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极限井距确定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注采井距计算方法,特别是涉及到一种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极
限井距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低渗透油藏无论其储量和产量在我国石油开发中的
重要地位日益明显,但受油藏条件的限制,开发效果比较差,而二氧化碳作为一种优越
的驱油剂,用于驱油可大幅度提高该类油藏的动用率和采收率,使其开发效果得到显著
改善。
井网井距是二氧化碳驱方案设计的关键,特别是注采井距对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影
响。室内实验研究表明,由于低渗透油藏渗透率低,二氧化碳驱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注
采井间驱替压力梯度只有大于启动压力梯度,才能实现有效驱替,因而存在极限注采井
距。注采井距过小,容易造成过早气窜,影响开发效果;注采井距过大,注采井间无法
实现驱替,生产井为弹性开发,采收率低。同时,二氧化碳在注采井间受压力影响,会
存在混相、混相与非混相工程、非混相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的启动压力梯度和技术极
限井距存在较大差距。
为确定合理的二氧化碳驱注采井距,以大幅度提高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的采收率,
迫切需要寻找二氧化碳驱极限井距确定方法,为此我们发明了一种新的低渗透油藏CO2驱
技术极限井距确定方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二氧化碳驱注采井距计算存在的难题,实现了二氧化
碳驱方案设计中井距的确定的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极限井距确定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极限井距确定方法,
该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极限井距确定方法包括:步骤1,通过长细管驱替实验,确定CO2
与原油最小混相压力;步骤2,通过岩心驱替实验,结合原油最小混相压力,确定混相与
非混相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随流度变化关系式;步骤3,利用油藏工程方法,建立CO2驱技
术极限供油半径计算公式;步骤4,通过现场测试或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获得地层压力分
布情况,确定混相区域与非混相区域,计算出混相驱系数;以及步骤5,利用CO2驱技术极
限井距计算公式计算得到地层目前条件下技术极限井距。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在步骤1中,选取多个不同驱替压力,开展长细管驱替实验,先在地层温度和驱替压
力下饱和复配地层原油,控制回压为实验所需的压力,待体系平衡后,以9.00cm3/h的速
度注入CO2气进行驱替,驱替过程中计量产出的油、气流体,观察流体相态和颜色的变化,
直到注入1.2PVCO2后停止实验,对多个驱替压力下注入1.2PVCO2后的最终采收率进行对
比,确定CO2与地层油的最小混相压力。
在步骤1中,通过长细管驱替实验,得到采收率与驱替压力的关系曲线,找到采收率
与驱替压力的关系曲线中曲线出现突变性转折的点,当驱替压力小于该点的驱替压力时,
采收率较低,为非混相或近混相驱替过程,驱替效率随驱替压力的增加而增大;而当驱
替压力大于该点的驱替压力后,采收率提高,这时的驱油机理已转变为混相驱替,继续
增大驱替压力,采收率只有很小的增加,曲线呈现平台,根据长细管驱替实验结果和混
相判断标准,确定该点的驱替压力为CO2与原油发生多次接触混相的原油最小混相压力。
在步骤2中,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测定束缚水下不同渗透率岩心、不同压力、不同原
油粘度下CO2驱最小启动压力梯度,得到混相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随流度变化曲线,对曲
线进行回归,可得启动压力梯度随流度变化关系式,如公式1:
ΔP
L
=
a
1
·
(
K
g
μ
o
1
)
b
1
]]>(公式1)
式中:ΔP为驱替压差,MPa;L为驱替长度,cm;Kg为气测渗透率,10-3μm2;μo1为
混相条件下原油粘度,mPa·s;a1、b1为混相驱常数;
同理,可得到非混相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随流度变化关系式,如公式2:
ΔP
L
=
a
2
·
(
K
g
μ
o
2
)
b
2
]]>(公式2)
式中:μo2为非混相条件下原油粘度,mPa·s,a2、b2非混相驱为常数。
在步骤3中,假设混相带长度为l1,CO2驱技术极限井距为
且
混相处
压力为
则根据启动压力梯度随流度变化关系式的关系式得:
(
p
l
1
-
p
w
r
CO
2
-
l
1
)
=
a
2
(
k
g
μ
o
2
)
b
2
]]>(公式3)
(
p
e
-
p
l
1
l
1
)
=
a
1
(
k
g
μ
o
1
)
b
1
]]>(公式4)
将
带入公式3和公式4得:
(
p
e
-
p
w
l
1
)
=
(
α
-
1
)
×
a
2
(
k
g
μ
o
2
)
b
2
+
a
1
(
k
g
μ
o
1
)
b
1
]]>(公式5)
再根据混相带长度与CO2驱技术极限井距的关系
得到CO2驱技术极限井距计
算公式如公式6:
r
CO
2
=
α
×
p
e
-
p
w
a
1
·
(
k
g
μ
o
1
)
b
1
+
(
α
-
1
)
×
a
2
·
(
k
g
μ
o
2
)
b
2
]]>(公式6)
式中:α为混相带系数,即混相带占地层流体可流动半径的比例;pe为注入井附近
地层压力,MPa;pw为生产井附近地层压力,MPa。
该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极限井距确定方法还包括,在步骤3之后,通过CO2与原油的
相特性实验,确定混相条件下原油粘度μo1和非混相条件下原油粘度μo2;通过岩心驱替实
验,确定公式1、公式2的常数项a1、b1、a2、b2。
在步骤4中,确定混相区域与非混相区域,给定一个注采井距的初始值,计算出混相
驱系数,也就是注采井距间混相区长度占注采井距长度的比值。
在步骤5中,确定注入井附近最大压力Pe、生产井附近最小压力Pw或注采压差
(Pe-Pw),利用公式6计算出CO2驱技术极限供油半径,判断计算的技术极限井距与初始
设置的注采井距的误差,若大于误差值,则重新回到步骤4。
本发明中的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极限井距确定方法,建立了CO2驱技术极限井距计算
公式;其次通过室内实验,确定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及计算公式的常数项;再次利
用数值模拟技术确定油藏压力分布,进而确定混相区域与非混相区域,计算出二者的比
例系数;最后利用CO2驱技术极限井距计算确定CO2驱的井距。该方法可以在低渗透油藏CO2
驱开发方案的设计,为油田进一步挖掘油田潜力,努力增加经济可采储量,强化开发资
源基础,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该发明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极限井距确定方法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采收率与驱替压力的关系曲线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启动压力梯度随流度变化曲线(30MPa);
图4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中CO2驱驱替方式分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例,
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的低渗透油藏CO2驱技术极限井距确定方法的一具体实施例
的流程图。
在步骤101,选取5不同驱替压力,开展长细管驱替实验,先将细管模型在地层温度
和驱替压力下饱和复配地层原油,用回压阀控制回压为实验所需的压力。待体系平衡后,
以9.00cm3/h的速度注入CO2气进行驱替,驱替过程中计量产出的油、气流体,通过观察窗
观察流体相态和颜色的变化,直到注入1.2PVCO2后停止实验。对5个驱替压力下注入1.2PV
CO2后的最终采收率进行对比,确定CO2与地层油的最小混相压力(MMP)。
从图2可看到,采收率与驱替压力的关系曲线在压力等于28.94MPa处出现突变性的转
折,当驱替压力小于28.94MPa时,采收率较低,为非混相或近混相驱替过程,驱替效率
随驱替压力的增加而增大;而当驱替压力大于28.94MPa后,采收率很高(>95%),这时
的驱油机理已转变为混相驱替,继续增大驱替压力,采收率只有很小的增加,曲线呈现
平台。根据细管实验结果和混相判断标准,可以确定CO2与地层原油发生多次接触混相的
最小混相压力(MMP)为28.94MPa。
在步骤102,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测定束缚水下不同渗透率岩心、不同压力、不同原
油粘度下CO2驱最小启动压力梯度,图3为混相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随流度变化曲线,对曲
线进行回归,可得启动压力梯度随流度变化关系式,如公式1:
ΔP
L
=
a
1
·
(
K
g
μ
o
1
)
b
1
]]>(公式1)
式中:ΔP为驱替压差,MPa;L为驱替长度,cm;Kg为气测渗透率,10-3μm2;μo1为
混相条件下原油粘度,mPa·s;a1、b1为混相驱常数,本实验中a1=0.0046、b1=-0.883。
同理,可得到非混相条件下启动压力梯度随流度变化关系式,如公式2:
ΔP
L
=
a
2
·
(
K
g
μ
o
2
)
b
2
]]>(公式2)
式中:μo2为非混相条件下原油粘度,mPa·s,a2、b2非混相驱为常数。流程进入
到步骤103。
在步骤103,利用非达西渗流理论,建立CO2驱极限供油半径计算公式。向地层中注入
CO2气体时,由于CO2与地层原油相互作用,受地层压力影响,可能存在混相驱和非混相驱
两种驱替方式,导致地层流体由原有粘度μo降低到μo1(混相)、μo2(非混相)。图4为一
典型低渗透油藏CO2驱驱替方式分布示意图,注入井附近地层压力高,为混相驱,随着注
入井向生产井压力逐渐降低,CO2的驱替方式会由混相驱变为非混相驱,造成地层存在混
相带(混相区域)和非混相带(非混相区域)。
假设混相带长度为l1,CO2驱技术极限井距为
且
混相处压力为![]()
则根据最小启动压力梯度与地层流体流度的关系式得:
(
p
l
1
-
p
w
r
CO
2
-
l
1
)
=
a
2
(
k
g
μ
o
2
)
b
2
]]>(公式3)
(
p
e
-
p
l
1
l
1
)
=
a
1
(
k
g
μ
o
1
)
b
1
]]>(公式4)
将
带入式(3、4)得:
(
p
e
-
p
w
l
1
)
=
(
α
-
1
)
×
a
2
(
k
g
μ
o
2
)
b
2
+
a
1
(
k
g
μ
o
1
)
b
1
]]>(公式5)
再根据混相带长度与CO2驱技术极限井距的关系
得到CO2驱时的技术极限井
距如公式6:
r
CO
2
=
α
×
p
e
-
p
w
a
1
·
(
k
g
μ
o
1
)
b
1
+
(
α
-
1
)
×
a
2
·
(
k
g
μ
o
2
)
b
2
]]>(公式6)
式中:α为混相带系数,即混相带占地层流体可流动半径的比例;pe为注入井附近
地层压力,MPa;pw为生产井附近地层压力,MPa。流程进入到步骤104。
在步骤104,针对具体CO2驱目标区块,通过CO2与原油的相特性实验,确定混相和非
混相条件下原油的粘度μo1(混相)、μo2(非混相);通过岩心驱替实验,确定公式1、公
式2的常数项(a1、b1、a2、b2)。流程进入到步骤105。
在步骤105,通过现场测试或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确定油藏压力分布,进而确定混相
区域与非混相区域,给定一个注采井距的初始值,计算出混相驱系数(注采井距间混相
区长度占注采井距长度的比值)。流程进入到步骤106。
在步骤106,确定注入井附近最大压力Pe、生产井附近最小压力Pw或注采压差
(Pe-Pw),利用公式6即可计算出CO2驱的技术极限井距,判断计算的技术极限井距与初
始设置的注采井距的误差,若大于误差值,则重新回到步骤105,否则流程结束。