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及包括该井圈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749688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85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109110.6

申请日:

2015.03.12

公开号:

CN104712050A

公开日:

2015.06.1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E03F 5/04登记生效日:20160107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北京路桥瑞通养护中心有限公司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100097 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政府府前街6号变更后权利人: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北务工业区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后权利人: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有限公司|||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3F 5/04申请日:20150312|||公开

IPC分类号:

E03F5/04; E03F5/06; E03F3/06

主分类号:

E03F5/04

申请人:

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有限公司

发明人:

魏丽; 胡世金; 王鹏飞; 王斌; 赵忠磊

地址:

100097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政府府前街6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2

代理人:

郝瑞刚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城镇道路施工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道路雨水箅井及包括该箅井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本发明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所述井圈增加了箅井的锚固深度,且安装过程中不需要再挖补底层沥青混凝土,雨水箅井周围的下层沥青混凝土可一次成活,从而雨水箅井锚固牢固及其周围的路面的整体性好、质量有保证,不容易出现病害;此外,由于避免了下层沥青混凝土的挖除和修补,从而节约了材料和费用。最后,由于下层沥青混凝土后可马上铺筑面层沥青混凝土,因此至少节约了三~五天的工期,特别适合城镇道路速通要求。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下井圈和用于提升井圈高度的上井圈;所述上井圈与所述下井圈连接;所述上井圈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雨水箅子支撑台;所述下井圈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所述上井圈位于所述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的上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井圈沿外围下端设置有连接外缘;所述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的高度高于所述连接外缘的高度。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外缘上开设有减重锚固孔。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井圈的外侧壁的下端部分和所述下井圈的内侧壁的上端部分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井圈的下端的外围和所述下井圈的上端的内部贴合,并通过销钉固定连接所述上井圈的下端和所述下井圈的上端。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井圈的底面和所述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的上表面接触。

7.
  一种包括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井圈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进行路面的基层施工,并固定好雨水箅井的下井圈,从而使得下井圈的顶面与底层沥青混凝土顶面平齐,可以便于后续底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
S2:将雨水箅子安装到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上,进行底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
S3:取出雨水箅子,将上井圈安装到下井圈的上方,使得上井圈 顶面与面层沥青混凝土顶面即路面平齐;
S4:将雨水箅子安装到第一雨水箅子支撑台上,进行面层沥青混凝土的铺设。

说明书

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及包括该井圈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镇道路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道路雨水箅井及包括该箅井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城镇道路上一般都会设有雨水箅井,虽然雨水箅井一般都在路边受车辆荷载作用较少,但使用中大部分检查井周边仍会出现病害,影响道路美观和行车安全。现有技术的雨水箅井,以球墨铸铁雨水箅井为例,其井圈的结构请参见图1-3。包含该井圈的附近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如下:路面基层施工→铺筑底层沥青混凝土→挖除井圈安装范围内的底层沥青混凝土→涨井并安放井圈→铺筑面层沥青混凝土。上述作法存在的不足是:
(1)“挖除井圈安装范围内的底层沥青混凝土”不仅浪费材料,而且挖除过程中容易产生渣土垃圾;
(2)井圈高40mm,固定井圈的压层面层沥青混凝土净高才28mm,且由于涨井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其与面层沥青混凝土不易结合成一体,在稍有车辆动载作用下就导致病害的发生;
(3)涨井后需等待涨井用砌块砂浆或现浇水泥混凝土在3~5天后达到作业强度后才能开始面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因此整个施工的工期长。
有鉴于此,亟待对现有的雨水箅井的井圈的结构提出改进,并根据改进后的井圈结构提供一种新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及包 括该井圈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从而在节约施工材料和施工时间的同时,防止路面病害的出现。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包括下井圈和用于提升井圈高度的上井圈;所述上井圈与所述下井圈连接;所述上井圈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雨水箅子支撑台;所述下井圈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所述上井圈位于所述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下井圈沿外围下端设置有连接外缘;所述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的高度高于所述连接外缘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连接外缘上开设有减重锚固孔。
优选地,所述上井圈的外侧壁的下端部分和所述下井圈的内侧壁的上端部分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井圈的下端的外围和所述下井圈的上端的内部贴合,并通过销钉固定连接所述上井圈的下端和所述下井圈的上端。
优选地,所述上井圈的底面和所述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的上表面接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井圈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进行路面的基层施工,并固定好雨水箅井的下井圈,从而使得下井圈的顶面与底层沥青混凝土顶面平齐,可以便于后续底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
S2:将雨水箅子安装到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上,进行底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
S3:取出雨水箅子,将上井圈安装到下井圈的上方,使得上井圈顶面与面层沥青混凝土顶面即路面平齐;
S4:将雨水箅子安装到第一雨水箅子支撑台上,进行面层沥青混 凝土的铺设。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该种井圈的结构增加了箅井的锚固深度,且安装过程中不需要再挖补底层沥青混凝土,雨水箅井周围的下层沥青混凝土可一次成活,从而雨水箅井锚固牢固且其周围的路面的整体性好、质量有保证,不容易出现病害;此外,由于避免了下层沥青混凝土的挖除和修补,从而节约了材料和费用。最后,由于下层沥青混凝土后可马上铺筑面层沥青混凝土,因此至少节约了三~五天的工期,特别适合城镇道路速通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B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的下井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C-C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图5中D-D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的上井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E-E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F-F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11a-d是本发明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示意图;
图中:1、连接外缘;2、减重锚固孔;3、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4、第一雨水箅子支撑台;5、销接通孔;6、销接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实施例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请参见图4,包括下井圈和用于提升井圈高度的上井圈;所述上井圈与所述下井圈连接;所述上井圈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一雨水箅子支撑台4;所述下井圈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3;所述上井圈位于所述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3的上方。其中,上井圈的外侧壁的下端部分和所述下井圈的内侧壁的上端部分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上井圈的下端的外围和所述下井圈的上端的内部贴合,并通过销钉固定连接所述上井圈的下端和所述下井圈的上端。具体地,在上井圈的下端开设用于与销钉连接的销接通孔5,在下井圈的上端开设销接盲孔6,销钉穿过上井圈上的销接通孔5后与销接盲孔6连接,从而固定上井圈和下井圈。优选上井圈和下井圈固定安装好之后,正好上井圈的底面和所述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3的上表面接触。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井圈的结构请参见图5至图7,下井圈通过外围下端的连接外缘1固定在路基上;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3的高度高于所述连接外缘1的高度,最好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3设置在靠近下井圈 顶端的位置,从而使得安装在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3上方的上井圈的高度得以提高。其中,为了减少制造材料从而降低下井圈的制造成本,在所述连接外缘1上开设减重锚固孔2,优选所述减重锚固孔2为腰形孔。所述上井圈的结构请参见图8至图10,上井圈不包括连接外缘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仅提供了上井圈和下井圈的其中一种实施情况。上井圈和下井圈的结构主要是在保证井圈正常功能下,根据面层和底面层沥青混凝土厚度选择上井圈和下井圈的高度;因此,除了通过销钉连接上井圈和下井圈以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结构形式实现上述目的。例如上下井圈上开设螺丝孔,然后通过螺丝实现连接和限定也属于众多可实施方式的一种。此外,上井圈和下井圈的形状也不局限于图中的长方形结构,还可以是正方形或者其它可行且便于加工制造的形状。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井圈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请参见图11a-d,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进行路面的基层施工,并固定好雨水箅井的下井圈,从而使得下井圈的顶面与底层沥青混凝土顶面平齐,可以便于后续底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
S2:将雨水箅子安装到第二雨水箅子支撑台3上,进行底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
S3:取出雨水箅子,将上井圈安装到下井圈的上方,使得上井圈顶面与面层沥青混凝土顶面即路面平齐;
S4:将雨水箅子安装到第一雨水箅子支撑台4上,进行面层沥青混凝土的铺设。
其中,上井圈和雨水箅子之间可以通过连接销钉连接,并且销钉待现场安放上井圈时再打入。
本实施例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及根据该井圈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其作法增加了箅井的锚固深度,且安装过程中不需要再挖补 底层沥青混凝土,雨水箅井周围的下层沥青混凝土可一次成活,从而雨水箅井锚固牢固及其周围的路面的整体性好、质量有保证,不容易出现病害;此外,由于避免了下层沥青混凝土的挖除和修补,从而节约了材料和费用。最后,由于下层沥青混凝土后可马上铺筑面层沥青混凝土,因此至少节约了三~五天的工期,特别适合城镇道路速通要求。
除此以外,本实施例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及根据该井圈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充分利用现有构件雨水箅子,在铺筑底层沥青混凝土时临时利用其封堵雨水口,在铺筑面层沥青混凝土时永久利用雨水箅子。并且,本实施例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其侧壁安装方便快捷,质量可靠。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从费用角度证明包括本实施例中的检查井的路面的施工方法的有益效果。以底层沥青混凝土厚70mm、面层沥青混凝土厚50mm和结合06MS201-8第55页球墨铸铁雨水口井圈为例:传统雨水口井圈是19.97kg、雨水箅子是40.42kg,总价是270元;本实施例的下井圈净增加24kg,上井圈12kg,合计36kg,球磨铸铁约4.47元/kg,每套井圈单价净增161.50元。若道路每25m每侧设双箅雨水口,则费用增加为1000÷25×2×2×161.50=25839元/km,综合考虑节省3~5天工期和城市道路速通,增加的费用还是合算的。
本实施例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及根据该井圈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其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费用上是经济合算的,在工期上是提前的,在质量上是满足要求并有所提高的,可以推广适用于新铺筑两层及两层以上沥青混凝土面层的道路雨水口。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 求范围当中。

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及包括该井圈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及包括该井圈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及包括该井圈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及包括该井圈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雨水箅井井圈及包括该井圈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涉及城镇道路施工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道路雨水箅井及包括该箅井的路面结构层的施工方法。本发明的道路雨水箅井井圈,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所述井圈增加了箅井的锚固深度,且安装过程中不需要再挖补底层沥青混凝土,雨水箅井周围的下层沥青混凝土可一次成活,从而雨水箅井锚固牢固及其周围的路面的整体性好、质量有保证,不容易出现病害;此外,由于避免了下层沥青混凝土的挖除和修补,从而节约了材料和费用。最后,由于下层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给水;排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