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物挂钩装置.pdf

上传人:t**** 文档编号:771279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710.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185692.6

申请日:

2008.12.19

公开号:

CN101746444A

公开日:

2010.06.2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2J 11/00申请日:20081219|||公开

IPC分类号:

B62J11/00; B62J17/06

主分类号:

B62J11/00

申请人: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吴东宪; 卓涂金

地址:

日本静冈县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代理人:

吴鹏;马江立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置物挂钩装置,包括固定座(100)、挂钩本体(200)和防跳脱件(300)。固定座(100)固定于摩托车本体的一特定位置。挂钩本体(200)的基端侧枢接于固定座(100),且挂钩本体(200)可在收纳位置与开启位置之间旋动自如。防跳脱件(300)滑接于挂钩本体(200)的自由端侧,且可在缩回位置与伸出位置之间滑动自如。挂钩本体(200)在位于开启位置时比位于收纳位置时其自由端更远离固定座(100)。跳脱件(300)在位于伸出位置时比位于缩回位置时更突出于挂钩本体(200)的自由端。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置物挂钩装置,包括 固定座, 挂钩本体,其基端侧枢接于所述固定座,且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旋动自如,以及 防跳脱件,其滑接于所述挂钩本体的自由端侧,且可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滑动自如,且 所述挂钩本体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比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其自由端更远离所述固定座, 所述防跳脱件在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比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更突出于所述挂钩本体的自由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其中所述挂钩本体可定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其中所述防跳脱件可定位于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其中所述防跳脱件在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完全没入所述挂钩本体的自由端。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其中更具有一外侧表面形成有止滑部的操作件,其固定于所述防跳脱件以利于操作所述防跳脱件的滑动。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其中所述挂钩本体的自由端侧包含弯弧部以及底盖,所述底盖固定于所述挂钩本体,并将所述防跳脱件夹合于所述弯弧部中。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其中所述防跳脱件包含穿孔、弹性元件以及圆球,所述底盖包含第一凹洞以及第二凹洞,所述弹性元件与所述圆球设于所述穿孔中,且所述圆球比所述弹性元件更位于所述底盖侧,所述第一凹洞以及所述第二凹洞分别位于所述底盖的沿所述防跳脱件滑动方向的同一直线上且对应于所述第三位置以及所述第四位置。
8: 一种摩托车,其特征为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其固定于摩托车本体的特定位置。
9: 一种摩托车,其特征为在遮膝板后方装设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置物挂钩装置锁固于摩托车的头管。
11: 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挂钩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由沿所述遮膝板后方表面的角度观看,所述挂钩本体大致没入于所述遮膝板。
12: 一种摩托车,其特征为在座垫前侧下方装设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

说明书


置物挂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置物挂钩装置,特别涉及可用于摩托车的防止挂置物跳脱的置物挂钩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一般摩托车均装配有一如图8符号H所示的置物挂钩装置用以供摩托车骑乘者吊挂随身携带的行李。如图8所示,此置物挂钩装置一般均为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开放式挂钩。

    然而因摩托车在行走时会因为路面的凹凸高低而上下震动,吊挂于置物挂钩装置的物品也会随之上下震动。而物品的提把相对于置物挂钩装置而言因为物品本身的重量而产生向下的作用力,且摩托车向上方移动时吊挂的物品也会随之向上方移动。但在摩托车因自重等向下方快速移动时,吊挂的物品可能因为惯性作用的关系仍处于向上方移动的状态。此时物品的提把即有可能会从朝向上方的开口脱离挂钩而造成物品掉落。

    常规上,为达到防止吊挂的物品跳脱,有些设计将朝向上方的开口的开度缩小。但此设计限制了希望吊挂的物品的大小与挂附时的困难度。而且,当置物挂钩装置装设于如图8所示的位置,即摩托车遮膝板的后方的位置时,因置物挂钩装置H突出于遮膝板的表面,骑乘者在希望上下车等而将脚部移动时,其膝盖N容易与置物挂钩装置H发生碰撞。

    【发明内容】

    对于上述常规的置物挂钩装置所存在的问题,长久以来业界和用户均希望能获得有效的改善解决方案。而本发明则是发明人针对上述存在于现有的置物挂钩装置的问题,苦心思考并长久致力于研发后,而提出的崭新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置物挂钩装置,其能够抑制挂置物品跳脱挂钩而掉落的情形发生,且可增进物品挂附操作的容易性并降低骑乘者膝盖碰撞到挂钩装置的机率。

    具体来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置物挂钩装置,包括固定座,挂钩本体,其基端侧枢接于所述固定座,且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旋动自如,以及防跳脱件,其滑接于所述挂钩本体的自由端侧,且可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滑动自如,且所述挂钩本体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比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其自由端更远离所述固定座,所述防跳脱件在位于所述第四位置时比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更突出于所述挂钩本体的自由端。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构成,通过在挂钩本体的自由端侧滑接一防跳脱件,并使其能够突出于挂钩本体的自由端,如此可抑制挂置物品的提把从朝向上方的开口脱离挂钩而造成物品掉落的情形发生。而且,通过使基端侧枢接于固定座并可在第一位置(收纳位置)与第二位置(开启位置)之间旋动自如的挂钩本体的自由端在第二位置(开启位置)时更远离固定座,在骑乘者希望吊挂物品时,能够使挂钩朝向上方的开口的开度增大,使物品更易于吊挂,增进物品挂附操作的容易性。而且,通过使挂钩本体的自由端在第一位置(收纳位置)时较贴近固定座,可抑制骑乘者在希望上下车等而将脚部移动时膝盖碰撞到挂钩装置的情形发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基础上的置物挂钩装置,其中所述挂钩本体可定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通过使挂钩本体可定位于第一位置(收纳位置)和第二位置(开启位置),骑乘者可依实际上的需求决定挂钩本体的位置,在希望使用置物挂钩装置来吊挂物品时使挂钩本体定位于开启位置,不使用时则使挂钩本体定位于收纳位置,如此可抑制因为车辆震动等因素而造成挂钩本体任意旋动地情形发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基础上的置物挂钩装置,其中所述防跳脱件可定位于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通过使防跳脱件可定位于第三位置(缩回位置)和第四位置(伸出位置),骑乘者可依实际上的需求决定防跳脱件的位置,在希望吊挂物品时使防跳脱件定位于缩回位置,在物品吊挂之后则使防跳脱件定位于伸出位置,如此可抑制因为车辆震动等因素而造成防跳脱件任意滑动的情形发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基础上的置物挂钩装置,其中所述防跳脱件在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完全没入所述挂钩本体的自由端。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通过使防跳脱件在位于第三位置(缩回位置)时完全没入挂钩本体的自由端,可获得挂钩朝向上方的开口的最大开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基础上的置物挂钩装置,其中更具有一外侧表面形成有止滑部的操作件,其固定于所述防跳脱件以利于操作所述防跳脱件的滑动。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通过在防跳脱件上固定一外侧表面形成有止滑部的操作件,可使防跳脱件的滑动操作更为容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基础上的置物挂钩装置,其中所述挂钩本体的自由端侧包含一弯弧部以及一底盖,所述底盖固定于所述挂钩本体,并将所述防跳脱件夹合于所述弯弧部中。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实现使防跳脱件滑动自如地滑接于挂钩本体的自由端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基础上的置物挂钩装置,其中所述防跳脱件包含一穿孔、一弹性元件以及一圆球,所述底盖包含第一凹洞以及第二凹洞,所述弹性元件与所述圆球设于所述穿孔中,且所述圆球比所述弹性元件更位于所述底盖侧,所述第一凹洞以及所述第二凹洞分别位于所述底盖的沿所述防跳脱件滑动方向的同一直线上且对应于所述第三位置以及所述第四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实现使防跳脱件选择性地定位于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的发明,是一种摩托车,其特征为具备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其固定于摩托车本体的一特定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可获得具有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的功效的摩托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的发明,是一种摩托车,其特征为在遮膝板后方装设有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可获得具有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的功效的摩托车,且通过将挂钩装置装设于骑乘者手部易于达到的遮膝板后方,可增进物品挂附操作的容易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9的发明的基础上的摩托车,其中所述置物挂钩装置锁固于摩托车的头管。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通过将挂钩装置锁固于摩托车的头管,可将挂钩装置更高强度地加以固定,如此挂钩装置可承载重量较重的挂附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9或10的发明的基础上的摩托车,其中所述挂钩本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由沿遮膝板后方表面的角度观看,所述挂钩本体大致没入于遮膝板。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通过使挂钩本体在位于第一位置(收纳位置)时大致没入于遮膝板,可进一步抑制骑乘者在希望上下车等而将脚部移动时膝盖碰撞到挂钩装置的情形发生,并且增进美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2的发明,是一种摩托车,其特征为在座垫前侧下方装设有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构成,可获得具有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置物挂钩装置的功效的摩托车,且通过将挂钩装置装设于骑乘者手部易于达到的座垫前侧下方,可增进物品挂附操作的容易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锁固于摩托车头管时的示意图。

    图3是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a)(b)是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组合状态示意图。

    图6是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横向中央位置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7(a)是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收纳状态的示意图。

    图7(b)是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开启状态的示意图。

    图7(c)是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吊挂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显示常规的置物挂钩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式,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摩托车的侧视图。图1中虽显示将本发明的防脱落置物挂钩装置应用于一速克达型摩托车上,但本发明并不限定应用于速克达型摩托车,也可为其他型式的摩托车,如打档型摩托车,和动力车辆。动力车辆例如ATV(All-terrain vehicles,全能越野车)和雪地机动车辆等。

    如图1所示,具有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摩托车1,具有:方向把手2、遮膝板3、前车轮4、踏板5、引擎6、后车轮7、座垫8和置物挂钩装置10。如图1所示,置物挂钩装置10可装设于例如遮膝板3的后方(靠近骑乘者侧)或是座垫8的前侧下方等骑乘者手部易于达到的位置,如此可增进骑乘者物品挂附操作的容易性。在装设于遮膝板3的后方(靠近骑乘者侧)时,如图2所示,可将置物挂钩装置10锁固于摩托车的头管9,或是锁固于一固设于头管9的托架T(图7参照),如此可将置物挂钩装置10更高强度地加以固定,以允许其承载重量较重的挂附物W而不至于由锁附处断落。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型态。请参考图3至图7。图3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组合状态示意图。图6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横向中央位置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图7(a)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收纳状态的示意图;图7(b)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开启状态的示意图;图7(c)显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吊挂状态的示意图。

    首先,如图3~5所示,本发明的置物挂钩装置的实施型态可包括固定座100、挂钩本体200和防跳脱件300。其中,固定座100由固定座本体100a和固定座盖体100b组成。固定座本体100a可经由孔110以螺丝锁附方式固定于摩托车本体,且具有一枢孔120可供固定座盖体100b的枢轴130插入。固定座本体100a具有螺孔140、140以供固定座盖体100b透过其在相应位置上形成的孔150、150以螺丝锁附方式固定于固定座本体100a。

    在本实施例中,由固定座本体100a和固定座盖体100b锁附结合而成的固定座100经由配置于其左右两侧上下的孔110以螺丝锁附方式固定于摩托车本体,除此之外,还可将孔110配置为位于固定座100左右两侧各一或上下两侧各一的方式供锁附固定于摩托车本体,或者将孔110配置为位于固定座100左右两侧各一和选择地设于固定座100上方或下方,使孔110的中心呈三角形配置。

    挂钩本体200整体略呈阿拉伯数字“6”的形状,下方基端侧有一枢孔210可供固定座盖体100b的枢轴130穿插,借此,挂钩本体200以被固定座本体100a和固定座盖体100b从左右两侧包夹的方式枢接于由固定座本体100a和固定座盖体100b锁合组成的固定座100,并可相对于固定座100旋动自如。

    此外,如图3所示,枢孔210在下方的位置形成有一缺口211,枢轴130则在上方的位置形成有一缺口131,缺口211和缺口131用来分别容置扭簧G的两个末端。当骑乘者不使用挂钩本体200而将挂钩本体200移动到如图5(b)或图7(a)所示的收纳位置时,挂钩本体200的自由端将会进入固定座100上方所形成的内凹空间160并抵接于由固定座100的内壁170突出的抵接件A(图6参照),此时抵接件A后方的弹簧AS会受到压缩而对挂钩本体200施加一使其向外弹开至图5(a)或图7(b)所示的开启位置的预力。

    此外,挂钩本体200处于收纳位置时,扭簧G也会对挂钩本体200施加一使其向外弹开的扭转预力,但如图6所示,因为抵挡件B抵住挂钩本体200上的抵止部250而使挂钩本体200维持定位于收纳位置。抵挡件B由抵挡件本体B1和顶部B2所构成,且如图3所示,其在组装后被限制于由固定座盖体100b的凸部105和固定座本体100a的凹部190所界定的空间内。在此状态下,抵挡件本体B1插置于开槽191且可相对于开槽191而上下滑动自如。顶部B2则形成有一U形凹槽B3,并在凹槽B3上设置弹簧BS(图6参照),弹簧BS对抵挡件B施加一通常向下的作用力以抵住挂钩本体200上的抵止部250而使挂钩本体200维持于收纳位置。

    而在当骑乘者希望使用挂钩本体200而希望使挂钩本体200移动到如图5(a)或图7(b)所示的开启位置时,只需往固定座100的方向按压挂钩本体200的自由端,如图5所示,此时形成于挂钩本体200的枢孔210附近的凸块260将会顶抵一整体外形呈C字状的作动件C的尾端C1的外侧。

    如图3所示,作动件C通过位于尾端C1的枢孔Ch枢接于一形成于固定座本体100a的凸轴D。当凸块260顶抵作动件C的尾端C1外侧时,作动件C的头端C2将会顶抵抵挡件本体B1在枢轴130轴向方向突出枢轴130的部分而使抵挡件B向上滑动(图5参照)。

    当抵挡件B向上滑过挂钩本体200上的抵止部250后,挂钩本体200即会通过抵接件A的弹簧AS(图6参照)的预力和扭簧G(图3参照)的扭转预力向外弹开,从而使挂钩本体200的自由端远离固定座100,直到挂钩本体200设于下方基端侧的形成段差的抵接部240抵接到固定座100的也形成为段差的抵接部180(此时挂钩本体200处于第二位置)。如此,通过使挂钩本体200的自由端在第一位置(收纳位置)时较贴近固定座100,可抑制骑乘者在希望上下车等而将脚部移动时膝盖碰撞到挂钩装置的情形发生。而且,通过使挂钩本体200的自由端在第二位置(开启位置)时更远离固定座,在骑乘者希望吊挂物品时,能够使挂钩朝向上方的开口K的开度增大,使物品更易于吊挂,增进物品挂附操作的容易性。

    此外,挂钩本体200可通过抵挡件B抵住挂钩本体200上的抵止部250而定位于第一位置(收纳位置),骑乘者可依实际上的需求决定挂钩本体200的位置,在希望使用置物挂钩装置10来吊挂物品时使挂钩本体200定位于第二位置(开启位置),不使用时则使挂钩本体200定位于第一位置(收纳位置),如此可抑制因为车辆震动等因素而造成挂钩本体200任意旋动的情形发生。

    而且,在装设于遮膝板3的后方时,如图7所示,可在遮膝板3后方形成一可容置置物挂钩装置10的凹部V,如上所述当骑乘者不使用挂钩本体200而将挂钩本体200移动到如图7(a)所示的收纳位置时,由沿着遮膝板3的后方表面R的角度观看时,挂钩本体200大致没入于遮膝板3。如此,可进一步抑制骑乘者在希望上下车等而将脚部移动时膝盖碰撞到挂钩装置的情形发生,并且增进美观。

    挂钩本体200上方的自由端侧则形成为一具有特定曲率的弯弧部200a,且在弯弧部200a的中间形成一导槽220用以引导并限制滑接于挂钩本体200的防跳脱件300。

    请参照图3所示,防跳脱件300整体呈具有与挂钩本体200的弯弧部200a相同曲率的圆弧形状,其由一具有相同曲率的圆弧形底盖230以可滑动自如的方式夹合于挂钩本体200的弯弧部200a的底面。底盖230在四端向上折弯的折弯部形成有穿孔231,且挂钩本体200的左右两侧面在相应位置形成有孔201。底盖230以螺丝穿过穿孔231而锁入相应的孔201的方式固定于挂钩本体200。

    请同时参照图3和图4所示,防跳脱件300在对应挂钩本体200的导槽220的位置具有穿孔301、301。穿孔301、301是用来供位于挂钩本体200的另一侧(上面侧)的操作件310锁附之用。操作件310整体也是呈具有与挂钩本体200的弯弧部200a相同曲率的圆弧形状,并在外侧表面形成有止滑部311,可使防跳脱件300的滑动操作更为容易。本实施例中止滑部311是横向平行的多个突肋所形成。操作件310在背面侧则在对应挂钩本体200的导槽220的位置形成有引导凸部312,并在引导凸部312上形成有对应防跳脱件300的穿孔301、301的螺孔313、313。引导凸部312在宽度上配合导槽220的宽度而可由上方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导槽220。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防跳脱件300在穿孔301、301之间更穿设有另一穿孔302,并在引导凸部312的螺孔313、313之间形成有与穿孔302对应的凹部314。在操作件310与防跳脱件300通过挂钩本体200的导槽220彼此锁附固定的状态下,由防跳脱件300的背面插置一螺旋弹簧S。螺旋弹簧S的一端插设于凹部314,并在远离操作件310的另一端上接设有圆球L。另一方面,锁附固定于挂钩本体200的底盖230,在防跳脱件300相对挂钩本体200滑动移动的轨迹上形成有凹洞232、233。圆球L受到螺旋弹簧S的作用力而通常抵接于底盖230。当防跳脱件300位于如图7(b)所示状态的位置时,圆球L刚好卡入凹洞232(此时防跳脱件300处于第三位置,即缩回位置),而当防跳脱件300位于如图7(c)所示状态的位置时,圆球L刚好卡入凹洞233(此时防跳脱件300处于第四位置,即伸出位置)。希望使圆球L由凹洞232或凹洞233的卡合位置脱离时,骑乘者必需对防跳脱件300施加沿滑动方向的外力以抵抗螺旋弹簧S的作用力。

    此外,如图7所示,防跳脱件300在位于伸出位置时比位于缩回位置时更突出于挂钩本体200的自由端,如此可抑制挂置物品的提把从朝向上方的开口K脱离挂钩而造成物品掉落的情形发生。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防跳脱件300在位于缩回位置时完全没入挂钩本体200的自由端,如此可获得挂钩朝向上方的开口K的最大开度。

    而且,防跳脱件300可通过圆球L与凹洞232、233的卡合而定位于缩回位置(第三位置)和伸出位置(第四位置),骑乘者可依实际上的需求决定防跳脱件300的位置,在希望吊挂物品时使防跳脱件300定位于缩回位置,在物品吊挂后则使防跳脱件300定位于伸出位置,如此可抑制因为车辆震动等因素而造成防跳脱件任意滑动的情形发生。

    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和技术特点已揭示如上,然而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仍可基于上述本发明的教示和揭示而作种种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替换和修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而应包括各种不脱离本发明的替换和修饰,并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涵盖。

置物挂钩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置物挂钩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置物挂钩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置物挂钩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置物挂钩装置.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置物挂钩装置,包括固定座(100)、挂钩本体(200)和防跳脱件(300)。固定座(100)固定于摩托车本体的一特定位置。挂钩本体(200)的基端侧枢接于固定座(100),且挂钩本体(200)可在收纳位置与开启位置之间旋动自如。防跳脱件(300)滑接于挂钩本体(200)的自由端侧,且可在缩回位置与伸出位置之间滑动自如。挂钩本体(200)在位于开启位置时比位于收纳位置时其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