件均具有令光线偏折(折射)或改向(反射)的功能,例如菱镜等,故可将后照镜20、第一前照镜31,71、第二前照镜32,72、前照镜80、以及透明外壳的其中之一或全部通过此类光学元件来取代;在第一前照镜31、71与第二前照镜72、32间,以及在透明外壳与第一前照镜31、71或第二前照镜32、72间,透明外壳与前照镜80之间,亦即在视觉路径间,均可以加上光学元件例如平面镜、凹透镜或凸透镜等,或将其中一个或全部以具反射或折射能力的光学装置或元件来整合或取代,以增加辅助观看的效果。
另外,照明灯及控制装置均可应用于各实施例,惟可能须因应于各组成元件相对位置的不同而略作调整设计。
本发明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的实施例不限于前述,例如控制装置的结构及实施的电子电路、壳体的形状及材质、开孔大小,倾斜方向以及照明灯的种类及位置等,而诸如此类的种种改良并不受上述实施例所述及的方法所限制,均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范畴。
以上所述仅是通过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然而对于该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与变化,皆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
由以上详细说明可使熟知本项技艺者明了本发明的确可达成前述的目的,实已符合专利法的规定,爰依法提出发明专利申请。

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pdf(2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为一种可同时观看前视角的后照镜装置改良,其包括壳体,该壳体可装设于车辆两侧适当处,壳体四周前后侧,以及内外侧适当处具有一后侧开孔及一前侧开孔;后照镜,其设置于壳体上,其镜面朝向车辆后方;第一前照镜,其设置于壳体内部空间内,其镜面朝向后侧开孔,略向车辆前方外侧倾斜;第二前照镜,其设置于壳体内部空间内,其镜面朝向前侧开孔,略向车辆后方内侧倾斜,而与第一前照镜镜面相对;以及照明灯,其设置于壳体内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