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744010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80023045.X

申请日:

2012.03.23

公开号:

CN103534428A

公开日:

2014.01.2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5B 79/20申请日:20120323|||公开

IPC分类号:

E05B79/20(2014.01)I; E05B79/06(2014.01)I; E05B85/16(2014.01)I

主分类号:

E05B79/20

申请人:

株式会社阿尔发;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发明人:

工藤修一; 市川慎治; 吉田龙一

地址:

日本神奈川县

优先权:

2011.05.12 JP 2011-107014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代理人:

何立波;张天舒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线缆连结构造,其将设在内线材(1)前端的大致球形的线缆端部(2)与可动部件(6)连结,可动部件(6)具有:一对翼片(7),它们保持内线材(1);线缆导入开口(8),其将线缆端部(2)引导至所述翼片(7)之间;以及大致长圆形的线缆端部通过部(9),其支撑线缆端部(2),使线缆端部(2)可位移。线缆端部通过部(9)的大致长圆形的长轴与线缆的导入方向大致一致。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该线缆连结构造将设在内线材前端的线缆端部与可动部件连结,
所述可动部件具有:
一对翼片,它们保持内线材;
线缆导入开口,其将线缆端部引导至所述翼片之间;以及
大致长圆形的线缆端部通过部,其支撑线缆端部,使线缆端部可位移,
线缆端部通过部的所述大致长圆形的长轴,与线缆的导入方向大致一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其中,
在所述一对翼片的一个上开设将所述内部线缆的前端部引导至翼片之间的线缆导入开口,并且,在另一个翼片上设置端部嵌合部,其与线缆导入开口的线缆端部通过部协同动作,对导入至翼片之间的线缆端部进行卡止,并且
线缆端部通过部和端部嵌合部,容许线缆端部向在内部线缆动作时与线缆端部抵接的缘部的相反方向移动,并延长至在末端部处围绕线缆端部旋转的内线材在线缆导入开口的全长上不与其发生重合的位置为止。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其中,
所述线缆端部通过部的延长部由罩覆盖。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其中,
在所述一对翼片的一个上开设将所述内部线缆的前端部引导至翼片之间的线缆导入开口,并且,在另一个翼片上设置端部嵌合部,其与线缆导入开口的线缆端部通过部协同动作,对导入至翼片之间的 线缆端部进行卡止,且
翼片之间的内线材插入区域,超过线缆导入开口的线材通过部处的末端缘而进行延长。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其中,
在所述一对翼片的一个上开设将所述内部线缆的前端部引导至翼片之间的线缆导入开口,并且,在另一个翼片上设置端部嵌合部,其与线缆导入开口的线缆端部通过部协同动作,对导入至翼片之间的线缆端部进行卡止,并且
线缆端部通过部和端部嵌合部,向在内部线缆动作时与线缆端部抵接的缘部的相反方向延长,并且,翼片之间的内线材插入区域超过线材通过部处的末端缘而进行延长。

6.
  一种车辆的车门把手装置,其安装在固定于车门板上的把手基座部上,利用可自由旋转地与该把手基座部连结的操作把手,对具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连结构造的杆状的可动部件进行旋转驱动,经由与所述线缆连结部连结的线缆装置使车门体内的车门锁动作。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把手装置,其中,
利用所述一对翼片形成内线材通过区域。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把手装置,其中,
在所述一个翼片上形成线材通过部。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把手装置,其中,
所述内线材通过区域具有以线材通过部为边界的延长部。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门把手装置,其中,
线材通过部和线缆端部通过部的长轴大致正交。

说明书

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车辆的车门把手装置,其将线缆装置作为操作力传递部件进行使用。在该装置中,在车门把手(可动部件)中设有:切槽,其插入内部线缆的内线材;以及卡止部,其对形成在内部线缆前端的线缆端部进行卡止。线缆前端部的安装这样进行:在使线缆端部和内线材穿过从端部嵌合部的周缘部至材料端部并与切槽连通的狭缝后,使端部嵌合部和线缆装置绕卡止部旋转,其中,端部嵌合部向表面开放。
在安装状态下,由于内线材插入暗渠状的切槽内,因此,限制向表面侧的移动,其结果,防止从可动部件脱离。
但是,该装置存在以下问题。即,在可动部件被进行旋转操作的情况下,卡止部向内部线缆传递从外壳体拉出方向的操作力,在可动部件向初始旋转位置恢复时,利用由被操作侧的部件施加的拉伸力向原位置恢复。
但是,在恢复行程中,在由于内线材与外壳体之间的滑动阻力增加等原因,使得内线材的追随变得困难的情况下,内线材从可动部件的端部嵌合部受到压缩力而压曲变形,内线材有可能与狭缝对其。
在内线材与狭缝正对的状态下,由于线缆端部及内线材这两者脱离方向的移动没有受到限制,因此内部线缆可能从可动部件脱离。如果内部线缆从可动部件脱离,则在其之后,无法向可动部件传递操作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2128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能够可靠地防止内部线缆从可动部件脱离的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以及装入该连结构造而成的车辆的车门把手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是把手装置的主视图。图1(b)是图1(a)的1B-1B线剖视图。
图2(a)是表示把手装置的动作中的初始旋转状态的剖视图。图2(b)是表示把手装置的动作中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把手装置的安装的分解斜视图。
图4(a)是杆的斜视图。图4(b)是图4(a)的4B方向的矢向剖视图。图4(c)是图4(b)的4C-4C线剖视图。图4(d)是表示线缆装置的安装顺序的说明图。图4(e)是图4(c)的4E-4E线剖视图。图4(f)是图4(c)的4F-4F线剖视图。
图5是图2(a)的5A线剖视图。
图6(a)是表示杆的动作的初始状态的图。图6(b)是表示杆的动作的动作状态的图。图4(c)是表示在杆的动作中,内线材的压曲刚发生前的状态的图。图4(d)是表示在杆的动作中,内线材的压曲状态的图。
图7(a)至图7(d)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构造的作用的图。图7(a)表示初始状态。图7(b)表示动作状态。图7(c)表示内线材的压曲刚发生前的状态。图7(d)表示内线材的压曲状态。
图8(a)至图8(d)是表示另一个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图。图8(a)表示初始状态。图8(b)表示动作状态。图8(c)表示内线材的压曲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例示,并不是对发明进行限定,在实施方式中记述的全部特征 和其组合不一定是本发明的实质内容。
如图1、2所示,车辆的车门把手装置,是将操作把手16可自由旋转地与沿车门板14的背面配置的把手基座部15的一端部连结而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装置以在图1(a)中左侧朝向车辆前方的姿态进行安装,以下,在本说明书中,以向车辆的安装姿态为基准,将车辆长度方向设为“前后”。
操作把手16在前端部具有铰接脚16a,在后端部具有操作脚16b,如图3所示,在将铰接脚16a从开设在车门板14上的前部安装开口14a插入至车门体内、将操作脚16b从车门板14的后部安装开口14b插入至车门体内后,使操作把手16整体向前方滑动而进行安装。在操作把手16和车门板14表面之间,以包围安装开口14a、14b的方式安装衬垫17。
另一方面,在把手基座部15的前端部设有前部开口15a和后部开口15b,前部开口15a收容上述操作把手16的铰接脚16a,后部开口15b对应于后部安装开口14b而收容操作把手16的操作脚16b。
另外,杆(可动部件6)通过沿前后方向较长的枢轴6a可自由旋转地与把手基座部15连结,利用绕枢轴6a卷装的扭转弹簧18向初始旋转位置侧预紧。杆6在相对于枢轴6a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长的动作臂部6b,在初始旋转位置处,与上述已插入的操作脚16b的下端部前端面正对。
在将铰接脚16a及操作脚16b插入至前后部开口15a、15b中的状态下,如果使操作把手16向前方滑动,则从操作脚16b的下端部前端面和动作臂部6b的后端面的抵接部分处受到分力的杆6,抵抗扭转弹簧18的预紧力而向动作方向(扭转弹簧18的弯曲角增加的方向)旋转,与操作脚16b的卡止台阶部16c卡止,然后,将图2(a)所示的初始旋转位置方向的预紧力施加至操作把手16。
在向把手基座部15的安装状态下,铰接脚16a的前端部和把手基座部15的前部开口15a在适当的部位,经由未图示的圆弧状滑动接触面而成为滑动接触状态,通过提起操作把手16的后端部,操作把手16能够绕虚拟的旋转中心进行旋转操作。
在按照上述方式安装操作把手16后,把手基座部15使用固定部15c、以及安装在后部开口15b中的固定部件19而最终固定在车门板14上。在该状态下,固定部件19对操作把手16向后方移动进行限制,限制操作把手16的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把手基座部15上,与杆6同轴地安装配重部20,其抵消向车辆施加侧面冲击力时在操作把手16上产生的惯性力,防止操作把手16的意外的车门打开操作。
为了将向上述操作把手16的旋转操作力传递至配置在车门体内的车门锁装置21,杆6与线缆装置5连结。线缆装置5如图4(b)所示,由下述部分构成:内线缆3,其通过将球状的线缆端部2固定在内线材1的前端而成;以及外壳体4,内线缆3的内线材1可自由移动地插入其中,该线缆装置5是通过向内线材1施加拉伸力而进行动作的所谓拉拽使用的线缆装置,将形成在外壳体4的前端的固定金属件4a与形成在把手基座部15上的线缆卡止部15d卡止,而保持在规定位置处(参照图1(a)、图1(b))。
对于线缆端部2,除了球状之外,还能够使用袋状、棒状等适当形状。
另一方面,在杆6的从枢轴6a插入位置隔开适当间隔的位置处,设置一对翼片7,它们隔开使内线材1能够通过而线缆端部2不能通过的程度的间隔,相对地形成内线材插入区域12,在一个翼片7上开设线缆导入开口8,其与内线材插入区域12连通。
线缆导入开口8由线缆端部通过部9和线材通过部13构成,线缆端部通过部9能够插入内线缆3的线缆端部2,线材通过部13以线缆端部通过部9的边缘为基端,以直线状延伸至翼片7的端缘。线缆端部通过部9形成为长圆形状,该长圆形状是使线缆端部2能够通过的圆形孔中的一个半圆部相对于另一个半圆部分离而得到的,在与形成该线缆导入开口8的翼片7相对的另一个翼片7上,在相对位置上形成有底的端部嵌合部10,其与上述线缆端部通过部9为相同形状,且与脱模孔10’相邻(参照图4(a)至图5)。
并且,在上述线缆端部通过部9的包含一个半圆部在内的延长部 9a上,设置凸片状的罩11。罩11形成在下述范围内:容许线缆端部2从剩余区域通过,且在线缆端部2移动至延长部9a末端时,线缆端部2能够从线缆端部通过部9脱离。
另外,形成在上述翼片7之间的内线材插入区域12,从线材通过部13处的末端壁面进一步向深度方向延长,形成夹持在翼片7之间的暗渠状的延长部12’。
关于内线缆3向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杆6的连结,首先,如图4(b)及图4(c)所示,在使内线材1与线材通过部13正对的状态下,使线缆端部2通过线缆端部通过部9而使内线材1导入至翼片7之间、即内线材插入区域12后,如图4(d)所示,使线缆装置5整体以线缆端部2为中心进行旋转。
通过使内线材1从安装操作位置旋转,内线材1从线材通过部13离开而向两侧被翼片7夹持的暗渠状部分移动,从内线材插入区域12的脱离受到限制,并且,由于线缆端部2被嵌合在线缆端部通过部9和端部嵌合部10之间的相对部位处,线缆端部2向线材通过部13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不会从杆6脱离。
在该状态下,如果使杆6绕枢轴6a从图6(a)所示的初始旋转位置进行旋转操作,则拉伸力经由一个半圆部施加至线缆端部2,内线缆3如图6(b)所示被拉出,使车门锁装置动作。
然后,如果解除对操作把手16的操作、即对杆6施加的旋转操作力,则杆6利用扭转弹簧18的恢复力恢复至初始旋转位置,同时来自上述车门锁侧的恢复力传递至内线材1,杆6侧的线缆端部2也与杆同步地恢复至初始位置。
另一方面,在拉拽使用的线缆装置5中,由于利用压缩力无法驱动内线材1,因此,在恢复动作时因内线材1在外壳体4内的滑动阻力高等而来自车门锁侧的驱动力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会经由线缆端部2向内线材1施加向压缩方向的操作力。
图6(c)示出该状态,在线缆端部2上不经由内线材1作用操作力(拉伸力)的情况下,线缆端部2由于内线材1的刚性而停留在动作位置,在该状态下,如果仅杆6向初始旋转位置移动,则线缆端 部2在无负载状态下,向线缆端部通过部9以及端部嵌合部10的延长部9a、10a进行相对移动。
然后,在杆6进一步向初始旋转位置侧旋转,经由线缆端部2向内线材1施加了压缩力的情况下,如图6(d)所示,内线材1发生压曲变形,但线缆端部2依然停留在线缆端部通过部9以及端部嵌合部10的延长部9a、10a处,且压曲始点成为线缆端部2的位置,压曲变形被内线材插入区域12的延长部12’吸收。因此,由于内线材1与线材通过部13正对而无法向外部脱离,因此,可靠地防止内线缆3从线材安装部脱落。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将设在内线材1前端的大致球形的线缆端部2与可动部件6连结的线缆连结构造中,可动部件6可以具有:一对翼片7,它们保持内线材1;线缆导入开口8,其将线缆端部2引导至翼片7之间;以及大致长圆形的线缆端部通过部9,其支撑线缆端部2,使线缆端部2可位移。线缆端部通过部9的长轴也可以与线缆的导入方向大致一致。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对于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其将线缆装置5与可动部件6连结,其中,线缆装置5是将使线缆端部2固定在内线材1前端的内线缆3可自由滑动地插入外壳体4内而成的,该构造可以构成为,在可动部件6上以内线材1能够插入的间隔相对地设置一对翼片7,在一个翼片7上开设将内线缆3的前端部引导至翼片7之间的线缆导入开口8,在另一个翼片7上设置端部嵌合部10,其与线缆导入开口8的线缆端部通过部9协同动作,对导入至翼片7之间的线缆端部2进行卡止,且线缆端部通过部9和端部嵌合部10,容许线缆端部2向在内线缆3动作时与线缆端部2抵接的缘部的相反方向移动,并延长至在末端部处围绕线缆端部2旋转的内线材1在线缆导入开口8的全长上与其不发生重合的位置为止。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线缆装置5向可动部件6的连结,如图4所示,在使内线缆3的前端部即线缆端部2以及位于线缆端部2基端的内线材1前端部通过线缆导入开口8,而使内线材1位于翼片7之间后,使线缆装置5整体绕线缆端部2进行旋转。在安装完成状 态下,线缆端部与线缆导入开口8的线缆端部通过部9以及与其相对的端部嵌合部10的相对端部被嵌合,可动部件6和内线缆3被连结,并且,内线材1夹持在翼片7之间,向线缆导入开口8的开口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防止内线缆3从可动部件6脱落。
由于使用拉拽规格的线缆而将可动部件6的操作力传递至操作对象,因此如果使可动部件6绕枢轴6a从图7(a)所示的初始旋转位置旋转至图7(b)所示的动作位置,则端部嵌合部10和线缆导入开口8的线缆端部通过部9的一端与线缆端部2卡止而被提起,使操作对象动作。
在图7(b)所示的动作位置处,在内线材1发生钩挂等,线缆端部2不追随可动部件6的情况下,如图7(c)所示,由于在线缆端部2停留在该处的状态下仅可动部件6移动,因此,线缆端部2向线缆端部通过部9和端部嵌合部10的延长部9a、10a移动。在该状态下,如果可动部件6进一步移动,则向内线材1施加压缩载荷而发生压曲变形。已知以销支撑点作为载荷点的压曲变形与固定端载荷的情况不同,是从销支撑点开始发生直接弯曲的,在本例中,将线缆端部2和端部嵌合部10视为自由旋转的销支撑点,且内线缆3本身具有适当的刚性,在容许线缆端部2旋转的初期,内线缆3以线缆端部2为中心在旋转方向上发生变形,然后,一边维持内线缆3与延长部9a、10a的侧部的抵接状态一边进行压曲变形。
在此,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构造,由于延长部9a、10a延长至在末端部处围绕线缆端部2旋转的内线材1在线缆导入开口8的全长上与其不发生重合的位置为止,因此,在上述压曲变形过程中,内线材1在全长上不与线材通过部13正对。因此,在发生压曲后,内线材1依然保持被翼片7夹持的状态,可靠地防止内线缆3从可动部件6脱离。
在上述构造中,线缆端部通过部9的延长部9a可以被罩11覆盖。根据该构造,能够完全地防止线缆端部2从延长部9a、10a脱落。
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对于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其将线缆装置5与可动部件6连结,其中,线缆装置5通过将使线缆 端部2固定在内线材1前端的内线缆3可自由滑动地插入外壳体4内而成,该构造可以构成为,在可动部件6上以内线材1能够插入的间隔相对地设置一对翼片7,在一个翼片7上开设将内线缆3的前端部引导至翼片7之间的线缆导入开口8,并且,在另一个翼片7上设置端部嵌合部10,其与线缆导入开口8的线缆端部通过部9协同动作,对导入至翼片7之间的线缆端部2进行卡止,且翼片7之间的内线材插入区域12,超过线缆导入开口8的线材通过部处13的末端缘部而进行延长。
在向内线材1施加了压曲载荷的情况下,如图8(c)所示,产生绕销支撑点(线缆端部2和端部嵌合部10的接触位置)的旋转力,内线材1超过线材通过部13到达暗渠状的延长部12’,然后,利用压曲载荷向延长部12’的最内壁按压。
根据上述构造,内线材1在压曲变形的过程中经由与线材通过部13正对的位置,但不在该处停留而立即被按压向延长部12’,并且向可动部件6的操作力作为将内线材1向延长部12’的最内壁按压的力进行作用。因此,可靠地防止内线缆3从可动部件6脱离。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对于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其将线缆装置5与可动部件6连结,其中,线缆装置5通过将使线缆端部2固定在内线材1前端的内线缆3可自由滑动地插入外壳体4内而成,该构造可以构成为,在可动部件6上以内线材1能够插入的间隔相对地设置一对翼片7,在一个翼片7上开设将内线缆3的前端部引导至翼片7之间的线缆导入开口8,并且,在另一个翼片7上设置端部嵌合部10,其与线缆导入开口8的线缆端部通过部9协同动作,对导入至翼片7之间的线缆端部2进行卡止,且线缆端部通过部9和端部嵌合部10相对于内线缆3动作时的向线缆端部2抵接的缘部而向相反方向延长,并且,翼片7之间的内线材插入区域超过线材通过部13处的末端缘部而进行延长。
根据上述构造,在向内线材1施加了压曲载荷的情况下,如图6(d)所示,线缆端部2在移动至线缆端部通过部9及端部嵌合部10的延长部9a、10a端后发生压曲变形。通过使压曲载荷的载荷点移动 至延长部9a、10a,内线材1在旋转的压曲变形的过程中,减少与线材通过部13正对的机会,且停留在线材通过部13的延长部12’处,因此,可靠地防止内线缆3从可动部件6脱离。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构造,能够可靠地防止线缆装置从可动部件脱落。
标号的说明
1 内线材
2 线缆端部
3 内部线缆
4 外壳体
5 线缆装置
6 可动部件
7 翼片
8 线缆导入开口
9 线缆端部通过部
10 端部嵌合部
11 罩
12 内线材插入区域
13 线材通过部
14 车门板
15 把手基座部
16 操作把手

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3534428A43申请公布日20140122CN103534428A21申请号201280023045X22申请日20120323201110701420110512JPE05B79/20201401E05B79/06201401E05B85/1620140171申请人株式会社阿尔发地址日本神奈川县申请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72发明人工藤修一市川慎治吉田龙一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12代理人何立波张天舒54发明名称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57摘要一种线缆连结构造,其将设在内线材(1)前端的大致球形的线缆端部(2)与可动部件(6)连结,可动部。

2、件(6)具有一对翼片(7),它们保持内线材(1);线缆导入开口(8),其将线缆端部(2)引导至所述翼片(7)之间;以及大致长圆形的线缆端部通过部(9),其支撑线缆端部(2),使线缆端部(2)可位移。线缆端部通过部(9)的大致长圆形的长轴与线缆的导入方向大致一致。30优先权数据85PCT国际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3111286PCT国际申请的申请数据PCT/JP2012/0576402012032387PCT国际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2/153572JA20121115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7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7。

3、页10申请公布号CN103534428ACN103534428A1/1页21一种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该线缆连结构造将设在内线材前端的线缆端部与可动部件连结,所述可动部件具有一对翼片,它们保持内线材;线缆导入开口,其将线缆端部引导至所述翼片之间;以及大致长圆形的线缆端部通过部,其支撑线缆端部,使线缆端部可位移,线缆端部通过部的所述大致长圆形的长轴,与线缆的导入方向大致一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其中,在所述一对翼片的一个上开设将所述内部线缆的前端部引导至翼片之间的线缆导入开口,并且,在另一个翼片上设置端部嵌合部,其与线缆导入开口的线缆端部通过部协同动作,对导入。

4、至翼片之间的线缆端部进行卡止,并且线缆端部通过部和端部嵌合部,容许线缆端部向在内部线缆动作时与线缆端部抵接的缘部的相反方向移动,并延长至在末端部处围绕线缆端部旋转的内线材在线缆导入开口的全长上不与其发生重合的位置为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其中,所述线缆端部通过部的延长部由罩覆盖。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其中,在所述一对翼片的一个上开设将所述内部线缆的前端部引导至翼片之间的线缆导入开口,并且,在另一个翼片上设置端部嵌合部,其与线缆导入开口的线缆端部通过部协同动作,对导入至翼片之间的线缆端部进行卡止,且翼片之间的内线材插入区域,超过线缆导。

5、入开口的线材通过部处的末端缘而进行延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其中,在所述一对翼片的一个上开设将所述内部线缆的前端部引导至翼片之间的线缆导入开口,并且,在另一个翼片上设置端部嵌合部,其与线缆导入开口的线缆端部通过部协同动作,对导入至翼片之间的线缆端部进行卡止,并且线缆端部通过部和端部嵌合部,向在内部线缆动作时与线缆端部抵接的缘部的相反方向延长,并且,翼片之间的内线材插入区域超过线材通过部处的末端缘而进行延长。6一种车辆的车门把手装置,其安装在固定于车门板上的把手基座部上,利用可自由旋转地与该把手基座部连结的操作把手,对具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缆连结构造的杆。

6、状的可动部件进行旋转驱动,经由与所述线缆连结部连结的线缆装置使车门体内的车门锁动作。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把手装置,其中,利用所述一对翼片形成内线材通过区域。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把手装置,其中,在所述一个翼片上形成线材通过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把手装置,其中,所述内线材通过区域具有以线材通过部为边界的延长部。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门把手装置,其中,线材通过部和线缆端部通过部的长轴大致正交。权利要求书CN103534428A1/6页3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背景技术0002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车辆的车门把手装置,其。

7、将线缆装置作为操作力传递部件进行使用。在该装置中,在车门把手(可动部件)中设有切槽,其插入内部线缆的内线材;以及卡止部,其对形成在内部线缆前端的线缆端部进行卡止。线缆前端部的安装这样进行在使线缆端部和内线材穿过从端部嵌合部的周缘部至材料端部并与切槽连通的狭缝后,使端部嵌合部和线缆装置绕卡止部旋转,其中,端部嵌合部向表面开放。0003在安装状态下,由于内线材插入暗渠状的切槽内,因此,限制向表面侧的移动,其结果,防止从可动部件脱离。0004但是,该装置存在以下问题。即,在可动部件被进行旋转操作的情况下,卡止部向内部线缆传递从外壳体拉出方向的操作力,在可动部件向初始旋转位置恢复时,利用由被操作侧的部。

8、件施加的拉伸力向原位置恢复。0005但是,在恢复行程中,在由于内线材与外壳体之间的滑动阻力增加等原因,使得内线材的追随变得困难的情况下,内线材从可动部件的端部嵌合部受到压缩力而压曲变形,内线材有可能与狭缝对其。0006在内线材与狭缝正对的状态下,由于线缆端部及内线材这两者脱离方向的移动没有受到限制,因此内部线缆可能从可动部件脱离。如果内部线缆从可动部件脱离,则在其之后,无法向可动部件传递操作力。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212846号公报发明内容0008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能够可靠地防止内部线缆从可动部件脱离的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以及装入该连结构造而成的车辆的车门把手装置。附图。

9、说明0009图1(A)是把手装置的主视图。图1(B)是图1(A)的1B1B线剖视图。0010图2(A)是表示把手装置的动作中的初始旋转状态的剖视图。图2(B)是表示把手装置的动作中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0011图3是表示把手装置的安装的分解斜视图。0012图4(A)是杆的斜视图。图4(B)是图4(A)的4B方向的矢向剖视图。图4(C)是图4(B)的4C4C线剖视图。图4(D)是表示线缆装置的安装顺序的说明图。图4(E)是图4(C)的4E4E线剖视图。图4(F)是图4(C)的4F4F线剖视图。0013图5是图2(A)的5A线剖视图。0014图6(A)是表示杆的动作的初始状态的图。图6(B)是表示杆。

10、的动作的动作状态说明书CN103534428A2/6页4的图。图4(C)是表示在杆的动作中,内线材的压曲刚发生前的状态的图。图4(D)是表示在杆的动作中,内线材的压曲状态的图。0015图7(A)至图7(D)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构造的作用的图。图7(A)表示初始状态。图7(B)表示动作状态。图7(C)表示内线材的压曲刚发生前的状态。图7(D)表示内线材的压曲状态。0016图8(A)至图8(D)是表示另一个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图。图8(A)表示初始状态。图8(B)表示动作状态。图8(C)表示内线材的压曲状态。具体实施方式0017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例示,并不是对发明。

11、进行限定,在实施方式中记述的全部特征和其组合不一定是本发明的实质内容。0018如图1、2所示,车辆的车门把手装置,是将操作把手16可自由旋转地与沿车门板14的背面配置的把手基座部15的一端部连结而形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装置以在图1(A)中左侧朝向车辆前方的姿态进行安装,以下,在本说明书中,以向车辆的安装姿态为基准,将车辆长度方向设为“前后”。0019操作把手16在前端部具有铰接脚16A,在后端部具有操作脚16B,如图3所示,在将铰接脚16A从开设在车门板14上的前部安装开口14A插入至车门体内、将操作脚16B从车门板14的后部安装开口14B插入至车门体内后,使操作把手16整体向前方滑动而。

12、进行安装。在操作把手16和车门板14表面之间,以包围安装开口14A、14B的方式安装衬垫17。0020另一方面,在把手基座部15的前端部设有前部开口15A和后部开口15B,前部开口15A收容上述操作把手16的铰接脚16A,后部开口15B对应于后部安装开口14B而收容操作把手16的操作脚16B。0021另外,杆(可动部件6)通过沿前后方向较长的枢轴6A可自由旋转地与把手基座部15连结,利用绕枢轴6A卷装的扭转弹簧18向初始旋转位置侧预紧。杆6在相对于枢轴6A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长的动作臂部6B,在初始旋转位置处,与上述已插入的操作脚16B的下端部前端面正对。0022在将铰接脚16A及操作脚16B插入。

13、至前后部开口15A、15B中的状态下,如果使操作把手16向前方滑动,则从操作脚16B的下端部前端面和动作臂部6B的后端面的抵接部分处受到分力的杆6,抵抗扭转弹簧18的预紧力而向动作方向(扭转弹簧18的弯曲角增加的方向)旋转,与操作脚16B的卡止台阶部16C卡止,然后,将图2(A)所示的初始旋转位置方向的预紧力施加至操作把手16。0023在向把手基座部15的安装状态下,铰接脚16A的前端部和把手基座部15的前部开口15A在适当的部位,经由未图示的圆弧状滑动接触面而成为滑动接触状态,通过提起操作把手16的后端部,操作把手16能够绕虚拟的旋转中心进行旋转操作。0024在按照上述方式安装操作把手16后。

14、,把手基座部15使用固定部15C、以及安装在后部开口15B中的固定部件19而最终固定在车门板14上。在该状态下,固定部件19对操作把手16向后方移动进行限制,限制操作把手16的脱落。002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把手基座部15上,与杆6同轴地安装配重部20,其抵消向车辆施加侧面冲击力时在操作把手16上产生的惯性力,防止操作把手16的意外的车门说明书CN103534428A3/6页5打开操作。0026为了将向上述操作把手16的旋转操作力传递至配置在车门体内的车门锁装置21,杆6与线缆装置5连结。线缆装置5如图4(B)所示,由下述部分构成内线缆3,其通过将球状的线缆端部2固定在内线材1的前端而成。

15、;以及外壳体4,内线缆3的内线材1可自由移动地插入其中,该线缆装置5是通过向内线材1施加拉伸力而进行动作的所谓拉拽使用的线缆装置,将形成在外壳体4的前端的固定金属件4A与形成在把手基座部15上的线缆卡止部15D卡止,而保持在规定位置处(参照图1(A)、图1(B)。0027对于线缆端部2,除了球状之外,还能够使用袋状、棒状等适当形状。0028另一方面,在杆6的从枢轴6A插入位置隔开适当间隔的位置处,设置一对翼片7,它们隔开使内线材1能够通过而线缆端部2不能通过的程度的间隔,相对地形成内线材插入区域12,在一个翼片7上开设线缆导入开口8,其与内线材插入区域12连通。0029线缆导入开口8由线缆端部。

16、通过部9和线材通过部13构成,线缆端部通过部9能够插入内线缆3的线缆端部2,线材通过部13以线缆端部通过部9的边缘为基端,以直线状延伸至翼片7的端缘。线缆端部通过部9形成为长圆形状,该长圆形状是使线缆端部2能够通过的圆形孔中的一个半圆部相对于另一个半圆部分离而得到的,在与形成该线缆导入开口8的翼片7相对的另一个翼片7上,在相对位置上形成有底的端部嵌合部10,其与上述线缆端部通过部9为相同形状,且与脱模孔10相邻(参照图4(A)至图5)。0030并且,在上述线缆端部通过部9的包含一个半圆部在内的延长部9A上,设置凸片状的罩11。罩11形成在下述范围内容许线缆端部2从剩余区域通过,且在线缆端部2移。

17、动至延长部9A末端时,线缆端部2能够从线缆端部通过部9脱离。0031另外,形成在上述翼片7之间的内线材插入区域12,从线材通过部13处的末端壁面进一步向深度方向延长,形成夹持在翼片7之间的暗渠状的延长部12。0032关于内线缆3向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杆6的连结,首先,如图4(B)及图4(C)所示,在使内线材1与线材通过部13正对的状态下,使线缆端部2通过线缆端部通过部9而使内线材1导入至翼片7之间、即内线材插入区域12后,如图4(D)所示,使线缆装置5整体以线缆端部2为中心进行旋转。0033通过使内线材1从安装操作位置旋转,内线材1从线材通过部13离开而向两侧被翼片7夹持的暗渠状部分移动,从内线材。

18、插入区域12的脱离受到限制,并且,由于线缆端部2被嵌合在线缆端部通过部9和端部嵌合部10之间的相对部位处,线缆端部2向线材通过部13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不会从杆6脱离。0034在该状态下,如果使杆6绕枢轴6A从图6(A)所示的初始旋转位置进行旋转操作,则拉伸力经由一个半圆部施加至线缆端部2,内线缆3如图6(B)所示被拉出,使车门锁装置动作。0035然后,如果解除对操作把手16的操作、即对杆6施加的旋转操作力,则杆6利用扭转弹簧18的恢复力恢复至初始旋转位置,同时来自上述车门锁侧的恢复力传递至内线材1,杆6侧的线缆端部2也与杆同步地恢复至初始位置。0036另一方面,在拉拽使用的线缆装置5中,由。

19、于利用压缩力无法驱动内线材1,因此,在恢复动作时因内线材1在外壳体4内的滑动阻力高等而来自车门锁侧的驱动力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会经由线缆端部2向内线材1施加向压缩方向的操作力。说明书CN103534428A4/6页60037图6(C)示出该状态,在线缆端部2上不经由内线材1作用操作力(拉伸力)的情况下,线缆端部2由于内线材1的刚性而停留在动作位置,在该状态下,如果仅杆6向初始旋转位置移动,则线缆端部2在无负载状态下,向线缆端部通过部9以及端部嵌合部10的延长部9A、10A进行相对移动。0038然后,在杆6进一步向初始旋转位置侧旋转,经由线缆端部2向内线材1施加了压缩力的情况下,如图6(D)所示,。

20、内线材1发生压曲变形,但线缆端部2依然停留在线缆端部通过部9以及端部嵌合部10的延长部9A、10A处,且压曲始点成为线缆端部2的位置,压曲变形被内线材插入区域12的延长部12吸收。因此,由于内线材1与线材通过部13正对而无法向外部脱离,因此,可靠地防止内线缆3从线材安装部脱落。0039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将设在内线材1前端的大致球形的线缆端部2与可动部件6连结的线缆连结构造中,可动部件6可以具有一对翼片7,它们保持内线材1;线缆导入开口8,其将线缆端部2引导至翼片7之间;以及大致长圆形的线缆端部通过部9,其支撑线缆端部2,使线缆端部2可位移。线缆端部通过部9的长轴也可以与线缆的导入方向大致一致。

21、。0040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对于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其将线缆装置5与可动部件6连结,其中,线缆装置5是将使线缆端部2固定在内线材1前端的内线缆3可自由滑动地插入外壳体4内而成的,该构造可以构成为,在可动部件6上以内线材1能够插入的间隔相对地设置一对翼片7,在一个翼片7上开设将内线缆3的前端部引导至翼片7之间的线缆导入开口8,在另一个翼片7上设置端部嵌合部10,其与线缆导入开口8的线缆端部通过部9协同动作,对导入至翼片7之间的线缆端部2进行卡止,且线缆端部通过部9和端部嵌合部10,容许线缆端部2向在内线缆3动作时与线缆端部2抵接的缘部的相反方向移动,并延长至在末端部处围绕线缆端部2。

22、旋转的内线材1在线缆导入开口8的全长上与其不发生重合的位置为止。0041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线缆装置5向可动部件6的连结,如图4所示,在使内线缆3的前端部即线缆端部2以及位于线缆端部2基端的内线材1前端部通过线缆导入开口8,而使内线材1位于翼片7之间后,使线缆装置5整体绕线缆端部2进行旋转。在安装完成状态下,线缆端部与线缆导入开口8的线缆端部通过部9以及与其相对的端部嵌合部10的相对端部被嵌合,可动部件6和内线缆3被连结,并且,内线材1夹持在翼片7之间,向线缆导入开口8的开口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防止内线缆3从可动部件6脱落。0042由于使用拉拽规格的线缆而将可动部件6的操作力传递至操。

23、作对象,因此如果使可动部件6绕枢轴6A从图7(A)所示的初始旋转位置旋转至图7(B)所示的动作位置,则端部嵌合部10和线缆导入开口8的线缆端部通过部9的一端与线缆端部2卡止而被提起,使操作对象动作。0043在图7(B)所示的动作位置处,在内线材1发生钩挂等,线缆端部2不追随可动部件6的情况下,如图7(C)所示,由于在线缆端部2停留在该处的状态下仅可动部件6移动,因此,线缆端部2向线缆端部通过部9和端部嵌合部10的延长部9A、10A移动。在该状态下,如果可动部件6进一步移动,则向内线材1施加压缩载荷而发生压曲变形。已知以销支撑点作为载荷点的压曲变形与固定端载荷的情况不同,是从销支撑点开始发生直接。

24、弯曲的,在本例中,将线缆端部2和端部嵌合部10视为自由旋转的销支撑点,且内线缆3本身具说明书CN103534428A5/6页7有适当的刚性,在容许线缆端部2旋转的初期,内线缆3以线缆端部2为中心在旋转方向上发生变形,然后,一边维持内线缆3与延长部9A、10A的侧部的抵接状态一边进行压曲变形。0044在此,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构造,由于延长部9A、10A延长至在末端部处围绕线缆端部2旋转的内线材1在线缆导入开口8的全长上与其不发生重合的位置为止,因此,在上述压曲变形过程中,内线材1在全长上不与线材通过部13正对。因此,在发生压曲后,内线材1依然保持被翼片7夹持的状态,可靠地防止内线缆3从可动部件6。

25、脱离。0045在上述构造中,线缆端部通过部9的延长部9A可以被罩11覆盖。根据该构造,能够完全地防止线缆端部2从延长部9A、10A脱落。0046并且,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对于针对可动部件的线缆连结构造,其将线缆装置5与可动部件6连结,其中,线缆装置5通过将使线缆端部2固定在内线材1前端的内线缆3可自由滑动地插入外壳体4内而成,该构造可以构成为,在可动部件6上以内线材1能够插入的间隔相对地设置一对翼片7,在一个翼片7上开设将内线缆3的前端部引导至翼片7之间的线缆导入开口8,并且,在另一个翼片7上设置端部嵌合部10,其与线缆导入开口8的线缆端部通过部9协同动作,对导入至翼片7之间的线缆端部2进行卡止。

26、,且翼片7之间的内线材插入区域12,超过线缆导入开口8的线材通过部处13的末端缘部而进行延长。0047在向内线材1施加了压曲载荷的情况下,如图8(C)所示,产生绕销支撑点(线缆端部2和端部嵌合部10的接触位置)的旋转力,内线材1超过线材通过部13到达暗渠状的延长部12,然后,利用压曲载荷向延长部12的最内壁按压。0048根据上述构造,内线材1在压曲变形的过程中经由与线材通过部13正对的位置,但不在该处停留而立即被按压向延长部12,并且向可动部件6的操作力作为将内线材1向延长部12的最内壁按压的力进行作用。因此,可靠地防止内线缆3从可动部件6脱离。0049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对于针对可动部件。

27、的线缆连结构造,其将线缆装置5与可动部件6连结,其中,线缆装置5通过将使线缆端部2固定在内线材1前端的内线缆3可自由滑动地插入外壳体4内而成,该构造可以构成为,在可动部件6上以内线材1能够插入的间隔相对地设置一对翼片7,在一个翼片7上开设将内线缆3的前端部引导至翼片7之间的线缆导入开口8,并且,在另一个翼片7上设置端部嵌合部10,其与线缆导入开口8的线缆端部通过部9协同动作,对导入至翼片7之间的线缆端部2进行卡止,且线缆端部通过部9和端部嵌合部10相对于内线缆3动作时的向线缆端部2抵接的缘部而向相反方向延长,并且,翼片7之间的内线材插入区域超过线材通过部13处的末端缘部而进行延长。0050根据。

28、上述构造,在向内线材1施加了压曲载荷的情况下,如图6(D)所示,线缆端部2在移动至线缆端部通过部9及端部嵌合部10的延长部9A、10A端后发生压曲变形。通过使压曲载荷的载荷点移动至延长部9A、10A,内线材1在旋转的压曲变形的过程中,减少与线材通过部13正对的机会,且停留在线材通过部13的延长部12处,因此,可靠地防止内线缆3从可动部件6脱离。0051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构造,能够可靠地防止线缆装置从可动部件脱落。0052标号的说明00531内线材00542线缆端部00553内部线缆说明书CN103534428A6/6页800564外壳体00575线缆装置00586可动部件00597翼片00608线缆导入开口00619线缆端部通过部006210端部嵌合部006311罩006412内线材插入区域006513线材通过部006614车门板006715把手基座部006816操作把手说明书CN103534428A1/7页9图1说明书附图CN103534428A2/7页10图2说明书附图CN103534428A103/7页11图3说明书附图CN103534428A114/7页12图4说明书附图CN103534428A125/7页13图5说明书附图CN103534428A136/7页14图6说明书附图CN103534428A147/7页15图7图8说明书附图CN103534428A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