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收集处理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雨水收集再利用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雨水收集处理装
置。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
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
释放"并加以利用。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高雨洪利用,可以减少雨水外
排,延长降雨径流时间。合理利用城市雨水,不仅是开源节流的一条途径,而
且对生态环境改善、水污染控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城区雨水利用主要包括三种途径,即屋面、道路、绿地。根据我国
城市卫生状况比较可知,屋面雨水水质较好、径流量大、便于收集利用,具有
较好的利用价值。但是,根据相关资料和数据统计可知,初期降雨形成的径流
中污染物浓度较高,在雨水收集回用之前应将最初2mm降雨形成的径流分离
出来,排入市政污水管道。然而,以往对于雨水利用和收集的研究中,忽略了
将初期降雨形成的径流排入市政污水管道中,或是在雨水回用之前,需要根据
回用的目的,检查处理后的雨水水质是否达标,或是装置较多,安装较复杂、
运行费用较高、维护管理复杂等问题。另外,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雨水中
的污染物(如悬浮物(英文为:SuspendedSolids,英文简称:SS)、COD(英
文为:ChemicalOxygenDemand,中文简称: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浓度增
高,许多雨水收集利用装置不能满足雨水回用的标准。
综上所述,现有的雨水回收系统存在未对雨水进行分流,同时未对进入回
收系统的雨水进行过滤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雨水处理装置,用于解决现有雨水回收系统存在未
对雨水进行分流,同时未对进入回收系统的雨水进行过滤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雨水收集处理装置,包括:
分流单元,第一过滤单元,第二过滤单元;
所述分流单元的侧壁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
所述分流单元内部设置过滤斗,且所述过滤斗的外壁与所述分流单元的内
壁接触,所述过滤斗的底部设置排水器,且所述排水器内部设置浮球阀,所述
过滤斗与第一过滤单元相邻的侧壁上设置第二出水口;
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内至少包括两面第一透水墙,所述第一过滤单元与所述
第二过滤单元相邻的侧壁为第二透水墙。
优选地,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分流单元顶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过滤斗与所
述分流单元顶部之间的距离;
所述分流单元的底面为倾斜面,所述第一出水口的开口位于所述倾斜面下
端;
设置在所述过滤斗底部的排水器为锥形,所述锥形最低端设置浮球阀门,
且所述锥形的一个侧边与所述倾斜面上表面不接触。
优选地,还包括杀菌单元;所述杀菌单元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一过滤单元顶
部。
优选地,还包括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相邻,且所
述检测单元的侧壁上设置第三出水口,其中,设置所述第三出水口的侧壁与所
述第二过滤单元相邻的侧壁相互对称。
优选地,所述过滤斗采用防锈材料制成,且所述过滤斗的顶部设置提手。
优选地,所述第二透水墙的组成材料为沸石滤料,且所述沸石滤料的粒径
介于0.8mm~1.2mm;
所述第二透水墙的厚度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透水墙的厚度,且所述第二透水
墙的高度均大于所述第一透水墙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透水墙的组成材料为石英砂滤料,且所述石英砂滤料的
粒径介于0.5~1.2mm;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包括三面第一透水墙,其中,第一面第一透水
墙的厚度均大于第二面第一透水墙和第三面第一透水墙的厚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雨水处理装置,包括分流单元,第一过滤单
元,第二过滤单元;所述分流单元的侧壁上设置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分
流单元内部设置过滤斗,且所述过滤斗的外壁与所述分流单元的内壁接触,所
述过滤斗的底部设置浮球阀门,所述过滤斗与第一过滤单元相邻的侧壁上设置
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过滤单元内至少包括两个第一透水墙,所述第一过滤单
元与所述第二过滤单元相邻的侧壁为第二透水墙。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过
滤斗底部设置排水器,且该排水器内有浮球阀,即进入到分流单元的雨水比较
少的时候,通过过滤斗排入到排水器内的水不能将浮球阀压至排水器的排水口
上,从而可以将刚进入排水器内的雨水从第一出水口排出;进一步地,过滤斗
可以将对进入分流单元的雨水进行初步过滤,而与分流单元相连设置的第一过
滤单元和第二过滤单元,都可以对进入处理装置内的雨水进行分次过滤,从而
提高了雨水水质,减少了雨水的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
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
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
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雨水收集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分流单元,20-第一过滤单元,30-第二过滤单元,40-杀菌单元,50-检
测单元,101-进水口,102-第一出水口,103-过滤斗,104-浮球阀,105-第二出
水口,20-1-第一面第一过滤墙,20-2-第二面第一过滤墙,20-3-第三面第一过
滤墙,501-第三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
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
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
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雨水收集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该装置
可以用于雨水回收系统。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雨水收集处理装置包括:分流单元
10,第一过滤单元20和第二过滤单元30,其中,第一过滤单元20位于分流单
元10和第二过滤单元30之间。
具体地,如图1所示,分流单元10的侧壁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进水口101
和第一出水口102,在分流单元101内部设置有过滤斗103,在实际应用中,
为了保证进入分流单元10内的雨水全部通过过滤斗103,优选地,过滤斗103
的外壁与分流单元10的内壁相接触。进一步地,过滤斗103的底部设置排水
器,且排水器内部设置有浮球阀104,过滤斗103与第一过滤单元20相邻的侧
壁上设置有第二出水口105。
在实际应用中,屋面雨水通过雨斗,落水管流入进水口101,雨水进入本
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雨水收集处理装置后,需要通过过滤斗103将雨水内夹杂
的树叶、颗粒垃圾等拦截在过滤斗表面设置的过滤网内。优选地,进水口101
与分流单元10顶部之间的距离小于过滤斗103与分流单元顶部之间的距离,
从而可以确保通过进水口101进入的雨水可以通过过滤斗103。
进一步地,当少量雨水通过过滤斗103进入过滤斗103底部设置的排水器
内之后,由于下雨初期的雨水内污染物浓度较高,需要将这部分水通过分流单
元10内设置的第一出水口排入到污水管内。优选地,设置在过滤斗103底部
的排水器的形状为锥形,且锥形排水器的最低端设置有浮球阀门。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排水器内部设置有浮球阀104,当排水器内的水量比
较上时,排水器内的水对浮球阀104的作用力比较小,不能是浮球阀104与浮
球阀门完全吻合在一起,从而导致进入排水器内的少量雨水通过浮球阀门流出
排水器。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上述设计,可以实现雨污分流,将最先进入
雨水处理装置内的雨水排放到污水管内。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排水器内部设置浮球阀104,可以确定,设置在排
水器底部的排水阀与浮球阀104的大小、尺寸相匹配。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
设置在排水器底部的排水阀的大小,尺寸和设置在排水器内部的浮球阀104的
大小和尺寸不做具体的限定。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流出排水器的水存积在分流单元10的底部,优选地,
分流单元10的底面为倾斜面,且设置在分流单元10侧壁上的第一出水口的开
口位于倾斜面下端,从而避免了排水器内的水存积在分流单元10内。进一步
地,由于排水器的形状为锥形,而分流单元10的底部为倾斜面,为了避免倾
斜面影响锥形排水器的正常排水,优选地,锥形排水器与倾斜面较近的侧边平
行于倾斜面的上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只要锥形排水器的侧边与倾斜面上表
面不接触,即不会影响到锥形排水器的正常排水。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过滤单元20内至少包括有两面第一透水墙,
且两面第一透水墙的厚度不相同。其中,第一透水墙的组成材料为石英砂滤料,
且石英石滤料的粒径介于0.5~1.2mm之间。
如图1所示,第一过滤单元20内包括第一面第一透水墙20-1,第二面第
一透水墙20-2,第三面透水墙20-3。其中,第二面第一透水墙20-1和第三面
第一透水墙20-2的厚度相等,且第一面第一透水墙20-1的厚度均大于第二面
第一透水墙20-2和第三面第一透水墙20-3的厚度。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过滤单元20所包括的多面第一透水墙均可以对进入
第一过滤单元20内的雨水进行过滤,其目的在于截留水中悬浮物胶体等颗粒
杂质。进一步地,为了对雨水进行过滤的同时,对雨水进行消毒,优选地,本
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雨水收集处理装置还包括杀菌单元40,其中,杀菌单元
40至少设置在第一过滤单元20的顶部。
如图1所示,当杀菌单元40设置在第一过滤单元20的顶部时,第一过滤
单元20所包括的多面第一过滤墙均与杀菌单元40的底部不接触。杀菌单元40
内设置有多顶紫外灯,从而可以对第一过滤单元20内的雨水进行消毒杀菌。
采用上述设计方法,可以快速对进入第一过滤单元20内的雨水进行消毒杀菌,
且不留任何残留物,不造成二次污染,同时满足市政用水、废水处理的特殊要
求。
需要说明的是,杀菌单元40的开启或者关闭,可以按照实际需要确定。
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杀菌单元40的开启或者关闭时间不做具体的限定。
具体地,第一过滤单元20与第二过滤单元30相邻的侧壁为第二透水墙。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去除雨水中的COD值、氨氮和浊度,优选地,第二
过滤单元30内包括的第二透水墙的组成材料为沸石滤料,且沸石滤料的粒径
介于0.8~1.2mm之间,第二透水墙的厚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一透水墙的厚度。在
实际应用中,由于第一过滤单元20的顶部设置有杀菌单元40,而第二过滤单
元30的顶部没有设置杀菌单元40,从而可以确定,第二过滤墙的高度大于第
一过滤墙的高度。
在实际应用中,雨水透过第二过滤单元40之后,进入到检测单元50内,
如图1所示,检测单元50与第二过滤单元40中的第二过滤墙相邻。检测单元
50内设置有雨水检测仪,对进入检测单元50内的雨水水质进行检测。进一步
地,检测单元50也可以作为存储水水井。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雨水收集处理装置,通常情况下,
为了避免占用大量空间,可以将雨水收集处理装置设置在地面下,即,雨水收
集处理装置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做四周的围护结构,过滤单元20的顶部设置
格栅,检测单元50的顶部设置检查井盖,而杀菌单元40整体位于地面下,设
置在过滤单元的第一出水口102与市政污水口相连。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雨水收集处理装置,由于过滤斗底部设置
排水器,且该排水器内有浮球阀,即进入到分流单元的雨水比较少的时候,通
过过滤斗排入到排水器内的水不能将浮球阀压至排水器的排水口上,从而可以
将刚进入排水器内的雨水从第一出水口排出;进一步地,过滤斗可以对进入分
流单元的雨水进行初步过滤,而与分流单元相连设置的第一过滤单元和第二过
滤单元,都可以对进入处理装置内的雨水进行分次过滤,同时,还设置有杀菌
单元,在对雨水进行过滤的基础上,对雨水水质进行处理,延长了雨水存储的
时间,提高了雨水水质处理的效果;该装置中选用的材料,抗压能力好,耐腐
蚀,具有环保、节能的特点;利用一体化系统,既能实现初期雨水弃流、实现
截污挂篮,又能实现雨水过滤,降低径流污染,且结构紧凑,可以结合实际情
况,进行适量的挑战,还可以设置于地面下,节约空间。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
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
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
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
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